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汇报精选(九篇)

信用体系建设汇报

第1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一、明确工作目标。

制定《加快推进全市人社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全市人社系统2019年至2020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即:到2019年底,初步建立与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社领域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要求的人社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氛围和环境,树立“信用兰州人社”。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落实抓、科室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制定《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科室、各局属单位,组织各科室、各局属单位做好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做好数据归集、开展信用监管等工作。

    三、完善工作制度。

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任务列入全局年度目标任务,要求责任科室、单位每季度最后一月15日前按要求上报信用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结合每月的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情况,不定期通报相关科室、单位信用信息数据报送情况。每半年通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年底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上报局党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全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专项汇报会,听取任务完成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落实归集应用。

加强各类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和报送工作,按照“谁产生,谁公示”的原则,相关科室、单位在7个工作日在通过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双公示”信息、“红黑名单”、联合奖惩典型案例等信息在7个工作日按照要求分别上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大数据局和市文明办。按照“加强事前核查、签订承诺书、在网站公示”的三个步骤,将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环节,并作为必要条件和重要参考依据。规范承诺书格式内容,市场主体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按规范格式填写信用承诺书,将信用承诺推送至“信用兰州”网站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落实信用审核环节,查询结果需有书面材料入档或者提交会议审核通过。在局系统项目招投标和人员招聘等工作中,将审查信用信息作为其中重要一项,信用良好是企业参加招投标和人员招聘的前置条件。

    五、推进联合奖惩。

围绕社保骗保、劳动用工等工作和19个重点领域推进联合奖惩和专项整治工作。集中力量对辖区内工程建设领域、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五项制度”100%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现动态监管。按照《兰州市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文件要求,今年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批13件,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企业2户,并推送到“信用兰州”实行联合惩戒。在社会保险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参保企业职工退休及失业保险审核审批、工作。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对市属参保企业职工退休审核审批情况进行了专项自查,并配合省、市上级部门的专项审批检查工作。养老保养方面,2019年1月至5月,处理市属企业退休人员死亡业务中,发现并追回多领取的养老金17余万元。失业保险方面,对省、市参保企业失业保险待遇审批情况进行了专项自查,并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的专项审批检查工作将失业保险待遇审批纳入开展骗取保险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当中,完善失业保险申领制度,完善失业保险数据库;将失业保险基金中各项补贴申领全部纳入开展骗取保险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当中,通过技能补贴、稳岗补贴实名制登记系统的建立,实现专项治理活动全覆盖。

第2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关键词:外汇管理 信息系统 信用体系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主权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

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第3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关键词:外汇管理 信息系统 信用体系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主权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第4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一、当前构建主体监管方式面临的挑战

(一)交易主体信息较为分散,实施主体监管欠缺技术保障。目前,现行外汇业务信息系统是按业务类别开发的,市场交易主体相关信息分别散布于各个业务系统,系统之间关联度不高。虽然这些业务信息系统能够涵盖交易主体每笔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不集中和不能相互校验,外汇管理部门难以对交易主体进行全面、准确、有效、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同时,相关数据不能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和抓取,在实施主体监管时,只能手工采集数据,这不可避免加大监管工作量,人工采集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将会影响主体监管有效性。

(二)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实施主体监管缺乏人力支持。现阶段实施主体监管更多地仍需要依靠业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判断,这就对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业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具有对异常变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力,能够及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综合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共享平台欠缺,实施主体监管的外部环境欠佳。在实施主体监管时,如外汇管理部门发现异常问题,可能需要提取商务、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对交易主体的资金流和货物流进行匹配验证。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各单位管理要求和客观条件不同,相关涉外部门业务信息不能有效进行共享。特别是一些部门出于保密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限制,部分数据难以及时有效获取。另外,由于各部门录入时间要求不同,部分数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时滞。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交易行为进行真实性审核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部分外汇政策法规立法理念滞后,实施主体监管的法制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总局出台的外汇政策法规或多或少是与行为监管相对应,其立法理念仍停滞于行为管理方面,行为监管理念在外汇管理人员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外汇管理部门,还是外汇指定银行,在实施外汇管理时,仍会不由自主地套用行为监管方式。如不对部分外汇政策法规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推进主体监管势必会面临一定的障碍。

二、国际国内主体监管的经验做法

主体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在全面了解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监管对象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和等级分类后实施不同的监管策略。“主体监管”的理念在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已长期得到运用和实施。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运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定期对所有银行进行检查,全面了解各家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执行金融法规情况,采用“骆驼评级”方法从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和市场风险敏感度(Sensitivity of Market Risk)等方面对银行进行风险评价,区分各家银行风险状况等级,并由此确定对银行主体现场检查的必要性。

英国金融监管部门采用“Arrow”评级方法,设置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程序,对被监管银行内部存在的、对监管目标构成威胁的风险过程进行持续确认和评估,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风险的影响程度(Impact)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根据对被监管银行的风险状况评估结果,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有区别地进行监管。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不高、影响程度较小的银行,每年只需向金融监管部门递交经营情况报告即可;而对风险发生可能性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定期对其进行现场检查。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目前也在探索采用主体监管的方式对银行进行监管,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从资本充足性、资产安全性、管理严谨性、支付流动正常性和收益合理性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经营情况进行风险评级,根据风险评级结果确定对银行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和需要采取的监管措施。

总结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主体监管的经验做法,其核心思想是监管部门不拘泥于监管对象具体的交易行为和违规问题,而是通过全面掌握监管对象情况,对其风险等级进行综合判断和分类后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从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构建主体监管的基本构思

(一)设置监控指标,构建分析监测预警体系。根据主体监管的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设立预警值。在把各业务数据和相关信息录入后,利用业务信息系统自动抓取大额异常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交易信息,对超出预警值的异常的数据变动进行自动预警。发现预警项目后,要查找异常变动原因,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判定外汇交易行为。

(二)对监管主体进行合理分类,科学确定监管重点。在对交易主体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交易主体一定时期内的遵纪守法和信用情况,将交易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可参照贷款分类方法,将交易主体划分为正常企业、关注企业和可疑企业。同时,要设定动态调整期限,对交易主体分类结果进行适时调整。

(三)实行区别的外汇管理方式,做到宽严相济。在对交易主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实施不同的外汇管理方式。对于正常企业,可实施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于关注企业,要将其纳入监管对象,但在管理力度上,要小于可疑企业。对于可疑企业,则要进行重点监管,对其交易行为进行严格审核,对一些大额和特殊业务实行逐笔核准。

四、主体监管流程再造

从功能性出发考虑,可在现有组织分工基础上实行监测、监管流程再造,分为五大版块:

(一)统计监测版块:主要职责是依托外汇金宏、外汇账户、个人结售汇、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直接投资、外债统计监测等业务管理系统,收集汇总银行、企业报送的报表数据,统计监测全辖跨境外汇收支与汇兑交易情况,建立并维护历史数据库,筛选大额、高频、异常的主体交易信息。工作机制是主要根据业务职能分工,由各业务系统的操作员或相应业务管理岗位骨干组成成员,统计监测成果采取“双线报送”方式,即按岗位职能分工纵向报送对口上级部门与横向报送分析鉴别版块、综合汇总版块相结合。

(二)分析鉴别版块:主要职责是根据各业务报表和统计监测版块提供的大额、高频、异常的主体交易信息,进一步梳理跨境资金异常流出入渠道,研究、掌握其流动特征和规律,按月(季)形成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报告;从统计监测版块提供的大额、高频、异常的主体交易信息中筛查案件线索,移交调查检查版块作进一步核实、查处。

(三)调查检查版块:主要职责是对分析鉴别小组提供的异常跨境外汇收支与汇兑案件线索作进一步的调查和检查。工作机制是采取相对紧密的组织构成形式,以外汇检查部门为主,必要时吸收相关业务骨干参加专项调查和检查。

(四)综合汇总版块:主要职责是协调外汇收支主体监管联动管理日常运作;负责主体监测成果与分析报告的局内共享与对口上报;研究完善主体监管的政策建议。工作机制采取相对分散的组织构成形式,建议由各部门抽派人员组成。

(五)技术支持版块:主要职责为外汇收支主体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开发。工作机制采取相对紧密的组织构成形式,主要依托外汇科技管理部门,必要时吸收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参加。

五、几点建议

为提升外汇主体监管工作成效,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构建完善的外汇市场主体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质量。一是通过进行业务系统整合,提高数据交叉核对功能。实现以国际收支系统为基础,以外汇账户系统为载体,全面掌控市场主体外汇交易信息,改变目前内部信息采集多渠道,缺乏共享的局面。二是规范信息采集,提高数据来源一致性。将账户系统与银行业务处理系统链接,自动抓取交易主体资金流动原始数据。银行数据信息进入外汇局总数据库后,自动分类进入不同的业务子库,完成监管数据分离,确保数据采集准确与完整。三是统一信息内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交易主体的基础档案信息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创建国际收支申报统计监测、结售汇统计监测、外资外债管理等外汇管理所需的业务子系统,确保能方便查询与监测主体交易全貌。

第5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日常外汇账户监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制度建设方面1、未明确规定银行在数据质量方面承担的责任,导致系统数据质量不高。由于现行的账户系统管理规定仅对账户系统的具体操作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而对于外汇指定银行上报的账户数据质量及所应承担的责任未做明确规定,造成外汇指定银行重视程度不够,业务操作随意性较大,影响了账户系统数据质量。从陕西省2011年银行数据考核结果来看,虽然全省制定了外汇账户数据质量考核办法,但是未明确规定银行在数据质量方面承担的责任,所以依然有半数以上银行数据质量较低。2、缺乏强制关户的法规依据,导致零余额账户数持续增加。外汇账户统计分析系统显示,截至2012年4月30日陕西省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总户数10509户,余额为零账户数4630户,占外汇账户总数的44.06%。由于缺乏相关强制关户的法规依据,以及上级行的考核压力和同业间的客户竞争因素,银行没有为这些长期不动户进行关户的积极性,导致全省接近一半的账户处于闲置状态,有效运行的外汇账户数偏低,影响统计分析结果的实用性。通过外汇账户系统非现场核查,发现某外商投资企业共开立外汇账户120个,正常使用的外汇账户95个。其中:经常项目外汇账户7个,经常项目结算账户20个,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13个,经常项目定期存款账户2个,暂存户开证、付汇保证金户19个,其它暂存户1个,其余33个外汇账户为资本项目资本金账户、还贷专户、自营外汇贷款专户以及外债专户。正常使用的95个外汇账户中有14个账户未产生资金流,2012年正常发生外汇业务收支的外汇账户62个,外汇账户有效运行占比为65%。3、个别法规条款之间存在分歧,各银行执行政策产生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令第532号,2008年8月1日)第七条规定: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并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8]60号,2008年11月7日)第一条规定:除另有规定外,银行为境内机构和境外机构办理外汇收支业务,包括跨境收付汇结售汇、境内外汇划转等,均应先为其开立外汇账户,并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对于有零星外汇收支的客户,银行可以不为其开立外汇账户,但应通过银行以自身名义开立的“银行零星代客结售汇”账户为其办理外汇收支业务。调查发现依据对以上两个文件精神的不同理解,辖内银行在实际业务办理中相应存在两种方式:一些银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客户所有外汇收支业务;另一些银行则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将部分外汇收支认定为零星支出,没有通过外汇账户办理。银行业务受理的差异容易使客户疑惑,进而对外汇管理法规的权威性产生质疑,易引发金融消费纠纷。4、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部门间缺乏监管协作,很难掌握全面情况。对于NRA账户,根据职能分工,国际收支部门负责为需开立外汇账户的境外机构赋予特殊机构代码以及账户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工作,但仅掌握所赋特殊机构代码的境外机构以及部分能明显判断为NRA账户的外汇收支情况;经常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境外机构NRA账户的基本信息登记工作;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则担负着NRA账户资金余额的监测管理工作。三个部门间还未形成固定的监管协作机制,部门间信息交换很难开展,所以在外汇局内部没有一个部门了解掌握辖内银行NRA账户的全面情况,容易成为异常资金套利的渠道。(二)信息系统构建方面1、外汇账户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交易编码与国际收支申报中的交易编码不符,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会导致不匹配现象。目前,外汇账户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交易编码为4位,国际收支申报中使用的交易编码为6位,而且两个系统中相同交易类别下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同一笔交易在两个系统中的交易类别归属并不相同。在运用两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统计分析时,会产生结果偏差,影响分析的准确性。2、外汇账户统计分析系统模块功能设置较为简单。目前使用的外汇账户系统的模块功能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分类统计与监测功能,对一些重要监测指标的统计监测也只能依靠手工完成,这不但影响时效,而且在数据质量上也难于保证,更谈不上对数据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分析。3、外汇账户系统缺乏互动机制,未具备向银行及时反馈信息的功能。银行进行数据上报后,系统并无实时的纠错提示,只能等到次日才能看到上报数据是否存在错误。由于外汇账户系统对上报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银行工作人员一个很小的差错就会导致系统报错,而银行上报的Q表、O表、A表和B表并不能完全由其核心会计系统自动生成,都需要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格式调整甚至手工录入,所以自动纠错功能将会减少很多数据差错,提高数据质量。4、银行更改报表错误,导致外汇账户统计分析系统中数据缺乏稳定性。由于银行当日上报数据后,系统无实时纠错提示,而是在次日显示数据上报错误,导致银行对数据的修改产生滞后。这种滞后修改的模式使得外汇账户统计分析系统中数据的稳定性较差。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系统中账户期末余额和账户总数两个数据一般在5个工作日后稳定,余额变动率和总数变动值均为0,但是5个工作日内的变动较大,余额变动率最高达2.27%,总数变动值在3月达到11。因此,外汇账户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一般应于月末5个工作日后开展,使得数据的实时使用功能减弱。5、企业账户备案信息未实现全国共享,造成异地开户企业需进行多次备案。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需首先在当地外汇局进行备案登记,银行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无误后方可为该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由于外汇账户系统中企业外汇档案数据库系统的企业基本信息在外汇局系统内实现了全国共享的功能,而银行查询使用的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需由当地外汇局在企业外汇档案数据库系统中进行同步后方可显示异地开户企业的基本信息,造成异地开户企业需进行多次备案登记,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外汇局的工作量。2012年3月15日,环球同业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终止30家伊朗银行的跨境支付服务以来,全国各地企业尤其是石油相关企业,纷纷来陕在昆仑银行西安分行进行开户,这种异地开户备案登记的弊端越加凸现。截至2012年8月,已在昆仑银行西安分行开户的企业为106家,其中93家为省外企业,异地开户比例高达87.74%。

政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完善方面1、完善外汇账户数据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对银行的培训宣传。银行数据作为外汇账户管理系统重要的数据来源,其传递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可以从制度上对银行报送外汇账户信息的质量加强管理和考核,同时加强对银行的培训宣传,促进辖内银行提交报送外汇账户系统的数据质量,减少银行上报数据信息的错、漏报现象。2、加强对企业外汇账户的管理,提高账户系统运行效率。为全力做好外汇账户管理工作,保证外汇账户系统高效运行,建议比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制定相应的外汇账户撤销规定,对一年未发生收付活动且未欠开户银行债务的单位外汇账户,银行应通知单位自发出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手续,逾期视同自愿销户,未划转款项列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防止产生银行对外汇账户资源无序竞争的现象。3、全面整理现行有效法规,防止法规冲突现象发生。针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源于对外汇账户理解的个体差异。广义上来说,外汇账户包括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和银行开立的代客结售汇账户;狭义上来说,外汇账户仅指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所有外汇业务均应通过外汇账户办理,但并未对外汇账户作具体阐述,所以各银行的理解产生偏差。建议全面整理现行有效法规,防止此类法规冲突现象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法规冲突问题,建议总局及时制定相关的法规解释,防止因歧义造成的法规执行差异行为发生。4、重新划分NRA账户管理职责,增强信息的可用性。由于资本项目管理部门担负着NRA账户管理的主要工作,即:对纳入境内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管理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资金余额的监测管理工作,而经常项目管理部门不掌握NRA账户的具体使用情况,建议将经常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的境外机构NRA账户的基本信息登记工作划分至资本项目管理部门。此举不仅有利于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对NRA账户进行全面监管,而且也使信息获得有效运用。(二)信息系统功能改进方面1、统一外汇局各系统中交易编码,增强系统数据的可用性。从外汇局现有各业务系统功能来看,各系统都具备统计功能,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大部分不具有全口径统计功能,因此,通过比对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信息,发现外汇资金流动的全貌或是揭示监管主体的交易背景对我们获取异常可疑的交易信息具有重要帮助。统一外汇局各系统中交易编码,用于满足与外汇局其他系统数据进行匹配、协同监管的需要,增强系统数据的可用性,充分发挥外汇局各系统的优势特点,实现宏观趋势分析与微观真实性核查的有机结合,将能大大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与水平。2、改进账户系统功能,增强系统可操作性和统计分析能力。现行的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侧重统计功能,而分析预警功能较弱,不能适应外汇收支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为此,建议增加分析预警功能模块,设置账户存量、流量及比例等指标,实行单个主体在账户余额、单笔大额、高频累计、收汇增长等项目进行预警,更好地将统计分析与预警监管相结合。并且在系统现有功能基础上提高外汇账户系统的可操作性,增设和开发对重要业务种类的统计分析功能,将更有助于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开展。3、建立系统数据反馈机制,增强账户系统数据稳定性。银行上报的外汇账户数据是外汇局统计及决策的重要依据,银行错报数据信息给外汇局监管将带来不利影响。增加外汇账户系统反馈功能,实时将银行账户数据报送的情况向银行传送反馈,使银行及时进行报表纠错工作,提高账户数据质量、增强账户系统数据稳定性。

本文作者:陆军杜静茹沈冰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第6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关键词:内陆地区;外汇市场;信用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59-03

一、优化内陆地区外汇市场信用环境的意义

首先,优化外汇市场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由于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外汇指定银行不良外汇贷款的形成以及企业违约的因素比较复杂。除地方政府不适当行政干预、一些企业以恶意破产逃避还债等因素外,还有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银行在通过借款人的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及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完善,导致风险控制薄弱,外汇资金利用率不高。从总量上看,自2003年实行外汇贷款政策改革以来,辖区没有1笔新增外汇贷款业务;从分布情况看,各外汇指定银行外汇贷款业务发展不平衡。辖区6家外汇指定银行目前只有工行和中行2家办理此项业务;从质量上看,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在中行开户的3家企业外汇贷款112万美元,均为不良贷款,自2004年77万美元不良贷款剥离后,尚有36万美元的不良贷款无法化解,占辖区外汇贷款额的26%;从资金利用上看,外汇闲置资金较多,外汇资金利用率不高。目前在1844万美元的外汇存款中,外汇贷款包括短期贸易融资在内共196万美元,存贷比只有11%。

其次,优化外汇市场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外汇资金合理流动。在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该地区信用环境。如果一个地区具有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状况良好,银企关系融洽,中介机构健全,金融债权能得到切实保护,那么,这个地区就能很好地营造出“资金洼池”,就会吸引外资,涉外经济就可以较快发展。反之,一个地区如果社会信用环境差,信贷资金缺乏安全保障,是“金融高风险区”,银行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信贷资金损失率高、流动性差,那么,这个地区不仅吸引不到外资,而且会引起资金外逃。经验表明,一个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涉外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反之,一个不良的信用环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会大大降低区域资金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会损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临汾市外资使用情况看,现有外商投资企业40家,其中合资企业25家,合作企业11家,独资企业4家,注册资金1990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14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仅为25%。资金到位率之所以偏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县域外汇信用环境不太理想。

最后,优化外汇市场的信用环境有利于提高外汇业服务质量。从辖区外汇指定银行外汇业务经营情况看,一是创新力度小,产品单一。目前辖区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还处在初级阶段,衍生业务尚属空白,业务种类少、业务量小且业务集中;二是服务手段单一,水平有限。各外汇指定银行目前只是单纯办理外币的收与支,没有上升到代客理财的高度,这势必使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失去更多经营的机会,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效益。可见,优化外汇信用环境,提高银行服务质量,是争取更多客户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外汇市场信用环境的设想

建设良好的外汇市场的信用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发动全社会的整体力量,包括政府、银行、企业、监管部门的大力协作和相互支持。笔者把政府以及政府行政行为看作第一环节,企业经营看作第二环节,外汇指定银行服务看作第三环节,外汇局监管看作第四环节,这四个环节有机协调运作,才能优化外汇市场信用环境。

第一环节: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应主要做好几项工作: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氛围。政府要加强信用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使诚信成为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和理念。二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法律环境对信用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如破产法的健全和执行程度对外汇业务的发展影响重大。如果政府部门能严格执行破产法,那么贷款人就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制约借款人假破产真逃债的行为。三要加快建立改善信用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用环境的评价体系,把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评价纳入政府各级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为辖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信用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严格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提高中介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要由政府牵头,工商、税务、海关、商务、银行、企业共同参与实现信息共享。六要转变观念。要把支持外汇业务的发展作为地方扩大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要尽快从对量的追求转为对质的考核,对投资、外债项目要在立项、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严格审查,注重引进有利于当地开放型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实现外向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引资过程中,政府要引导而不是干预外汇资金投向,使外汇资金投放既符合国家政策,又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七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深化企业改革为主线,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地方经济支柱,使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金融增长点。要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加快推进农业经济转型。

第二环节:企业应诚信经营。从外汇业务运营情况看,当前企业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出口收汇逾期不核销,国际收支不按时申报,外商投资企业不办理外汇登记、年检,假引资真逃汇等。因此,优化外汇市场信用环境,一是要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切实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二是要增强企业信用观念。由于涉汇企业多与外商合作,信用对其来说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其增强信用意识,建立包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会计和财务预决算、融资、收益分配、完税等在内的各项信用制度;三是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诚信经营,成为诚实守信企业。

第7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银行缺乏代位监管职能,降低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改革试点下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取消了银行对贸易信贷协同监管的职能。即银行无需再进入监测系统进行相关贸易信贷的审核,通过银行版的监测系统也无法查询企业相关的报告信息,这既加剧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准确性。

    由贸易融资引发的贸易信贷行为加大外汇局的监管难度。如企业因办理90天以上境外代付融资业务,而引发的企业超过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是否应报告尚待明确。因为境外代付行实际发生的付汇业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延期付汇业务。可见,由贸易融资业务引发的企业贸易信贷行为,必然会虚增部分贸易信贷数据,扰乱贸易信贷秩序。

    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

    未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不但显失扶优限劣原则,而且增加了外汇局监管工作量。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对如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等特殊行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将其等同于普通行业一并纳入总量核查管理。由于特殊行业的产品、时间周转以及金额等均具有特殊性,贸易信贷指标也常处于超标状态,导致外汇局频繁地对其进行非现场监测指标筛选和现场核查,影响外汇监管效率。同时,将特殊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进行管理,无法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贸易信贷需求。

    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质量的思路

    为了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增强外汇局对贸易信贷监管的有效性,建议依托外汇金宏系统全面采集贸易信贷登记数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监测指标、综合监测指标和差额监测指标。通过额度管理、期限管理、特殊行业有针对性的管理等手段,结合原有的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现场核查等措施,进行深度监测与多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设想一: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一)具体方案。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贸易信贷数据的申报功能,实现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和贸易信贷报告同时生成。监测系统可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到全口径的贸易信贷数据,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

    (二)前提条件。修订现有贸易信贷管理制度,将企业向监测系统报送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改为与外汇金宏系统中采集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保持一致。

    (三)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的优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一是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的内容与监测系统中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内容一致,数据导入监测系统后即可自动生成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取代了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的贸易信贷报告和到外汇局的现场报告。二是将企业报告贸易信贷前移到国际收支申报时一并处理,企业只要在同一系统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完成收支申报和贸易信贷报告两项工作,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2)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贸易信贷管理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自主报告来实现,但如上所述,这一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贸易信贷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贸易信贷数据,借助银行在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贸易信贷相关单证的审核,有助于克服由企业报告随意性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同时,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贸易信贷数据,可在监测系统中自动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企业可在导入数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核对、修改、删除、补漏等项事宜,进一步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

    (3)可赋予贸易信贷管理更多的数据支持。鉴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数据属于全口径数据,外汇局可监测到任意时间段的贸易信贷情况,因此外汇局可在更广的统计范围、更全面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高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实际收汇与实际出口报关的时间差,可设定按期限统计外汇局可监测到的延期收款在30天、60天、90天、180天等的数据,便于外汇局准确掌握企业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规模结构等情况。

    2.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带来的挑战。为了使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涵盖贸易信贷的内容,便于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必须在系统中增设相关统计功能,并相应带来国际收支申报内容、法规和各种要素凭证的修改。此外,全口径数据采集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想二: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

    (一)部分口径采集是指仍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进行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采集,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做法同设想一)

    (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即银行在审核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时,必须审查企业提供的进出口报关单,要求进出口与实际收付款的时间差超过90天的A类企业或超过30天的B类、C类企业,必须提供监测系统打印的贸易信贷报告单。银行或企业如发现报告信息与实际收付款信息不符,企业必须对错误的贸易信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删除。

    (三)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一是与现行法规一致,不必改变现行系统的操作。二是强化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能,提高企业延收延付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银行的审核可督促企业及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业务的报告,及时发现错误并督促企业进行修改。三是与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相比,双向核对制度从总体上可减轻银企双方工作量。从缺点来看,主要是平添了对企业进出口报关单的审核,即必须多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录入的进出口报关号、金额和进出口日期的准确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系统贸易信贷监测统计预警功能。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境内区域分布、境外国家/地区、货物类别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二)对贸易信贷实行分类管理。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下,建立贸易信贷交易主体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别企业办理贸易信贷业务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和激励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一是对A类企业只要求实行必要的贸易信贷报告及银行审核操作。二是对B类、C类企业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贸易信贷管理措施,限定上述两类企业各项贸易信贷发生比例,同时禁止其办理一定期限以上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汇和延期付汇业务。

    (三)实行地区贸易信贷业务规模总量控制,制定防范贸易信贷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应急预案。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适度控制我国贸易信贷业务总体规模。对各地区按贸易信贷预收、预付、延收、延付比照年进出口总量设定一个平均比例,各地区、各企业有义务执行比例管理。当这个总体平均比例被突破时,由外汇局根据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贸易信贷管理方式,并对贸易信贷监测指标阈值进行调整。当外汇收支净流入或净流出较为严重时,缩小债务类或债权类指标的监测阈值,增加B类、C类企业的数量,同时缩减B类、C类企业债权或债务类贸易信贷的比例及期限。

    (四)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标志,对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贸易信贷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建议在系统中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经外汇局审核同意,将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进出口周期达1年以上的企业,纳入“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管理,不实施总量核查,由外汇局对其实施专项监测,其纳入特殊标识的期限与对应合同项目执行期限一致。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企业应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可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资格,并将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8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管理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计划、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业务流程,需要填制大量的统计表格、进行大量的计算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同时,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可行性、时效性、准确性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现有全面预算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将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减少相关预算机构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将结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实际做法,对信息化在改进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途径、作用和效果进行探讨。

二、塔里木油田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塔里木油田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地区公司,作业区域遍及南疆二十个县市。业务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销售、科技研发及后勤服务。股份公司实行的是总部、专业公司、地区公司三级全过程预算管理。油田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依靠Excel表格结合现有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按照传统的手工模式运行。每年启动预算编制时,油田公司财务处根据专业公司下发的编制要求,设计符合管理和汇总要求的Excel表格,下发至所属各单位及相关业务处室。各单位按照设定的表格格式填报本单位的需求预算及相关的其他数据。财务处汇总各单位上报的预算,将各单位及相关业务处室报送的电子表格通过复制粘贴等方式汇总到同一个Excel工作簿,通过设计公式的方式计算汇总上报情况,再结合油田公司历史情况及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汇总平衡,形成符合专业公司要求的预算报表格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预算分解也是依靠Excel表,将各单位分解情况通过公式汇总,然后和专业公司下达的指标进行比较、调整。在这种方式下,油田公司及各单位的预算执行分析和考核也是依靠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导出报表,然后根据分析报表的要求,设置取数公式,将完成情况与预算及历史情况对比分析。

三、传统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和分解僵化

1.预算编制和分解基础缺乏科学性,与生产业务脱节油田公司预算编制和分解还主要依靠历史数据及经验判断,预算的编制和分解都是基于总成本、总费用,未细化到具体成本费用项目。这种传统的预算编制和分解方式,未能充分实现和生产业务结合,没有细化到具体的作业过程、费用要素。由于编制基础不科学,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经常存在和所属单位讨价还价现象,预算结果难以保证可信度。随着股份公司及油田公司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需要考虑生产业务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量价定额,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业务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参与仅仅局限于按照财务处设定的表格样式提供相关的数据、表单,不关心生产经营数据信息对油田公司预算的影响,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未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涉及”。

2.预算编制和分解工作量大,周期长油田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产品销售、科技研发及后勤服务等。由于业务性质差异,所属各单位每年需上报不同类别的预算报表,涉及的预算报表包括收入表、油气操作成本表、损益表等数十张报表,各单位按照财务处下发的Excel模板填报,财务处将各单位上报的电子表格汇总整理。第一,工作量大。每年9月油田公司即启动下一年预算编制工作,经过层层上报、汇总、沟通,次年2月才能完成预算分解。在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下,财务处需要按照各单位上报的报表,按照管理需要再设置不同类型的汇总报表,在Excel表中设置公式,汇总各单位的上报情况。预算编制所需要的产量、工作量等生产经营计划数据及相关业务数据需要相关部门提供,财务人员再次将数据录入设定的表格,导致了工作存在重复,同时可能会出现信息传递滞后、信息传递错误。第二,时效性差。财务处要对各单位的上报情况整理统计,缺乏时效性控制的工具,对未按时上报的需要反复通知。各级预算管理人员手工汇总核对数据,比如财务处汇总所属的单位的损益表,从各单位上报到逐个设置公式汇总,需要耗费一个人一天的时间,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油田公司缺乏一个有效地预算信息沟通平台,造成管理困难和信息不对称,延长了预算编制周期,财务处与各单位沟通不畅,容易产生矛盾。

3.预算编制和分解准确性不够由于预算编制和分解的工作量大,整理汇总比较繁琐,在Excel表中设置公式进行汇总,经常会出现格式被修改、填报口径不统一、数据被误删除或更改等,造成汇总出错。出现错误时,往往需要对逐个表格、逐个公式进行检查,检查过程耗费的时间相当于重新汇总所需要的时间。同时,电子表格汇总不便于油田公司掌握预算分解的总体情况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化预算执行控制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流程监控,造成预算调整的弹性较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由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不能够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时反馈更新,也不能建立预算执行实时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中的重要偏差不能预先掌控。这导致事前预算控制不能够实现,丧失了决策的最佳时期。由于预算编制分解基础不牢固,且预算执行缺乏控制手段,造成了预算频繁调整的现象,几乎每个所属单位每年都存在预算调整事项,导致预算管理缺乏刚性的约束和管控能力。

(三)未建立信息化的分析考核体系

预算分析、考核工作需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取得实际发生数据,手工进行汇总形成分析基础报表。高频率分析造成实际发生数据需要反复查询和汇总,用时较长,预算操作人员查询分析工作量大,不能及时满足决策需求;考核需要每月将单位上报实际完成数与财务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并与预算考核目标进行人工对比,用时较长,影响考核及时性。

(四)缺乏集成的预算数据管理平台

油田公司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以Excel为基本工具,只能建立相对简单的预算模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没有统一的系统管理平台,不能形成完整、安全的预算信息数据库。

2.无法实现复杂的、及时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不能提供动态的报表输出。

3.油田公司目前使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ERP系统与Excel衔接不畅,表间转换及数据汇总困难。

4.油田公司各级预算管理人员的预算编制工作都使用Excel表格来完成,每年都会形成一套预算表格,各套表格之间因无法建立关联,使得历史预算对比分析工作只能依靠手工做表、查账等方式来完成,工作效率较低。(五)制约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升由于预算编制和分解基础不科学,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预算同会计核算不匹配,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大打折扣。由于没有统一的平台,预算的审核审批都是线下进行,各级责任人员在打印出来的纸质材料上签字,经常会出现事后补签的情况,这样导致预算管理的流程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同时,预算管理人员被繁琐的表格数据所困扰,疲于应付日常性的表格填报、汇总,难以腾出时间对油田公司预算管理深入研究,制约了全面预算管理对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

四、信息化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实施过程

(一)实施原则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要坚持在原有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系统建设要实现安全保密、数据标准、功能简捷、提高效率、减少环节、减少工作量、防止重复录入。具体包括:

1.保证各项数据和资料的安全保密;

2.推进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促进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

3.增强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主动性;

4.实现信息共享;

5.能够为实现油田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系统支持。

(二)预算编制信息化

1.预算编制信息化总体思路预算编制主要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业务为驱动,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全面融合。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报表的设计思路是:以利润为匡算目标,依据国际准则损益表,依次编制收入、购买服务及其他、人员费用、勘探费用化、销售及管理费用、折旧折耗、所得税以外的税费、其他费用净额、财务费用等各个项目的预算,每个项目通过细化为多个表单来实现

2.预算编制信息化实施方案预算编制首先是业务部门发起,按照标准化表单向财务部门提供业务工作量,财务部门再根据消耗价格、定额、单耗等测算价值量。通过反复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优化,直至达到管理目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紧密结合。成本控制和产品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价值提升的目标。标准成本是实行业务驱动、量价结合编制预算的基础。油田公司对差旅费、办公费等管理性支出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与勘探开发部等部门结合,制订了油气生产主要作业过程的单耗标准,如单井用电量、吨油处理加药量等;同时对油藏地质条件相似的区块、单井确定了以先进的单耗作为对标标准。

(三)预算分解信息化

1.预算分解信息化总体思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现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由基层单位发起,专业处室负责审核业务数据,财务处综合平衡,确保完成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来规范预算分解流程,所属单位的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其他相关专业处室都是预算的参与者。

2.预算分解信息化实施方案由所属单位的财务部门牵头,组织专业科室发起业务预算,财务部门确定需求预算的单耗标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业务预算和标准成本计算形成所属单位上报的需求预算。专业公司下达油田公司预算指标的同时,也将油田公司年度主要生产经营计划下达。油田公司机关相关业务处室根据专业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结合所属单位上报的业务需求预算,优化调整形成各单位业务预算,按照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置的流程报送油田公司财务处。财务处根据业务处室安排的产量、工作量等与标准成本体系结合,形成对下的预算分解,经油田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后下达。

(四)预算执行控制信息化

预算执行控制信息化是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SAP系统、ERP系统、资金审批系统等相结合,共同实现预算执行的控制。首先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各单位的预算指标通过数据接口,导入SAP系统,形成各单位的控制目标;其次是建立SAP系统和资金审批系统的数据接口,在SAP系统或资金审批系统填制相关业务申请单时即检查相应的预算。SAP系统为预算管理提供了基于基金管理的部门预算执行控制功能。基金管理(FM)是SAP系统财务管理(FI)模块中的一个子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针对企业编制好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管理,但其和一般意义上的预算管理还存在差别。基金管理主要的包括承诺预算与支付预算这两个部分,其中承诺预算是指在采购申请和采购订单阶段就要对其进行管理控制,支付预算就是指财务在对外付款的时候一种控制方式。SAP通过建立基金中心和承诺项目以及两者之间的推导规则,采用承诺预算来实现预算管控。SAP系统有比较完善的采购与库存管理模块,材料采购的整个管理都在SAP中进行,预算控制也在SAP中实现。各所属单位在申请领料时会检查领料的项目或者是部门预算是否充足,如果超过预算SAP系统将无法创建领料单,无法领料,从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领料单位需要对项目或者部门追加预算,必须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审批。非生产性支出的控制:其他非生产性支出主要包括差旅费、办公费等日常经费,预算控制是通过资金审批系统结合SAP系统实现。在资金审批系统填制报销申请单时,需要选择部门预算项目,提交单据时,系统调用SAP预算接口,占用预算,如果预算余额不足则不能提交单据,达到预算事前控制。报销单据流程处理完毕后生成凭证,通过集成接口产生SAP凭证,同时SAP通过科目配置关系占用真正预算金额(预算执行金额),释放剩余预算额度。通过资金审批系统与SAP系统的结合,达到了事前控制目的,避免出现实际报销时预算不足的情况。

(五)预算分析考核

1.预算分析考核信息化总体思路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相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实现相关系统数据的自动传递与共享,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根源”的分析思路,建立多维度的预算分析考核体系。

2.预算分析考核信息化实施方案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可以将预算分析分为三个层次,逐层次分析指标数据反映的问题。第一层为管理者所关注的关键管理指标、财务指标,通过对指标的监控,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查看详情和动因。第二层次是多维分析统计报表,通过对相关报表的分析,对某些存在疑义的数据需要进一步查看。第三层次是业务执行明细的列表及统计,可以查看相关单据的原始信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FMIS7.0、SAP系统、相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设置标准的分析表格,从FMIS7.0读取实际执行财务数据,从SAP、A2等相关系统读取产量、工作量等业务数据。综合利用表格、趋势图等形式,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预算数据对比分析、对表分析,实现多维、立体的分析,展现预算执行结果,实现分析和考核的信息化。

五、信息化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一)预算编制和分解基础更具有科学性

实施预算管理信息化以后,由于有标准的量价模式,根据工作量和标准成本计算出来的预算指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财务处与各单位沟通比以前顺畅,减少了预算讨价还价现象,财务处和所属各单位的矛盾和争议逐渐减少。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油田公司、所属单位、作业区及站队三级的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将预算管理工作责任分担给业务部门和二级单位,加强管理和控制,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涉及”的全面预算管理。将各级生产经营等部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了以往“预算就是财务预算”以及“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等思想误区。这不仅仅是系统本身的改变,也是管理方式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信息化使各业务部门和二级单位间的业务通过工作流驱动,各个流程都实现在系统中的固化,提高工作协作性和加强对过程的监控。

(二)提高了预算编制和分解效率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改变了手工电子表格编制预算的方式,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单项费用等一系列基础表单,细化了预算项目,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了基础。系统的自动计算汇总功能改变了依靠手工计算及设置Excel公式的传统模式,原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的手工预算汇总,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汇总,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与股份公司的预算管理平台建立数据接口,实现数据自动获取,避免的重复填报产生的工作量。同时设置表间校验公式,避免了由于计算汇总造成的失误,准确率大大提高,基本杜绝了汇总错误。

(三)实现了预算数据集中和共享

油田公司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立了数据集中管理的平台,各层级的单位可以充分利用ERP建设的成果,读取FMIS7.0、ERP等其他系统的数据,实现了数据集中和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各个系统都发挥了最佳的应用效果,达到了“1+1>2”的效果。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实现手工填报数据的逐级填报和汇总,提高了填报效率,积累了预算数据和业务数据,方便了日常预算管理分析。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综合的生产经营数据、预算数据、实际数据和预估数据系统,采用多种展现分析方法(图表、简报、报表),实现了数据横向纵向自动对比,为油田的管理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决策支持。

(四)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将财务、生产、计划等部门的职责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同时将各级次的审批流程在系统中固化,明确了各部门承担的职责权限及完成时间,各步骤通过电子签章记录,保障了预算管理流程在受控之内,改变了以往预算流程仅停留在纸面的现象,使得预算管理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以后工作量大幅减少,使得预算管理人员从繁琐复杂的电子表格中得以解放,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业务知识,研究油田公司生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提升促进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六、结语

第9篇:信用体系建设汇报范文

(一)结售汇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手工编制报表,统计数据容易出现差错。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实现系统自动抓取数据产生报表,但存在少数行仍是依靠统计人员手工核对对公结售汇数据和在个人结售汇系统查询对私结售汇数据后,手工加总报送统计数据,这样手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偏低,统计数据也容易出现误差。即便是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系统,也存在录入到外管局报表系统中出现人工误差的情况。

2、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一,统计人员队伍欠稳定。调查发现许多银行存在统计报表编制、报送部门不是同一部门,这样致使报表统计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之间脱节,结售汇数据统计核对不便,准确性无法保证。而且近年来,各行外汇业务统计人员交替更换频繁,且这些业务经办人员变更又不须向外汇局备案,不利于保证统计核查监管的连续性和统计数据质量的稳定性。

3、结售汇统计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无专门的结售汇统计制度,核查时能提供的仅是分散于结售汇业务制度中的 “按时按要求向外管局报送结售汇报表……”等诸如此类几句话,而结售汇统计数据来源于外汇指定银行的国际结算、信贷、营业部、信用卡等各个业务部门,由于结售汇数据来源的业务部门与结售汇报表数据的汇总上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结售汇数据从采集、汇总、上报到保存,整个统计流程没有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约束管理,容易造成统计错误与遗漏隐患,同时给外汇局的核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没有使用实时汇率或一日一价。调查中发现有的银行在非美元折算为美元时,所使用的不是实时汇率,而是外汇局每个月公布的折算率,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当非美元交易较多时就容易出现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少报的统计数据错误,这类错误存在1%。

5、个别银行内部统计数据管理存在问题。调查发现,个别银行内部对统计数据有规定,银行结售汇数据与自身系统结售汇统计余额必须要一致。由于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是分交易主体和交易项目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进行统计,当出现不同交易项目或主体的交易因四舍五入至万美元单位统计,数据出现进位较多时,银行自身系统的结售汇余额就会与结售汇统计报表总额有出入,报表工作人员则在报送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时分项目对数据进行微调。这样按内部管理要求做出的调整,必然会影响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二)结售汇核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现场核查手段有限,核查效率偏低。目前没有银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非现场核查主要依靠外汇局统计工作人员从外汇账户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和个人结售汇系统等分析系统中提取对公对私结售汇数据,与银行报送的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并结合主观工作经验来判别是否存在漏报和错报等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各系统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比如个人结售汇系统不统计外币代兑机构办理的业务数据,而银行结售汇系统却要统计,这样数据存在不一致,比对核查效果就打折扣;此外,报表上报时间紧,核查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大,使得统计核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2、现场核查工作量大,核查难度大。现场核查主要是通过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到银行现场调阅原始会计凭证、交易凭证、业务台账和交易流水等资料来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做进一步的核查。即便是倒出银行结售汇明细与外管局一些监测系统的数据,运用一定的程序进行比对筛选,由于银行每天办理的业务量大,且每个外汇分支局辖内可以办理银行结售汇业务的网点也很多,外汇局统计核查人员现场调阅核查的工作量很大;且结售汇报表报送的是总量数据,与具体每笔数据核对,分交易性质分交易主体进行核对,核查难度很大,而结售汇核查人员有限,核查监管力度也有限。

3、统计项目设置不完善影响了核查监测开展

(1)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项目设置存在差异。进行银行结售汇的外汇资金项目归属通常都与国际收支申报的项目归属大致接近,但是交易项目设置却与国际收支申报的相差较多,如,国际收支涉外收入(对私)交易编码将“职工报酬-一年以下雇员汇款收入”(301010)和“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分开统计申报,而银行结售汇系统是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131)项下的统一统计,这样从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核查时,“一年以上雇员汇款收入”(406000)结汇就该顺应归入经常转移,而实际上却归入了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统计,这些不对应之处容易影响银行工作人员正确统计,对核查监测工作也不利。

(2)与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的设置存在差异。开展对私结售汇的统计数据核查通常需要比对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但是两个统计系统对统计项目资金属性的设置有一定差异,尤其是个人结售汇系统对私售汇的购汇种类设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的差异大。购汇种类下属的出境定居、境外邮购、缴纳国际组织会员费、外汇理财、补够外汇、境外个人经常项目收入购汇等实际常用的购汇种类,在银行结售汇报表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统计项目归属,影响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

二、结售汇统计非现场和现场核查方法

(一)非现场核查方法

尽管目前各外汇业务系统存在数据采集困难、统计口径不同等种种局限性,但其数据与结售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我们可以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简单利用两者的逻辑对应关系,通过非现场核查发现银行上报数据的错漏现象和违规情况。

1、外汇账户管理系统核对法。外汇账户管理系统中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与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对公结售汇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两者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异常数据。一是进入外汇账户系统的“账户收支明细统计”,选择“结售汇”选项,按不同时间段提取对公外汇账户结售汇数据,然后汇总结售汇统计报表中的对公结售汇数据,核对两者的结汇与售汇合计数有无差错,核查结售汇报表数据报送的完整性。二是通过在“账户收支明细统计”查询交易编码区分具体的交易项目,进一步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资本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分项数据进行逐一比对,发现结售汇报表分项项目数据是否有错报、串报现象。

2、个人结售汇系统核对法。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与银行结售汇系统居民及非居民数据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个人结售汇系统按银行分别导出个人结汇数据与售汇数据,再按交易时间、交易主体、交易类型等项目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来验证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居民或非居民结售汇数据是否准确。

3、直接投资管理系统核对法。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直接投资业务统计分析等模块,基本上涵盖了资本项下外商投资项下的结售汇数据。该系统中的资本项下结售汇数据基本上能与银行结售汇报表中直接投资项下的数据一一对应。核查方法是登录直接投资信息系统,进入外商投资企业业务统计分析模块按结汇银行进行明细查询,可以得出各银行分月的外商投资企业结汇数据,分别与银行结售汇系统中对应时间段内直接投资项下结汇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异常数据作为现场核查的重点。

4、异常数据询问法。对于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跟进,与银行统计人员进行数据核对,询查异常数据发生的情况,适时解决银行在结售汇统计中出现的问题。

5、“其他”项目数据核查法。重点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其他”项下数据,要求银行逐月对结售汇统计报表“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说明,或者外汇局逐月针对“其他”项下收支数据进行查询和核实。

(二)现场核查方法

现场核查是指外汇局结售汇统计工作人员深入银行,调阅与结售汇数据相关的工作制度、会计报表、交易明细、原始交易凭证等资料,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进行的实地核查、校验等工作。

1、选择合适的核查对象

一是重点核查统计方式落后的外汇指定银行。部分外汇指定银行没有实现结售汇统计数据的自动抓取,数据统计以手工为主,出现统计错误可能性较大,选取这样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可及时纠正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核查方法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是重点核查新设立的外汇指定银行。新设立的银行在岗位设置、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完善,现场核查可以检验新设立银行开办以来业务办理合规性,深入了解其内部岗位设置及业务流程,适时提出合理的规范化管理建议,有助于督促其进一步提升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

三是重点核查更换业务人员的外汇指定银行。由于银行定期会进行人员岗位轮换,更换业务人员初期是数据错报漏报的高发期,选取更换业务人员的银行进行现场核查有助于增强该行对银行结售汇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银行因为业务交接不到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

2、核查资料准备

在开展现场检查前,外汇局要求银行准备资料:银行从会计系统剥离出的结售汇明细数据,具体指标设置包括:交易主体、币种、金额、交易时间、交易编码等;银行建立的对公结售汇业务台账登记簿;非现场核查中发现可疑情况,相应的银行会计凭证、电子数据、留存档案等。外汇局准备的资料:银行上报的即(远)期《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个人结售汇系统打印出的个人结汇、售汇明细清单;非现场核查可疑情况的相关资料等。

3、现场核查开展

(1)调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按照规定开办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应当建立独立的结售汇科目,并下设代客结售汇科目。核查人员从银行获得代客结售汇科目代码(外汇买卖科目)。以某银行的结售汇科目设置为例,70205代表代客即期结售汇,70206代表代客远期结售汇,70203代表外币之间的套汇业务,各科目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售汇业务,贷方发生额表示结汇业务。

(2)按会计科目剥离电子数据。如果没有电子数据为基础,对结售汇整个科目进行数据核对显得尤其困难。剥离电子数据是总量核查的前道工序,从全科目电子数据中筛选出代客结售汇科目的借贷双方的数据,以备核查。

(3)核对《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总数。对取得的结售汇电子数据进行加工,加总银行月结售汇数据,减去系统内平盘数据,得出实际代客结售汇数据,分别同《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结汇和售汇合计数进行核对,从而发现错、漏情况。

(4)核对分项数据。核对结售汇总数之后,就要对结售汇分项数据进行核对。核对分项数据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剥离的电子数据按照账户性质分类筛选,分别计算经常账户、资本金账户、外债账户等账户中结售汇情况。二是通过银行电子台账核对分类数据。检查人员可要求银行提供结汇售汇统计的电子台账,该电子台账包含了《银行结售汇统计月报表》中每一个子项的明细数据。逐步或部分调阅结售汇业务凭证,将业务凭证与电子台账中的明细数据逐步核对,以发现银行是否有金额、归属等方面的错报问题。

(5)对可疑、重点、大额数据逐笔核查。对于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核查中进行逐笔核查,重点核查辖内没有或不常发生的业务而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中却有数据出现的可疑数据、资本项下需审批的重点数据、增长幅度较快或金额较大的大额数据。通过翻阅会计凭证,逐笔调取该结售汇业务的相关单证,对资金属性、交易主体性质、交易日期等方面进行核查,查看是否存在误报的情况。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完善结售汇统计核查制度

借鉴国际收支申报核查的做法,出台银行结售汇统计核查操作规程,对现行银行结售汇统计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化指导核查银行结售汇统计质量和内控管理的规定,提供较为完善的统计核查工作指引支持。

(二)加大科技支持,建立有效核查工作体系

大力提高科技支持力量,提高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的整体工作效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核查工作体系。一是借鉴国际收支统计非现场核查系统的做法,开发银行结售汇非现场核查系统,大幅减少非现场和现场核查的工作量,提升监管效率;二是整合现有外汇业务数据资源,提高业务数据共享水平,打造大监管核查平台,提高整体核查监测水平。

(三)优化统计项目设置,提高统计基础质量

改进优化银行结售汇统计交易项目设置,建议增强银行结售汇统计与国际收支交易编码、个人结售汇系统资金属性设置的关联性,提高银行业务人员理解统计指标和正确归属统计的可操作性,从数据源头上保障统计基础质量。

(四)加大银行管理督导,提升统计核对基础

一是明确要求各行必须要实现结售汇数据提取电子自动化,并且保障自动提取数据的准确性,杜绝手工加总编制报表产生的人为错误。二是要求各行统一报表编制和报送归口部门,并且提高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保证统计核对业务质量。三是明确要求各行统计报表编报中非美元折算为美元必须采用实时汇率,提高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四是明确要求各行(包括基层行)均需单独设置结汇、售汇会计科目,并且还具体设置银行自身结售汇、代客结售汇等交易科目,确保统计核对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