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信用文化价特征探究

企业信用文化价特征探究

企业信用文化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观念和信条,是企业及其成员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信用可以概括为企业将会履行契约和承诺、遵守法律和社会伦理、偿还债务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企业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是指经济主体之间,以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及交易规则;而狭义信用是受信方对于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关于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及赊销预付等行为的付款或还款能力的总体评价,反映的是货币与商品的所有者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把货币或商品让渡给需要者使用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企业信用文化更多指向的是广义的信用,是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精神、体系、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在现代经济社会,企业信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基石,没有诚信的企业文化便缺失了根基,也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企业信用文化的重大价值

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核心。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是推进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必然要求。第一,其是诚信社会建设的基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主体之间市场交换行为越来越广泛而频繁,技术经济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果都能按约行为,维护良好的信用关系,其生产经营就能顺利持续发展,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得到维持。近年来,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从无到有、从被动转为主动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二,其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法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忠告是:“切记,信用就是金钱。”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销售,从合作伙伴到工商、税务、物价、环保、政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无不与之息息相关。要为企业创造一个生存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就必须具有以诚相见、遵守市场规则的信用行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是由信用、信誉凝聚而成的。一个企业失去信用、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户,从而失去了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力;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第三,其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利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的建设和治理,需要企业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社会要建立起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信用管理,以保证和维持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事实上,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利器,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创建一流必须补上的一课。第四,其是员工成长进步的向导。企业员工的成长进步是个复合概念,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成长,还有专业技能的进步,更有道德情操的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诚信是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自然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失去了诚信,企业和员工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一个企业的信用好,知名度高,这个企业的员工就有自豪感、荣誉感,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也会增强,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同时,每个员工都道德高尚,讲究信义、关心企业,奉公守纪、爱岗敬业,自觉地维护企业的信用和声誉,也就会使企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企业信用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信用的跨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律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企业信用文化的综合性特征。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企业信用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提高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特征一:诚信观念是信用意识最主要的内容,它不仅引导人们的信用行为,并且是形成各种信用制度的基础、决定企业信用管理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商业道德认为,诚信乃从商经商之道,诚信是从商经商兴旺发达的源头。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追逐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追逐利益必须要合乎道义,以诚信为道德支撑点。特征二:以契为要。契约的观念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产生,罗马法最早概括和反映了契约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契约”一词出现较少,但古汉语中的“契”字,已相当于契约这个概念。显然,订立契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因为交易者每一方所拥有的全部商品,不可能都满足自己的各方面需要,但其中的一些商品可能满足对方的需要。于是,通过契约,双方各自让渡了自己的部分产品或所有权,同时又从对方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契约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合意,通过契约双方都扩大了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以“契”为要的社会性也是企业信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征三:以“利”为用的经济性。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现代社会的企业信用,包含信任、偿付、借贷、预约等多层内涵,但其本质并未脱离“信用是信任与偿付能力”“信用是借贷关系”的理论预设,即信用体现的是一种借贷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信用文化具有显著的以“利”为用的经济性,信用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意义。人们之所以要用信用来规范各自的行为,是因为这种社会资源可以避免或缓和人与人之间、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在利益上的种种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就是说,企业信用这种社会资源在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运作过程中,能够极大降低运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征四:以“法”为基的制度性。国家必须通过立法方式将市场经济中的交往规则以法律意志的形式加以体现,并以法律强制力加以实现。例如,对于类似美国安然事件那样的不讲企业信用行为,不能只寄希望于单纯的信用体系建设来排解,而应从监管失灵或者法律失范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补救。由此可见,以“法”为基的制度性也是企业信用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信用问题已经典型地体现为市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企业市场信用的基础是法制,故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就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换言之,信用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法制信用。

三、企业信用文化的建设策略

任何一种文化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复杂、持续的过程,从结构上观察,都有其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因此,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分步实施,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一体建设、同向发力,而不能一蹴而就。一是建立企业内控体系,激活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企业内控系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起点,也是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有效激活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从建立企业内控体系为起步,做好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并将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要求有效融入企业内控体系的各个环节,将企业诚实守信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引入信用管理工具,化解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重大风险。毋庸讳言,伴随着企业的市场信用行为,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管理、防范不当的话,既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物质、债务、经济上的信用损失,也可能造成企业精神、声誉、形象上的文化损失。所以,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现代流行的企业信用管理工具,用以防范、化解企业信用管理与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重大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比如,在企业征信方面,世界最大的数据库是美国的邓百氏(D&B)、欧盟最大的企业数据库名为欧洲大门(EuropeGate),通过这两个数据库可对相应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信用状况进行准确查询;在资产评级方面,穆迪和标准普尔是全世界的权威公司,其可对特定企业的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以及企业价值进行专业的价值评估和资产评级。三是借鉴中外实践经验,丰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形式内容。历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在儒家观念影响下已逐渐将诚信原则演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准则,始终是人们为人、处世、立业的行为规范,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童叟无欺、诚实可信”“诚招天下客、誉必信中来”,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商经营信条的精神实质。明清以来的徽商、晋商正是秉承诚信经营、以信服人的理念,才铸就了昔日的辉煌。与此同时,作为西方社会文化主流的契约精神,也是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契约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尊重规则和重视规则的意识,是一种重视承诺与践行承诺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其同企业信用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完全契合的。四是优化企业外部治理,营造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良好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企业信用征信机构为主体,客观、公正地收集、记录、制作、保存包括企业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方面的信用资料信息,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工具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企业组织的征信体系;要成立由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区域性信用等级评审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实行信用等级作出公正评价;要建设公开、有效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披露、交换、传递、共享机制,并为征信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以及全社会提供企业信用采集、调查、咨询、使用服务;要建立守信收益高、失信成本高的信用奖惩机制,对企业进行有效激励。此外,政府、行业、媒体要加强企业信用的引导、宣传和监督,由此不断优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外部治理,努力营造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徐耀强 单位: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