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第1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一、基层财政档案重要性分析

基层财政档案是乡镇财政部门所作的关于财政管理以及收入的重要资料,它对于研究我国乡镇财政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乡镇财政部门的财务资料库。乡镇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直接的调出这些基层财政档案,针对基层财政档案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查,进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它是决策制订的参谋和帮手。我国乡镇在进行有关经济方面的决策时,可以参考基层财政档案的有关数据,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决策。再次,它能准确反映乡镇财政的成长历程。通过建立基层财政档案,可以充分的反应出乡镇在这几年的财政状况,针对财政状况进行乡镇财政的进一步规划,从而促进我国乡镇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基层财政档案管理策略探析

1、加强财政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定财政档案管理标准规范

一方面,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加强财政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财政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加财政档案管理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学习,包括信息技术、法律、管理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另外,财政档案管理人才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财政档案管理市场意识,使得财政档案管理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定财政档案管理标准规范。首先,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建立财政档案管理机构,增强人员财政档案管理责任意识,强化财政档案管理机构管理职能。其次,建立健全财政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基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财政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力。

2、加强财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基层财政档案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基层财政档案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基层财政档案管理效率。为此,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基层信息化财政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结合基层财政档案管理的实际进行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另外,加强对于基层信息化财政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维护,建立财政档案管理完善以及维护队伍,提高他们的财政档案管理水平以及能力。乡镇财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政档案管理监督,提高基层财政档案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性。

3、强化领导,高度重视

乡镇财政部门有关领导应该加强对于财政档案管理的重视,这也是做好我国基层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基层领导应该转变传统的那种财政档案管理模式,创新财政档案管理新模式,将财政档案管理作为基层的大事情来办。另外,基层还应该加强对于财政档案管理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的重视,将财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水平充分的调动起来。基层领导还应该加强对于财政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完善,将对于财政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置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管理之下。强化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财政档案管理的关键步骤。

第2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村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通过向城乡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及服务、逐步加大基层财政建设,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状况大大改善。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和大力推进基层财政建设,进一步推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中任务越来越艰巨。但在西部贫困地区,有许多县乡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尖锐,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财政自身建设。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规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如何通过乡镇财政体制创新走出困境?笔者结合铜川实际对当前贫困县乡镇财政建设困境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铜川市辖一县三区,其中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1个省级贫困区。目前共有34个乡镇,54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4.96万人。近年来全市财政收入虽增长较快,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乡村基层财政,多年来由于财力原因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行。笔者认为有效解决乡镇财力不足,促进基层财政建设取得实质效果,应着力从事权与财力、财政体制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对现行乡镇财政体制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索,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镇财政无法引起乡镇领导足够重视乡镇政府作为群众利益的直接承办者,是全面贯彻中省市各级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扶贫济困方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间载体。乡镇财政在很大程度上要用有限的财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成效。然而,乡镇财政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与具体业务分属乡镇和县(区)管理,有的乡镇领导对新形势下的财政职能不甚了解,认为财政就是领导的会计、出纳,随意调、派、换财政工作人员,使得乡镇财政业务骨干人员向系统外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财政整体工作的连续和规范化管理。

(二)乡镇事权和财力不对等农村税费改革后,铜川市的乡镇、村几乎全部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维持基本运转,自身可用财力较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经济中等县、中等乡的一个中等村为例分析,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需要4万元。其中:村干部工资及补助1.46万元,村级组织办公费0.6万元,计划生育费用0.6万元,突发性事件支出(主要指防汛抗旱、检查评比支出)0.3万元,生产经营支出(主要指为发展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0.4万元,其他支出0.64万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全市543个村的平均收入(含各种转移支付收入)为2.4万元,尚有缺口1.6万元,543个村的缺口总计1303万元。乡、村在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上经常争抢,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更不用说兴办一些农村公益事业。

(三)财政约束软化,乡镇机构膨胀,财政供养压力剧增目前,铜川市乡镇人员普遍超编严重,虽经历次机构改革和多次清理,但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监管“缺位”。乡镇一级政府无论乡镇规模大小和当地资源状况如何,都要设置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部门,增事务增机构,减事务不撤机构,长此以往导致机构和人员极度膨胀,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二是乡镇政府“越位”。在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前,乡镇机关进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管,在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人员进入的随意性较大;三是国家政策“错位”。一方面,国家对大、中专生的硬性招聘安排,对本来过剩的乡镇机构人员没有很好裁减,使原来3-4人就可保证运转的单位,人员短时期内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转正等增加乡镇财政供养,在撒乡并镇的改革中,虽然下达了精简人员的目标,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安置办法,精简人的工作难上加难,最终还是越减越多。此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计生工作已由过去的全体干部一起抓变为专职人员常年抓;还有一些站所业务上划区县一级,因此乡镇一级形成大量的富余人员,造成人无事干,事无人干。然而,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是各级的政治任务,这种极度膨胀的财政供养加剧了收支矛盾。例如铜川市某县(区)2001-2007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支出却增长了27%,其中工资性支出增长了1.5倍,财政收入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

(四)债务监管化解机制不健全,贫困地区债务负担沉重据调查,至2005年底,全市乡镇累计负债达到了34503万元,乡均负债235万元;其中共有村级债务24155万元,平均每村债务近45万元。此后,进一步增加,巨额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一类是旧债。主要是有的是原乡、村干部为创政绩,以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名义向银行或个人借贷兴办企业,建设公益事业项目形成的;有的是村集体为“普九”、“两基”达标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乡镇机构膨胀,收支缺口较大,为弥补日常开支而举债形成的;还有的是原基层干部吃喝招待等缺少监管所形成的;有的是垫付税款、弥补赤字、担保扣款形成的,绝大部分根本无法回收。二类是新债。财政采取许多的奖励措施积极促进旧债化解,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农村建设又加剧了乡镇举债,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债,比如,农村道路建设,“村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财政补助为水泥路面15万元/公里,沥青路面10万元/公里”,这在平原地区也许适合,而铜川市的大部分山区路面,这样的补助标准显然偏低,造成了大量的资金缺口,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任务只有举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因此旧债还未还清,又添新债。加之目前缺少化解不良债务的利好政策和财务支持,许多乡镇账户多次因此被法院查封,因欠费而被断电、停电等更是常事。在加大财政风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五)乡镇财政理财积极性难以提高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村级基本无收入。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给什么钱,花什么钱,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依赖性很强。虽然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期望值很高,总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但乡镇苦于财力匮乏,往往事与愿违,结果是群众不满意,政府自己也不满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乡镇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更多的只能是等、靠、要,依靠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而发展,事实上,乡镇也只有这种办法,别无他途。在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优势的乡镇,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p#分页标题#e#

(六)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人员身份复杂。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财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了双重性,即一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原财政所人员,一部分是原经管站合并过来的事业人员,干相同的工作,身份、待遇却不一样,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接受双重领导。大部分乡镇干部在业务上接受财政局领导,在行政上接受乡镇政府领导,工作随意性很大,很多干部反映工作很难干。三是干部缺乏流动。除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外,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流动,从上班到退休,永远在原地踏步,一没变动工作地方,二没升迁职务,无活力也无动力,“工作一辈子,反正是科员”,干部无激情,也无热情,惰性强,工作得过且过。四是人员年龄老化。农村税费改革、机构精简、人员分流以后,财政系统干部只出不进,大部分都是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年轻人少,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最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级财政,担负着维护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切身利益以及乡村级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财政职能的优势,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仅在于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及时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地方财政发展壮大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财政建设需进一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建立分类管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财权的划分问题,由于县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模式。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巩固基层政权、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上级财力调控力度。特别要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意识,在建立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时及时完善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力补助力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逐步简化财政管理层级,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直管县的直管村经济,激活各个“造血细胞”,增强各乡村的“造血”功能,加大其对其他乡镇的辐射、示范、带动性。四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建立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比如,对经济发达、较发达、税源丰富地区,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税种划分县乡间财政收入和事权,并各自负责本级支出;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财源少,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的乡镇,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或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体制,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对落后地区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五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肩负基层党政工作和村民自治的双重职责,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地方政府对村级经费具有一定的补助责任,要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科学界定乡镇的财力与事权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基层缺乏应有的财力,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责任,这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明晰财力与事权划分,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笔者认为,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力要予以充分保障,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民生出发,将适合县(区)级管理的事权收到县(区)级,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划归乡镇,并匹配相应的财力。具体:一是凡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事权,都应该下放到乡镇。二是将适合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作为其固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后,在体制执行中如遇到事权结构发生变化,应及时划转收支基数,调整财力分配关系,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有效统一。三是凡属于县(区)级财政承担的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到乡镇。四是对事权未下放但须乡级协助开展的工作,依据乡镇和县(区)级部门职责划分及工作量,合理确定经费分配比例,由县(区)财政局商县(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后,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级,实现“财随事转”,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和重点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六是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七是县(区)市政府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应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得要求乡镇超财力配套资金,增加乡镇负担。

(三)增强财政约束、建立有效的乡村债务化解的长效机制在合理划分市县乡收入,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可行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乡村债务化解问题。一是对债务进行细化认定,制定化债计划。乡镇债务虽然已进行了清理,但笔者认为至少还要进行细化认定,并制定针对性的化债方案,分期分批逐年化解。并把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债作为国家的欠账进行化解。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各乡镇除在年度预算中,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外,还可以从行政事业性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化债,有计划、有步骤逐年偿还债务,最终实现对债务的有效化解。三是建立债务化解责任制。把债务化解纳入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目标责任制,彻底杜绝乡镇政府举债搞建设和形象工程、超前消费现象的发生。上级财政要适当补助乡镇化债。争取中央在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在债务化解的政策、资金方面适当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财政困难较大地区倾斜。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债务要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共同承担起化解县乡债务的责任。四是坚持量力而行,控制新增债务。乡镇在支出安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坚决不能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五是建立乡镇债务监管机制。对乡镇债务化解情况、新增债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加强督办,确保乡镇债务化解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同时,制定确保县乡财力稳步增长的奖惩机制,对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和化解乡镇债务较好的给予财力性的奖励,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清偿债务的积极性。#p#分页标题#e#

(四)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监管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权不变情况下,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管理模式。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为主要内容,遵循“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确保收支平衡;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五点原则。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当前必须把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结合铜川实际,乡镇财政所规范管理后应充分发挥监管九项职能:一是在区县财政局指导下,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集中统一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账乡管”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的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八是负责退耕还林资金、地膜玉米补贴等各项给农民补贴的核定兑付工作。九是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切实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切实心系农民,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五)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安排一定的财力从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三个方面对乡镇实施转移支付。对当年体制收入未达到乡镇级支出基数的乡镇,实行基本运转转移支付,根据综合考核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化解政府性债务的情况,确定转移支付额;对公共服务等不定部分实施一般定向性转移支付;对区域产业布局做出贡献的实施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尽力实现财力下移。一是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二是特别要对由于产业规划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示范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给予加大倾斜,特别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均衡乡与乡之间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一是多渠道盘活存量集体资产,增加财政收入。对发展势头好和有潜力的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使其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对经营不善、亏损或倒闭的集体经济项目,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坡、荒地等资源的潜力,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搞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四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大力培植新的财源。

(七)建立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新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奖补办法,积极采取措施,在组织开展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大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3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基层乡镇财政 现状及原因 解决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在基层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强化的前提下,乡镇的财政工作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的发生,要求基层乡镇财政人员积极跟上形势变化,探索创新,摸索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方法。此外,乡镇财政部门的领导者也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工作素养,为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者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领导人员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灵活机动,能够适应新形势的优秀团队。通过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来提高乡镇财政部门的效率,使乡镇财政部门能为国家财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基层乡镇财务工作的现状

1、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基础管理薄弱

当前,我国乡镇的财政部门在基础管理这一方面仍旧是比较落后。例如,乡镇财政部门员工在收集整理基本数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乡镇财政部门的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财政预算的编制不够重视,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只关心经济活动的现状和事后总结,对于事前的预算编制并不上心。

2、基层乡镇财政工作现代化水平低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省市级财政部门已经将财政信息化推广开来,体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基层乡镇财政部门来说,财政信息软件的应用仅仅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对于业务软件的了解较少,使用也不熟练,对于软件的应用仅仅是收支方面,并不会进行复杂的操作,更不用说用财务软件来处理日常业务了。这样一来,就很难实现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目的,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提高。

3、上级监管不严

在乡镇地区,农业、教育等部门所负责的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制度,实施项目的单位只对相对应的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对于基层乡镇财政部门来说,他们看得到项目的情况,但是却并没有监管的权力,这就使基层乡镇财政的监管形式大于实质。同时,基层乡镇财政部门自身的监管意识较弱,管理意识也有一定的偏差。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常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资金的分配上,而忽视了对资金运用的监管。重视前期,轻视后期的问题常常发生。

4、基层乡镇财政部门人员素质低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乡镇的经济建设,乡镇财政在推动国家财政发展上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基层乡镇财政部门的人员队伍建设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目前我国的乡镇财政部门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没有配置与业务量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部门不受到重视,财政部门的人员配置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基层乡镇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老员工,新鲜血液较少。老员工大多思想守旧,业务水平受知识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专业的财政方面知识培训,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工作。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多年以来乡镇财政部门领导者的选拔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领导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缺少先进思想的领导队伍又如何能担负起领导一个优秀团队的重任。这一切,造成了现阶段基层乡镇财政部门的建设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

三、基层乡镇财政部门现状产生的原因

1、基层乡镇经济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乡镇还是以第一产业为重,第二产业只是起到一小部分的辅助作用。但是在实际中,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财力是有限并且不稳定的。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吃饭依旧靠天。一年的收成与天气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极端天气甚至可能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这就导致乡镇财政发展十分缓慢。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发达导致招商引资引入的企业来了又走,乡镇根本无法长期留住企业。经济的不发达使得政府对财政部门更加的不重视,从而导致财政部门业务水平提升缓慢。

2、基层乡镇财政部门支配资金的权力过小

乡镇财政部门“财权”过小也是当前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乡镇所要处理的事务是非常多的,但是上级部门并没有给予乡镇财政部门以足够的资金支配权。在实际中,存在许多职能部门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将属于乡镇等地方部门的权力上收的情况。这就使乡镇政府面临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但是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少的窘境。

3、基层乡镇财政部门监管不力

基层乡镇财务部门的职能分配是十分不科学的,职能分散并且资金管理混乱。对于基层乡镇来说,领导人员的更换是十分频繁的。绝大多数的官员离任之前并不会解决自己留下的债务,认为债务应该由下一任来承担,但接任的官员并不会这么想,赖账就成为乡镇政府的常态。长此以往,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日益严重。由于财政部门监管的不力,乡镇政府的资金使用越来越混乱,财政风险不断增加。

四、新形势下做好基层乡镇财政工作的途径

1、建立网络服务平台

新形势下,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应该通过政务信息网,实现各个乡镇之间的联网,保证财政信息在各个乡镇之间的畅通。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财务软件的使用。提高财务软件的利用率,财务软件除了记账之外,还应监管资金的流动使用情况。要把整个乡镇的财政、社保、统计等方面的业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逐渐实现乡镇财务状况数据汇编的自动化,节约人力物力,实现财务工作的高效率。

2、提高财务部门领导者素养

首先,要提高财政部门领导者的政治素养。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定期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程度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种种变化打好基础。其次,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要经常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把完成本职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享受工作的过程。让他们知道,财政工作关乎民生,财政状况的好坏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最后,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通过专项培训、讲座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培养过硬的业务素养。

3、严控乡镇债务水平,避免债务增长

我国乡镇的的基本财政状况是外债较多,并且成因复杂。债务经过多年的累积后数额十分庞大,要想在短期之内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可能的。乡镇政府的债务不仅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基层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进行。对于这样的问题,乡镇政府应该从源头出发,先理清债务的类型,从粗放转向精细化管理,建立债务档案,并间隔一定时间对存在的债务信息对全体村民进行公开;建立健全债务预警制度,对还债情况实施动态监管;重视预算的作用,严控支出;有计划还债,对所要偿还的债务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先后次序。

4、会计核算与管理相结合

新的形势,对乡镇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人员所进行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其工作重心正在向财务管理转移。因此,乡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算水平,更应该加强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科学理财、依法理财。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细致,防止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情况发生;其次,还要注意对乡镇支出的管理与控制,一切事项以俭朴为主,防止铺张浪费的情况发生,尤其是要反对盲目攀比等不理智的行为;再次,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到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不浪费一分一厘;最后,要注意全过程掌控。事前、事中、事后全掌握,不给违规行为留一丝可能。

5、加强财政人员队伍建设

乡镇财务人员的配置要依据乡镇财务工作的特点和性质,科学合理地确定所需人员数目。一般来说,普通乡镇的实有在编在岗人员不应少于三人。重视对乡镇财务人员的年龄、学历的配置,重视新鲜血液的加入。坚持考试是招新唯一途径的原则,避免可能存在的情况。在进行人员调动时要慎重再慎重,避免因随意调动带来的工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在招聘时制定详细的规定,尽量招录相关专业人员,为乡镇财务部门配备一支专业的财政队伍。

五、结语

由上文我们能够看出,基层乡镇财政部门所要从事的工作是十分繁杂的,它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层乡镇财政工作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努力。如果乡镇财政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随时给自己充电,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很可能会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乡镇财务人员在平时要注意多多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要积极地去适应。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去积极适应的。然而从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基层乡镇财务工作并不受重视,所以财务工作体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微小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领导,更需要基层人员的共同努力。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对新形势下基层乡镇财务工作的重视,进而推动基层乡镇财政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道银:浅谈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2] 财政部预算司:加强乡镇财政监督构筑基层资金“防火墙”[J].中国财政,2010(17).

第4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周飞舟,2006)。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2002)。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

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周飞舟,2006)。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飞舟、赵阳,2003)。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robin boadway,2006)。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2004)。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周飞舟,2006)。

2002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王雍君,2007)。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

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乡镇一级财政,名义上是基层财政,但一直缺少相应的财力支持。分税制之前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基层财政上划中央很多,乡镇政府保运转、保工资更加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乡镇政府职能和财政供养人员上划,税务、金融、工商等机构己经按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维持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配套环境己经发生重大变化。财政系统如仍坚持按乡、镇行政区划建立乡财政机构,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配套环境。并且,占乡级支出大半的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后,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只剩下政府人员工资支出,乡镇财政的内容就更虚了,在省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已称不上一级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和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3、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收支两条线”,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所有收支项目管理办法,一切开支标准也同样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所需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无论是从税源的分布情况、预算管理级次、金库的建立,还是从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分析,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很不完备。因此,可以考虑撤销乡镇一级财政,简化财政级次,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对策建议

处理好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县、乡两级事权和财权。就当前的乡镇财政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推行分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镇一级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

1、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不再对乡镇下达税收任务,国税、地税及财政所在乡镇征收的税收、非税收入不再区分乡镇,全部纳入县级收入。同时,取消对乡镇税收工作的考核,乡镇的财政收入数量不再作为评估乡镇政绩的依据和标准。

2、县级财政承担乡镇支出

乡镇收入收归县级之后,乡镇所有支出也相应由县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基层干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

3、鼓励税源建设

乡镇税收任务取消后,其对税源建设、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肯定会减弱。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可以把乡镇辖区内的个人建房装修税、部分车船使用税、畜牧行业税等税收委托给乡镇代为征收,并将征收额度的补助返还乡镇,用于补充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4、防范新增债务

规范乡镇支出,防范乡镇新增债务。例如,对待乡镇赤字方面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及共同消化的办法,帮助乡镇消化财政赤字。对县级以上安排的乡镇项目建设配套经费由县级全额承担,避免乡镇发生新的债务。

5、抓好过渡期管理

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继续实施分税制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替需要过渡性的政策和时间。过渡期间,要坚持利益分配格局、预算管理权限、资金管理和财务审批权限不变,确保乡镇的财政支出不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10).

[2]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

第5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全区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一)基层财政体制现状

区现有30个街道镇乡,均设置了财政所(3个街道财政所、12个镇财政所、15个乡财政所)。

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乡镇与其承担事权相一致的财政,按照责权明晰、科学合理、综合配套、保障到位的要求,对乡镇人员经费(行政人员生活补贴)、运转经费(含事业人员)全额纳入支出基数,切实做到责权结合。

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乡镇保障力度,调动乡镇积极性,突出区级与乡镇财力分配,确保全区总收入保持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

科学合理确定基数。针对上一轮体制调整时部分乡镇收入基数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重新合理确定乡镇收入基数,把乡镇财政收入基数做实。

规范税收程序。为了减少税收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乡镇之间、乡镇与街道之间、乡镇与区级之间挖税买税的现象,净化税收征收环境。

注重调动乡镇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相结合,实行以奖代补,乡镇的工作性津贴等支出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才能兑现,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现状

新形势、新时期赋予财政管理机制新的要求。一是编制年度财政预决算方案并组织执行;二是制定财政收入计划,依法组织各项财政收入,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委托代征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保障乡镇人员工资支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和社会公共需求支出的资金需要;四是加强本级财政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帐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办理预算内外资金和各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五是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七是监督和检查所属会计单位执行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提出加强规范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八是兑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强化涉农直补资金的发放与管理工作。

(三)基层财政队伍现状

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乡镇机构改革意见》(委办发14号)规定乡镇财政所为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区人事局明确乡镇财政所人员身份为参照公务员执行(待市上审批之中)。全区30个街道镇乡财政所编制人数120人,在岗在编人员103人(实际在职人数122人,有19人属其他站所行政编制但在财政所上班),平均每个街道镇乡4人,最多的6人,最少的仅2人。

二、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收支平衡缺口大。全区30个街道乡镇,财政总支出8889.8万元,总收入5678.9万元,靠区级财力补助街道镇乡3210.9万元,不吃财政补贴饭的只有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邻鄂镇),其他27个街道乡镇平均补贴达118.9万元,基本上是一个靠区级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基层财政格局。

自立自强精神不足。以乡镇为基础的财政、经济发展计划,没有突出逐步缩小财政补贴标准,摘掉靠财政补贴帽子(来源:文秘站 )的奋斗目标。靠财政补贴运转的乡、镇、街道税基培养乏力,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不突出。

(二)运作机制上的不到位

适应不同经济财政模式的基层财政所运作模式不明晰。全区30个街道镇乡以社会、经济、财政应为三大模式,一是城市财政经济模式;二是城郊工业财政经济模式;三是农村产业财政经济模式,应尽快完善。

对大件和不易损耗的采购缺乏专家参与招标,鉴定质量环节。采购商品达不到理想使用年限较为突出,如电脑物件。

乡镇实行传票、报销运作方式,无疑增加了基层运作成本。

(三)基层镇乡公共服务型阳光财政程序化体现较差,目前在基层政府财政所还未见到比较成熟的完整方案

街道镇乡对享受中央、市、区的阳光财政惠民补贴,项目、标准、兑现程序、结算终止日期在村、社区、居民小组,未见到公示榜。

街道镇乡对所在地区的公共事业建设、村民法律法规、科普 教育投入预安排没有措施体现。

(四)基层财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财政队伍流失严重。区成立时,全区基层财政所编制人数158人,平均每个乡镇达5人,在我区财政所机构人员确定为事业编制后两年多时间,队伍建设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编制、人数大幅度减少。现在基层财政所编制人员只有120人,在岗人员122人,属财政所编制在岗人员只有103人,与建区时比较,编制人员减少38人,在编在职人员减少36人。二是工作变动频繁,两年多时间,30个街道镇乡中有17个财政所所长发生工作变动,有4个属于提拔,一个属正常调动,2个外出打工,10个由事业转为行政。三是财政所人员身份复杂。如黄溪、白石、五里3个镇乡财政所,人员按在编在岗统计为零,因在财政所上班人员的身份全部挂靠在其他站所。又如财政所长身份,现在就有四种:一是事业编制;二是工人编制;三是行政编制(转为行政编制挂靠在其它站所的主任科员);四是副处级助理调研员兼任。

基层财政所人员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等待观望思想严重。以来,由于基层财政所人员原来享受的“参公”身份、事业性质。没有及时纳入参公人员登记和调资工作暂缓等因素的影响,思想!上想不通,颇有尴尬和失落感,心态不平衡,主观能动性差,情绪较为波动。

三、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二是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按这样的要求,街道镇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体现财政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新增的职能要追加运转财力支持(例如文化站),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如乡镇广播站)。三是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公共服务体系项目支出要列入基层财政预算方案报告以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进行监督,切实增强乡镇履行职责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确立基层财政在公共服务上的主导地位。即基层财政所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可以行使以下基本职能:一是拟定公共服务指标体系,提供政府决策;二是监管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投资,以保证基本公共产品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三)制定壮大产业经济规模,培植税源,增强税基,逐步解决收支平衡的基层财政经济发展计划。街道镇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配置市场,发展以适应增加财政财力的产业,增强税基,逐年缩小补贴指标。据调查补贴少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大,补贴大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小或无。就的区情有市场优势的蚕桑、生猪、烤烟、菜果品原料生产和深加工,大有潜力可挖,是增加税源的有效途径。以蚕桑为例,投入不大,见效快,技术难度不高,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是适应农业区情的好税基产业。但有的乡镇人口上万人,耕地上万亩,土质又不适宜烤烟生产、抓蚕桑生产七八年,也不过亩,只有两三个村种植。如此的发展速度,很不适应形势发展富民强区的要求。必须实行以镇、乡、村为单位的支柱产业发展模式,在3—5年内见成效。坚持追踪考核制度,未有突出税基税源产业的乡镇,区政府要帮助他们科学地找项目,制定发展生产计划,督促产业项目的实施见成效。对原有蚕桑产业的乡镇实行以交售蚕茧的销售增值税50%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新发展的乡镇头三年售茧增值税100%的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五年后享受50%的售茧增值税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的优惠政策,从而解决基层靠补贴吃饭的财政,实现富民强区集中区级财力办大事的局面。

(四)全面建立街道镇乡为单位的财政网络运作体系。以适应乡财区管的要求,保障高速及时的运作模式,节约经管人员报帐往返区、乡的运作成本;进一步完善街道镇乡所需运转物品的采购程序。一是对所有采购环节都应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参与全程监督。二是对大件和不易耗材,如电脑用品,应邀请专家代表参与质量鉴定,实现对物品的使用年限和价值。三是对易耗材和常用物品实行年度预报制,以便采购中心提前列入采购计划,基层政府及时获得所需物品的使用。

(五)建立管理考核制度。生产发展所需经费,年初以公安人口统计数为依据,按人平一定数额预算到镇乡,年终应以产业发展实绩进行结算,从而形成增强培植税源,增加税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第6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策略分析

乡镇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功能。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新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索和解答的课题。笔者对此展开探索。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对发现的新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办法,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站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四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乡镇一年做一次账,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探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4.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培训教育,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影响了工作开展。

5.个别部门对乡财信息化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个别部门未能继续对乡财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经济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后续管理不够。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策略建议

第7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乡镇;负债;原因;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乡镇沉重的不良债务日趋突出,负债数额巨大,情况非常严峻。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因此,研究乡镇债务,对积极防范和治理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

乡镇债务的形成有我国现行制度、体制、法律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举债办事等微观方面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乡镇债务问题既是历史遗留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各地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因此,本文仅从财政体制性原因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级财政体制和乡镇政府的职能不适应

1、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权和事权相分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的比重,却加剧了处在我国政权最末端的乡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困难。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将部分应由上级财政负担的财政支出全部或部分下放给地方政府,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在财政体系内不断地下移,最后便停留在最末端的乡镇一级政府身上。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乡级财政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同时乡级政府还承担着过重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虽然近几年也执行过一系列的新财政体制,能够基本保证乡镇政府的日常运转,但要缓解乡村历史债务,还存在财力不足的困难。

2、乡级财政体制不合理。我国目前的乡级财政管理多数实行的是“基数包干、逐年递增、超收分成、短收不补”的体制,对乡级的财税任务连年增加,上级政府往往不顾农产品出现持续结构性过剩,价格大幅度下滑,乡镇企业效益滑坡,经营困难,一味地要求乡级财政必须年年增收。有些乡级财政干脆实行分灶吃饭,乡级财政支出实行包干,致使乡级有限的税源,远远不能满足费用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乡镇既要按分配的财税任务给县财政上交,又要保证乡财政负担的这一块人的吃饭,不得已只有举债完成任务和保证本级政府的运转,导致了乡镇负债规模逐年扩大。

(二)乡级财政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机制

1、财政收入的征管体制不合理。从财政收入征管方面看,目前的国税和地税部门均实行了垂直领导的管理方式,给乡镇财政收入计划的确定和执行带来了协调上的困难。同时,基层税务征收机构大都按经济区域设立,在当前乡镇税源分散、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税收征管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税收的“跑、冒、滴、露”现象在所难免,很容易出现乡镇之间税收混库,少收短收,甚至花钱买税的现象。再从财政收入的管理来看,很多乡级财政的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是实行各收费单位自行收费,多头管理,造成大量财政收入体外循环,乡级预算内财政资金更加紧张,加大了乡级财政的困难。

2、财政支出管理薄弱,预算软约束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乡镇,以行政决议来确定收支框架,财政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对支出的约束力。不少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大,不合理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乡镇的财政预算执行不严格,编制赤字预算,开支随意性大,决策时很少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及清偿问题,暗箱操作也非常严重。此外,乡镇政府财政收支应受同级人大的监督,监督缺位,软弱无力,使监督基本上流于形式。所有这些都严重侵蚀着乡级财政的基础,使本来就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三)体制缺陷酿成乡村债务的深层原因

大量举债是乡镇财政困难的表现,它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深层原因:第一,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缺陷。农村教育、卫生、水利、道路等公共建设事业主要由乡镇自身承担,国家让乡镇承担义务教育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未把相应的财力留给乡镇,迫使基层干部脱离实际举债建设。第二,政企不分,乡镇政府干预企业经营,决策不受约束,不承担责任,为那些乡镇负责人好大喜功、只求政绩不负后果的行为提供了可能。第三,基层行政机构及其财务行为缺乏来自群众的有效约束和民主监督。乡镇干部受上级任命委派、接受上级考核,而农民则对乡镇干部的工作评价、职务升迁基本上没有影响力,这就使乡镇干部只要满足上级各项要求,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即可,导致了乡镇领导干部不顾客观条件,追求“政绩”工程,甚至等造成支出失控,负债累累的现象屡屡发生。第四,现行的乡镇干部无论是在任还是离任审计中均无经费使用状况方面的考核,乡镇财政运行过程中的赤字、负债状况并不影响乡镇干部提拔、升迁和重用,直接导致乡镇干部有恃无恐地借债,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四)税费改革配套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经费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也非常有限,这些问题说明农民减负的基础并不牢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政策机制亟待完善,也意味着抑制乡镇发生新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国家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满足乡镇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加之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不少乡镇政府只能举债解决支出压力,导致政府债务增加。从表面上看,目前中央对因取消农业税所造成的财政缺口的80%进行转移支付,省市两级政府也要对剩余的20%进行填补,基层的财源好像不受影响。但是,在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当上级政府的财政出现困难时,层层截留势必发生,乡镇维持运转将会更加困难,最后很有可能再次增加农民负担或者举借新债,蚕食税费改革的成果。

二、解决乡村负债问题的对策

本文依据“防止新债,摸清家底,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分解”的总要求,针对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提出对策: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治理乡镇债务的基础和关键

各级党政都要明确化解乡镇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政策界限,区别不同情况,综合治理不良债务,切实维护农村稳定。操作上应根据资金的性质和用途,严格划清偿债责任,制定化解债务的目标、任务、措施,尽快减少负债给乡镇财政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应将乡镇主要领导在任期内必须偿还的债务或新增的债务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分解,督促检查,奖惩分明。各级政府都要树立减负就是增收,减债就是发展,就是效益和政绩的观念,认真处理好化解乡镇不良债务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转变观念,为乡镇经济发展搞好服务。

(二)加快经济发展,开辟财源,增收节支还债

解决乡镇债务必须积极开辟新的收入渠道。一是调整农业结构。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退耕还林(草)的契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实行专业承包或招商承包的高效农业项目。二是积极招商引资。组织引导具备条件的乡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培育季节性、专业性批发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私营经济,通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同时,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严控支出增长,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加快农村财税制度的创新,整顿财经秩序,严肃乡镇财经管理纪律

第一,严格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加强督促检查乡财政预算管理,积极推进乡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实行“零户统管”,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捆绑使用,遏制预算外资金部门化、单位化。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上缴和下拨一律通过乡财政所。严格预决算制度,控制支出,支出按下达的预算不得突破,并按制度核拨,按制度审批,杜绝挪用、占用、滥用、坐支收入、超范围使用等现象的发生。第二,坚决刹住“财政空转”等弄虚作假的歪风。据调查,部分乡镇为了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任务,虚报乡镇企业利润和税金,浮夸财政收入。有的甚至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不惜花重金到异地去买税、拉税,扰乱了财金秩序。第三,严格货币现金的管理制度,控制现金流通量,严格乡镇政府采购管理,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有效削减非生产性开支。

(四)坚持“谁举债,谁受益,谁还债”的原则,采取措施消化债务

第一,对贷款担保,本着谁签字,谁催还的办法,积极催缴。按程序对原财政周转金扶持项目所形成的债务,要按规定及时处置,以减少负债。第二,变卖资产还债。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借(贷)款办企业,如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已停业、停产的,可实行破产,资产评估,通过变卖其资产或直接出售企业的办法还债。第三,盘现还债。要积极盘活现有资产,采取宜租则租,宜卖则卖的办法,将闲置资源变成活的有效资产,增加偿债资金。第四,对因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集体债务,凡是账目清楚并为群众所认可的,可以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将债务按人或按户分摊,可实行“大家的债务大家还”。

(五)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为化解乡村债务创造条件

第一,要按照中央有关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精简机构减少冗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第二,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职能和界定事权范围,不再直接办理那些不该办、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务。第三,改进项目投资政策,过去由上级部门支持兴办的文教、卫生、交通、通讯、广播、农业、林业、水利等公益事业的集体经济项目承诺的资金,凡没有兑现的,上级部门要帮助解决,以减轻乡镇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债压力。以后县市以上各级各部门在乡村投资兴建的项目或工程,不得再由乡村提供配套资金。对财政资金、集体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使用要严格界定,禁止相互挤占、挪用,更不能相互混淆,随意平调;对该项工作,建议由中央每年组织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农民负担管理规定及信贷政策严重的地方,抓典型进行重点查处,限期整改。

参考文献:

1、杨发祥,赵文远.近年来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6(1).

2、邵.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系[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8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⒈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乡镇财政的基础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尚属初级阶段,难以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工商企业频监倒闭,使得乡镇财政没有充足的财源。

⒉“分税制”不完善使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高收入来源,支出压力大。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但至今省以下“分税制”体系采取了不尽合理的基数法,一方面,税收收入一层层向上集中,中央得了“大头”,地方收入相对减少并经过省、市、县三级的层层盘剥,乡镇财政收入逐渐被掏空。税制改革以后,农业税划归为地方税种,虽然刺激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税的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免征,支撑乡镇财政的一大主要财力落空,乡镇财政靠微小增幅的工商税收增加财力来自我消化农业税税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财政转移支付,对乡镇财政来说,大多还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能科学地配合分税制改革最终落实。另一方面,支出责任却一层层向下转移,中央出台的一些增支政策要靠地方自行消化,使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落实到具体事务,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大多是一些刚性强、欠帐多、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的支出。如农村教育、民兵训练、优抚等就基本由乡镇负担了,还有道路、危桥、医疗、文化及其它一些社会福利项目,主要由乡镇配套组织实施,但是资金来源溃泛,完全由乡镇预算负担必将导致资金短缺。乡镇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收收入来源、显得财权范围小,而事权范围又过大,缺乏与责任相对应的经济财力支撑,仅仅依靠弱势的农村经济和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更遑论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了。

⒊税收管理体制的缺陷加重了乡镇财政困难。目前在乡镇一级,基本是国、地两税均由条条统管,负责工商各税的征收,而乡镇财政只负责征收农业二税和相关收入,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扯皮现象。另外,税务部门往往从完成收入任务指标出发,当年任务完成后不愿过多超收,以便为下年“留有余地”,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应征尽征,造成人为的收入流失。再有现在地方政府流行一种“财政收入才是硬政绩”的说法,各级领导关心财政收入是好事,但是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当年税收任务,地方政府踏上了引税之路,随之带来的则是大幅度的引税返还和财政收入的虚假繁荣,不能提高财政提供公共品和服务能力,抬高了税基,恶性循环,扰乱了税收秩序。

⒋高昂的招商引资成本,为乡镇财政雪上加霜。目前招商引资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各级政府自上而下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并直接与干部的升迁、考核挂钩,这就有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尤其是乡镇政府安排大批干部关门“停业”外出招商,形成了以土地的无偿或低价出让、税收的减免、变相的奖励为成本的招商,政府职能迷失,资源流失,财政收入落空,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款无力偿还,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负担。

⒌乡镇政府包揽过多经济管理职能,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和兴办合作基金会留下了财政隐患。过去乡镇政府一是直接兴办企业,行政干预多,由于行情不准和一些基层企业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导致企业亏损、停产直至破产,遗留了巨大的“包袱”,后来产权制度改革,乡镇政府迫于上级的压力,受惑于甩“包袱”的良好愿望,“卖一送一”,慷国家之慨,将全部企业改制到位,这其中流失的国有资产就不说了,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假性改制,这些企业欠下了巨额债务,包括向职工以及向社会的集资款、合作基金会贷款、财政借款、银行贷款等,实际上早已资不抵债,只留下一个空壳,但是这其中向职工以及向社会的集资款、合作基金会贷款、财政借款,如果改制到位或破产,都必须由财政直接负担,乡镇财政无能消化,就只能搞个假性改制了,完成上级任务,问题一天天往下拖;二是搞合作基金会留下了巨大债务,乡镇企业特别是前几年行情不紧气,借去的贷款如“肉包子打狗”,但是合作基金会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股民的股金,这是一笔“硬”帐,必须还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还,这又给乡镇财政带来了“灾难性”的债务。

⒍乡镇财政预算越来越显“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上级政府出政策,下级政府出钱,这是乡镇财政预算“软化”的典型表现。这些在正常预算之外出台的支出政策,明显缺乏对乡镇预算应有的尊重。二是上级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在实施某项目时,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按比例配套财政资金,否则不予安排项目,而配套资金显然不会事先被纳入乡镇年初预算之内的,这些临时性、不得不开支的项目,对乡镇财政预算的正常执行带来很大的冲击,也进一步降低了地方人代会批准预算的权威性。三是乡镇自身财务管理松散,支出缺乏预算约束,缺乏监督,随意性强,机关运行成本逐年加大,人为加重了乡镇财政负担。

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失控。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就要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越突出,因为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少,收入普遍较低,进入政府机构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乡镇或迫于上级的压力,或处于“善良”的愿望,用“足”编制,将原先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想办法捧上“铁饭碗”,致使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精减越减越多。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乡镇财政空前困难,债务累积,有限的财政资金疲于应付,形成了财政困难的局势,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影响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改革,转变职能,化解财政困难。

一、推广乡财县管。“乡财县管”,乡镇财政的“三权”不变,即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借鉴安徽基层财政困境突围的成功经验,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管住乡镇乱收费、管住乡镇乱花钱、管住乡镇乱进人、管住乡镇乱举债。由县级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同时调整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和职能,特别是,在教师工资上划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财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适应乡镇政府职能扩张需要的功能完整的一级财政了。

二、转变思想,回归乡镇政府职能

⒈转变传统思想,树立服务理念,树立财源经济建设思路以财源经济的建设为思路是解决财政发展困难的必然选择。发展民营企业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政府要转变传统思想,以培植财源为取向,以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核心,用足用活财税政策,如信息技术支持、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支农资金投向,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对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以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目标,努力摆正即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强化征管中实现财源增长点。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积极推动财源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均衡协调发展。

推行政府统一组织,财税多方参与,一次进户,各税统查的复合型税收稽查模式,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堵塞跑冒滴漏。在目前财库行没有联网的情况下,就地取材,财政人员要转变观念,进厂入户,了解和掌握本地税源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

⒉合理划分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间事权关系

乡镇政府的职能是提供乡镇范围内居民和农民需求的公共品和服务,这些公共品和服务包括公共安全、乡村道路、区域内防洪、灌溉排水、土地整治、基础教育、卫生防疫、跨乡镇的公路建设、区域水土治理、环境保护、医疗、文化及基本的政府行政管理。乡镇政府应直接提供公共安全、消防、民事纠纷处理、乡村道路建设等受益范围限于乡镇的公共品。至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防疫、跨乡镇的公路建设、区域水土治理、环境保护、防洪灌溉等跨区域公共品的提供,上级政府则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并通过转移支付形式提供部分资金。而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等全国性公共品的提供则应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承担,可通过转移支付,委托乡镇政府来完成这些工作。

⒊退出竞争领域,调整乡镇财政的职能范围,

乡镇财政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因此,乡镇财政资金必须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不再投资办企业,不再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支付变相的奖励等,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高乡镇财政收入

、提高乡镇的税收分成,减少上缴。乡镇一级,农业税在即被最终取消的情况下,没有了主体税种支撑大局,为了保证乡镇政府能较好地履行各项职能,上级政府要正视乡镇一级的困难,通过减少自然增长的上缴和财税收入增长的集中来增强乡镇的财政实力。

⒉下放共享收入的分成比例。从中央到地方应尽可能地将共享收入逐级下放。从某年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也实行了共享后,大税种已全部共享,今后不宜继续扩大范围,使地方有更加稳定的税源,切实稳固地贯彻分税制。

四、建立规范和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有相当一批乡镇处于财政入不敷出、缺口逐年拉大、困难重重,而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责仍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基本公共品的提供。乡镇政府若无财力完成上述任务,社会发展就会受阻,因此在目前分税制条件下,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应主要用于弥补税收收入不足以提供基本公共品和服务时的财政收支缺口,而且首先要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乡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达到均等。

第9篇:基层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规范化管理;现状

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构成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执行者。在维护乡镇政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公共财政、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乡镇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基础,在巩固基层组织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当前乡镇财政的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调整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也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的职能由收支管理向支出管理转变、保障正常运行向促进服务发展转变。一方面,农税村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乡统筹等税费的取消,以往乡镇财政所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任务大大减轻;另一方面,随着县乡财政体制的调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项目和数量急剧增加,几乎项项关系民生,支出管理责任重大。从当前乡镇财政发展的实际看,财政管理职能从注重收支管理转变为倾向支出监管。乡镇财政最重要职能就是保证乡镇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通过规范的预算编制、合理的资金分配,以维持最低层次的社会管理需要。但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各项涉农惠农补贴资金逐年增多,乡镇财政不可替代的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因此,由过去“征粮催款”转变为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著特征。

二、乡镇财政监督职能逐步弱化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强有力的惩戒手段和相应的监管能力,乡镇财政监督职能也正进一步弱化。对于项目资金的监管,乡镇财政监督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和村级财务监督难以落到实处,财政所的全程监督变为事后监督。乡镇财政资金源出多门,项目资金既有上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的,又有主管部门核拨的,乡镇财政对这些资金的监督不能全程参与,仅仅是事后监督,对报账单位开支的真实性无法掌握,仅能审查票据是否违规而已,对专项资金发生转移用途、截留挪用和使用不规范时,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财政监督职能严重滞后、弱化。

三、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二是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任多职,难以做到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财政所承载着诸如惠农补贴发放、政策性资金管理、财务管理、集体与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处置等工作,由于受双重管理,一部分财政所工作人员还参与乡镇行政中心工作。另外还要承担联系村、组的具体事务,基层财政工作人员身心疲惫。

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从乡镇财政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机构人员建设等3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提高乡镇财政保障水平,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为乡镇财政更好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

1.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合理划分区乡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条件、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区分不同类型,因地地制宜,实行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完善收入分享机制,增加乡镇可用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