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医疗设备的检测精选(九篇)

医疗设备的检测

第1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医院列入质量控制检测的医疗设备如下。

(1)强制计量范围的强检器具(设备)。检测需要由考核认证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实施计量检定,军队三级甲等以上医院设有医学计量室,能独立开展建标范围内设备的检定,未开展的项目应申请上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

(2)列入“三证”管理的大型医疗设备。由具备检测能力的医院或检测中心开展质量检测。

(3)受控高危医疗设备。主要有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多参数监护仪、输液和(或)注射泵、血液透析机以及通用电器等,具备检测设备和能力的医院均可开展。

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面临的困难

医院受控医疗设备大致有20余种,数量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台,由于检定周期要求严格,使得在计划和实施中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如设备数量增减变化动态大,受检受控设备基数不固定,加上使用科室管理人员调整,对受检受控设备实际掌握不清,易造成漏检。在开展检定、检测过程中,由于占用时间长,医学工程部门人力分配矛盾突出。同时,大部分受检受控医疗设备均为常用设备,检定或检测时需停机,对临床诊疗造成影响,因而也会给检定检测工作带来冲突。

3统筹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途径

计量检定和质量控制检测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最重要的保证,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素,只有领导重视,多部门统筹协调,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努力,才能够克服实际困难,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3.1掌握受控设备信息

掌握现有强制计量器具(设备)、“三证”管理大型医疗设备和受控高危医疗设备数量等信息,是开展质量控制检测的前提。必须完善受控医疗设备档案,动态掌握各类受控设备的品牌型号、数量、启用时间和临床分布。清楚受控设备检测内容,包括检测方式、周期、时间和质量现状。

3.2制定年度检测计划

各类受控医疗设备的检测周期、时间有区别,要依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年度检测计划。计划内容至少包括:检定检测标准器或设备的溯源、调验时间。要保证全部受检设备所使用的检定、检测标准器和设备是在溯源检定或调验周期内的合格装置;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申请及时间;强制计量器具(设备)的集中检定与外场检定时间;不同种类高危医疗设备质量检测时间;要求各项任务岗位明确,责任到人。

3.3验收与维修检测

新的强制计量器具(设备)出厂时都经过计量检定,并附有检定合格证,验收时审验证件即可。而大型及高危医疗设备验收时则要严格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后才能投入临床使用。受检或受控设备维修后要重新进行计量检定或质量控制检测。

3.4集中和现场检测相结合

血压计、压力表、氧流量计及天平砝码秤等医学计量器具和除颤仪、心电监护仪、高频电刀、输液泵以及注射泵等质量控制设备,这类设备在医院数量多,组织要严密周到,防止忙乱和出错,在开展计量与质量控制时建议集中实施,医工人员要为临床考虑,精心安排,形成接收、检定(检测)、调试、记录以及填证顺畅流程。而呼吸机、麻醉机、血液透析机、超声仪、X射线机、CT、MRI以及直线加速器等设备,由于其布局分散且体积庞大,则需要安排现场检定或检测。

3.5检定与检测同步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属强检计量设备,是质量控制医疗设备,医院此类设备数量大,分布广。如果计量与质量控制分步进行,科室要反复送检,即影响使用又造成忙乱。该类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检定与检测周期相同,有相继作业的特性,因此将计量和质量控制时间调整为同步,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3.6合理调整检测与使用时间关系

质量控制设备有使用率高的特点,安排检测与保证临床使用有时会出现矛盾。医学工程部门要与各使用科室密切配合,调整好检测与设备使用时间,保证检测和使用两不误。使用科室对单一设备要合理调配使用,留出检测时间;对血压计、氧流量计、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以及注射泵等数量配置较多设备,可送检与留用分批进行。保障部门要提高效率,缩短留检时间,还可利用班外或设备闲置间歇时间实施检测。

3.7重视统计与安全提示

医院强检计量和质量控制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散、检测周期不一致,只有准确掌握检测状况,才能防止漏检发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质量控制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受控设备,实时记录检测信息,准确分析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实现对临近检测期限的设备自动提示,确保及时检测受控设备。

4结语

第2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监管;专业素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22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1 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且目前社会对医疗器械监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作为医疗器械方面根本法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也仅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而已,不管是从法律效力还是社会地位上看,都显然比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地位高。在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法律有冲突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只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样的上位法让路,严重的制约了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有效监管。

1.2 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医疗器械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医疗器械的检验需要具备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以下问题:①医疗器械的专业监管人员不足,在一些监管机构,其不仅要负责医疗器械监管的审批报告工作,还要负责审批文件,监管医疗设备;②不少监管人员缺乏持续的学习和系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不断的更新,监管人员的素质如果不能跟上医疗器械更新的速度,就会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现有市场上关于医疗器械检测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

由于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导致其对审查设备的工作内容和要点理解掌握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医疗设备,有的审批合格,有的审批不合格;有些医疗技术能获得批准,而有些则不能获得批准。由于监管机构的监管标准不统一,会引起一些不公平或越级审批的现象,使国家的医疗器械监管产生混乱。

1.3 技术支持力量不足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支持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市地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有些经济发展较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地级市仍没有专业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区域性的检测机构数量也很少。专业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缺乏,为医疗器械质量的有效性检测带来了很大麻烦,对于效果不确定的医疗器械无法抽验,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带来了潜在危险。第二,检验装备等基础设施与医疗器械的发展不相适应。综合而言,我国在医疗器械检测方面投的较少,许多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刚刚成立,人员配备不足,器械检测能力有限,许多医疗器械无法检测。同时又因医疗器械具有其自身独特性,各种类别的产品之间的共性比较少,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2 解决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监管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完善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检测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法规和制度,有助于医疗器械检测的顺利实施,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效的医疗设备,满足人民的需要。

完善法规和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法规。法律规定、界定的是框架,不可能将医疗器械检验中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都做详细的陈述,因此,相关部门就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以法规的形式对实际中遇到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制定法律法规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第二,健全规章。我国在医疗器械检测方面刚刚起步,很多地方都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器械检验规章制度,如修订《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成立专门的医疗器械分类委员会,对所有的医疗设备进行归类,不同类别的设备制定不同的检测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器械检测的有效性;制订规范的医疗器械命名规则;充实完善《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2.2 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技能,提升监管队伍工作素质

专业的医疗器械检测监管人员是医疗器械监管的关键。第一,建立健康的选人用人机制。要结合医疗器械产品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根据机构的实际需要,建立医疗器械设备检测的人力资源计划,把合格的、优秀的与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引入医疗器械检测行业中。通过内部晋升、调用或外部招聘吸引优秀的人才,提高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专业人才的选拔是建立优秀监管团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这就对医疗器械设备检验人员提出了挑战,需要其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规范的系统的培训更是由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决定的。第三,完善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规范性,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3 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满足医疗器械检验的发展就要满足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资金的需要,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支持是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资金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适当地建立起市地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建立应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具有普通常用医疗器械检验的基础设施与常规项目检验操作规范的机构。在某些较大的区域内建立满足更多需要的检测机构,重点是要有某几大类医疗器械设备经检验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如省,国家的级别建立完善的检测中心。有层次的检验机构的设立,不仅可以节省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医疗器械检验的整体能力,不同层级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可以优势互补,满足实际需要。

第二,加大检验机构检验设施设备的投入。医疗器械检验设备是检验工作的保障,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医疗器械检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质高效的检验工作有利于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当地医疗器械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间接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而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应加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满足医疗器械监管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寰.我国在用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法律主体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

[2]韩振宇.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第3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方法;浅析;介绍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10-01

质量控制的基本定义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该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后来随着现代化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此一概念才逐渐被引入医疗领域,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观念也随之便应运而生,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医学工程与管理两种手段结合起来的理论。其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效实现医疗器械在实际运用中的使用价值,可以说一项意义非凡的系统性工程。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方法概述。

1统一概念,执行标准

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的政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委托药品生物制品检测所对《医疗器械检测操作规范》进行专门的组织编写。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医护人员对国家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认识,以便能顺利完成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

一是统一标准。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国家对医疗器械质量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与法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标准。各质量检测中心要对检测所内设备的操作规范,组织专门的培训与实际操练。以避免实际中对相关标准的理解出现较大偏差,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二是统一检测设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需要进行检测的医疗器械也是与日俱增,所需的检测设备也是越来越多。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各医疗检测机构所使用检测设备各不相同,所制定使用规范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对医疗器械的检测结果页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一医疗器械在一家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合格,而另一家的检测结果却是不合格的尴尬局面出现,同时也为了有效地实现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那么各级检测机构必须达成一致的协议,采用统一的检测设备进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同时制定统一的设备使用规范与标准。

2提高技能,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人才的引进。可以说,随着医疗器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已经成为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超声波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体,这就要求从事医疗器械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我国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疗器械的检测水平以及良性发展,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检测队伍,因此在人才引进的方面,各检测机构必须要加以高度的重视。

二是人才的培训。为了尽快实现医疗器械检测人员的高素质化、专业化,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选拔与引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目前,在各医疗检测机构中,由于现有的检测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因此必须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进行素质的提高与专业性弥补。不仅要对医疗器械检测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而且要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专业知识进行培训。

3加大投入,确保资金保障

一是转变传统检测模式。由于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导致传统的医疗检测存在着许多弊端:抽验品种较少、涉及面较窄、技术监督工作落后等。为克服传统检测中的弊端,转变传统的抽验模式,各检测机构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大检测范围、品种样类,切实做好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二是完善检测基础设施。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检测能力依然不高,甚至对一些常规项目的检测都无法进行,再加上医疗器械本身的特殊性,对检测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各检测机构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检测设备、扩大检测基地以及不断更新检查设备。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尽早与国际接轨,有效实现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

4加强控制,完善检测体系

一是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根据不同的质量控制项目,各医疗检测机构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如医院的技术人员配置、工作性质以及医疗资源的配置等,科学合理地建立一个由一个领导层与项目开发层共同组成的精简高效的组织。实现质量控制的效率性以及系统组织性。

二是正确定位各自的人员职能。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必须做到分工明确,领导层与检测专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的理想状态。领导层需要具备的职能:第一,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质量参数和检测指标;第二,了解相关的安全性能指标以及检测周期;第三,具备科学确定检测水平和检测手段的能力。专业检测员需要具备的职能:第一,全面掌握并熟悉各医疗器械的技术性能以及相关技术指标;第二,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工作原理;第三,能够对医疗器械的性能指标,做出科学地判断,看是否达标,是否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条件。

三是做好使用记录,建立良好的报告制度。因为医疗器械的最终使用者是医院,所以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检测机构的工作,便不然而然的成为医院在医疗器械使用方面的一个工作重点。做好这项工作,将对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实现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做好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不仅关系到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而且关系的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乐碧莲.复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和供应的研究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1)

第4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乌兰县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了,属于蒙古族的菊红花,是海西州历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医疗卫生界最年轻、最基层的委员,因此也最能代表基层人民的心声,反映基层存在的问题。她今年的提案依然围绕着如何开展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这一问题。

医改初见成效,基层问题突出

菊红花委员说,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加强“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的实施,使基层卫生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诊疗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已能满足农村初级保健网的要求。但是县级医疗卫生建设速度不是很快,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严重短缺、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仍然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菊红花委员说,在青海省,乡镇卫生院因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导致设备使用率很低,如B超机、心电图仪、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的使用率一般在20%以下;“新农合”实施以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人数明显增加,但确诊率很低,因此仍然存在着老百姓舍近求远到省城大医院就诊的现象,就医成本仍然很高,没能更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也影响了国家对减轻老百姓“看病贵”问题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成效。

采取积极举措,优化人员配置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严重短缺,有岗无编,影响了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建设。由于医院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用人机制等原因,造成了现有的基层医院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在职工作人员中,不能胜任本职岗位的人员占一半,而基层医疗机构又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这是造成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药剂科等科室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

针对基层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菊红花委员建议:通过调研,根据像青海省地大人稀、卫生服务半径大等特点及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卫生新编制标准;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合理的人性化逐层 (县级医院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淘汰机制,严格控制并尽快解决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人员编制问题;扩大吸纳急需专业人员的空间,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有大医院工作经验的编外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采取各级政府出适当资金等措施,建立专项基金,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聘请急需的医技专业人员;在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当中把配置电脑、实现计算机网络建设也作为重点,建立《网上会诊制度》,提高诊疗水平,让县级医院更好地发挥它在基层三级卫生网络当中的“龙头”作用。

强化医疗器械检测职能

菊红花委员说:“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关键的还是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健康体检非常关键。”青海省实施城镇职工体检已经10年,已建立健康档案,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农牧民的健康档案也在逐步建立当中,但是偏远地区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的功能检测、质量检测工作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精密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只能开展一次性使用耗材的检测工作,如输液器、注射器、敷料等耗材的检测,而医用超声、磁共振、X光机及其他专科设备的功能、质量检测工作处于厂家单方面进行检测维修工作状态,政府方面第三方检测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检测设备出现故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偏远地区不能联网,健康档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其作用。

第5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设备在医疗救治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临床诊断的正确性除了依靠医务人员的主观经验以外,最重要的是依靠医疗诊断治疗设备的测量准确和测试方法的准确,因此,可以说医疗设备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伴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医学计量新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和检测装置的不断出现,医学计量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伴随着医学计量大环境的不断升温,国内医学计量实验室在近10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地区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市、县级的医学计量实验室差距更是明显。本人结合本职工作,谈谈近年来我们在医学计量管理上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家技术机构永远的立足之本。目前,即使是中、小型的医学计量实验室也基本都开展了血压计、心电图机、X光机等传统的强检项目,但是只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们强检目录的严重滞后,目前列入强检目录的医疗设备仅仅是医院内所有在用设备中的很小一部分,许多重要并已广泛使用的医疗设备例如呼吸机、血液透析机、除颤仪等未列入强检目录之内。如果对这些设备不进行检测,那么很大一部分设备将失去有效监控,其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为许多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本实验室通过差不多6年的时间,逐步的开展了一大批非强检的校准项目,将检定/校准项目从2007年的不到10项,发展到现在的近50项,将我们的检测范围扩大到了医院内所有设备的90%以上,既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为医院提供可靠地技术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备数据失准造成的医疗事故。

为了能持续有效的发展,首推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医疗设备检测项目的开发、投入,例如医用注射泵、呼吸机等,然后逐步向一些较冷门的项目推进,例如肺功能仪、骨密度仪等,从而做到检测范围全覆盖、全面发展。另外,在注重“面广”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深度”。对所开展的检测项目不能只是略懂皮毛、点到为止,必须有深刻了解,最好能做到检测与维修相结合。了解检测设备和被检设备的性能特点,了解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在检测工作中能帮助医疗机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解答医务人员的疑难,向医务人员宣传设备使用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提高检测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使医务人员信服,也使医疗机构感受到计量监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管理能力

卓越的管理能力也是评价一个医学实验室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向国内先进同行的学习、取经,借鉴他们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渐制定成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有效的管理方案,使实验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实验室内部管理

医学实验室内部除了遵守所在上级单位的管理制度以外,还应制定部门内部的考核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从而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本实验室先后制订了《本单位医用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程序》、《部门考核细则》等工作程序,要求部门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些程序,使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效果显著提升。同时,制定培训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多参加一些全国性培训班、学习班,多与国内先进同行学习、交流,同时将某领域内的专家请到单位内进行深入指导,从而使实验室人员在技术、业务能力上全方位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做好实验室内部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与系统内的行政部门的配合。强制检定离不开行政的监督、管理,同时在大力倡导“民生计量”的今天,医疗计量作为“民生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行政的支持。我们的做法是每年联合计量行政部门采取全部检查或抽查的方式,对各家医院医学计量器具的受检情况、合格率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情况并将结果报送给各家医院,提高各医院的医学计量自觉性。

(二)实验室的外部管理

医学计量实验室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医疗机构对医学计量的重视程度,对医疗设备的受检率、合格率,及医疗单位的在检定时的配合度都有显著的影响。我们通过努力,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卓有成效,现将经验归纳以下几点: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的计量法律意识。我们通过抓典型事例、媒体宣传、“质量月”活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等方式,在社会上宣传医学计量知识,使市民们逐步形成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的意识。同时通过每年召开医疗机构客户座谈会、医疗机构客户走访、执法检查等手段向医疗机构宣传医学计量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各医疗机构的计量法律意识。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化“被动计量”为“主动计量”。

b、加强医疗设备台账管理。本实验依据单位的系统软件平台建立了本地区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托管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实现设备信息动态更新、需检设备清单报送、设备有效期到期提示等功能,我们要求各医疗机构每季度上报一次最新有效的设备台账,我们也会将最新的检定结果更新到平台上,从而实现本单位和各医疗机构信息交替更新,确保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信息台账的最新有效,也为我们统计出最准确的受检率、合格率等提供了方便。我们还在出具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中加入了医疗设备使用科室信息栏,方便了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查询。此外,我们还将每次检定结果明细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布,并提供了查询功能,供市民上网查询每台设备的合格情况,从而实现由全社会对医疗设备质量安全进行监督。

c、加强标识管理。本实验室规定:凡经检定合格的医用计量器具均粘贴上 “强制检定合格证”;不合格的则贴上“停用证”,直到器具修复后复检合格并粘贴了“合格证”后方能投入使用;未检设备不粘贴标签;如有设备的标签脱落,经核实后派专人赴医院重新补贴,使医疗机构体会到我们标签粘贴规定的严肃性。

d、加强不合格器具的控制。我们每次检定工作,都像是帮医疗机构做了一次“ 全身的体检”,只有发现问题、找出病根,才能体现出医学计量工作的价值。在每完成一家医院的检定后,如出现不合格情况,我们会向医院发放一份“检定不合格告知书”,并附上不合格器具清单,要求医院领导签字确认,使医院管理层也能感受到我们工作的严谨性和价值。对检测出的不合格器具,如能当场修复的,则立即进行复检;如不能当场修复的,我们也会对该不合格器具进行跟踪监督,商定复检时间,要求医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修复,避免不合格器具投入使用而造成诊治差错的发生。

e、加强新设备验收控制。新设备验收是医院设备质量控制中的第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实验室在新设备验收上提出了我们的服务承诺:无论设备大小、数量多少,一律做到随叫随到(包括新设备部合格复检),并且在检后3个工作日内提供检测报告,使新购设备能尽快合格、合法地投入使用。通过抓新设备验收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特别是一些贵重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的不合格),向各医院机构宣传设备投入使用前进行计量检定的必要性,消除新设备必定合格的盲目性,在进入医院的第一步上把好关,杜绝安全隐患。

f、加强与医疗单位的交流。要做好医学计量工作,必须通过医学实验室和医疗单位双方共同努力。因此,在练好技术、做好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必须加强与医疗单位的交流,从而做到信息共享、彼此理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我们通过定期召集各医疗机构的设备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召开医疗机构客户座谈会,以及由我们分管院长带队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走访等形式,积极听取医疗机构对我们工作的建议,同时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做好解释,查漏补缺,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

第6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学计量;医院管理;管理方式

医学计量这个理念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医疗设备的更新与检测中,医学计量也得到了较好的完善。医学计量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的确定患者的各项情况,维护医学诊断的准确与一致性。而在医学计量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医院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收益,过度使用医疗设备,缺乏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影响计量工作的准确性,促使医院管理存在较大的隐患。

1医学计量工作的现状

1.1计量监管意识较弱

在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中,一些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医院也过于重视硬件建设,没有认识设备的修理与维护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医学计量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一些医院认识到医学计量的重要意义,但是缺少规范的管理和质量标准,设备检测拖沓。医院中的计量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也是计量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检测人员不熟悉医用设备,针对其使用性能没有一个较好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医学计量的结果缺乏可靠性,无法得到临床工作人员的信服[1]。而医学计量的资金花销较大,会给一些中小医院带来一定负担,影响医院其他部门的运作。在一些大型医院,会质疑医学计量的价值,缺少完善的组织机构。这些医院中,只在设备科设置一名计量员,不同的医院由不同职位的人员担任,缺乏专业的知识,这种做法导致计量安全存在隐患。1.2医院内部计量管理缺位很多医院,针对设备质量进行强制的计量检测,确保新购进的设备拥有检验合格证。但是这种情况下,人们都没有重视计量检定,对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在产品的验收中,也存在问题。例如新购设备的安装验收,只重视设备外观问题,配件是否齐全,没有较好的了解设备的准确性与测试量,在输出量值的检查中,不够仔细。医学设备缺乏维修和保养条例,人员对医学计量问题缺乏技术认可。一些医院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润,过度使用医疗设备,不进行维护和保养,致使设备超负荷运转而产生问题,医学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下降。

1.3在用医疗设备监管失控

国家规定必须检测的医用计量器具,几乎都涉及到人身健康与安全,例如温度计、血压计、CT等等,但是实际上,这些设备的检测几率较低,很多医院存在逃检和漏检[2]。计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不完善,也是促使这种情况恶化的原因,医疗设备得不到有效的检测,计量的结果就会出现误差,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在医院中,大型医疗设备主要在保修期结束后,与厂家续签合同,保证设备的质量。而一些中高档设备,在保修期满后,主要由院内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检查。这种情况下,设备的质量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医院中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事后维护好管理,医疗设备的监管水平不达标。

2医学计量工作对医院管理的警示

2.1提高计量法律意识

在临床诊断上,不单单是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能力,还需要结合医疗设备的测量结果,所以医疗设备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医疗设备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导致误诊与漏诊的出现。在进行医学计量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检定合格率,二是受检率,这两个质量指标都达标才能较好的保证准确性。在医院计量设备的检查中,要严格监控质量,降低误诊和漏诊出现的几率。所以在医院计量工作中,要树立较好的法律意识,着重培养人员的法律观念,强化管理意识。检测人员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设备的购进、安全以及验收,进行严格规范。在不同的环节中,要注意查看器械是否经过严格的检验,在医疗使用中,能够准确的测量出数据,从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如果医疗设备不健全,会给医院带来诊断隐患。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维护和保养也是计量工作的重要内容,检测人员要不断提升医学计量技术,在医院的各项管理中,发挥其作用。

2.2完善医学计量组织机构

医学计量工作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计量人员在工作中,要掌握实时动态,做好记录。医院应设置计量室,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发挥计量工作的意义。计量员的工作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为其设置培训与考核。在计量人员的培训后,要获取计量工作的资质,然后才能上岗工作。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常用医疗设备的检验工作,计量人员能够合理的进行设备调试,确保检测的过程严格遵守国家的各方面规定。医院与计量主管部门较好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计量工作的意义,为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增加依据,医院还将强检和非强检的医疗设备纳入到计量设备监管工作中。

2.3强化医院的内控监管

在医疗工作中,要注重院内的监管工作。医疗设备的逐渐完善,与传统诊疗模式的差距逐渐增大。在早期的疾病诊断中,有很多疾病无法得到全面的诊断,在现代医疗设备中,都得到了解决,救治几率大幅提升。但是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中,依旧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人们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与防范,就会影响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进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医院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医疗计量的安全隐患,了解这种负面影响,能够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例如设备登记、定点监测、定期检定等。通过这些手段,都能够有效降低医疗设备出现问题的几率,还要参考医疗设备在不同因素下受到的影响与变化。在医疗设备的使用中,计量人员要重视计量检测与维护保养工作,通过这种检修方式,随时了解设备的状态。一些医院为了增加利润,频繁使用设备,过度利用,导致设备得不到较好的修复,再加上医院缺乏维护制度,针对陈旧的设备,以及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都没有及时报废,仍在违规运行[3]。针对一些超过使用时间,但计量技术指标达标的设备,要适当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设备处于一个较好的运行状态,并及时更换。检测人员要严格检查中小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禁止出现超期服役和带病作业的情况。医疗设备在全过程寿命管理中,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质量控制,二是质量保证。这两项内容,能够较好完善医学计量,并使医疗设备的检验与控制,拥有一定规律。整个管理过程,计量的监控都应该得到提升,更好的推动医疗质量的提升,保证医学计量工作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在医学计量工作中,其准确性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要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医疗设备的完善,其设备的使用,需要人员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设备进场中,如何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可能为之后的设备使用留下安全隐患。计量员的工作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为其设置培训与考核。在计量人员的培训后,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是计量工作的重要内容。计量人员要不断提升医学计量技术,在医院的各项管理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阿米娜·卡德尔 海衣沙尔·斯玛依尔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 昌吉公路管理局硫磺沟分局

参考文献:

[1]李伟,高丽达.医学计量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0,1:33-35.

第7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 计量管理;计量检测;准确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1-01

1 什么是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我院常规的诊断仪器有血压计、体重称、心电图、B超、血细胞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CT等。

质量强国深入人心。如何实现质量强国的梦想、标准、计量是基础。质量之本,强国之基。没有计量,也就无法真正认识质量。

2 医疗计量器具在临床的重要意义

医用计量器具是医学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学计量既包括用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仪器和设备,还包括大型医疗设备中复现计量特性的计量器具。我们常遇到的各种心电图、超声源、辐射源和CT机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临床计量仪器在诊断中使患者自身产生的电信号、生理参数、压力图形等都是计量的量值。医生就是通过这些量值作为诊断的依据,由于这些量值关系到诊断质量以及被检查者的健康和安全,临床诊断准确与否、决定于医疗检测仪器的准确与否和测试方法是否正确,如果医用计量仪器未能定期检定,就不能正确体现客观病情,必然会造成误诊、错诊和治疗失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各个医院所作的检查结果不一样,致使病人得跑几家医院做几次重复检查,最后才能确定病情。这中间除有医生技术水平外,更大的因素还在于医疗设备的准确与否。没有可靠准确的量值,精度失准或误差过大就很难保证医疗诊断的准确性,要得到好的治疗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医用计量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和安全可靠的必要手段,是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

3 医院管理措施

3.1 加强管理意、识端正思想 在医院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疗质量无疑就成了医院生存的生命线,而医院的生存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哪家医疗水平高,患者就去哪家医院,可以自由选择。而实际上,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和医用计量器具提供的数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量值不准就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生命危险,同时增加了因误诊造成医疗纠纷的几率,令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损失。放射类设备如X线机、CT,他们涉及到辐射剂量的问题,剂量太小不能检查出病灶所在,剂量太大又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这都需要通过检测来保证其准确性。计量弱、则国弱,计量强、则国强。

3.2 设立相关管理部门,健全管理制 我院以业务院长为组长,设备科长为负责人,设立了医院的计量器具管理小组,专职的计量器具管理人员。

3.3 加强维修和保养,做好周期性的检测 计量器具因其使用频率较高,因此要加强对其的检查和保养。设备科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计量器具进行相应的检查。做好周期性的性能检测。把相关的计量器具送到市技术监督管理局进行检验或者邀请到我院实地检测,登记每次检查的日期、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设备科存储足够的零配件保证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对新购进的设备要严格检测、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要维修好并进行校正,对维修好但无法保证准确度的要按照规定强制报废。

4 对科室进行宣传教育

科室是计量器具的使用者,他们的使用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计量器具的准确性、使用寿命甚至是病人的生命安全。设备科积极到科室,与使用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方洪兴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第9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仪器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4-01

1 医疗仪器的维护与管理

1.1 医疗仪器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必然性

在当前由于不少医院依然对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属于传统的管理与片面的维护,对于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登记,大部分医院依然缺乏主动、预防和充分处理设备的性能、其预防性维护的意识非常薄弱。因此如何能够在设备维护与管理中减小人力和物力的消耗,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保证医疗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开机率的重要方法。

在设备维护科应当在设备安装前及做好及时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维修的保养制度和管理方案,通过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的保养和维护,每年对贵重仪器做好大型检修和维护,并实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检查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及时的解决方案,而其实时关注设备所处于的工作环境,例如:温度、湿度、防尘等是否符合要求;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等,并要做好记录。

医疗仪器设备是医院医疗卫生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和诊疗工具,同时也是医院产生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大中型医院中价格超出15万元以上的医疗仪器设备都存在不少,例如:伽玛刀、DR设备、螺旋CT、磁共振设备等,价格少些的如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血透机等都非常多,要进行此类仪器的检测,就能够给社会、医院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减少突发故障、无故停机等现象,提高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益。

1.2 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内容

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主要体现在预防和维护,其主要在于遵守仪器保养制度、规程的制度和落实,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案和操作方法,真正实现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的保养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

建立起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的必然,则需要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性检测制度,医疗仪器设备质量控制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备件资料保管制度,值班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通过编制此类设备保养制度和管理方法、章程能够让执行制度的管理人员,真正将设备和真正落实到实地。

2 医疗仪器的维修方法

2.1 利用万用表检查法

2.1.1 电压的检查

有许多故障都与电压有关,所以检查电压在许多情况下是首选的方法。例如某台仪器无输出,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有电源电压,可以用万用表从电路的输出向输入方向检查各级电源电压,如果无电压,当然无能量来源,所以就没有输出。查出无电源电压,还需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进一步检查电源电路,直至查出故障点为止。

2.1.2 电流的检查

在实际进行设备检修时,如果发生电压正常运行而故障依然存在,则有可能存在的是电流出现的问题,而故障点主要存在于直流通路中,因此使用电流检查电路故障是可行的,例如:在X线电视系统中进行摄像监控的显像管,很容易出现显像管点不了的情形,而有时它的的各级工作基本与正常值相符,但就是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可以通过测量它的阴极电流(一般正常值在120ΥA左右),如果大小,则说明是它的阴极发射能力降低而造成的,可以降低阴极负压来增大发射电流直至有满意图象,故障就排除了。

2.2 信号注入法

2.2.1 人体感应信号注入

使用空间中的各种强大的电磁波能够在人体产生巨大的信号源,通过信号源将可以直接对被检电路通道的输入端进行处理,此时再进行示波器的观察,就能够真正检查到故障的所在,通过反复解决,获得数据源的处理方案。

2.2.2 利用机内低压电作信号源注入

部分仪器对于人体感应信号在工作状态下的电路检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利用机内低压(一般低于10V)交流电作为信号源,通过低压的电源检测能够刊出后监视器中的显像管阴极条纹图案,此时可以了解显像管是否出现故障。

2.2.3 利用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注入法

使用信号发生器进行检测,一般是通过各种信号发生器进行检测,例如正弦波、方波、扫频信号、图像信号等作为信号的依据,通过相对应的通道逐级接收和发送,使用示波器获得数据的输出,通过示波器的信号反复检测,就可以获得对应的输出信号故障。

2.3 逐级分割法

使用逐级分割方法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案,通过将各种数据逐级划分,并将信号进行一一区分,在故障的大致范围内进行小规模检测,就能够在故障出现的位置确定,并获得故障的问题所在,而使用此方法由于牵扯到的故障问题较多时,需要检测的人员专业度很强,而且对于检测故障的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故障处理。

3 结语

对于正确的医疗仪器设备和保修,甚至在改变故障发生前要积极主动的进行预防性维护与保养,需要医学工程管理人员树立起预防性维护与保养的观念与维护意识,在进行维护与保养的过程中,保证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动手维护能力,在定期进行数据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对于大型器械定期维护与保养,使得医疗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之下运行。其中需要完善以下几点。

(1)定期维护与保养医疗设备的故障。保证设备的完好与开机率、使用效率的时限。

(2)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最低效益的降低医疗仪器的发生故障率。保障故障的运行。

(3)注重维护保养制度,使得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与稳定,实现设备与制度的规范化、常规化。

(4)工程技术人员及医护人员需要做到认真完成操作规范、科学、熟练完成仪器设备的运作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