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精选(九篇)

剪纸非遗文化介绍

第1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据《咸阳年鉴》(2012 卷),咸阳前三批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2项,部级占2项。其中形成品牌效应的有23项,以食品及其加工技艺为主,如张记馄钝、老王家烧鸡、各县地方小吃等。2012-2016前三批涉及互联网推广的品牌仅占到5.4%。咸阳市电子商务企业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12月对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琥珀糖进行了品牌的互联网线上推广孵化,品牌化系统中的MI、BI、VI及其应用系统较为完整。互联网推广中的应用系统有一定缺失,仅做到网页宣传,渠道销售等。

二、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样本选择

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调查样本的选取截止第三批以前申请成功却未进行品牌化的“非遗”。以样本总数达到 5个左右为适,以下将整体介绍此次具体样本的概况。

(一)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彩贴剪纸是采用多色彩纸通过剪、贴、衬三种工艺流程把彩色纸粘拼并和汉族民谣故事相呼应,点缀为一张完美的艺术作品,内容以人物、动物、花卉、民俗、民歌、为题材,富丽堂皇,神秘诡谲,浪漫夸张。旬邑彩贴剪纸与招魂、送病、镇宅、祈雨等多种汉族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是汉族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乾州布玩具。乾州布玩具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

(三)礼泉皮影。礼泉皮影是在中国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是古代陕西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生活和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作品高大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

(四)秦腔脸谱绘画。鲁新政先生是兴平秦腔脸谱绘画艺术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从事秦腔化装艺术四十余年,退休后,一直进行秦腔脸谱的绘画及制作工艺。他笔下的脸谱人物不但有皮影、剪纸艺术的原生态韵味,又具有汉代石刻的粗犷与刚劲,极具研究与收藏价值。

(五)乾州面塑。面塑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乾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S富内容。

三、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调查

(一)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目标用户的价值观,了解影响用户认可“非遗”品牌化及互联网推广的因素与内容,了解“非遗”品牌化具体发展及状况、了解品牌化程度、系统是否完善、了解品牌载体产品的市场状况、了解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得到准确的互联网+品牌化的系统建设指南。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录音法、资料调查法。

(三)调查地点及人数。调查的地点为咸阳“非遗”8个样本的所在地,旬邑县、礼泉县、长武县、彬县、兴平、乾县、永寿、咸阳秦都区。调查队由4人组成,每地发放试调研问卷20份,主要针对当地“非遗”继承人、保护单位等,以便及时调整正式问卷中的问题,最终每地发放正式问卷102份。

(四)试调查问卷。试调查的目的是增补自己问卷中的因素及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改进。试调查了20份,记录一般用户在做问卷时所遇到的问题,指出问卷中晦涩难懂的地方,并进行改进,而对专家用户在填写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访谈,增加因素的全面度。

(五)咸阳“非遗”互联网+调研。利用互联网平台搜索门户网站,各类平台有关咸阳“非遗”的宣传及推广情况,情况不容乐观。缺乏品牌化的同时仅仅做到一些网站的宣传是无法达到“非遗”产品的推广。并不能让更多人认知咸阳“非遗”,大部分也未能形成品牌效力。整个品牌企业产业链也未利用互联网进行更大潜力发掘,主要还是“非遗”产品单一,不能被大众认知和接受。

通过互联网对咸阳“非遗”进行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咸阳“非遗”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仅仅停留在政府官网介绍、微信平台、其它设计品牌周边产品研发上。未形成自主品牌推广,互联网咸阳“非遗”品牌形象系统也很缺失,因此也加大了品牌化的难度。

四、小结

通过对咸阳“非遗”互联网+品牌的初步调研,对其问题及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知,得到其品牌化及互联网推广的现状。得到设计指南,为下一步的品牌化手册的完成提供了依据,也为互联网线上推广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种海峰.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1):164-166.

[2]王伟伟,胡宇坤,金心.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3):73-81.

作者简介:

第2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关键词:渤海渔村;民间剪纸;文化创意产业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也称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备受关注,并且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描述为“来源于创意或文化的积累,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联合国的定义强调了文化传承的群体性、历时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整个人类生活品质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此概念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准确。

就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言,英、美、澳、日、韩、新等国起步较早、研究较多、业态也比较成熟。他们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划分为广告、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音乐及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出版业、设计及视觉艺术、工艺制造、艺术和古董市场、建筑艺术等行业。

尽管全球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历程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方面,高辐射力与高融合性并存。一旦消费者对某种文化有所认同,必然带动对富含此种文化的所有创意产品的接受和认同,文化自身的高辐射力带来了文化产品的市场扩张,从而使得好的创意与其他相关行业融合,进一步带动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其他行业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小型化与集群化并存。由于强调知识与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单个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甚至表现为个人工作室的形式。但为了给消费者更强的文化冲击,这些企业通常要通过集群式分布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它们在集体的互动中共享信息、凝聚力量,建立与全球消费者和世界文化的联系。

二. 渤海渔村剪纸的历史

河北省黄骅市东北部的歧口一带,素称渤海渔乡,渤海渔村剪纸即发源于此。身处渤海渔区,特殊的渔业文化使得当地剪纸艺术的发展也独具特色。岐口东临渤海,鱼、虾、蟹等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又因为与天津、山东交接,道路纵横交错,交通非常便利,当地百姓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科技欠发达、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的年代里,渔民完全靠海吃饭,收成难以保证,同时又有极高的危险性,生命财产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因此,渔民们就在逢年过节时做剪纸、贴窗花,祈祷出海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

20世纪初,岐口村赵国英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每逢海神娘娘的祭日,她都到庙前为人们剪纸祈福。村里逢过节娶嫁,也总有人请她剪上几幅炕围、窗围、窗花等,所谓“鸳鸯戏水成双对、龙凤呈祥添祥瑞”,“上炕石榴下炕桃、多子多孙团团绕”,“红双喜字添喜气、燃烧的蜡烛对人笑”,“虾儿跃、鱼儿跳、螃蟹横行船上跑”等,都是渔村百姓的必备剪纸样式。赵国英老人的外孙女韩宝菊,是渤海渔村剪纸的第二代传人,她的作品有反映渔家祈盼收获、团圆的《织海》、《思亲人》、《盼夫归》、《平安是福》、《满载而归》等,也有表现渤海丰富水产资源的《渤海潮》系列,还有寓意为人处世道德原则的《鸡有五德》系列。诸多作品凸显了渤海湾文化的特色,为韩宝菊赢得了包括全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同时,也使得渤海渔村剪纸更具标志意义和品牌价值。

2008年,渤海渔村剪纸被列为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国际友好往来、互赠礼品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以韩宝菊为代表的第二代遗产传承人和以白金磊、白金鑫为代表的第三代遗产传承人,为了将独具特色的渤海湾剪纸文化发扬光大,正在做着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三. 渤海渔村剪纸产业发展思路

渤海渔村剪纸虽然历史久远、内蕴独特,但长期以来,除了作为国际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的礼品外,一直缺乏市场化的运作,甚至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在电脑刻制、机械印刷的现代技术冲击下,传统剪纸由于耗时长、产量低、价格相对较高,已经乏人问津。剪纸艺人无以谋生,剪纸艺术已近人亡艺绝的境地。为了保护和发展渤海渔村剪纸,艺人韩宝菊创建了宝菊艺术社,个人出资制作剪纸作品画册、举办剪纸展览,并正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开办剪纸学校、出版剪纸教材。然而,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仅靠艺人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才能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创建剪纸博物馆。

剪纸博物馆不但要突出渤海渔村剪纸的地域特色,也要将视野拓展到中国剪纸艺术的整体,以点带面,全面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工具、技法、传承人及代表作品等,使其成为全国剪纸艺术的展览和研究基地,以奠定渤海渔村剪纸在全国剪纸行业的领军地位。

在展品的展出和介绍上,除了文字和图案这些平面媒介外,应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以更好地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增强展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外,博物馆可采用耳机式讲解系统,分发给每位入馆人员,参观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各类信息,比起单纯地躬身看文字介绍更方便有效得多。

第二,开发剪纸风格的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

年轻人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追随流行又强调个性,尤其在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上有很高的消费热情。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曾经拥有一个动画发展的繁盛期,这期间推出的《大闹天宫》《九色鹿》《哪吒闹海》等作品都为中国动画界赢得了广泛的观众群体和良好的国际声誉。它们不仅在角色设计上借鉴了戏剧造型、敦煌壁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制作手法上也涌现了剪纸片、水墨片、皮影片、木偶片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进入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流行动漫形象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国产动漫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从而陷入了盲目模仿和滥用高科技的误区。其实就剪纸文化而言,它独特的剪、刻手法,虚实结合,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作为中国传统家庭年节喜庆必备之物,也很容易唤起人们熟悉亲切的感情,再加上渤海渔村剪纸自身所蕴含的搏击风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文化题材,如果能结合好的故事情节设定和角色设计,一定能使消失已久的剪纸动画重新进入年轻观众的视野。网络游戏也是如此,可以仿照“开心农场”游戏,开发蕴含渔村剪纸元素的“开心渔场”系列游戏,既简单有趣,又富含激励性,再辅以漂亮的剪纸图案画面,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建设剪纸文化风情街。

黄骅岐口渔港水产丰富、渔船众多,有悠久的捕捞历史和典型的渔业文化。走进岐口村,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海鲜酒楼饭店;海边有京津地区慕名而来的海钓爱好者下竿垂钓,也有摄影爱好者在选取港口拍摄素材。可以说,岐口村已经拥有了开展生态渔业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如果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把岐口村打造成一个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基地,定能成为渔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渔村旅游开发方面,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渤海渔村剪纸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剪纸文化风情街的建设,必将成为吸引游客休闲观光的一个亮点。具体来说,街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剪纸主题民居客栈

民居客栈不但是休闲度假村的基础服务设施,更应成为体现地域民风与文化积淀的地标性符号。渤海渔村剪纸历来就是渔村家居中床铺、窗户、箱柜的重要装饰,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人们乐于看到这些代表儿时记忆的鲜活元素重现于生活当中。因此,把渔村剪纸以新的建材和工艺重新应用于民居客栈的装饰装修之中,针对情侣、家庭、儿童等不同游客的情感需求,借助不同的剪纸题材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客房空间,就能使这些民居客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电视电影占据人们大量娱乐时间的今天,将民俗文化与影像文化相结合,让这些民居客栈成为影视剧的特色外景拍摄地,借助影像文化的传播使其成为影迷们重温剧情、感受经典的文化景点,则更能提升这些民居客栈的品味和魅力。

2.剪纸创意工坊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元素,全国各地都有广泛分布,然而剪纸艺人的生存也已成为普遍难题。风情街内应建立成规模的创意工坊区,将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汇聚于此,突出渔村剪纸特色的同时兼容其他地区剪纸,从而提升岐口剪纸文化风情街在全国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工坊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剪纸展示和售卖区,一部分为剪纸制作体验区。所售卖的剪纸产品应迎合现代家庭装饰的需求,色彩上突破传统的红色基调,题材上与现代东西方艺术潮流接轨,并结合卷轴、镜框、窗帘、台布、抱枕等不同的形式和介质,形成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在剪纸制作体验区中,要简化剪纸程序,并向顾客提供安全的剪纸工具和材料,让人们享受DIY的原创乐趣,拓展剪纸文化的体验深度。剪纸制作体验对材料和空间的要求都比较简单灵活,同时又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手脑协调能力、培养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也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儿童类创业项目。现在全国各地的商场、公园都有专为儿童设置的以沙画、胶画、彩陶等为主的手工中心,顾客众多、盈利丰厚。渤海渔村剪纸也可循此思路,将儿童剪纸体验开发成辐射全国的连锁式经营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剪纸文化节

每年的五一、十一、寒假、暑假都是旅游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风情街上可以举办规模盛大的剪纸文化节,推出以渔村剪纸为特色的民俗花车游行,举办有剪纸元素的服装走秀,集中拍卖大师级的剪纸艺术作品。在文化节上,还应设立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剪纸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以剪纸为核心元素,内容形式不限,平面、立体、影音均可,以充分发挥各界艺术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才能。对于获奖作品,除给以重奖外,应结合有效的包装和策划,尽快完成其市场化的过程。从而使渤海渔村剪纸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形式,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渤海渔村剪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较为完备的开发策略外,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招商力度、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促进其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苗红磊《民俗文化——剪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

[2] 王晓利,尤兰萍.文化产业大发展 千年瓷窑燃新火——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飞天》〔J〕2012(02).

[3] 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国商贸》〔J〕2012(04).

第3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关键词:剪纸;作用

一、引言

中国剪纸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假如从迄今发现为最早的剪纸实物《对马》、《对猴》(约做于公元460年—551年)算起,也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剪纸以其特殊的形态、性质和功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民俗活动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剪纸有喜花、寿花、礼花、鞋花、枕头花、刺绣花样和家具贴花、顶棚花;节日活动中有窗花、门笺和灯笼花;祭祀活动中有供花、纸钱和烛台花等等。即使是封建士大夫、达官贵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剪纸同样无处不在。如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记载:“立春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宋高承所撰《事物纪原》记载:“唐中宗景龙中(公元707—709年),立春日出剪彩花。又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令侍臣迎春,内出彩花,人赐一枚。”可以说,剪纸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从某种角度来讲,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艺术。难以想象,人们缺少剪纸,生活将会是何等的黯然无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作为渊源和基础,哺育、滋养了众多的艺术门类,为那些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的产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历代那些富于创造性的美术家,几乎莫不从中汲取养份来丰富他们的学识,而后在艺术上开拓出新境界、新天地。没有民间艺术,何来宫廷美术、文人画家?

尽管剪纸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着特殊的奉献;尽管唐代有过一本叫《四大奇书》的书曾把“剪(剪纸)、刻(雕刻)、画(绘画)、写(书法)”列作四大家,并把剪纸尊为第一位,然而,由于宫廷画家和文人美术家的不屑为之,作者大多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剪纸虽然生命力旺盛,却只能象山野之花,年年岁岁,自生自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剪纸的发展及其现状

自1942年后,剪纸受到了古元、夏风、江丰等许多美术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对剪纸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改革,为我国剪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才有了质与量的很大的飞跃。

到了今天,研究、创作剪纸活动日益活跃,这门古老的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在国家名片—邮票、银幕以及广告海报、书籍装帧、插图、报刊、舞台美术、连环画、年历、书签、火花、明信片、贺卡和居室装潢、时装设计、印染、陶瓷等领域,在国际文化交往中,都可见到剪纸的身影。其应用范围之广泛,实用价值之大,怡情、娱乐功能之强,非其他艺术可比拟。尤其在国家一些重大节日,剪纸能手被请上高等学府的讲坛传授真经,剪纸展览亮相国家最高的艺术殿堂,剪纸书藉不断问世,各级研究、创作机构和网络传媒机构纷纷建立,各类剪纸艺术节层出不穷,电视台、电台在黄金时间频频介绍有关剪纸的新闻和专访,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剪纸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在这个貌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另一个极不和谐的现象。

在国家举办的全国性美术结合大展或其他大型艺术展览活动中,剪纸尚无一席之地。二、三十年前,不少剪纸作者都是仰仗全国性美术大展成的名,《美术》月刊也常常大量发展剪纸作品和刊登介绍文章。而现在,《美术》月刊几乎见不到剪纸和有关文章的踪影,剪纸作者要想加入美术家协会更是难如上青天。上行下效,各类美术刊物、各级美术展览也都十分排斥剪纸。剪纸似乎已被美术界拒之门外,打入另册。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1、历史偏见。作为大众艺术,剪纸从来无缘充当帝王的御览、把玩的珍品,更为历代官绅文人雅士所不齿。封建统治者只把宫廷美术、文人美术捧为“正宗”艺术,以为中国的优秀文化仅仅局限于此,以致于中国的艺术史历来排斥、忽视剪纸艺术。歧视剪纸艺术的想法,至今在为数不少的人的头脑里依然根深蒂固。

2、作者素质。如果说作品是孩子,那么作者就是母亲了,假如母亲自身营养不良,孩子自然发育不好。剪纸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与绘画、木刻、石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又与戏曲、诗歌、美学等密切相关。要想把剪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光在剪纸本身上下工夫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采集剪纸以外的学问当作必修课。心不明,眼不亮,手必低。然而,懂得这一点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似乎太少,加上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影响,眼下,急功近利的人多了,潜心创作的人少了;摹仿、跟风的作品多了,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少了;缺乏内涵、浅显的作品多了,蕴含深度、力度的作品少了;矫揉造作、小家子气的作品多了,生动自然、大气魄的作品少了;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多了,继承、创新的作品少了。换句话说,平庸的作品多,高品位的作品少。这是不容忌讳的事实。

3、媒介误导。(一)为制造新闻“眼球效应”,媒体常把一些毫无艺术价值的东西申报纪录、创造之最过度渲染,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二)人物专访水份太多,缺少怡如其分的评价,发表、展出了几张作品或得了几次奖就动辄冠之“新秀”、“第一刀”、“艺术家”。殊不知过分的拔高反而给剪纸的声誉带来极大的伤害。

4、读者曲解。由于剪纸制作的工艺简便、复制容易、传播面广,加之防伪功能差、保真程度低,容易给一般读者造成“剪纸创作要求不高,谁都会”的错觉。

三、改变剪纸现状的方法

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消除轻视剪纸的偏见,真正提高剪纸艺术的地位,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1、逐步提高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综合实力,树立精品意识,多出高格调、高层次的作品。要明白“作品才是硬道理”这个道理。

2、更新观念,摒弃门户之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立机制,清理和整顿学术学风,杜绝大赛等级评定中重人轻作品的不公现象。

3、客观、理性地看待剪纸艺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因可能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称号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大师”、“剪神”廉价的帽子满天飞。

第4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关键词: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与对策

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2003年10月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的界定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江苏省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段,同时也在长江、淮河的下游。江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0项项目中,仅江苏省就有10项项目。根据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的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共有1372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苏省共有145项。在部级名录将非遗划分的十大门类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江苏省占有量排名前三类别的分别是:传统技艺类(33项),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类(27项),如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苏绣、泥塑、常州梳篦等。传统戏剧类(22项),如昆曲、京剧、苏剧、扬剧、木偶戏、木偶戏、淮剧、徐州梆子等。

二、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大运河江苏段地域概况2014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WorldHeritageConvention)在卡塔多尔哈举行,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项目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标志着这条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也最广泛的土木工程项目,同时也自古以来在国家经济繁荣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工运河,进一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整体长度约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整体长度的五分之二,是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大运河流经全国6省和19市,在江苏的13个省辖市中,大运河从北到南贯穿了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8个省辖市。不同于其他省份部分河道已淤塞或停用的情况,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使用较好,江苏境内的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苏州段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

(二)研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概述大运河江苏段是经济较发达、文化相对丰富的区域,在江苏段内保存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在江苏段流经的8个省辖市中,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分布分别为:徐州市9项、宿迁市2项、淮安市6项、扬州市19项、镇江市9项、常州市13项、无锡市11项、苏州市32项。关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与界定,李永乐、杜文娟(2011)提出了“由大运河生产、生活方式孕育而产生的,或者其内容反映大运河生产、生活方式的,或者其形成、传播依赖于运河环境的,都可以界定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荀德麟、刘志平、李想、贾新(2014)梳理和选择介绍了形成、传承与发展变化,与京杭大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连带关系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目前关于京杭大运河内所涵盖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全面的数量统计与细致逐项的内容介绍,不过,在大运河江苏段内,按照与京杭大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连带关系的内容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类为例,典型代表性项目主要包括了:(传统技艺类)宜兴紫砂陶制技艺、宋锦制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等。(传统美术类)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扬州剪纸)、苏绣、泥塑(惠山泥人)、苏州玉雕、常州梳篦、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三、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播途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固定的非遗宣传、展示场所主要包括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历史古街等,例如著名的“扬州双博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的合称);扬州市文化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及雕版印刷、扬州民歌传习所;古运河边的历史老街东关街;聚集了世界级、部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常州大学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占地6000平方米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徐州市图书馆内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2019年国庆前夕刚刚开业的,位于徐州新沂宋庄,包含的剪纸、染布、纸塑狮头等多项非遗元素的国内首家非遗主题民宿:宋庄非遗主题民宿等。

(二)大众媒体早期的非遗主要是依靠政府或有关组织等主流媒体的推广,但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民众的对其了解的日益增加,大众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在大运河江苏段有较为明显的体现。除了新闻、报纸、杂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电视上及网络上的部分旅游节目中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有非遗专题类节目的推广,例如2015年由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非遗江苏》,以8集每集18分钟,每集不同的主题分别介绍了江苏省的代表性非遗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古琴、苏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苏州评弹、扬州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等。

(三)政府组织的非遗会展由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或交流活动,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广作用。这类会展活动不仅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做了展览,部分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技艺展示,以及群众可以参与的非遗实践体验。例如2019年在淮安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就将非遗精品展示、大师同台竞技、传承互动体验、美食展销融合一体,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四、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策思考

虽然在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传播上,三种主要途径起到了一定力度的传播作用,但是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非遗还是显得遥远和缺乏。在大运河江苏段的8个省辖市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固定场所大多于近5年才逐步建立,尽管也有在非遗展会上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但是这种展会几乎每年仅有1-2次,再加上推广平台的缺少,造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辐射面局限、传承较为艰难。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一)建设多重交叉传播体系2006年9月,江苏省通过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之后在2013年1月进行了修订。在这之后,在大运河江苏段的省辖市中也先后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如苏州市2013年颁布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于2018年通过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类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法规政策,在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如果依靠任何一方的单一力量都是不够的,可以建立政府、学校、固定的非遗展示场所、民间组织的多重交叉传播体系:即以政府引导为主,同时在大中小学等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展适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活动,并引导学生们不定期的前往固定的非遗展示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示空间等)。学生对于非遗的兴趣可以带动家长的共同参与,从而为非遗的民间组织甚至非遗的传承人提供未来的潜在力量。除此之外,进行融合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除电视、广播、报纸之外,注重网站特别是手机端传播平台的搭建,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传播。

(二)注重活态的保护目前在大运河江苏段的博物馆、文化馆或图书馆的非遗展示区中,除少数个别之外,大部分仍然采用了橱窗内静态作品,配以大段文字和少部分图片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静态化的展示方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该有的“活态”性特点。非遗的“活态”性不光体现在非遗传承人的手艺创作上,也体现在在制作非遗作品之中展现出的工匠精神上。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别国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就将学校的教育同博物馆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区分(3-4岁、5-9岁、9-12岁、12-16岁)设置不同的内容,使得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足球文化的内容,也锻炼了生存和生活技能,感受了足球运动中的体育精神。结合外国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根据江苏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博物馆或者非遗展示区可以设置“工作坊”,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主题内容,同时注重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渗透的敬业、专注和创新等精神。

(三)增强传播内容、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除了搭建有效的传播平台,如何使看似遥远而复杂的非遗用生动有趣、吸引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从而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进行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普遍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可以作为传播内容中一种有力的形式。动漫不光兼具了艺术与娱乐的特点,其感染力、亲和力极强,尤其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种优势可以很好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当中。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亮相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利用动漫的形式将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作做了很好的传播。在动画版中其尺寸比原作大了约30倍,一眼望去,清晰明了、气势非凡。仔细看去,画卷中行人、官吏、农夫、车夫、车马等所有细节都运动了动画的形式动了起来,还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使得原本静止的画卷成为了让人叹为观止、妙趣横生的神奇画卷。在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在网上仍然有很高的热度,可以说很好的进行了二次传播。不仅如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将大运河江苏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也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增加其辐射的广度。

第5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有它的基本特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类别,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民间文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了社会性、多元性、活态性、民族性、本土性、整体性等多种特征。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传承价值一直是被人们认可,但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其重要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欣赏、参与体验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历史价值,也可以说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方式。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简介

河北历史上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的。2002年6月7日,518项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省共39项入选。在全国居第四位。6月8日,河北省确定的13类1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公布。河北省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这份名录中得到充实印证。虽然这些不能完全涵盖河北的整个文化遗产,但毫无疑问,在一定范围里它们是河北文化遗产最杰出和最典型的代表,构成了河北独具风味的深厚文化背景。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按地域主体分类遍布全省11个市30多个县区,其地域分布范围较广,但相对分散。按国家划定的表现形式主体分类,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种类丰富,涵盖了全部10个大类。河北省部级和省级的非物质遗产就有230项之多,民间文学类有9项,包括伯夷、叔齐的传说、契丹始祖传说、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孟姜女故事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民间美术类有12项,有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曲阳石雕、无极剪纸、白沟泥塑、八沟石雕工艺等;民间音乐类共34项,有丰宁满族吵子会、涉县寺庙音乐、任丘大鼓等;民间舞蹈类共35项,有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丰宁蝴蝶舞、曲周龙灯、二贵摔跤等;传统戏剧类共40项,有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戏、定州秧歌戏、冀南皮影戏等;曲艺类共15项,有西河大鼓、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县)、木板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杂技与竞技类共24项,吴桥杂技、邢台梅花拳、杨氏太极拳、沧州武术等;传统手工技工艺类共41项,有著名的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刘伶醉酒酿造技艺、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山庄老酒酿造技艺、直隶官府菜系烹饪技艺等;还有民俗类24项及传统医药类1项。如此之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不能泛泛开发,要与某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原则

原真性保护原则。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空间,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真性保护原则。有些地方为了大肆开发旅游业,不顾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将其舞台化、不正当的演绎,单纯为了利益或开发而开发,不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其旅游开发的真正意义。

可持续利用原则。目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民族的和地方性的原生态文化环境以及遗产传承人,这样才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利益均衡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单纯是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这样在开发过程中就会遇到各方利益不均衡的情况。所以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照顾到某些部门的经济利益均衡,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传承人的利益、考虑旅游开发空间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要从全局及长远利益考虑,使所有的参与者及至全民族世代都是受益者。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

1.借助著名旅游景区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可以整合对旅游都吸引较小的遗产类型,如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和民俗类遗产,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单独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较大,因此将其依托著名旅游景区,辅助开发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人们在旅游的同时可以顺便欣赏、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对此类遗产的认识。例如,契丹始祖传说、乾隆民间传说、丰宁满族吵子会、承德清音会等可依托著名的承德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表演;孟姜女传说可依托山海关及长城景区进行开发表演等。

2.借助产业及产业旅游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可以整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类遗产。一些企业在生产加工此类遗产时,可以在美术品上附着产品文化简介、粘贴或内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的标签等,如将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做成小型产品或标签样式,在山庄老酒、板城烧锅酒、刘美烧鸡等外面贴上标签或盒内放置标签,小型工艺品等,并可以借助商场、超市等商家进行促销、采用包装内附简介或集标签等活动,通过促销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拓宽公众了解的渠道。还可以开展产业旅游的形式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学习。

3.借助非遗文粹园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可以整合各种类型的遗产资源。如建立一个非遗文粹园,将全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园中,在园中按一定时间进行展示、展演、销售等活动。在园中不仅可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如服装、道具等,还可以现场展演技艺,如表演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竞技、传统工艺技艺等精美的技艺,使人们在现场了解其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共同参与、亲身体验,人们可以亲自娱乐,或亲自参加传统工艺品制作,还可以品尝美味,同时开发单位还可以向人们进行产品销售,有人们亲身参与的宣传应该会收到不错的销售效果。

4.借助媒体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可以整合各种类型的遗产资源。首先,可以借助电视,拍一些纪录片,在省市台进行专题介绍民间传说、民俗、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其历史、现状、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借助电视,编排一些动人的短片,优美动听的歌曲,做一段央视的广告进行播放,效果会大大不同,如现在央视播出的五粮液的广告,配以歌曲、短剧《香醉人间三千年》,使得五粮液广告家喻户晓。其次,可以借助网络,建设专题网站介绍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的图片、简介、视频等资料全部放在网上,便于人们随时在网上查阅、了解、学习。此外,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连载介绍。

5.借助名人效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适合于商品类遗产。现在许多产品都借助名人效应,无论是日常用品、食品还是家具家电,甚至是药物,只要有名人做广告,产品的知名度就大大提高。如,板城烧锅酒的代言名人是杜雨露,衡水老白干的代言名人是胡军,其他商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扩大知名度,深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当然,在具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候,要针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准确、适度开发,确保开发的投入与效益的比例关系,也真诚地希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其旅游价值,为人们所熟知。

参考文献:

[1]张捷.区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 (3):20~24.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244-246.

[3]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4] http://www.hebfwzwhyc.cn/。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第6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小小农家满屋葫芦雕绘画

11月20日,在王德华家,看到葫芦雕绘民间艺人王德华、王丽春夫妇,二人盘着腿坐在炕上,妻子正熟练地剪纸,丈夫正对着葫芦雕刻,炕上摆着样式各异的葫芦艺术品,屋内墙壁上贴着年画、挂着各种剪纸和葫芦艺术品。

据王德华讲,他今年42岁,出身于新立乡刘家村农民家庭,从小酷爱读书,练过书法,喜欢画山水画。20岁时,通过别人介绍,与同样有着艺术天赋的王丽春相识。两人情趣相投,组成了美满的家庭。

葫芦身上打主意

2000年夏天,王德华在双辽打出租车,注意到车内悬挂的一个桃木斧子饰件特别好看。回家后他就从自家园子里摘下两个葫芦,开始专心琢磨起来。他联想起妻子经常画仕女图、剪纸,于是就用刻刀或电烙铁仿照妻子的侍女剪纸,在葫芦上雕刻,弄好后,又根据古装仕女的装束,涂上恰当的彩绘,仕女着上了装,加之有动作和姿势,活灵活现的古代美女呈现在葫芦身上。从此后,每当闲着没事,妻子画细线条的古代人物画、剪纸,他就在小小的葫芦身上进行精雕细刻,各个形态逼真。

半年完成葫芦画金陵十二钗

任何一个葫芦,只要到他们夫妻手里,就会成为一件造型独特的工艺品。10多年来,王德华雕刻出的各种图案的葫芦画艺术作品有2000多件,有的当珍贵礼物送给了亲朋好友,有的被双辽市博物馆选取收藏,有的送到了新立乡农家大院当做艺术品展览。目前,王德华的家里还留存各式葫芦作品近百件。“最近,花费半年多时间完成了葫芦画金陵十二钗,花费两个多月完成了桃木雕刻十二生肖。”

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这些年来是否获得经济效益时,王德华笑着说,没别的,就是一种爱好,也没想指望它挣钱,就为了弘扬葫芦雕绘艺术文化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夫妻的共同爱好,家里故意腾出一块地,每年种植200棵葫芦苗。

第7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8月9号,我回家了,很开心,万千思绪汇成一句话:回家真好!按照学校的要求,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早早结束候好安心的看奥运会比赛.没有去外地考察,我只想把我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游客认识了解.一个小小的偏远县城却有着惊人的民族文化,老地方--安塞县文化文物馆.说是老地方是因为我大一暑期实践也干了这个,但感触却另是一般滋味!

经面试,我参加了安塞县文化文物馆民间美术陈列的志愿讲解工作.展厅共分为六大区域;民间珍贵出土文物,安塞民间绘画,安塞民间剪纸,安塞腰鼓摄影展,安塞民歌发展与成就,陕北窑洞及刺绣布艺.到达文化文物馆走近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书记在陕北过大年与陕北老百姓的合影,看了真是舒服,我们如此偏远的地方竟能亲身体验到总书记的关怀,参观着们不约而同的走向那张照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特想提提嗓子多说两句总书记来安塞的事,告诉游客们,他们选择了安塞算是选对了.步入展厅首先踏入的是民间珍贵出土文物展,大家先看看这帖子上对于安塞人文地理的介绍吧.详细就不说了,安塞是安定边塞的意思,据说在宋朝的时候这里是羌族人和汉族人生活的交界处,根据出土的文物看,这里以前有游牧民族生活的足迹,所以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便别具一番韵味.来安塞的人,无疑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亲自瞻仰一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大师们的"毕加索之作",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欢快的意境,生动的神态,是一些专业画家连想都不感想的,它把生活美和理想美结合起来,把爱与恨,苦与乐,真与善,美与丑,甚至是意念中的东西大胆的表现出来,其中也包括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

其中有幅代表作名叫<牛头>,是艺术大师薛玉芹老太太画的,艺术大师是国家赋予她们的荣誉称号,她不识字,没文化,与她一样的有*,*,*等,她们大都出过国.其作品均获过大奖,有的还被国外博物馆收藏.自古以来,牛是老百姓的大功臣,农民靠它来春天耕种.作者或许想让我们记住它们的功绩吧!

除了众多农民画作品,安塞剪纸也是参观者观赏的一大亮点,安塞剪纸俗称窗花,是民间靠口授心传的民间艺术.剪窗花的大多是妇女,安塞民歌<迎亲歌>中有一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看谁家的女子是否聪明灵巧,总是要与剪花连在一起.所以,不少目不识丁的老婆婆,中年妇女成为剪纸能手,十二位民间剪纸能手被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等四位民间剪纸能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远赴十多个国家献艺.*剪的<龙与凤>使人能联想到五千年前的人类在龙飞凤舞的年代。*剪的《牛耕图》和《猴吃烟》,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古代作为“物候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崇拜在安塞的遗址。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是别处早已失传的商代民俗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史料。中青年剪纸艺术家们也毫不示弱,她们秉承先辈,敢于创新,创作了许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绘画剪纸作品,还有不少与奥运有关的作品。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8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关键词:佛山剪纸;生产性保护;现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35-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其适用范围已由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延展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从一般的学术概念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刘魁立认为:“以生产性方式对部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不仅是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甚至还是唯一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方法。”[1]作为首批部级非遗之一的“佛山剪纸”正是依靠产销互动实践沿传至今,其传承模式天然契合“生产性保护”理念,带有佛山地域文化的先导性。“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2]。以此审视佛山剪纸的传承模式,将有利于佛山剪纸“生产性保护”理论研究。

一、现代生产与剪纸艺人谱系的建构

佛山剪纸生成于佛山地域文化生态。佛山早在唐宋已是鼎盛南国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更是跃为中国四大名镇之冠和仅次于京师的天下四大聚之一。重商传统使佛山城镇与中国内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农业区域迥乎不同,那就是孕育了浓厚的实用宗教意识。在商品经济与实用宗教的共同作用下,剪纸等酬神礼佛手工艺品成为市民生活必需并逐渐成行成市。至民国初,佛山剪纸已壮大为门钱、通花、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醮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如“铜箔行,本乡制品特佳,箔有厚薄,俱用一字铜制洋铜质脆不适用,制成率售之金花店,最薄者称绉铜远销外洋”。①(民国)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1926。行业化、产业化推动着佛山剪纸艺术的持续兴盛,但因近代以来河道淤浅、帝国主义侵略所导致的商业生态破坏,让佛山剪纸产销链陷于瘫痪,剪纸技艺传承遭到灭顶之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家对手工业的收编带给佛山剪纸重振生产的信号。1953年,《手工业生产合作基层社示范章程(草案)》在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上颁布,合作化思想渗入手工艺行业,至1956年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在政治宣传和制度保障下,1956年5月4日佛山在升平路成立民间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改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民间艺术社属于政府供养的半国有企业半事业单位,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单元。它将散落佛山民间的手工艺人集纳起来,组成剪纸、灯色和秋色3个车间。主持剪纸车间的梁朗生1907年生于佛山三水剪纸手工艺家庭,被纳入合作化生产之前跟随父兄经营佛山泰昌号剪纸店。依此现代化的手工艺组织和唯一的剪纸艺人,招工收徒、培训授艺、集中生产成为传承剪纸的现实路径。据《佛山市志》载,1956年至1960年之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挖掘、整理并创作生产的剪纸达2674万件[3]。在此基础上也建构起明晰的传承谱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4]。他们既是剪纸生产的核心,又是技艺传承的主体。根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佛山剪纸)申报书》及笔者的调研访谈,佛山剪纸自1956年纳入艺术社生产之后已建立起三代传承人谱系。由第一代传承人梁朗生开枝散叶,构建了由杨永雄、陈希尹、张拔、潘保琦、谭伯潮、石清汉、林载华、何燕、陈永才、吴子洲、梁志炎、邓本圻等组成的第二代传承队伍,以邓春红、茹新梅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

第二代传承人最为中坚,除了张拔等个别师傅有大专文化程度,多数剪纸艺人并非美术院校毕业,而只具备初中甚至小学学历,他们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剪纸车间,以40年代出生的居多,靠从学徒起步逐渐掌握剪纸技艺。据笔者访谈何燕师傅得知,通过招工环节进入剪纸车间做学徒,是第二代剪纸艺人的入门环节。凡是达初中以上学历、有兴趣、有恒心的青少年均可报名,有无美术基础并非硬性门槛。而从普通学徒升为梁朗生的徒弟并非易事,拜师学艺有特定的选拔要求和程序。梁朗生主要通过观察学徒的做工态度、做工质量和对剪纸的兴趣来选定徒弟,方式是“在赶工中暗中观察,谁做得认真,做工质量好,赶工之后就问他是否喜欢做这个,如果喜欢,他就收作徒弟,接受进一步考验”[5]。而入门后并非立即学习剪纸创作,而首先从学习磨刀开始,即在火柴盒上磨刻刀。何燕回忆“师傅要求所有的刻刀自己做,有时候手都磨起泡了,不小心磨出了血,师傅都不让我们用砂轮机磨刀”[5]。佛山剪纸以“刻”为主,利于小批量刻制,因此刻刀是否磨得锋利至关重要,而且学磨刻刀也能磨炼一个学徒的意志、耐性和定力。其次是学习刻纸,学徒案头一般摆一盏台灯、一块蜡板以及十几把大小不同的刻刀,依次铺一叠色纸和画毕纸样在蜡板上,学徒需要沿着纸样上的线条一点一点把色纸镂空,刻纸要求使用阻力、姿势正确。基本功训练过关后,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悟性和学习能力才能进入创作设计阶段。

可以说,培养学徒、批量生产、技艺传承几乎都是同步进行的。在国家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有序规训下,以前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使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剪纸商品的量产同时实现。据剪纸部级传承人陈永才回忆:“如果从生产量的角度来看,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春节剪纸,订单特别多,几乎整天都在加班赶工。”[6]为此,艺术社年初就开始制定生产计划,召集社会青年临时培训,以应对春节前后的大批出口订单。这导致“60年代初,剪纸生产达到建国后的高峰,最高峰时剪纸车间达到98人,临时聘请的外工就有上千人”[7]。不管是学徒还是徒弟,艺术社都是采用师徒相授的模式,按照口传、身教、心授的方法,同时通过技艺交流、业务培训、艺术讲座等形式授予技艺。只不过学徒中热爱剪纸、勤奋擅悟的佼佼者被收为梁朗生的徒弟后,进一步掌握核心技艺,而不能拜师入门的也能得到公共技艺的指点。由于男性本身的体力和思维优势,由学徒升格为徒弟的也以男性居多,所以第二代剪纸传承人以男性为骨干,刻纸程序技术含量略低,则多由女性学徒担任,这种男创作、女刻纸的生产组合方式有效发挥了各自性别的特长,同时保证了剪纸技艺的手工价值和市场订单的数量达标。

二、生产发展与剪纸技艺传承的融合

传统剪纸的创作设计、刻制成型多由一人独立完成全过程,这种创制模式确实能体现剪纸艺人的手工意蕴和技艺含量,但是缺点是效率低、速度慢,比如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师须用1年时间才能完成1幅“红楼梦”剪纸,这显然不利于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尽管如此,艺术社并没有以机械化代替手工制作,因为剪纸与产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规模化、标准化的诉求不同,它要求有个性、有差异,能体现“手”的价值。面临两难境地,剪纸艺人坚持在生产发展中实施传统剪刻技艺保护,又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推动生产提升,可谓达到了当前“生产性保护”理论所倡导的生产与保护的兼顾。

(一)创作与刻制分开,生产分工专业化。民间剪纸艺人纳入合作化生产以后,他们的身份变迁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从“民间艺人”变为国家认可的美术协会会员或工艺美术师,他们集创作、设计、美术与剪技于一身,更有能力从事剪纸创作。1962年至1966年,民艺社随师学艺或自学成才的一批剪纸艺术家逐渐成熟,加上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或原来从事其他美术专业创作的外地美术家如汤集祥、张拔、潘宝琦、石清汉等进入民艺社,剪纸创作在观念、造型、形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这时期的民艺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汤集祥、张拔),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杨永雄、张拔),工艺美术师2人(林载华、梁志炎),助理工艺美术师5人(潘宝琦、何燕、谭伯潮、邓本圻),他们把美术院校的造型手法和民间画工的程式处理巧妙结合在一起,把版画、中国画的某些造型因素融入到佛山剪纸的创作;为培养艺人的造型能力,他们晚上举办美术培训班,由陈凝丹、林君选、汤集祥、薛里昂等教授素描、国画、书法等,可以说这10多人属于专业创作人员。明确细致的分工合作自此开始,即将生产人员分为创作设计人员和生产制作工人。创作人员负责设计初稿,一般是先创作底稿(比如是16开大小的画纸),然后通过电脑输出放大版,再用钢笔加粗线条;学徒工人则按照固定的内容、规格和质量要求,统一批量刻制。

(二)将剪纸技艺多元化,使流水线生产成为可能。佛山剪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大体经过起稿、过稿、钉纸、操刀(或敲凿)、衬色、裱贴、装框等阶段,主要是创意设计、手工刻制,其中创意设计是核心技艺。作为纯手工创制的剪纸,不可能纳入机械化生产,只能借助先进的技术缩短工艺流程,因此革新剪纸工艺是民艺社的思考着力点。首要之一是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由此这项手工技艺具有了纯“剪”纸不可能具备的小量产能力。通过实地观察,车间工人用小刀刻一次便可刻20张至30张,若刻制粗线条的作品一次可刻50张,这为流水线化生产剪纸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从佛山木雕、木板年画、染纸、金花、绘画等其他手工艺中进行借鉴,创造了形式多样的生产方式,包括剪、刻、凿、印、写、衬、染等多种工艺。具体生产过程多种技艺还变通融合,或以刻代剪,或以写代刻,或以印,或刻凿并用,或染印并用,或写衬并用,大大提高了剪纸生产的美感与效率。再加上车间将工艺流程分解细化,创意、设计、剪刻、凿镂、衬色、写色、染色、木刻、套印、装裱、采购、销售、核算等各流程人员专司其职或合作完成,由此通过“流水线”批量刻出剪纸,既保持了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至于丧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关键是在保障剪纸手工特色的同时合理地提升了生产速度和效率。

三、市场期待与剪纸艺术的应时而变

传统佛山剪纸用于赛会迎神、祭祀建醮、出秋色之所需,主要是春节门笺和迎神祭祀等民俗宗教用品,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吞噬着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与民俗生活相生共伴的传统剪纸难免“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且现代社会审美急遽转型变换,大众艺术消费观也在经历相应的深刻变迁。作为现代企业的民间艺术社显然没有执守于传统剪纸的艺术范型,而是以市场期待为生产的支点,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建了剪纸创作室,专门研究剪纸的创新问题,特别是改变传统剪纸古老而单调的功能,从题材及表现形式等角度革新生产。正是从民俗实用向艺术欣赏的转变,从小巧窗花向大型壁画的转变,佛山剪纸才满足了现代市场的期待,得以转化为具有独特人文底蕴的文化产品。

(一)给传统剪纸注入现代元素,使剪纸从民俗实用功能向艺术欣赏功能转变,是艺术社赢得市场的关键步骤。第一代传承人梁朗生首开创新之风,将传统铜衬剪纸与黑纸结合创作出黑金套衬剪纸,他首次获奖的作品就是1964年创作的以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为题材的新型剪纸《出击》,以空间华丽、色彩圆润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他又用纸衬剪纸,由于纸衬剪纸可自如变化颜色,最易于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和表达诗情画意格调,遂成为被广泛采用的现代表现手法。除此之外,梁朗生与佛山色纸厂合作研制了包括单色、衬色和套色等160余种不同品类的色纸,结束了以往只有一二十种单调颜色的历史。多种不同颜色的色纸可增加剪纸的艺术层次感,也可提高剪纸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师傅的引领下,徒弟们无不走变革创新之路。据汤集祥回忆,20世纪60年代艺术社剪纸创作组的大部分创作人员都在从事现代题材的创作。1960年秋,由第一批徒弟陈希尹、郭守仁、杨永雄等创作的镌刻着时代记忆的大型铜衬剪纸组画《好》还被送到阿联酋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前佛山剪纸都呈现出形式新、作品精的特点,即将版画、中国画的美术造型手法与民间画工的程式结合,同时表现当下题材,使剪纸脱离了酬神祈福的民俗载体功能。

时期,歌颂、工农兵、文化革命、讲卫生爱清洁等内容的剪纸成为主流,无一例外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呈现出重概念、轻艺术的时代倾向。但佛山剪纸向艺术欣赏功能转变的趋势不可阻挡,1972年林载华的《水乡小景》、邓本圻的《锻炼成长》、陈永才的《水乡四季》等入选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已初步表征这一信号。1973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林载华的《新苗》、陈永才的《鱼水情》,被《参考消息》外电评论为:预示着中国的文艺方针不再是8个样板戏,而是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文艺大政策的解禁,走现代艺术路线不仅成为佛山剪纸的创作主向,而且也被市场广泛认同。林载华风格化的水乡小景剪纸、杨永雄反映现实生活的铜衬剪纸、汤集祥用版画黑白手法创作的现代人物剪纸等都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鸟天堂》、《百花齐放》等数10幅剪纸成为销售最多的作品,其中郭守仁、杨永雄创作的剪纸屏风“小鸟天堂”在香港展出时售价达3500元,创造了单个剪纸作品的价格记录。据民艺社的梁爱媛回忆:“改革开放之初,岭南水乡题材作品成了旅行团争相购买的对象。”[8]

(二)将小巧窗花变身为大型壁画是佛山剪纸契合市场期待的创新方式。传统剪纸主要用于节日礼品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一直是小巧窗花型的艺术。从80年代起民间艺术社创新工艺,把剪纸发展为大型装饰艺术。1984年,首次为广州花园大酒店设计了3幅巨型剪纸形式的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水乡”“红棉” 以及5幅以中国传统戏曲为题材的大型剪纸,还有500多幅用于房间装饰的现代佛山剪纸。其中长22米、宽6米的“红楼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剪纸壁画,由林载华、邓本圻、张拔、潘保琦设计制作。由于凸显了佛山剪纸金碧辉煌的艺术特点,它荣登《中国名壁画》之列,开创了将佛山剪纸艺术与现代大型建筑相结合的范型,此后佛山剪纸成为花园酒店、深圳大酒店、禅城大酒店的订购客户。1992年,吴子洲、陆驰、梁根祥合作的每幅长22米、高13米的剪纸石刻壁画《万里长城图》和《星洲风光图》在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公所大堂落成,为佛山剪纸挺进海外大型建筑装饰增添范例。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型剪纸壁画已成艺术社的经典产品,包括:2002年为香港慈善活动刻制的长488米、高244米的巨幅剪纸《纸艺传情暖万心》;2003年为佛山宾馆创作的长21米、高4米的剪纸壁画《佛山秋色盛会》;2005年为佛山琼花大剧院创作的长65米、宽53米的剪纸《天上人间》;还有近年为岭南新天地工程设计的长达9米的剪纸壁画《岭南·名镇·佛山》等,无不获得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佛山剪纸的潜在危机与传承之痛

经过民间艺术社的合作生产与创新,佛山剪纸早已不是酬神用品,而是集吉祥寓意、环境装饰、艺术欣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入百姓家庭又登艺术殿堂。种类上呈多元化特点,包括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和工具的不同,还细分为纯色、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9种。剪纸生产与销售均呈良好态势,2010年艺术社的剪纸销售营收390万元,市场近至本土,远至美国、以色列、东南亚等地,尤以港澳台为主。但是作为2006年入围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佛山剪纸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潜在危机与传承之痛。

(一)剪纸技艺传承人的断代与缺失。目前第二代传承人已全部退休,有的虽被聘为艺术顾问,但年龄普遍都在65至70之间。第三代青年传承人明显偏少,出现于官方申报书的2名女师傅分别是29岁、32岁,还有很大成长空间,技艺传承上显现谱系断层。尽管艺术社有5-6个美术院校毕业生,他们并非专门从事剪纸设计,还兼跨彩灯等多个项目,剪纸车间仅有1-2人可独立设计。对一项部级非遗而言,专门设计师的数量储备显然不足。靠自然招录增补传承人也是一个尤为困扰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要掌握技艺,学徒须先从车刀和从最简单的刻法学起,一般3-4个月才能独立刻制作品,而要达到独立设计的水准,则需借助悟性经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经验磨炼。剪纸核心技艺门槛高,成长周期较长,令青年人望而生畏。即便如此艰苦,与其他工种相比,剪纸技工的收入并无比较优势。据剪纸车间主任邓春红介绍,车间的熟手一般月收入在1000-2000元左右。佛山剪纸被低估的市场价值也佐证了这一点,一个熟手工完成《金陵十二钗》需时5个月,售价仅为3000多元。2004年9月21日下午,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竞投会上,刘泽棉大师的一件佛山陶瓷品拍卖了20万元,而佛山剪纸代表作《红楼梦》起拍价不过2680元,最后还以流拍收场。再加上剪纸作品的署名权仅归创意设计者,普通刻工无此权利。因此在职业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年轻学徒不易招也不易留,流动性大,除了忠诚度比较高的少数几人坚守,一般1-2年就离开转行,这对剪纸的可持续性传承非常不利。

(二)原材料等关联行业的消亡给剪纸传承带来难题。没有配套的原材料、工具,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成“无米之炊”。比如绒片、玻璃镶衬剪纸,因技艺繁琐,原材料缺失,市场黯淡,解放前就已停产。而佛山剪纸中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是艺人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靠以凿、以敲代画的核心技艺制作后,再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独具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的佛山特色。然而1982年铜箔工厂的关闭带来厄运,原材料的丧失铜凿剪纸一度停止制作,目前仅民间艺术社以及何燕师傅家中还剩少量铜片。依靠仅存资源,何燕制作的铜凿剪纸《蝶恋花》参加2009年全国“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被佛山市美协副主席梁根祥评价为“佛山铜凿剪纸的经典”;2010年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和徒弟饶宝莲创作的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266米×02米),采取的底层铜箔配表层金箔的手法创新了传统工艺,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铜凿剪纸。他们使一度失传的铜凿剪纸技艺得以复活,但是材料问题始终无法破解。据何燕介绍,已发现的替代品“电化铝”是机器压制出来的,平板光滑,不如手工打造的铜箔片有凹凸感,而且极易被氧化,长久存放后艺术价值很快流失。再加上铜凿剪纸的核心技艺是力道均衡的凿法,重则穿透,轻则无印,易学难精,非长年累月积累很难掌握,这一技艺面临失传。

(三)市场不稳定与税收压力仍是传承障碍。一方面,剪纸的市场行情并不稳定。50多年来,艺术社坚持“生产性保护”思路,虽在多次市场危机中突围,积极主动营销,赢得市场份额。但是,辽宁、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剪纸作品在技术和装潢方面提升较快,一些地区学习佛山的刻刀创作技术,也将剪纸发展为大制作、批量生产,佛山剪纸市场受到一定的挤压。加上一直以来对本土及低端市场缺乏有效培育,民众对手工艺产品认同度不高。以2010年为例,低端剪纸产品销售不足100万,主要是因为剪纸早已脱离民俗实用型功能,走欣赏型艺术路线,在实用性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缺乏关联,况且非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因价廉形美倍受青睐,而耗时费工、没有价格优势的剪纸就缺少吸引力了。另一方面,高税率给剪纸传承带来压力,不利于稳定人才队伍。2006年以前艺术社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只有五六个点,而现在所得税高达17个百分点,加上其他各种费用,税费率在20%以上,这对于以手工技艺含量为主的行业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加之原材料、加工费等都不能开具进项发票进行抵扣,严重影响了剪纸传承活动的开展和业务的扩大。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广东省民俗协会理事余婉韶经研究后感叹:“佛山剪纸的纳税税率远远高于四川、山东、陕西等地,这才是限制佛山剪纸发展的主要因素。”[9]所以,一方面大力高呼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对手工艺产品与工业流水线产品征收同样的税额,显然是不经调研的盲目之举。毕竟文化企业不是暴利单位,特殊行业仍需区别对待。

总之,身为部级非遗的佛山剪纸走过了坎坷起伏的传承之途。民间艺术社始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堪称“生产性保护”的典型范例,由此延续了手工特色,传承了核心技艺。特别是至今仍不靠数量、规模取胜,坚持小批量生产,走装饰艺术的市场路线,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增加佛山剪纸的文化附加值。但是面对存在的危机和阵痛,仍需要各方力量共同襄助,破解难题,以使这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健康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魁立.民间传统技艺的人性光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 董大汗.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N].中国艺术报,2012-02-03.

[3] 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山市志:上[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4:1138.

[4]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0.

[5] 余 慎,何 燕.一凿一刻尽芳菲[N].佛山日报,2011-03-26.

[6] 黎丽明,张 煜.从民间日用品到艺术品——1949年以后的佛山剪纸[M]//中国佛山和瑞士剪纸联展专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博物馆,2006:40.

[7] 颜明霞,谢奕锋.剪出春秋—广东剪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31.

[8]吴淑华.经典剪纸作者夫妇每月退休金未够买药费[N].南方都市报,2007-05-23.

[9]邢雅丽,肖 琪.佛山剪纸明起全面提价[N].珠江时报,2010-06-30.

Research on Modern Inheritance of Foshan Papercuts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Protection”

XIE Zhong-yuan

(College of arts, Cantonese culture research base,foshan university, 528000,China)

第9篇:剪纸非遗文化介绍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一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君不见,某些部门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这句话本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杂志中,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地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有很多民族习俗,家家户户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还有穿新衣,吃饺子,大人还要给我年钱。在这些习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装年钱的小红包了。拿着小红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一出门,我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他们在楼下的小广场正进行烟花比赛呢!只听“呯呯”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这美丽的烟花,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好多倍”。于是,我赶紧去买烟花,拿着自已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见“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三

 

在以前,年糕是过年时才有的美食,传统捣年糕就应运而生,而如今社会进步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也就慢慢遗失了。不过,今天我有幸见识了一回。

 

妈妈说云周有传统捣年糕的活动,我怀着新奇而又兴致勃勃的心情去了云周。来到云周的文化大礼堂,那里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有的人都已经在津津有味地嚼着香喷喷的年糕。我挤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个大石盆,边上放着一个大石锤,这时一位老人端着一锅热气腾腾地米团走了过来,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里,一个中年人抡起大石锤,在米粉团中来回搅拌四五分钟,接着把石锤举过肩头,再用力朝着米粉团用力砸下来,石锤再次高高举起的空隙,只见老人用双手快手翻面团,说时迟那时快,石锤又刚好砸下来,米团在不断地打击和翻转之下,显得越发柔软。米团制作成功后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边早有一排人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发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个模具板块,捏一块米团,塞进模形,再慢慢一点一点想要脱模,没想到第一次失败了,拉出来的是一条模糊不成形的面团。于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点油,再将面团在按板上不断按压,再慢慢塞满模具,原来做这个还有不少讲究呀。我扭头一看只见大人们速度极快,十指齐动,他们熟练的捏、揉、按、压、不一会儿就做出扁长的年糕,或是“金元宝”,或是模型“状元糕”。但是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年糕饺子”,那是以年糕米团为皮,咸菜豆腐干为馅的包子,因形状似大饺子,最小的做出来也有我的拳头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饺子”。

 

我第一次见识传统捣年糕,我不知这传统文化能走多远,希望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时,我看到大家都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年糕,我想这才是过年特有的味道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四

 

上周五下午的班队课上,我们班的13位小主持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民族乐器、刺绣、皮影、书画、剪纸、围棋……从多方面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但我们平时接触并不多,有的是从书中或电视节目中获取,有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所以,对于这次的班队活动,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13位小主持人的演讲都十分精彩,显然是事先做足了准备,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可欣讲的剪纸,她介绍了两种剪纸,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还展示了她家收藏的剪纸,脸谱剪纸、剪纸书签……品种丰富,造型各异,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是令人赞不绝口。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共同传承,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五

 

礼拜五下午,班级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老师让十五位同学依次上台演讲,大家的演讲各具特色,都很精彩。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京剧、剪纸、书法、皮影戏等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古人的力量真是让人敬佩!

 

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也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华夏之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它们更好地发扬光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

 

在我们椒江有许多文化墙,烈士山脚下就有一处。在那幽静的小路旁是一排图字结合的文化墙。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过饭,一起来到烈士山脚下参观文化墙。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三个大字,接下来是千字文的简介,我从介绍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据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絮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首理、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张。”说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的天文现象。接下来是有关自然地理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说的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黄金产地在金沙江,玉石产在昆仑山冈。有修身养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说的是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口呼喊声传得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还有关人伦道理的“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说的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

 

我一边走一边看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们学习,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