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精选(九篇)

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

第1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

我国高血压人数超过1亿,是目前我国人群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病的因素。有效地防治高血压是减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近阶段我国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常常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非药物治疗[1]。为验证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采用非药物治疗50例,疗效满意。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压都得到了有效控制,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之内,头痛、头晕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工作、生活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观察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自健康查体后连续观察血压波动半年以上,血压持续波动在140~150/90~100mmHg,其中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35.5岁。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19岁。有1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头胀、头痛,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但各项检查无异常。2例有高血压家族史。50例中均喜好高脂、高糖饮食。吸烟者35例,长期接触微机者25例,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者12例,体重超标20%的18例。50例患者均喜高盐饮食。

1.2方法对所有病历均采取了非药物治疗。

1.2.1健康培训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对无症状体检发现血压高的病人,让其了解高血压发病与遗传、精神紧张、肥胖、饮酒、吸烟、嗜盐、缺乏运动密切相关。然后根据各自相关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同时要求病人每周来院复查1次,保证随时发现血压变化情况,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疾病,有问题及时处理。

1.2.2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态工作和生活压力是中青年组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工作压力,设法自我调节,鼓励患者广交朋友,必要时的心理医生指导,保持平和心态,以维持稳定血压。

1.2.3改变生活饮食习惯二十一世纪是全新的科学时代,预防医学、食疗医学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不适当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营养方式,是引起人体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对高血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饮酒和高血压发病率之间成线性相关,食量过多,高钠低钾或进食过多动物脂肪,营养素过多易导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倡导膳食金字塔的食疗医学,平衡饮食,保持理想体重,维持正常血压。

1.2.4增强体力活动,建立健康行为长期运动可使身体各部位肌肉收缩有力,血管的弹性增强,心血管机能、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倡导早期高血压患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长期坚持,以减少或避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2结果

50例病人有39例血压在半年之内通过上述调节方法,血压恢复正常并且保持平稳,无不适感,有效率为78%,3例血压波动较大,稍有情绪波动,血压即出现升高;8例患者血压观察无明显改变,建议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3体会

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遗传、超重、膳食、高盐、低钾、钙、镁和中度以上的饮酒及精神压力。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所谓的非药物治疗就是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的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2]。笔者认为临界高血压和一期高血压治疗的重点以非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为首要选择。二期或三期高血压也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通过经常吸收新的保健知识,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改善生活细节,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但是在血压平稳后仍需坚持不懈,否则血压还会升高,并发展成高血压病。本组观察充分肯定了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意义,不容忽视。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除以上方法外,传统的中医疗法如针灸、艾灸、推拿、足浴、药枕等方法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也有较好的疗效。其他的气功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都对高血压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患病人群已经超过了1.6亿。为此,我们专门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为您讲解治疗高血压病的知识。

Step1

在中医学里面没有“高血压”这个词,中医学通常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除了与人的先天体质因素有关外,还与气血、脏腑、阴阳失调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就是把中西医两套医学理论体系的优势结合起来。

西药在降压方面比较迅速、可靠中药辨证治疗对高血压症状的改善比较理想

比如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因为逐步适应了“高血压”的状况,在疾病之初,头疼并不是很明显,如果单纯地使用西药的话,可能血压迅速下降以后患者不能适应“血压正常”的状况了,于是头疼的症状反而就更明显了。而中药治疗高血压,缓慢、平衡地降低血压,消除症状。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我们还发现,通过辨证使用中药调整机体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可为降压西药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根据中医辨证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西药降压。

降压药有许多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扬长避短”,即从中、西医各自不同的理念上、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一个“减副增效”的作用,即副作用相对减除,治疗效果更佳。

关于“减副增效”的作用可以举一个例子。钙拮抗剂中最常用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好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这时可以同时配合一些中药健脾利湿,这些药物跟硝苯地平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有的患者用单纯西药治疗很难控制病情,加用中药以后血压可以较快地达到目标值。如果能比较长时间坚持服用中药,原来的降压西药可以逐步减少用量或减少使用的品种。

不必采取药物治疗时

中医治疗独具特色

在高血压临界水平或者高血压一级早期阶段,不必首先采取药物治疗,可先采用改善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中医在非药物治疗上也独具特色。中医认为高血压是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平衡的失衡所引起,非药物疗法对这种失衡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中医的“运动”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类型、体力状况,分别选择并且循序渐进,比如体力比较差的可选用静气功(当然这里讲的是科学气功),体力稍好一些的可以选择太极拳、五禽戏等。

第3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等因素影响,血压一过性上升,导致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嗜睡、昏迷等临床症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予以治疗[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年龄跨度以50~70岁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疾病高发季节为冬春季[2]。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目前以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为主,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提下,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0名,女20名,年龄为45~60岁,平均年龄(510±05)岁,内囊出血患者10例,皮质下出血患者15例,小脑出血患者10例,双侧或弥漫性出血患者15例;观察组男31名,女19名,年龄为46~65岁,平均年龄(550±08)岁,内囊出血患者11例,皮质下出血患者16例,小脑出血患者11例,双侧或弥漫性出血患者12例。两组患者年龄等方面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加强护理,控制血压、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药物止血等。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急性期阶段,予以活血涤痰汤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包括红花、钩藤、赤芍、生大黄、川芎、夏枯草、天麻、桃仁、枳实、胆南星、桔梗、麝香、大枣。稳定期阶段,予以补阳还五汤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包括黄芪、鸡血藤、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生地黄,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一致。

1.3观察指标

血肿吸收情况:医护人员将头颅CT报告结合多田公式进行计算。出血量(V)=a×b×c×1/2。a:最大血肿面积层面血肿的最长径;b:最大血肿面积层面上与最长径垂直的最长径;c:CT片中出现出血的层面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满分45分,得分越接近满分,说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反之神经缺损程度较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五级分级法,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V级、Ⅵ级,级别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反之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ADL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9例、V级8例、Ⅵ级3例,对照组患者中,ADL分级Ⅰ级11例、Ⅱ级6例、Ⅲ级13例、V级10例、Ⅵ级10例,观察组Ⅰ、Ⅱ级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发作时,脑部氧气供给不足,血液无法上供大脑,脑组织发生水肿,颅内压力急剧上升,患者脑部组发生病变形成脑疝,生命存在危险。目前临床医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等原则来达到治疗目的,予以常规治疗后,患者生命得以延续[3]。本文对照组患者均予控制血压、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药物止血等常规西医治疗,患者血肿吸收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神经功能损害。但是在关于脑出血血肿的治疗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部分临床医师认为止血药物的确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肿扩散问题,但是在止血的同时不利于淤血的消散。另一部分临床医师认为应该使用抗凝和纤溶药物来促进血肿吸收,但是该药物会引起新的出血可能,因此对于西医常规治疗出血性脑出血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需要临床医师进一步去探讨探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中医学里属于“中风”,中医认为,急性期脏腑受外邪入侵发病,患者出现意识昏迷、牙关紧闭、舌苔黄腻等脉络瘀阻症状,临床医师根据中医辨证思维,制定开窍醒神、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予患者口服活血涤痰汤中药汤剂[4]。方中红花、桃仁、麝香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散结;钩藤、胆南星镇静、降压、清热平肝、息风定惊;赤芍活血散瘀,并常与生大黄配伍;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枳实为血分中之气药,两者均善活血祛瘀;夏枯草清热、散结消肿;天麻息风,定惊,善治中风手足不遂;大枣益气补血、健脾和胃、风,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开窍醒神功效[5]。稳定期患者身体虚弱,需要予以补阳还五汤汤剂治疗。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卫,刘晓燕,胡珍渊,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749-1750.

[2]张木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1057-1058.

[3]罗俊杰,田学成,曲新国,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压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87-1789.

[4]王超凡,李冬华,刘洁,等.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471-1473.

第4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高血压的病名,但不代表中医对高血压并无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刺节真邪》“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调经论》也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虽无高血压病名,但历代医家从“眩晕”,“中风”、“肝风”、“肝阳上亢”等病中均有较详细论述,并逐步认识到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多方面的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用药侧重多层面、多靶点入手,这与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的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似属异曲同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可冀院士对高血压与弦脉的关系已率先论证。嗣后又有对高血压的舌诊,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病理、生理基础的研究。高血压的中医复方、单味中药治疗、针灸、气功治疗以及其机制的研究,均相继有较深入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苗头和经验。中医对降低血压、改善症状、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优势所在

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个体差异对药物疗效反应不一,病程较长,相关靶器官有不同损害,全世界的研究已历经一个多世纪,仍未阐明,至今也没有一种根治高血压的药物问世。近年来医学界对高血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以循证医学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抗高血压治疗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有肯定的保护作用;提出了高血压治疗的理想水平值,并且有充分的依据认识到,高血压治疗的依据不局限于血压水平,还要看到心血管病等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是否有心、脑、肾损害及其他相关疾病;提出依高血压危险度估计,决定分层治疗,形成比较完善系统的治疗新观念。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并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高血压与患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的平衡失调有关。在治疗上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而不完全局限于降压治疗。如更年期高血压,中医认为:天癸将竭,冲任虚衰,阴阳两虚,气血失调,以二仙汤通补奇经,阴阳并调,往往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症状(失眠,烦躁、面烘,畏寒、自汗、盗汗、头晕、头疼、耳鸣)消失的同时。血压可稳步达标。

联合用药

现代医学经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提出,高血压治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联合用药个体化。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治宜不谋而合。联合用药是中医药的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中医已经沿用数千年,有关方剂数以万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防为主

现代医学强调对高血压的治疗要前移,主张一级预防(已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高血压亚临床状态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个体或群体发病率)甚至零级预防(没有危险因素存在时,即采取预防措施)。而中医的经典《内经》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如临渴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倡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为主不谋而合。

改善症状有优势

临床许多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多有头晕、头痛、失眠、自汗、盗汗,便秘,耳鸣等临床症状,尽管规范使用降压药,但症状解除不理想,故血压达标不尽如人意。而中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改善症状具有独特优势,如顽固性失眠、头疼、便秘症状缓解后,血压也随即下降。

另有部分患者原来症状并不明显,但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后,反而出现头疼、眩晕等症状及不良反应。此时如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可优势互补,在血压平稳达标的同时,症状随即改善。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适当地增加运动等非药物疗法是药物治疗的前提,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内容更为丰富。首先中医对情志发病与高血压眩晕头痛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主疏泄喜调达”,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态稳定。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非药物疗法早已融汇在高血压的治疗之中。

适当运动

《内经》中就已主张导引(气功以及后世的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是很好的运动锻炼方式,早在半个世纪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先驱邝安教授等近代国内外科学家对气功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本森一直从事气功对高血压疗效的研究。另一名医学家达蒂也证实气功疗法对高血压的疗效。他指出,对于那些已为药物控制住血压的患者,练功后虽未能使血压进一步下降,但却使服药量明显减少。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大学用气功治疗高血压,参加试验的有500人,半年后75%以上都有明显疗效。研究表明,气功训练可使人体功能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这一反应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动脉血乳酸含量降低,代谢率下降,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减弱,肾素活动性下降。这样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发生变化,所以血管紧张程度缓解,血压下降。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表明:①气功锻炼对机体内部功能具有综合性调整作用;②气功疗法对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巩固疗效有肯定效果;③长期锻炼具有防治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针灸

中医认为针灸推拿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体针治疗在临床中多以辨证治疗为主,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选穴进行治疗,肝火亢盛型选取行间、曲池、风池,用泻法;阴虚阳亢型选取三阴交、照海、行间,曲池,用泻法;阴阳两虚型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湿壅盛型选取合谷、丰隆、阴陵泉,用泻法。我院冯玉文主任医师根据辨证分型用艾灸法治疗:肝热型选足三里、太冲;阴虚阳亢型取足三里、蠡沟;阴阳两虚型取足三里、三阴交;痰湿型取足三里、丰隆,用艾灸法,每穴灸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结观察受试者63例,对照

组42例,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艾灸组降压作用显著。研究发现艾灸组血液黏稠度降低,而且调节血液凝血系统,从而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另外还有陈德成单穴运用治疗高血压病:①人迎穴刺人1寸左右,针柄动摇如脉动,达到针刺穴位后留针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15例,针刺后血压立刻下降,总有效率75%;②百会穴:用艾灸法将艾条点燃,从远处向百会穴接近,当患者感觉到烫时为1壮,然后将艾条提起,如此反复操作10壮,两壮之间应间隔片刻,以免起泡,每日1次,共治疗10例,治疗前后血压下降有显著差异;③肾俞穴:用2寸毫针刺入1.5寸左右,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亦可起到肾小管有选择性的排泄钠和氯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肾性高血压病患者。

另外我曾指导某加拿大研究生以耳穴压豆法,对比空白对照组(只贴穴不压豆,不按压),有显著降压作用。其他尚有梅花针、头针、眼针。火针,放血疗法,穴位注射也均有降压报道。

降压药的中医辩证应用

根据中医辨证以及患者的体质特点选用抗高血压药,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发挥更大的降压生物效应,较少或避免其副作用。

利尿剂

常用的如寿比山(吲哒帕胺),系非噻嗪类吲哚啉类衍生物,具有利尿作用。有研究表明,寿比山对痰湿壅盛组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降压幅度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且痰湿壅盛组的患者对吲哒帕胺耐受较好,这说明寿比山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阴虚阳亢型更为有效,临床用于有水肿或舌体淡胖等痰湿壅盛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对其作用机制,有人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的总病机”的假说,认为痰湿壅盛与脾虚、肾虚相关,脾失健运则津液内停、水湿不化;肾阳虚患者血浆心房肽含量低,利尿作用减少。寿比山能拮抗其利尿作用减少,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因此,利尿剂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如寿比山)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降低心排出量,适用于高血流动力状态(心率快、心排出量高)的患者。此类症状类似中医肝胆火旺、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因此,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疗效较好。对第2代钙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病的四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波依定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对该类药的辨证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洛汀新(贝那普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依那普利对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也优于非肝阳上亢型。中医肝阳上亢证的主证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烘热等,这些症状与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II居多。洛汀新和依那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另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更佳。综合上述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第5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原发性高血压 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以达到2亿人,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层出不穷,但如何选择简单、有效、依从性好的抗高血压的药物,是临床医生和患者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探索性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病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35-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2岁。病程1-40年不等。依照患者就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在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平均血压值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规格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1片/次/日,空腹服用。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效药降压片1-2片/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其中,对于首诊病例,在门诊连续测血压3天,确诊后开始服用。对于既往服用其它抗高血压效果不佳的患者,停用已服抗高血压药物,不间断给药,但不需要联合用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药物疗程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分为:⑴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DBP)下降≥20 mmHg;⑵有效:舒张压(DBP)下降

2 结果

3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将血压控制到患者能够耐受的最低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标准不一,但降压的目标至少低于140/90 mmHg。在药物的选择上首要因素是适应症广且有效,其次是抗高血压依从性好,再次为经济承受性高。我们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体会到①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其抗高血压的优点是厄贝沙坦通过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参与肾小管重吸收,而达到降压效果,氢氯噻嗪是作用于肾小球的远曲小管近端,促进体内氯化钠的排泄,减低患者心脏的前负荷,达到降压的效果[3]。两组联合组药,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据有关文献报道,中国心血管专家共识⑴1、2级高血压患者,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其它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推荐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⑵未服药的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作为初始治疗药物;⑶对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作为维持治疗药物[4]。可以看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具有很高的治疗高血压的适应症。

从治疗效果看,本组60例患者治疗组第8周平均收缩压为123.5mmhg,舒张压为80.4 mmhg,总有效率为88.33%;而对照组第8周平均收缩压为136mmhg,舒张压为86.5 mmhg,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具有较高的药物依从性。所谓药物依从性是指患者服药的方法同医生的医嘱一致[5]。由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大都是农村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医生的医嘱执行力差,尤其是老年患者就更差,在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按医嘱进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作为一种长效复方制剂,只需每日一次,简单方便,患者不易忘记,相对的提高了药物的依从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价格,基层患者能够耐受。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一个病种,在合作医疗报销上有特殊的倾斜,所以,患者完全没有太多经济负担。

总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上具有适应症广,降压效果好,抗高血压依从性强,农村患者经济承受性高的特点,尤其是针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92。

2、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92。

3、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126-143。

第6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论文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药,血管紧张素,反应蛋白

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其发展极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损害。高血压病的发生同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减少或活性减弱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间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着血压的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一、血管紧张素II

目前很多研究结果认为,机体存在独立的AngII生成途径:(1)ACE依赖的AngII生成(常规途径);(2)chymase依赖的AngII生成;(3)非ACE非chymase依赖的AngII生成,如激肽释放酶、组织蛋白酶等,为第三条途径。AII是一种高度活性的八肽物质,肾小球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激活由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然后经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生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I,AII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II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储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是血压升高。AII不仅可与交感缩血管血管纤维末梢上的突触受体结合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NE)胞裂外排,还可以作用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域的AII受体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使血管升压素(AV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加;AII能显著地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通过与心内特殊传导组织作用而使心率增加。它与血管壁平滑肌受体结合,刺激平滑肌的分裂、增殖,收缩血管壁平滑肌。

二、C反应蛋白

随着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是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坏死和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CRP在健康人群中浓度很低,其浓度升高提示许多炎症、感染事件的发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在各种炎症过程及组织坏死、组织损伤及其恢复期的筛检、监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都有重要价值。CRP是一种机体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记物,由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a)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和内皮源性收缩因子,控制着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在调节血管紧张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内皮功能失调是高血压的特征性异常变化之一,较高的血压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低相关。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受损可能与血管内皮长期受高压和异常血流冲击有关,损伤的内皮可以引起炎性细胞粘附,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进入受损的细胞内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因子又刺激肝细胞合成CRP。CRP影响血压的可能机制:①炎症介质可以激活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自细胞释放内皮素-1及内皮素-1免疫样激活物,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②CRP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释放的NO及前列腺素减少,使其舒张血管、抗血栓、抗病原的特性丧失,这些改变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③高浓度血清CRP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动脉内膜增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导致血管重构阻力增加。④高浓度CRP直接参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三、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从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李氏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①体质偏盛偏衰②七情内伤,心肝火盛③劳逸失度,气血失调,④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

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2、中医辩证治疗

眩晕的辩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卒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龚氏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

四、中药治疗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II的相关性

很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辩证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疗效,并与血管紧张素II有一定的相关性。石氏等研究认为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ngII含量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血浆AngII是检测原发性该血压病疗效的可靠而且灵敏的指标。陈氏等应用首乌降压胶囊(首乌、枸杞、珍珠粉、钩藤、怀菊花、夏枯草、川芍等)治疗高血压病人34例,并与卡托普利组对照,,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II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金氏用络活胶囊(水蛭、莱菔子、泽泻、川芎等)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人60例,并与北京降压0号对照,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血压、血管紧张素II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II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吕氏等研究认为舒血宁(以当归为主要成分)可使正常血压大鼠的AII浓度下降,也可使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II和肾素活性下降,说明舒血宁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肖氏观察了潜阳方(石决明、钩藤、黄芩、桑寄生、葛根、川牛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并与西药卡托普利进行对比,结果提示潜阳方能减轻高血压大鼠的各种症状,对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I有一定作用。袁氏用八物降压冲剂(泽泻、白术、川牛膝、益母草、茵陈、汉防己、前胡)做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立清丸,结果发现八物降压冲剂可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抑制水钠潴留导致的体重增加,对血管紧张素II水平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国外某项研究表明吴茱萸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认为吴茱萸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英国某项研究发现吴茱萸碱衍生物是血管舒张、增加脑血流和子宫收缩的活性成分,吴茱萸喹诺酮生物碱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有抑制作用。很多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疗效可明显影响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但目前各项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有多种生成途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加之在临床治疗中,还存在许多用药问题,故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探索。

五、中药治疗高血压与血浆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目前在临床上,很多病例及检验均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且在中药降压治疗后有下降趋势,如吴寿岭等研究发现EH高血压患者组血清CRP浓度高于血压正常组,且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一致。提示血清高敏CRP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吴氏研究认为用天麻、半夏、白术、茯苓、陈皮、胆南星、枳壳、炙甘草等化痰安神熄风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能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卫氏在联合应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应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火化痰、平肝健脾益肾之效的自拟降龙汤对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压作用,并可减轻患者的炎症与代谢紊乱状态。

六、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治疗,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有既能稳定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又能防止靶器官损伤的新药问世,这样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 .高血压病综述[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吴自强.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7):391

3 郭玲,王丽华,李霞等.RAS系统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6):39-41

4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5 周祖玉.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及作用机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3):7-10

6 张梁. C反应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右江医学, 2005, 33( 3):305-307

7 殷兆芳,张 阳.高血压内皮功能失调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1,28(7):281-283

8 徐少勇,龙 辉.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病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20(6):635-636

9 葛丽春,尹思源.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30(3):244-246

10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J].实践医学杂志,1998,11( 4):19

11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J].光明中医,2000, 15(86):9-12

12 陈建鸿,杜 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13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J].中医中药,2006, 3(9):127

14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2

15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16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17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J].中国社医医师,2005,7(129):51-52

18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 :2076-2079

19 石光清,向谷良,戴中伟等.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含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97-1298

20 陈利昌,易红.首乌降压胶囊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RASS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54-755

21 金龙,周文泉.络活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10-612

22 吕圭源,李万里,沈康克等.舒血宁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37-38

23 肖纯等.潜阳方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的试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8-10

24 袁成民.八物降压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及试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3):189-192

25 姜信仁,梅洁译.大韩韩医学会志,1998,19(2):50-58

26 Lee H S .李宗友摘译.Phytother Res,1998,12(3):212-214

27 吴寿岭,高竞生,郝冰等. 血清高能 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12 :917-920

第7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中西医结合;疗效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并且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综合征[1]。由于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管腔压力不能得到舒张,因此很容易导致管壁增厚,并且逐渐导致脂质累积而病发高血脂。根据临床上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观察,其中有很多患者是因为高血压发病后出现高血脂的症状,并且患者中的老年人数量较多[2]。本研究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门诊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受试者的纳入及相关排除标准: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脂症的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将受试者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57.62±6.34)岁,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在4~15年,平均病程(9.16±2.79)年。试验组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年龄(57.82±6.54)岁,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在3~15年,平均病程(9.28±2.9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血压、并发症及主要不适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 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次,1次/d。

1.2.2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让患者服用中药降压调脂汤剂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为:石决明、钩藤各25~30 g,益母草、姜半夏、茯苓各15 g,夏枯草12 g,天麻10 g,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使用丹参、白术、杜仲和黄苓等药物进行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0 d。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甘油三酯下降40%以上,总胆固醇下降20%以上,则判定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血压下降10~20 mmHg,甘油三酯下降幅度在20%~40%,总胆固醇下降幅度在10%~20%,则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血压和血脂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P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心悸、头晕和失眠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患者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其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患者确诊后必须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降压和降脂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加强身体锻炼和饮食控制,让患者的血压和血脂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减少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传统西医治疗中一般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其中常见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3]。但联合用药的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并且会逐渐产生抗药性,最终导致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医上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症的范畴,其一般是因为患者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肝肾阴虚、脾气亏虚和肝阴上抗等原因所致,患者发病后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高血脂[4]。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r采用具有除热明目和平肝调脂作用的石决明和天麻,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益肾功效的丹参、姜半夏、夏枯草和益母草等药物进行治疗[5]。同时,黄芩、天麻和钩藤等药物能扩张血管,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而川穹和杜仲有抗血小板聚集和利尿的功效。通过上述药物的使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血压和血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

本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和血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陈伟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6,17:2546-2547.

[2]杜国亮,刘冬,侯艳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5,10:1546-1547.

[3]潘永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4:5,7.

[4]崔胜利,尉庆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0:6,8.

第8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对策

高血压病既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病病程长、不易根治,多数患者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高血压病主要通过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的损害危害人体健康,但患者如能坚持长期治疗,控制病程进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管、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措施,现今我国高血压患者数达2亿,现有的降压药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高血压人群中,经治疗后血压正常率并不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服药依从性差。因此,了解并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对策, 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就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1 服药依从性的定义及意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从,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2],亦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指一个人所选择的行为与临床医疗处方的一致性评价,是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3]或是“病人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4]。若服药依从性欠佳,必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服药依从性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治疗的一项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2 服药依从性评价标准

采用MORISKY推荐评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即为完全遵医;4个问题只要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回答“是”,即为部分遵医;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是”,即为完全不遵医[5]。

3 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

3.1 缺乏相关知识 目前普遍存在有关高血压病药物治疗的一些错误观念尚未得到纠正,导致患者对医嘱不依从,如认为高血压病无症状不需服药等[6]。这些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不了解无症状期高血压的危害,错误地认为无症状期高血压无需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不了解高血压需要终生治疗,通过服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就自动停药,停药后也不再监测血压,直至下次因血压升高出现身体不适或心脑血管并发症时才开始再次治疗。由于对高血压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及缺乏对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不重视坚持服药治疗,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

3.2 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有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并没有症状,服药后由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产生不适症状,如钙离子拮抗剂所致的双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使病人产生了误解,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而自行减量或停药,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由此会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下降。研究证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早期中断治疗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7]。

3.3 服药种类和次数的影响 用药种类越多、每日用药次数越多、方法越复杂、疗程越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则越差。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其他的并发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或者降糖药等,联合用药的药物种类很多,次数也多,过多的药物时间长了成为一种负担,从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

3.4 各年龄阶段客观因素影响 中、青年患者常因工作忙、社交活动多、生活不规律而不能长期按时用药;老年患者则常因记忆力、认知分辨力及理解力下降 ,加之老年人各种并存慢性疾病多,故所需服用药物品种多,易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服药时间记忆不清导致患者误服、漏服,从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

3.5 经济因素 部分患者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承受长期治疗的较高费用,有的患者没有医保,不能报销,因此,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导致自行停药,服药依从性下降。

3.6 社会、家庭系统支持低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怕长期服药影响家庭经济而不坚持规律服药,再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未落到实处,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真正落实专案管理,患者得不到相对固定的服务。

4 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对策

4.1 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根据现代健康教育的观念,患者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与患者的健康观念、知识层次密切相关[8]。因此,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医务人员都应该用患者能理解的方法与其沟通,在医疗活动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信念模式[9]。国外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高血压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从而提高遵医行为[10~12]。对患者进行医学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促使其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自觉地遵守医嘱、提高高血压的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4.2 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或适当的药物剂型,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加强用药知识宣传教育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要让病人在了解药物有效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不良反应等,以预防或避免不必要的困扰与危险。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哪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何识别这些药物不良反应;所用药物不良反应会出现多久,有多严重,应采取什么措施等。患者一般都乐意接受正确用药的指导,愿意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预先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据国外报道[13],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副作用和掌握基本的药物知识,对坚持药物治疗、提高依从性是有益的。

4.3 简化疗程、减少用药种类及服用次数 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条件下,能单用,不联合,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以减轻服药的负担。简化疗程、减少用药种类及服用次数,最好选择长效制剂如缓释剂、控释剂,既可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还能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4]。

4.4 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兼顾成本/效果比值 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对于不能承受较高长效制剂费用的患者,可以选择尼群地平片,也可以选择复方降压片、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片、倍他乐克等价格低廉的短效制剂,少量费用便能良好控制血压,故具有好的成本/效果比值[15]。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不追求新、贵、进口药物,使病人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4.5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家庭、社会的支持 在诊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正确指导患者掌握一些高血压病基本知识,有利于消除患者顾虑,增加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患者感受为核心基础的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患者若主观感受到采取遵医嘱服药行为将获得利益,则采取依从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16]。对老年患者,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把高血压治疗原则及目标告诉患者及家庭成员,取得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监督支持和参与作用[17],指导病人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病人服药,争取家属互动参与,提高服药依从性,配偶和子女的监督也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一种方法;发放家庭用药记录卡,提醒患者每日根据记录服药,避免漏服、多服的情况,并清楚记录患者的服药次数和时间,也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5 结论

综上所述,相关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服药的种类、次数,年龄、经济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等,是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范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选用价格低廉而疗效确切的降压药物,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次数;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监督指导患者服药,同时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降低高血压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红,崔华光.150例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随访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6,9(3):224-226.

2 梁丹,伍俊妍,严惠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2-23.

3 汤红玲,代莉,林丽曼.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13-14.

4 石红英.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36-38.

5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高血压杂志,2001,9(1):65-67.

6 谢扬,罗燕,饶邦复.高血压病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2,3(1):24-25.

7 李静漪. 老年高血压病用药依从性及护理对策. 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5.

8 杨涛,吴荣.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5(18):32-33.

9 黄晓燕.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10):65-66.

10 Denton GD, Smith J, Faust J, et al.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staff versus housestaff instruction in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Acad Med, 2001,76(12):1257-1260.

11 Konrady AO, Brodskay IS, Soboleva AV. Polunicheva YV Benefi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uctured education program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Med Sci Monit,2001,7(3):397-402.

12 MarquezContreras E, CasadoMartinez JJ, CelottiGomez B, et al.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2year intervention trial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Aten Primaria, 2000,15 26(1):5-10.

13 Ittar N.Maintaining long-term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the role of improved compliance.Clin Cardiol,1995,18(suppl):12-16.

14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6.

15 林曙光,陈鲁原.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236-237.

第9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范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16

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渐增加,但高血压的治疗往往只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不仅是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老年高血压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1]。两年来,笔者对80例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Ⅰ、Ⅱ级患者80例,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2±5.4)岁,高血压病史6~10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5.2)岁,高血压病史6~10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单盲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尼群地平片30 mg/d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治疗4周,每周测血压1次。每组患者均在休息30 min后测量血压。

1.2.1 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 热情接待患者,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殊心理,如孤独、抑郁、焦虑等,由医生给予说服、关怀、开导、鼓励、提供保证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高血压的病因、危害及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向患者介绍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高血压相关知识,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病。稳定其情绪,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性格,提高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

1.2.2 松弛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音乐、气功等手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由医生指导并教患者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纠正负面情绪,学会应对突况的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3]。

1.2.3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由医生指导患者采用低盐饮食、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增加体力活动等,身体肥胖者进行阶段性减肥等。

1.3 降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收缩压下降≥20 mm 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有效: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或舒张压下降,但未达到10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一般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仍然建立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上,注重生物学病因和药物治疗,较少关注和重视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导致高血压病的机制主要为各种劣性刺激因素持续作用于机体,通过兴奋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下丘脑的电活动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药物降压治疗而不注重心理调节,效果往往不理想。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过程中,同时适时予以积极的心理治疗,通过认知治疗让患者充分认识并了解到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明确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通过支持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患者学会面对劣性刺激,尽量避免紧张刺激,使他们学会适应各种情况,减少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抵御疾病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松弛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其血压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徐鸿华,余菊林.原发性高血压病与社会心理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01,1(1):37.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3] 杨菊贤.生物反馈技术及其在心血管心身疾病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1999,1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