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第1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8

在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理念相吻合。因此,西安思源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以产业为依据培养用技术型国贸人才,也应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培养真正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国贸人才。

1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两个对接,即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商贸实践、职业标准对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制定主体为校企双方专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方专家主要关注学生四年学完所有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理论是否够用;企业专家则主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培养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步骤为:校内专业团队前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撰写草案――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论证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校内专业团队修订完善方案、定稿。之后,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定期总结、评估和修正。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贸专业课程内容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结构应以外贸业务为核心。因此,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实务类课程的开发,对于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也可以让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与讲授,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提前有所认知。此外,在学科拓展课中,为了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操类课程也应加强。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

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讲理论和做实操同时进行,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到国贸专业,就是通过依托国贸模拟仿真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外贸业务的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与进出口公司、商检局、海关、货代、保险公司等机构打交道。通过仿真模拟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教学法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方式,由“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的外贸综合实验室或校企合作基地,一边讲授理论,一边现场实践操作,将原来教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学生学习、工作。

4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有多种,如笔试、面试与机试,开卷与闭卷,课堂考试与现场考核,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等。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考评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可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如《Simtrade外贸实训》、《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可以采用机考,更加注重过程考评。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的实务类课程正在尝试采用“3-5-2”结构性考核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占总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3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而对学生毕业水平的评定主要还是以企业评价为核心,如可以让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把毕业实习企业导师评定的成绩纳入毕业考核中去,真正做到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对于选择创业的少数学生,创业业绩可以作为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替代部分理论课成绩,从而保障创业实践的进行。此外,还可以将全国外贸单证员、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等考证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使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5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

5.1与企业建立产教基地

如与苏州国际科技园、西安港务区、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园、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教基地,进行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目前,西安思源学院国贸专业针对毕业生组建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商特色班。由企业人士为学生讲授有关跨境电商的实战型知识,并带领学生参观陕西跨境电商、外贸龙头企业。特色班同学通过此项目不仅成功考取“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等级证书”和“互联网+人才证书”,还被成功推荐到西安、上海、义乌等地对口实习及就业。

5.2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外贸岗位的热情,提升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国贸专业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业。首先,由校外外贸专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组织校级外贸技能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积累创业经验。其次,校内外导师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再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紧缺及周转问题。最后,校外导师团队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货源。

5.3尝试建立“外贸工作室”

可以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电商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如房租、税收减免等,由校企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外贸工作室”,在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联系供货企业,从事跨境电商及外贸业务,进行实际的运营。这不仅能让校内教师和学生在“国贸工作室”里学到实战型知识,又可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孵化成为一个创业项目。

6产教融合开发应用技术型教材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落后且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技能性及国贸领域前沿知识较为滞后,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而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开发国贸专业应用技术型教材,就不能单靠校内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需由校内理论知识深厚的教师和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士合作组建应用型教材开发团队,在教材建设选题、编写、评估反馈等方面深度融合,使应用型教材与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吴勤.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以宁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3116.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个案[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方春龙.产教融合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14):1820.

第2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法律与监管”,在这部分介绍了美国的证券法,美国的国际银行法,银行与证券领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欧洲单一金融市场,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欧洲货币联盟和日本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同美国法学院着重案例教学和司法技术研究不同,在曾经创立了案例教学法的美国哈佛法学院里,这两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却用经济统计的数字来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国际金融宏观的兴趣。

维仑斯教授进入法学院之前,是经济学教授,而斯卡特教授则是欧美“30人小组”的专家之一。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著名的经济专家,斯卡特教授作为法学专家参加这个小组可见他的经济学功底之深厚。

美国的法学院近20年来有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倾向,经济学与法学,管理学与法学,政治学与法学,国际关系与法学等不同学科,现在越来越融合在一起。法学院聘请了经济学博士当教授,欢迎国际政治学的教授到法学院加盟,法学家与经济学家在一起开研讨会,他们之间使用同样的跨专业术语,使用同样的语言,对原来属于两个领域的概念,现在有同样的认识,学者们的跨学科融合导致了研究的融合,这本书就是国际金融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产物。

第3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在智能技术层出不穷的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更迭,传媒技术也相应不断更新,从而形成了融媒体时代。当前,媒介融合成为了传媒行业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媒体行业现状。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我国网民数量超过了6.3亿人,互联网与手机移动端成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1]也成为了人们娱乐交流的重要载体。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日新月异,要使新闻传播行业顺应时代不断发展,培养综合性的新闻传播人才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在新闻媒体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完全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脱离,导致新闻传播人才无法适应融媒体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分析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者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也就是指“各个媒体行业为了满足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支持,实现媒体形式与传播方式的融合”。在融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针对性传播人才培养转换为综合性人才培养。虽然高校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但是仍未实现根本性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如下:首先,缺乏先进性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融媒体发展的需求。当前互联网时代,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媒体行业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发展相比总是处于落后状态,通常高校刚制定出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媒体行业又出现了持续更新的技术与变革,自从“融媒体”概念出现之后,高校除了增加了数字媒体专业之外,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更新培养方案。当前,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模式仍然较为保守与传统,更多还是依赖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的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需求。[2]其次,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缺乏实践性。我国教育行业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中同样如此。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模式仍然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学生仅有的实践机会就是几个月的毕业实习,虽然该阶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时间过短,实践仍然严重缺乏,导致学生期望、媒体行业需求与学生技能之间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无法供应媒体行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大力培养的传播人才已无法顺应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最后,我国新闻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我国新闻教育行业历史悠久,但是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软件及硬件都有明显差距。新闻专业的应用性较强,但是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甚至很多教师都不是新闻行业出身,专业素养、教育思想等严重落后,更加阻碍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三、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对策

融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人才严重不足,而培养与打造全新的专家型新闻工作是时代及行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全媒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限制,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思维。想要成为新闻传播专家型人才,就需要在该领域进行深刻的研究。当前,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限制于新闻的收集与,而更多表现在新闻的整合与深度挖掘上,不断提升新闻的价值及内涵。另外,在融媒体背景下,受众有多元化需求,新闻需要不断细化,将“小新闻”转变为“大传播”,将新闻拓展与深入到知识与服务相融合的领域。[3]以上需求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时代需求培养知识结构综合型与专家型人才,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革:

(一)优化课程,培养融合型知识结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与传媒业态及传媒技术有密切联系,往往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会受到媒体中介的影响,专业化有较强区分性,但是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专业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就需要对课程加以融合。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就需要修订与改革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课程系统,以动态教学模式应对当前多变的媒介社会的迅速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壁垒,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在新闻采集、编写、评论、策划及传播等多方面加以整体性运作,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隔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4]另外还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在教学中融入新型的教学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及影像,结合实际案例,开展现场型与任务型的教学,促进跨专业、跨院校与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也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突破专业限制,在教学中贯穿跨媒体、跨文化及跨学科的融合知识结构及教育理念,使得新闻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性。

(二)教育学科交叉,培养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融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新闻传播知识,而更应该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新闻传播工作,提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强调新闻传播学生新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学科体系。这不仅意味着专业内不同课程壁垒的打破,同时也需要缩小各个专业之间的鸿沟,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多元环境的新闻传播人才,不断加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从国际化角度来看,培养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全球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势,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与其他学院合作创建新闻学—计算机学、新闻学—商学等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跨学科交叉培养。在我国,武汉大学及人民大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就不断淡化专业分割,以大类培养模式强调学科间的融合,而复旦大学则是引入“2+2”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体系,实现了新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了人才的综合性培养。

(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善传统新闻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弊病,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实践性强与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为此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不仅在教学体系内部进行结构改革,还需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占比,例如在开展传统的新闻写作与编辑课程的同时,增加网络策划、媒体写作、人工智能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5]另外,高校还需要打通校外实践渠道,与新闻媒体企业合作,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支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4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第5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分为阅读和视听教材;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开展选修课《跨文化商务沟通》四年以来,所使用的两套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给予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具体到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特别是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所缺乏。跨文化交际之父E.T.Hall提出,语言是文化地图。语言本身的词汇使用和篇章结构代表该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语言学习最终目的是沟通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情景中,往往非语言如肢体语言、语气及空间和时间等占据整个交际的90%,另外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问题所采取迥异的方法,因此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本次研究的课题。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四、结语

第6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一、前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文件精神,湖南文理学院制定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在各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改革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项目管理职业价值观,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愿意克服障碍,愿意冒险,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项目管理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应用型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各种资格证书。同时引入高校创新创业的成功项目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探索分析,潜移默化的介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研究型、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更新教学工具。当与时俱进,引进与企业接轨的各种实战软件,教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5、改革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围绕实践主题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合作性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行成立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岗位实践、企业实训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社会需求,增强创业应用技能。

6、变更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时,应注重考查学习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适量申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通过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鼓励各专业开展市场、行业调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骨干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培养学校教师的同时,多渠道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

(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支持平台。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优质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承担主持研创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对在竞赛、立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提供经费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

第7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文科;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会计》以考试课形式,期末试卷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30%,进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应试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通过多样化、过程化考核学生《成本会计》学习状况,突出教学中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所占期末总成绩比重,特别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国际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业最为稀缺的,这需要合理有效的国际金融培养体系。在学科一专业—课程三级体系中,课程具有相对的弹性,而课程的弹性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本科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局部论及研究生层次教学内容体系。

一、金融学科定位与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论争

追根溯源,金融学科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事实上,金融学科的定位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论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定位存在争议。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在《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中对金融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金融学应当属于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是接近经济学还是更接近管理学等三个问题上指出:其一,金融学不纯粹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二,金融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三,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充分体现交叉融合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学独立性的问题上,复旦大学姜波克(2000)认为,国际金融不是国内加上“涉外”内容的简单延伸;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上述认识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国际金融教学的走向。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天津财经大学的王爱俭(2005)提出,姜波克对国际金融学内容的界定是一种创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国际金融学的特点,尤其是忽略了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国际金融学称为“国际金融理论”似乎更确切一些。另外,国际金融是否存在主线,或者主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新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国外商学院侧重微观与经济学院偏重宏观的基础之上,率先提出“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国际金融课程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国际金融教学的内容体系究竟应涵盖哪些内容?已有认识与相关教材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对该问题进一步探索。

二、国内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教材

高级国际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为代表,该书是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全书首先建立了经常账户跨时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实际汇率和贸易条件、资产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对经常账户变化和经济周期国际传导的影响以及国际债务问题,并将最优增长模型引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接着分别介绍了名义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和粘性价格条件下的货币模型;最后讨论了动态的粘性价格模型。该书引入了微观基础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试图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中级国际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Obstfeld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全书包括两篇: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该书深刻洞悉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和争议,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与全球经济大事密切相连,涵盖了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

如果说上述两种教材属经院流派,那么商学院流派的国际金融教材则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ITP国际出版公司)为例,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外汇与汇率的决定、外汇衍生产品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组合、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涵盖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

(二)国内教材

国内国际金融的代表性教材为姜波克、陈雨露、易纲与张磊编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学内容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国际金融教材的课程内容强调的主线不一,进而体现在课程体系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主要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导向型与实用型导向型)、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包括港澳问题)中寻找平衡。

三、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与时俱进的。(1)应体现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演进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货币危机理论等国际金融核心内容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国际收支决定理论中的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与供给论分别对应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反映了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粘性价格的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外汇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中对微观基础的重视;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经济学的推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少涉及信息经济学,而第二代与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大量运用了信息经济学。(2)应体现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有关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它一方面暴露了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此,国际金融的有关教学内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补充。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开放与兼收并蓄的思想,我们认为,与时俱进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为:“三位一体”、“六大结合”与“四大内容”。

第9篇: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37

跨境电商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是经济新常态下扩展外贸发展空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既能促进高职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跨境电商人才的市场现状

1.1市场需求旺盛,跨境电商人才却一将难求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强劲,每年增长高达20%-30%,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2016年电子商务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19%,2014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5万亿,2016年6.5万亿,年均增速近30%,研究显示,美、英、德、澳等国和巴西跨境电子商务目标市场对中国商品的网购需求从2013年的679亿迅速增至2018年的1440亿。相较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人才仍然面临巨大缺口。传统外贸人,只需会英语,懂报关就够了,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滞后的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成了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网站平台搭建、网站运营管理、网络营销、网页美工等都是跨境电商企业急缺的人才。

1.2跨境电商职业教育滞后

目前,跨境电商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院校较少,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多为商管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然而,跨境电商所需要的人才和传统国际贸易、外语、电商人才差异较明显,相比专业人才,跨境电商企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他不仅要通晓电商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操作、网络营销、国际物流、报关等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国内外产品行业背景,乃至国际贸易跨文化基本素养,如消费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习俗,消费习惯及法律等。与传统的专业教学不同,跨境电商除了核心课程外,应全面发展学生的国际素养和其他业务相关的知识。如不以跨境电商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很难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能够和岗位无缝对接的跨境电商实用型专业人才。

2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众多,如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及计算机技术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然而有限的课时不能样样兼顾。不少的学校教学中更加侧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然而这违背了社会需求,学生大多停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一到实际工作中就一问三不知了。因此,出现了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等棘手问题。例如,我校的商务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跨境电商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图像编辑处理等,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仍然缺乏,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仍然不能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2.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中国教师队伍总体上呈年轻化态势,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由于高校对教师的日益增加的需求量,青年教师的比例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作为高校发展的新生力量,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后就进入高校,缺乏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当下高职院校比较流行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教学,虽然企业专家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但不熟悉教育规律,授课随意性较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3校内实践环境难以与市场接轨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实践环境要求较高,目前只有少部分院校建立了跨境电商实训室并配备了专业的模拟软件以模拟真实环境以供学生实践锻炼。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模拟的系统终究难以赶上系统升级速度的步伐,而且模拟环境毕竟与真实的操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案例与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3基于“产较融合”的跨境电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产教融合”,实现“产”与“教”的紧密结合,能够加快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3.1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只有在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掌握企业的核心基础上,才能够“投其所好”地制定出具有就业导向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甚至相关的企业调研,分析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素质要求,还应明确岗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设置,积极构建层次

清晰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以“必需、蛴谩蔽标准,

再根据跨境电商职业的其他职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实训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操等。另外,还应加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创新创业能力。

3.2校企深度合作,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精神

互联网+创新创业时代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单纯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实训设备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引入跨进电子商务企业,以学校现有的师生资源及实训室设备为载体,进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定期轮岗,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得到实在的实践技能锻炼,增强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能让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队伍培养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学校还可聘请创业上有建树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3.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目前,许多省市都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汇集了此行业的企业专家,旨在为行业进行政策把关、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及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行业协会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也日益增加。借这“东风”,学校应积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利用行业协会这一平台,了解地区经济及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从而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更准确的定位,最后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

行业协会对高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有以下作用:第一,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审定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指导和把关;第二,还能聘请行业委员会的知名企业家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理想、道德与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根据专业及爱好选择创业领域、项目和方式等;第三,加强行业委员会的指导还能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和提高技能及业务能力;最后,它还能广泛收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乃至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

4产教融合模式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学应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理念一致,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能力强、知识面广,能熟练操作跨境第三方平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长期深入企业实践,可以了解行业新的知识和动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及业务技能素质,优化高校教师比例结构。此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还可以缓解企业用人压力,节省培训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军。故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帮助实现学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互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