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精选(九篇)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

第1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21-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人们不仅掌握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跨文化交往的技能。那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交流?《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授课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来诠释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此方能达到教学目的。

一、《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发现,《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理念落后。《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重视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差异的比较,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轻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的副产品。

•缺少相应教师。有着商务经验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

•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学生缺少参与、讨论、体会异域文化的机会,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的商务经历,学校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商务沟通脱节,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含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者传授知识者角色。

三、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防止了滥竽充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另外教师在灌输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倦,学而生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想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先阅读案例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新的结论和新的预测,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如果每名成员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按组长的统一部署参与讨论,讨论将会变的一团糟,明确的教学目的也会被打乱。此外,上课发言胆怯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小集体里先演习一遍。所以,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慢慢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

•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一是明确教学目的,精选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不仅仅要围绕教材的相关内容,而且案例的选择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否则,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以及生动性。比如,笔者在讲述非言语交际这一章时,通过观看美国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让学生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中的差异。二是制定讨论进程,组织学生自行准备。提前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语言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由6人左右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学生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案例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不仅如此,每个小组还应设有组长1名,负责该小组的协调工作。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的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准备工作。注意这个步骤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准备充分的话,会直接影响整个案例教学的进度以及效果。

•实施阶段

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陈述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应该有所控制,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对于提问者或发言者,询问是对该案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积极主动的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也可让学员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对此理论以及案例和案例的解决方式的理解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处理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2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一体三能”

[DOI]10.13939/ki.zgsc.2016.31.218

1绪言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符合知识体系的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专业更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复合性和集成性,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高,培养难度也更大。工商管理专业也是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协调要求最高的专业。目前本科层次的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多是按照理论-实践的传统模式进行,缺乏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管理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科学性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训练得到提升,而艺术性和实践的感悟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对于不同职能管理来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和集成性,在技术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缺乏连续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A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进行探索,试图做到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2.1改革的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体现为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态化,内容多态化是对面向知识点、课程、职能管理和集成管理多层次的体现,形式多态化是指实践教学采用case案例、平台案例、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训、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设计化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注重竞争中协作和协作中竞争;职能化体现为以职能管理为模块组织,系统利用同一职能管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集成化体现为涵盖管理全流程,注重职能管理的集成整合和系统化。“三能并重”是实践教学实现由重专业能力训练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转变。总体上,使得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多职能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多职能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

2.2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2.3改革的内容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将传统的以单门课程设计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前提下,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根据职能管理间具有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的特点,适应工作岗位知识结构与能力需求的要求,建立既系统又渐进、在同一平台框架下的包括专业感性认知实践、单一课程案例实践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的跨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

(2)案例教学改革。面向实践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改革以前以case型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针对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将案例教学实践化。将案例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课堂的case型案例,要注重实时性,注重案例实践对知识点的导入、巩固和拓展,这一阶段的案例和认识实习环节构成了专业感性认知实践;第二层次为课程平台型案例,面向课程的体系性,结合案例实践系统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案例。

(3)模块化课程设计。

面向专业能力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以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为基础进行以职能管理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可以形成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职能管理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职能管理知识掌握的体系化。

(4)职业能力实训独立设课。

面向职业能力训练,以工商模拟实训和办公技能实训独立设课。办公技能包括公文写作、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办公数据分析和文案管理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办公效率。

(5)创新创业能力实训改革。面向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工商模拟实训和创业企业设计两门独立实训设课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6)综合实践环节多维化改革。

多维化主要体现在将原有毕业设计作为管理设计能力综合实训环节拓展为包括竞合能力培养、职能集成管理和管理设计能力三个维度的能力培养。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3.1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规划。

从宏观角度,在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方案修改为契机,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梳理能力培养的支撑方式;在理论教学(专业课)大纲中将实践教学内容贯彻到课堂;针对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单独设课;整合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实现多维集成实践教学。

从中观角度,主要是能够依据知识掌握规律,形成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感知性实践主要是从专业介绍到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环节再到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案例实践训练是贯穿整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过程的,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最关键的环节;职能管理综合实践,主要是由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的课程组组织实施,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方案、过程监控和考核形式进行重新规划;职业能力训练与专业能力实践并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衔接前两个能力实践;跨职能集成实践,主要在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形式实现对跨职能的最佳展现。

从微观角度,微观角度是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课堂案例环节采用导入、巩固、拓展和体系化的路径;模块化采用认知、调查、分析、拓展和职业化的路径;实训环节采用设计、调查、分线分析、项目计划和创新创意的路径;跨职能集成采用问题提出、系统分析、系统分解、职能设计、集成设计和一体化方案的路径。

3.2实施的保障措施

3.2.1实践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构建

资源是实践体系能够运行的关键,这其中软件资源和教学辅助资源是最关键的,因此需要进行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企业管理实践系列视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CRM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财务分析实训教学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软件等。

3.2.2以传帮带和多形式培训为主要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有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是综合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锻炼;二是鼓励教师带课题进入实验中心;三是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针对跨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课程多的特点,组织有关教师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不断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

3.2.3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一般以任务完成为主,针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和竞合意识培养相对不足,基于职能管理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综合实训增强了实践教学中的自主设计性和竞合意识的培养,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基于职能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管理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性试验、体验性实验、仿真模拟试验、工商管理实践、创业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

针对职能集成实训,基于企业版ERP的教学软件搭建仿真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多智能综合实验的改革。以实际企业案例为样本,通过角色互动、软件模拟训练等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和职能人轮换等课堂组织方式,构建以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模式、涵盖管理全流程的集成性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3.2.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打破自然班界限,每个学习小组通过内部分工,为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提供组织保障,为仿真公司运作提供多重角色资源。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并存,学生既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又是实践学习的组织者。

3.2.5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

为了确保跨专业综合实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现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学生团队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团队业绩考核指标与个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

4结论

文章设计了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仲尼.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6(1):175-176.

[2]张勇,张玉忠,巩天雷.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10):68-69.

[3]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1.

[4]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42-44.

第3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较为繁重的交际压力,与外国友人进行深入交流,如果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不了解,就很容易在交流过程中冒犯他人,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为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者应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商务英语交流需要

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需要与多领域的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在此过程中就会接触大量的外国人,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较多,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交流过程中不能将英国的文化当做是所有英语国家的文化,从业者需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在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待。

如果从业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不仅会造成交流障碍,还容易冒犯他人的文化,影响双方关系进一步拉近。在商务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不能出现彼此冒犯的情况。

(二)教学改革工作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从事其他工作,真正进入商务领域的人少之又少,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英语语法、词汇教学,对外国文化并不深究,学生获得的文化知识就随之减少,这一情况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降低。某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与外国宾客交流存在较多的障碍,双方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商务合作的可能性也就随之降低。为此,相关院校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通过案例教学将现实的商务环境引入课堂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将商务交流的环境带入课堂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将外国文化知识融入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和有利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注意案例应当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凭空捏造,否则案例的作用就会削弱,同时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在商务交流过程中经常遇到。此外,案例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时代性,过时的案例不应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要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案例资源。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掌握外国文化的能力会明显增强。

(二)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

许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对外国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教师在学习阶段没有到外国深入研究,其了解的外国文化往往来自于书本和想象,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文化素质较低。现实情况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自身不完美的地方,例如可以在暑假、寒假期间到外国去访学,高职院校要给予教师适当的资金支持,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外国英语教师的交流,从外国友人的口中学习外国文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2]。

(三)开设汉语文化课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开设外国文化课,还应当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现如今许多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了解非常少,反而对外国文化比较热衷,这导致学生在认识本民族文化时存在较大的偏差,容易将东亚文化认为是中国汉语文化。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从高中阶段提升至大学阶段,让学生学到更深入的汉语文化,在区分汉语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同时才能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同时传授中西两国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必要时可以组织汉语文化专家为学生授课,或者让学生参观汉语文化的精华成果,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接下来一个阶段要开设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礼仪和商务英语翻译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在今后的交流过程中,尊重外国的文化,实现双方的尊重互信。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学工作也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不应当仅局限在课堂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与外教及国际友人用英语交流。或者与外国的学校进行联合,开展互联互视交流,让身处两国的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双方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文化的精华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让我国的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还可以让外国学生了解我国汉语文化,可谓一举两得[3]。

总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很多年来一直坚持落后的教学理念,学生虽然学到了专业的英语知识,但是对外国文化所知甚少,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会经常冒犯对方,影响双方进一步交流。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学生学习外国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精髓。涉外商务活动的成功,除了必需的英语知识外,还要专业的文化知识进行辅助,这是一种内在的交流模式。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实用性技能型外语人才,并将此作为一种长期目标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谢忠瑞.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J].职业,2015,30:81.

第4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日本概况;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20-03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随着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逐渐缩小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人们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却远不如物质交流那样顺利和通畅,原因在于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这两个重要元素的把握能力不足。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必将促使人们更多地参与跨文化的交流。“日本概况”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以很难把握教授的尺度,为了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导致流水账式的学习效果以及重点非常突出而导致的兼顾不周,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即在案例教学法指导下推动其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具有良好外语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迁移,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日本概况”教学的意义

“日本概况”课程内容覆盖广泛,课上时间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深入地讲解每个部分并不现实。所以,此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日本概况课堂的可感性,使课堂生动形象、直观易学。由于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易于学习和理解,便于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日本社会文化现象背后原理的能力。

案例教学更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唱独角戏独唱,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资料,自然而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查阅相关内容后,或多或少提出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教师随时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更突出启发性与践性。案例教学的答案不绝对,从大处说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小处看可以启发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能接触了解到大量的关于日本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学生了解具体化了的日本这一国家的概况。

当前,“日本概况”教学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更新。一直以来,在以日语能力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日本概况”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将语言和文化割裂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或多或少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在教授日本概况时,除了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日本概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过去的经院式人才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且要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抽象的理论的学习扩大到形象、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概况学习。

(一)改进教学方法

课前,用心筛选相关案例材料。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案例必须典型、现实、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等。课前把案例的内容和细节烂熟于胸,必要时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和相关信息的提示。在进行某一案例讨论的至少前一周,把案例材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接下来学生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这个步骤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中,主要采用归纳比较法、辩论探究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近零距离地感受日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日本概况”教学,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策略。这是由于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缺乏跨文化意识亦会影响到文化课堂教学的成败,文化差异对其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能力,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全面地历史地分析日本文化基本特征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理论学习与案例引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础理论学习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边学习边寻找解决案例中问题的理论依据。前提是案例的引入应与所讲授内容一致。且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恰当地提出讨论任务、讨论要求、时间分配等,案例教学井然有序地开展下去。例如,教做日本料理,教授茶道、插花,使学习与日本概况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接近日本这一国家的概况。结合相关的内容,补充“中日的年中行事”[1]等资料,授课时对比讲解,以加深认识,增强中日文化对比意识。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在“日本概况”教学过程中过多讲解理论知识效果不明显,此时需要在备课环节,多思考课本,多留意分析学生,在教学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在讲授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时,如果将文化教学中的语言、礼仪、饮食等方面,就一个方面深入探讨分析,效果更佳[2]。在讲授日本茶道时,教师不能单纯依赖板书,要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手段,适当结合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同的案例进行教学,在这个前提下,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弄清楚每个环节需要如何做,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解说示范,在每一个小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务角色,这样可以让每个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较强的记住。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而且更能学得好,记得住。

(二)将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相结合

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和掌握学习认识某一国家概况的基本方法,构建了具体可感的课堂,达到了教学目的。案例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围绕案例来讨论,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相结合,最终解决问题。

第一,在分组讨论阶段,将学生划分为四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分组讨论时,要求全员参与,每组设有记录人,记录发言要点,限制发言时间;集体讨论时,各小组派出代表,参与班级大讨论。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仍有疑问的情况下,发言人、本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有义务对问题予以解答。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体讨论,教师应点评学生讨论案例,必要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教会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能够摈弃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搬家的做法,使学生不再厌学。通过师生互动,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根据日本的国情分析出日本经济的发展战略,学生从中明白了道理也学会了分析一个国家经济策略的方式方法。各个环节设计流畅有条理,有分析有讨论,有情境有小组讨论,衔接自然,学生体验日本文化的兴致高昂,探究对比中日文化差异的态度积极,这是锻炼学生辨析思维的有力途径;对待中日文化差异的探讨环节,教学设计的设问清楚,难度过大时,适当调整设问难度。

第二,部分章节宜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为主,可采取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点的对错、口语是否流利,还要关注见解是否独到、观点是否新颖。部分章节宜采取文化渗透法,依据文化心理揭示法、文化背景考察法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对比研究的意识。如此一来,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开放式日本文化课堂,以情景为依托,使教学生活化,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具体案例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可增强趣味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用关键词去特别揭示典型的国家符号的内涵,并且布置作业,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日本的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教师组织教学时,以问题为纽带,逐渐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通过教学案例讨论问题,增加问题的深度,整个课堂教学变死板为灵巧、变枯燥为生动、变无趣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

以“日本概况”中的日本社会文化为例。通过对比中日传统民族服装的差别、中日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中日端午节、儿童节等节日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节日内涵与时俱进了但实质却一直都存在。让学生理解这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中日传统文化只有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得以传承,即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中日文化习俗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选择出至今仍被选择了的传统文化和被放弃了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最后得出结论:学习外来文化和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阴阳五行”和源自中国封建政治伦理生活中的“忠孝”、“君臣”、“上下”、“尊卑”等内容被日本W习、吸收、日本化后,成为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既是日本人思维方式、日本国民性和文化体制的体现,又制约和规范着日本人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乃至其他一切文化活动[3]。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文化符号都会深深地融进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因此有必要解析日本的文化符号,揭示它们的内涵,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日本文化的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以更好地把握日本文化。

第四,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方面要求精准、到位,课堂上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上创设实用且有效的社会文化情境,要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事物的本质,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总之,这一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自信心。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及辅助工具的引入

案例教学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及辅助工具,依据图片、文化符号解析法来进行。在文化这个复杂的体系中体现各要素的深层内涵并对该领域的国家概况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些特别的语词。

在讲授“日本概况”的感性知识时,采用大量的直观素材,如各种地图、景观图、视频资料,尤其是各类图片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清晰化、简单化,做到将知识搬到图中去,以图片展示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图片的直观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读图,结合动静态图片的展示进行讲解,如展示“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日本,思考分析日本,增加趣味性。这是由于视频、动画、图片等能够把复杂的文化生动地直观地演绎出来,形成鲜明的印象,比苍白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教学的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日本概况的教学内容。

教材不是学习日本概况的唯一资源。我们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还是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只要有用,就尽可能制作直观教具、准备实物、利用等多媒体课件,为我所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多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用有趣的图片给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具体例子,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

(四)以科研为先导,强化以研促教

教师要探索教学,没有科研能力是不行的;学校要想成为特色名校,没有科研的支撑也是不行的。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师首先要具备教科研能力,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形成以科研为先导的机制,首先得使全校教师具备科研意识,增强科研信心,提高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丰富案例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以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除开设专门的“日本概况”课程之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日本概况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教育,其中以语言交际手段中承载的文化、交际习俗和礼仪、价值观念为主。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日本人素来重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日本文化又被称为耻感文化、日本人具有集团意识、日本以家为基础的纵式社会的构造、日本人的娇宠意识和邀宠心理、以心传心的民族传统等。一些科研成果陆续被应用于日本文化的教W当中,教师通过科研成果来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将科研新进展及时引入到教学、编入教材或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另外,日本概况教学具有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案例、调研材料,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科研成果完善了教学手段。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而教学则是求知的过程。“日本概况”教学的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科研和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寓科研于教学当中,经过科研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调研结果的统计处理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等等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更为浓厚,起到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作用。中日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传统节日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到日本后,它仅保留了 “形”,而“神”已被抽换掉,有了新内涵,这是日本在强大的外来文化渗透下始终保持日本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原因。

综上,任何课程的学习最终都要理论联系实际,“日本概况”课程也一样,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基本的日语语言运用技能,具有较开阔的文化知识视野和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与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可感、参与性强。案例教学法“体验+生成”的模式被应用于日本概况教学后,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推动了“日本概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盛琴.日本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

[2]徐冬梅.高校日本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教育评论,2015,(2).

第5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案例教学法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5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the case as a teaching tool to carry out teaching methods, its essenc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This teaching mode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choice of the case, the steps of teaching, the discussion and summary of the cas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on learning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向体现,每一种语言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人的价值取向、世界观等。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构成的综合能力(毕继万2005)。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把培养学生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放在了首位,注重作为工具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与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模式的成功结合,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起初试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广为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与教育各个领域,但是案例教学法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结果。

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是理论与实务间的桥梁。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合作与分享,实践与反思。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义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模拟真实语境强调交际过程,并大力提倡课堂互动。

2 案例的选用标准

2.1 连贯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案例的选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于案例的编排选择,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为指导。因此在收集、建设案例库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案例的编排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近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接受能力,从简到难,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因素。比如对于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储备,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与任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输入,实现学生从接触了解到理解应用的转化。

2.2 内容的趣味性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案例的选用除了具有代表性以外,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所选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或学生们所熟知的环境,通过案例设置情景,比如选取以大学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案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介绍为辅,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比理论更丰富、更有意义。像《刮痧》等适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片,集中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差异。又如200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很好地诠释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的中国人“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对日本人而言死是一种悲哀的美。结合电影,可以让学生更立体地感受中日文化意识层面的差异。

另外,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的是双向的,像《功夫熊猫》系列就是中国文化元素通过美国式幽默体现出来的,被视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的典范。动画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与美国人的“励志”“英雄崇拜主义”完美结合,但揭示但主题是中美文化中都推崇的“正义战胜邪恶”。课堂上采取类似的具有代表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案例,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形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案例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动画、电影片段等有声有形的资料。尤其是语言的课堂教学,语言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得体的语言交际,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进行视觉记忆。比如商务英语的教学,需注意妆容以及着装的应景等,即对体距、身势语、接触语、外表语和目光语的习得等。

3案例教学步骤

课堂上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的编写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形式和手段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来完成主要任务,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来提高学习效率。

大体按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第一步,前期知识储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点进行操练;第二步,创设情景。创设一个与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景环境,换言之找到一个能激发知识储备的切入点,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个语言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第三步,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建议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学生分组后,根据他们自身对主题的了解,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然后通过借助各种资源和信息渠道,查阅信息解决问题;第四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直接由学生们完成任务情况来衡量的,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3 案例的总结分析

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讨论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具体到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们的结论进行点评或补充。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意见以及独到新颖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出讨论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例如争论的气氛是否热烈,发言是否积极,问题分析是否透彻,参与是否充分等,以此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选用的案例是否得当,亦或是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这些将有助于教师更新补充案例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此外,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并选出认可度最高的最佳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答案或存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继续思考,这样一来让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4 与其他外语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在跨文话交际外语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被动地知识输入转化为知识输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双重制约。语言规则指的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而交际规则指的是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指导的是包括语言交际在内的一切交际行为,强烈的文化特性是交际规则的显著特点(毕继万 2005)。案例教学法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文化冲突、文化摩擦现象时,能够寓教于具体案例,对学生而言更具实感容易接受,对教师而言,避免了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理论讲解的空洞与枯燥。

案例教学法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到后期的总结分析,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在具体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像一些具体语言知识的讲解,需要结合其他外语教学手段,比如场景教学、语块教学、词汇教学等。

5 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以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为例,选取合适的案例,从语法规则和文化规 则两个层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语法体系的同时,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声资 料和节选合乎教学目标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填充缺乏目的语语境的空白,提示学生在具体场景或语境下去理解目的语,增加学生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另外可以帮助教师收集教学实例,尤其是学生的误用例,为教学研究提供一线资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运用案例教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可以督促和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目的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法不是孤立使用的,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4] 毕继万.第二语言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

第6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 和而不同 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问题

1.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文化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逐渐形成潮流。国际跨文化教育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并组织的跨文化教育案例;一是英美的多元文化教育案例。前者进行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性的跨文化教育,后者开展的是多民族国家的国内的跨文化教育(鲁子问,2002)。本文多指国际性的跨文化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教育大会1992年提出第78号建议:《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明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概念”。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的文化。跨文化教育是以各种形式,引导受教育者以平等、尊重、开放的心态丰富文化知识,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舍弃和传播等能力,通过教育的努力,缓和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英语是流行范围最广的一个语种。英语成为了不同国家人民交际的最主要的媒介,因而,英语往往被人看作是一种工具。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语义、结构、用法,而忽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然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现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著名语言学家拉多提到:“如果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语言。”(桂诗春,1988)。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理解和使用某种外语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他对该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他对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了解的程度(吴友富,2004)。因此,英语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交际工具的教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心在于跨文化教育的有效实践。

2.当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实践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英语教育统一制定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以及开始实施专业四、八级考试等。然而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走向世界,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首先,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匮乏(鲁子问,2002)。尽管跨文化教育实践一直存在,但明确的跨文化教育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才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得到广泛研究。其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文化教育是纲领性的文件,而在学科教学纲要中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的内容。而“跨文化”作为概念直到2001年才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文献之一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再次,过于强调本民族文化是推广跨文化教育的一大绊脚石。英语教学应试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因而,绝大部分学生将英语看作是机械的背与记,经过多年学习仍然开不了口。此外,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

3.“和而不同”:英语跨文化教育视角

3.1“和而不同”概念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之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和而不同”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左传》中的一段故事。同与异是不相容的,是排斥的,而“和”却不然,“和”是具有开放性的。

3.2“和而不同”应用于英语教学

比较教育将“和而不同”作为主题,就是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教育处在两难的境地,既要重视语言基本功教学,又不能忽视文化背景的教育。而在提及英语文化教育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中国文化本身,教师或缺少理论依据,或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在这个岔路口左右徘徊,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及整个英语教学背景带来困扰。幸运的是,“和而不同”成为新的突破口,指引英语跨文化教育走向新的突破口。

4.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意义及问题解决办法

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打破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标在于交际和运用,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实践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归纳。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包括涉及英美人的生活、习俗、信念、价值观,以及他们对日常事物的看法和情感。这些,不仅通过语言还通过辅助语言方式如手势、姿态、脸部表情等行为表达。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认知的能力,合理对待跨文化学习,吸收不同国家文化,同时有效传播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所改进,现在英语课堂已开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电影、PPT、网络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在课堂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在校园中营造文化气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化,同时,推荐学生在课外时间关注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文,从中摄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

5.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深刻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这决定了学校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将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通过问题归纳与分析,提出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完善跨文化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9.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鲁子问.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

[7]刘学慧.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8]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的跨文化对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UNESCO.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最终报告.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2.

第7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与商业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已有不少论著。2016年,《自然》杂志刊发谷歌的“深度心智”(Deepmind),这将会极大的扩大人的能力。2019年初,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019年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准化、更加个性化。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智能教育的发展。以美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各国相继推出面向未来的新教育改革战略,不断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本国智能教育的发展蓝图。

一、未来智能社会的能力预测

未来社会各种各样的颠覆性变革,全球各种组织都在做预测。世界未来研究所[1]对未来社会需要的10中技能的预测:一是意义构建,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维,九是认知负荷管理,十是虚拟协作。十种技能分别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人际交往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与工作技能层面。引入这些技能,旨在深入探索未来技能存在的世界,以及目前教授和衡量这些技能的方式,希望这些技能能够更充分地融入高校国际商务的课程。[2]

(一)人际交往层面——团队合作精神

人际交往层面主要指与他人有效合作,有效沟通,与不同背景的伙伴有效合作的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第一,跨文化能力。4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跨文化竞争力:知识组成部分、情感组成部分、精神运动组成部分以及情景组成部分。第二,社交智能。尽管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系,但它们培养的深厚友谊却很少。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主流化与普及鼓励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3]第三,虚拟协作,即作为虚拟团队的一员,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提高参与度,并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二)应用知识层面——逻辑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应用知识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逻辑性的分析信息的一系列能力,具体如下:第一,新颖的适应性思维。即熟练地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而非死记硬背或默守陈规。第二,认知负荷管理。以多种形式表现的信息流丰富的世界带来了认知过载的问题,人们只有学会有效的过滤和关注重要的信息,才能把大量涌入的数据转化为优势。第三,意义构建,即确定对方所表达内容的深层含义的能力。人工智能将取代仅仅需死记硬背、日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而对机器不擅长的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不能撰写为文本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三)工作技能层面——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工作技能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包括计划和组织,解决问题,决策商业基础等。也就是需要如下的素质:第一,新媒体素养。由于可视化在技术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信息的静态展示正在让位于信息图表和数据的动态模拟。第二,设计思维。从本质上讲,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结合。第三,跨学科能力。未来十年,专业领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重叠性,所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会占据世界创新的中心舞台。第四,计算思维,即将大量数据转换成抽象概念,并基于数据的推理能力。随着人类社会中数据量呈指数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计算思维和技能才能胜任。

二、应对能力结构变化的教育创新

未来社会中,人才能力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需求,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世界知名高校和一些国际组织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

(一)能力结构及思维模式

世界未来研究所提出的十种技能的背后,所体现了以下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同理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非常有助于在虚拟空间中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团队伙伴之间的有效沟通。元认知对于意义构建能力十分重要。元认知知识包含三方面: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知,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和使用方法的认知。成长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认知负荷管理、新颖和适应性思维、新媒体素养以及设计思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长性思维是相对于固定思维提出的,固定思维者把反馈当做一种批评,成长思维乐于接受反馈,也从反馈中学习,反馈最终会产生积极的成长变化。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他们不会妄自评价他人,而是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并且去了解他们的世界观。跨学科一定有两种心态组成。首先,同理心。它允许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其次,好奇心。许多组织,包括IBM和IDEO,都开始从“T型”素质的角度来讨论这种技能,T型素质的技能组合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杨壮①教授发现:现在π型人才已经在成为主流。所谓的π型人才是针对T型人才的一种升级,从字母的样式中就可以看出,π比T的下方多了一竖,所以它代表着“两专多能”,即除了你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另一项专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计算思维。未来的教育课程中应该纳入计算思维技能的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因果推理认知、元认知和其他技能来学习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况,来教授计算思维能力。[6]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1.“鱼缸讨论”“鱼缸讨论”,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讨论的教学小技巧,不仅让讨论者积极参与,更能让其他学生积极反馈。第一步,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参加讨论的学生围成圆桌坐在教室中间,就像是在被第二组观看的鱼缸里一样。第二步,坐在中间的组开始时长10分钟左右的讨论,的第二组学生要听着,并且评估第一组的讨论。第三步,做出反馈。这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反馈确实会使得讨论变得更加激烈。2.项目式教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也叫“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展开一段时期的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或方案,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困难或者挑战,从而在这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习得新知识和获取新技能的教学方法。PBL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3.跨学科课程教学自21世纪以来,美国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实用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如ICT课程,环境教育和STEM课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的核心是将原本分散的4门学科自然组合成一个整体,以项目探究方式进行综合性问题解决学习,以形成相应的综合。

三、针对国际商务课程的创新

结合世界未来研究所的十项工作技能、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国际组织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结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硕士教学情况,国际商务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7]

(一)培养同理心和元认知的实践方法

一种方式是开展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人际沟通和跨文化能力。例如:体验式学习周;商务礼仪情景剧等。另一种方式是线上项目,线上项目中,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投票互动式的方法来增加课堂活跃度,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中。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又需要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那么,在已有的小组活动中,可以在每次小组活动或者小组作业之后加入一个环节——组员互评与打分。一些课堂讨论的小技巧会有助于培养元认知的思维模式。一种方法是在课上开展限时讨论,讨论映射是一种将学生的实时讨论视觉化的方法,这种讨论技巧使学生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方法

在国际商务的案例分析中,引用PBL教学非常值得考虑。假设案例主题为跨国企业如何成功并购外国子公司,老师用一部分课时讲解完理论部分,提供参考资源之后,另一部分课时可以尝试组织PBL。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问题,分次讨论。具体过程大致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界定问题;第三步,头脑风暴(对可能的假设或解释进行集体讨论);第四步,重新结构化问题(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第五步,界定学习目标;(以上步骤为学生小组讨论);第六步,收集信息和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小组报告和讨论)。经过上述七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教学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国际商务的课程中,有很多需要实际调研的案例报告,也有需要做营销策划的报告。创客空间则可以融入这种类型的报告中,结合导师的相关课题,最好有一定经费的支持,为学生的基于创造的策划提供完备的支撑。学生们可以就某个主题展开经验分享、头脑风暴、结合实际情况锻炼设计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学校,而且也适用于未来工作中。

(三)培养跨学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方法

注重“国际商务专业+21世纪主题”的课程框架,希望通过超学科整合来弥补传统学科的缺点与不足,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框架。主题选择具有适当的弹性,为跨学科知识的联结提供空间。比如在国际商务课程授课内容中,注重添加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中美、中欧关系等主题。在国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所以提倡创建跨学科小组参加“挑战杯”大赛,比如国际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以及工程管理学院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成员对不同学科都有相当的专长和良好的基本知识: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视野以及数据分析基础,在这样的团队中,更可能激发出新的思维和优秀的方案。

(四)全案例情景式教学

不同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案例情景式教学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首先,准备阶段。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分析材料。其次,授课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讲授知识点之后,就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接下来就是考验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根据案例内容,并结合自己能力和长处与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案例讨论,而在这当中,教师主要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最后,拓展阶段。在学生汇报案例内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环节进行自查,发现自己是基础知识点薄弱还是实践能力欠缺。通过该阶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作为专业硕士能力缺失的部分,从而双方进行查缺补漏。

四、总结与展望

结合国外高校及国际组织已有的模式,针对未来社会所需十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如何应用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和思维模式培养技巧,如在线学习(以MOOC为主)、讨论映射和鱼缸式讨论、项目式学习(PBL)、案例分析和创客空间以及课上的投票互动式环节等,希望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改革创新有实质性的辅助作用。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需要成为适应性强的终身学习者。随着组织形式和技能要求的快速变化,要求每位个人都必须具备远见,重新评估自己需要的能力,并迅速整合合适的资源来培养和完善需要的能力,适应万众创新时代,并形成决胜未来的新的竞争优势,赢得人工智能时代世界高等商科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注释:①杨壮: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美国福坦莫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著名领导力专家。

【参考文献】

[1]InstitutefortheFuture.FutureWorkSkills2020[EB/OL].[2019-11-09].

[2]LiuJie.TheOptimizationStudyofGeneralEducationPracticeEffectinOurCountry[J].学术界,2013(12):283-290.

[3]陈妍蓓(编译).欧盟关注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74-75.

[4]段世飞,张伟.人工智能时代英国高等教育变革趋向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1):3-9.

[5]王文.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4):187-188.

[6]吴朝晖.智能增强时代的学习革命--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3-6.

第8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跨文化交际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51.143

1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流利的语言能力和熟练的商务知识是促成商务交易的必备条件,但实际上,商务活动不仅体现在国际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很多语言和商务能力都比较卓越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会发现达成交易并不是那么简单,常常会因为文化差异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中国人会比较谦忍,讲究“面子”,常常会寒暄一下再迂回进入谈判主题;而美国人会比较直接,不喜欢试探,迅速进入谈判主题。因此,若欠缺文化背景知识,谈判双方很可能会产生意识观念冲突,导致交易的失败。

商务英语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所以,商务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语言和商务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当前的认知以及环境中很多教师及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因此无论在商务英语教学还是在英语商务知识方面,不足之处尤为明显。正确的商务文化理念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差异性的理解,这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2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015年年底,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商英国标》)。在《商英国标》的指引下,各大高校都在纷纷调整本校的商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努力实现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商英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五大能力要求: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各高校注重跨文化交际模块课程的设置,要占总学时的5%~10%,可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谈判、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课程。因受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的限制,各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可能会着重英语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课程,对于跨文化交际模块的课程则能少就少,甚至忽略不计。这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能得到系统的培养,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在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并没有深入讲解文化背景差异。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该夯实自身能力,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是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先会,才能从教。因此,除了母语文化,教师应当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熟悉异国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学习跨文化交H理论和实践,多做双语对比研究,尽可能在教学中加大文化差异的介绍与讲解。

其次,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跨文化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或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对异国文化理解得更加透彻,并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让学生学习。

3.2 转变教学模式,加强文化知识教学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一直都是采用灌输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下降。在课堂上多传授一些文化差异知识,组织一些跨文化商务活动,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上升。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课堂上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自己独立或分组收集资料、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课堂参与机会,能把所学的知识使用在商务活动中,提高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3.3 丰富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自学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导入跨文化意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教学素材。如今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国际信息的接入更加便利快捷,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在线视频、新闻、脱口秀等节目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异国文化差异,提升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感。

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在课堂上传达跨文化信息之外,还要带领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多提供一些学习英语的网站,让学生课下多接触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报纸书籍,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3.4 利用学校或地区平台,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商务英语既然是为国际交流服务,那在平时的实践或实训课上就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实战经验。比如,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教师就可以在实训时要求学生与外国客户进行实际交流,规定要完成的任务量。学生暑期实践,就可以鼓励他们去参加广交会或一些商展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5 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群,用学分激励学生

若想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就需要学校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做好实践训练。对于课程的设置,可以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专业必修课,也可适当增加一些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鼓励学生选修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的兴趣。

4 结 论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远远超越语言本身,已成为影响交易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因素。若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避免与异国文化产生冲突,就要在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再侠.加强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2).

第9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学科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1.引言

日前,一则“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误读消息引发关注。自从教育部启动高考方案改革以来,就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透露给媒体不同的版本。各种猜测与评论众说纷纭,引发的各方利弊分析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疑问日后是否会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在庸人自扰。因为Crystal D.(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的语言生态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语言。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普及,英语做为一种语言工具只会越来越重要。相应的高考英语将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也会带来挑战性与契机性。

2.跨学科与英语跨学科

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其概念本身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充实与完善。2005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单位联合的《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提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经由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材料、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来加强对那些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或学科实践范围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解,或是为它们寻求解决之道。”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通常用跨学科教育来弥补规划教育中的一些缺陷,比如因为语言技能的各自分立而没有有机联系,或外语教学中所传授知识的零碎性或专业划分太细等问题。跨学科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特别是外语+其它专业的复合研究,比较注重外语能力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3.国内英语的发展态势将促进跨学科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未来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成绩分等级、不同的高等院校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这是目前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虽然官方表态,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完善,但这说明一个多元而动荡的英语学习时代正在到来。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此前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表示,“一年多考”的模式之所以选择英语着手,是由于目前英语考试的技术水平最为成熟。当前,在中国所实施的英语社会化考试类型繁多,包括托福、雅思、GRE等。这些测试种类的多样性证实了社会市场需要对英语要求的多样性,对应的是否也预示着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多次考试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获得等级测定,难度非常大”,唐盛昌指出,这就需要保证连续多次考试,能取得基本稳定的成绩,需要很多技巧,包括试卷难易程度、题目设置以及分数汇总等。由高考一次定终身到进行多次社会化考试如果实行,那么这种大学习环境发展变化也必将促使我们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因材施教”,进行跨学科融合。将跨学科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化教学模式单一为多元,转教学内容单调为多样的效果。

4.跨学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应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导方针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运用为目的”,即:一方面,要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的英语水平上进一步夯实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单门课程内的多学科融合式和多门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式等。而具体的教学方案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对象环境中进行,以下以我校路桥工程学院为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用英语讲授的与路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

《新编实用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二册》的Unit 3 的课题为Keep Healthy and Seeing a Doctor。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保持健康与看医生”。教学中可设置跨学科环节(即引入路桥专业).教学目标之一,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学生经常会有外派出国修路务工的机会,除了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之外,尤其是公路与桥梁方向、桥梁与隧道施工以及工程测量方向的学生经常会遇到塌方、渗水等危险事故,那么及时报告事故伤情很重要,这时相关英语表达派上用场,如 He said no casualties had been reported, but some houses collapsed and landslides occurred. (说并没有伤亡报告,但是部分房屋倒塌,山体也有塌方发生。) A safety drive has cut deaths by almost a fifth since 2005, on average more than 10 people died each day last year in mining incidents such as flooded shafts and collapses. (自2005年以来,安全整顿使得煤矿的死亡率降低了约五分之一,去年,平均每天约有10人死于矿井渗水及塌方等事故。)教学目标之二,能用英语准确描述病症并能正确理解医嘱,能用英语与医生交流描叙症状并能看懂药品的英语说明书等。例如Give medical advice to a boy suffering from a toothache。(向牙痛的人给予建议。)这些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实际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结合发展,寻找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把我们的学生打造成具有白领素质的蓝领工人。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 Crystal D.The Language Revolu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3] 刘艳.论英语教学与跨学科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国成人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