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跨学科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跨学科教学案例

第1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差异;案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各校实施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较多争议,例如:①双语教学的专业差异问题;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问题;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问题;④师资力量问题;⑤教学效果及其评估问题等。本文依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状况,试图从跨文化差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标与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教学。其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分析,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其中,知识目标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首位的;其次是语言目标,它要求学习者掌握专业外语水平。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由于受到专业性质差异性的制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因此,社会科学学科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更慎重一些,要从专业实际出发,考虑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普及,但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教师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双语教学比母语教学更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双语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对双语教学期望很大,但是对英文管理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解英文和理解汉语存在差异,实际效果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文化障碍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妨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例如《薪酬管理》这门课,我们选的是米尔科维奇的著名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国外的社会经济及立法环境的不同,本教材里有大量与我国国情不同的相关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是个难题;二是管理科学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比较成熟,本书在内容表述上相当灵活,有丰富的权变思想,但学生在接受中却存在问题。另外,对班级整体外语水平没有足够了解,没有很好地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挫伤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即使后期采用了大量本土案例,虽然效果不错,却淡化了外语语言的运用。

三、基于跨文化差异视角的《薪酬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双语教学模式不只是课堂授课模式,还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以及参与双语教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课堂授课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考虑。

(一)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和改编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关于教材的使用与选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英文合订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中英文双语;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但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双语形式;三是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英文形式,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少。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语言目标考虑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外源性,即使是国内教材,也大多是基于国外知识框架,改头换面而来,尽管有了一些国内案例材料的支撑,但是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出现知识断层。因此,国内外教学并非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理念差异。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在涉及组织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方面,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感知就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而仅仅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岗位评价来体现内部薪酬差异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选择教材时面临两难问题。完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合适。我们在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尝试:①首先精选国外教材,例如《薪酬管理》课程,我们选择是Milkovich和Newman的经典教材《Compensation》(Ninth Edition),因为这本教材内容体系全面,不仅包括技术层知识,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层的知识体系,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给授课教师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②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删繁就简,编写精简教材,仅保留简洁的学科知识结构及技术知识点,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降低了对学生的语言要求;③通过对教辅材料的整理,将有关跨文化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便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状况,进行动态选择教学。

(二)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配置

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精编的简化英文版的教材、课件、教辅材料及其相互动态配置,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动态选择,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我们精编英文教材突出技术知识,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英文课件,以降低课堂双语教学的语言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开列中英文版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外熟悉课堂中难以用英文表述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课堂案例教学采用中英文形式,英文案例取自国外原版案例,中文案例则取自国内本土案例。案例课堂讨论采用中文讨论;二是跨文化差异案例导入,如前文所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的外源性,跨文化交流障碍必然存在。我们通过知识点对比的中英文案例,试图克服学生在管理学科知识接受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例如,关于“薪酬公平性”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课堂英文教学中主要关注岗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而关于公平理论知识,则要求课后参阅相关中文书目。关于公平性知觉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则通过中文本土案例以及英文原版案例进行课堂比较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动态配置问题,精编原版英文教材及课件是课堂双语教学的主体,完全采用英文。教学计划中课程学期安排、教师的英文水平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动态配置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上,双语教学具语言性和专业科学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按课件或教学笔记说英语,学生在下面听英语,形式呆板。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方法。一是教学过程的延伸,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因为双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应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配合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学生理论知识点及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次课后布置下次案例材料以及课程内容相关文献阅读;二是语言地灵活运用,一方面,如前所述表现为教学材料的灵活配置上,另一方表现为课堂表达上。由于班级或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中除核心精编教材和课件全英文外,其他教学内容语言的运用可灵活进行;三是案例教学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为了克服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我们采用中英案例对比分析,并建立案例库。但是案例库是开放的,每次案例分析讨论分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主选择中文案例或英文案例。案例教学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补充或点评。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跨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由于语言和跨文化障碍,存在目标置换现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存在两难的情况,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薪酬管理》双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再次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事后教学评估显示: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基本报以肯定态度,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并通过分析讨论锻炼了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第2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理念;在线学习

跨学科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几个相关学科内容,形成一个综合项目,该项目以解决某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强调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高职影视艺术类专业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能力训练的最终结果不仅体现在职业技术的掌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者美学意识及影視制作技术。集优秀资源为一体的高职院校在线课程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优质资源及其内在组织结构,将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合不同学科,设计不同的项目,例如: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项目针对性训练、模拟实训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1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及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可以采取下述方式构建: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创设影视艺术项目实施情境,利用案例学习、专题研讨、项目训练以及设计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的教辅人员以及课堂外的学习者都可以以在线课程为平台,利用在线课程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例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主题,分类设计不同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涉及学科本身,也可以涉及到学生学习体会,还可以融合多门学科内容,让学生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匿名或实名地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隐藏身份,在网络技术中扮演学习同伴角色,发起对话,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的谈话更紧绕主题。

(2)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专长、兴趣以及个性差异,维持学生专注学习的意愿,以及认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进行自我人格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影视艺术在线课程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中,起到的既是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交互、反馈的媒介与桥梁。

2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1)从职业活动出发。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详细深入地进行职业活动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和作业流程,按照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该课程的地位,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学前状态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职业素质,还需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该岗位,这些前期分析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进行“案例教学”与“项目训练”。在线课程向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优质资源,教师可以以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岗位过程性知识为主线,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的特点,创设数字化情感体验情境,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构建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科学分析,培养研究态度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任务上,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高职教育“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第3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学习者需求 跨文化交际 教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K-15-113-001)“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跨文化交H学教学资料平台构建”研究成果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跨文化交际这一跨学科研究,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引进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到结合中国实际多角度探讨学科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关注。至今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内外的普遍共识与具体实践(许力生,201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

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了统计, 截止2016年6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60种。

本文将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现行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课程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教材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发展和此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帮助。

二、学习者需求调查

语言学家Harmer 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Breen & Candlin 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认为,评估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是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特别是Breen和Candlin强调对教材的评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

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学习者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一)调查对象及形式

笔者选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5年秋季选修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学生年级分布为大二及大三,学生共110名。

调查形式为问卷和面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同时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访谈。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问卷中,大二学生42名(占41.2%),大三学生60名(占58.8%)。

1.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97.1%)对课程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良好,其中选择满意的占59.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7.3%。

2.课程学习预期及教材内容评价

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课程应涉及哪些内容,学生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比如“跨国交际”是学生觉得课程最首要的内容,有86.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包含跨国交际。相比之下,对于本应属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性别交际”、“跨代(年龄)交际”等内容,学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跨性别交际”属于课程内容,选择“跨代(年龄)交际”的学生为34.3%。根据后续与学生的面谈了解,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对学科内容认识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跨国、跨民族交际,对跨性别和跨代交际并未有所涉及。

对于课程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的选择集中在“交际案例分析”(31.3%)和“英语国家文化介绍”(30.3%)。对于属于课程重点的“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只有19.6%的学生选择。经过面谈也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大部分学生抱着实用性的态度学习此课程,希望能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就本应是重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学生一致反映选文过长过难,理解比较困难。特别对于选此课程的大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更是难点。另外,学生认为各章节选文的编排过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间关联度不大,很难从中提炼出重点。

3.教材练习及配套资料评价

对于教材的练习设置是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这一问题,大部分(74.5%)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说明练习的设置对于此类非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超过半数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69.6%的学生认为需要添加此类配套资料,以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理解。

(三)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几点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的学生需求:

(1)教材的重点概念和理论性内容应编排得系统化,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重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选文应难度适中,重点突出,避免冗长。

(2)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需要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学和加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现行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分析

(一) 研究对象选取

经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际学国内教材中,大部分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众多教材中,选取200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8本。其中7本为英语编写,1本为中文编写。8本教材中有1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2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教材分析

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从教材内容编排、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和练习及补充扩展资料这三方面,对这8本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1. 教材内容编排

根据教材的目录概览, 此8本教材章节编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盖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话题和理论。对于“言语交H和非言语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专门设章节讨论;对于“价值观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设独立章节讨论; 6本教材专门安排了一整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话题。但是,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研究”这类本属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设章节讨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倾向性,造成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基本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

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间接地选取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经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内容。其中选取频率最高的就是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间和时间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些简介摘选改写的篇章过于简单,同时部分教材从国外专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选用的篇章过于冗长,对国内本科生来讲阅读难度也较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

8本教材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4本是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体现,理论概念介绍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分编章节。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涉及的有:社会交往习俗、家庭观、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绍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附上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但是某些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显的“虚构”之嫌,有些案例与之前介绍的理论知识点关联度不大。

3.练习与扩展资料

8本教材均在各章编写了练习,并且多为开放式的思考题。在考查学生对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主观能动地考虑问题,而非机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参考课外书目或网址的建议,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拓宽了自学空间。

但是有些问题编写过于笼统,与章节内容并无直接关系。有些推荐的阅读书目过于专业,难度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

(三) 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可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发展现状有进一步了解。

可喜之处是:1.作为英语专业一门较新兴的课程,可选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新;2.多本教材为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反馈,内容有了更新改进,更适合实际教学,更具时代性;3. 章节的编排基本涵盖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讨论的主要话题,涉及了重要理论及基础概念。

同时也发现一些现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此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描述,教材编写缺乏大纲实质性的指导;2. 教材的原创性不够。大多参考国外跨文化交际教材体系,内容重复度高。3. 未紧跟学科最新研究趋势。缺少较新理论的探讨,与学科本土研究的结合度不高。4. 教学对象不够明确,教学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语言难度相差悬殊,笼统定位英语专业学生,未指明具体使用对象,如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8本教材都未给出教学时数、学时安排的建议,不利于教材的实际使用。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的起步较于欧美虽然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课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课程教材从一开始的寥寥数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基于学习者需求调查的教材现状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优劣并存。对教材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优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许力生.跨文化交际教学断想[A]//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11.

[2] 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Longman,1983.

第4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国际商务 双语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Dual-languag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ZHANG Yao, WANG Yi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based on pers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course. The proposed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ory, to cultivat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textbook.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raising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using appropriate language with assistant tool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1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输效率的提高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的跨国资本和人员流动,市场对拥有一定多语言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统计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这对跨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的现状,拥有多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环境与基本惯例,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跨文化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等争相招聘的对象。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将鼓励和推动高校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跨文化商务人才为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有以下三点:

1.1 以理论为基础

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经济学等。在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该课程的设置一般都会放在以上相关课程结束以后,这样学生再进入这门课程学习时,会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未来的学习就会根基不稳。同时由于课程中许多案例,迷你情景的分析和理解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因此理论讲解是该课程的基础,必不可少。在课程教授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掌握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文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1.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希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全球化思维的能力,提高英语的沟通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获取和占有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跨国商务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1.3 以合适的国外书本作为教具

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考虑国外教材的优势和特点,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国外《工商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最多的是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其次是Charles Hill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通过比较两本书的内容,我们发现,前者相比较后者内容更加详细,解说更加生动,同时案例较多,且引入了较多跨国公司亚洲经营的案例。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由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第7版。

2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以双语为沟通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沟通的能力,这一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在英汉双语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使用全英文展示,包括导入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等,而概念内容的讲解可以多采取中文,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因为在双语教学课程班以前,我们曾经试验过全英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老师课堂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多配合汉语讲解。避免出现由于全英语讲课,而带来的学生课程基础理解不全面的结果。在理解基础概念以后,结合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原版案例,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也提高了对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

2.2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

无论处于教育的任何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从教者积极探讨的问题。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学习和参与动力。如果在章节学习开始以前,导入与章节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案例,或者视频(如TED),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同时,在章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要因为专注于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笔者在两个章节中导入了“角色扮演”这一模拟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跨文化这一部分,在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法讲解之后,为了让学生自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我安排6名学生一个小组,对任一多元文化企业的活动情景进行模拟,而情景模拟的主题和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曾经自创出跨国公司间的谈判、多元文化工作场合的团队合作等情景剧,这种情景剧不但使他们对文化差异产生好奇,愿意去寻找发现这种差异,最终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以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使用第二语言沟通所带来的限制,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不如单纯用中文讲授好, 这时,就需要增加辅助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每两个章节可以留一次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每四个章节,给学生安排一次课外答疑。

通过分析对国际商务双语教学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对课程主要反映的问题在于,由于语言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内容理解障碍。因此,在授课中,一定注意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的部分,通过减少英文教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内容,又提高英语沟通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跨文化双语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春敏.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 张雪玉,肖本罗.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冲突日益增多。高校学生在学习管理学时跨文化意识淡薄,极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跨国组织中复杂的文化环境,因此,高校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加工利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来达到培养目标。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及人员交流不断增强,也使得跨国公司的管理更加趋于多样性和复杂性。管理领域中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新观念和新理论不断涌现。相对于这些新理念,管理学教学中有关跨文化意识的内容偏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符,也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跨国组织中复杂的文化环境。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管理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Intercultural)又称交叉文化(Cross-Culture ) ,它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跨文化冲突(Inter-cultural shock )是指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状态。跨文化冲突体现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激励、控制等企业运营的各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从宏观决策到操作细节,甚至态度、表情等。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程序、设施配备等“硬件”正向趋同方面发展,但由于不同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等却在“软件”层面形成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管理便成为全球管理学界注视的焦点及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环节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1)教师对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对文化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弄懂了教科书中的知识,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工作以后的事,目前最重要的是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

(2)缺少合适的教材。跨文化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目前,国内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理论偏多,大部分教材没有涉及跨文化的内容,即使少数教材有所涉及,内容也非常有限。不能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正差异。国外的管理理论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环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只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变相复制成问题的形式,涉及跨文化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有些教师也采用了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掌控的。这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是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比两种或多种文化才能将这些差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内容

1.跨文化意识与沟通

当今,跨国经营日渐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将来在企业中所面对的文化氛围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同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自不同文化的沟通双方很容易发生沟通障碍。所谓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包括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在其特定文化中有特定的涵义,当它传递到另一文化中,要经过解码和译码,才能被对方接收、感知和理解。所以文化是组织沟通的基础,文化决定了如何发出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理解。如沟通的双方—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则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便会产生沟通障碍。由此可见,沟通中编码规则和解码规 则受不同文化背景所支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产生传导的误解。因此,在沟通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关于沟通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介绍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管理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跨文化意识与决策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文化的影响使管理中的决策模式呈现出文化交融的色彩,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决策模式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重心。在决策程序与质量方面,欧洲人倾向于把决策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美国的管理者则相反,他们擅长于制定远期发展战略。在决策时效方面,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企业的领导偏好于作出迅速的决策。在决策绩效方面,拉丁美洲的企业决策通常体现为低效率,没有充分准备,而把决策建立在个体的直觉和情感上。在决策理性化程度方面,美国和瑞典强调理性化。在决策过程的集权分权方面,日本强调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行集体的分权决策。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领悟到文化影响深刻地体现在决策模式中。

3.跨文化意识与领导

领导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只要有人类社会活动就有领导的作用。领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追随关系。领导行为涉及两个主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从领导者本人的文化背景出发,个人主义文化的领导者更多的关注任务的完成,集体主义文化的领导对于员工的各方面的利益给予更多的考虑。高度男性化文化的领导者对于工作内容本身要求较高,强调任务的高效完成。女性化文化的领导者更关注员工的生活质量。例如,他们会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即使这样做会使工作成本上升。而追求效率的男性文化领导者会采取一切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忽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从被领导者角度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有效的领导风格有不同的认识,采取集权方式的领导者在高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看来是有魄力的表现,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而低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会对这种领导方式很不适应。一个采取民主的领导者会受到低权利距离文化的被领导者的欢迎,但可能会被高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认为工作效率不高,他们会怀疑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在他们看来,过于民主可能是一种没有领导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讲授领导的有关理论时,应引入权变的思想,指导学生领悟领导的风格应根据所处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4.跨文化意识与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一般管理学教材对激励下的定义是:激励就是激励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鼓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的效率。文化因素会影响激励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文化在需要的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除了一些生理的需要之外,社会需要基本是受文化 因素制约的。比如,在美国等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成就具有重要价值,而群体无非是个体达成个体成就的“背景”而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的关系对个体来说并不重要。在西班牙、日本、新加坡这些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高于个人成就,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会高于个体成就需要。另一方面,文化影响管理者采取强化措施的决策。在高权利距离的社会中,比如中国、马来西亚,管理者更倾采取惩罚措施以阻止不利于组织的行为的再次发生。而在低权利距离的国家中如德国、奥地利,管理者更倾向于采取奖励措施以引导员工使其行为符合组织利益。同时,文化也影响人们对强化措施的反应。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种措施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在高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员工对组织抱有很高的忠诚度,所以负的强化措施不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消极的想法。而在高个人主义的国家中,惩罚措施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导致离职,因为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是很低的。可见,激励理论也包含了跨文化意识的内容。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教师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深造,专修跨文化管理专业。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计划的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跨国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管理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把这些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案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2.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加工利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材和教授内容的关系。虽然,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都是著名教授,这些教材的编排也非常科学。但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趋势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教师在备课时要阅读大量相关的跨文化管理的教材和经典文献。教师也应当针对目前管理学教科书中跨文化意识内容相对缺乏的情况,适当地多增添一些跨文化的内容。这样,可以赋予教科书更多的内涵。总之,教师很好地利用教材,适当增加跨文化内容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管理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管理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活动。(2)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对一个实际问题客观真实的描述。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背景知识,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教材和知名跨国公司的管理案例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管理中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强化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6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高中政治由于其较高的时政性和教育性,使学生感觉高中政治内容相对枯燥和单调,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二、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政治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高中新课程改革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了那些死板、机械、低效、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

三、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学科;跨学科思维;教学模式;课例

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是指以英语学科为中心,以某个确定的知识点或中心题目为切入点,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方法、育人价值观、思维方式,对所指向的内容进行加工、设计和教学。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是一种迁移性极强的素养和思维品质,是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融合的高阶思维,是能够有效分析和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有利于学习者通过横向类比迁移和纵向远迁移解决许多学习与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正向价值观的形成。

一、主题式/问题式教学模式

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理论指融合了内容与语言的教学,即将英语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融合起来,为语言和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协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1]。CLIL教学模式中的内容是指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等,既指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学科成系统的知识,也指某个专题,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语言、宗教、教育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任何题材或话题。因此,CLIL教学模式又可分为“主题式”和“问题式”两种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多角度、多维度组织教学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主题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教学。例1主题:从濒危语言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内容:濒危语言语篇A、B、C。A篇讲述濒危语言概念;B篇讲述世界语言现状;C篇讲述世界各国采取的拯救濒危语言的行动和效果。三篇文章跨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地理等学科或领域。教学设计:本课分为前置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①前置学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解决生词、划分段落大意、思考篇章结构;②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老师设计的问题链展开学习,课堂上,老师收集学生课堂答问,反馈学生学习效果;③评价学生答问情况。A.InPassageC,theauthorsaysthat“Onelan-guagediesouteverytwoweeks”,solanguagesdieouteverymonthandlanguagesdieouteveryyear.Basedonthisspeed,halfof6,000-7,000languageswoulddieoutinyears.(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拯救濒危语言?计算语言消亡的速度,了解拯救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B.WhydoestheauthormentionHebrewandKolokweinPassageB?(分析问题:作者引用成功案例想表明什么态度和意图?)C.Whatwillhappenwhenlanguagesdieout?(分析问题:语言消失后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语言与种族、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语言可能会随种族的消亡而消亡,如果这样,世界会因此失去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D.Whatdoestheauthormeanbysaying“endan-geredlanguages”aremuchlikeendangeredspeciesandplantsandanimalsinPassageA?(类比分析问题:为什么说“濒危语言类似于濒危物种和濒危动植物”?)E.Whatcanwedotoprotectendangeredlan-guages?(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濒危语言?)F.Whatdoyouthinkofthesemeasures?(评价:你认为这些拯救濒危语言的措施如何?)评价和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涉及世界濒危语言的概念、特征、消亡速度及其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跨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通过文本要让学生建立“濒危语言———人文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围绕问题“从濒危语言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散落在不同版本、不同体裁的多个概念或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设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问题链,解决“拯救‘濒危语言’就是拯救人文环境”这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抽象的概念。本课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语言接触量,为语言内化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创设了学科语境,为复杂意义协商、高级思维活动提供语境,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2]。例2主题:分析中国快递行业如何逐梦“一带一路”,进军巴基斯坦教学设计:采用地理+政治+英语的CLIL的“主题式”教学模式。本主题用时80分钟,两节课。第一节课为地理+政治。首先由地理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在巴基斯坦开展快递业需关注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历史文化、边境局势等,用时约15分钟。接着政治老师引导学生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快递业在巴基斯坦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存在的风险,然后为企业出谋划策:如何解决资金、成本和市场问题,如何规避外部风险等,用时约25分钟。第二节课,英语老师要求学生将所讨论的内容写成一份中通快递如何进军巴基斯坦的英文方案,在班级开展方案分享、评选优秀方案等活动。评价和反思:本课涉及英语与地理、政治学科和快递行业(经济生活领域),分成两节课,由三个学科老师合作完成,帮助学生构建了对“快递业进军巴基斯坦”这个主题的全面认识,达到深度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养成。

二、“活动式”教学模式

也称PBL项目式教学模式,即以某个主题为中心、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老师开发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项目,交由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活动/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学生通过该模式了解并把握项目运作整个过程,在体验中成长的目的。“活动式”教学模式通常以学科间和跨学科整合展开,由多名教师参与项目指导。活动/项目设计的内容选择要注重结合国际、国家、城市、身边事,如课例3、4。例3项目主题:接待美国友城青少年来访项目:接待来访的美国友好城市的60余名青少年,并设计“成都一日游”。项目设计:高一年级60名学生负责接待工作。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分工合作,动用各方人力资源,安排一日三餐、交通、景点对接、英文讲解、行程及安全预案、任务协调、信息沟通、经费开支、项目总结等。评价及反思:参与项目的大部分同学反馈,既锻炼了做事能力、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又获得了超越学科、超越教材的跨学科思维。此外,“活动式”教学模式也可以知识的探究、生成为起点,以应用为归属,注重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课例五。例4问题:生活中如何防止铁锈?如何去除铁锈?[外研版必修一Unit5“ALessonintheLab”]主题:人与社会(科学实验教学内容分析:阅读文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常见金属元素与水、空气的反应情况,第二部分是铁钉生锈的实验报告,涉及化学、物理学科知识。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要了解和掌握金属元素属性和实验室铁钉生锈的英文实验报告撰写方法。教学设计:从元素周期表切入,学习金属元素的英语表达,再阅读A部分金属元素的属性,之后,学生分享提前一周准备的铁钉生锈实验情况,与教材B部分描述的铁钉生锈实验报告做对比,用自己的实验结果验证教材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最后,超越教材,思考如何防锈、除铁锈等生活问题。再做小实验证明牙膏是否可以除锈,并写一份完整的英文实验报告。评价与反思:本课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结果和结论,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参与权,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用所学理化和英语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主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英语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上述课例说明跨学科的学习内容要体现实用性,关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要做到有实际需要才跨学科、有关联才跨学科,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多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教学前应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为考量,保证在一节课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学习内容,课后能应用到生活或学习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真正体现跨学科的目的。

三、“评价式”教学模式

“评价式”教学模式指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所构建的教学模式。“SOLO”是“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即可观察的学习结果[3]。比格斯将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分别用P(前结构层次)、U(单点结构层次)、M(多点结构层次)、R(关联结构层次)、E(拓展抽象层次)标识,如图1。根据比格斯的学习结果五个层次,评价式教学的原理为:一方面,从P、U、M、R到E,知识点逐级增多、问题难度逐级加大、思维层次逐级提升;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高阶思维活动出现的频数是否显著增长、学科知识与概念“踩点”的数量和知识点相互关联的紧密度是否密切,由此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质”和思维的层次,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此教学模式可归结为“情境—问题/事件—措施—效果—调整”,涵盖三个方面:①教师教学六环节:引入话题,创设情境;检查预习情况,梳理细节和事实,解决U、M层次问题;理解文章观点,解决R层次问题;拓展文章观点,解决R+E层次问题;归纳概括总结,解决E层次问题。②问题链设计(Problems/Events和Measures):预习时解决U+M层次问题,如生词认读、背景知识查阅;课堂解决M+R+1个E层次问题,即建立细节、事实之间的关系,思考Why和评价措施与方法;课后解决E层次问题,如搜集信息、拓展、整理信息并撰写对新内容的描述和介绍。③对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监测: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频数、问题对应的SOLO点数,分析学生思维的复杂度和活跃度、知识掌握度、听课效果等情况,以此判定学生思维处于U、M、R或E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SOLO分类法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答问和质疑的“质”而非“量”,思维结构越复杂,所处的SOLO层次就越高。SOLO分类评价理论力求能够准确判定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老师可根据学生思维所处的层次设问,采集学生的答问,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课堂学习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模式,可由多名教师、多学科参与,分工负责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如课例5。例5内容: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试题完形填空“挪威留坎(Rjukan)小镇的太阳镜”和外研版教材(2019版)必修一“Unit6龙脊梯田”主题:“人与自然”探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分析:挪威留坎小镇一年中有7个月见不到阳光,居民集资500万在山顶建造巨大的反射板“太阳镜”,走出黑暗。教学设计:留坎小镇“太阳镜”和龙脊梯田是新闻报道的网红旅游景点,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根据阅读文本,设计从U、M到R和E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Q1WhereisRjukan/Longjiandwhyweretheybuiltthere?结合文本内容,利用政史地、理化、农业、民俗文化等知识分析和作答。(U层次问题)Q2Whatbenefitsdothemirrorsandtheterracesbringtolocalpeople?从农业、经济、旅游、文化、摄影、民俗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M层次问题)Q3Howdothemirrorsandtheterraceswork?用物理光学知识画图,用地理以及农业知识画图作答。(R层次问题)Q4Whatdowelearnfromthetwopassages?(E层次问题)评价和反思:留坎“太阳镜”和龙脊梯田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并受益的成功案例,涉及政史地、物理、卫生与健康、民俗文化、旅游、科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人类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科学合理地改造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从中受益。文章所做的文本结构思维导图,从中可观察到该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其思维已达到E层级。英语跨学科教学时教学目标要明确,其他学科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比例要恰当,重点要突出,不可主次混淆。过多讲解其他学科知识而弱化英语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偏离英语跨学科教学的本质。如前述“铁钉生锈———防锈———除锈”“太阳镜”“龙脊梯田”等课例,不宜过多谈论金属元素、二战故事、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同时,多学科教师合作呈现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分工恰当、合作协作。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模式,最终指向让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的多维探究、迁移,找寻知识的关联,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生成、演进的脉络,促进自身进行互逆性的双向思维活动,完成自我、系统的知识建构,从而形成从外层到内层、低层到高层的知识理路,达成从低阶到高阶、单一到综合的思维发展。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过程,是推进学习者的知识拓宽、向深发展的过程;是加深学习者更深刻地表征知识,深透领悟知识符号的意义的过程;是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高阶思维能力与品质,全面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就这点来讲,开展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无疑是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2]张莲,李东莹.CLIL框架下语言、思辨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16-24+90-91.

[3]John,B.Biggs&kevinF.Collis,EvaluatingtheQualityofLearning:TheSOLOTaxonomy[J].Science1982:36.

第8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作为一节创新课,作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以“实例”为基础,设计实验思路为主,辅以实验演示,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结论,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教学重点。

2教学实施的程序

2.1引入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墨汁滴入清水的扩散实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渗透装置中的现象,辅以视频动画演示,设计“问题串”驱动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液面会上升?水分子从哪里进入?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进入学习情境。根据问题引导,总结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教学意图:以实验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现象说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2.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动物细胞是不是相当于渗透装置。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识图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生活现象引入,提出问题:“糖拌西红柿”后碟子中的水从哪里来?

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出碟子中的水主要来自植物细胞的细胞液。

探究: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吗?

(1)提出问题: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吗?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探究?

(2)作出假设。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3)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

①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原生质层,肉眼能不能观察到?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什么仪器?

②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更合适?

分组,提出要求,学生讨论期间与各小组交流,了解学生设计的方案。同时制作好两个临时装片,一个滴加清水,一个滴加蔗糖溶液。

请2~4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互动。

(4)实施实验。

在互动显微镜下给学生展示实验现象,提出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概念。

(5)分析证据。

(6)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总结水分跨膜运输的特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汇报。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植物失水的宏观现象人手,激发学生探究微观层面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的欲望;由水进出细胞要通过的结构.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明确“提出问题”的原则:所提问题应该有价值及可探究性;通过探究案例的亲身设计、师生交流、教师点评、案例展示、自我修正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语言表达、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求实、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

2.4水通道和离子通道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介绍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水的跨膜运输和离子跨膜运输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展示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的照片。

教学意图:对学生进行了励志教育,升华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2.5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由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引出是不是所有的物质跨膜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出示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实事1:人体甲状腺滤泡内碘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

实事2:水稻细胞吸收大量的硅离子,而番茄细胞几乎不吸收硅离子。

学生活动:分析教师提供的事实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9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4教学启示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