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精选(九篇)

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

第1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白癜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58.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38-01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而在中医学上称为白癜风或白驳风,一般是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而形成白斑为临床特征,是一种获得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的疾病,也是影响美容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治疗比较难;它是由于后天性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导致皮肤呈局限性白色斑样的一种疾病,在医学上我们通常把该疾病的病变称之为色素脱失。一般在治疗上可使用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是把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互补长短既使用中药汤剂的调理方法来调理身体再加上使用西药的消炎和去除病灶的方法,其效果比单独使用中医的中药汤剂或者西医的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后遗症低,治疗效果快等,而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白癜风的临床效果做出了相关的探讨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2例白癜风患者,在这162例白癜风病患中按其临床症状分:寻常型71例,局限性的有24例,散发性的有21例,大型面积病发的有15例,在其四肢段的有17例,在身体节段性病发的有14例,其中162例病患中,男病患有97例,年龄为9~51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女病患有65例,年龄为7~55岁,平均年龄为30.5岁,其病程均为2个月~15年之间。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使用中西结合治疗)81例和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81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等方面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发治疗;在中药汤剂调理时可使用:防风10g、女贞子18g、白鲜皮12g、墨旱莲18g制何首乌26g、制甘草20g、红花20g、丹参15g、生地黄15g、蝉蜕12g、白芷10g、赤芍药15g、头骨草10g、川芎10g、刺蒺藜 25g、补骨脂10g、陈皮12g;用齐药面水煎服,每天一剂,每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三个疗程(可根据年龄的大小而加减药物的剂量)[1];并使用西药盐酸氮芥酊在皮肤表面外涂,并控制饮食,少食用辛辣食物和少含维生素C的食品、少抽烟喝酒;在2个月后回院复诊。

1.2.2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在使用西药治疗时可使用西药盐酸氮芥酊在皮肤表面外涂,并口服白癜风胶囊每天2次,每次4粒,每两个礼拜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三个疗程,同样在生活上也必须注意少食用辛辣食物和少含维生素C的食品、少抽烟喝酒等生活问题,三个月后回来复诊。

1.3疗效标准痊愈:病患的皮肤白班全部消退,并且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显效:白班缩小50%以上,并且缩小的皮肤恢复正常颜色;有效:白班缩小10%~50%,缩小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颜色,但略显白色;无效:白班无任何变化或者白班缩小不到10%的程度[2]。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痊愈为32例,显效为27例,有效为13例,无效为9例,无不良反应发生,总有效率72.8%;对照组痊愈为8例,显效为26例,有效为29例,无效为18例,不良反应11例,总有效率42.0%,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的疾病,在医学上我们通常把该疾病的病变称之为色素脱失,他是一种常见的影响美容皮肤病,由于后天性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导致皮肤呈局限性白色斑样的一种疾病治疗时比较难。在中医学说上认为白癜风的发病机理,在于体内风邪炽盛而发之于表所致的,是以在使用中药汤剂时我们一般会使用去风驱邪散风,活血通气的方法来治疗,是因风邪内袭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其风邪炽盛,易生寒邪,寒凝血脉,血不养肤,以上病机导致皮肤失荣、失养,所以要治其病需扶正也。

而西医则为色素性皮肤病,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导致皮肤呈局限性白色斑样的一种疾病,是以在治疗时一般会以治疗其表面皮肤的色素为主。而在本文的探讨中结合了两种的治疗方法,这对病患的治愈率,有所提高和改变。

综上所述,使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比单独使用西医治的效果明显,后遗症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过敏性皮肤病;中医;治疗

在临床上将变态反应性的皮肤发病症称为过敏性皮肤病,此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类的机体在遭受到半抗原物质或者抗原物质的外来刺激后产生淋巴细胞或者相应的抗体细胞,日后人体再次受到这种抗原的侵扰时机体内相应免疫反应就会致使人类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或者组织受到伤害[1]。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异位性皮炎以及药疹都是较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此次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上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进行,且疗效较为显著,其研究报告如下所示。

1 临床资料

在这6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中在背部、胸部、颈部等部位呈现出相应过敏症状的患者有35例,发病时间在1-7天内,年龄层在17-39岁之间,患者均为男性。在面部出现过敏症状的患者有4例,发病时间在1.3-2.6年,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层在23-34岁之间,在四肢或者躯干呈现出相应过敏症状的患者有17例,其中女性患者有10例,男性患者有7例,均为成年人,发病时间在0.4-1.3年,剩余的10例患者是在接受到虫媒或者吸入性过敏的病患,发病时间在1-6年,均为成年男性。

2 治疗方法

2.1 火针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先将相应的药物准备好,10g的丁香,20g的白鲜皮,20g的荆芥,这些药物均用含量为75%的酒精进行侵泡,并且密封存放,在开展火疗后取出适量的药剂放到广口瓶中。治疗方法,先将酒精灯点燃,右手拿金属制成的“棉签”,在药剂中浸泡后,再在酒精灯上点燃,随后便将被点燃的棉签来回擦拭过敏皮肤的表面,此时左手也应该拿上一块辅料在被擦拭过的皮肤表面进行擦拭避免皮肤被烫伤[2]。由此可见在进行火针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烫伤病人,只要能够看到红斑或者病患感到轻微的痛痒便能停止。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每天可进行2-3次,病情较轻的患者只需每天1次,通常疗程可持续1-2周。进行面部火疗的患者就更应该注意细节问题,以免技法的疏忽加重患者的病情,并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2 针灸治疗 在行针灸治疗时应该遵从患者的病情来选定穴位。如果是血虚风燥型的患者其主要穴位应为风门、血海、曲池、膈腧,泻法应用在风门上,补法应用在膈腧上。如果是风湿热型的患者,主要穴位应为足三里、风市、大椎、三阴交、曲池,应用泻法开展中等刺激。灸疗法和水针疗法都应该在足三里、曲池进行。

2.3 辨证分型治疗 湿重热型的患者应注重利湿解毒,以清热作辅助治疗,常用药剂为萆解渗湿汤加减相应药物。

热重过于湿型的患者则需要注重清热利湿的治疗,以凉血解毒做辅助治疗,常用药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相应药物。

风热型患者则应该重视疏风清热利湿,药剂为消风散加减相应药物。

血虚风燥型则应该重视养血润肤,消痒去风,药剂为当归饮子加减相应药物。

脾虚型的患者则应该重视健脾化湿导滞,药剂为茯苓汤加减相应药物。

肝肾亏损型则应该重视对肝脏的调理,并且适当的清热利湿,药剂为六味地黄汤加减相应药物。

3 结 果

在采用以上的治疗方法后64例患者的急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得到较好的治疗,而属于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半年内没有出现任何复发的迹象,64例患者的总疗效为96.8%。

4 讨 论

过敏性皮肤病的急慢性区分主要根据病程来进行,反复发作、较难根除、病因复杂是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的特性,也因此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扰。中医在慢性过敏症皮肤病的治疗上对于其反复发作、延缓疾病病发症状的内容上极为有效。治疗方法中的火疗法主要是能够达到杀菌、止痒、解毒的作用,高温度的刺激下能够加速病原的变形坏死,清除病灶,不仅能够根治过敏性皮肤病的恶化,还有效的制止抗过敏药物的滥用情况[3]。

中医治疗疾病是主要是从整体性入手,重视辨证关系的治疗,疗效较快,副作用较小,并且费用较低,临床治疗中患者容易接受治疗。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上还需要注意患者治愈后的皮肤美化问题,因此应该在治疗中重视皮肤的修复,真正达到标本兼治。从此次治疗的效果中得出,中医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亦农.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9(06):134-135.

第3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皮肤瘙痒症;老年性;护理

皮肤瘙痒症是最为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疾病之一。据国内外相关医学资料显示,老年人患有皮肤瘙痒症的几率约为30%,特别是在夏季潮湿天气,以及秋冬寒冷、干燥的天气,引发皮肤瘙痒症的几率更大。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环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132例,男71例,女61例;年龄56-87岁,平均(67-3±1.6)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5±1.1)年。本组病例均符合《现代皮肤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原发性皮肤损害、阵发性皮肤瘙痒,以及皮肤见苔藓样变、抓痕结痂、色素沉着等。

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4-5mg/次,1次/d;盐酸酮替芬0.5mg/次,2次/d。同时给予养血止痒汤,中药组方为:生地15g、生苡仁15g、当归12g、谷芽12g、刺蒺藜9g、赤白芍各9g、地肤子9g、防风9g、知母9g、黑芝麻9g、元参9g、鸡血藤9g、蝉蜕6g,根据现代中医临床辨证论,适当加减药物剂量,水煎服1剂/d,10d为1个疗程。

1.3护理方法一般护理:本组病例全部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患者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在治疗前,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以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巡查,对于患者的不适症应做到及时发现与处理。同时,老年人一般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药物,特别是在联合用药时,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杜绝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

饮食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加强对于患者的饮食护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要多摄取富含VitA,而且有助于消化、养血润燥的食物,如:鱼肝油、猪肝、新鲜水果、蔬菜等、花生、芝麻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应尽量少食甜食,忌咖啡、姜、葱、蒜、海带、鱼虾等辛辣及刺激性强的食品。由于老年患者普遍气血充足,温躁太过的食品容易伤阴、耗津,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另外,患者还要注意多饮水,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ml/d。

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老年患者在生活中勤洗手、勤剪手指甲,当感到皮肤瘙痒时,一定不要大力抓挠,抓挠时也要注意戴消毒手套,防止因皮肤破损,而导致局部感染的现象。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为患者缓解瘙痒时,可以采取局部拍打法,而且要教会患者家属学会此法。另外,皮肤干燥也是引发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在洗澡时应注意以下四点:①忌洗浴太勤;②忌水温过高;③忌局部搓揉过频;④忌肥皂及沐浴用品碱性太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次沐浴15-25min为宜,水温要保持在35℃左右。在患者沐浴后,可以使用润肤油脂、甘油水等涂抹全身,以保持皮肤的湿润。

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特别是部分患者对于“痒”较为敏感,护理人员应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组织患者做健身操、看电视、聊天、听音乐等,使患者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以防止因精神因素而加重患者的瘙痒症状。同时,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认识到皮肤瘙痒症是可以治愈的,逐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2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后,本组病例治愈46例(34.8%),显效39例(29.6%),有效41例(31.1%),无效6例(4.5%),治疗总有效率为95.5%。

3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皮肤瘙痒症是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老年皮肤瘙痒症非常难以治愈,容易反复发作,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该病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病因有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要是老年人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功能和内分泌等改变,病理性因素则与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甲状腺异常及神经衰弱等有关。中医将老年皮肤瘙痒症称之为“风瘙痒”,认为该病症多与风邪相关。据统计,老年性皮肤瘙痒的发病率约占老年人瘙痒性疾病的40%,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皮肤瘙痒症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影响较大,除了需要接受常规治疗后,加强对于临床护理问题的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本院对皮肤瘙痒症患者采取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护理策略,有效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耐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治疗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8.

第4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59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2--01

中医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临床表现以初期皮肤红斑肿胀,中期硬化,晚期萎缩为特征,是一种皮肤及系统胶原纤维硬化的结缔组织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治疗效果差,本人根据《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缓中补虚,大黄磨虫丸主之”的提示,认为本病主因阳虚血瘀、湿毒阻络,治疗当以温阳化瘀、化湿,解毒通络为治,现结合自己近年治疗的硬皮病病例,浅谈治疗体会。

1 病例介绍

病例1:严某,女,64岁,于2006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左足皮肤变硬萎缩4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胫前皮肤红斑肿胀,疼痛时作,在昆明多家医院就诊,系统化验及病理检查确定为“局限性硬皮病”,经“强的松每日口服6片”、“局部注射曲安缩松、艾洛松针”治疗8个月,皮肤红肿消退,但皮肤发紧变硬,出现15cm×2cm条索状萎缩状。经人介绍到本科就诊。舌脉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中医辨证:阳虚血瘀,气虚络阻。治法:温阳解毒,益气化瘀通络。方药: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鹿角霜30g,白芥子15g,炮姜20g,麻黄10g。生口芪60g,当归12g,桃仁15g,红花6g,赤芍30g,地龙10g,蜈蚣2g,土牛膝15g。2日1剂,水煎服,每次服药汁兑服大黄磨虫丸15粒。嘱其减强的松片为每日4片。2007年12月1日二诊:肤温如常,局部皮肤变软,肤色由暗滞变为正常,萎缩纹如前。舌脉较前无变化,药已见效,去上方中桃仁、红花、加三棱15g,莪术15g,昆明琵琶甲3只,再减强的松2片,服大黄唐虫丸每次20粒。2008年2月2日三诊,患者服上方30剂,自行停服强的松片,现皮肤萎缩已减至3cm×2cm,其余皮肤正常。效不更方,嘱其坚持服药。2008年11月7日四诊:患者诉间断服用中药,现皮肤恢复正常,嘱其间断服用大黄鹰虫丸以善后。

病例2:李某,女,37岁,于2007年11月6日初诊。主诉:腹左侧皮肤硬化7年。现病史: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脐部左侧皮肤出现指甲壳大小硬化斑,未治疗。1年前硬化斑扩展为10cm×4cm大小,急到昆明两家省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病理检查确诊为“局限性硬皮病”经服“强的松片每日12~6片,雷公藤片每日6片”治疗,病情变化不明显,经朋友介绍到本科就诊。兼见纳差多梦,胃痛时作,体倦乏力便溏。专科检查:腹部脐左侧皮肤触及12cm×6cm硬化斑,皮纹消失,肤温稍低,提捏试验阳性,针刺试验阴性。舌脉象:舌质淡白,苔薄白水滑,舌下络脉迂曲,脉细弦滑。西医诊断:皮痹。中医辨证:脾虚湿因,瘀血阻络。治法:健脾运湿,解毒化瘀通络。方药:平胃散加减。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5g,通草6g,鹿角霜30g,蒲公英20g,海藻15g,甘草9g,三棱15g,莪术15g,重楼30g,郁金15g,蜈蚣2条,昆明琵琶甲3只,2日1剂,每次兑服大黄廑虫丸20粒。嘱其停服西药。2007年11月22日二诊:硬斑变软,便溏消失,仍感乏力多梦,苔转润,方药见效,嘱其加服玉屏风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2008年7月20日三诊:患者诉间断服用中药,现硬斑斑变小为1.5cm×0.5cm,纳寐如常,余无不适,予更方茵陈五苓加重楼30g,郁金15g,威灵仙15g,地龙10g,砂仁10g,昆明琵琶甲3只,配合每日服大黄廑虫丸每次15粒以善后。

2 体会

阳虚血瘀是硬皮病的关键病机,湿、毒、瘀阻滞经络也不可忽视。因此要发挥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优势,必需紧扣温阳化瘀,化湿、解毒、通络进行治疗。

硬皮病的中药治疗离不开动物药的应用。如鹿角霜、蜈蚣、地龙、水蛭、守宫、昆明琵琶甲等,这类药物所具有的温经通络、搜剔经络、善走奇经等特性是矿物类、植物类药物所不具备的,值得深入研究。

硬皮病的治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医患保持信心与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医者还要重视患者正气的培养,如病例1重视气血和阳气,病例2则先健运脾胃以生气血。

第5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调查部队演习野外驻训人群皮肤病发病情况。方法 统计部队演习期间我部机关门诊和巡诊登记的初诊人群,具有皮肤病明确诊断依据的病例构成病例数,按照皮肤病发病率排序。结果 部队演习野外驻训人群各种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参加演习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率较当地居民为高。结论 在部队演习恶劣条件下,应做好皮肤病防治的宣教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关键词】 演习;人群;皮肤病; 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4月30日,我们作为部队演习医疗队员抵达云南某地山区,对当地居民及参加演习的部队官兵执行医疗保障任务。现就该山区野外驻训人群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居住于野外帐篷的部队演习官兵和当地居民2750人,其中男1620名,女1130名;年龄7~76岁。当地居民350名,参加部队演习官兵2400名。

1. 2 方法 统计部队演习期间我部机关门诊和和巡诊登记的初诊人群,具有皮肤病明确诊断依据的病例构成发病例数,按照皮肤病发病率排序。

2 结 果

表1 部队演习野外驻训人群皮肤病病种构成情况本组病例中确诊皮肤病1288例,发病率46. 8%。当地居民发病89例(25. 4%)。参加演习部队官兵发病1199例(50. 0%)。主要皮肤病病种的构成及排序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 1 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部队演习野外驻训人群各种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参加演习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率较当地居民高。从表1统计结果分析,虫咬性皮炎占64. 0%,居各种皮肤病发病例数的首位。接触性皮炎和日光性皮炎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究其原因,虫咬性皮炎是由于在野外宿营,周围杂草丛生,蚊虫密度大,自身防护较差,蚊虫叮咬所致;接触性皮炎是由于当地有许多有刺的有毒植物,如火麻草等,被刺后引起皮肤组织的变态反应;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当地中午日照强,部队官兵长时间参加演习行动,而又无法顾及自我防护所致;真菌性皮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演习地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时值夏季,昼夜温差大,山区湿度高,加之饮用水不足,个人卫生无法保证所致;神经性皮炎是由于过度劳累紧张,睡眠不足,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3. 2 防治 当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皮肤病是热环境中的主要高发疾病,热区部队皮肤病的防治研究尤为迫切[1]。抓好作训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容易造成非战斗减员的皮肤病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热区部队常见皮肤病主要包括浅部真菌病、皮炎湿疹类疾病、昆虫类皮肤病等。我们先后研制了复方酮康唑软膏、复方酮康唑喷膏等用于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治疗,自制皮炎酊治疗官兵蚊虫叮咬性皮炎,以及中药“乐肤口服液”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2],效果显著。此外,还应重视心身性皮肤病的防治研究。对参加演习的官兵,尤其是年轻官兵进行心理干预、疏导,是医疗卫生救援的重点。调查显示,参加演习的官兵中各种心身性皮肤病,如痤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斑秃等发病率较高。在参加军事演习等高强度的军事作业中加强官兵心理素质训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对减少或减轻心身性皮肤病和其他心身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3. 3 建议 (1)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皮肤病宣传力度,使当地居民和参加演习官兵会识别有毒的动(植)物,了解常见皮肤病的防治方法。基层部队官兵健康和疾病防治知识缺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认为,医务人员在下部队巡诊的过程中,在诊治各种疾病的同时,应向基层卫生人员和部队官兵进行皮肤病防治宣讲,指导基层军医及卫生员掌握简便实用的皮肤病诊疗技术,使他们认识到参加演习不仅要作风顽强,敢拼敢斗,而且还要讲科学、讲方法;(2)防治重点为虫咬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除了修整营舍、清理环境、铲除住地周围的杂草、经常洗消帐篷、定时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蝇滋生地外,夜间睡觉时还应支挂蚊帐,外出工作时最好涂抹皮肤防护剂,扎紧裤口、领口和袖口,不随便坐卧,防止被有毒植物刺伤;(3)应尽可能解决野外驻训用水问题,以保证人员基本的洗漱需求,同时,还应勤晒被褥,勤剪指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4)演习单位应重视皮肤病专科医师及相关药品的配备,加强巡诊,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以减少皮肤病的发生;(5)在部队演习恶劣环境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试用当地的草药治疗皮肤病,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局限性硬皮病 中医药疗法 阳和汤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导致皮肤纤维化和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局限性硬皮病局限于皮肤,亦有学者认为局限性硬皮病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1]。本病治疗中医更具有优势,效果更好,2005年3月~2011年9月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9~67岁,平均43.7岁,病程2个月~13年。

诊断标准:参照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硬皮病一章诊断。

治疗方法: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桂枝、白芥子、桃仁、红花、川牛膝、穿山甲、制附子、肉桂、干姜各10g,葛根12g,皂角刺10g。加减:纳差加砂仁、焦三仙各15g,舌苔厚腻加枳实10g、厚朴10g,无汗加麻黄10g,肺脾两虚,皮肤变硬干枯,伴面色萎黄,加党参、云苓、白术各15。服药方法,服用中药前先服用肥儿丸,成人体格强壮者服用1包,体质弱者半包。服药后会有腹泻数次。腹泻止住之后即可服用汤药。汤药用法,水煎2次,取汁5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2个月1个疗程。1~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嘱咐患者多食辛辣发汗之物,多活动。

结 果

治疗78例,显效4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9%。

例1:患者,女,25岁,2007年7月29日初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足背肿胀发硬,无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来皮损逐渐扩大,渐延及胫前及大腿前部,呈带状分布,皮损处皮肤逐渐变硬,萎缩,发紧光亮,伴左下肢冰凉。为求系统诊治,今来我院求治。入院症见:左足踝至胫前大腿前可见一带状皮肤发硬,萎缩,皮损处皮肤发亮,左足冰凉,纳差,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入院中医诊断:皮痹阳虚脉络痹阻。西医诊断:带状硬皮病。处方:生黄芪20g,太子参15g,白芥子、桂枝、葛根、桃仁、红花、穿山甲、皂角刺、制附子、肉桂、川牛膝、干姜各10g,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水蛭6g,甘草6g。用法:水煎两次,取汁500ml分两次服用,日1剂,上方连服28剂,皮损处皮肤变软,仍有皮肤萎缩,守方加减服药6个月。病情痊愈。

讨 论

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关于本病中医古籍未见明确记载,多数学者倾向于皮痹的诊断,《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在于皮则寒,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于病相益,故寒也”。巢元方著《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记载,“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疼。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气血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病嗟,入于经络,传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可见此病与风寒湿以及寒凝血瘀有密切关系。认为本病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临床治疗以温阳散寒,软坚通络为基本大法。方中附子、肉桂、干姜直入肾经,培补元阳,使阳气得充,寒凝之邪可化;白芥子、葛根、桂枝解表散寒,且葛兼根有解肌作用,使肌肤玩痹得解。桃仁、红花、伸筋草、路路通、活血通络,气血行,脉道通,毒邪去。水蛭、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生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气行血行。全方集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软坚于一炉,切合病机,故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第7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7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40)、乙组(n=40)、丙组(n=40),甲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HD)治疗,乙组患者采用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丙组则采用HD、HDF联合血流灌流(HP)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甲组瘙痒总缓解率为47.50%,乙组瘙痒总缓解率为65.00%,丙组瘙痒总缓解率为85.00%;丙组患者的皮肤瘙痒评分低于甲组、乙组,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乙组(P

【关键词】 尿毒症; 皮肤瘙痒; 血液净化; 疗效; 生活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17.5.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29-03

尿毒Y性皮肤瘙痒是尿毒症血透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尿毒症患者皮肤干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浆组胺上升等有关[1]。针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不同血液净化模式疗效显著,常见血液净化方法包括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流灌流(HP)。笔者所在医院收集了120例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血液净化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9例,女41例,年龄42~70岁,平均(52.11±2.74)岁;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3~39个月,平均(20.40±3.83)个月;每周透析3次,每次4 h;瘙痒症状时间1~12个月,平均(4.09±2.14)个月;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54例,高血压肾病30例,糖尿病肾病29例,梗阻性肾病5例,多囊肾1例,狼疮性肾炎1例。纳入标准:伴有不同程度全身、局部皮肤瘙痒,采用镇静药物、抗组胺药物、外用止痒药治疗效果欠佳;排除皮肤科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所致皮肤瘙痒,确诊为尿毒症性皮肤瘙痒[2];入院前3个月无严重感染、大手术、创伤史;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入组。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肺、肝等脏器严重疾病者;严重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肿瘤、其他活动性病变者;拒绝入组者。根据随机原则,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即HD为甲组、HD联合HDF为乙组、HD+HDF+HP为丙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患者采用HD治疗,采用尼普洛一次性空心纤维透析器 FB-15U,每周透析3次,每次4 h。乙组采用HD+HDF治疗,每周2次HD,1次HDF,HDF采用尼普洛聚砜膜透析器FB-17H,血流量230~250 ml/min,后置换液量60 ml/min。丙组采用HD+HDF+HP治疗,HD+HP每周1次,在灌流器串联透析器前,进行HD+HP治疗2 h,灌流器吸附能力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HD治疗2 h,每周HD+HP串联治疗1次,再接受HD治疗1次,HDF治疗1次,每次4 h,HP灌流器为雪净RA-130型一次性使用树脂血液灌流器(淄博康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参考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疗效判定标准,缓解:瘙痒症状显著改善,白天无明显瘙痒,夜间偶见瘙痒,睡眠正常,无抓痕;部分缓解:日夜间皮肤轻微瘙痒,对生活、睡眠无影响,无明显抓痕;无效:日夜间皮肤有瘙痒,影响睡眠,存在抓痕[3]。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缓解率。采用皮肤瘙痒评分量表,内容包括皮肤瘙痒程度、范围、频率、对睡眠干扰等,分值越高,表明瘙痒越严重[4]。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等,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甲组患者瘙痒总缓解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222,P=0.0126),乙组患者瘙痒总缓解率低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667,P=0.0010),见表1。

2.2 皮肤瘙痒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的皮肤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丙组患者的皮肤瘙痒评分低于治疗前(P

2.3 生活质量

三组患者生理功能、一般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出现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体内毒素无法排出,导致大量毒素积聚,从而引起全身器官功能衰竭,直到死亡。血液净化是治疗尿毒症常见方法,尿毒症性皮肤瘙痒为血透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6],不仅会影响血透依从性,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肾脏替代疗法是治疗尿毒症常见方法,血液净化是肾脏替代治疗重要手段,利用血液净化装置,将血液引出体外,将其中毒素去除,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目前临床血液净化方法较多,如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灌流(HP)等,不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证,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

HD是一种安全、简单、广泛应用的血液净化方式之一[7],以清除体内小分子毒素为主,长时间透析可导致体内β2-MG、PTH毒素蓄积。HDF是在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具有两者的优点,通过弥散高效清除小分子物质、对流高效清除中分子物质,有效缓解皮肤瘙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HDF血流动力学状态更加稳定,可清除中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提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HP借助体外循环,在固态吸附剂容器中引入血液,吸附清除毒物,_到血液净化目的[9]。

本组结果显示,丙组患者瘙痒总缓解率高达85.00%,较甲组、乙组显著高;同时丙组患者的皮肤瘙痒评分低于甲组、乙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说明相对于HD、HD+HDF来讲,HD+HDF+HP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患者不适,减少对生活、睡眠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良红.血液透析加灌流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3):91-92.

[2]李瑜祯,曹勇.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疗效的观察[J].重庆医学,2014,9(6):668-670.

[3]王延海.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82.

[4]张亚男.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89.

[5]邹建华.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疗效比较[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11):856-857.

[6]王济东,李春庆,陈英兰,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2,12(2):67-69.

[7]钟健鹂.两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245.

[8]吕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0):91-92.

第8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跖疣;人乳头瘤病毒;中西医治疗

        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以细胞增生反应为主的一类皮肤浅表性良性赘生物。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主要由hpv-1,hpv-2,hpv-4和hpv-7型引起[1],因该部位角质层较厚,受到挤压,疣体向外突出不明显,多向深部发展,故患者走路尤其持重劳动时,可有严重疼痛。外伤和摩擦可为其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和鞋袜不洁与它的发生也有的关系。

        1现代医学对跖疣的研究进展

        1.1现代医学对跖疣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hpv是一种dna病毒,人是其唯一宿主,宿主细胞是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疣的发生和消退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并且细胞免疫对疣的防御机制起重要作用[2]。在免疫缺陷状态者,疣的发病率增高[3]。

        现代研究证实:t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淋巴细胞中只有t细胞能再循环至皮肤器官[4]。bos证实在正常人皮肤内只含有2%的t细胞,大多数是cd8+细胞。其余的分布在真皮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含有等量的cd4+和cd8+细胞,但无论表皮或真皮,均未发现b淋巴细胞的存在。因此,正常皮肤内滞留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来源于外周血。

        研究发现:伴有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hpv感染和hpv相关疾病的患者皮损常持续不退,其外周血中cd4+t细胞减少,nk细胞功能低下,γ-干扰素(γ-ifn)和白介素-2(il-2)产生减少,局部皮损处郎格罕氏细胞(lc)明显减少,mhc-ⅱ表达降低,cd4+t细胞浸润减少。而消退疣皮损中活化t细胞(il-2和γ-ifn阳性)和nk细胞浸润增加[5]。研究证实:细胞免疫缺陷是疾病反复不愈的关键。

        1.2现代医学对跖疣的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法繁多,但主要治疗原则是调节免疫机能,抗病毒和破坏疣组织[6]。

        1.2.1局部注射治疗:刘氏等[7]采用平阳霉素8mg,溶于2%利多卡因5ml内,将药液注入疣体基底部,以疣体颜色变苍白为度。其范围和深度均应超过疣体1mm。结果试验组46例患者痊愈42例(91.3%),显效4例(8.7%),有效率100%。

        1.2.2物理及手术治疗:康氏[8]采用哈尔滨雪贝低温仪器有限公司cryoshell-50医用液氮枪,用喷射法将液氮直接喷射至疣体,冷冻20-60s,结合冷头接触法,以冰球超过正常皮肤2mm为度,自然复温,2-3次冻融,至皮损灶变色为止,疣体未消退者待痂脱后重复治疗。液氮冷冻治疗组的78例中,痊愈65例(83%),有效7例(9%),无效6例(8%),总有效率92%.

        1.2.3温热疗法:温热疗法是一种利用物理方法将组织器官或全身加热的治疗手段,分为三类:局部热疗、区域热疗、全身热疗。局部热疗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病毒疣方法,无创伤,痛苦小,患者耐受性好,易于接受,复发率低。治疗病毒疣所采用加热技术各异,主要有水浴加热、超声加热、激光加热、微波加热等,采用的温度在40-50℃之间。局部温热治疗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温热能够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状态[9]。因此,推测温热对皮肤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可能是疣消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温热疗法对于跖疣的治疗报道甚少,其相关研究有待完善。

        2祖国医学对跖疣的研究进展

        2.1中医对跖疣的辨证分析:“疣”病名始见《灵枢经》,又名“疣目”,“瘊子”,“枯筋箭”,“竖头肉”等,中医认为跖疣是因风热湿毒邪侵犯肌肤,或因情志不畅,内动肝火,肝旺血燥,血不荣筋,筋气不荣,肌肤不润,局部气滞血瘀,腠理不密,复感毒邪,蕴结肌肤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10]。《外科正宗》归纳其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本病病程较长,疣体干燥,治宜活血软坚。

        2.2中医对跖疣的治疗

        2.2.1中药内服法:董氏等[11]以解毒散瘀汤治疗本病。方药为大青叶9g,白芷9g,红花9g,生牡蛎25g,桃仁9g,紫草9g,忍冬藤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外用10%福尔马林液。3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150例中痊愈112例(74.67%),2例无效,总有效率98.67%;对照组120例中痊愈3例(2.5%),32例无效,总有效率73.33%。

        2.2.2中药外治法:王氏[12]以中药外洗,方药为蛇床子15g,土荆皮15g,苦参15g,百部15g,蒲公英20g,苡仁30g,大青叶30g,黄柏15g,红花15g,透骨草15g,乳香10g,延胡索10g,明矾20g;煎液先熏后浸泡,每日2次,7d为一疗程。结果第一疗程治愈79例,第二疗程治愈6例,第3疗程治愈3例,痊愈率100%。

        3小结

        综上所述,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临床上对其治疗繁多,一般采取手术、冷冻、激光等具创伤性的疗法,中药内服与中药浸泡对于跖疣的治疗在临床上亦极其常见,对于多发性跖疣不仅无创,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据一些临床报告,温热疗法对于寻常疣、跖疣也有一定疗效,然而临床上对此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及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辅仁主编.实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9

[2]顾伟程主编.现代皮肤病性病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100

[3]赵辩.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24、313

[4]bos jd,zonneveld i,das pk,et al.the skin immune (sis) distribution and immunophenotype of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normal human skin.j invest dermatol,1987:88:569

[5]王椿森主编.皮肤性病免疫学.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58-159

[6]张锦章主编.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治疗学.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3,10

[7]刘学清,曾抗,兰海梅.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35卷第6期

[8]康玉英,周敏.液氮冷冻和高频电治疗仪治疗跖疣156例临床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9月第35卷第9期

[9]offringa r,de jong a,toes re,et al.iterplay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es and dendritic cells.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3;276:215-40

[10]陆德铭主编,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126-128

第9篇: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润燥止痒胶囊;皮肤科;中医

随着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加重,皮肤病变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在临床研究中,除了西医用药外,中成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皮肤科的处方上。润燥止痒胶囊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总结了国内近年来润燥止痒胶囊在皮肤科的主要应用,旨在与同行共享,共同提高。

润燥止痒胶囊的主要成分为生地、生何首乌、制何首乌、桑叶、苦参、红活麻。润燥止痒胶囊中的生地可以“内专凉血,外润皮肤荣泽”;何首乌补精血,有滋补作用,以及降低胆固醇作用。桑叶祛风清热,具有丰富的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协同营养使皮肤保湿修复,并可以增加皮肤弹性防止皮肤粗糙,红活麻可祛风除湿。总体起到滋阴,祛风止痒,通便的作用。近年来,润燥止痒胶囊在皮肤科主要用于以下7个方面。

1 银屑病

银屑病属于顽固难治性皮肤病,用维甲酸类为基础的西医治疗,疗效较好。阿维A是常用于治疗银屑病的临床使用的第二代维甲酸的药物,比较有效,但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干燥、干裂、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银屑病中医认为应多润燥、养血、滋补阴虚。服用阿维A后易出现嘴唇干燥,皮肤瘙痒反而更加严重,且加重阴血枯燥。研究显示,润燥止痒胶囊与阿维A联用治疗银屑病时,效果明显好于阿维A单用,SPASI评分显著高出50%,并且能够缓解阿维A引起的的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1]。刘欣等也使用采用阿维A联用润燥止痒胶囊、维生素K4等治疗银屑病,发现治病组有效率96.30%,对照组有效率只有55.56%,说明润燥止痒胶囊对银屑病的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少、简便易于操作[2]。

2 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通常是缓慢进化的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红斑、丘疹,皮肤增厚病变引起的苔藓样变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慢性疾病综合征。从中医辨证治疗湿疹的角度来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治疗应以“养血疏风,除湿润燥”为主。有研究显示,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湿疹,可显着降低瘙痒和改善皮损,以及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刘杰等也发现,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并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仅为57.14%,说明润燥止痒胶囊在慢性湿疹中的疗效确切[4]。此外,还有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地氯雷他定和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道,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5,6]。

3 皮肤瘙痒症

瘙痒症的主要症状是瘙痒,且经常发生擦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苔癣样变的等继发性伤害,多见于老年人。中医认为是由血虚风燥而致的疾病。西医主要是使用口服抗组织胺和镇静催眠剂,往往是对症的权宜之计,而且经常不能治愈。中医治疗养血祛风为主。研究显示,润燥止痒胶囊比起常规西医方法,有效率显著提高,而患者瘙痒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皮损形态等均明显较低[7]。王宝庭等发现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显著减轻瘙痒症状,降低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8]。

4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西医主要用抗组织药进行治疗,往往不能治愈。研究显示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氢考尿素霜或耳穴贴,在14天时有效率明显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均可以显著治愈神经性皮炎,缓解瘙痒症状,且复发率较低[9]。付丹丹研究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时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2.31% ,对照组为71.4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10]。

5 痤疮

痤疮是的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青春期常见,多由于内分泌因素,皮脂分泌过多,不正常的上皮脱屑,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的作用发生炎症反应的结果。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热邪是重要原因,重点在于清热除湿。研究证明使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痤疮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比普通西医方法高20%,且临床基愈率和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少[11]。马蕾等使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发现,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57%和83.9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也较低,说明润燥止痒胶囊治疗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12]。

6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明,而且病程较长,因此大多数病人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一般西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是抗原物质进入了体内,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或使补体活化,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造成的;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阴血不足,血虚生风,风邪外侵郁积于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而有研究显示润燥止痒胶囊与左旋西替利嗪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治疗4周后有效率达到90%,减少长期口服抗组织胺引起的口干、便秘等不良作用,比单独使用左旋西替利嗪治愈率高,复发率较低[13]。刘宏新等发现将润燥止痒胶囊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且安全高效[14]。

7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多发病,神经痛是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常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带状疱疹属于自限性皮肤疾病,如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神经痛的发生率。研究显示,采用润燥止痒胶囊与阿昔洛韦联用,比起阿昔洛韦单用可显著加快止疱时间、疼痛减轻时间、结痂时间和止痛时间。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15]。使用润燥止痒胶囊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刚刚起步,相信随着临床使用经验的增加,其效果会越来越好。

总之,近年来润燥止痒胶囊在皮肤科的应用较广,其效果也非常显著,与西药联用时效果往往更加出色,且总体来说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随着大家对其研究的加深,相信用途会越来越广,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俞新民,吴莉菲,熊文. 阿维A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9(2).:111-112.

[2] 刘欣, 邹凌云. 阿维A联用多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广州医药. 2010, 41(6).

[3] 杨柳依,李凯,曹煜.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中国发肤性病学杂志. 2009,9,23(9): 609-610.

[4] 刘杰.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6).

[5] 王首帆,徐爱琴,朱立宏,王圣祥.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10, 29(4).

[6] 吕继君. 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腧穴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吉林医学. 2010, 31(5).

[7] 潘祥龙, 谢珉宁. 润燥止痒胶囊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145-146.

[8] 王宝庭.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11).

[9] 周鸿波,季永智,耿龙.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氢考尿素霜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发肤性病学杂志. 2009.7: 457-459.

[10] 付丹丹. 润燥止痒胶囊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1).

[11] 张悦,程岩峰,韩秀萍,许静,姜海燕,姚颖,谢振麟.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V01.23.No.2: 126-127.

[12] 马蕾.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美他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3).

[13] 丁秋允,刘春梅,赵建伟,王永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V01.21,No.6.: 381-3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