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应对老龄化的措施精选(九篇)

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第1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退休金

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2000年“五普”时哈尔滨人口老龄化指数已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形成原因、应对措施的分析,为哈尔滨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就导致了在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因为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的起始时间是在1998年前后,所以本文在探索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历程时将抛弃对第一、二次人口普查的分析,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开始。

1 第三次人口普查

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哈尔滨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6.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3.81%,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112.79%,占总人口的4.32%,1964年上升1.66百分点。说明当时哈尔滨市区人口较年轻化。

2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01%,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91%。比1982年上升了0.5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的5.58%。虽说老年人口比例略有增长,但总体上仍呈年轻化。

3 第五次人口普查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截至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占人口总数的10.62%。五年来,哈尔滨市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开展,年轻人口数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基数相对缩减;同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截至2005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

与全国相同的是哈尔滨市的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金字塔低部和顶部同时作用的结果,是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完成的,属于“未富先老”。金字塔两端收缩,上部急剧收缩主要是因为解放前高死亡水平的作用,底部收缩是因为人口计划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缩减型。截至2005年底,哈尔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69%。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2020年将达到170万,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

1 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哈尔滨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0年的69.82岁。人口平均出生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9‰,1998年下降到9.72‰。2000年以来进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剧下降到两位数,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

2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全市大规模经济建设,迁人大量青壮年人口,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县城和大量农民等寻求生存的人,这是导致20世纪5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处于40‰以上的高水平,死亡率在10‰以下,自然增长率保持在30%o以上的高水平。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七个,这些人口群体绝大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老龄人口行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

3 “文革”期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负责计划生育的机构取消了,人口生育又处于无计划、无控制状态,在此期间出生率基本处于30%以上的较高水平。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的较高水平。这期间出生的人口数量极大,到目前其年龄结构基本在40—50岁左右,为哈尔滨市今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步伐打下了深深的伏笔。

4 “文革”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1973年哈尔滨市恢复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新的认识,哈尔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于1979年首次降至8.9‰,受人口惯性作用的影响,出生率始终在20‰左右,死亡率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保持稳步下降,1991--1999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间。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转贴于

三、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经济

一方面。哈尔滨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粮食作物均为一年一熟,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水平极其发达,人们从出生到去世都享受着高福利的政策,而中国的老龄化却是发生在低经济水平之下的老龄化。许多研究都做过对比:发达国家出现老龄化时,人均GDP已经达到5 000美元-1万美元以上,就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即“未富先老”。

哈尔滨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2 提高全民敬老养老的社会责任感

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创造了宝贵的社会财富。现在步入晚年,社会理应予以回报。因此,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本作为世界“长寿第一”的国家,把每年的9月15日作为“敬老日”,以示对老年人的尊敬,这很值得我们学习。要进一步积极救助贫苦老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

3 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老龄事业投资体制,完善养老办法

在哈尔滨市,一些企业、特别是老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多,企业养老包袱严重。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一些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搞好养老工作。哈尔滨市应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福利,体育筹集资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

4 加快以小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哈尔滨市各生活小区养老应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小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城市小区规划和设计中,从老年人口的需求出发,做好小区建设规划;老年福利设施要有一定的标准,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建设;老年人住房要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进行建设。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5 尝试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并为退休老人创造再就业的机会

第2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

第3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第4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这次市老龄委全委会议,听取了_同志关于20*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和今年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大家审议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方案和“爱老奉献年”活动方案,并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老龄办要根据大家的意见,抓紧做好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关于去年的工作,于敏同志已经做了总结,应该说,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老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实际效果也不错,是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概括地说,是有了新气象,呈现新面貌,取得新进展。

一是,有了新气象。从老龄工作机构看,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实际需要,对市老龄委成员及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充实,增加了市残联为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出现了一批新面孔,老龄委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增加了老龄办行政编制,老龄工作专职队伍进一步加强。从工作方式看,建立了老龄委和老龄办两个层次的主任、副主任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主任、副主任都按要求坚持深系点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探讨工作思路,指导工作开展。

二是,呈现新面貌。表现在:①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老龄宣传工作的意见》,开通了*老龄网站,并与国家老龄网链接,成为展示我市老龄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联系社会各界及广大老年朋友的桥梁和纽带;与___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泉映晚霞”老龄工作专版。每隔一周出版一期,内容丰富,很受广大老年朋友喜爱。这些都对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宣传老龄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②工作合力进一步形成。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市民政部门在街道和社区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组织开展了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市卫生部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为老年人免费查体、送医送药上门活动,查体近1.3万人次,优惠或免收查体费近10万元。在万名农村老年人免费游*活动中,市民政局、农业局给予了热情赞助,园林、公安等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老龄委的其它成员单位也积极落实各项承诺,形成了共同为老龄工作献计出力的可喜局面。③工作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各级老龄办根据全市老龄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整个老龄工作有形式、有内容,丰富多彩,效果明显。

三是,取得新进展。突出表现在:①老年人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充分发挥了“老年人法律援助联络室”“老年人维权接待室”和“148”老年人法律服务咨询热线作用,认真解决老年人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行为,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老年人权益保障年”承诺的80件实事,全部按时完成,这项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去年成为广大老年人得到实惠更多的一年。②老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共筹措资金60万元,在全市农村建设了141个老年活动基地,统一配备了图书、健身器材等,成为老年人学习、健身、举办活动的好去处,深受广大老年人的欢迎。新建老年公寓6处,增加床位190张。③老有所养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全市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年人全部实现了应保的参保,供养率达到100。90以上的农村60岁老年人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趵突泉办事处利用星光老年之家,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托老所,开辟了老年公寓之外的一条新的针对特殊情况老年人的养老方式。④老年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老年人文体网络更加健全,举办了首届老年人田径运动会、老年人健身操比赛、健康老人才艺大赛,既充分展示了我市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又是我市老年人丰富多彩文体活动的真实写照。⑤尊老敬老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老有所养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老年人档案,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加大了对尊老敬老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树立了11个先进村(居)老工委、17个老年活动基地示范点、10大孝星、10名敬老模范、10名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典型,并组织部分典型人物组成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全市五个县(市)区作专场报告,使敬老尊老的传统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老龄委工作机构和广大老龄工作者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今年的老龄工作,于敏同志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和意见,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希望老龄办认真吸收后形成今年工作的意见。下面,结合我市老龄工作实际,我再提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了我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并为发展老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方针。对照白皮书的要求,应该说,我市老龄工作任重道远。比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高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社会人口扶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不断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特别在农村,由于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的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老年人群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这些做老龄工作的同志首先要对当前老龄的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要充分认识老龄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认识上进一步统一,积极研究,认真对策,在这个问题上不应有丝毫的松懈。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老龄问题是个全社会的问题,做好老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这方面,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媒体、网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宣传敬老养老助老,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把传统孝道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新的内涵,弘扬新型的孝文化,培育和树立新时代敬老先进典型,形成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老龄工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增强群众维护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提高尊老爱老敬老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企业家自觉加入到为老年人献爱心、办好事的行列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小认识到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培养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懂得感恩回报和奉献社会。

(三)落实措施,实事办实。老龄问题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解决老龄问题,既要着眼于解决全局性的问题,从机制、制度健全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又要扎扎实实解决好老年人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落实好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和《___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现有的各项老年人政策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同时,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二是围绕“爱老奉献年”活动,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实实在在做几件惠及老年人的实事好事。对工作计划中确定举办的各项活动要认真策划好、安排好、落实好,好事办好,见到实效。三是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职工作把为老服务的各项措施制定好,实现好。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基本医疗待遇的落实。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社区扶持相结合,推动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要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要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使老年人就地、就近、及时得到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和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把涉老纠纷处理在萌芽阶段。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制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采取新建、改建、扩建、重组等方式,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增加数量,扩展功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齐备、队伍严整、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四是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全方位做好各项老龄工作。要把老龄工作与其他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确保老龄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各级分管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老龄工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工作机构健全,干部队伍稳定,活动设施完善,服务项目丰富,考评机制科学的老龄工作新局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畅通与老年人联系的渠道,认真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帮老年人之所需,解老年人之所困,做关心老龄事业的表率。

第5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不同年龄段;介入;生活质量;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用方法, 其技术也处于不断提高阶段, 患者围手术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1]。而心脏介入治疗作为目前新型的治疗手段, 且介入术后的观察处理等如不及时, 再加上血流动力学改变易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2]。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中, 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 本科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 对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 本科对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手术的120例患者, 针对患者年龄的不同, 分为两组, 为非老年组(0.05)。

1. 2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冠脉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 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ST抬高性型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

1. 3 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同时, 向患者讲解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疾病相关知识。术后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 老年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46.7% VS 13.3%)、对比性肾病(20.0% VS 0)发病率升高, 另外迷走神经反射(26.7% VS 3.3%)、失眠(63.3% VS 23.3%)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介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n (%)]

组别 例数 排尿困难 失眠 对比性肾病 迷走神经反射

非老年组 60 4(13.3) 7(23.3) 0 1(3.3)

老年组 60 14(46.7) 19(63.3) 6(20.0) 8(26.7)

χ2 7.94 9.77 4.63 4.71

P

3 讨论

针对不同年龄段, 根据其生理特点的不同, 在围手术期实施不同护理, 如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的治疗和护理, 从而提高对其治疗的依从性。同时, 在术中、术后做好凝血监测和动态监测, 加强巡视, 如有病情变化及异常现象,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患者这些在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如:迷走神经反射、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 再此期间对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 尽可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依此来减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3]。

本研究中, 其中老年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如:排尿困难、失眠、对比性肾病、迷走神经反射。总之, 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段,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够使患者适应机能的各种变化, 较好的顺利度过此手术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绍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比较及护理.临床医工程, 2010, 17(7):103-104.

[2] 党军丽.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4):233-234.

第6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一)明确学习内容

选取儿科护理学中“日常护理与传染病预防”为学习项目,内容包含小儿生长各个阶段(新生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春期)的护理措施,护理内容包括小儿日常的喂养措施。日常清洁护理措施。小儿大小便的训练、智能训练、预防接种等各项管理内容。

(二)授课前进行分组,明确各组表演内容

进行授课的前两周,老师根据班级的人数根据4个组划分一个小儿护理指导内容,例如:规定第一组表演新生儿的日常的生活护理措施和原则,第二组表演婴儿期生活护理措施,第三组表演幼儿期日常的生活护理措施,第四组学生表演学龄前期日常生活护理措施。必须明确各组学生需要表演的重点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三)学生自学准备时期

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从有关网络或教育儿童书籍内查找相关的知识扩充学习内容,从学习的内容设定合理的工作场景、编排节目,表现对各自负责的不同年龄段小儿生活护理的内容和措施,设定编排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最佳的辅导。

(四)角色扮演时期

老师知道4个小组根据年龄表演的内容对护理对象由小到达依次上台表演小品,主要表现出怎样对小儿日常生活护理给予最佳的指导。设定各不相同的工作场景,例如:社区卫生保健院。儿科保健门诊、育儿电视节目访谈等。各自扮演的角色包括小儿、家长、护士、医生等等,表演的内容包含对小儿实施保暖、喂养、清洁护理、培养生活习惯等健康教育。同时,老师可以组织参与的学生对各组表演的效果给予评价和补充,最后对表演的重点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学习内容。

(五)总体评价反思

老师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展开评价,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来提升学习效果。老师对本节课程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寻存在的缺漏,便于下一次教学更好地开展和完善。

二、“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儿科护理学习内容

选定儿科护理学内的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作为学习项目,内容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5个年龄段住院儿童的心理反应及给予的护理措施。

(二)学生自学讨论时期

老师设定各组学习某年龄时期住院儿童的心理护理内容及措施。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各个年龄阶段住院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各自提供彼此的见习和生活实例,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选定某名“小老师”进行讲解,依照讨论学习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场景。

(三)换位讲解时期

由老师主持,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本组选取某一年龄阶段住院儿童主要心理反应和护理内容,同时,本组其余学生穿插表演住院儿童的具体表现,让“小老师”对教学场景深入分析,讲解必须给予的护理措施,提出具体可行的沟通方法。

(四)综合评价时期

老师组织所有学生对各组的表演给予评价和补充,不断完善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积极引导对表演住院患儿的真实反映和表现提出最佳的护理办法。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要对本堂课程的教学经验展开总结,找出存在的缺漏之处,便于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三、角色换位法与角色扮演法用于日常教学中的效果

这两种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借助自学、自编、自演等办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角色扮演分钟,学生可以扮演患儿、医生、护士等角色,表演患儿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也让学生感受到患儿及家长的心情,感受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角色换位法”中,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上台讲授住院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不断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日后进入实际护理岗位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第7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一、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我国人口走向老龄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人的生命、寿命在延长,老龄人口自然在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并为之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又因为维持数千年的“养儿防老”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的逐步瓦解和摒弃,使人口的增长率逐渐在下降,这样,相对于总人口而言,新出生的人口比例在下降,老龄的人口继续在加快增加。老龄人口的出现和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一件益事,人口的素质在提高,人口整体寿命在延长。说明社会正在进步。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因老龄人口的到来,不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共性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一)必须认识到:老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能忽视的议题

1、人口的确在加速“老龄化”。据统计,1949年前,中国国民平均寿命是39岁,到1996年达到61岁,到2005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71.6岁,接近72岁。特别是独生子女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加速了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有人预测,今后一段时间,50岁到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还将会急剧增加。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预计增加到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客观的事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已经喊出了“2020年,谁为我们养老?”的疑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中国人现在担心养老问题,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会“严重下降”。再过十多年,4+2+1式(4位父母、夫妇2人、1个子女)的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将成为家庭的主流角色。许多老年人、或正走向“老年人”行列的人担心,让一对小夫妻负担6个老人的生活似乎是空想。所以,他们喊出“谁在未来为我们养老”的呼吁是正常的,也是理解的。

2、问题严重性在出现。人口老龄化,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在不少大中城市中,“空巢”老人的数量在增加,有的加速增加,已占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关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人家庭“空巢”率将达到60%左右,到2050年,这一数率将达90%左右。其中,高龄“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还多于三分之一。如:在江苏连云港市,“空巢”老人家庭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有3万多人,占“空巢”老人的33%.有人对南京某社区进行“涉老”问题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有68%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骨质疏松等1种以上的常见疾病,为后代带孩子感到吃力。2005年8月4日,长春市81岁的“空巢”老人王一本在家里死亡,4天之后才被发现。大庆市55岁的独居老人卢某被发现死亡,经鉴定已离世半年之久。而江苏南京市近年来就发生20起孤寡老年人死在无人照顾的家中的悲剧。还有一对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竟将自已4岁的男孩留在家中,还叫本来也需要人照顾的七十多岁的爷爷照看。结果有一天,爷爷躺在床上起不来,气断身亡,幼小的孙子也因无人照看,最终也饿死在其爷爷的床边。待年轻夫妇回来后,为时已晚,落个惨痛的悲剧。“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已经客观出现;说明老年人需要关怀,需要照顾,需要看护,需要救助,需要社会的关爱。

(二)要充分认识到:关注老龄问题和重视老年工作已被各级党政摆上了重要位置,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党中央、国各院非常关心全国“老龄”工作、“养老”事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及时加以分析研究,制订了相关的对策,对搞好老龄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养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老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明确。《建议》中指出:要“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为我们必须要做好老龄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文件。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门主持召开全国老龄委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这些说明,党中央、国各院是非常关心全国“老龄”工作和“养老”事业的。

2、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老龄”“养老”工作。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都把老龄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以主题为“老年学的多学科视野”首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佩云在会上强调,要求我们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老龄问题。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新在谈到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重要一项列出。国家民政部、社会劳动保障部等部门也都针对“老龄”、“养老”的问题和现状,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已经加以在全国实施了。不难看出,我们的政府及其各部门是关注老龄问题的,是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的,是十分关心老年事业的发展。

3、社会在对“老龄”工作给予关注、关爱。针对不断出现老龄化社会问题,针对“银发浪潮”的到来,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少社会组织充分采取措施,为解决老龄问题,推动老年事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如:北京针对“空巢”老年家庭增多的现象,专门制订了对这些家庭“一天一电话,三天一见面”的定期拜访制度。重庆市,发动人力将印有社区24小时值班电话的黄丝带分发到“空巢”老人手中,只要打电话,就有志愿者前来提供救助或服务。江苏省南京市有个叫锁金村社区,先前早些时候,就在邻里之间推出过“平安铃”;以提醒和倡导邻居照顾“空巢”老人家庭。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对于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家庭,采取定期上门询问制度,发现困难及时解决,同时也发动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不少保险公司也针对因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养老”的问题,大力做好“养老保险”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推出了不同的养老险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新华人寿开设“吉庆有余”分红型两全养老险种,是深受广大“未老的年轻人”喜爱的“补充社保的养老计划”。

(三)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税收政策在解决老龄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税收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和措施,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和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完整的、科学的、到位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特别通过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税收政策将是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助推老年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是要认识到:税收政策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有必要采取的政策组成部分。老龄化问题,需要国家关注,需要国家重视,需要政府重视,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而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可以使用税收政策,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来应对日益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来调节和促进老龄工作,来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

二是要认识到:税务部门是支持、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重要部门。老龄工作、老年事业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关注、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爱。而税务部门是落实、执行税收政策的最主要部门。税务部门将相关税收政策落实好,贯彻好,执行好,就能有利于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能有力地推动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作为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重大,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有义务地认真做好各项涉及“老龄工作、老年事业”的税收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有义务地全面执行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为促进和推动整体老年事业发展增添后劲,提供动力,提供支持。

三是充分认识到:通过税收政策促进老年事业工作,推助老年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要认识到: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将会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造了条件,将为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带来机遇,将为推动老年事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国家通过制订相应的税收政策,可以从机制上确保推动和促进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可以从法律上为鼓励和促进有利于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确定和明确有益于解决老龄化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需要税收政策支持的方面和项目

人口老龄化的确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解决老龄化问题存在着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认真正视这一问题。要通过税收政策,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必须要对相关的方面和涉及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哪些是需要通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且有益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助推老年事业发展的具体方面和项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和项目。

其一,对举办、开设“老龄人、老年人”专门服务的商店(场、社),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服务机构和企业主要包括:一些为老年人专门开设的特别商店、服务场所。比如:对这类商店、商场、经营销售部、服务社销售老年人专用的服装、保健商品以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特殊服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项目,使大多数的老年人直接感受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到“老年事业”与众不同,真正感受到一定的“优惠”就在身边。

其二,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文化场所、老年人旅游服务公司、文化书店,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企业主要包括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文化场所、娱乐中心、老年人旅游服务公司、文化书店等。对这类方面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照顾,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思想负担,充实老年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其三,对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公寓、住所取得的收入及其附属收入,可以享受税收政策优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专门投资兴建的“空巢老人”居住场所,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公寓,以及经批准开办的民营老人福利院、各类开办的托老所等。这些项目的开办,可以直接为老年人带来益处,减轻社会的负担、压力,有助于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工程发展。

其四,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咨询服务机构,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项目和机构主要包括:专门为老年人解释、宣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公司,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其他知识服务的咨询公司以及专门对老龄问题进行研究的咨询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婚姻介绍、联谊活动服务公司、为老年人专门开设的谈心站等。

其五,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医院,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机构和项目,具体包括:各类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的保健医院、医疗救护中心(站)、料理护理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等。对这些项目给予税收政策优惠,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延年益寿,确保他们健康生活、健康发展。

其六,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便而生产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方面和项目可包括为老年人而生产专用的拐杖、轮椅,老年人专用的老花眼镜、特殊保健品、专用家庭医疗设备等,这些产品通过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成本会较低,使一部分老年人直接受惠得益。

其七,对专门为老年人发展事业而捐助赠的企业及其他纳税人,对其捐赠部分,可享受税收政策优惠。这些方面和项目主要指企业及其他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老年公益事业机构或用于救助老年人生活、支持老年事业发展而捐助捐献的设备、款项等。对这些项目给予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有利于鼓励、激励、刺激纳税人关注、关心、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其八,对为“老年人”专门开办的商业养老保险,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政策。对这类保险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逐步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扩展养老保障范围,为实现“老有所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不断拓宽保障性养老覆盖面。

其九,对专门为促进老年事业发展提供信用服务的,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方面和项目主要包括:为营建老年服务设施提供的信贷投入,为老年人集中专门开设的信用服务机构,如为老年人办理的信用卡等方面。对这类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在金融方面为推动老年事业发展,提供“便利”环境和条件。

三、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以上所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和推动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的方面较多,空间较大,涉及面广。但从现实中,从目前情况来看,专门为“养老”投资服务的方面和项目并不多,出台的相关措施也不尽完善,没有从根本上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税收政策,制订相关税收行政措施,以应对当前和今后的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推动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一些税种方面加以改革和调整。

(一)在营业税方面,应作相应的调整。对凡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营业收入,如:上述涉及的老人医院、保健护理中心、老年服务社、文化场所、老年人养老院等方面,涉及缴纳营业税的,可进行免征,或者采取先征后退办法,全面实行100%免征营业税。《中国税务报》已经“民营文艺团体获税收支持”的相关报道,对民营文艺团体为老年人组织专门演出取得的收入,同样可给予免征营业税的照顾。

(二)在增值税方面,应作相应的改革。对专门生产老年人专用产品的企业,涉及缴纳增值税的,如:生产老年人专用的拐杖、轮椅等,保健衣服、老花眼镜、老年人日常救护用品等,可以实行免征增值税;或者比照同类产品,给予减征50%的减免照顾;或者在进项抵扣方面可允许扩大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和提高老年人专用产品范围、档次、质量;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用品修理部(如:为老年人专用的手摇车而开设的修理部等)取得的收入,实行完全免征增值税,或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

(三)在所得税方面,应作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对专门从事生产老年人专用产品的生产企业,如专门生产老年人专用拐杖的企业等,取得的应税所得收入,可实行免征所得税,或者比照同行同类产品,同行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减半征收所得税,或者按最低所得税率档次征收(即按15%征收所得税)。允许这类生产性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为研究开发老年人专用的新产品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经营企业,如对专门为老年人依法开办的老年大学、文化娱乐场所、老年公寓、养老院取得的所得均给予免征所得税照顾。对于各类企业专为老年人公益服务机构捐赠的设备、款项可以允许税前列支,不列入计税依据。对经国家、省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老龄问题的研究中心,其科研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定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发工资的100%扣除。

(四)在消费税方面,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国家对消费税是从严控管的。但,对于专门为老年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如:老年人专用的汽车轮胎、老年人专用达到国家标准的保健性酒、老年人专用的香烟、老年人专用化妆品等,国家可以比照相应产品,减半50%征收消费税,以扩大老年人消费向健康、保健方面发展。

(五)在其他税收方面,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关于这方面,涉及的税收主要有车辆购置税、房产税、城建税、“利息税”等较小税种。对60岁以上老年人购自用轿车,凭个人身份证、单位证明、健康证明,可享受购1辆免缴车辆购置税的照顾;对于专门出租给老年公益专用的房屋取得的收入,可享受免征房产税或减半征收房产税的照顾;对于已经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性企业、生产性企业,同样给予减免征收城建税照顾;对于专门用于养老保险的存款取得的利息所得,可免征“利息税”;对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老龄问题和老年工作的研究机构,从开办之日起或注册之日起5年内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使用税、房产税。

第8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日本;老龄化;对策;医药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67-02

1 日本、中国高龄社会简介

日本是世界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目前只有日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率超过20%。据日本总务省2008年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2008年日本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19万,占人口总数的221%.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老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刻不容缓,20世纪6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生育高峰的人群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二十年后他们将同样进入老年。预计从现在到2050年,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人口,下同)将以年均4.6%的速度增加,人数将从0.13亿增加到1亿以上,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由9%上升到25%。而他们的子女数量普遍不多,甚至有些家庭出现“四二一现象”,即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和一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日本的问题和政府的对应方式,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对象,也值得我们深思。

2 日本必须医药品制度

2.1 日本药物政策简介

日本药品市场的消费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日本政府负责对药品定价,药品的价格管理是由厚生劳动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医政局经济课负责,由政府价格管理的范围为列入医疗保险目录的所有药品,现有13311种药品。

2.2 全民医保制度之下老龄人口用药

因为日本强制推行的全民医保,对于日本的老龄人口来说,普通的疾病用很低的费用就可以治疗,但近年来因老龄化而导致的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引发了激进的改革和卫生保健系统的需求。日本总医疗费用超过2009财政年度预算三十点,其中6万亿日元药品费用占了20%。

为了减少药物的成本,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廉价的非专利药物的使用。根据这一部行规“将2012年财政年底仿制药量的比重超过30%作为具体目标”,医药界正在研究措施,以促进使用非专利药品。这些政策的支持使得制药业的仿制药生产商的出现,也不会转向入门非专利药制造商。据富士产经社的计算,2008年日本医药市场增长在日本7365亿美元。即使在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在2016年,估计还将扩大8万亿日元左右。

3 日本的老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老人保健体系与其他年龄层的保健体系呈现相对独立的状态,随着步入老年阶层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日本政府承担的费用也越来越重。1998年,日本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协议对《老人保健法》进行了修改,当然这个改正是根据43个都道府县的实情各自进行。

一名老人的医疗费用由三方承担,分别是个人、政府和保险机构。年龄在70岁之上的老人,一般承担诊疗费用10%,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在20%左右,政府和保险机构分别按比例共同承担70%-80%。一般情况下,保险机构承担比例大于政府,如果出现经济损失,由政府弥补。这种体制大大缓解了老人的负担,他们支付比较少的医疗费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按照现行的老龄医疗保险制度,老年人如果在门诊看病,最高每月应承担医疗费为3200日元;如果去医院(床数少于200个的医院)就诊,则只需承担3000日元;去较大规模病院看病时,月医疗费的最高额度为5000日元。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个人承担医疗费的10%,最高额度为37200日元。低收入老年人门诊看病,每次530日元,一天住院费用仅为1200日元。

日本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自投保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及国家财政补贴。但是近年来,老龄化步伐加快,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越来越困难。连续8年,政府管理的健康保险都出现赤字,据统计显示2009年为1.2万亿日元。由大企业组成的健康保险组合联合会预计,2012年他们可能会有3032亿日元的亏损,其他种类保险也都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

日本政府提出的“医疗制度改革大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内容,鼓励增加患者承担的医疗费比例。比如普通受雇佣职工个人负担从20%提高到30%,将享受老龄医疗的老年人年龄根据实情逐步提高,老年人门诊看病每月医疗费限额增加到40200日元,住院最高限额73200日元,一部分高收入者可负担更高比例的医疗费等。

4 多举措共同应对老龄社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加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新措施。(1)日本公司一般实行“终身雇佣制”,60―70岁之间的老人,很多刚刚从公司退职,由于大部分都具有劳动能力,身体状况良好,而且在各个会社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很多公司会实行“返聘制”,这些老人可以担任咨询指导工作,以继续发挥余热。(2)日本政府对于老人有很多的优惠举措。1998年,日本开始奉行新的政策,所有75岁的老人都可以免费乘车,而不再需要特殊的车票,年龄在65岁到75岁期间的老人,家人提供书面的申请之后,经核查可获得养老金。对于70-80岁这个年龄层,日本政府希望他们能在保持健康基础上,可以承担一定的社区工作,如垃圾分类的监督以及社区巡逻等等,适度的运动和户外生活对于老人来说达到了锻炼的效果,更加减少了政府的医疗费负担。(3)如果老人年龄达到了80岁,政府更多的责任是保证他们得到照顾,保持身体健康,日本各级县市都建设了各类设施完备的老年公寓,对于达到百岁以及以上老人,日本厚生劳动省要求各地方政府每年进行书面调查和生存确认。

5 总结

中国古语有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的两个国家,不仅有共享的传统精神观,而且,两国的发展路径也极其相似,目前,两国又同时面临着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老龄化社会,日本社会对于老年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老人享有养老金,乘坐公共交通免费,年龄越大,在医院看病时所需要交纳的费用越低。很多老人的身体颇为健康,一直到90多岁都可以生活自理。由于日本几乎没有雇用保姆的习惯,所以如果老人失去劳动能力,还可以住进养老院,由政府或者私人机构提供的护士照料生活。当然前提是老人也要将自己的住宅财产等交给福利机构。如果仅仅看日本的福利制度,会认为日本的老有所养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地解决。对于日本来说,在二战过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情况之下,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保障制度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如果能够为高龄者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就既能有效带动高龄者消费,又能够增加就业,给国家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工藤由贵子.日本社会的高龄化现状与课题[J].NIPPONIA にっぽぅにあ,2004,6(15):29.にっぽぅにあ

第9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