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精选(九篇)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

第1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roject managemen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branch of management science, used widely from the initial space, construction to financial, medicine and other areas,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erfect and mature, and show strong vitality. University students' emergency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roject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emergencies, the life cycl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h as prevention management,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good post-processing, and thus analyzes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Key words: university;emergency;life cycle;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74-03

0 引言

从中国的长城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到北京申奥项目等,都是项目。在如今社会里,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任何一个项目的运作,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构成了项目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描述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下以生命周期为主线,统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全过程。

1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预防管理

预防管理阶段,即在项目还未开始前,应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全面考虑,来预测可能出现的事件。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北京某大学登山队事件、北京两所大学发生的连环爆炸案、西安某大学群体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云南某大学马某某案、反日本右翼势力的大规模学生游行、上海某大学寝室的着火等等,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与其等突发事件爆发后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还不如在事发前进行积极的预防。因此,很多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用充分的预防准备来取代反射性的反应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预防管理首先要根据各种征兆进行预测,包括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期间、范围和影响等,并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并作为预案经常演练熟悉,只有预测越准确详细,准备工作才越能充分有效。此外,预防管理还可运用模糊目标的管理方法,比如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抵御传染病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来减少学生因冲动发生的冲突等等。

1.1 预防管理的机构组建 组建高效率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充足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行之有效地方法和前提。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的松散组织,这样松散的组织对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机构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在危机发生时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成本对相关机构进行协调,错失工作良机;危机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不能有效保留和存储。因此,高校应急组织机构应是由多部门联合构成的常设机构,机构内的成员平时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且一旦突发事件出现,应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迅速进入处理危机的角色。此外,小组所有成员应定期会面,商讨学校近阶段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对预防和应对方案进行不断完善,还应接受应对能力、心理方面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1.2 预防管理的预案制定 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必须应对的事务中,有一半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制定适合实际操作的预案,是预防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环节,关系到学校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学校能否立即感应到,关系到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能否根据自身状况,迅速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和钝化危机,并减少潜在危机隐患。预案的制定必须与各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界定的前提下并充分体现人的情感与理性,以人为本。为始终保持预案良好的预防性和应对的可行性,高校管理者要随着突发事件的实际发生和应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积累来适时更新预案。

1.3 预防管理的教育培训 外在约束和指导的制度保障与辅助作用的物质保障固然需要,而要建立对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引领,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内化为个人或组织的能力是需要教育和培训的。四川某中学,从2005年起就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每周二下午进行学校常规性的安全教育,正是日常的这些教育训练让这个中学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无一师生伤亡,充分证明了日常教育和训练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性与重要性。

因此,预防管理阶段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前期的预防管理愈完善有效就愈能使高校在应急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2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阶段,即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和控制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因为项目的唯一性,很难出现两次一模一样的项目,因此,在处理当前的项目时不可能完全沿用以前处理项目的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过往的处理程序;又因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特征,当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已经发生时,学校预先成立的危机管理机构就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中心,必须要做到迅速反应,立刻启动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机制,要做到“听从指挥、高度负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因事施策、果断及时、加强协作”,尽最大的努力平息事态,控制局面,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将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

2.1 应急处理的行动应对 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也是我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体现”,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学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应保持冷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紧急行动,争取事态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此时最好、最重要的工具是时间,提前一分钟,事态就可能简单一分,损失也可能减小一分。否则行动迟缓、处理不当,无论何类事件都有导致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的可能性。学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资源,果断处置、沉着应对,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蔓延与升级,将其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处理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应“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化解参与者情绪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

2.2 应急处理的信息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向学生说明实情并进行正面疏导是稳定人心、制止谣言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信息时代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突发事件来临,如果学生得不到高校公开、及时和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迅速传播,学生心态的失衡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突发事件加剧。因此,应在学校建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分析、评估和等为主要环节的信息保障机制。

因此,项目启动后,要求各职能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并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处理,发挥各自作用。由于项目的突发性特点,可能会导致项目管理机构的启动滞后,然而,反应时间越长,事件的可控性越弱,损失也就可能越大,因此必须要时刻保持警觉,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

3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

随着突发事件的结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阶段也进入完结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处理过程也已终结,因为还需要通过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阶段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界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从警戒状态向常态管理的调整,对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恢复;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信息收集、档案保存、危害评估;对师生的事后教育,总结经验等等的善后工作。

3.1 善后处理的分析评估 对刚刚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及时尽快组织评估,掌握最完整、客观、及时的材料;二是评估工作既要涉及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要覆盖到所有涉及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学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采取的措施、解决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计算、分析与评估;三是在评估过程中,要防止弄虚作假,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能找到不足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管理。

3.2 善后处理的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总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及损失,而如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损害,恢复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及生活秩序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后管理中最难以实施又必须实施的就是心理恢复及身心医疗补救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者的心理冲击是难以估计的,这种恢复补救工作也是长期、艰难的。大学生已经成年,对人生和世界有了初步的看法,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校园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心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受到较严重伤害的学生,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丢弃远大理想,通过谣言或自我想象产生思想世界的混乱,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此时,重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理学生,而是以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为契机,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舒缓心理震荡,走出自我想象的迷宫,恢复平常心态情绪,加强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还要建立追踪辅导机制,不定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3 善后处理的反思总结 在启动了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恢复重建工作并基本完成之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项目管理机构接下来就应全面回顾整个突发事件,反思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并举一反三,有利于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整改完善,增加高校关于突发事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丰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突发事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事后的总结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在分析原因,查找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完善预防和应对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预案,使之更实用,也更便于操作,为下次类似事件积累经验。

善后处理阶段,工作要做到及时周到,以防事件的突变和死灰复燃。如果把处置突发事件比作外科手术,那么后续工作就像给伤口缝针、消毒一样重要,后续工作做得好,“手术”才彻底。因而,在收尾阶段一方面要做好详细客观的总结评估工作,彻底追查事件原因,及时披露事件真相、公布处理结果,从根本上安定人心,切实排除反复隐患;另一方面也要对事件进行评价,总结在此次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处理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下次积累经验。

4 结论

许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项目管理就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计划管理技术。每个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都应很好的做到这三阶段的控制,不断优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做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那么该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探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3]胡向东.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考试,2008,(3).

[4]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55.

第2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档案局管理 研究

1 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介绍

通过查阅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关于档案局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中文文献不足30篇,外文文献也不超过200篇。对这类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少之又少,且大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突发事件的预测和演变规律方面,因此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理论还存在较大空白,其理论体系急需补充和发展。经过汇总分析,现有文献主要特点如下:

1.1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方向十分狭窄,文献作者多为档案局或者档案局基层工作人员,其学术水平相对不高,采用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基础不足,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

1.2 大多文献将灾害管理、危机管理、突发事件视为同一个概念,这也是研究初级阶段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事实上灾害只属于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危机事件并不一定就是突发事件,因此,概念混淆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偏离。

1.3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档案局造成毁灭性的损害,也会对档案局内部工作人员和读者造成重大生命威胁,因此,将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地质灾害等基础理论融入到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内容来看,很少有学者关注档案局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理论研究,更没有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大多研究文献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1.4 研究文献主要为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案例支撑。这主要与文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经验有关,也是当前国内文献主要研究空白之处。

从今后档案局应急管理发展方向来看,结合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趋势,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重点。当前,国内档案局尚没有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档案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档案局工作人员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能力,安全意识薄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档案局工作人员对馆内消防应急知识知之甚少,连基本的逃生规则和常识都不了解;档案局也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工作组织预案;馆内没有具备良好的紧急避难设施和条件;平时没有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演练工作,没有指定紧急逃生路线和方案等。现实工作中的空白,也是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因此,针对当前档案局应急管理需要,以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灾害应急理论为分析工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局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方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发生具有较大偶然性,影响面广、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和危害、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应对的公共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档案局所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信息安全威胁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等,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档案局和内部工作人员、读者造成重大危害,这种危害对人员来说有可能是身体上的,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而对档案局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档案局建筑在事故中倒塌,对馆藏文献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威胁工作人员、读者生命安全,对档案局的发展产生重大威胁。

综上所述,当前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为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研究目标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研究内容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未雨绸缪、防抗避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如何保护档案、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安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研究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不断降低重大突发事故对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危害;要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措施,使得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档案局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将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概括地说,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能够帮助档案局有效规避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提高档案资料和馆内人员的安全性水平。因此,本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理论、档案局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模型,该模型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不断强化档案局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未雨绸缪、事先预防来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件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 重大事件预防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各种相关理论,例如自然灾难应急理论、档案局学、信息安全理论、紧急避难理论、社会公共安全理论等,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基本理论框架,为指导各地档案局、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3 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方案研究,针对如何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措施和方案,通过评估档案局建筑安全、馆藏档案保管要求以及馆内人员分布特点,不断完善档案局内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机构,同时指导日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档案局预防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2.4 选择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摸出其发生和演变规律,为今天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3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目标和价值

当前档案局应急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围绕提高档案局人员、档案安全来丰富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同时结合档案局管理应急理论和具体经验,不断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档案局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理论研究工作的四个图谱。

3.1 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制定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模型图。该模型能够详细列出档案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管理目标、职责和应对方案,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应对精神,注重对馆内人员的安全保护,力争将档案局的人员伤亡和档案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2 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学科谱。要将涉及到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理论纳入到档案局应急机制学科图谱中,打造多学科知识理论交叉、综合的档案局应急机制理论体系,不断夯实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3.3 要结合当前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特点,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内容纲要。要提高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要编制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内容纲要,以提高档案局应急机制中的预案管理能力。预案是帮助档案局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能够针对各种潜在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3.4 典型案例的选择、分析与实用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具体案例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经验教训,能够弥补档案局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显著提升档案局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当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丰富,因此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案例的学习能够为弥补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模型与基本理论的空白,必须要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档案局人员安全保护水平,为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创造一个平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工作特点,并提出了有益指导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国内档案局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不断提高档案局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档案局全面健康发展,为完善和丰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文明.档案局安全管理研究[J].信息管理,2009(3).

第3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1.1目的

指导和规范全市药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下同)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指导全市的药品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市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管理全市各级各类药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类药品安全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是本预案的组成部分。

1.4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属地负责、分级管理,预防为主、快速反应,措施果断,有效控制,依法监督、科学处置的工作原则,开展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体系与职责

2.1指挥机构

市政府成立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外事办等部门组成。指挥部负责对全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决策;执行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决定;向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报告药品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承担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制定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和措施;提出启动和终止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负责组织实施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确认和处置工作;对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药品、医疗器械采取紧急控制措施;根据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政府授权及时向社会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组织检查和督导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采取控制措施;组织医疗机构按规定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市委宣传部:把握舆论导向,组织新闻单位及时、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应急措施、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与防控科普知识宣传报道工作。

市公安局:及时、妥善处置与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有关的事件,有效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对麻醉、群体性滥用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交的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案件进行查处。

市教育局: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实施学校中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外事办:负责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涉外事务。

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制定本部门的应急处置配套方案。

各县(区)政府应按照省、市政府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构,明确有关部门职责,落实责任。

2.2办事机构与职能

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职责:依法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并完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开展安全用药知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宣传培训;指导各县(区)落实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承担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担任。

2.3专家咨询机构与职责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卫生局共同组建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责:

(1)对确定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级别以及采取相应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

(2)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准备提出咨询建议;

(3)参与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现场核查、确认,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

(4)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

(5)承担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4专业技术机构与职责

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包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药物滥用监测机构)主要职责:负责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以及品、滥用信息收集、评价、汇总、上报工作,定期进行研究分析,必要时提出预警建议;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安全用药知识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培训。

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主要职责:负责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涉及的药品、保健食品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药品、保健食品封存和抽样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主要职责: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等相关工作;按规定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3.事件的分级

根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严重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个等级。

3.1特别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Ⅰ级)

(1)涉及人数50人以上,且有可能导致永久性人体伤残、器官功能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人数10人以上;

(2)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3.2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Ⅱ级)

(1)涉及人数30人以上49人以下,且有可能导致永久性人体伤残、器官功能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人数5人以上;

(2)出现2例以下死亡病例;

(3)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3.3较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Ⅲ级)

(1)涉及人数20人以上29人以下,且有可能导致永久性人体伤残、器官功能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人数3人以上;

(2)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的其他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3.4一般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Ⅳ级)

(1)涉及人数10人以上19人以下,且有可能导致永久性人体伤残、器官功能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人数2人以上;

(2)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4.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4.1事件的监测

各级药械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工作质量。

4.2事件的预警

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对辖区内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风险因素、风险级别、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和可能危害提出分析评估意见,及时向同级政府和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根据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采取预防措施。

4.3事件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政府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意指使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4.3.1报告责任主体

(1)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医疗机构、戒毒机构、生产经营单位;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3)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4)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

(5)获知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4.3.2报告程序和时限

按照由下至上逐级报告的原则,各责任主体应及时报告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报告。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各级政府及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戒毒机构等责任报告单位及其责任报告人发现或获知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如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赴现场调查核实事件情况,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并根据核实情况和初步研判结果,对确定为一般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Ⅳ级)的,在40分钟内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本级政府报告;对确定为较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Ⅲ级)的,同时报所在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政府;对确定为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Ⅱ级)或特别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Ⅰ级)的,需同时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政府,情况紧急时可同时直接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政府报告。

(2)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的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立即如实向本级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特殊情况需要对事件进行进一步核实的,应当在接到事件报告后40分钟内报至本级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接到报告的市政府应当立即如实向省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

(4)特殊情况下,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可直接向市政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直至省政府报告。

(5)涉及特殊药品滥用的事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同级公安部门应分别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4.3.3报告内容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首次报告: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发生或获知突发事件后进行首次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性质,所涉药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规格、包装及批号等信息,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涉及地域范围和人数、受害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及责任归属、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危害程度、下一步工作建议、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以及报告单位、联络员及通讯方式。

进程报告: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收集到的事件进展信息报告事件进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成因调查情况和结果、产品控制情况、采取的系列控制措施、事件影响和势态评估等,并对前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可多次报告。

重大、特别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每日报告事件进展情况,重要情况须随时上报。

结案报告: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事件结束后,应报送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应对措施等进行全面分析,对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2周内报送。

4.3.4报告方式

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通过电子信箱或传真等方式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本级政府报送首次报告和进程报告,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再补报文字报告。结案报告通过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内容的,须通过机要渠道报送。市政府应当通过省政府应急平台值班管理系统向省政府报告。

5.应急响应和终止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等级。

5.1应急响应原则

(1)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立即做出应急响应。

(2)要密切关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变化情况,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质、特点,及时对应急工作措施做出必要的调整。

(3)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置、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控制事态发展。

5.2事发地先期处置

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对受害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到事发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对相关药品进行封存,根据情况可在本行政辖区内对相关药品采取暂停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并对相关药品进行抽验。

5.3应急响应措施

5.3.1Ⅰ级、Ⅱ级、Ⅲ级应急响应措施

Ⅰ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措施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

Ⅱ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措施由省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

Ⅲ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措施由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

5.3.1.1市、县(区)政府应急响应措施

发生Ⅱ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和事件的性质,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核实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控制措施,做好病人救治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认真做好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3.1.2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应急响应措施

发生Ⅲ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根据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建议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决定启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3.1.3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急响应措施

5.3.1.3.1Ⅰ级、Ⅱ级药品突发事件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Ⅲ级药品突发事件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急响应措施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在本级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挥下,立即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事件发生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到事发现场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进一步调查核实,随时向同级政府和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其他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本地区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并实行日报制度,每日定时向同级政府和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情况。

(2)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相关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产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实施监督抽验,并将情况报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涉及品、滥用的,会同同级公安部门采取控制措施;涉及疫苗接种的,及时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沟通。

(3)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科学合理使用药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消除公众恐慌心理。

(4)对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企业和单位依法进行查处,并予以曝光。

(5)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5.3.1.3.2Ⅲ级药品突发事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应急响应措施

(1)组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监管各职能机构和监测、检验机构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

(2)组织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启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建议。

(3)组织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有关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有关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产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实施监督抽验,并将有关情况报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4)对全市或重点地区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5)经市政府或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授权后,及时向社会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6)针对事件性质,组织开展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

(7)组织专家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并将评估结果报市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5.3.1.4相关部门应急响应措施

卫生行政部门:立即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涉及品、滥用的,应会同公安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和强制戒毒工作。

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单位及时、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把握舆论导向。

公安部门: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及时查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交的假劣药品、不合格医疗器械案件。对涉及品、滥用的,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财政部门:安排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费并及时拨付。

教育部门:对学校中发生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控制措施,并负责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外事部门:及时做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涉外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工作。

5.3.1.5专业技术机构的应急响应措施

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时收集、核实、评价、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Ⅲ级药品突发事件,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指定专人查收或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24小时之内填写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同时按8.2项规定的内容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送相关资料;对全市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全国有关情况提出分析报告,于2小时内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监督抽验,对抽样样品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

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病人的接诊、收治和运转工作;立即停止使用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产品,统一封存。

5.3.1.6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应急响应措施

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要立即通知经销商和使用单位停止销售、使用相关产品,并于24小时内汇总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上报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5.3.2Ⅳ级应急响应措施

Ⅳ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措施由事发地县(区)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比照Ⅲ级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4应急响应的终止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发生突发事件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产品全部得到有效控制;住院病人不足5%。

Ⅰ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国家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执行。

Ⅱ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省应急指挥机构或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执行。

Ⅲ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政府或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

Ⅳ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事发地县(区)政府或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当地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建议决定执行。

5.5信息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应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科学公正的原则。

特别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统一审核;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由省应急指挥部统一审核,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较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由市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统一审核,并报省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一般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由事发地县(区)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审核,并报市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信息包括授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报道等形式。

6.善后与总结

6.1善后处理

按照事件级别,由相应级别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和认定结论,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处理措施。涉嫌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并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并协助开展案件调查工作;确定是药品质量导致的,依法对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查处;确定是临床用药不合理或错误导致的,移交卫生行政部门对有关医疗机构依法处理;确定为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统一报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开展安全性再评价,根据再评价结果调整生产和使用政策。

6.2总结评估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结束后,根据事件级别由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报送同级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6.3奖惩措施

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在参加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

对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

7.应急保障

7.1信息保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切实做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工作。

7.2医疗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组建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并指定急救机构。

7.3技术保障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卫生局按照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专家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并定期研讨、交流药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政府应加强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保证其设施、人员、设备、功能到位。

7.4物资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保障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7.5预案演练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有关部门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习演练。

7.6宣传教育

有关部门要加大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提高全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意识。开展合理用药用械宣传,防止因不合理用药、用械而发生药品安全事件。引导媒体正确宣传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避免社会恐慌。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与说明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同一企业的同一药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在预防、诊断、治疗、使用过程中,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内多人发生怀疑与该药品(含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有关的临床症状相似的异常有害反应的紧急事件。

麻醉、群体性滥用事件:指医疗用麻醉、用于非医疗目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多人以上群体不良事件。

8.2报送资料要求

8.2.1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1)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2)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说明书(进口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需提供国外说明书);

(3)质量检验报告;

(4)是否在监测期内;

(5)注册、再(重新)注册时间;

(6)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批件;

(7)执行标准;

(8)国内外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安全性研究情况、国内外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文献报道;

(9)典型病例填写《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0)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8.2.2医疗卫生机构:

(1)事件描述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名称,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诊治过程、转归情况;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等信息;

(2)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3)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8.3预案的修订

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问题时,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修订。

第4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完善的乡镇卫生体系是当代社会的关键要素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疾病的种类、产生方式也呈现参差多变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卫生体系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因此制定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的管理体制也逐渐提上了议程以期高效解决卫生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我国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状及问题试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解决信息互动机制缺失、模拟训练不足等问题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从而防止卫生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管理现状

我国于8年1月1日颁发了《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法》这表明我国已开始致力于建立一套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卫生事件管理体系。但经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乡镇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应急体制却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国仍需采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乡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能力。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表充分体现了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见表1。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政府已成功处理了多起重大的突发卫生事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缺乏信息互动机制:乡镇政府尚未建立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互动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个别乡镇政府在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时趋向于屏蔽信息。而事实上随着资讯工具的高度发展政府部门传播权威信息越早越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威信和社会的稳定;②面对信息的闭塞制度的不健全公众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加入到突发事件的管理和解决中。例如:7年年初部分消费者已开始对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产生疑问但由于缺乏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机制未及时向政府反映相关问题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奶粉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缺乏模拟演练:与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关的模拟演练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思想落后乡镇卫生部门一直选用以被动防御为主的方针缺乏对模拟训练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②演练规模小。主要表现在:应对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相关演练很少采用大规模的跨部门、跨地区演习一般只进行小范围的演习。

缺乏基层卫生人才:近年来人才“假饱和”一词常出现在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文件中这种“假饱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我国乡镇卫生部门中工作人员数量多但接受正规专业性培训的人员比例却很低;②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的城乡机制导致了卫生人才主要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相比之下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学历较低。

应对策略

利用现代工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等现代工具也日益得到大众的普遍应用。因此为加强大众与卫生部门的信息互动管理部门应考虑充分利用网站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健全互动机制及时为大众提供危机事件的动态并获取第一手的社会反馈建议提高应急部门的工作效率。

加强模拟训练:为解决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不足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及时转变观念并使相关卫生部门充分认识应急演练的重要性。此外政府还要加大财政方面的补偿力度加大对应急演习工作的金融倾斜力度。例如:合理分配演习经费健全资金筹措体系建立补偿机制从而确保应急演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国立法部门还应完善与卫生突发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应急演习工作走上管理法制化的轨道。见图1。

充分利用非政府机构:一定程度上非政府机构是政府部门的“稳定阀”与“减压器”在应对乡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在建立健全乡镇卫生体制时要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利用其极为广泛的成员基础和社会触角充分收集危机潜在的信息为预警危机提供依据最终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5。此外为提高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普及卫生应对知识非政府机构还应及时开展多种培训课程。

经研究得出尽管乡镇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但只要政府部门、卫生部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应急演习力度并充分利用非政府机构的作用及时总结处理危机的经验就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最终避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姚振江,周俊立,曾转萍,许雅,王德全,杨翌,陈思东.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课程完善流行病学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7:98-1.

岳源.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1,9:86.

张甜,邵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法律效力和体系完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1,9():18-18.

第5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报道机制 政府治理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①,并将其区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本文所探讨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建立在这一概念范围之内。

我国目前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难以预测的突发公共事件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研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对传统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机制的研究

在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常态性报道对象的当下,从科学管理的要求出发,为了提升应急报道质量,降低突发事件的报道风险,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由此,对传统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机制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学术层面对相关报道的规律总结和理论升华,还具有重要的操作层面的意义,与之相应,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士在此类研究者中占较大比重。具体来看,这类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从单一媒体的报道实践出发,探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如霍小光《新华社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中国记者》,2001年第11期),陈卫平《采编经验谈:重大公共安全报道的机制与操作》(《中国记者》,2004 年第9 期)论述了新华社在报道突发事件方面的基本经验。高山《程序化决策个性化操作——〈中国青年报〉公共安全与危机处理报道模式与经验》,(《中国记者》,2004 年第9 期)分析了《中国青年报》在多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形成的成熟的报道手法和独特的报道视点。李倩《央视近十年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则以中央电视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10年来中央电视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以具体的突发事件为案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如沈正赋《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从广东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播谈起》(《声屏世界》,2003年第4期),指出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缺乏对真相的全方位表述和反思,并指出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承担的责任。郭雄《大地震后的应急报道机制建设》(《新闻知识》,2008年第10期)对汶川地震中媒体快速、专业的表现做了正面论述。

第三,立足突发事件报道本身,从事件发生过程、报道理念、机制构成等层面探讨报道机制的完善。这类研究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如王宇在《广电媒体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构成研究》(现代传播,2009年第4期)一文中,在总结近年危机报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评估机制、快反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五大机制的设想,具有相当的建设性和启发性。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现代传播》,2001 年第2 期)回归新闻报道自身规律,强调灾难报道信息层面的价值。高向军的《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 年第2 期)、赵志立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当代传播》,2006年第 6 期)则从人性角度审视新闻报道,富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

与大量期刊论文相比,研究传统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机制的专著要少得多。早期朱金平在其著作《论突发事件报道》(长江出版社)中,通过总结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报道的采写,填补了当时我国新闻写作理论和突发事件报道采写理论的空白。范以《论突发事件传媒视角选择》一书以伊拉克、抗“非典”、印度洋海啸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和对其处置过程为依据,着重研究了传媒对突发事件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其他相关著作还有吴宜蓁的《危机传播》(苏州大学出版社)、钟新的《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嗓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史安斌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南方日报出版社)等。此外,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作为研究论题的硕士论文近年来不断增多,如任壮《建立健全我国国内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蔡洪《电视媒体应对他法事件传播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二、对网络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

当下,网络媒体传播实力和影响力日趋扩大,对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合理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使其在突发事件传播和处理中能够更科学,更充分的发挥功能。将新媒体与突发事件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李炯《突发事件与网络传播特点》,徐岚《从突发事件看网络媒体之应对与局限》,刘锐《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沈琪霞《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两年,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微博和突发事件”为主题的研究也相继涌现,如陈红玉《由突发事件看微博的传播机制》(《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徐爱《微博传播影响公共事件走向的机制分析——以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为例》(《青年记者》,2010年第12期)等,主要着眼于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点、作用、传播机制、舆论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此外,最新研究如陈丹妮《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研究》②一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微博的作用。赵梁在《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③中结合具体事例,从冲击和促进传统媒体发展两方面具体论述了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得出自媒体不是颠覆传统媒体的终结者而是助其成长的动力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媒体理性化的传播趋势。

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研究视角新颖,能够为媒体发展提供解释和指导,但真正系统、全面的论著很少,难有整体上的把握。其次,新媒体瞬息万变,对于不断呈现的新的特点,理论研究往往处于滞后的状态,削弱了研究价值。此外,新媒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其本身就存在服务、技术等诸多问题,如信息更新速度过快,相关记录不易保留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更精确的量化分析和更系统的宏观层面的把握,相关研究难以深入。

三、对突发事件、媒体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对突发事件、媒体、政府三者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既有历时态的研究,如沈正斌在其发表的系列文章提出“三阶段”论;也有对某一阶段做局部的集中考察的研究,如刘一平《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灾难报道机制》(《新闻大学》,2001年春)。但凡是对三者关系的探讨,必然涉及到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内容,由此,也可以说,这部分的研究呈现出最明显、最广泛的跨学科特征。具体可将相关研究分为两点:

其一、国家形象与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的文章,早期如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通过分析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弊病及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媒体报道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忽略了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性,这在当下已经成为惯例的观点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启发性。王眉《国家形象与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6期)总结了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中,美国媒体和政府塑造国家形象的技巧,强调媒体与政府建立联合反应机制的重要性。李爱晖、万兴伟《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体制机制创新——以汉川地震报道为例》④从媒体、突发事件和国家形象三者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地震前后我国国家形象的变化以及报道对国家形象产生的重大影响,提出应建立应急报道机制以增强主流媒体构建国家形象的影响力。

其二、政府治理与公共突发事件报道。这类研究多以突发事件为案例,关注媒体报道产生的政策效应,如媒介缺位与政府应对之间的关系等。此外,跨学科交叉研究是这类文章的另一显著特点,往往涉及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危机应对管理等多方面理论。如《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都是依托管理学背景所做的论著。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一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域》⑤,李红梅《突发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共关系》(《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⑥都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突发事件、媒介与政府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另如《突发事件报道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科学化发展探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12月)一文,通过对突发事件报道与政府危机决策的关联性的分析,指出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将协助政府有效应对危机管理,并进一步推动政府完善应对机制,进行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

②陈丹妮,《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③赵梁,《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④《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555-560

⑤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域》[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第6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1 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统计,石嘴山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起,其中8起为传染病,84起为环境因素事件(均为居民一氧化碳中毒),均属一般事件。报告事件数较2011年同期64起(其中传染病4起,居民一氧化碳中毒60起)上升43.75%;累计波及人数4605人,累计发病319人,无死亡病例报告,经估算直接经济损失42350元,间接经济损失51650元。

2 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2.1 组织体系方面: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以中心领导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中心在应急队伍建设、物质储备、应急值班制度、现场部署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体系得到了提升和完善。

2.2 应急准备方面:一是制定了《石嘴山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汇编》,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做出科学规范的指导。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中心全年派出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66期,累计参加培训165人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提供坚实的理论储备。三是锻炼队伍,开展应急演练。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病毒疫情的时期,中心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提高了应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2.3 预防预警方面: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预警信息报告。中心有专人负责传染病预警信息排查工作,每日对预警信息进行核实排查,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在各级医疗机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二是认真落实防范措施。严格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传染病防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4 应急处置方面: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以中心领导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和指挥有关人员,由责任领导带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立即对事件的严重情况做出较确切的判断,同时指挥有关人员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紧急救援处置工作,并按照信息工作要求及时、实事求是地向市卫生局和地方党委政府报告事件经过及处理等情况,同时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2.5 培训宣传方面:我中心结合各种卫生宣传日和专项工作,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深入社区、工地、学校、农村、公共场所广泛开展疫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年广电部门录用稿件40篇;制作走进直播间5期;报纸专版2期;新闻报道节目15期;进行卫生节日宣传咨询活动12次;深入社区、厂矿、学校、农村等场所宣传咨询活动45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作业本、围裙、纸杯、扑克、雨伞等)6万余份,接收现场咨询6000人次。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全年举办各类业务培训13期,单位及基层共1200人参加了培训。

3 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3.1 主要经验有:

3.1.1 领导重视: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中心领导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1.2 制度健全:针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跟急迫性,中心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值班制度,同时下发了双休日及节假日的值班制度,由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施。

3.1.3 考核力度:为了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质量中心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核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具体到每一起突发事件整体的应对,包括敏感信息的搜集、上报、及暴发事件突发事件的流调、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防措施的制定。

3.2 存在问题有:

3.2.1 中心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限于编制、专业人员构成等原因,我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队伍建设不足,现有人员不能较好的应对突然出现的事件。

3.2.2 中心设备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中心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配备的设备陈旧、老化,检验能力明显不足。

第7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为做好突发事件的年度评估分析工作,根据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粤府〔**〕71号)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应急办组织开展**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分析,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个级别的有关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评估。

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重点围绕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森林防火、防御台风和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交通和火灾事故、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防控传染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处置等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趋势分析及工作建议。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及其所包含的分类别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采取的主要对策和工作重点,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和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对影响面大和处置突发事件有借鉴意义的事件,各选择1—2个案例,从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评估分析的组织工作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组成四个评估分析组。由牵头单位会同参加部门共同编写本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请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提供本地区典型类别突发事件(四大类中的一类或几类)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各组牵头部门在各地、各有关单位评估报告和总结分析材料基础上汇总形成该类别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各有关单位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水利局(三防办)、农业局、林业局、地震办、气象局协助。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经贸委、公安局、建委、交委、水利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容环卫局、林业局、质监局,旅游局,**海事局、**供电局协助。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经贸委、农业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检验检疫局协助。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民族宗教局、民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土房管局、建委、外经贸局、文化局、国资委、规划局、市政园林局、体育局、物价局、工商局、旅游局、外办、侨办、金融办、局、台办,**警备区、武警**市支队协助。

三、评估分析的有关要求

(一)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年度评估分析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表格附后,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补充)、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第8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第9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和生命健康威胁已经实现了极大的降低。这一现实成果,无疑是对我国多年应急管理工作努力的肯定,是值得我们推崇和赞扬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应急管理工作中不足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严峻的一面。经过多年的应急管理实践发现,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做好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应当成为现阶段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去抓。只有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使得应急管理人员应急管理水平获得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和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1、应急管理体系之中的业务分析

业务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成效同样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只于机构的建设预案的制定有关。科学的、优化的业务流程能够对类别和情况各不相同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到良好的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效果。通过应急管理基本业务及流程的分析,政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实际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且效果较为显著的支撑。

基于对我国众多类型各不相同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业务的分析和总结,将应急管理业务的流程进行概括,其基本业务流程分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处理体系两部分,其中应急管理体系包括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其中应急指挥/处理模块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模块。应急指挥处理体系及流程为势态报警―势态接警―指挥调度―事件处理―处理结束,其中事件处理是指挥调度的反馈。两个模块通过应急指挥/处理相连接。

2、应急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2.1、应急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组织体系现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体系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主管部门主要是各级专门的应急办公室,培训机构从政府扩展到了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实施部门以党校和行政院校以及干部学院为主。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内容体系现状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周期、培训方式和培训评估三个方面。从内容设计与周期来讲,克拉玛依区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仍旧停留在宏观性的培训中,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从培训方式上来看,大部分培训仍以传统授课为主,缺乏实景模拟培训演练的经验。从评估结果来看,创新性的应对急训特点的评估模式还未开发出来。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配套体系建设现状主要分为硬件配套和软件开发两个主要部分。硬件配套主要是指培训基地和模拟演练中心的构建。

2.2、预案体系建设需要完善

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框架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覆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等种种突发事件,然而一些预案不够规范完整、原则化比较严重,可操作性有待提升;一些预案没有形成体系,造成上下脱节、不对应;一些预案同其他部门预案不衔接、比较难配套;还有些地方、部门并没有认真对已经存在的预案进行宣传以及演练,相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预案也没有经过检验,有着比较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没有依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来对预案进行第一时间的修改。

2.3、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教育有待提升

这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突发事件,在这之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之时比较匮乏,反映到政府应急管理那么就表示着政府在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教育上的缺失。比如说汶川地震之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没有一人伤亡的奇迹以及其他学校伤亡惨重之间构成较为鲜明对比,那么就用血的事实说明了防灾避险教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这个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在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之中展开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教育,充分使用当前多媒体技术,同时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防灾救助演习,逐渐提升公众的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的能力。

3、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培训组织与实施组织之间的合作,应当重视教育培训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密切合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发挥各高校、科研机构、培训组织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组织主体对实施主体的培训投入以及科研投入,保障实施主体有充足的财力完成各项培训和科研工作。

3.2、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在“防”与“治”的关系中,突出侧重于“防”,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各级城区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实现科学的应急管理决策制定:第一,建立全程监控预警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前总会有征兆,特别是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则就可以凭借先进的科学仪器来进行准确预测。第二,有着现代智囊成员应该参与决策之中。在爆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之下,种种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诸多,对于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则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该依靠智囊团参与决策之中。

3.3、完善应急知识体系,逐步走向高科技应急

高科技应急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应该顺应此种潮流,使得高科技可以更好地给应急服务。同时建立应急管理知识库,包含同应急有关的种种知识,技能,经验和技巧,并且通过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得这个数据库实现充分的共享以及全方位的动态更新。

3.4、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各城区预警系统建设可以采用如下做法:第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举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界定和分类,各层汇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事件期限,汇报方式。鼓励个人,组织等真实向政府机构及时举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设立相关奖励措施等。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第二,筹建全省范围的突发公共事件通告制度。向全社会及时通告当前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处于何种严重状态。第三,建设配套的突发公共事件评估系统。对突发公共事件后果,将来的形势动向进行分析评估,借以弥补突发公共事件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工作失误,并排除潜在隐患,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

4、结语

现代公共突发事件具有瞬时性、强危害性等特点,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应对紧紧围绕住一个快字,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快速妥善应对,要实现这种效果,应急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建设,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接口的技术标准,为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快速传递铺平道路,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

参考文献:

[1]俞蓁.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思路[D].华东政法大学,2012.

[2]甄贞,陈爽,刘大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J].商业时代,2010,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