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课外阅读感想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感想

第1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也不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在纷纭复杂良莠杂存的阅读文本中盲目涉猎。应该加强指导,帮助学生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益。人人认为,以下的指导工作应该力求到位:

1.课内课外结合,优势互补

课外阅读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提醒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适当结合课程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指导课外阅读的功能。反过来,课外阅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使课内课外产生了强烈的互补效应。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时,鼓励学生阅读较为浅显的《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生命知识篇》、阅读知识与感情交融的冰心的《谈生命》、阅读丰富诱人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都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受。因此,课堂教学是“必须”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做好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利用课外阅读的补充优势,才能进一步增强思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极撰写思品小论文,培养思想品德意识

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一,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并组织交流,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第二,指导写读书心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但这还仅仅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撰写阅读心得的指导,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慨与独到见解,发表自己观点。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和要求学生把所读材料中的正确观点、典型事例、焦点现象以及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记录,积累属于自己的思想素材。

3.开展综合阅读实践活动,提升思想品位

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新闻会、时政讲座;办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判断、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正与反、美与丑、是与非,并能自觉地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树立良好的是非观、价值观,进一步发扬优点和长处, 较正缺点、弥补不足。

4.实施有效评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调控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改进课外阅读策略,激发出学生更强大的课外阅读动机。

进行模糊评价,立足学习进步。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思想进步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堂学习的评价方法那样运用听讲效果、感知程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等要素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上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大量的课外阅读常常促使学生开始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用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从书中汲取养料,并以主人的态度运用和创新,达到“书为我用”的境界。

注重过程评价,着眼素质提高。课外阅读是一个“外引素材,内化感知,提高素质”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对学生思品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据此,应坚持渐进性的评价原则,在追求课外阅读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

第2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1 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2 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4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 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第3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关键词: 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正常发展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笔者这样做已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学生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摘抄时,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了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引导。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以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其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及他人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第5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一、实施课外阅读及拓展训练的意义

作文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升学和就业。尽管中学阶段对作文有了硬性规定,但并不能确保初中生的作文水平都达到这个层面上。作文教学的困境,日益凸显。

我国现阶段对作文的教学,还局限在教材上。整体来讲,作文教学重视阅读,忽视写作的弊病难消。作文教材的局限性制约着作文课堂的教学,整节课程的分配都由学生支配。学生因缺乏素材,导致在写作时“江郎才尽”,种种现象表明,对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亟待提高。

实施课外阅读及拓展训练,是逆转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的神奇力量。n外阅读的积淀,能拓展学生的写作视角,为他们增加素材。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曾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努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实施课外阅读及拓展训练的运用策略

1.重视课外阅读,奠定写作基础

语文作文写作的基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作文教学更丰富有趣。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看书看报外,还要对优秀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做到“精读”和“泛读”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外阅读,初中生不断汲取着文化的营养。在课堂上,教师以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训练,形成课外阅读的正确之风。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有据可查,有物可写,有情可抒。

2.渗透课外阅读,培养写作灵感

“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作文写作的源泉,同时也是初中作文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初中生通过课外阅读,随时在脑海形成想法,有了想法就想同他人分享,这就是作文的雏形。课堂作文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教会了学生具体的写作要求和方法。在教学中,将课外阅读渗透进去,能给学生作文灵感注入新的血液,也成为现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热门。

课外阅读是作文知识长期积淀的过程,也是灵感之花的养料。课外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资本。王安石《伤仲永》中,“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也是王安石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叹息。

3.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写作质量

加强随笔训练。随笔自由地表达了学生的情感,突出了学生鲜明的性格,也是提高他们写作质量的关键。教师加强对学生随笔的训练能力,要求他们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怀,感受真实的写作世界。

加强对日、周记的写作训练。日记在记录初中生活的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纪念册中最重要的一页。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记日记。日记在表达初中生想法和情感的同时,也不断积累着课外知识。通过训练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为他们以更加凝练的笔触书写作文提供了参考。

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提高阅读水平,无外乎多读,熟能生巧。阅读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进行。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上,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日常进行拓展训练时,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精读,在量次阅读中,充分通晓文章布局,明白作者写作意图,自己如果写作此文应从什么地方着手。对文章的分析持有严谨的态度,在布局谋篇上,必能获益良多。

正确阅读。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必须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益的、趣味性的内容。教师推荐的书籍,应是思想健康、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适合课堂教学的类型。阅读的重点在于对文字的阅读,依靠文字激发想象。在日常的阅读中,要讲求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阅读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读书中去。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读”的层面。读书时,心中所想与所看融为一体。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是初中生阅读收获的主要途径。在阅读的道路上,必将为作文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第6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诚然,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是借助典型的课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仅仅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光靠教材上的课文学习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成为快乐的读书人。怎样让学生感觉到课内外阅读好学呢?要让他们深深地知道,自己的知识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再加上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只有走出课外,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第7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习惯养成

学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合计不少于145万字,但目前教科书的内容仅仅是必备读书量的六分之一,其他更多的阅读量需要在课外补充。因此,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统一,既要求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整体上并不乐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娱乐的多样化,学生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远远多于看书的时间,这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为此,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亟待培养。

一、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要以文导读。教师应热爱生活,热爱阅读,并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在语文课上传达给学生,营造感人的氛围,在情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好相关材料,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动人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情感世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美妙的故事中去。二是要以读带读。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值得阅读价值的书,建立一个班级图书馆。班级图书馆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增加了课外书籍,更促进了生生交流,使学生走出相对狭窄的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投入到阅读的大课堂中来。三是要谈话诱读。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四是要以观激读。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感觉书的世界的广博与丰富,知道书籍的种类和历史,了解图书馆的结构,了解图书摆放的规律,提高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有条不紊地筛选图书。

二、重视阅读教学第二课堂的要求,加强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是要加强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二是要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运用知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学生“自由提问”。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读而问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理解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问能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又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

(三)学生不断地“视野开阔”。给予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如学习《刘胡兰》一文时,扩展阅读《红岩》,使学生对共产党员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如学习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再让学生阅读《格林童话》,可以使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和大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延伸,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思想的美餐中丰富文化积淀。阅读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自由阅读,孕育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教育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之举。

为了使学生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首先要在校内督促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允许学生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无拘无束地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快读或浏览……只要他们高兴阅读即可,这样就发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和家长沟通,使之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孩子,为孩子买书、借书,并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活动。

四、知识竞赛,感受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

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课外阅读的成功,还可以坚持每月搞一次知识竞赛。让学生根据课外积累各自出一道竞赛题,在班内开展“我问你答”活动,比比谁回答得最多,谁的知识渊博,谁的题目出得好。这样,学生在竞赛前为了难住他人,也为了自己能多答题而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在竞赛后又千方百计地寻找难题的答案,形成了一股比着读、比着学的风气。知识竞赛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绝非朝夕之功,每一种好的做法都需要语文教师的耐心引导,长期坚持。相信有我们的执著和努力,课外阅读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双燕.浅谈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08,(5).

[2]吴宏.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13).

第8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目前,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阅读停留在布置作业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的切入点。我们应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让书香浸润校园,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一、立足课堂,向课外延伸,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要想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在课内阅读上下足工夫。语文课本上选的课文都经过了专家的评审,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所以我们要精心研读文本,帮助学生寻找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文本内涵。

1.以相同的主题或相同的题材为阅读拓展点,即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或题材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十二册第五组的课文以“感悟人生”为主题,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林清玄散文集》。

2.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表现手法各异,教学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运用了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如根据《卢沟桥烽火》向学生推荐按时间顺序写的《四渡赤水》;根据《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向学生推荐以写情感为主的《爱的教育》。

3.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了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作者同时代的作品,既加深理解又拓展阅读。

4.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厚。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原著《西游记》。六年级下册的练习中有有关笑的词语,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精彩故事,了解典型人物。

5.以课文中的人物为阅读拓展点,推荐作者的其他文章或书籍。如学完《莫泊桑拜师》,教师可立即组织学生阅读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一天》,在阅读中体会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影响,学习相关的写作方法。

二、以生为本,以师为导,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教师可结合教材的特点,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到知识,增长见闻,以课外补课内,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1.预测。阅读全文之前,先浏览文章题目、插图,对文章的线索、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并积极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想象,以便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如在读《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根据题目对内容如此预测:什么是“三打”呢?打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预测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吸引着他们去阅读整个故事。

2.想象与联想。在阅读的过程中,人的头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浮现出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来,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想象。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留白,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如何从战火中救出小女孩?40年后小女孩如何感谢聂将军呢?

3.精读与略读。苏教版五年级《精读与略读》一文说,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要做到透彻理解。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要精读。略读就是大略地读。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使用。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等很快地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当然,略读也不是读完就了事,每次略读完毕,要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的内容。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4.写法的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写作技巧表情达意,力求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和续写等。

第9篇: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的好习惯和培养

一、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默默地”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学生轻轻的读出了“静静地、悄悄的”的词语本意;然后想想“总是默默地”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想象小英都怎样“默默地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想象:“六·一”儿童节不会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课堂上也不会看到她高高兴兴举起的小手,选“三好学生”时同学们不会想到她……请学生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默默地”不被注意的感觉。继续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愿意作一位“默默地”生活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不愿意,因为太孤独(寂寞、痛苦、没信心)了”。此时动情的点拨:明明是花朵一样美好的童年,却听不到她欢歌笑语,看不到她美丽的笑脸,表面上默默地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会?学生的脸色凝重起来,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随后的研读活动自然也有了探索的兴趣、有了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当然,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上述的“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二、课堂阅读教学掌舵,课外阅读学习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动力

我们知道如果是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比作是一只飞鸟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它的两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所支教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

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为了较大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