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精选(九篇)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第1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近年来,我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主要有以下几块:

1、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143个:其中2006年实施了1个,2007年实施了4个,2008年实施了17个,2009-2010年实施了21个,2011年实施了10个;2012年实施了29个;今年正在实施的工程点达61个。

2、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3个:其中2012年实施了2个,今年正在实施1个。

3、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批:即镇健身路径工程;

4、在新农村建设点、“三送”点实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体育健身工程。

实施的143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5批的健身路径工程中已拨付场地建设补助资金达94.5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突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我县成立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改委、县体育局、县财政局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并设立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体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日常事务。

(二)找准切入点,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

我县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新农村建设点在挂点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一是坚持节约优先、规划优先、环保优先,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废弃水塘、闲置房屋,或填平,或翻修,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地脏水臭问题,又建成了体育健身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二是把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培育新农民、创建新村镇、塑造新风貌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不仅促进了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增强了农民身体素质和生产经营、就业创业能力,而且带动了村镇的整体规划,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和生态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村发展的软实力

(三)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与广大农民朋友利益密切相关,涉及土地、劳力和资金。在实施过程中,着力加强了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板、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宣传片,印制宣传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意义、作用。通过宣传,农民群众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全面铺开后,立即受到各乡村的热烈响应,出现了争着要求实施的现象。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用典型说话,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到已建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学习考察、比赛交流,让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有方向、干有目标。

(四)建好管好用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我们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上着力把握好以下关键点:

第一、在选址工作中,强调农民自主申报、乡镇政府推荐和严格考察。

第二、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求各村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各乡镇政府要监督到位。

第三、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农民群众用好体育健身器材,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作用。七年来,我县累计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357名,做到了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单个项目资金数额较小,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好。

一是经费不足。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定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村0.7万元的场地建设费已远远满足不了项目建设,大多数行政村无资金积累和收入来源,造成建设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二是进度不均衡。个别乡镇对项目建设只做一般性安排,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致使项目建设滞后;

三是部分行政村难以落实建设场地,造成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甚至擅自更换工程点;

四是个别行政村器材管理不善,导致器材受损现象。

四、工作建议

第2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市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现场会的要求,决定在全区各镇(开发区)的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区实现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到2008年前覆盖率达90%,力争覆盖率达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副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如选择新建标准篮球场,经验收合格每个球场除器材外再补助资金1.2万元。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镇(开发区)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镇(开发区)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各镇(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实加强领导,确保经费到位,

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第3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新农村建设 和谐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体育问题不仅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且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的基石。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4.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21-23.

[3]姜乃强,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第4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发展策略

一、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力求寻找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而改善卢龙县学校体育教育整体质量,使卢龙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资料,并查阅了相关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学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2.访谈法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途径,与部分经验丰富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进行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探究与交流,讨论出了卢龙县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3.数据统计法

笔者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卢龙县农村学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了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

三、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

卢龙县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虽地处沿海经济开发带,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十分艰难。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滞后的现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全县10多个乡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资料,经分析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体育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较差,器材缺乏;农村学校体育课执行率低,学生课余活动开展少;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突出问题;学生体质水平不尽如人意,等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和学校的极大关注。

1.农村学校体育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卢龙县各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90%以上的学校都添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做到了基本上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破损器材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这给学校体育教学等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可以说,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较差,器材缺乏

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卢龙县中小学中,运动场地不达标的占47%,缺乏的体育器材依次为乒乓球台、杠铃、单双杠、排球、足球、羽毛球等。这些体育器材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教学、锻炼所必须的实心球,绝大多数学校配备数量不够,而简单易行的跳高架、跳绳等与要求也有差距,单杠、双杠、垫子等体操器材缺口也较大。部分乡镇小学因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全面开展体育教学的需求。可以说场地、体育器材不足是制约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村学校体育课执行率低,学生课余活动开展少

在卢龙县各类学校中,体育课平均开课率为81%,其中卢龙镇、刘田庄学区、石门镇、木井乡开课率较高,还有19%的农村学校开不出体育课,达不到“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这说明卢龙县农村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较低。另外,70%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落实不到位,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达不到一小时。

四、对策研究

1.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经上述分析,我们已经明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质量上不达标是影响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障碍。《教育法》对教育投入有明确规定:“普通教育投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学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基础建设,保证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逐年改善。

2.行政拨款为主,多渠道集资为辅,修建体育场地、购买器材

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所以用于修缮场地、增添器材的拨款会出现延期、不足等情况,因此学校在等待政府拨款的同时,也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不等不靠,从我做起,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应该成为各学校学习的榜样。自制器材是目前解决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业余训练、课外活动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各农村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废旧利用,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时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力争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3.努力提高开课率,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从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可见,“不能完全按新课程标准开课”是制约卢龙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笔者经过研究,慎重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努力提高开课率和课程标准执行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各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体育中长期规划时,应该提出体育课开课率的具体目标,并严格执行,落实指标。

第二,更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观念。即变单一的、健身的体育教学观为健康、育心、娱乐等多元化体育教学观,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学结合农村实际,创编出有本地特色的、新颖的教学内容。

第三,从卢龙县农村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做好协调工作。凡具备基本教学条件的学校,均应按国家颁发的《体育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开设体育课,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间操,力争使每天的锻炼时间达到一小时。

第四,正确对待“升学体育考试”和“国家体锻标准”达标工作。“升学体育考试”和“国家体锻标准”是督促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它不是学校体育的目的,因此学校不能以“达标”比例取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评价,也不能因此冲击正常体育教学秩序。

五、结论

第5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但一些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众多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始终无人过问或敷衍了事。在大搞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农村学校的许多体育教师还在延续着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限制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本人以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寻找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削弱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尤其是新课改后,体育教育在城镇中学得到加强,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体育等课程因其在价值取向上与其他课程不大一致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加之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领导层关爱体育课少了,班主任关心体育课少了,体育课教师潜心施教的少了,家长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也少了,每周仅有的几节体育课也就成了“休息课”、“调解课”,大大削弱了体育的健身功能。

2.缺乏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障,更是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尽管国家已经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但是在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与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据我了解,许多农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甚少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导致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条件,我们何谈课改?何谈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误解和偏差。很多农村体育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化设备教学。在这种思想误导下,在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教师把新课程实施的不顺利归因于没有电脑。有的则认为,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点花架子,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学习成绩,看升学率。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自由,一切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放任学生,实行放羊式教学,完全偏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条基本理念。

4.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问题。大多数农村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一直只有比较笼统的指令性的体育教学目的。衡量体育教学质量也一直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这种教学文件中的目的和任务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常常难以确定和把握体育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5.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但在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师资严重缺乏。多数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十分薄弱。因地域特点,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到一系列的培训、课改、研讨、调教的活动,再加上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差异较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欲望不强,能力比较差,严重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的对策

1.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强化体育教育理念,把握“健康第一”的核心主线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好途径,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为了学生体质健康着想,本着“健康第一”的目标理念:一是中学各级领导和全体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农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农村体育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作为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除了通过学校有计划地对体育设施进行投资,还可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教师也可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力更生,根据当地的资源,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器材进行锻炼(如用旧布和木屑制作绣球、沙包等,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子制作投掷物、保龄球瓶等器材);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锻炼(如学校可以依托大山的优势开展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

3.真正从思想上完成传统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观念之间的转变

学校领导在教育实践中重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要得到根本转变,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接受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条基本理念;在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在组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朝着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方向发展。

4.改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要接受“以目标引领学习的内容”的新观念,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可以以多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减少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增加使用如启发示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建一种新型的教学集合。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等。各省(区、市)应为促进农村的体育课程改革组织好专业支持的队伍,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域特点的教研制度。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多提供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体育教师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坚持自学自研,深刻体会新课程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小刚、牛晓主编.突出地域特点 深化课程建设——重庆市农村体育课改的推进方式[J].新课标实验教材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第6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一、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

1.农村残疾学生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指导纲要第十条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目前,在体育课程的开设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少数学校对残疾学生免修体育课。造成残疾学生体育课开课率低,随班就读的比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残疾学生的数量较少,没有办法组成相应的教学班,同时学校领导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对农村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

2.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情况

(1)体育教学目标。身体康复是农村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最根本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认为农村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然后体育教师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传授学生知识、体育技能,并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技能测试自身健康状况。农村残疾学生本身生活与学习在农村,农村艰苦的环境实质上就是对农村残疾学生的一种考验与挑战,他们通过超越常人想象的艰辛努力,顺利完成学业,这个过程就是残疾学生意志锤炼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可依据这一特征,实行个性化教学,使这一体质与意志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克服身体方面的困难和阻力,进而磨练和培养农村残疾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农村残疾学生还能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2)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调查显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中,都缺少针对性、专门性的残疾学生体育教材,他们使用的体育教材和普通学生一样,连同教辅类图书也很少见,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学校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其整体结构间的迁移关系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变化规律等体现着体育教与学的交互关联。可以说,根据体育教材实施以恰当的教法,能够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3)体育教学内容。通过调查,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训练、田径运动、简易太极拳保健活动等,其中,简化太极拳尤为广泛推行。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出于对残疾学生的安全考虑,而不愿意引进新的相关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一些残疾学生专用教材与器材设备接受与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调查显示,农村残疾学生比较喜欢的5个项目分别是气功、游泳、游戏、简易太极拳、球类运动和舞蹈项目。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较为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存在某种缺陷而缺乏激情。(4)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由于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运动水平高低不一,仅依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统一授课,很难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调查发现,多数学校仍采用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法,而个案教学法相对较少,这与缺少残疾体育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不无关系。(5)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特殊体育学教授张加贝在《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常规体育与特殊体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同,常规体育教学多是集体教学法,但特殊体育教学必须采用个案教学法。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多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同。例如:鼓励法、讲授法、演示法、矫正法、练习法等方法,仅存在着个别体育教师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个案教学法。(6)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体育课程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检验体育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要求的一种手段。农村残疾学生体育考核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以及个体健康状况。但是,目前针对农村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的学校对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不同。例如,河南省一些学校体育课程成绩评价过多地注重成绩结果的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而使残疾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存在着不公平的待遇。(7)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学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研究探索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过程的特性和规律,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尤其针对农村残疾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熟悉新技术、特殊器材的运用,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农村残疾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与学习环境。(8)随班就读形式。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使得体育教师无法顾及残疾学生,往往是放任自流,造成体育成绩考核随意性很大。而采取免修的形式更不可取,无意识中助长了农村残疾学生的消极性。随班就读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资金紧张与办学规模较小、缺失残疾专业学科的体育教师、农村残疾学生生源较少,以及相关的残疾体育教学教材和教辅图书匮乏等。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积极支持农村残疾学生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以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3.农村残疾学生拥有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情况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实施体育教学的物质保障。农村残疾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使用正常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时,需要体育教师提供一些保健康复运动的辅助设备等,并鼓励农村残疾学生使用这些辅助器材。农村残疾学生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也拥有相应权利接受各项教育,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备等。调查发现,目前河南省还不存在一所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专门场地与器材。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缺乏重视,学校资金没有到位。为此,学校领导层应及时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重视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专项资金,引入残疾学生所需的特殊器材设备,建设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满足每个农村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对策

第一,加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体育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农村残疾学生康复的理论知识、健身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学校应重视残疾专业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走出去,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残疾学生教育教学的需要,包括举行座谈会、专家讲座、课程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促进体育教师在残疾体育方面的业务工作与学术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与创新。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在校园规划、场地建设中,应考虑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而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育器材使用证”,使残疾学生优先使用或者免费使用场地器材。

第三,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农村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可以采取残疾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展开,不分年级和学龄,在俱乐部内进行分类教学和个别教学,当然也可以采取运动处方教学。

第四,建立残疾学生体育志愿者服务组织,负责帮助和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对参加志愿服务的相关学生应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残疾学生体育志愿服务不仅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与健全人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交融心灵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关于农村残疾学生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步骤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的主体包括同行专家、学校领导、农村残疾学生等,通过评价使各个主体能够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成绩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进而促进农村学校残疾学生的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体育科学,2006(2).

[2] 赵国武.山西省特色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山西大学,2005.

第7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1.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2.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WWW.133229.COM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3.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弓『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8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1 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3 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

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

第9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在“十一五”期间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意义(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政策引导、竞赛推动和激励表彰机制,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农村体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过多,投入较少,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着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二)《纲要》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

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有利于《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三)“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的重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是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一件实事。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占领农村体育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农民强身健体、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使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基层政权更加牢固。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做到亲民、便民、利民,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实行各级政府扶持,社会力量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大力协同,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运用多种手段和杠杆,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基本的场地建设标准,不搞一刀切和统一模式。在建设中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可以与附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六)“十一五”期间,每年在全国范围一批有条件的行政村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争取占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惠及约1.5亿农民。以此

为契机,搭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广大农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带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我国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三、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项目、建设要求、实施对象、投资原则和方式(七)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八)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以符合建设条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职责的行政村为实施对象,采取申报审核方式择优确定。实施对象需具备以下条件:无标准体育场地设施;重视体育工作,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热情高、有传统,村民对建设体育场地有积极性,自愿义务投工投劳;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能自行解决部分配套资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使用有措施。(九)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建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带,与绿化、美化相结合,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混凝土标准篮球场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标准篮球场的四周,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它体育活动。(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投入为主,社会集资为辅,体育公益金主要在器材配置上予以支持。实施对象在不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自筹经费作为补充,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形成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十一)通过资金和器材补助或“以奖代补”等方式,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入机制,国家资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四、积极稳步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二)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事关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各级体育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体育工

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列入相关评价体系。会同发改委、财政、农业、文化等部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国家、省、地、县、乡、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十三)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面宽,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实施工作。2009年要全面启动实施工作,做好规划制定,部署实施工作,做好宣传发动,明确建设思路,规范操作程序,严明工作要求,为实施工作打好思想、组织和工作基础。做到精心规划、周密组织、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十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政府工程,要保证扶持资金和配备的器材及时到位,取信于民。同时要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签订援建协议书,使实施对象认真履行权力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援建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并承担起维护和管理的职责。(十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十六)国家体育总局将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评估管理机制;编发简报,及时交流各地经验和进展情况;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实施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对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