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品德教育应从小抓起,那么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

一、学校的课堂教育

抓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幼年是世界观的模仿阶段,只有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图片、故事、实地参观等深入诱导学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教师应严以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等。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有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言语等坏毛病,就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典故:“孟母三迁”就告诉了我们环境的重要性。而且,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注重自我。同时,有些家长整天让孩子做作业 、做课外练习、辅导资料。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使孩子成了“高分低能”。所以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孩子从多方位去发展,成为正真优秀的有用之才。

三、社会的影响

第2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3-0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教学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足可见一斑。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以及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的学习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总认为:“思想品德课仅仅只是一门副科,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这一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试想,如此状态之下,又怎么能保证学习效率及质量呢?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阴影,受到年龄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恶、憎恨父母的错误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几位学生亲自阅读了他们外出的父母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后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完父母信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而且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有心理特点,又促使他们深刻感悟与领略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而这显然正好是本节内容的思想主旨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实现对于这节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黄黄的油菜花,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河水,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或者是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利用假期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2.要创新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

第3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农村初中生的德育现状

现在的农民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着“三农”政策的好时机,大部分已摆脱了贫困,开始向小康迈进。但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这里的部分中学生,却出现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空虚”的尴尬的局面。“普九”后,经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抱怨 ,现在的中学生太难教了:不仅仅是学习基础差,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道德似乎已丧失。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责任心、感恩的心,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边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一些学生厌学,他们时常抽烟、酗酒;聚众斗殴,敲诈、勒索、校园盗窃及师生冲突时有发生,造成在校生的不断流失。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撒谎、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他们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同学因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对教师的教诲不怀感恩之情,反而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教师的心理。

(2 )原因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之所以在德育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原因有多种:

第一、是家长的纵容。现在的农民家庭大多只有两个孩子,有的还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家长对他们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孩子上不上学他们并不关心,有时还帮孩子撒谎。当教师向他们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习惯时,有的反而替孩子说话,甚至抬孩子的头。个别家长送孩子到校的第一天,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我的孩子不能骂,否则的话我和你们没完。”试想,有这样的家长撑腰,这个学生就不会把教师放在眼里,在学校自然就难教育。

第二、家庭不和谐,无法给学生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天天在子女面前打麻将,赢了一高兴给孩子钱让其任意花,输了则拿孩子出气,或者夫妻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第三,学校周围的黑网吧、游戏室给学生的逃课提供了温床。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近四成的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很容易传播。这个年龄的初中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行,无法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里边的暴力、色情给学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部分家长目光短浅,受社会大潮流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支持学生外出打工。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其它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优势。政治学科的学习,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在于借助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认为,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1)教育学生学会勤劳节俭,常怀感恩之心。

现在的中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至少不愁吃穿,加上父母从小的溺爱,形成花钱大手大脚、互相攀比的风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

在校园内,他们平时洗手、洗脸、刷牙时,不关水龙头,让水─直流;不爱护学校财产,乱扔教室内的粉笔;周末到校,父母给的钱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威胁父母不来上课;平时乱倒饭菜;劳动不积极。而在教学中,关于名人、伟人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灌输这类思想。 如节俭方面,可结合历史知识讲《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时,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他曾给自己的儿子写过《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并把他的名言“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讲解给学生听;讲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时,告诉学生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如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周恩来在工作时,总是在自己的右手上套上一个袖套,,目的是为了不让袖子坏得快。像这样一些生动真实的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休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感受教育。关于学生乱扔教室内的粉笔的情况,可以给他们讲一讲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徐特立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让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应具有的美德。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谆谆告诫他们要崇尚节俭;针对学生不理解父母、不懂感恩的情况,可以用中国二十四孝图、陈毅元帅回家给母亲冼脚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之心。

(2)让学生学会礼让,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初中生,15、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牛不马的时期”。动不动就爱发火,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事就争吵或打架,不懂得礼让;对班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班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一个学生心中如果连集体观念都没有,你就不可能指望他会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校园,更不要对他会在爱家乡、爱自己的祖国方面抱有幻想。可以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礼让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介绍陆游、屈原、岳飞、林则徐的故事,教育学生一个人只有从爱身边的事物开始,包括爱班级、校园,才会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3)让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目标的改革,在教学中,明确提出课堂的三维目标,在原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学到评价历史人物,此时可教育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功是功,过是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 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4)教育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做人。

第4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宽容是心理健康之本

宽容就是能接纳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斤斤计较。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具有宽容心理的人,一般不为名利所困,活得洒脱,常常受人敬重;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心胸多狭窄,见人胜过自己就眼红,往往在背后使手腕,或说人坏话,或加害于人,将自己置于不宁之中,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十分有害,于己于人都不利。当今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好胜心强,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学校教育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其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比如《待人要宽容》一课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几次三番为难他,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廉颇负荆请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蔺相如的容忍行为进行质疑、解疑,如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廉颇的一再为难?从中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心理。然后通过读第二则小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赖宁的那种待人宽容的好品质。最后通过实例辨析,让学生真正形成宽容的健康心理。

二、乐观开朗是健康心理的主干

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就会感到不顺心,为这些小小的事而烦恼、苦闷,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有的还走上了绝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心理,如《乐观向上》这一课,文中的张海迪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海迪在轮椅上还能为数千人治病,还学会了英、美、德、世界语等四种语言,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资料。她还坐着轮椅上台为大家演唱,给许多青年朋友写信,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目标,时刻想着为人民多做些事,在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生活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对张海迪事迹的学习,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讲讲在5·12汶川大灾难中涌现的让自己敬佩的人及事,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改写了灾难的痛苦历史,从而健康积极地向上生活。

三、自尊心是健康心理的灵魂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不向别人低头哈腰,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做一个有正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肩负祖国的重任。小学思品教材中,不少篇目都蕴含自尊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要自尊自爱》一文中,讲的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故事。当时他在法国留学,常常受到洋学生的侮辱,徐悲鸿自信自己能超过洋学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后他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受到了法国人的尊重。这个事例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心理极好的教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面对洋人的歧视和侮辱,徐悲鸿是怎么做的?最后他成功了吗?然后让学生从徐悲鸿与洋学生的对话中再次感悟自尊的力量。自尊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这种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诚实守信是健康心理的根本

做人要取信于人,人家才会和你很好地合作。撒谎骗人,一旦被人看破,就会失去伙伴,被孤立起来。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思品课文中有不少是反映诚实守信心理品质的内容,教学时可渗透教育。课文《坚守信用》这一课,讲的是宋庆龄奶奶的故事。她少年时期,为了守住自己的诺言,等一个小朋友整整等了一天。长大成名后,她仍是一位坚守信用的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提问:宋奶奶的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你?生活中又有哪些诚实守信用的故事呢?让学生在分享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五、顽强的毅力也是健康心理不可缺少的品质

第5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第6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德育工作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职业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未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思想品德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政治态度、理想情操等,因此,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教育的重点。由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因此,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都未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工作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讲座、报告等。此外,很多职业学校往往将招生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沦为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直以来,教育都过分重视升学及就业,无法保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由于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对学生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学生对新环境产生不信任,无形中加大了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非常反感,往往认识不到教师的苦衷。总之,由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娴熟业务技能及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但是,当前的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是进行灌输式的说教或作秀式的宣传,未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极大制约了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职业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使人成人,然后才是使人成才,因此,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职业教育的学生成绩不理想,长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职业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要能够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再教育,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为人民服务。在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致力于将学生打造为专业技能娴熟,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般而言,强化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是促进职业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受传统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戒心。如何有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关键,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职业学校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说服教育和指导训练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职业学校的校园不仅要有优美的环境,而且要有浓厚的校园文化。也就是说,尽量让学校中的每一个景点都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讲,职业学校要不断增加学校图书馆的馆藏量、体育器材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就能有效促使学生自觉抵抗不良风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就能够在校园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从而就需要职业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以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姜金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途径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2]武耀谦.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06,(02).

第7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问题 原因 出路 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87-02

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提出了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步骤、目的、意义和方法;十四大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使思想品德课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十七大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遭遇着尴尬、面临着“危机”,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工作陷入困境。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但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看,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1.“两重一轻”问题普遍存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毋庸置疑应该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却存在重智育、重分数,轻品德的问题。从教育内容看,渗透性、实践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亟待改进的地方不少;从教育队伍看,单兵作战、黄牛过水的现象十分普遍,思想品德课教育缺乏“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态势,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联性与配合度不够;从考核机制看,重视考试分数,轻视学生的实际品德行为的考查,衡量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成效是“一切向分数看齐”。“两重一轻”的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在很多学校中被置于副科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沦为弱势群体,大家甚至认为人人皆可当思想品德课教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2.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塑造学生高尚灵魂,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使命;担负着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忠党爱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其考核评价的机制应该是综合性、长期性、科学性的统一。但现状是思想品德课在考核机制上存在着“唯分数论”的弊端,教师的能力评估、职称的评定、待遇的分配、学生的实际品德状况等都取决于卷面的分数,以一时一卷的考试结果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缺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长期性的考查,导致思想品德课陷入短视、功利的窘境。

3.教学实践中“两脱”问题普遍存在

实践性、时代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的根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抽象理论灌输的多,结合实际情况的少;讲历史事实的多,结合当代实情的少;结论性的多,探索性的少;高层次要求的多,循序渐进途径的少。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课堂讲授、灌输格式化、公式化知识的多,注重学生投身实践生活、紧随时展潮流的少;普适性教学方式的多,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少。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空的、是虚的,是“可看不可吃的蛋糕”,是“可听可言不可行”的说教。

4.学校、家庭与社会各行其是,相互撞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全局统筹,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确保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从思想品德课在现实中的遭遇看,真让人堪忧。在学校中,学生接受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成为“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洪流而准备,为争当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自豪;在家庭中,部分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是当大官、发大财,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争取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在社会中,不被视为可耻,而是被认为是有本事、有能力,各种潜规则、不正之风、丛林法则不被鞭挞,而是被极度推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各行其是、相互撞车,给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品德课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不是单一之因。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把思想品德课遭遇的尴尬与面临的危机归因于教材内容结构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教师工作的不努力、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都是不对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因素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进入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技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很多人产生了“科技致富”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可立足社会、造福社会,因此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塑造;认为人的品德是虚幻的、不可考量的因素,只有科技才是实际的能力。出现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在于忽视了“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很多人产生了物质财富至上的错误思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社会上各种“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富豪排行”等评比活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而各种“道德标兵”“品德良师”等涉及思想品德评比的活动却屈指可数。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人尤其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家长们的重心在德育与智育天平上的失衡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最大心愿,这是无可厚非的。很多家长在追求孩子的成才道路上,认为德育再高也是空的,只有智育的高才是决定出路与前途的唯一标准,以致造成了德育与智育的失衡,追求高智育、强能力始终占据着家长们的心理制高点。于是,家长向学校、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最多的就是作业做得怎么样、考试得多少分、排第几名等,甚至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报各种提高智育和技能的辅导班。而对孩子是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和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过问。家长们对孩子高智育、高能力过高关注,对孩子的德育状况与水平缺少关心,也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3.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在实际工作中,喊得轰轰烈烈的是素质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考量标准就是智育,而智育就是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因此,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奔个好前程已经是贯穿中国教育始终的“隐性目标”。于是,关系到智育教学管理和考查的相关制度条款细致入微,但对学生、学校的思想品德状况的管理和考查却简单,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或事件就行。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数不胜数。如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要么出板报,考查的是内容是否丰富多彩、版面是否漂亮;要么考查上街扫地是否参加、是否扫得干净,而对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却极少过问。

4.考试评价制度的滥用是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

思想品德课承担的是塑造学生品德、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任,其评价制度应有别于其他科目而注重实践性、长期性与综合性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制度却与其他科目无异,一切由分数裁决,忽视了分数高不等于品德高的浅显道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出路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为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明确了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战略思想和具体要求。总结思想品德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思想品德课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摆脱尴尬、解决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摒旧创新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思想保障

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健康心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把思想品德课视为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素质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现实保障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要求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有素质教育理念,把具有普适性的教材内容读懂吃透,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时展特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练习、背知识――考试――评价”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大社会”“小课堂”“学生个体”“教师”四者融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和考查评价中,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性、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品德课评价机制,把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的道德养成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彻底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3.改良社会风气、优化育人环境是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外部保障

社会风气的优劣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变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态势,微观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在宏观方面就要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反映社会与时展的潮流,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八荣八耻”在社会大环境中找到肥沃土壤,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宏观环境。在微观方面,要转变学校、教师、家庭、学生互为绝缘的现状,盘活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把亲和力、凝聚力和启发力融合在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家长的作风之中,为思想品德课的顺利开展营造氛围、打好基础,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2]刘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 键 词】品格教育;德育内容;传统文化

德育作为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制约。德育具有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每个国家的德育都深深地打上了该国的历史文化甚至当前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烙印。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德育史上新的发展阶段,它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德育史上掀起了新的浪潮,至今仍然主宰着美国的学校德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可以为当前我国德育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发展及主张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历史跌宕

1. 古典品格教育阶段。美国德育经历了古典品格教育阶段、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才到了新品格教育阶段。美国古典的品格教育是旧式的或传统的品格教育阶段,起源于19世纪,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古典的品格教育与最初美国殖民时代的宗教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女性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义和圣经,以培养符合新教所倡导的虔诚、勤奋、节制的品格为目标。建国之后,美国又开始了它的移民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美国,带来多元的价值观和。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国民拥有共同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美国开始建立了他们的公共教育制度,以学校的形式来开展品格教育,至此美国的德育慢慢脱离宗教,开始了世俗化阶段。这一时期的品格教育的内容也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道德教育依然延续着旧式、传统的品格教育,这一品格教育的特征是重视直接、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直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2. 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古典的品格教育开始受到冲击,主要来自于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方面的大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于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休·哈特肖恩(Hugh Hartshorne)和马克·梅(Mark A. May)开展的“品格教育调查”(Ch-

aracter Education Inquiry)。哈特肖恩和梅的调查表明:品德是特定背景下个体的表现,并不具备共时和历时的稳定性,学校德育的直接灌输,并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道德教育应当更多地通过间接的方式去完成。科学主义所推崇的定量的调查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使当时的美国社会开始对学校的品格教育和直接德育的效果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的巨大挑战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应和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的发展,他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的道德真理,道德只不过是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社会反应;另一方面,他强调间接德育的重要性,“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名言正是对间接德育的强烈呼吁。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教育上的过程主义”对传统的品格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对美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古典的品格教育几乎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消失了。20世纪60~70年代,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兴起,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澄清个人价值的过程是价值教育的重点,而再不是价值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不再是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论述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强调道德教育中道德认知尤其是道德判断的重要性,提倡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使用道德两难法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的水平。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发展,但是由于过分强调道德推理的过程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犯了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美国德育的第二次浪潮中,道德教育的个人主义、相对主义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主义被推到了浪尖之上。

3. 新品格教育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和深入影响,道德教育的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助长了美国固有的个人主义,给当时的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大量青少年问题频发,“现在的状况也许已经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贪婪和欺诈被大家认为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美国公众迫切要求学校德育应开展正面的直接的品格教育,要有实在的德育内容而非仅仅形式的德育。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在对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开展起来。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进入里根时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倾向于保守主义。社会上出现道德危机促使了文化上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现象的出现,道德教育开始去重新挖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和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出现到兴起,其中“品格关注联盟”和“品格教育伙伴组织”两大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的品德教育家的著作也是新品格教育的重要助推力,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托马斯·里可纳,他在1991 年写成了著名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一书, 从为什么学校要进行品德教育、价值标准的内涵、学生应当具有的美德、实施品格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不同的品格教育推动者在实践模式和概念上存在着差别,但还是有一些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

1. 品格教育的原则。关于品格教育的原则,里克纳在他的著作《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论述了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以核心伦理价值为良好品格的基础、“知-情-行”一体,突出道德行为实践在品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职工也承担品格教育的责任并纳入评价范围、学校应是一个关怀的社会群体、家长和社区全面参与。

2. 道德教育的内容。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德育过程远大于德育内容不同,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推动者们更加注重德育的内容。新品格教育家里可纳就认为:即使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除非我们承认正义、诚实、文明、民主、追求真理等价值观,否则价值多元是不能成立的……问题不应当是“要不要教价值观”而应当是“教那些价值观”和“怎样教这些价值观”;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文明之举,在社会普遍忽视德育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尤其重要,否则对良好品德的敌视很快就会弥补道德教育的真空。于是品格教育者们通过回溯传统和反思现实,概括起来以下八个普遍的核心价值和美德: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前四个属于西方传统的四主德,后四个则是针对当今美国社会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提出来的。

3. 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在新品格教育过程中,不再回避正面的直接教育,教师不再是学生个人价值澄清的帮助者,而是社会普遍价值的捍卫者。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是一个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者,实践中间接教育也被很好地重视。在教学方法上,新品格教育并没有完全摒弃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倡导的道德两难法,但是老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声明自己的立场。而用苏格拉底法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在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德育过程中,新品格教育者更加强调知识和品格的结合,“重行”而并不“轻知”是新品格教育中的一大特色。

4. “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校与社区、家长共同合作, 促进中小学价值观教育,里可纳还提出了17 条具体措施,具体是在为家庭生活提供社区服务方面的措施,学校与家长在价值观教育中合作的措施。他认为,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品格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对当前我国德育发展的启示

(一)把我国的优秀道德传统纳入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当今,尽管世界各国的德育内容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一些趋同,“普遍价值”或“全球伦理”等词汇被广泛运用,但是受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教育的民族性依然是未来德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历史是先祖们曾经走过的脚印,文化承载了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创造和智慧。文化具有连续性,文化的存在而使现代社会和历史有着无法隔绝的联系,因此道德教育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强调德育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历史,重新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结合时展的需要,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缓解了美国社会曾遭遇的道德危机。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丰富的中华文化,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应包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我国现实德育中,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然而却过于空泛,远离学生的生活和文化,德育实施的形式化倾向广泛存在,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实践相脱离。我国儒家文化中所崇尚“仁、义、理、智、信”是蕴含了浓厚中华文化的道德品格,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与现时代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内容。虽然传统道德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条件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像美国新品格教育一样,吸取传统的道德文化精华,与时展相结合,创造蕴含浓厚中华文化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当今社会价值真空和价值无根性的危机,价值的无根性源自于文化的隔断,欲求价值之根,方求文化之源。

(二)关于德育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人人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为先”的口号被各行各业的人喊得振聋发聩,然而,社会对德育的呼吁却大于重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而致使一些德育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回避一些有关价值取向的问题。针对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的老师选择置之而不问,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与尴尬;而有的老师选择用价值澄清方式或道德两难法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判断,最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这种现象同美国上世纪80年代道德危机阶段的学校德育如此的相像,老师处于一种尴尬的教与不教的状况,德育处于如此卑微的地位。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中主张正面的直接的道德知识和品格内容的传授,教师可以选择“澄清”学生的价值观,但是一定要在必要时有自己的立场,即要捍卫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由此,我们在现实的德育中没有必要去规避一些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德育是必要的,具有合法性的地位。课堂上老师可以大量使用苏格拉底法,在和学生对话中帮助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和判断,进而提升到的能力。但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符合普遍价值的立场。

(三)关于“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途径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能够掀起美国德育史上的第三次浪潮,绝对离不开它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一起协作致力于品格教育的原则。近年来,我国德育发展中已有很多学者呼吁开辟“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途径,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之一,个别学校也开始了一些探索。但是,“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模式在我国推进的相当缓慢,可以说是如履薄冰。这和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社会还处于转型期,社区力量之羽翼并未丰满,家长素质的层次不齐,学校德育之心有余而力不足,综合因素导致了我国德育的“学校—家庭—社区”途径发展缓慢。然而,要提高德育实效性,主体已不再仅仅是教师,它要求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协作。德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谭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7]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9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品格教育 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与兴盛。如火如荼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美国迅速发展,品格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美国当代的品格教育是对传统的品格教育的一种扬弃,它继承了智慧―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摈弃了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反思性道德教育方式,并吸取了过去不同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合理因素,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特色的新型道德教育理论和模式。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美国“品格教育伙伴”负责人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从为什么学校要进行品德教育、价值标准的内涵、学生应当具有的美德、实施品格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在确立尊重与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把由道德认知、道德体会与道德行为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品格教育”视为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这一理论,托马斯・里克纳提出了如何实施品德教育的十二条措施,提出了一系列道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审视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这些理论与实践策略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里克纳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

(一)里克纳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价值可分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非普遍的道德价值。普遍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的价值观呢?即是“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普遍道德价值观”。[1]

里克纳详细地论述了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体系的内涵。尊重意味着认真对待某人或某事的价值。它有三种主要形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与身体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及我们自己;尊重整个复杂的生命之网,要求我们的行动顾及自然环境,即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

里克纳认为,从尊重和责任这两个基本的美德可引申出其他相关的更为具体的美德形式,如诚信、忍让、谨慎、助人、同情、合作、勇敢、正直。诚信和谦让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谨慎和自律有助于尊重别人;助人、同情和合作有助于我们实践责任伦理;而勇敢对于勇敢和责任均有益;普遍价值观则有助于建设以尊重和责任为基础的社会。由上可见,里克纳从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分析中抽象出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美德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及环境的尊重和责任是学校的首要使命。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的“品格教育联盟”(CEP)认为,品格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长期工程。良好的品格应该包括理解、互助、公平、诚实、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价值观念;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体;良好的品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持续的教学、示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家庭、社区三者要通过深思熟虑的努力,帮助青少年理解(Understand)、关心(Care)和践行(Act Upon)核心伦理价值”(CEP,1999)。作为“品格教育联盟”(CEP)主席,里考纳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2],这11条原则基本上反映了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它既是学校和其他组织实施品格教育、策划品格教育活动的准则,又是一个评价品格教育方案、著作和课程等的标准。

(1)品格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2)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5)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8)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9)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11)对品格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评价学校的品格,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学校员工的作用和学生表现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因此,有人认为,与其说品格教育是一种研究项目,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很多关于品格发展的实验研究也证明,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群体是品格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的实践策略

在新品格教育的实践指导策略上,里克纳提倡“综合方法”(Comprehensive Approach)。“一旦我们有了品格的综合性概念,我们就需要一个综合性方法”[3]。如前所述,品格综合了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因素,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需要综合学校、家长、社区及教室内所有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以此作为影响品格发展的工具。然而“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稳定的家,不是每个儿童都上教堂,但每个学生都去学校――我们相信,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学校必须而且能够提升儿童及国家的品格”[4]。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里克纳在总结以往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吸收了有关道德教育理论学说中的有益观点,由此,他提出了12种有效促进品格教育的实践指导策略。(1)教师应成为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2)创设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3)制定并实施道德纪律;(4)创设民主的班级环境;(5)通过各种学科课程教授价值观;(6)合作学习;(7)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8)注重道德反省;(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的技能;(10)促进学生对班级以外世界的关心;(11)创设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12)注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支持,使之成为品格教育的协助者。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新品格教育在美国许多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层次的学校中推广。不同学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学校的品格教育是通过公民课和社会课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的;一些学校则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广泛磋商而形成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学校是把品格教育渗透到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一些学校则是从特别安排的伦理课和价值观念课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训练;一些学校开发了自身的校本品格教育资源;一些学校把社区服务作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等。它们都基本上反映了里克纳提倡的“全面”(Comprehensive)、“整合”(Holistic)的要求,从知、情、行三个维度立体、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可以说,在空间上,涵盖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在人员上,包括教师、家长、社区等有关人员;在课程资源上,有开发专门化的品格教育课程和发掘学术课程中的品格教育资源;在方法上,采用榜样示范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借鉴及启示

首先,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我们可以借鉴里克纳的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体系,以此作为我们基本的道德理念或原则。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道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其道德内容流于空泛,却忽视了基本的做人的教育。尊重和责任具有普遍性和可逆性,体现了人类所公认的道德准则,是我们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善,最根本的义务,是做人的根本。

其次,品格教育理论对道德教育目的的深刻揭示也对我们有较大启示。里克纳认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好品格的养成。“品格教育即是教授美德、培养德性的刻意努力”[5],着重于培养学生“知善”、“爱善”、“行善”的品格。具备品格的人,即使面对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诱惑,仍能保持道德判断、选择、行为的自觉性。在里克纳看来,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受教育者被动的服从,而应培养知、情、行统一的道德品格。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我国,一些道德教育工作者对灌输的教育方法情有独钟,只是追求外显行为的道德性,而忽视动机、情感的道德性;追求形式上的服从,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提高。事实是,“人一旦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把握道德判断和选择的主动权,减少社会道德失控的可能性,从而自觉地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道德规范,并推进自己和社会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知,培养道德品格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再次,品格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里克纳认为,品格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品格教育应注意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和全方位性。他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他的品格教育方法“综合方法”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里克纳的教育思想中具体的方法策略非常丰富,而且大都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进行适当的借鉴。反观我国的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及团队、党组织活动等来实现,方法多为教导式,学校、家庭、社会、传媒等道德教育影响的相互配合较差。所以,我国的道德教育要借鉴品格教育的“综合方法”,注重道德教育环境的培养,注重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整体大道德教育模式。

最后,里克纳品格教育方法中注重对受教育者研究的方法原则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吸取了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注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让儿童参与道德实践生活,从中体验,提升道德;强调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承认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反对一味地机械灌输,强调知、情、行的统一。而我国的道德教育一度无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能动性而倾向于机械灌输。这一问题应当给予认真的反思。

虽然里克纳的品格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没有触动美国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由于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企图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寻求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不会成功的。但其中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在西方道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吸收和借鉴其合理的内核,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2,第1版.

[2]赵雪霞.二战后美国学校德育的嬗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6):39-43.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5):47-5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