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与社会范文

品德与社会精选(九篇)

品德与社会

第1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师;小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科目学习的效果好坏,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一、扮演教材中的典型人物角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内涵丰富、情节非常吸引人的课文,这些课文之所以故事动人,是因为课文内容由一个个各式各样的人物组成,这些人物在不同的课文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师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内容的生动性。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书中的典型角色,然后组织一部分学生将书中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并且由于是亲身体验,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人,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这些角色,如:工人、电脑工程师、农民、销售员等。通过扮演不同行业的角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行业职工对于社会的贡献,这样学生能够很快地明白课文表达的含义。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师不能够将教育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应该适当地进行拓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中,教师除了需要完成课内的教学之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室外的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师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实践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更加的理智,让学生能够有是非认识。例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红灯的约束与绿灯的自由”强调了规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并不强,教师在讲解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将课文叙述一遍,学生可能绝大部分对于“规则”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教师要想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亲身体验“规则”。例如,让学生感受一下马路的交通规则,或者让其在售票厅感受一下排队的规则。在学生体验完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么样,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能够真正认识规则的作用,并能在生活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安排小组辩论,提高思想认识

小组辩论的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同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同于数学、语文,它探讨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因此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认识到对和错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事先确定一个有争论性的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一位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一个陌生人突然过来,请求他帮个忙,这位学生应该帮助陌生人吗?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开展课堂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社会。

总之,小学是学生品德与社会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小组辩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就能够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了。

参考文献:

[1]颜振国.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幸福:初中社会·思品学科教师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10(5).

第2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一节课的内容就是两三页图画,课本上面的内容太少。如果上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道理,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一些死的知识,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往往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要突出一个“情”字。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徒。”其意突出师生情,要求师生关系达到十分默契的状态。上课时,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种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气氛由此产生,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轻松而愉快。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注重评价,提高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作为教师,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而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可融入少先队“雏鹰争章”的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相互衔接,方法多样,重在激励,是符合小学生年龄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兴趣会逐步得到提高。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创设情境,巩固兴趣

课堂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千方百计地使之更加巩固,从而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决心。授新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卡片、幻灯机、录音机、简笔画等进行教学,并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表情、动作,尽量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我把一些黄豆分给学生,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黄豆芽是怎样从黄豆里长出来的?”学生用手摸摸小脑袋,有的拿着黄豆仔细看。“老师,这儿有个结巴,黄豆芽会不会从这儿冒出来?”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指黄豆猜想说。“是这样吗?”我故作惊讶地问。“我见过奶奶用水泡黄豆,黄豆芽就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学生愣住了,这样就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想用水浇黄豆的同学一组,想用土种黄豆的同学一组,我们分头行动,看看黄豆是怎样发芽的!”学生可乐了,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组,一群学生将黄豆放在盆里,浇上水,另一群学生用纸杯装上土种黄豆……我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随时报告他们的发现。三天后,我一走进教室,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看着学生惊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真知。因此,激发兴趣、发展兴趣、提高兴趣是起步,而巩固兴趣却是提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季鹏.触动心灵打动情感: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活动有效的见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

第3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品德 社会 教学

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三、“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 “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些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第4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 、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第5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一、名言警句导入

名言警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震撼力强,哲理深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导入课文,有新奇感,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教学《诚信是金》时可选用下面的名言警句导入课文。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二、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它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最佳途径,是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直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新课。例如: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中,我先播放一曲体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为主题的《爱我中华》之歌,借助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画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情绪,个个手舞足蹈,尽情欢唱。接着,画面切换为来自十个不同民族的如花似玉的小朋友,向学生提出“我国有多少民族?”、“这十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个民族?”、“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为什么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五十六朵花?”等问题,为新课学习作了充分的铺垫。就这样,我通过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成功导入新课。

三、扣题谈话导入

利用扣题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教学《伟大的先人》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扣题谈话导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造就了72贤人距今两千五百多年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遭受了残酷宫刑整整用了18年时间完成巨著――《史记》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有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我国古代爱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伟大的先人》(板书课题)。”又如在教学《蔚蓝色的地球》这篇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扣题谈话导入:“地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什么奥秘。同学们一定对地球充满了好奇和困惑。其实,这些困惑,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他们还想出了种种答案。今天,我们学习《蔚蓝色的地球》,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

四、设疑激趣导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激趣导入是指教师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制造学生头脑中的强烈悬念,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设疑激趣导入是常用的有效导入方法之一,如果只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导入,效果一般。只有精心设疑激趣导入,才会效果显著。如在教学《汉字和书的故事》这课时,我这样导入:“我们每天都要和汉字打交道,那么汉字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怎么演变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书打交道,那么我国最早的书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演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字和书的故事》这一课。”这些疑问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情绪高涨,为下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五、竞猜谜语导入

竞猜谜语导入是教师通过让学生猜谜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可以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这课时,我先请同学们猜谜,看谁能先猜出来。“治河堵住水,引水入弯道”、“治水地下流,水流曲线美”、“形似芭蕉叶,卧在东南边,日月潭,阿里山,隔海常相思”,由于谜面不同,谜底相同,在学生猜谜之后,台湾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时,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台湾富饶美丽,与祖国大陆根脉相连,是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祖国的宝岛台湾,学习一些有关台湾的知识。”

六、讲述故事导入

第6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孩子要从小有一个好的人品,好的人品是要从遵守各种伦理道德做起。今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加强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融入农村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以小学生社会活动为基础。注重农村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农村小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加强《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在小学开设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基础知识,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认识世界,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跟教材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质疑、合作的学习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

如,在教《J识我自己》一课时,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让孩尝试、探索和体验;首先给自己画像作为切入点,可能还是第一次,尤其又是画人,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可先让学生看看其它班级同学画的较有特色的画像,这样对孩子会一点启发。让学生知道,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画出自己的特点。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简单的头像:哭的、笑的、皱眉的、生气的等,做个简单的辅导。因为学生画自己的确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参与。画完后争取每人都在全班展示,说说自己的优点,大家要鼓掌表示鼓励。其次如果学生展示了最能代表自己特征的物品,可以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物品,说明这个物品的特征,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物品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这样是孩子有了一个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过程。再让学生找找自己的优点;如干净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做值日和学生写的作文《我喜欢我》,目的是启发学生摆摆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优点,并启发学生互相提优点。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1)给爸爸妈妈写“喜报”,报告自己的进步。

(2)给自己设计一颗“成长树”,每片叶子上写一条优点或一个进步,期末如果枝繁叶茂,说明自己进步很快。最后学习别人的长处;教材通过故事、图画说明取长补短的道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教材列举了一些事例,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认识学习别人长处的重要性。要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感想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首先要认识自己,懂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应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懂得自尊、自爱,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后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

又如,在教我与家庭这一单元时,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家庭,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为主要内容。懂得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认识社会的起点。通过对家庭及周边环境的了解,让儿童从认识家庭开始,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及责任,从而体会和睦家庭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要使学生知道家人爱我,我也爱他们,这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受。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学生生活在家庭里,得到了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要使他们懂得自己也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和长辈;感激父母和长辈的关心、爱护,也要为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引导儿童大胆地与家人沟通,以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和理解。

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远亲不如近邻,每一个人都要为维护和增进邻居之间的和睦尽一份力量。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脏乱的环境使人心生你厌恶。优美的环境要依靠大家来创造和维护,特别是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这样才会使居民小区变得美丽,大家愉快生活。使学生懂得家庭、邻居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邻居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学会待人处事,从小养成对家人、邻居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7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品德的形成都是后天被周围的人以及环境影响的结果,而这种或好或坏的品德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从小抓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品德与社会》是对孩子们进行品德养成教育的课程,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如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乐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会有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品德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学生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在教《我们的家乡》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家乡不同时期的面貌。在上课时,我结合学生们课前的采访和老照片的收集,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第8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一、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

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十种农产品的谜语:玉米,花生,萝卜,石榴,桔子,西红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

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一)想象

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二)游戏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的如往常般枯燥乏味而是轻轻松松愉快的接受了。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这样对以后的教学的大有益处的。

(三)实践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又大多贴近生活,要在实际生活中完成养成教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关键还在课外。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设计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串接起来,真正使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四)角色扮演

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低年级思想品德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第9篇:品德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 课型实践 《品德与社会》 课型类别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一、社会调查式

1.课型理念

品德体验课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它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它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强调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

2.课型流程

(1)制定调查表,明确调查目的:这个环节是社会调查式课型的关键点。只有制定明晰的调查表,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保证调查的质量。

(2)对调查任务进行分工:首先要建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一般以居住相对靠近的原则建立,方便组长召集,还要邀请家长担任调查小组校外辅导员,确保小组活动的安全;其次,组长要根据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调查要求领取任务,明确调查目的。

(3)小组调查,记录信息: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记录清晰原始的数据,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汇总信息,全班交流: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的调查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5)总结评价,实践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调查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结果,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联系最密切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引领学生的后续生活。

3.主要课例

《逛商场》、《请到我的家乡来》、《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变化》等。

二、角色体验式

1.课型理念

《思想与社会》课程的设置要着眼于建构人格角色。我们认为,进入每一个人格角色,就意味着形成人格的某一侧面,如果这些侧面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那么一个个角色的进入必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2.课型流程

(1)收集资料,感知角色: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丰富,角色体验更深刻,课前可设法让学生有目的地参观、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有计划地搜集故事、歌曲、名言、相关的图片等。

(2)交流材料,揣摩角色:要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感知教学内容,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揣摩角色。

(3)角色模仿,体验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爱表演、爱模仿的特点,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课文,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角色特点。

(4)交流评价,建构角色:通过生生之间的资料共享、信息共享等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角色的建构,使角色得到不断完善。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的事物谈体验、谈认识,把课前从身边人甚至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之中,加深道德认知,进一步完善自我。

(5)模拟生活,演练角色: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教师要及时为他们提供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践行,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

3.主要课例

《想想他们的难处》、《伸出我的手》、《在公共汽车上》等。

三、讨论明理式

1.课型理念

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面对教材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不是以僵直、教条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的道德生活经历引发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共振,通过自己的“知和行”,对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活的证明、具体的充实,内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

2.课型流程

(1)问题探究,激情明理:问题的设置要始终围绕课文中心,精心设置悬念,为学生有疑可起、有疑可质、有疑可解创造条件。并且要善于把学生引向反应的多样化,充分发表学生各自的真实见解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分析对比,深化明理:组织小组讨论,就核心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在互相启发中形成统一认识,再进行大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交流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形成心灵的共振。

(3)实践运用,验证道理:引导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行动中验证明晰的道理,实现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3.主要课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