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精选(九篇)

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第1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刚才,文峰同志传达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三促一评”活动暨第二季度点评会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三促一评”活动各项工作;玉林书记宣读了示范县创建“三促一评”活动方案,这些我都同意。

今年全县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创建工作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好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第二次双月检查考评结果为优秀。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从目前创建水平来看,我县与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更强的落实投入到创建各个环节中去,才能够确保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我们这次开展的示范县创建“三促一评”活动,就是根据全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县实际,以活动促创建,以创建促提升,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三促一评”活动的落实,以新的作风、新的形象、新的效率、新的作为推动我县示范创建工作实现增质提速。下面,我就抓好本次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充分把握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的重大意义

(一)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是贯彻法治思想的具体行动。去年中央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从11个方面11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明确了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我们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实际行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来理解示范创建工作,从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的高度认识示范创建工作。

(二)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就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新需求、新期待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努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就是要通过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把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南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一个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开展示范创建和“三促一评”活动,就是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大力开展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推动我县省级示范创建工作行稳致远。

二、树立执法形象,提升执法水平,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三促一评”活动

在全县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深入开展“三促一评”活动,是推进我县示范创建工作的有力载体和抓手,是我县示范创建工作的延伸。通过开展“三促一评”活动,深化示范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水平,检验示范创建成效。让执法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自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我们各级行政执法人员从执法形象、执法质量和执法服务三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一)执法形象进一步提升。一是形象良好。要求每位执法人员仪容仪表要严整、姿态要良好、形象要健康、精神要昂扬。在执法时,严格按照规定着装,服装要保持整洁,坐、立、行、走要有模有样。爱工作就应爱惜自己的执法形象,在工作中就应表现出精神抖擞、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态度和气。要求每位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态度要平和、温和、谦和。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是代表政府在行使职能,是代表人民在行使权力,没有资格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一定要以真诚、谦和的心态对待所有人,这是执法人员素质高、有修养的外在表现。三要语言文明。要求每位执法人员在执法中语言要文明得体。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只有做到文明用语,才会让相对人更乐于接受我们的指导,服从我们的管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文明得体的语言非常重要。执法中要多讲法言法语,展现我们良好的法律素养,也是向广大市民宣传法律常识的一个良好平台。四要举止得体。在执法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流动的宣传载体,每个人的形象都会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在阳光下执法,一举一动一定要文明得体,给人留下执法人员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印象。

(二)执法质量进一步提升。执法质量是我们执法行为的生命线,直接反映我们每一位执法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执法素养。切实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聘请法律专家讲法授课,为行政执法人员普及法律知识,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得到明显的高。每季度要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学法用法考试,作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普及效果的考核,参试率、及格率均要达到百分之百。二要严格执法,办好优质案件。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相关制度,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通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裁量基准,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委托手续,确保执法主体合法、执法信息公开、执法程序规范、执法决定合法适当,真正将行政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办理的每起案件要确保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力争多办精品案件。三要完善执法档案,规范案卷管理。狠抓档案管理基础建设,持续加大行政处罚案卷档案管理力度,做到立卷规范、交接规范、装订规范、保管规范,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执法服务进一步提升。一要行政审批,高效便捷。简化行政审批服务程序,最大限度缩短涉企事项办事时限,持续推进“减证便民”。二要预防为主,强化监管。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做好行政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预防和减少违法案件发生。三要加强指导,精准服务。加强行政指导,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为人民服务宗旨有机结合,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将管理、执法和服务有机结合,实现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四要执法为民、公正执法。要严格公正执法,不得徇私舞弊。严禁以罚代管、只罚不管,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粗暴性执法行为。严肃查处对行政相对人态度蛮横、查处案件重处罚轻整改、吃拿卡要等影响执法形象的问题,梳理执法为民良好社会形象。

(四)执法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行政相对人评议执法部门活动,检验活动开展效果,倒逼行政执法人员提升执法形象、提升执法质量、提升执法服务,为濮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提升创建标准、提高创建质量,坚决确保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认真对照创建工作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逐项检视,要找准差距,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精准发力,确保我县成功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一)要突出关键抓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创建工作能否取得成功,责任在领导,关键在一把手,根本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省级示范县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自觉把本地、本部门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二)要站位全局抓创建。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涉及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县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检查指导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谋划好、推动好、落实好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牵头单位,要加强创建工作的协调配合,做到创建工作统筹有序、环环相扣,同频共振、高效运转,确保创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要对标对表抓创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对照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创建工作任务,做到目标任务具体、工作职责具体、完成时限具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成效,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县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强化宣传促创建。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载体,多频次、多渠道宣传创建动态、成效和经验,广泛调动全县人民参与省级示范县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创建工作的最终标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意见,大力营造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齐抓共创的浓厚氛围。

第2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拓展民生警务发展之路

实施民生警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世情、国情、社情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该局积极面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自觉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审视和谋划公安工作,把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作为最大的警务活动,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保稳定、保发展、促和谐,这是公安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应有之责。

实施民生警务是服务幸福七台河建设的迫切要求。安全稳定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保障,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在幸福七台河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新期待,把民生需求作为决定警务运行机制的基本走向,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民有所求、警有所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公安机关服务大局的必需之举。

实施民生警务是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许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是能力不适应、服务不到位的社会管理问题。该局把民情、民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晴雨表、指挥棒,使民生至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和机制,通过转变民警的思想观念,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质,创新警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意引领警务,促进公安工作的提档升级。这是公安机关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以实现民安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该局构建立体化的治安防控格局,实施“警灯闪烁”工程,开展网格化巡逻,努力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坚持走治安防范的社会化之路,积极动员4050人员、出租车司机、保洁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形成群防群治专群化的防范格局。要严格落实危爆物品三级管理责任制,真正管住、管实、管好,确保爆炸物品不流失、不被盗、不炸响。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消除事故黑点,严惩“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格校车的安全管理,推进消防“防火墙”工程,坚决杜绝发生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当前,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为公安机关的第一要务,时时践行第一标准,坚决完成第一任务。

以优化服务为关键,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该局把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全市“安全发展、循环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任务目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着力提升服务产业项目建设水平。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谋划“扶企”、“促商”举措,做到项目建设发展到哪里,公安工作的触角就延伸服务到哪里。二是着力提升行政服务管理水平。搭建“大办事”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组织开展“擦亮窗口”活动,大力推行网上阳光警务,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延伸、拓展、丰富便民利民举措,逐步实现公安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三是着力提升服务“十项整治”水平。要把服务全市城市建设“十项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主动作为,超前服务。特别是要狠抓交通秩序整治,突出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和谐氛围。

以维护民权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指数。我们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把执法的过程作为保护民主民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一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执法素质。持之以恒地开展全警法制大培训,实行持执法资格证上岗制度,创造条件鼓励民警参与司法等级考试,提高执法主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质量。全面应用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法办案监督系统,保证全部案件的网上录入、网上审批、网上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执法质量的人为因素。三是健全监督机制促进执法公平。开展案件评查,对发现的执法问题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控制增量;开展重点案件督查,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执法问题的案件,及时启动个案监督程序进行有效监查;开展涉案财物检查,不定期督导检查涉案财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整改问题,保证执法效果。

以警民关系为基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和谐指数。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一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人。坚持政治建警,深入开展好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讲品德、重修行,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职业操守。二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亲人。把群众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带着感情去执法、去服务,扶危困、济贫弱。深入开展好“大走访”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发掘培养人民群众一致认可的先进典型,打造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三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能人。把教育训练作为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能力、要战斗力。要把能力素质体现在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上,体现在化矛盾、调纠纷、破案件、促稳定上。通过广大民警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公安、信任公安、支持公安。

加强公安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公安机关驾驭复杂治安局势的能力。重点是提高维稳处突能力、管控治安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规范执法能力、队伍建设能力。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善于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解决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的问题,牢牢把握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动权。

第3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一、“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我区实施“七五”普法以来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办事效率的提升,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区推进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和《区推进“一次不跑”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等相关文件,对部门各单位改革事项和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规划,进一步深化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办事模式,让群众少跑腿努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服务政务环境。截止目前,区政府常务会议出具合法性审查文件950份,共有31个行政执法单位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双随机系统对接“互联网+监管”平台同步事项230项,检查对象名录库35736条,办理新执法证237本,区政府全年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13件,仲裁案件3件,共梳理“一次不跑”事项到达241余件,政府科学决策、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率明显提升。

(二)司法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七五”普法以来,区司法局打造了全省一流的司法行政信息指挥中心,以省司法厅“法务云”为依托,全面启动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监控平台、远程会见等平台建设,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律师公证、“12348”热线等司法业务系统全部接入司法纵向网,实现监控画面实时与国家司法部、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对接,同时指挥中心实现公安“天网”和政法委“地网”工程对接,通过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影像监控、实时对比、数据分析,实现了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掌上移动办公。区法院稳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和院领导带头办案制度,主动公开执法流程,全面实行了阳光执法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区检察院出台了《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一步提高量刑建议能力和办案效率。“七五”普法以来共受理审查逮捕案件2114件3278人,批准逮捕1781件2721人,不捕325件548人,案件2419件3585人,移送2844件4258人,不诉221件329人。区公安分局以改革强警为目标,深化公安改革,推动警务流程再造,要素重组、责权利统一,人财物匹配机制。“七五”普法以来两抢立案177起,破案33起,盗窃立案10184起,破案3829起。有力维护了全区的社会安全稳定,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监督、阳光司法等举措,赢得了民意,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三)法治文化阵地宣贯作用明显提升。我区按照“以点带面、全面开法”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了以高坑茶亭村、城郊里善村、后埠街柑子园社区法治文化巷、区财政局法治文化进机关示范点等法治宣传文化阵地为中心大小43个,遍布全区各镇街委的村(社区),法治宣传文化阵地内容涵盖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法律法规,使居民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茶余饭后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权益保障就在身边。去年11月全省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区顺利召开,会上我区代表全市各县区就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作典型经验发言,为全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样板”。同时区普法办借助法治文化阵地开展了“送法下乡”、“宪法进万家”、“法治文艺汇演”4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十万余人。

(四)“谁执法谁普法”格局效应明显提升。我区自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区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和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谁执法谁普法”任务分工、责任落实、牵头单位等具体措施要求,确保各项普法责任分解落实到位。同时,按照要求建立普法工作台账,对普法资料和文件分类归档,进行规范管理,及时报送各类统计表、计划、总结等材料。我区持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及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按照重点工作普法要求,针对青少年学生、农村村民、社区居民等重点普法对象选取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制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普法宣传册,选取部分学校、行政村、社区开展“法律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极大的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法律素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七五”普法工作完成的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进,打造“七五”普法新高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委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为抓好“七五”普法工作,我区成立了区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形成了主管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和处室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普法格局,有利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明确工作计划。为扎实推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根据省市普法工作计划安排,结合我区实际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转发《区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等相关文件,下发至全区各镇街委、各部门、各单位。同时,为了普法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区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当年普法工作,划分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措施,对每年普法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督促,目前我区普法工作稳步推进,态势良好。三是强化经费保障。“七五”普法开展以来,在普法经费方面,区财政每年划拨22.86万元用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方面,2016年区财政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并于2018年起增加至每年40万元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律援助工作经费方面,2016年区财政安排7万元用于法律援助工作,2020年增加至15万元,确保了全区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在“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设工作经费方面,自2018年“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开展以来,区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保障“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设。

(二)坚持精准普法,形成学法用法新常态

一是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我区建立了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年初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将领导干部学法融入“法德大讲堂”,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法治讲座。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查和年度考评,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二是狠抓青少年普法教育。坚持普法从青少年抓起,把普法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每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都着重加强了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同时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区教育局将青少年学生普法纳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落实好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够得到基本的法治知识教育。目前,全区中小学都将法治教育列入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予以贯彻执行。三是狠抓企业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提升。在“七五”普法中,对省、市驻区企业,积极主动与其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按照上级部署,加强督促检查,由企业自主抓好落实。对区内的民营企业,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特殊性,加大培训力度,提出要求,督促检查,抓好落实;另一方面采取送法进企业等方式,将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努力营造企业的法治氛围,通过开展送法进企业,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定期到企业授课讲座,积极培育企业法治文化,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四是狠抓农村法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全区各涉农镇街,借助“法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平台,联合公、检、法、民政、环保等部门,结合扫黑除恶、美丽河湖等专项行动,现场为农民群众开展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等普法活动175场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农村“法律明白人”法律素质。

(三)坚持依法治理,法治建设跑出新速度

一方面法治创建深入开展。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打造有影响、有内涵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截至目前,已打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个,全区民主法治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扫黑除恶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三年将扫黑除恶工作纳入普法工作要点,专门下发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方案。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活动,统筹联合各执法单位在广场、小区等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区开展扫黑除恶主题宣传活动。

(四)坚持创新驱动,开创宪法、民法典宣传新局面

一方面将宪法学习宣传作为全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七五”普法和依法治区考评内容。区委组织部和区普法办将宪法知识纳入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的必考内容。区党校把宪法列入了重点教学计划,将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每期培训班的必修课程。并通过在全区开展宪法进机关进单位、宪法专题讲座和宪法朗读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全民读宪全民学宪的新热潮,使宪法学习走入日常生活、走入千家万户,推进了宪法宣传活动在大地落地生效,深入民心。另一方面成立区民法典普法讲师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开展民法典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共计15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13000余人,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掌握民法典知识。并与FM106.8电台合作,每天在黄金时段利用广播向市民及时、准确传播民法典知识,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在普法深度上发力。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精神科学谋划好“八五”普法。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地见效,注重引导,普治相融,将普法宣传与执法司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深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二)进一步在普法广度上攻坚。坚持以落实领导干部“凡晋必考法”和年度统一考法为抓手,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及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第4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法治社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众和谐的有力保障,公民守法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因而塑造公民守法文化、提升公民守法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守法的重要意义,分析公民守法现状及根源,探索出塑造公民守法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公民;守法文化;对策;建议

1 引言

法治社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众和谐的有力保障,公民守法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发展,守法公民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但相对于法治要求而言,社会仍缺乏自觉守法的公民,因而塑造公民守法文化、提升公民守法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守法的重要意义,分析公民守法现状及根源,探索出塑造公民守法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1.1守法文化塑造有利于实现守法目标。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无法达到守法效果,只有塑造核心守法文化才能实现守法目标。守法文化是指社会主流思潮与法治的融合,大量事实证明,有一种情投意合的守法文化支撑的社会,法治更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违法者不仅受到法律制裁,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唾弃。社会文化的植入,将从源头上抑制违法犯罪,对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等守法环节起到全过程影响。

1.2守法意识提升有利于促进守法内化。守法的关键在于树立公民守法意识,川岛武宜认为“守法精神的建立需经由从守法的主体性意识到主体自发性守法内化的过程。”公民守法意识集中表达了个体主张权利和尊重权利,将公民守法意识从自发升化为自觉,有利于实现法律规范从依靠强制力保障实施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并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回归。社会主体的自发性意识和自觉性意识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同时也将加快社会主体守法精神的塑造和提升。

2 公民守法文化现状

2.1 文化价值悖离

各国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今社会上仍然有那么一些人,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破坏法治文化氛围,制造极端恶劣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例如制黄贩黄、屡禁不绝;盛行,家破人亡;吸毒贩毒,情况严重;封建迷信,死灰复燃……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毒害人们思想,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与社会文化价值水火不融。

2.2 思想意识退化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自觉学法持无所谓态度,学法意识不强,认为自己没有杀人放火、抢劫就不会触犯法律,所以没有必要学法。这种想法,往往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式过马路”,“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李某某五人案”,清华铊中毒,复旦投毒案等等。守法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极其漫长而不断演变的过程,缺乏守法公民的社会现状直接破坏公民的法治信仰,极大影响守法行为的传承和发扬,抑制被动守法到主动守法的进化,扼杀自发意识到自觉意识的升华,制约功利取向到价值认同的进程。

3 公民守法文化现状根源分析

3.1 守法文化不完善

一是重“国家本位”、轻“个人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阻碍守法行为生成。不同程度的忽视个人价值,用制约个人权利的方法来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阻碍了公民现代权利义务行为的生成与发展。

二是“德主刑辅”思想轻视法律作用。儒家主张“德主刑辅”,认为在治国上德是根本手段,刑罚是辅助手段。同时,儒家还强调“无讼息争”,这既是轻视法律作用的消极因素,也是轻视法律作用的具体体现。不利于人们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甚至有可能产生“以德代法”、“轻讼厌讼”的问题。

三是强化人治的价值理念导致民众不认同法律。儒法两家认为“法者,治之具也”,统治阶层认为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民众认为法律是管控“老百姓”,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从思想根源上严的不认同法律、不信任法律。

3.2 思想意识不到位

一是从众心理作祟,正如“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如果身边的人都过了,自己不过,往往会被扣上傻帽的头衔。受到从众心理外加群体效应的影响,大多数公民会选择跟随违法。

二是规则意识淡漠。教育机制偏重应试教育,对法治教育疏于关注,导致民众从小缺乏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反而获利,导致民众认为守规矩是不明智的做法。

三是侥幸心理泛滥。尽管大多数公民知道当时所为是违法的,但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认为由于执法者的疏漏,这种违法被咎的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4 塑造公民守法文化的对策

4.1 塑造法治文化,培育守法社会氛围

4.1.1在法律精神上,实现从单向“国家本位”到双向“国民本位”的转变。“国家本位”的实质是维护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合法”剥夺广大民众的权利与利益。而“国民本位”是指国家和个人本位,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为最高原则。

4.1.2在法权观念上,实现从权力至上到法律至上的转变。在传统社会里,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形成权力崇拜,政府支配一切,社会生活随领导人意志而转移。要培育现代法治文化,就必须明确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不仅公民要守法,掌权者更要守法,各级政府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突出法律的权威性,树立法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4.1.3在法律价值上,实现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在人治社会中强调义务本位,突出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轻视公民的独立人格。权利本位强调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重视人格、自由、尊严和利益,引导社会关系走向契约化,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社会条件。

4.2 提升公民意识,规范守法社会秩序

4.2.1优化法制教育模式。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法制教育仅立足于对高校学生进行高等教育,不能有效控制犯罪的发生。因而,从青少年起就着手法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各级教学安排,使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

4.2.2强化守法教育。利用网络媒体、法院审理旁听等方式来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理念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守法群体。

4.2.3加强普法宣传。马克思曾经讲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加强普法宣传,从而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公民的法律认知,提升全体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塑造现代化的守法主体。

【参考文献】

第5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农民政治地位 社会化维护

1.当前农民政治地位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转型,即整个社会的系统从某种结构状态过渡为另一种的结构状态,是社会全面、系统、结构性的变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体系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转型对于农民的政治地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首先,社会转型使得农民提升政治地位有了契机。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传统上的地域与身份限制不复存在。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获得更大发展,对政治地位的渴望度也必然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级分化出个体经营者、私人企业主等,农村社会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也不断多元化,使得农民的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农民要实现本阶层利益,农民就必须有效参与到政治当中来。

其次,社会转型使得农民提升政治地位面临新的挑战。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农民的不平等地位日益凸显[1]。具体表现为,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无法享有和劳动权相关的权利;农民的平等权处于长期受侵害状态,农民的社会权利被排除,政治权利存在保护不平等。农民民主法制观念与时代不符,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淡薄,这从根本上影响农民合法的政治参与和途径的构建、政治权利公平的实现。此外,旧有的不完善法律与体制制约农民政治地位的提升,农民多处于被动地位。

2.农民政治地位的社会化维护措施

农民的社会地位要得到提升,需要社会的全方位维护支持,要使社会的结构优化利于农民发展,同时建立起相应配套机制。

2.1维护普遍的人权

第一,实现农民的待遇平等化,从而维护公平正义。

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要求将公平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各阶层群体间如果缺乏了必要的公平,则势必造成各大阶层间矛盾的扩大化。从长远来看,社会资源分配过于悬殊,会造成一大部分人群的积极性打击,导致社会生产效率降低。根据对等的关系,农民的所得和贡献应当相等。但实际上,二者严重失衡。以农民工为例,他们做着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付出廉价劳动力制造商品,但他们没有任何保障,全国各地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时期层出不穷。

从公平关系来看,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享受最基本的权利与保障,国家不应当以出身、职业等区别对待公民。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户籍歧视、身份歧视、二元结构等差异化待遇,营造公平正义之社会环境,消除对于农民的歧视,构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制度。从而,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以激发农民无限的活力与创造性。

第二,建立起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维护农民的权益。

利益表达,指的是各个农民阶层对自身利益要求进行反应,这是实现利益的整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途径[2]。在农民参与政治这一过程中,要确保不同阶层的农民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及时表达自身利益,以保障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必要性。应当畅通法律选举、进行政府,并有效运用媒体参照与网络参政。农民参与政治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帮助及关心,政府应鼓励农民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共舆论的途径合法参与政治,表达自身政治观点。同时,运用网络进行的草根式电子化民主表达影响力逐渐加大,农民可运用网络资源参政。

2.2促成社会结构优化

从社会结构与农民的政治地位关系来看,只有社会结构呈现出合理现代化特征,各阶层合理的流动分化流动,农民的法制意识才能得到提升,政治诉求才能区域稳定与合理,从而形成政治团体,使得农民主体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以实现其政治权利。

因此,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分化,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民身份的转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必要前提之一。有必要大力的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升农民向上流动之机会,促进阶层分化;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在政府政策作用下推进农村的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村和农民工的城市化;减轻农民的负担,稳定地权,推进农民从传统向现代改变,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现代化主人。此外,还应进行有效地调节控制,以避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2.3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机制。

首先,应当培育农民成熟的政治心理。农民群体在参与政治过程中还带有许多封建传统旧思维残余的影响,内心对政治怀有着抵触的情绪。因此,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的政治知识教育,以增强农民参政的意思,摒弃传统的政治文化当中不良的影响,普及平等、自由、民主等意思,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自身权利与责任。

其次,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与税收等配套的机制。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平、贫富悬殊等问题,要完善税收等配套的制度[3]。利用好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差距这一重要杠杆,打击偷税漏税现象,保障社会稳定。

结语:

当前,我国出台多项新政策以大力促进农村、农民的发展,我们应当乘此东风,提升农民的政治地位,以构建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提升农民的政治地位,符合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之大局,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7

[2]管清友.中国农地制度:收益和成本[J].大国.2005

第6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一、以强化组织机构为抓手,为普法依法治乡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普法机构统一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乡党委人大、政府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党委批转了“五五”普法依法治乡的规划,作出了决定;乡人大主席团作出了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决议;乡人民政府制定了实施意见,各年度都有总结与下年度的工作意见及工作要点;全乡各村、单位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相应出台了决议,撰写了规划、实施意见;加强了“宪法”的宣传,开展了“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全乡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普法依法治乡的针对性,提高普法依法治乡的实效性,为普法依法治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纪律保障。

(二)积极征订普法教材,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全乡在职在编干部职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手有一册“五五”普法教材;11个村166个村民小组,统一发放了组均13本的全国“五五”普法读本《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和迪庆州“五五”普法读本《农村法律知识手册》,企业一般职工也相应有普法学习的材料,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基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打牢全乡干部职工、企事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根基

(一)区别不同对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坚持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堂、点负责人参加培训;五年来共组织法律知识骨干培训10次,其中专门培训4次,以会代训6次,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领导、村民小组长、各单位负责人、企业主管人员和教堂负责人共3387人。

(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普法依法治乡工作的正常开展

层层签订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暨创建“平安乡(镇)”、民族团结、安全生产等责任状,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乡人民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实报实销。其他所属单位相应安排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证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以领导学法为龙头,以干部职工普法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年度制定学习计划时将学习法律知识与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每周五的学习日集中学习或 自学的方式学习“五五”普法全国统编教材,学习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禁毒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全乡干部职工增强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基层党建为载体,积极服务“三农”,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覆盖全乡,促进了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法制宣传是行政机关的重要(来源:文秘站 )职责之一,党委政府是开展全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管机关,落实“普法依法”规划,推进依法治乡进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1、坚持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为龙头,推进乡直机关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2、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将法律知识、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指导农村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以来,乡党委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坚决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

3、坚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基层党建为载体,积极创建干部职工法律学习平台,开展学法研讨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法律进机关”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深入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各单位参加普法依法治理的自觉性得到增强。

乡党委政府和乡普法依法治乡办公室,始终把各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不同单位的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了行业管理,提高了行业自律水平。全乡干部各单位依法治理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逐步提高。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先导,认真领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

一是强化党总支、支部建设,着力开展“三建三带三创”活动,把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工作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的始终。

二是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了各村的规范性文件,各村明确法制宣传,依法治村、组工作目标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意见》,立足于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抓好村两委干部、外出打工人员和各群团组织三个重点对象,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我乡林改试点工作的开展,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的开展,在全乡广大农村一次次掀起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活动高潮。共发放全国“五五”普法统一读本《农民法律知识读本》864册,发放迪庆州“五五”普法读本《农村法律知识手册》1362本,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以“民主法治村”创建和“送法进村”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3月在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之后,乡党委政府站在学习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全乡开展了学习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一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合作医疗、项目建设、进城务工、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实际问题,开展了以宣传《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禁毒防艾、安全生产、人口与计划生育、婚姻家庭、土地承包、义务教育、森林法规等的举案说法电视播放、挂标、挂图、相关知识讲解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大群众的学法积极性极大提高。

四是以“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宣传教育和积极宣传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公正公平有序进行。期间组织骨干培训3次,参培人数达141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30册;召开大小宣传会议531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9542人次;张贴宣传标语12次、177条(幅)。

五是基层党建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为核心,带动群团组织,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幸福感恩、饮水思源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妇联、 共青团、民兵和老协的积极性,编排歌颂党和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文艺节目,利用节庆日,以汇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宣传,既活跃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六是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和基层基础综治维稳规范建设。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建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维护农村稳定网络组织,推进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程。

(四)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为认真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中小学法制建设指导纲要》,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重点组织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禁毒防艾、禁毒决定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制副校长制度进一步完善。“五五”普法和第二个依法治乡工作启动以来,连续三年组织了“校园杯”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暨法律知识演讲比赛,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并开展了依法治校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乡1所中学和中心完小被县平安创建办公室授予平安校园称号。

(五)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围绕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和生产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企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民主管理、依法治企制度。开展企业综治维稳和平安企业创建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企业争创诚信、守法活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六)深入开展“法律进教堂”活动,维护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根据我乡有12个教堂、5个教点,信教群众22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2%的情况,在法制宣传中,始终把民族宗教和维护稳定作为中心工作,立足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全乡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目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以来,针对民族宗教的实际和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坚持不懈地突出做好送法进教堂工作,共集中培训教堂负责人3次,参培人数达180人次;到教堂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场次,参学的信教群众达6400人次,占应参学数的96%,全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深入开展“法律进街天”活动,积极宣传市场经济安全生产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我乡把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宣传教育、造册管理放到重视流动人口管理的第一环节,并在开展“法律进街天”活动中,除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外,把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内容融入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乡在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乡工作中,不仅充分利用民族语言和传统方法,也逐步用新的宣传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法律六进”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至20__年,全乡共举办法制文艺及促进和谐文艺汇演12场次,参加演出的文艺队有154个,演出节目2688个,观看人数达7236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35%;开展法律知识竞赛4场次,参加竞赛的有52个队,观众达13500人次;开展法律知识演讲比赛2场次,参加演讲比赛的有30人次,观众达7000人次;对推动我乡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乡抓住林权制度改革,“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乡级换届及村级两次换届的机会,大力开展全乡“法律六进”活动和依法治理综治维稳工作,共撰写工作简报57期,比“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850%;出法制宣传专栏146期,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__个百分点;张贴各种宣传标语198次,15807条幅,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29%;播放宣传光碟168场,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0%,受教育人数达5380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3%;图片展出28场126幅,观看群众达1602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48%;在图片展出中中小学展出8场,观看的中小学学生和老师2100人次;草拟法制课13课,上法制课60节;草拟宣传材料、法律知识竞赛题库18份;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76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9起,与“四五”普法同比增长了4%,调处249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投入工作经费118680元,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1%;召开各种大小宣传会议4119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82%,人数达357202人,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36.9%;印发各种文件、材料34691份,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737‰;复制宣传光碟219盘,分别发放到11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和12所中小学;接待来访群众38人次(户);组织乡、村、部门、单位在职的249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普法考试。其中有副科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11人,企业管理人员11人,村两委领导26人。

总之,乡的普法依法治乡工作,在中共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乡党委、人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法依法治乡工作在提高执行力、增强实效性、注重广泛性上下功夫,为全面落实规划、责任状和依法治理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推进依法治乡、构建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对照规划、责任状、维治县办发20__

2号《中共维西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迅速健全规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档案资料的通知》、维办发20__11号《中共维西县委办公室维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维西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检查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认为 做到了工作组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活动到位。

其次,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乡正在筹备组织开展“法律进乡村教堂;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街天;法律进流动人口”的法律六进宣传活动。预计受教育人数达20491人,活动场次27场,涉及11个村、12所学校、9个部门所站和三个街天。

第7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台长任组长,分管宣传的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指派办公室人员为普法联络员和普法志愿者,落实专人负责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的宣传报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结合广播电视工作实际,制订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和“七五”普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

2.推进学习教育,深化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准则》、《条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共产党员革命理想信念和责任感、使命感。《电视大讲堂》播出“十八届六中全会分析报告会”、“宪法专题法治讲座”等13场,组织干部职工26人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聘请法律顾问2名,做好涉及群众性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宜的法律咨询工作。

3.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共建。一是动态新闻。关注县委、县政府开展的普法依法治理的会议和活动,结合全县“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乡风革命”等重点工作做好法治宣传报道,配合县普法讲师团、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团队做好普法教育、法治文化普及和“法制六进”活动宣传。二是专题报道。开办“平安____”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建设“平安____”的工作部署、创建重点和意义,报道平安创建的新举措、新经验、好做法、工作成效,宣传我县在平安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营造“我知道、我参与、我满意”的浓厚氛围,广播电视共播出36篇。三是节会报道。结合“消费者权益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意识。以“平安护航G20”为圆心,开展深入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引导形成全民支持、全民服务、全民保障G20峰会的良好氛围。

第8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意义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赋予这一治国方略以最高法律效力,确立为一个宪法原则,这在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大学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对个人而言,法律素质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具备优良的法律素质,使既能防止无意中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全国首例因为铁路部门违约引起乘客状告铁路部门的民事纠纷案中,浙江某大学生金某持卧铺车票在郑州乘火车去往杭州,金某仅因未主动找乘务员换票而被剥夺卧铺使用权。后,郑州铁路局向金某赔礼道歉,并退还金某车票差价款并赔偿金某经济及精神损失费。第二,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增强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社会正气,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社会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自律的道德,更需要强制的法律。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护法扬法,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正义。浙江大学学生雷闯,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拿到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张乙肝病毒携带者从事食品行业的健康证,这是争取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重大胜利。第三,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治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激发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治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实现法治的关键是提升公民法律素质,国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法律至上,“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影响

因素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对法律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能力欠缺等问题。

1.父母培养方式不当,家庭法律教育缺失中国大多数家长通常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所以,父母把大多数的精力都花在提高孩子文化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法律意识教育。由于现在的子女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教育大多属于宠溺型的,而孩子也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法律教育的第一课堂。

2.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不够重视各大高校囿于国情,比较注重学生的政治教育。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法律基础课内容过于简单,课时过少,尤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地位。按照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开展法制教育,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3.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各大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法律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大多停留于书本的文义理解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碰到法律问题时,即不能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也不能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4.社会法律文化的缺失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建设目标,依法治国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官本位”、“人治”、“权力大于法”、“人情关系”以及“媒体审判”等现象将会使大学生对法治的期许和执着逐渐变为失望和不信任。

5.社会现实的冲击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中存在、、等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德育与学生工作完全定型和成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情绪反应周期短,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薄弱的法律意识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立法质量不高、执法不严以及司法腐败导致人们感到法律形同虚设,对法治缺乏信心。

三“、六法”并重,知行合一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面对令人堪忧的现状,社会、学校应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高校应以“高素质公民”为人才培养目标,把法律素质列入“高素质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中,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应重视以下几点:

1.学法、知法,做社会法律的弘扬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法律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逐渐明了法律原理,理解法律的真谛,真正做到知法、懂法。仅仅有专业技术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律知识的匮乏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因为一些疏忽或误会而悔恨终生。当然学法、知法的要义不仅在于能保护自己,更在于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法律知识宣扬传播,去帮助更多的人,从而做一名法律的弘扬者。

2.懂法、守法,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学法、知法是法律素质形成的基本阶段,法律不是僵死的教条,要真正地去理解法律的内涵,不能只是背诵法律条文,而要理解法律的精神。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法律不应是压制和控制人民的工具,而是限制政府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公器,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仅仅懂法还不够,还要能把法律运用于实践中,做到守法、用法,从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到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灵活运用,完成法律素质由抽象的知识到实际的行动的提升,做一名社会良知的坚守者。

第9篇: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素养;法制教育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公民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法治是公民自由平等权利得以实现,保持国家与公民社会双向互动的机制和保证。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民主,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和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当代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和解和非诉讼的意识,权利淡薄的意识,崇尚专制的意识,缺乏民主的理念,因此,公民法制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

一、公民法律意识单薄的原因

(一)臣民意识的影响

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即使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专制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它深刻的积淀在国民的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上。近代以来,虽然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并没有能对传统封建主义的某些思想根基尤其是臣民意识有大的撼动,一直存在并延续下来。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严格的家族核心制度,森严的等级、身份观念,家长制度表现在国家社会治理的上面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公权力至上的政治体制,为一切特权阶级所服务的。义务本位型的礼法文化及工具主义法律思想阻滞了以个体自由自主为本位的现代法律精神的生存空间。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也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社会是一个“情理”社会,而“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法理”社会。前者强调人和人的道义关系,人们依靠道义来解决和处理交往关系,后者则是依靠法律的权利义务来交往和处理问题。受此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缺乏诉求意识和寻求法律救济的主动性,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很少主动拿起法律武器。

(三)公民法制教育的缺乏

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并没有及时转变思路,把法制教育也纳入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以及相关媒体宣传的缺位这也是导致公民法制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公民法律素养的提升

法律要被人们自觉遵行并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必须涵化为主体的精神需求,上升为主体对法律的真诚信仰。现代社会秩序已不再是外生性、自守性和异己性的传统秩序,而时刻都要求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信仰来赋予其合法性,才能得以维持。市场经济内生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即主体性法律文化),权利本位表明维护公民权利是现代法的首要价值,并要求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法律权利,所有的公民在权利与义务的分配面前完全平等。因此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市场经济下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所谓法律素养,就是指蕴涵于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之中,并对法的发展起支配性作用的一种内在的理念、信仰及价值取向。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价值需求并不源于法律自身,更不源于人的理性精神,而是由社会所决定。“当人的精神普遍以法律为价值取向时,法律素养也便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和民族精神”。而法律要上升为人们的信仰,离不开法制教育的宣传和教育。

(一)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提升权利意识

民主法治社会,公民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法律对公民权利的有效维护上,维护和张扬公民权利,是现代法治的首要价值,也是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内容和范围,明白公民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家政府及其法律应该保障的权利。权利意识包括要求权利、主张权利、维护权利。要求权利指公民自觉地同基于民族、种族、性别等的权利歧视出现的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作斗争,同时,对适应社会发展的己取得的既得利益积极要求获得法律认可;主张权利表现为积极行使权利,包括积极参与政治,体现公民作为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实现普遍的公民自治;维护权利是指坚持同侵犯公民合法权利、践踏法律尊严的现象作斗争。只有公民认识到“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的时候,从单纯利害打算的最低阶段开始为权利而斗争,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情感才会形成,才会出自内心的真诚信仰法律。

(二)完善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

要确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必须要通过立法制定良好的法律,首先要做好我国立法权限划分工作。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人大与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关系,尽量避免立法权限不清楚现象的发生,解决好法律等级效力问题,避免立法冲突。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立法程序。进一步把立法程序细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民主性和公开性,从而从程序上保障良法的出台。最后,要进一步提高立法技术,保证立法质量。立法技术直接影响到立法质量,只有制定的法律切实可行,才能使公民对法律产生信任感,自觉地遵守法律。

(三)普法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多层次和多渠道的普法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具体来说:首先,应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作为普法教育的目标,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认同作为重中之重,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其次,在普法教育的内容方面,由原来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条文教育为主转化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编写全国统一的普法教材,主要灌输给公民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和主要内容。最后,通过普法教育告诉广大公民,遇到法律问题,发生纠纷应当如何寻求法律保护,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此外,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宣传正面的执法行为和典型人物,树立正气,又坚决曝光违法行为,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全社会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公民积极守法精神的形成。

(四)公正司法――增强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司法公正代表了社会公正。当前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严重影响了公民法律信任感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养成。因此,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司法体制改革,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在司法体制上改变目前法院的建制,理顺司法机关与地方党政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关系。从宏观司法体制上确保司法独立,防止司法机关因受到地方党政机关乃至权力机关的非法干涉导致司法不公。二是实施严格的法官任用制度,把握法官队伍的进人关,具体审案中建立主审法官制度和法官独立办案、对案件负责的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确保法官独立的审判权。最后还要建立完备的法官监督机制和法官保障机制。但同时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制度措施仍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严格法官的任用条件,通过完善司法以保障法治最后的稳固。

参考文献:

[1]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5.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 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3]夏锦文,蔡道通.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J].中国 法学,1997,(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