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提升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提升创新意识

第1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高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分类号】O141.4-4

1、引言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一个国家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反映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综合创新水平。创新型教育,特别是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的扩招尽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扩招带来的发展只处在量的飞跃, 而质的提高仍需很多的工作要做。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很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还很缺乏,自我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待提升。那么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外,还有就是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氛围没能够有力的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于当前高校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问题和不足,许多高校学者和教育专家进行过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方法。其中有人提出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观念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人提出学工部,如校团委、教导员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根据当时社会热点话题,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前面这几个讨论和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至于实际操作性还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高效性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数学建模。

2、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创新意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更新, 即在对原有事物的了解基础上提出一种新事物与之替换;其次是改进, 即对原有事物进行改进或改造改变;最后是新事物的创造, 即创造出新的事物。创新的特点就是创建更具优越性的新的事物去代替原有的旧事物,主要体现在“新” 。数学建模便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理论知识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的一种创新实践。高校就应该以创新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教务目标。而数学建模的主旨就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好的一个平台。

3、理论研究

3.1 数学建模内容承担着创新的载体

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动力源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需求。数学建模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遇到这些实际问题时,各种数学模型都可能会被用到,如:人口结构模型、 交通模型、 自然环境模型、 原始生态模型、 城市规划模型等。范围再大一点的话,与数学相关的学科如金融数学、 工科数学、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等。因此,数学建模的内容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充分的题材。

3.2 数学建模过程锻炼了创新的心理意识

数学建模提倡的是建模过程和建模思维,特点是合乎实际并具实际意义。有学者提出,心理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某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曾说过,学生的自信心对创新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提升首先要心里自有,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应是和谐、自由的。数学建模学习和比赛的理念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目的。因此数学建模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4、数学建模具体实践

根据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心理需求和数学建模的特点,数学建模思路以及建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步,组队,选题。建模成员中要有具备数学、编程、文笔等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建模成员之间还要有默契,能够形成具有较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团队 。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各成员都要保持团结,积极合作。选题之后,各成员要仔细分析建模材料, 从自生特长出发,明确建模主体。一个创新的建模题目会对整个活动起到引领作用。第二步,抽象背景、提出假设,引出问题。数学建模的一般思维就是简化问题背景、提取本质、提出假设、用数学方式把实际的生活问题表达出来,建立模型,根据模型的特征运用数学算法和软件或程序求解验证和改进。比较典型的是“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最后能够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了合理的抽象与假设,把陆地,桥和岛分别抽象成点和线的关系,从而把七桥问题转化点线问题,并构建了具有几何特征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过程中在一定要把问题原型转化成能够根据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形式,将问题中所有相关联的事物的的数量关系理顺。重要数据的汲取、关键的描述反映出建模成员的的数学思维特征。构建模型类型与建模成员的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宽度有关, 因此建模中的抽象背景、提出假设与简化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第三步,构建模型。数学建模培训和比赛中在我难题抽象,假设提出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直觉、逻辑和跳跃式思维,不限模式的建立数学模型。由于建模中所涵盖的具体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和直接套用的模式,所以构建的模型也不是唯一的。数学模型关键是要具有简单、合理和科学准确性,而非复杂、专业的模型更具优越性。针对实际的生活问题构建出合理而又科学的模型之后,就需要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而求解过程则需要给出精确高效率的结果,这便要求在求解过程中采用具有创新的数学方法和专业软件。第四步,模型的评价。一个数学模型都会存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评价这些优缺点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模型结果是否真实的反映实际问题, 具不具有正确性与可操作性,存不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有没有推广的价值等。第五步,模型的推广与预测。同一个数学模型,往往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甚至可以用来解决没有多大相关性的实际问题。如房室模型可以应用到药物在人体内的分解和代谢过程,同时也可以应用到不同浓度的液体相互渗透等方面。再如,生态模型可以应用到某地区动植物微生物繁殖,相处的问题,又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中人群相处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模型应用一般就是根据不同的情景和需要修正原来建模问题中的某些假设,将模型推广,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算法加以推广。综上, 数学建模的过程反应了建模成员的综合性的素质,如:人际关系、 社会阅历、 知识框架、 汲取信息能力、编程水平、 文笔等素质。因此数学建模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既要注重建模结果又要注重建模过程,从而充分利用建模这个高效的平台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5、数学建模的成果与结论 结合重庆科技学院数理学院本专业学生中参加建模学习、培训和比赛的学生(后面简称建模成员)与没有参加建模培训、比赛的学生(后面简称非建模成员)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这两种情况在研究范围和固定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析,得以下结论:建模成员与非建模成员在数学思维、人际关系、考研、 就业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在思维方面, 前者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比较有深度和宽度, 能够集思广益,触类旁通,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比较灵活,比较开放, 而后者分析问题比较狭隘,思想禁锢,单调,表现出保守的一面。再就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前者一般具有较好的交集群,无论是班级还是寝室,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能够很好地与之相处,尤其表现在有集体活动或是集体比赛中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而后者的这方面的综合素质没有没有突出的表现。还有在考研和就业方面, 前者一般都会找到自身的发光点和优势,准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备考工作一般准备的都非常充分,尤其是在考研复试或应聘面试的时候,对自身知识框架的熟悉和自我素质的了解,能够更加得到考官的认可,而后者在这两方面往往有纠结、紧张和不自信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J].科技与管理, 2010, 12(2):141-144.

[2]陈智勇. 学分制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40-142.

[3]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11,(6):88-89.

[4]赵金华等.基于 “挑战杯” 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9-130.

[5]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0)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融媒体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对传统的新闻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这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 媒体进行了概述,并对新闻编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最后详细的阐述了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升路径。

第3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供给侧改革 问题意识 光明网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09

Abstract Guangming Net is “one of a few key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theory” and “academic” column is a sample of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is column,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boosters the ascens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quality.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Guangming Net.

0 引言

“光明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科学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媒体,其中,备受中国人文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学界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两个专栏“理论”与“学术”具有三大特点: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坚强的思想阵地。②具有强大的学术力量,代表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③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依托“母媒体”强大的技术力量。所以,它们可作为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优质样本[1]。这两个专栏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研究起着学术“标杆”“旗帜”与“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时代,“光明网的精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光明网”创新理论文章的阅读分析、比对以及数据处理,我们认为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关键”媒体的精神,即图书馆学“领头羊”要有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思想准备与实践:图书馆学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2)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诸如制度建设、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研究课题动向的把握与评价体系的跟进,将大有作为,并给图书馆学界的“把关人”“关键少数”以及一般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精准”的要求,不会给太多试错机会,否则,必定带来社会争议,如“试座惹争议”[2]。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公众的监督,不能给以太多“试水”,要有“精准”设计。(3)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问题意识的品质必须提升。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进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之一。问题意识品质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形上概念”。图书馆学界应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起到引领“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理论创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围与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张力”,但不能大范围或长期处在“无序”“自由”钐。任何“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试错”要基于一定的限度与原则。在这个限度与原则下,任何一个学科很难弃绝它的传统,很难抛弃固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包含着宝贵的文化传统,也隐含着束缚人民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

当今的图书馆人处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格局,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面对着社会群体对图书馆学界提出的“精准”要求,当今的图书馆学界在时代的洪流下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当前图书馆学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紧扣时代主题,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在学术经营上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不可以“按兵不动”或沿袭以前的习惯与传统。如果当今的图书馆学界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述诸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上,在供给侧方面不作为,图书馆学界仍将在“黑暗中徘徊”,仍将守持着陈规陋习。如果图书馆学不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几代图书馆学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只能停留于“自生与自灭”的状态,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追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占领图书馆学的“制高点”,抓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学供给侧不改革,图书馆学科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本中,图书馆学利益诉求这一“机会成本”是图书馆学发展最大的成本。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图书馆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我们需要论证的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阐述在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更需要图书馆学这把“交椅”。在理论创新研究中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合法性的进一步证明包括图书馆学在“互联网+”“大数据”“社会转型期”“业务外包”时代的逻辑支撑、发展价值、新境界开拓等的问题探讨、逻辑与实践证明。在当下或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把图书馆学的“责任田”耕好,需要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危害,并坚决与“去图书馆学”作斗争。

(2)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图书馆学的合法性资源。我们需要探讨在大学教育、期刊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学资源的必要性,大力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和图书馆网络管理人才,从“做大做强”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图书馆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探讨。

(3)增强图书馆学的社会性作用,以得到社会认同。图书馆学界要厚植于中国国情,汇聚磅礴的力量,重视图书馆学在社会各界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公信力,加大学术关注度,让全社会认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学界要事半功倍地讲好图书馆故事”,把图书馆事业这个“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尝到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甜头”,增强图书馆学创新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在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让普通公民增强汲取文化的获得感。

当前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攻坚点在于:(1)不断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创新体系。(2)结合时代背景,加强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3)推动理论话语权到传播话语权以及教材话语权到课堂话语权的转化。这三个方面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剑指”。图书馆学界并非无事可做,相反任重道远。要从理论到实践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行不通,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图书馆学存在意义、学术资源丰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话语权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发展机会,其中最大损失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机会,俗称“找不着北”。

3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过程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的泛化与过度化现象再度发生。在图书馆学中,有的专业领域与意识形态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离技术较近,渴望汲取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精髓。虽然西方的人文学与社会学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做好甄别、批判与消化工作。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比如公共图书馆学理论、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等。但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超越、发展,尤其要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主体领域多下功夫。

但作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混合体”的图书馆学理论,其主体实质上是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自由。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问题”,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确问题”[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今状况可以用“命运共同体”进行概括,是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真实与客观的写照(见表一)。所有社会科学在“命运共同体”中都要“一荣俱荣”,中国图书馆学人难以逃脱这一“宿命”。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把科研队伍分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三类。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图书馆学的主体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集”。本文着重探讨图书馆学界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在这里和其它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一样也必须探讨生存与发展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学科是这样[4],经济学、历史学、史学也是这样。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类问题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可能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脱轨”,比如图书馆学不能与政治学、经济学“脱轨”。我们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科学大环境中去考察。

4 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注定要消亡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压舱石”,是图书馆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一“压舱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它的灵魂就是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等[5]。

首先,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注定要做“时尚的囚徒”。从总的趋势与发展来看,中国图书馆学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阶段性问题,甚至存在很严重的极端性问题。“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这句话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期,图书馆学如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出现了“信马难,行马更难”的阶段性现象。在某个时段,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有更多机会进行“渗透”。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今图书馆学某个时段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在整理图书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重大成果较少[1]。基于光明网“理论专栏”与“学术专栏”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行为角度来看,靠“粘贴”“嵌入”“偷运”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这些错误的思想包括: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图书馆学理论学派的指导思想;否认图书馆学理论思维的价值。

其次,没有创新的图书馆学没有前途可言,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时尚的囚徒”。这些时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义的“囚徒”。例如,有的学者做了库恩“世界三”的囚徒,认为“世界三可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异性”与“歧义性”来对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x;有的学者做了西方“人权”“女权”“平等”学术思想的奴隶,用这些概念来诠释与指导当今图书馆事业,“创新”出“自由图书馆学”。这些时髦的学说在某些时段很有市场。有的学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对中国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持“悲观论”。(2)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囚徒”。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图书馆学所有的问题。作为过程的技术很有必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不顾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精确”“数字化”“量化”,过一段时间,那些靠“记忆”与“师傅带徒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因学术体制问题而面临着消亡,比如古籍整理专业。(3)的“囚徒”。我们不能用“电子阅览室的消亡”来否定电子阅览室的历史功绩。(4)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囚徒”。这些理论看似时髦,但往往因为“割裂”与“孤立”的看问题,注定包含着不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所接受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公共体中”,马克思主义仍将是图书馆学的“压舱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6 供给侧改革能够助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和理论。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方法论的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图书馆学方法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述上文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的主流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可以认为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要达到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主流学术思想灵魂,并具有时代意识、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二是丰富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学术流变史,并全面提升学术思想层面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高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新水平,强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学图书馆“试水”微信预约选座惹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6-04-17(2).

[ 3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3)》摘要[N].光明日报,2014-12-08(11).

第4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论文关键字:高校教师,创新教育,阻碍因素,改革对策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世界范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高校教师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我国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高校教师有效地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本文分析了当今创新教育背景下阻碍高校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创新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一、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倚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倚的“大师论”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其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创新和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是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领头羊。因此,教师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举足轻重。

北师大教授钟秉林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高校教师应根据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努力发挥其相应的引导和培养功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然后才能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用自身的创新人格魅力去感染、带动学生进行创新。

二、阻碍教师致力于创新教育的因素

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激励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改变现行制度的弊端,激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不少教育家已经开始对之进行研究,并达成了许多共识,如现行考核机制的弊端、教师待遇及教学任务太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热衷兼职,影响本职教学

创新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实中各大高校持续扩招使教师教学工作量持续增加, 各种形式的学位班、课程班猛增,教师疲于奔命,致使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去培养创新人才。此外,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教师的生活的压力很大,很多老师致力于选择第二职业进行创收以维持生活质量。如一些高校教师到民办高校代课或在一些企业兼职等。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长期下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教事业的发展,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3]。以至于一些学生都感到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不够认真,老师很少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者根本不收作业。老师上课不认真授课,学生不认真上课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很普遍。

(二)现行大学考评制度重科研轻教学

首先,现在大学实行的是量化管理制度,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及职称评定等主要是看教师完成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很少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这种以论文为主导的量化考评,并不在乎真正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因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项量化标准是论文的数量及相关刊物的等级, 这样的考核制度导致了许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写论文上,并通过各种方法来发表,慢慢地对教学及培养人才丧失了兴趣。

其次,创新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事实上教师没有这样的条件。学校的扩招,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学校的考核机制又不看重教学,这都造成了许多教师对教学不重视,上课应付的情况的出现。而且,现在很多学校也缺少“动真格”的激励竞争机制,教师只求“过得去”、“穷应付”。如有的学校虽然每学期或每学年对教师的教学情况都会进行评估、考核,学校督导组和学生通过网络对任课教师进行不记名评估等。但这样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些缺陷,如个别学生可能由于教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而给老师不客观的评价等,因此,学校也不是非常看重学生的评价。而且,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学校对于个别评估分值低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惩罚措施,只是口头给予批评。此外,学校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也缺乏及时和有效的监管。如一些教师教课缺乏新颖性,甚至还用着几年前的教案。

再次,现在中国学术界流行的学术奖励办法就是“奖官”,看你学术上做出了成果,是个搞学术的“苗子”,就会委你以重任,给你行政职务。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行政职务就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声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但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学术大师最后没时间去做学术,最后荒废了学术,这种奖励制度非但没有鼓励学术大师进行更多的创新,反而彻底破坏了学术大师生长的土壤。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钱”似乎成了所有职业好坏的评价标准,教师这一职业也被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谋生手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感。有的学生甚至称自己是老师的“顾客”、“上帝”。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失去了搞创新教育的激情。教师职业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也失去了对学生的垂范作用。可以说,当今的考核评价机制及“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教师思想上的冲击等造成了当今教师的浮躁,无法安心于清贫的教育事业,更别说费时费力的创新教育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高校应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基础,强化责任、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骨干群体优势强的教师队伍。”

(一)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举办各种创新教育讲座,使教师了解创新的机制、原理和相关的技能技巧,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其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应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培训规划,使多数任课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思想观念,知识和科研水平。实际上,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教师创新素质的体现。因此高校应制定有效的有利于广大教师积极性的规章制度来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进行创新。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设备,图书及学术刊物,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学术活动提供条件。

其次,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确定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都与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正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影响和指导着他们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大学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校的学习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石。大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学习某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大学教师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思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策略教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课堂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教师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专研。教师引导学生将兴趣回到知识的探索上来,并从中获得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兴趣提高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思维的培养,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的思维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二)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

第5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30)。

摘要:本文以某211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管理与策划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为其他高校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移动课堂 营销专业课 教学 创新实践能力

营销专业课作为培养营销人才的最重要环节,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而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是把比赛、实验等实践活动和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加强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对营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作用的研究,可以明确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具体促进作用,为高校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和培养营销人才提供借鉴。

一、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与营销人才能力培养关联性分析

1.创新实践能力的构成

创新实践能力分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本文认为创新意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能力共同构成了营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第一,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在问题中提出新思路、在思路中形成新观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思维得到发散。第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解决方案,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移动课堂教学把模拟情景实验等嵌入专业课,学生在紧贴营销实际的活动中用理论解决营销难题,通过参与市场调研、提供解决方案等环节接触社会,可以提高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团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五,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移动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塑造学生的营销专业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二、移动课堂嵌入营销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作用实例

1.营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营销专业课,营销管理与策划课注重培养学生对营销实务的整体策划与管理能力。整个课程的开设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第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情景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营销策划场景,让学生运用营销策划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应对教师虚拟的场景,提高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源。在营销管理与策划的课程教学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员工到学校开展讲座等,以企业的实际营销策划经验给学生直观感受。如邀请企业营销部员工到课堂讲解市场调查、策划与推广的全过程,让学生与企业营销策划活动产生直接接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和热情。第四,建立课程设计体系。在加强营销策划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和深化学生对营销策划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企业、产品和专题策划方向,主动查阅、分析资料并撰写策划方案,将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五,加强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竞赛、学生创业等课堂外的活动,鼓励学生将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大赛,在比赛中学生自主思考、彼此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技能。

2.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营销专业学生对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的实际感知,对已开设营销管理与策划课程的营销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4%。

通过对问卷整理分析,发现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一,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在营销学生对校企合作教学态度的调查中,高达89.0%的学生赞成校企合作教学,81.1%的学生期望人才培养方式是校企共同主导型,有85.8%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教学中来,这充分说明营销学生对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都很高。第二。能力提升作用明显。在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对营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用的实际感知中,82.7%的营销学生认为其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同方面,营销学生的实际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在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中发现,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均有效提升了营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高达81.9%的学生认为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78.0%的学生认为其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只有75.6%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营销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

在对实践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中发现,高达84.3%的学生认为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可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有81.1%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78.7%认为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但仅有71.7%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就业能力,这表明对学生关注的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仍有待提高。

同时,为提高移动课堂嵌入营销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共同推动营销人才的培养。要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加强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估五个方面构建移动课堂教学的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移动课堂教学得到营销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但也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入、提升作用有待加强等不足,未来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共同配合,共同促进营销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德勤.“移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1(3):50-52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7-8,15

第6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7

数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对于扩充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也随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为学生今后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和处理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他人不同的、带有创新色彩和发散性特征的思维形式,这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一个人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积累,具备了进行数学课程学习的能力,对于数学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求心理,但是在现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限制和影响,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往往习惯性的将教学时间和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模式上也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站在课程教学的主导性位置上,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处于和教师相对立的位置上,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进行接收和消化。

这种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层面和框架之中,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只能亦步亦趋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进行僵化而枯燥的知识学习,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和运用,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养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说,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并且重视的教学问题,成为评价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参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切实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个和谐而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放下所背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消除自身对于教师所具有的畏惧心理,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和学习节奏上的喘息,打破狭窄的思维框架,真正和教师进行沟通和配合,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思路,对数学课程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根据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习惯,对数学问题进行发散性、创新性的思考和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效率和质量。

在这种课堂氛围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思考,进行适当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知识认知和判断,从而提升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指导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成果,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式,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提升,从而在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成果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并且加以有效的改正和弥补,从而真正提升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其次,设置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和意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程学习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融入其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兴趣对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时,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揣摩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心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和激发之下迅速集中学习精力,主动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中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之中激励学生突破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而是在自身学习能动性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对教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潜能,提升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第7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就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才会有帮助。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学好语文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每个人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而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则可以很好地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造开创创新意识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提高。

一、开创新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点的时候,要摒弃老旧的授课方式,努力开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着进步,这样才给学生带来与时俱进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能先开创新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有创意的语文课堂,才会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象力,而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想象力能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展开想象,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帮助。为此,只有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月球之谜”这一课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去想象月球是什么样的,上面会有什么等,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鼓励大胆质疑

抱有疑问的人经常伴随着大量的创新意识,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深思,才会有创新的灵感。所以,问题是创新的来源,只有大胆提出问题,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只有勇敢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提升。

总的来说,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芳.小学语文趣味化识字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3).

第8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提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围绕教材灌输知识,而学生则处于完全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局面,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注重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知识积累和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十分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基础知识,并通过系统化、专门化的训练将这些知识条理化,从而形成创新性的思维体系和创新性的知识网络。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着力结合教材、依托教材,不断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使学生真正全方位、多层面地领会知识点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搞清楚各知识点的联系。我要强调的是教师千万不要无目的地盲目抬高教学起点,而应该有效引导和鼓励学生吃透、记牢、用活各类知识。在此基础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尽量帮助拓宽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多穿插讲解那些与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有关联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囿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放眼于社会实践,并通过有组织地、针对性地阅读各类书刊、杂志等课外读物来不断丰富知识,从而让学生具有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最终外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思维创新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将宽容和微笑带入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意识贯穿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始终,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求新求异。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是教师一定要不断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问难,逐渐提出有价值的个性化见解,有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断突破常规探根究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见解都要尊重,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哪怕是幼稚的意见。对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潜质学生,要在教学中多多引导。其次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采取如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让学生预习找“疑”,通过预习所学内容,不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其次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设“疑”,通过设计一些专门性疑问,启发学生不断探索和破解那些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真正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最后是让学生相互“质疑”。要有效启发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质疑问难,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不断强化和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越旺盛,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更浓,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质疑答疑中得到培养。

3.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有效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好、设计好、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贯穿起来。如我在讲“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时,就设计了一个“成语接龙”竞赛。比赛前订好游戏规则,要求5人参加,限时5秒依次接答,限时内答不出的或者是答错的,替接答者回答的,抢答者将被淘汰。在游戏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充分讨论:(1)这些规则对成功地进行竞赛起了什么作用?(2)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这个竞赛能否顺利开展?通过这个各抒己见的个性化讨论,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从创新思维的角度,以思考规则(法律)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又如:我曾针对环境保护的话题,专门组织主题班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先是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正反两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再通过多媒体将美轮美奂的青山绿水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进行直接对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调查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所在的村委会、居委会或街道有针对性地提一条合理化的环保建议。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可以不断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能力,从而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8).

[2]林文树.试论初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

第9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师范院校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从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和强化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构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2015年政府报告指出,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是最主要的潜在创新创业人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校实施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打造融教育教学、实践培训、指导帮扶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丰富课程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非针对少数学生。学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从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多学科交叉且具有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搭建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建立由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专门课程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设各具特色的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对接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倡导形成“敢于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尝试”的创业观、就业观与人才观,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潜能,点燃创业激情,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成功创业。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成课程合力

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学科专业教育,要立足各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完善已有人才培养的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重视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和知识传授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扎实、复合型的知识体系[2],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专业教育的情况,重点从课程与教学、活动与实训实践、网络化课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切实将创新创业元素植入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专业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学科的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原则方法,形成课程合力,使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根植于专业和学科教育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强化教师培训等方法,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强化能力本位,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师的创业实训实践,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程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老师到企业调研和实践,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导师,聘请、吸纳杰出校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建立由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组成的创业导师咨询团队,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有效联动,提升创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长期的不定时的指导、咨询、答疑,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和综合性

在一个教育体系中,评价往往直接制约课程教学,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在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要强调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外,还应多采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成果演示、论文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无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

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并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把网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博客、微博、APP应用平台和微信等可依托的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交互性、互动化、碎片化等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把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作为学习素材,把一些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转化成可接触、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邀请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4]。

二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加强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启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和形式,加强建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各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并有针对性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训练和服务,做到教育、引导、训练、实践的有机衔接和密切配合,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理论化、孤立化和狭隘化倾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知识、激发潜能、提升素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重实效、广覆盖、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专题竞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和参加相关创业模拟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和成长。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和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接受实践训练,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助力学生实践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搭建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参与、创业体验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实践平台,有效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并依托所建基地和平台,不断地扩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实践范围和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孵化支持,帮助学生选拔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提供创业培训,入园服务与跟踪扶持等系列企业孵化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体,提升团体创新创业实力

创业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团队合作尤为重要。作为创业者,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折不挠的精神,一定的商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相关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人沟通和交往,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开拓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团结协作的情境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注重从团队成员角色分工、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团队人员协作管理等方面,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力。

(五)增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拓展实践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并有效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学术与实务、创新与创业、创意与产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创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5]。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多渠道集聚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多元融合与合作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校外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6]。加强校校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密切配合,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盟,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化服务

(一)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与团队,加大指导服务力度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指导服务机构,建立能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提升指导服务力度。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内涵丰富的系列创新创业培养与讲座,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视角,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形成讲座嘉宾与学生机制,从思想上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提供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社保缴费、劳动维权、创业扶持等方面政策咨询,有效指导和服务学生。

(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咨询与服务

扩展就业服务指导平台的职能,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潜质与能力评估、创业模拟和咨询帮扶等指导和服务,根据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定制涵盖项目改进、项目评估、项目培训及导师推荐等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指导、咨询与服务计划,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联系相关部门,开通大学生创业注册、纳税、缴费等“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服务,打造天天有服务、月月有指导、季季有重点、年年有总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2):47-49.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2):71-75.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