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古希腊古典文化精选(九篇)

古希腊古典文化

第1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29-04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是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之初为学界所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十余年过去了,以此检视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潜心实践此目标者唯恐寥寥。放眼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翻新仍然是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倾心追逐之事。的确,在诸多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独角戏”少见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但是,热闹的师生激情表演过后,留下的却是支离破碎和“夹生饭”似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效率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耗时而又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活动。所以,潜心研究课程与教学内容才是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正途。

提及历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处理,历史教学研究者们往往会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出一些大的原则。毫无疑问,这些原则有助于历史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教学内容的处理。但是,历史教师的日常工作毕竟是以“课”为单位的历史教学内容处理。因此,以问题案例分析的研究形式来深入剖析课时历史教学内容的处理更具实效意义。

由于“以本为本”历史教科书观的根深蒂固,大多数历史教师已经丧失了历史教学内容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习惯于“照本宣科”,一些重要的历史隐性知识得不到应有的挖掘,致使历史教学内容缺乏弹性和连贯性,历史知识点干瘪而散乱。以高中历史新课程“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为例,历史教师一般是从产生条件、发展阶段和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来处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处理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显性历史知识框架如果失去必要的隐形历史知识的扎实支撑,就会沦为空中楼阁。由于隐性历史知识常常被大多数历史教师忽视,我们权且称之为历史教学内容的盲点。

下面就高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内容处理中的若干盲点问题予以列举和分析,目的不在于就课论课,而是从中探求处理课时历史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

一、在地理空间范围上,今天的希腊只是古希腊的核心区域。

历史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的。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不可取,但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传统历史教学下,历史教师重视手工绘图。随着多媒体历史教学的普及,下载现成的历史地图成为通行做法,笼统展示而不求甚解的用图方法相当流行。

以本课为例,教师一般会展示“古代希腊图”,但会忽视古代希腊与今日希腊在地理空间范围上的关系问题。今日希腊是指希腊共和国,它是一个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水,首都在雅典。古代希腊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数百个独立城邦国家的统称,其地理范围不但包括今天的希腊本土,而且遍及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整个地中海沿岸区域。因此,有些学者也把古希腊文明看作古代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的文明成就最高,也是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区域。要言之,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本土的核心区域和环地中海的殖民扩展区域。

二、在时序坐标上,古希腊民主政治处于古希腊城邦历史的发展阶段。

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奔流,时间是历史前进路上的标尺,历史学是以时间延续来构成学科系统的。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强调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版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①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年代的思考”列为历史科能力的第一项;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也把“时序感”作为历史科能力的首项。

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专题史架构下,历史大时序有弱化之嫌。以高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时序教学为例,教科书为了聚焦民主政治,往往重视其内部小时序,把雅典民主政治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予以清晰排列:第一阶段,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第三个阶段,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开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样一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外部大时序就被弱化了,其城邦历史时序定位也就隐而不彰。因此,教师在明确雅典民主政治内部小时序的同时,还要注意梳理其外部大时序:

公元前2000年,爱琴文明时代。

公元前1200年,荷马时代。

公元前800年,城邦时代。(包括城邦形成期和城邦繁盛期。)

公元前336年,希腊化时代。

显然,雅典民主政治处于古希腊城邦历史的发展阶段,而“城邦”也就成了理解雅典乃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关键。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杰弗里・帕克的《城邦》和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等著作都聚焦古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当代世界史专家何顺果一语中的:“城邦是解读希腊文明全部问题的钥匙。”②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26题考查的就是古代雅典的城邦民主政制。

三、在课题定位上,古希腊民主政治不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区域文明单位。

了解古希腊的空间范围和时序定位,还只是最基本的浅层次历史学习,因为在历史时空的表层之下,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就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关于文明史,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分析历史的单位是文明,并列出了世界历史上的20几种文明。布罗代尔认为,文明史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较之稍纵即逝的短时段的政治和军事事件,文明对历史变迁的影响更为持久和稳定。杨宁一认为:“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③在笔者看来,文明史视角能够使后来者以一种平和、宽容、客观和现实关怀的心态去同情地理解历史文明遗产。目前,以文明史冠名的中外通史性著作令人目不暇接,上海市的历史新课改明确以文明史为体系框架,全国历史新课改也把文明史作为历史线索之一。可见,以文明史来统整历史教学内容已逐步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据此,历史教师应当站在文明史的高度去审视本课的教学内容,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提升到古代地中海区域文明的层次。当然,古希腊文明涉及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就本课而言,主要聚焦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文明。

四、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类型上,雅典民主政治无疑是其典型代表。但它并不能够代替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的教学,教科书聚焦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而且详细叙述了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显然,这种单点突击式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但也容易以偏概全,使师生误把民主政治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等同起来。

实际上,从纵向时序和横向时序结合的角度看,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传播和衰落等非常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间,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不仅得到本土因素的滋养,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的政体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公民民主制,也有君主世袭专制、贵族民主制、贵族寡头制和僭主独裁制等其他类型。例如,斯巴达城邦的政体就倾向于贵族寡头制,权力集中在少数富有的贵族手里;雅典城邦的政体则倾向于公民民主制。当然,相较古希腊城邦的其他政体,雅典的政体具有典型的历史优越性和成熟性。

五、在课题立意上,雅典民主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是城邦公民原始直接民主制。

谈及古希腊政治文明,人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民主”,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呈现的也是雅典的民主成就。这是一种典型的希腊民主观,它容易使今人夸大或迷信古希腊的政治民主成就,忽视其本质特征。雅典民主政治的要义有三:

1.城邦至上。

如前所述,城邦政体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要素之一,何顺果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象地比喻为“城邦制的产儿”。①关于古希腊城邦形成的地理因素,诸如环海、岛状、多山等散裂特点早已为人们熟知,其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城乡共生、独立自治等外部特征也被经常提及。但是,历史教学界对城邦政体的内核却鲜有深究。

从城邦的内核看,她是一个集军事、神权、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的联合体。在数百个城邦为了生存而常常诉诸战争的动荡环境下,许多城邦为了激发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战的热情,需要最大限度地赋予他们各项民利,确如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之口所说:“男人就是城邦。”②另一方面,城邦也要求公民必须绝对服从她,如强制男子当兵、禁止男子不婚等。此外,古希腊城邦盛行祭神、占卜等活动,雅典娜、宙斯、赫拉、普罗米修斯都是有名的城邦神,古希腊奥运会就是为宙斯举办的,城邦的战争决策等许多大事经常由神谕来决定。因此,敬神乃城邦铁律,苏格拉底正是因为不敬城邦神而被处死。

由此可见,在“城邦至上”理念下,城邦可以全权支配公民,公民完全属于城邦,其个体民利往往受到极大限制乃至漠视。

2.少数成年男性公民。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公民的参政途径和方式广泛而多样。从参政途径看,公民大会、公民代表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以及除十将军以外的各级公职均向全体公民开放;从参政方式看,举手表决、公开投票、秘密投票、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等不一而足。据此,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在民”。其实,在雅典,享有公民资格的一般是父母祖籍均属本邦的成年男性,有些城邦还对成年男性的公民资格附加财产和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严格限制,妇女、奴隶、外邦人和边区居民则被排斥在公民之外。从学者的统计看,雅典全盛期的公民与非公民比例关系不一,但公民占全体居民少数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3.原始直接民主。

雅典的民主形式是公民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多数票作为决策依据。这种直接民主制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但也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力民主”,苏格拉底就是被民主地、合乎民意地、合乎法律程序地处死了。

六、在古希腊民主观上,我们要注意剥离既往知识界因时代需要而人为增添的附会成分,明确古典民主与近现代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近代以来,谈及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和中国知识界的主流观点都是一边倒式的高调赞誉,“西方民主的源头”“民主的黄金时代”“民主的奇迹”“民主的光荣”等让人目不暇接。在这种相沿成习的话语系统下,雅典民主已经脱离了特定历史时空的限制,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要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面目,就需要了解近代以来古希腊民主观不断强化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过程。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资产阶级反专制求民主的现实政治需要,西方思想界从古希腊民主中寻找和挖掘历史根据,以便古为今用。久而久之,古希腊民主制中的优秀成分被层累式地叠加放大,而糟粕部分则被忽视和掩盖,甚至还牵强地从古希腊神话中寻找民主因子。

从中国史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和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承袭了西方近代思想界古希腊民主观的热潮,他们“言必称希腊”,民主不离口,人为地拔高古希腊的政治民主成就,无视其原始特征,形成了浓郁的古希腊民主情结,流波及今。

今天,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古希腊民主内容增加了其历史局限性部分,但由于篇幅小而且概括性强,妨碍了师生的深入理解,极易模糊近现代民主与古希腊原始民主的界限,违背“名从主人”的历史教学原则。

关于“民主”的概念,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主要有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由全体公民按多数裁决程序直接行使政治决定权的政府形式。间接民主是指公民通过由他们选举并向他们负责的代表行使政治决定权的政府形式。据此,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具有排他性、原始性和动荡性特征;而近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的间接民主制,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成熟性和稳定性特征。因此,具体把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是必要的。

1.两者民主政治的基础不同。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城邦国家,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民族国家。城邦国家的特点是政教合一,城邦至上,公民完全受城邦的支配,个体的独立性无从保护。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政教分离、有限政府,公民既属于国家又享有个体独立性,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不受国家公共权力的侵犯。

2.两者的公民含义和范围不同。

古希腊的公民一般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在全体居民中居于少数。近现代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全体居民。

3.两者民主政体的结构与特点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机构主要包括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这三大机构已经具有分权的倾向,但是,它们之间缺乏法定的制衡机制,公民大会的权力独大往往带来许多决策失误。近现代民主国家的机构主要包括议会、政府和最高法院,它们之间不但具有明确的权力分工,而且还相互制衡,从而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

4.两者的民主形式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形式是公民直接参政的直接民主,它带来的是外行治国和以多数牺牲少数的结果,古希腊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表达了对这种直接民主制的批评,苏格拉底还因此死难。近现代的民主形式是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议员来间接参政的代议制,它带来的是专家治国和有效保护少数的机制。

5.两者的历史影响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昙花一现,经过罗马帝国的冲击、蛮族的入侵和基督教的传播,其民主传统早已中断,中世纪的人们已经不知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为何物,它留给后人的只是对民主精神的憧憬和向往。近现代西方民主不是对古希腊民主的直接承继,而主要是缘起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块基石是《大》,历代英国国王曾经44次确认《大》的基本原则,其历史影响惠及欧美的民主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聚焦高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内容盲点,无意否定和淡化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就,目的只是为广大教师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教学提供参考。

第2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一、西方建筑自我否定式的发展

西方神话以希腊神话最http://富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族的王权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虽然都是不死的,但老一辈的神的影响力会随着新一辈神的产生而逐渐消失。希腊神话中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由典雅的古希腊开始,进入古罗马的端庄,再到哥特式的奇骏,然后是理性的文艺复兴建筑,雍容华贵的巴洛克,严谨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就处在这种自我否定的变化过程中。

二、神学对西方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影响历程

古埃及时期,神话和宗教信仰对古埃及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埃及人相信“死后重生”的说法。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制造,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金字塔的形态有着宗教和象征的意义,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

希腊神话对古希腊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理想化的体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些富有感性魅力的艺术形象,希腊人把神话中的感性体现在了对希腊建筑的形式美及造型艺术的追求上,把人的形体美赋予了建筑,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和仿女体的爱奥尼柱式就体现了希腊人对健康优美的人体外形的崇拜。古希腊建筑在美学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使它成为了以后世界各地兴起的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特色,造型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多彩,显示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古罗马人对神的虔诚虽然不如古希腊人,但他们建造的神庙也能成为杰作。罗马帝国早期出于对希腊神话的崇拜,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庙宇看起来同希腊神庙相同,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庙宇建筑的经典。

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的实力蒸蒸日上,对神的崇拜主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上无一例外也要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外表非常光荣耀的建筑艺术模式,这种精神走向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经典——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史上最具纪念性的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罗马的巴洛克风格将建筑外表的华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罗马教会的建设非常繁荣,原因是欧洲的天主教君主和诸侯都依靠耶稣教团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建造了许多教堂、教皇府邸、别墅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耶稣会教堂等。

17世纪,建筑又回归理性,兴起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故事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严谨、端庄稳重、规模宏大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了皇家建筑的典范。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非常热衷和向往,以

转贴于 http://

回归希腊罗马艺术形式为特点,提倡古代艺术的严肃高尚的形象。统治者把希腊神话所寓意的威严和民主带到了这一时http://期的建筑上,如法国的雄狮凯旋门等。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面貌,更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巨大变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积极开展新建筑运动,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流派。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建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神话和宗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第3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英文摘要】For a long time,people have been discuss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 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Greece,and have drawn many distinct conclusions.Th is essay emphasizes two points which people must notice while expound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Greece,namely,on the one hand,anci ent Greek civi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openness and expansion;on the oth er hand,it is marked by pluralism and multi-centrality.

【关 键 词】古希腊/文明/开放性/扩张性/多元性/多中心性/Ancient Greece/civilization/open ness/expansion/pluralism/multi-centrality

本文就笔者研习希腊史的一点体会来论述在研究古希腊文明特征时,必须注意的两个 根本问题。

一、古希腊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 ,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 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 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①(注: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 988年5月第1版,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6 月第1版,第340页。);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 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 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 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 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 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②(注:(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 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64页。)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 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 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③(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Sir Wm .,Asianic Elements in Greek Civilization,New Haven 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 有关这方面的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 ·伯克尔特(W.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Bernal)《黑色雅 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L.West)《赫 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 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 么说,他提出的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 理的。不过我们要反对的是那种“非洲中心论者”——这种观点早已以世界文明“埃及 源流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不仅否定古代希腊人在哲学、科学、民主等方面的成 就,而且竟说苏格拉底和克里奥帕特拉都是黑人,亚里士多德盗窃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图 书馆等等如此荒谬不经的话。参孟悦《<泰晤士文摘>:什么是西方文明》,载《读书》 1998年第8期;董乐山《东方和西方,相会终有期》,刊董著《文化的误读》,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也就是说古希腊文明具有一种开放和扩张的特征。

(一)前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吸收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 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莱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等等——对 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 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 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 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 ,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 —“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 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近邻赫梯、迦南 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 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 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 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20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 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9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 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 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密切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 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④(注:The Macmillan Dictionary Archaeology,edited by Ruth 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3,p.14.)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 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 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 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 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 了不可估量的影响⑤(注:黄洋:《来自东方的影响》,刊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 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87—188页。);不只是在西亚,古希 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 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 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⑥(注:(埃)A.费克里:《埃 及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第100页。)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 的。⑦(注:The Macmillan Dictionary Archaeology,edited by Ruth D.Whitehouse, 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3,p.348.)到法老阿美西斯(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25年) 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 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 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 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明显地存在东方 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 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 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8 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 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 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 ,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 钟、日晷并把一日分成12个部分,⑧(注: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 馆1959年6月第1版,第321页。)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 高峰。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 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 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 ,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60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 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 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是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 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 贡献,在于使哲学发展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⑨(注:(美)爱德华·麦克诺尔 ·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1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第1版, 第231页。);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 ——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 君权神授的观念,君应向神述职的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在法律上美索不 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 的大多数地方。希腊、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 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 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萨格斯(H.Saggs)在其 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1962)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 ……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与希 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 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 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 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地相似,两者的阴府 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 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 ,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 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 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⑩( 注:A.Toynbee,Hellenism,Oxford 1959,p.2.)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 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 头大的神”。(11)(注:(苏)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古代东方史》,吉林师范大 学历史系翻译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第227页。 Oswyn Murray,Earl y Greece,Glasgow,Fontana Press,1980年第1版、1993年第2版,该书第6章旧名为“Th e Orientalizing Period”。东方化时代首先是在艺术领域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后来这 个概念才逐渐引入其他领域。在艺术领域东方化时代也有不同的分期在Corinth主要有E arly Proto-Corinthian(725BC-700BC)、Middle Proto-Corinthian(700BC-650BC)、La teProto-Corinthian(650BC-625BC)和Corinthian=Animal Frieze Style(625BC-550BC) 四个阶段组成;在雅典,主要有Early Proto-Attic(700BC-675BC)、Middle Proto-Att ic Black and White Style(675BC-640BC)、Late Proto-Attic(640BC-610BC)等三个阶 段组成。关于东方化时代的起讫点也有不同的看法,如725BC—650BC、700BC—650BC、 公元前8—前6世纪、700BC—600BC,等等。)

在希腊“智慧”文学的领域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 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地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 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 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 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 斯文·穆瑞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The Orientalizing Period)的概念, 不久就为人们所接受,这一概念首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 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 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 素决定的。

(二)过渡的古典时期 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 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 前300年—公元300年;(12)(注:Robert E.Lerner,Standish Meacham,Edward McNall Burns,Western Civilizations,vol.I,W.W.Norton & Company,1988,p.101.)也有人认 为大致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13)(注:张信锦译、 许寿贻校:《古典艺术》,见《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 90年版,第1页。)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 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14)(注:朱龙华:《世界历 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 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15)(注: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 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 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 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年—公元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 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 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16)(注:日知:《论中西古典学》 ,刊《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93年10月。)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 于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 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 ,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 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 为止,在罗马是从前1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 上的“黄金时代”);(17)(注:M.C.Howatson,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lassical L 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137.)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 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18)(注:朱龙华:《世界历史 ·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页。)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 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 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 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 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 。不过其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 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 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 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 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 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入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 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 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 La 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 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 已。(19)(注: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刊《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 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在公元前1世纪历史学家迪奥多罗斯(Diodorus)的著作 中可以发现许多这类人物: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 伦和欧克多索(Eudoxus)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 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今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 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三)后古典时期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之扩张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所建立的 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 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 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 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 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 :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罗得岛。以后的数 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 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 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宗教信仰、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 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 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 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20)(注:A.L.Basham,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London 1954,p.230.)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 trodoros)传入印度的;(21)(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2分册),科学 出版社1975年版,第384页。)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 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22)(注:据普鲁塔克在 《克拉苏传》中记载,帕提亚和亚美尼亚的国王们刚缔结了一个婚姻联盟,当克拉苏的 头颅被信使从卡雷(Carrhae)的战场上扔到舞台上时,他们正在观看欧里庇得斯的《巴 卡》一剧。见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1 7—618页。)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 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 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23)(注:W.W.Tarn,Hellenistic Civilization,London 1952,pp.170-171.)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 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24)(注:(日)原随园:《希腊文化东渐 史》,杨炼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5页。)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 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 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 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

罗马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接接触与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这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晚 期阶段——希腊化时代。我们通常所说的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 古典时代。例如,汉密尔顿的《希腊方式》一书所论,就全是古典时代的作品(还包括 像《荷马史诗》之类更早的作品),于希腊化时代却只字未提。尽管罗马吸收古典时代 的希腊文化遗产的渠道始终畅通,但直接接触并吸收最多的毕竟是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 化。罗马城这时像东地中海的许多港口一样,欢迎来自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希腊 的学者。罗马文化受外界影响最多的自然是希腊文化。例如,罗马哲学、文学、戏剧、 美术等,无一不是承继了希腊文化的衣钵。就是本来其神性跟希腊宗教毫无关系的罗马 诸神,后来也都分别把他们对比作希腊奥林匹斯诸神,所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就 被混为一谈。古希腊有名的一句谚语“光明来自东方”,这本来是形容古老的亚非文化 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如今可以原封不动地移用到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上。

希腊化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势涌进了罗马,结果使武力征服者的罗马人变成了被征服者 ,因而也曾经惹起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如大加图和瓦罗都反对希腊学术。特别是加 图写了一本关于医学和农业的书,来以此证明罗马人比希腊人高明,他憎恶和蔑视希腊 人和希腊文化,认为希腊人的著作只配供查阅而不配供研究。然而他的著作却大量地运 用了希腊人的资料。(25)(注:参阅M.P.加图:《农业志》及译者王阁森之译文,商务 印书馆1986年版,第7页。)但是大多数罗马人都努力把希腊人的学问吸收过来。正如罗 马大诗人贺拉斯所歌颂的:“被征服者希腊反而战胜了征服者罗马,使粗野的拉丁民族 迈向文明开化。”的确,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化遗产,接着再由罗马远征军把她传遍世 界各地,使罗马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建下不朽之功。

在印度,希腊文明经由西亚地区传入,形成了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因为它 盛行于阿富汗和印度间,以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陀罗艺术)。印度的佛教,原来是没有偶 像的。自从希腊文明传入,佛教仪式里也有了偶像。而偶像的塑造,最为突出、最富有 希腊色彩。犍陀罗艺术后随佛教向外传播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日本、印度支那和印尼 的佛教艺术。(26)(注:(法)费切尔(A.Foucher):《犍陀罗的希腊佛教艺术》(L′artG réco—Bouddhique du Granhāra)第2卷,巴黎1918—1922年版,第597—673页。也正 是此人最早提出了犍陀罗艺术起源于希腊。主张这一说法的还有英国的马沙尔爵士(Sir J.H.Marshall),见其所著《犍陀罗的佛教艺术》(The Buddhise Art of Grandhāra) ;转引自(美)H·因伐尔特:《犍陀罗艺术》,李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0 月第1版,第7页。)新疆的早期佛教壁画就是犍陀罗艺术的移植——天山南路发现的古 代西域画大都是附属于建筑物中的木版画、壁画和藻井(天花板)图画,单独成幅的有纸 本、绢本、麻本和棉本图画。在前一类中的木版画和壁画,运用最多的是水粉画,多属 于希腊罗马风格,与藻井图画、单幅绘画主要属于波斯、印度和中亚系统的有显著的不 同。(27)(注: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羌以东米兰遗址出土的壁画,是4世纪以前汉晋时代鄯善佛寺的遗物。其中有一套太子 须大nà@①本生故事画,有一个画面是须大@①将大白象施舍给人。在白象的胳窝上有 一小段关于画家的@②卢文题记:“蒂特作画,值3千包马卡(Bammakas)。”蒂特(Tita) 一字就是罗马文字中经常使用的Titus一字,意为“仿罗马皇帝提图斯式的画像”。(28 )(注:石源华主编:《中外关系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法 )L.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shēng@③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 页。)

至于在此范围之外的中国,希腊、马其顿人也很有可能与其有过接触。公元前3世纪末 至公元前2世纪初,塞琉古将领Euthydemus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狄米特里( Demetrius,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斯特拉波曾 引用后来学者的说法,认为他们把自己的帝国扩张到中国和弗林尼(Seres and the Phr yni)。(29)(注:参阅日知:《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 》,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1994年第6期。)塔恩认为这些希腊人侵入了 中国的新疆(Chinise Turkestan)。(30)(注:W.W.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 ndia,1951,p.84.)西方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塞里斯(Seres)即指中国。日本学者及川仪右 卫所著《东洋史》中说:“Seres者原由中国丝字一音推演而成,即丝商之意,于是常 称中国人为Senica。”可见,在希腊化时代西方关于中国的知识的最初来源之一,便是 与中国丝绸有关,这当然是因为丝绸乃中国文明的最伟大成果之一。发现于塔里木地区 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式的图案。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希腊的影响在希 腊化时期就已达到中国境内。(31)(注:M.Cary,A History of the Geek World,London 1972,p.316.)如果这一论点基本成立,那就可以说,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与包括中 国文化在内的欧亚非大陆的各主要古老文化,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接触。

二、古希腊文明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性

我们在论古希腊文明特征时,总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那就是以雅典的历史来代替 整个希腊的历史,以雅典的文明特征来代替整个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说到古希腊政治的特征时,人们总是说它的民主政治极富特色,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K ·波普甚至借柏拉图之口说出:“雅典的民主政治以仁爱之心对待奴隶……已非常接近 于废除奴隶制度。”(32)(注: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西方现代思想丛 书),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9页。)这难免有言过其实之 嫌。其实在希腊也存在专制统治——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尤为突出。甚至有人认为在雅典 并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政治,雅典娜神庙就是专制的象征——雅典人就是利用表面上看似 平等的提洛同盟的贡金来修建该庙的。这个从表面上看似民主政治灯塔的雅典,却在同 盟内部称王称霸,处处奴役它的盟邦,甚至连雅典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的对外统治是搞“ 雅典帝国”,就是伯里克利时代的体制也很难说是“民治”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公民才 享有政治权利,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算作公民。伯里克利亲自禁令,规定只有 那些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享有公民权,就是在公民中,也存在着以财产和收入为基 础的严重等级划分。只有最富的人才能得到高位,没有财产的公民只有投票和作为陪审 团成员的地位。总而言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假的。(33)(注:(美)瓦勒钦斯基等编选 :《史海逸闻录》第5页。)

在说到希腊经济的特征时,人们总是以为她是一个重商民族,其实古希腊在大多数时 期、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希腊城邦的主 要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而不是手工业者或商人;证据的第二 点是,同中国古代一样,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重农轻商的观念。(34)(注: 黄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页。) 转贴于

在谈到创造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时,总是认为他们都是雅典人,其实他们之中不乏 非雅典人,如《荷马史诗》的编著者荷马,古代记载肯定他出生于希俄斯(Chios)岛或 小亚细亚的士麦那(Smyrna);早期著名的希腊诗人阿基洛古(Archilochus)就是帕洛斯( Paros)岛人;诗人伊翁是开俄斯人、赫格曼是萨索斯人;萨福和阿尔喀俄(Alcaeus)是 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林(Mytilene)人;希腊另一个著名田园诗人赫西俄德,自称祖籍是 小亚细亚的库墨。他们的诗作代表“希腊文艺创造的已经很高的发展阶段”。(35)(注 :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希腊 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都 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也是出生在小亚细亚 沿岸的萨摩斯岛,迨其思想成熟后才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创立该学派的;另外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斯塔吉拉人)、高尔吉亚(利昂提尼人)、普罗泰格拉(阿布德拉人)、提奥 夫拉斯图斯(累斯博斯人)、芝诺(塞浦路斯人)、希庇亚斯(厄利斯人)、普罗迪亚斯(克 亚人)、特拉叙马库斯(卡尔西冬人)等都不是雅典人。被后人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 克拉底也是可斯(Kos)人。艺术家莱西亚斯是叙拉古人、波吕格诺图斯是萨索斯人。这 些人物及其成果,之所以不是出现在希腊本土,(36)(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概念 的区分:希腊本土(Greek Proper)和希腊世界(Greek World)。简单地来说,在地理概 念上前者就是狭义的古代希腊,后者就是广义上的古代希腊。)而是出现在小亚细亚沿 海地区,其原因正像历史学家奥姆斯特德所揭示的那样:这里“处于东方思想的洪流中 ”。(37)(注:T.A.Olmstead:《波斯帝国史》(History of the Persion Empire),芝 加哥1960年版。转引自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5页。)

在谈到希腊遗留给西方的遗产时,总以为它的理性认识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其 实在希腊人之中存在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诸如此类的东西不一 而足。一想到这些就不由不让人们重新考虑希腊文明的特征了,亦即希腊文明具有多元 性。

从文明中心的分布上来看,一部从爱琴文明到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史,在不同的时代有 不同的文明中心,即古希腊文明是多中心的。

爱琴时代(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初期(公元前 3000年—公元前2100年)是金石并用时代,文化中心区域是爱琴海上诸岛屿,其中以西 奥斯岛为最重要,它是商业汇集之地。这些岛屿通称为塞克雷底斯群岛,他们与埃及、 巴比伦都有商业往来。在克里特岛上,以东部的帕拉加斯图等城市和南部的法埃斯多斯 等城市为最发达,因为这些城市就克里特岛地理形势来看,是接近埃及和巴比伦的;中 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580年)是爱琴海青铜文化时期,爱琴海中塞克雷底斯群岛地 位下降,克里特岛渐形重要,而岛上东部城市亦没落,北部的诺萨斯等城逐渐发展为繁 荣的城市,文化亦发达,诺萨斯城到了全盛时期。岛上南部城市如法埃斯多斯等,因与 埃及有商业关系,仍居于重要地位;晚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也被称为“迈 锡尼时期”。迈锡尼人在与克里特文化接触后,开始吸收克里特文化,并加以发展,而 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迈锡尼人并与埃及直接通商,当时正是埃及帝国(新王国)时代(公 元前1580年—公元前1200年),埃及十八王朝(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350年)诸王皆与 迈锡尼有直接商业往来。迈锡尼的兴盛不利于诺萨斯的繁荣。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迈 锡尼人攻打诺萨斯而毁灭其城市。诺萨斯从此一蹶不振。埃及史料从此时起亦不再有关 于诺萨斯的记载。爱琴文化重心从此转移到迈锡尼及梯林斯等城市。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是希腊历史的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阶 段的建筑物遗迹很少,器物、武器、工具和陶瓷器的残留品也很少,以至于我们不知道 这时希腊的文明中心究竟在哪里,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倒退的时代,是希腊的“中世纪” 。反常的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却出自这一时期,不过有 关该书的作者的籍贯却是争论不休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多中心性 。

古风时代(又称大殖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城邦有好几百个,散 布于希腊半岛、爱琴海各岛、小亚细亚沿海、黑海一带以及地中海西部意大利半岛南端 和西西里岛上。它们都是独立的城邦,在种族上和宗教上他们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他 们是分散的。这些国家常常互相掠夺,互相厮杀,彼此兼并,互相削弱。可以说这时的 希腊没有一个可以统领一切的文明中心,只是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和大希腊的毕达哥 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异彩纷呈。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文明中心是雅典和斯巴达。然而,一方面这 两个国家甚至谁也没有完全掌握过希腊本土及爱琴海岛屿诸城邦的最高政治主权;另一 方面,还有许多“边远”的地区即黑海、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利比亚诸希腊城邦,根 本不在这两个国家支配之下,而是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它们本身也不同程度地集团化了 。

第4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关键词:古希腊 雕塑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

在文化史上,通常从亚历山大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辨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的风俗也给了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与希腊人特殊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等几乎所有临近的异族都以****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斯巴达连青年女子运动时也差不多是****的。

古希腊人在古典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与其他古代世界观相比较是进步的。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古典世界观是重视个人个性的。但公有原则的并存,又决定了它对集体和国家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民主主义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典世界观在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唯心的即宗教世界观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崇高与伟大。古典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尽管神生活在天上,人生活在地上,但本质上人与神并没有这种天壤之别。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与此紧密相联的就是那种神圣的裸裎观念,并因此而导致了更为直接的优异条件就是青年人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民的模特儿。

其次,那时的人们在浴场上、在练习场上、在敬神的舞蹈中、在公众的竞技中,经常看到****和****的动作。他们所注重而特别喜爱的,是表现力量、健康和活泼的形态和姿势。他们竭力要使肉体长成这一类形态,培养这一类姿势。几百年之间,雕塑家们就是这样的修正、改善、发展肉体美的观念。事实上,我们今日对于理想人体的观念就是始于他们的。在哥特式艺术终结的时期,比萨的尼古拉与近代最早的一批雕塑家脱离了教会传统,放弃细长丑陋、瘦骨嶙峋的形体的时候,就以留存下来的或新出土的希腊浮雕为模范。

第5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

希腊哲学在现代人心目中无疑拥有世界性的价值,很少有人会因为这种哲学冠有“希腊”二字而认为它只是地方性的。若我们对希腊哲学思想的起源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地方性思想。

希腊哲学源起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代希腊。希腊哲学思想是内生的还是外来的? 黑格尔说:“在希腊生活的历史中,当我们进一步追溯时,以及有追溯的必要时,我们可以不必远溯到东方和埃及,只在希腊世界和希腊生活方式内,就可以追寻出: 科学与艺术的发生、萌芽、发达,直到最盛的历程,以至衰落的根源,都纯粹在希腊人自己的范围之内。”②

黑格尔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 希腊) 中心论”,与历史事实不符。在古希腊所在的地中海区域并存着多种古代文化,希腊文化并不是最古老的。希腊文化的后起决定了其来源有非希腊的一面。“希腊古典世界并不是一切事情的开端,相反,希腊人是在东方其他早期民族尽力投出的飞标所达到的地方拾起了这支飞标; 这是一个白温克尔曼和赫尔德以来就得到承认的真理。表明这一点的,部分是在希腊文献本身中已有的对埃及古代文明的回顾,部分可以从宗教诗中,尤其是从赫西俄德的诗中读到。”③

关于希腊哲学思想的起源,公元 3 世纪时即有“希腊哲学始于蛮族”的说法,即认为希腊哲学的起源是非希腊的。持有这一说法的古人看到其他民族的思想家有与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相同之处,于是就认定这些非希腊的思想是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来源。波斯人的袄教僧侣、巴比伦人的迦勒底学派、印度人的苦行僧、凯尔特人的神圣一族、埃及人的祭司,等等,都被他们抬出来作为“希腊哲学始于蛮族”的证据。④

第欧根尼•拉尔修本人是个“希腊中心论”者。他反对“蛮族起源说”,认为“这些作者忘记了,他们归之于蛮族人的成就实际上属于希腊人,从希腊人那里,不仅是哲学,而且人类自身才获得开始。”⑤他批评“蛮族起源说”的方法是: 承认这些非希腊人的观点与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指出这些非希腊的思想还不是“哲学”。“那些将哲学的源起归于蛮族的人又抬出了色雷斯人奥菲斯,称他———这个人距今年代久远是毫无疑问的———为哲学家。现在考虑一下他说的关于神的一些东西,我几乎不知道是否应当称他为哲学家。”⑥

第欧根尼•拉尔修说: “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术语,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智慧的爱好者的是毕泰戈拉; 因为,他说,除神之外,没有人是智慧的。”“很快,人们就把研究称作智慧,称其专职者为贤者,以表明他达到了精神完美的境界; 而从事研究的人就是哲学家或智慧的爱好者”⑦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约公元前 484 - 425 年) 用过“哲学”这个词,但它在文中的意思是“智慧”或“教诲”。⑧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公元前 471 - 400年) 也用过这个词,意思也是“智慧”。⑨ 由此可见,哲学这个概念的最初涵义是不确定的,哲学的最初表现形态是“智慧”和“知识”,最初的“哲学家”是“贤者”。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第一章记述的是包括泰勒斯在内的各位希腊“贤者”,而非哲学家。

考察希腊哲学的起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讨论希腊哲学的策源地。希腊哲学并非源于希腊本土,而起于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城邦,带有种种地方性特征。

希腊哲学的策源地是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而不是希腊本土的阿提卡半岛。早期哲学家大都来自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和南意大利的殖民城邦,而非后来被政治家伯里克利称作“全希腊的学校”⑩的雅典。“哲学,即对智慧的追求,有着双重的源起: 一方面它开始于阿那克西曼德,另一方面则开始于毕泰戈拉。”阿那克西曼德的家乡是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瑏瑢 毕泰戈拉出生于小亚细亚沿海的萨摩斯岛。瑏瑣塞诺芬尼生于科罗封。瑏瑤赫拉克利特是爱菲索人。”巴门尼德是南意大利的爱利亚人。

早期哲学家拥有的知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五花八门的、缺乏理性论证的。阿那克西曼德“发明了日晷指时针,将它安装在拉栖代蒙的日晷上,用以测定冬至夏至和昼夜平分点; 他还造了一个计时器。他又是第一个画出陆地和海洋轮廓的地图的,并且造了一个球体。”瑏瑧 毕泰戈拉去过埃及,通晓埃及文字,当过埃及僧侣,向他们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瑏瑨塞诺芬尼是个吟游诗人,主要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活动。瑏瑩赫拉克利特“长大后宣称自己什么都懂。”瑐瑠恩培多克勒对各类自然现象作了大量观察和解释,在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和医学等方面有过许多贡献。但他同时又将自己掌握的科学技艺夸大到近乎江湖奇术的地步,并公然以“不朽之神”自命。总之,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充满着地方性特征,他们的观点对世人来说是新颖的、无法理解的。

第欧根尼说: “哲学的起源之所乃是希腊,它的名字拒绝使用其他说法。”这一说法的要旨不在于否定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而在于强调希腊哲学的原创性。确实可以认为,承认希腊思想来源的非希腊性并不会导致对希腊思想原创性的否认。希腊哲学确实是古希腊民族的原创。罗素说: “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瑐瑣那么,希腊人为西方,乃至于为全人类提供的这种因素是什么呢? 就是“逻各斯”( 道) ,就是理性,就是理性思维。希腊哲学的诞生就是将希腊各城邦的那些原有的地方性“智慧”上升为一般的“逻各斯”的过程。

哲学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的人们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这一认识内容本身决定了哲学必然采用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的方法。理性思维在西方始于古希腊,始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早期思想家处在人类认识从前逻辑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他们那里,非逻辑思维仍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则处在萌芽状态。“伊奥尼亚思想家有关宇宙和自然本身起源的思辨起源于一种以荷马、赫西俄德和‘奥菲教的诗歌’等希腊思想为代表的、古老的宇宙论传统,一种与埃及的神话体系和近东文明有相当大亲和性的传统。”瑐瑤这些思想家的思维成果更像智慧,而非理论,把它们放回广阔的智慧语境中加以理解更为妥当。

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哲学家有过一个很奇怪的评价。他说: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还不是哲学家。为什么不是呢? 因为他们是更伟大的思者。”瑐瑥这是海德格尔的一个著名论断。哲学兴起之前,还有思想。希腊思想的“第一个开端”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早期思想家那里。人们通常称他们‘哲学家’或‘自然哲学家’。但海德格尔认为他们不是哲学家,而是“思者”。不过,否认希腊早期思想家是哲学家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希腊哲学的诞生与发展不起作用,因为没有过渡和预备也就没有真正的开端。如果我们认定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理性思维方式,那么在爱利亚学派那里,这一特征已经明显表露。这是寓于希腊哲学“地方性”特征之中的“世界性”。

理性是人类文明中现有的最高成就,它的发展过程和迄今为止的文明史过程同步。“哲学思维并不从某个零点开始,而是必须用我们已经拥有的语言来思考和说话。”瑐瑦研究希腊哲学的学者喜欢把古希腊人的理性主义称作“逻各斯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之为西方近性主义的前身。以此为希腊哲学思维发展的主线,那么巴门尼德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希腊思想发展到巴门尼德这里,已经迈入了理性思维的门槛,其主要表现是形式逻辑在思考中的不自觉的运用。在巴门尼德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一临界点。他的《论自然》从形式上看是诗歌,但它的主要部分与其说是诗歌,不如说是散文。大量的抽象概念,连篇的假设、推理、证明。从假设存在的单一、不动的属性开始,推论出存在的各种标志,演绎出一系列的结论。这是逻辑思维的成果,是真正的“概念的劳作”( 黑格尔语) 。古希腊哲学从他那里开始真正迈进了理性王国的大门。

希腊哲学的主要思想成就

希腊哲学兴起于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辉煌于雅典。公元前 500 年,伊奥尼亚诸城邦起义,反抗波斯对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 4 世纪 40 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这是希腊城邦制度从繁荣到衰落的时期,被史家称作古典时期。“希腊古典时代大约只有一个半世纪,但这阶段的哲学发展在历时千年的全部希腊哲学史上却占着最显著和最辉煌的地位。”瑐瑧在这一时期,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步从殖民地区转向希腊本土,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的考验,成为希腊民族的文化代表。与此相应,希腊哲学的中心亦从海外殖民城邦向希腊本土转移,向雅典汇聚。

阿那克萨戈拉是把哲学引入雅典的关键性人物。他本是伊奥尼亚的克拉佐门尼人,瑐瑨 成年以后去了雅典,在那里待了 30 年。希波战争的胜利为雅典赢得了全希腊的尊敬,给她带来了空前繁荣,但此时的雅典公民思想却仍旧很保守,无法理解阿那克萨戈拉带来的原产于伊奥尼亚地区的科学知识。比如,阿那克萨戈拉宣称太阳是一块红热的金属,雅典人对此大惑不解,有人控告他不敬神,连伯里克利也无法保护他,最后被逐出雅典。

公元前 5 世纪下半叶,希腊出现了一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安提丰、塞拉西马柯、克里底亚是其中的知名者。他们以雅典为活动中心,收费授徒,传授修辞、演说、辩论、诉讼的技能,传播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的知识,提高了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质。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提出许多新观念,对雅典的现实生活产生广泛影响。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作“智者运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从智者开始,哲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从宇宙转向人,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有吸引力的理性问题转向更迫切的人生事务和行为的问题。”瑑瑠希腊哲学“走上了人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 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和意志力。”

经历了这种启蒙和哲学转向以后,希腊哲学成形了,涌现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理论化、体系化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希腊文化经典,是希腊哲学的代表性成就,对后世,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影响。

西方学者对柏拉图的溢美之词无数。伯奈特说: “柏拉图曾经是我们文化中的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的东西的源泉。”瑑瑢 这一评价着眼于文化,柏拉图是西方文化之源头,就好像中国文化中的孔子。怀特海说: “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瑑瑣这一评价着眼于西方哲学的传承,认定由柏拉图开创的理性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主流。波普尔说: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 不分好坏) 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不是非柏拉图的。”瑑瑤这一评价着眼于柏拉图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对后世西方哲学所起的定型作用,你再怎么反柏拉图,也摆脱不了理性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Essentialism) 是后人对西方哲学自发端以来逐渐形成的理性思维方式的概括。本质主义认定并相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隐藏在其外在形态之中的本质( essence) ,从而把揭示事物的本质作为哲学认识的根本目的,把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知识则是意见或谬误。

追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起源,许多人将它归于亚里士多德,而实际上应当归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 “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熟知克拉底鲁,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即一切可感事物都在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却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把思考集中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教诲,不过他认为定义不是关于可感事物的,而是另一种存在者。由于可感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的定义。这样,他把这另一种存在者称作型相。”瑑瑥亚里士多德的阐述符合柏拉图思想的发展。寻求一般的定义就是寻求共相。柏拉图看到普遍的定义不能归于可感的事物,因为它们是变化的; 普遍的定义只能归于另一类存在者,这类存在者就叫做型相; 可感事物的变动不居表明它们不真实,而事物的名称、共相才是真实的存在; 型相是事物的共相和本质,型相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彼岸,恰恰相反,型相就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柏拉图是第一位专心思考这些事情的西方哲学家,而且他的型相论就试图解释这些事情的存在。”

柏拉图的“型相实在论”是古希腊哲学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它之所以能发挥长远的影响,不在于柏拉图提出了“型”和“相”这样的本体,而在于他确定了一个求真和求实的基本思维模式。任何有时空限制的在者都不是本质,驱除了时空的限制方能达到本质。只要我们像柏拉图的“型相论”一样设定一切“存在者”均有真实程度之别,并将最真实的“存在者”规定为追求的目标,那我们就是柏拉图的学生。抛弃了“型相实在论”的思维框架,就等于彻底放弃理性思维,而诉诸于其他。作为西方哲学最根本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由柏拉图奠定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思维达到了一个高峰,“希腊哲学达到完善”。瑑瑧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崇尚理性、注重逻辑分析,那么这个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亚里士多德铸就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建立,是希腊古典时期哲学自觉反思人的理性思维而结出的硕果,标志希腊科学理性精神的升华,奠定了西方分析理性的传统。”瑑瑨创建系统的逻辑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大功绩,是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知识领域,并且它掌握了各种知识的早期发展线索,同时对这些线索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详细阐述。它对每个知识领域都有同样的兴趣并给予了同样的理智上的评价。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全面地满足了知识发展的需要。”瑑瑩得益于推理和证明,亚里士多德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像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这样具有严密公理化的数学演绎系统。天文学已经从对天体现象的零星观察进入对天体的系统研究,提出有关天球模型的假说。生物学的经验性知识快速积累,逐渐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物理学知识虽然仍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表达,但已具备理论物理学的科学价值。可以说,希腊古典时代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为逻辑学的诞生准备了大量思维材料,而逻辑学的创建又为当时的科学知识系统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独立的学习精神得到了彻底的发展。由于他广泛的科学成就,他成为希腊科学的化身,并因此在两千年的时间中充当‘哲学家’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在纯粹的哲学理论中也有重要贡献。“本体问题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瑒瑡他最先把“本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有一门专门研究本体的学问,即“本体论”( ontology)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自然哲学是“第二哲学”,本体论和研究终极因的神学则是“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神学就是他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尽管他本人没有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

柏拉图的“型相实在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是古希腊哲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楷模。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希腊的,仍然是地方性的,但却具备了世界性的价值。而在希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世界性的价值日益彰显。

希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 322 年逝世。这个年份是整个希腊哲学两大部分的分界线,“亚里士多德之前”( 含亚里士多德) 是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早期与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之后”是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希腊化时期的哲学( Hel-lenistic philosophy) 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统称“晚期希腊哲学”( Later Greek Philosophy) 。

学界长期存在着“重希腊、轻罗马”、“重古典时期、轻晚期希腊”、“重哲学、轻宗教”的倾向。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重视“古典时期”,忽略长达八百年的晚期,重视“纯希腊”的东西,忽视希腊哲学走向东方,走向整个地中海世界以后的情况,重视“纯哲学”,忽视哲学与宗教在罗马帝国文化环境中的内在联系、基督教与希腊罗马哲学在罗马帝国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古代基督教哲学家对希腊罗马哲学的超越。产生这种偏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不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不了解希腊哲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嬗变。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跨文化传播出发看问题,从希腊哲学的世界化角度去看待晚期希腊哲学,我们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判断。

希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征战的步伐传遍整个亚历山大大帝国( 希腊化时期) ; 第二步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传遍整个地中海世界( 罗马帝国时期) ; 第三步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进入阿拉伯 - 伊斯兰文化圈,直至欧洲文艺复兴( 西方中世纪) 。

“希腊化时期”( Hellenistic era) 的时间边界很清晰。“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犹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时间范围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 30 年罗马吞并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为止。”瑒瑢希腊文化在这一时期传播至北非和亚洲,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原有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融汇。它虽然仍属于希腊文化的范畴,使用希腊的语言,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而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从雅典转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希腊化时期的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与地方多样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并存。

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特征一样,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罗马一体化与地方多样性的结合。屋大维于公元前 27 年拥有了“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时算起,到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帝国的历史长达 5 个世纪。再往后,则有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长达 1000 年的延续。帝国建立之初,罗马帝国文化实际上处于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状态,而以希腊文化与拉丁文化为主干。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帝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整合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统一的罗马帝国文化基本形成。再往后,罗马帝国文化由盛转衰,而基督教文化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上升为帝国文化的主流,完成帝国文化的转型,经过帝国晚期的动荡,向中世纪文化过渡。

希腊哲学是“希腊精神的嫡子”。瑒瑣 广义的希腊哲学不仅是指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而且包括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在内。晚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跨文化传播的产物,它已不是纯粹的“希腊哲学”。把握了地中海世界的文化变迁,方能准确认识晚期希腊哲学。“从希腊化至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 通称晚期希腊哲学) ,从学说内容至哲学家的活动和学派的建立,以及哲学的影响都是地中海世界的现象,而不仅仅是希腊罗马本土的成果。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相会,早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更是地中海世界的现象。”

把握了地中海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总体状况,描述希腊晚期哲学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基本框架。首先,我们看到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对晚期哲学有重大影响,晚期哲学是古典时期哲学的延续,晚期各个哲学流派的表现形式受到古典时期哲学体系的制约; 其次,晚期哲学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哲学的社会功能突显,因此,各种哲学普遍具有伦理化、实用化倾向; 再次,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代,晚期各种哲学必然要反映时代的变化,要对当时的宗教浪潮作出回应,因此在观念交流与精神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神学的界线消融。希腊哲学经过晚期的发展,多样化、非希腊化了。斯多亚学派对伦理学的重视及其世界主义、斐洛的犹太 - 希腊哲学、怀疑论对不可信与不可知的探索、新柏拉图主义中哲学与宗教的合流,所有这些有关晚期希腊哲学发展的具体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哲学有比较宽泛的理解,不能把晚期希腊哲学问题仅限于所谓本体论或形而上学。

公元 529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的哲学学校,希腊哲学的发展在外在形态上走向终结,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和论证方法并没有死亡。它们被基督教思想家系统地吸取并加以运用,成为建构基督教神学教义体系的根本方法。奥古斯丁在融合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思想方面做得最为成功。他用基督教的教义精神重整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理论,终于把基督教哲学扩展到自成家数的阶段。他是西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大都继承这一路线,其融合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精神的努力贯穿于整个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让理性服从信仰,但并没有驱逐理性。所以,整个中世纪虽然没有独立的希腊哲学研究,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在经院哲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希腊哲学的遗产在地中海世界大部分佚失,但在阿拉伯 - 伊斯兰世界却得以保存。“当哲学正象科学和艺术一样,在西方由于日尔曼民族的统治而枯萎的时候,它就逃奔到阿拉伯人那里去,并且在那里达到一种美好的繁荣; 并且正是从他们那里,首先有些哲学方面的东西来到了西方。”瑒瑥 公元 8 世纪时,阿拉伯世界开始对希腊哲学著作进行大规模的翻译,扩展了阿拉伯词汇,形成了与希腊概念相对应的哲学概念。“阿拉伯人主要地是通过落到他们的统治之下的叙利亚人得知希腊的哲学。叙利亚人是有希腊的文化教养的,并且形成了希腊国家的一部分。在叙利亚,在安提阿,特别是在贝鲁特和以得撒,有很大的学术机关。叙利亚人构成了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之间的联接点。”瑒瑦到了公元 9世纪末,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学术中心。阿拉伯人积极主动地掌握希腊文化的遗产,并且创造性地将其推进。

阿拉伯人对希腊哲学的兴趣集中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彙编,对于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西方人曾在一个长时期里面,除了这些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译本和阿拉伯人的评注的翻译之外,半点也不认识亚里士多德。”瑒瑧以翻译希腊哲学著作为基础,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哲学家对希腊哲学进行研究。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文艺复兴后的西欧才得以重新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宝藏里把希腊文献发掘和迎接回来,使之在欧洲重新得到研究和发展。希腊哲学在阿拉伯文化中的传播过程告诉我们: 希腊哲学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它也属于东方,属于全人类。

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

把握了希腊哲学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历史事实以后,我们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希腊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丧失了它的地方性特性?

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希腊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确实丧失了它的地方性特征,但是希腊哲学经历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以后依然是希腊哲学。为什么? 因为希腊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并没有丧失其基本特征,希腊哲学锻造的理性思维方式没有被后人抛弃,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没有被后人遗忘。而且正是由于古希腊哲学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它的世界性价值才体现出来,才令后人“感念古代的崇高成就,始终不忘希腊思想为人类文化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瑒瑨“西方精神、现代精神是希腊人的发现,希腊人是属于现代世界的。”瑒瑩

哲学是一种精神文化,与宗教同处民族文化的核心层面。希腊哲学一旦发育成形,它就越过民族文化的藩篱,在地中海世界传播开来以后,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就处在消失的过程中。拉丁文化是希腊哲学向外传播的第一站,整个地中海世界是希腊哲学向外传播的第二站,阿拉伯世界是希腊哲学向外传播的第三站。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希腊哲学继续向全世界各个地区传播。希腊哲学在其向其他民族、其他地域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地方性,甚至失去了他的民族性,乃至于最终将会失去它的希腊名字,但它的基本精神已经化为更新中的其他文化的基因。

什么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黑格尔有过一个总结。他说: “正如希腊人在生活上安于家园一样,哲学也是畅适自足,哲学上的畅适自足,亦即人在精神上的畅适自足,怡然如在家园。如果我们对希腊人有家园之感,就应该对他们的哲学特别有家园之感,———不过哲学并不只是在希腊人那里有如故乡,因为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 我们在哲学里所从事的,乃是思想; 乃是我们内在的东西,乃是摆脱一切特殊性的自由精神。思想的发展,在希腊人那里,是从他们最原始的素质中启发出来,发展出来的; 我们不必远求于外在的机缘,便可研讨希腊哲学。要了解希腊哲学,我们必须亲身流连于希腊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瑓瑠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摆脱一切特殊性的自由精神。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的特征是地方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希腊哲学“地方性”特征的消失正是其“世界性”特征增强的同一过程。

第6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同古希腊时代人的精神特质与社会现状的对比分析,揭示出“浪漫主义亲希腊思想”的社会成因;通过对“浪漫主义亲希腊思想”先驱温克尔曼的思想及英国年轻一代浪漫主义者作品中对希腊文化的重构的分析,表明古希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浪漫主义者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倚仗“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冲动”这一思维方式,根据前人遗留下的断简残编对历史所进行的重构。

关键词:浪漫主义 亲希腊 精神特质 制度 乌托邦式冲动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自文艺复兴已降就被后人不断发掘和推崇。由于不同社会时期迥异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气候,西方文明主要发展阶段对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强调和再发现着力点不尽相同。浪漫主义时期所兴起的以德国文艺理论家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Johan Joachin Wincklemann)为先驱的“浪漫主义亲希腊思想”(Romantic Hellenism),对古希腊文化的再审视和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却所论较少。

本文拟通过对古希腊文化与西方浪漫主义运动所依存的社会、政治土壤、这两个时代人的精神特质的对比分析以及浪漫主义亲希腊人士所倚仗的思维模式及文学创作模式的分析,试图揭示浪漫主义时期所兴起的“浪漫主义亲希腊思想”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思想动因。

一 和谐人性的召唤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明进入了新纪元,人类知识的积累带动了科技进步。同时,人们在面对外部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时却遭受着愈演愈烈的精神焦虑。这种焦虑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标举理性大旗的启蒙运动之后的18世纪后半叶,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秩序,将人类的智力提高到了首要地位,认为只要人能崇尚理性、遵循宇宙的律例,就能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类本该和谐的自身能力,被人为地划分为了智力和情感两大互不相融的范畴,并将人类进步的权杖郑重地交给了理性。此外,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各种职业的分野更加清晰,精细的社会分工又促使人类将本应全面培养的能力划分为片面的才能,人类已丧失了本应丰富的情感,难以避免地、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享乐与劳作、手段与目的以及努力与回报的分裂。”

与这一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处于人类刚刚脱离蒙昧状况的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在希腊的古城邦中,人的潜能被极大挖掘出来。古希腊的教育制度所期冀培养出的是各方面都能得到最大发展的全面的人。近代奥运会源自古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竞技运动,近代的奥林匹克精神来自古希腊运动员的坚忍不拔。然而,在希腊却没有职业运动员。人们的最终目标是“面向更高的生存”,达到身心高度和谐的“卓越”(arete)。

综上所述,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人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是自身情感与理性的分裂,所看到的是自身职业与生活乐趣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古希腊时代的人所努力培养的是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所期望达到的则是职业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正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窘境的反思,使浪漫主义者在遥望遥远缥缈的古希腊时发现了弥合自身分裂的可能。

二 民主、自由思想的契合

18世纪后半叶是一个革命的年代,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代表了这个时代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理想。对贵族之外的普通百姓来说,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则是受制于旧制度的牢笼。

而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民主政体。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改革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势力,为奴隶制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500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消灭了氏族制度,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确立起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到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希腊的民主政治达到巅峰,在悼念波罗奔尼撒战争中牺牲将士的讲话中,伯里克利这样阐释“包含了公民与个人自由的民主理想”:“我们的政体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管理权在大多数而非少数人手中。当法律在公民个人争端中确保公平公正,我们的政体则被公认为堪称优秀;当一位公民各方面堪称典范,他将被选举出来行使公务,以示褒奖。”可见,古希腊时期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与自由已成为古希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古希腊时期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和神圣性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这样的思想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有效抑制了专制的社会制度。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他们(古希腊人)只服从法律”,确立法律至上的社会制度无疑是将国君、贵族等世俗权威掀翻在地。其次,以往被赋予了很大权利的祭司在古希腊时期被从神坛上逐了下来:“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我们掌握了希腊的实在的有据可查的史料之后,我们发现希腊的祭司在思想领域从来没有起过任何决定性的作用,这和任何其他古代社会都是完全不同的。”正是由于当时民主的政治体制和宽松的宗教氛围给了古希腊人极大的思想自由,人类在摆脱蒙昧后很快学会了独立思考,作为人类智性的最高级形式的“哲学”随即产生,古希腊社会出现了诸多哲学流派竞相争鸣的社会思想异常活跃的局面。

如上阐述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民主自由思想已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法律作为衡量公民行为的准则的认可和倚重及对祭司这一宗教权威在世间代表的摒弃,使古希腊时期政治及社会思想领域呈现了民主、自由的氛围。这些都是18世纪后半叶欧洲政治所匮乏的。

三 浪漫主义者对希腊精神的乌托邦式重构

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促使浪漫主义者们奋力寻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以期弥合人类自身的矛盾。在“艺术爱好者协会”(Society of Dilettanti)这一始建于1732年、总部设在伦敦、最初大多数成员为贵族的机构及“大旅行”(Grand Tour)这一当时风靡西欧的活动的推动下,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古希腊文化被重新发掘。但是,浪漫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自由和个人主义,其手法是象征主义”,其精神特质是以象征主义创作手法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冲动”,即以实现个人诉求为目的的理想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思想领域对古希腊文化的诠释,是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德国艺术思想家。温克尔曼的《希腊绘画雕塑沉思录》和《古代艺术史》,奠定了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古希腊艺术评论的基调。他的一系列观点归根结底源于其“直觉、想像的方式”:在《古代艺术史》结尾部分他自比为“眼含热泪目送无望回还的恋人离去”的“伫立海边的少女”。他这样写到:“就像那位可爱的少女,可以说我们同样除了我们心仪之物的模糊身影外一无所有;而正是这份不清晰勾起了我们对所丢失之物更强烈的渴望。我们用比对待原件(若能完全拥有它们)更饱满的热忱和专心致志来研究原件的复制品”。这无疑透露了温克尔曼对自己研究古希腊艺术品及艺术史所采取的思维方式“运用想像力的投射”(imaginative projection)的清晰认识:古希腊文化一去不返,现代阐释者根据历史遗物对该文化精神的阐释,其实是熔铸了自身对这一文化美好憧憬对历史文化的重构。

英国年轻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古希腊文化进行的重构,代表了这个时期文学领域重构古希腊精神的特点。拜伦和雪莱对希腊文化的推崇主要反映在对古希腊民主思想的憧憬上。雪莱在长诗《希腊》中“想象出了一个存在于其头脑中‘座落于水晶似的思想和永恒之海’的国家或是城市”――他特指的地理位置和诗的题目相对照不难看出这一想象中的理想之邦与古希腊鼎盛时期的雅典多么接近。拜伦在《唐・璜》第三章著名的《哀希腊》一节中,两句诗行“梦见希腊仍旧自由而快乐”和“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的强烈对比,分明透露出诗人对古希腊曾经创造并享有的自由和快乐是多么向往。可见,在雪莱、拜伦这些政治倾向明显的激进的浪漫主义者笔下,古希腊已然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国,成为了民主与自由的象征。济慈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希腊古瓮颂》中,其中一句“啊,雅典的形状!美的仪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古希腊文明的推崇和向往。但说到底他在这一名诗中展现出的是对以希腊古瓮为代表的已逝古希腊文化的召唤,是对已逝文化的言语建构:该诗“反映了审美怎样试图挪用一个已丧失其自身历史意义的过去。”济慈更多地倚重了古希腊文化的审美内涵,经过济慈在浪漫主义语境下对古希腊艺术品的言语建构,古希腊便成为了他理想中的艺术王国的象征。

可见,浪漫主义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及文学领域对希腊文化进行再认识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这些亲希腊人士都运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企图构筑一个熔铸了自身对社会、文化美好愿望的理想之地,以想象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冲动”是浪漫主义语境下对古希腊文化重构的主要驱动力。

综上所述,在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社会发生激烈动荡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社会的精英们一方面深刻感受到了理性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彻肺腑的身心分裂感,另一方面则对当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深感不满。正是在这时,他们透过历史的尘雾遥望西方文明的拂晓,从而发见了古希腊精神这个在浪漫主义社会历史语境下显得格外惬意的精神慰藉物。一方面在浪漫主义历史语境下,古希腊社会对和谐人性的推崇及对民主自由的崇尚,令浪漫主义亲希腊人士无限憧憬;另一方面浪漫主义者对古希腊文化的重构,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是在“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冲动”的驱动下完成的。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已经被定格在历史长河中。但说到底,古希腊文化精神在浪漫主义者笔下虽放射着灼灼光华,它也只不过是思想敏锐、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先驱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借助历史的断简残章构建出的、涂了一层金色的乌托邦而已。

参考文献:

[1] Schiller,Friedrich.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3rd edi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 伊迪丝・汉密尔顿,葛海滨译:《希腊精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Marvin Perry &Myrna Chase Western Civilization:Ideas,Politics and Society (Vol.2)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0.

[4] Webb,Timothy.Romantic Hellenism[C]. // Stuart Curra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itish Romantic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5] 拜伦:《唐・璜》,王佐良:《英国诗史》,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6] 济慈:《希腊古瓮颂》,屠岸译:《济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7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一、时空渊源

从空间看,古希腊文化的发育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它恰处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两个伟大文化的交汇处。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它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2]因此,在爱琴海区域中孕育出的古希腊科学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了东方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特点基础上的伟大产物。

从时间上看,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克里特文明与埃及文明的接触。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那里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克里特岛和埃及的来往始于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克里特岛凭借其地处埃及和希腊半岛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成为埃及和希腊的贸易通道,使克里特文化吸取了许多古埃及文化的成分,“克里特岛的刻印、壁画、石器,更主要的是它的在文字中都可以感受到古埃及人对其的影响。”[3]与此同时,克里特文化还与其东边的古巴比伦、特洛伊、塞浦路斯、北叙利亚文化有密切的来往。

从范围看,相当多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远在古希腊科学文化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西亚、北非等地区存在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不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最初成果。“像所有辉煌的开端一样,这不仅是一次进化的序幕,而且是另一次进化的终结和顶点。”[4]即无论是古希腊人的数学、天文学或医学都是在从北非的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借用了大量观察和原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东方文化为古希腊科学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才使起步较晚的古希腊科学文化迅速产生与发展起来。

古希腊科学文化是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科学文化相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不仅首次沟通了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还揭开了欧亚非大陆的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古希腊科学文化又将借来的东西重新整合,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复合体,进而奠定了欧洲文化的根基。

二、形式渊源

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三个阶段,无论是古风时期的希腊文字与艺术,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还是希腊化时期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无一不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这可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具体形式上找到其渊源所在。

(一)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所创造的文字字母。在古埃及象形文字逐渐简化成24个单辅音符号的基础上,腓尼基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母,共22个,为线性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希腊人原本没有字母,是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了他们。”[5]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元音,便形成希腊字母,为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二)艺术

每一种古老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埃及艺术也不例外。

古风时代的希腊,改变了早期建筑材料——木头和泥石,而学习埃及人采用大理石作为其建筑的主要材料。公元前7世纪中期,希腊人就开始采用大理石雕刻巨大的人像,他们制作这种直立人像的灵感直接来自古埃及,同时还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了雕刻技术。对比一下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刻作品,便知用石头雕出同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并非易事,任何无系统的策划都将导致失败。因此,古希腊人不仅采用了古埃及的雕刻艺术,还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埃及的比例系统。

同时,伴随着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航海和海上贸易,古希腊人不断带回西亚的金属制品、珠宝、象牙等。对古希腊工匠的制作风格影响最深的是彩陶制作工艺,从东方传来的动物图案也出现在古希腊的彩陶上,如用在古希腊自然环境中未曾有过的狮子来作装饰就是最好的证据。此外,象牙雕刻则完全是西亚的工艺,它使古希腊工匠们从几何图案的风格中解脱出来。

(三)宗教

在宗教方面,古希腊是开放的多神教宗教体系,在古希腊人所崇拜的神中,只有少数属印欧语系。古希腊众神中的阿波罗和阿佛洛忒可能都是舶来品,最早起源于西亚和小亚细亚,只不过它们传到古希腊的时间要大大早于古风时代。“在东西方宗教的联系中,对阿多尼斯神的崇拜又从西亚传入了希腊,腓尼基神话中的浦昂神(锤子神)也被希腊人接受,改称‘皮格梅’,即‘拳头大的神’”。[6]可以说,虽然在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独特宗教体系,但其中也折射出一部分西亚宗教的影子。

(四)文学

古希腊文学也受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诸多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笛卡利翁的传说相似,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古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相似的题材,希腊史诗的形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以找到原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苏美尔也有原型,同时,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首次创造了神权更替的神话,其结构和细节都同西亚的一些神权更替的故事相近,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交流与借鉴的结果。

(五)哲学

“希腊哲学的根源在埃及,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是明显有误的。早在希腊人之前,埃及人就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提出了他们的哲学思考。”[7]同时,希腊人又在美索不达米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学知识,带回了天文学和发达的数学原理,希腊人的思想和眼界也因此而大大拓宽。在此基础上,加之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与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古希腊哲学,并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萌芽。

(六)自然科学

严密的自然科学始于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是希腊自然科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之时,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建立已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系统的东方文化的过程,他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托勒密、塞琉古、马其顿三大希腊化王国,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各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兴办文化事业,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也就深深地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主要表现在:转贴于

1.医学。自古希腊人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引入欧洲后,至今还被欧洲一些闭塞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的村民采用。前3世纪初,在埃及亚历山大城作研究的希腊解剖学家希罗菲卢斯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的。此外,他还提出血液循环理论,认为脉搏的轻重缓急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毫无疑问,他的医学成就实际上是建立在古埃及人的医学之上的。希腊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中所举行的孵育仪式也可能源于埃及人的模式。埃及著名神庙中都收藏有大量临床观察的病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也说明了希腊医学继承并延续了埃及人的医学成果。

2.地理学。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探秘,远征军中有一批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专门人才,他们随军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在地理学上取得辉煌成就,大大丰富了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前3世纪中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希腊学者埃拉托斯提尼利用古埃及地理测绘资料及希腊各地航海信息完成了地理学专著《地理概论》。

3.天文学。古希腊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巴比伦,同时也受到古埃及人的影响。古希腊天文学奠基人泰勒斯精心研究古埃及人、巴比伦人的数学和天文学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此外,希腊学者亚里斯托库斯根据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资料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前1世纪中期,希腊学者尤利乌斯·凯撒引进埃及的太阳历,稍加改变后,成为用凯撒名字命名的“儒略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太阳历,也可以说是承袭了6000多年前埃及人的遗产。

4.数学。古希腊的泰勒斯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研究埃及的土地测量法后,制定出测量公式。毕达哥拉斯曾游历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吸取了许多先进的东方科学文化思想。相传他和他的弟子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知识,发现许多数学定理,如“勾股定律”等。其实在他之前,两河流域等地的数学家早已懂得勾股定律,毕达哥拉斯可能只是作了验证和普及一类的工作。前3世纪初,长期执教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知识,根据公理、定义制定了一系列计算公式,创立了欧氏几何,成就卓越。

由此可见,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各种形式都以东方文明精华为渊源,而并非其首创。

三、途径渊源

1.商贸。随着希腊历史进入古风时代,希腊人同古老的东方文明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加深。“早在公元前9世纪,优卑亚和爱琴海上的希腊商人同冒险家就已经航海到西亚的西部沿海。他们在叙利亚北部的奥隆提斯河口建立起一个贸易点,开始同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商贸活动,不久,这里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8]与此同时,由于这时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产出口到希腊,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匠为寻找生路,到克里特岛建立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的加工和青铜器制作。

古希腊人还在埃及尼罗河的支流卡络色斯河岸建立了诺克拉底斯城。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上舰队,其士兵大多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城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法老拉美西斯还答应希腊人把这里建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按自己的意愿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

此外,雅典的皮里优斯港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商港。在频繁的陆路和海上贸易中,古希腊人不仅带回了必需的消费品,还带回了精神产品,即东方的科学与文化。

2.殖民运动。对早期希腊科学文化有影响的还有殖民运动。早在迈锡尼文化时期就曾在爱琴海区域建立起了许多殖民地。随后,崛起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建立殖民地。迈锡尼和腓尼基都是以西亚、北非繁荣的文化为基础,以商业、殖民活动为手段传播文明,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对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科学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后,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日渐饱和,耕地不足,出现经济、政治混乱时期。有航海传统的古希腊人迅速熟悉了气候、土壤与本土相似、而人口稀少的其他地区,他们沿爱琴海岸建立殖民地,甚至远达意大利和西西里,并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和东方的巴比伦建立起贸易中心。最终,希腊的扩张和殖民地使它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吸收和融合了东方文明精髓。

3.战争。古代东西方之间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影响深远的有前5世纪的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向西传播了东方文明,使东方文明影响到多瑙河流域和希腊半岛。波斯、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化沿着著名的波斯大道不断传向西方,直达希腊的各个城邦。亚历山大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人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此外,亚历山大还在各地搜集科学标本,送回希腊研究,其军队曾用过印度医生。而印度僧人也曾去过雅典传教布道。亚历山大死后,东方文明向西的传播有增无减,范围也更广阔,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东方文明向西方输出的最大港口。同时,战争又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攻守器械,这便增添了对新科学和新技术的需求,促进了文化的流动。这些无疑都说明战争也是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

4.旅行。古代西亚、北非的东方文明对欧洲人极具吸引力,促使他们到东方猎奇、探险和学习。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们每到一处都迫不及待地寻求与同行接触。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游遍波斯、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等地,他的力作《历史》中描写了他在东方旅行时的见闻,把东方古国的风俗习惯、文化成果、科学技术等详细介绍到西方,对东方文明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5.宗教传播。宗教是传播文明的特殊载体。犹太人在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创立了犹太教,其经典有《摩西五经》与《旧约》。公元前后,基督教在东方犹太教的基础上兴起,并首先进入欧洲希腊语地区。随着基督教的西进,希伯来人的《旧约》被译成希腊文。《旧约》连同东方的宗教思想一起传入西方,使希伯来的文化得以在欧洲传播,成为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

综上所述,可知古希腊科学文化固然是古希腊人的杰作,然而它也是西亚、北非等东方科学文化基础上的产物,离开了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与东地中海特别是爱琴海区域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古希腊科学文化的起源便无法得到完整的解释,这不仅说明古希腊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其高度发展的时空、形式、途径渊源,也有力地说明了“文明来自东方”[9]。

参考文献

[1][5][6]商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第91、94页。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页。

[3]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第100页。

[4][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第61页。

[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3页。

第8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三十多年前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时,曾被他关于古典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的论断所吸引。他说:“古典文化并没有记忆,没有这种特殊意义的历史器官。古典人的记忆……是一种不同的东西;因为当作清醒意识中的排列整齐的远景的过去与未来,那是没有的”,“在希腊人的世界意识中,一切个人经验以至共同的过去经验在特定的瞬间的‘现在’跟前无不立即变成了一种没有时间的、没有运动的、神话式的背景”。他还指出,“修昔底德绝对没有透露出他有透视若干世纪的历史的才华……优秀的古典历史著作都一成不变地是关于作者当时的政治事件的”,“直到波斯战争时期的古典历史,以及往后很久根据传统建立起来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神话思维的产物”[1]。当时觉得斯氏的论述颇有见地,仿佛道出了某些自己未曾看到的东西,但又感到这些话似乎太武断和绝对化,而他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的理论比较晦涩,并且已受到了批判,因而,这个问题只放在心上,未再深入思考。

较斯宾格勒稍晚一些的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认为“古希腊的思想整个说来有着一种十分明确的流行倾向,不仅与历史思想的成长格格不入,而且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它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2]该书中译本在1986年问世,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1990年出版了张广智、张广勇的力作《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作者全方位地探讨西方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旁征博引,视野广阔,读后很受启发,获益良多。该书有专节讨论“古典文化中的历史理论”,指出“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希腊,并不是西方历史哲学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在这一片文化土壤中并没有产生出深刻的历史思想”。作者引述了斯特恩、柯林武德和斯宾格勒等西方学者关于古希腊人缺乏历史思想的论述,认为“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从一定的视角或理论出发的,有的不免过于绝对,但它们都说明了古典文化的精神”。[3]

然而,就西方来说,史学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但没有产生较有意义的史学著作。史学是希腊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希腊人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那么,“缺乏历史思想”的古希腊人又怎会超越某些其他民族和文化,创作出优秀的史学著作,成为西方史学的源头呢?

看来,首先应在历史哲学和历史著作之间做出区别。前述那些作者主要是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着眼的。古希腊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比较贫乏,而史学著作却有所建树。其次,史学著作有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之分。古希腊人主要是在近现代史方面取得成就,而在古代史领域内,他们的认识是幼稚的和不成熟的,神话笼罩着希腊人的古代历史。以下,我们准备就古希腊人对神话和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神话与历史的交融略谈管见。

古希腊人具有丰富的神话传统。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艺术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4]希腊神话对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具有极其强烈的影响。荷马史诗在古希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荷马不仅是他们最热爱的、最广泛引征的诗人,而且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杰出象征,他们最早历史的无可指责的权威,并是创造他们众神祇的决定性人物。”[5]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故事特别内容丰富,逼真动人,系统完整,貌似历史。这恐怕与古希腊人对神话与历史的认识和有意无意地将神话“历史化”有关。古希腊人在神话与“古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将传说的英雄视为自己的祖先,各氏族、部落纷纷将英雄当作自己的名祖,英雄的业绩是他们引以为荣的历史。希腊人将神话当成“古史”,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英雄是“古史”的主角,“在古风古典时代希腊人的眼中,他们如同远古活生生的人,属于一个比当代更古老更有力量的种族,因为他更像人而不是神,遂被当作楷模仿效”。[6]

希腊神话起源于迈锡尼文明时期。当时希腊人已有了线形文字B,但现发掘到的线形文字B泥版,仅是一些帐目的记录,丝毫不涉及历史、文学和神话。当时的神话和传说大概多以民间故事和诗歌的形式在社会上口头流传相承,还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叙述。

在所谓“黑暗时代”的荷马时代,迈锡尼文明毁灭,线形文字B失传,但神话故事仍存, 而且随着社会与人事的变迁有所增减变化。一代代民间歌手在地方上吟诵这些神话和传说,不断加以充实、补充和调整,其中最吸引人的则为关于特洛耶战争的各种故事。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这些故事被编集、加工、提炼,最后升华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希腊传统上将这两部史诗的作者归之于荷马。荷马史诗被公认为希腊神话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希腊人在腓尼基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字母文字,但其大量使用则要稍后一些。荷马史诗大概最初是在口头上创作和流传的,那时也还没有什么历史的文字记录与文献。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纷纷涌现,希腊人开始了最初的文化精神觉醒。萌芽中的历史意识和理性意识,就神话和历史而言,起初仍局限在神话的领域内,表现为一系列史诗的创作和神话的系谱化、历史化。关于特洛耶战争的神话故事大大小小极多,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只叙述特洛耶十年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和战后一个英雄的流浪冒险故事。于是,希腊人又创作出了《塞普里亚》(Cypria)、《埃提俄庇斯》(Aethiopis)、《小伊利亚特》(Little Iliad))、《伊利帕尔息斯》(Iliupersis)、《诺斯托伊》(Nostoi)和《泰列格尼》(Telegony)六部史诗,加上《伊利亚特》和《奥德塞》共八部,系统描述了整个特洛耶战争的前后始末,合称特洛耶战争系列组诗。该六部史诗的规模和艺术质量远不如荷马史诗,皆失传。此外,还创作了关于忒拜地方英雄神话的三部忒拜系列组诗和关于天地众神的史诗《提坦诺马奇》(Titanomachy)一部。[7]系列组诗的创作迈出了将神话和传说系统化、历史化的第一步。

希腊神话中神祇众多,故事错综复杂,纷繁无章。较荷马稍后一点的另一位著名史诗作家赫西俄德遂著《神谱》,系统叙述从混沌初开到奥林帕斯诸神的诞生和发展,缕清他们之间的亲缘世系及其与其他神怪和后代英雄的关系,以奥林帕斯神系为主线来统一希腊神话。他在另一部史诗《工作与时日》中,则以神话的形式将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五个种族和时代,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表达出了一种朴素的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看法。追随其后,出现了一批谱系诗人和地方史诗。他们将一些城邦的建立及其统治者家族的世系与传说中的英雄连结起来,如《科林斯阿卡》(Corinthiaca)、《弗罗尼斯》(Phoronis)和《阿里马斯佩亚》(Arimaspea)等。赫西俄德及其后继者的史诗创作为希腊神话的系统化和历史化奠定了基础,既是历史意识的体现,也满足了当时希腊人的历史兴趣。英国著名古典史家柏里指出,“在所有这些心智活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一种粗糙形式的、受前后一致与年代顺序的观念所指引的历史探究的本能”。[8]

从公元前7世纪末起,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地区产生了希腊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称米利都学派,他们努力探求宇宙万物的本源。理性精神和启蒙思想的本质是批判性的,势必引向对神话和人类过去历史的探讨和反思,导致“疑古”的倾向。科罗丰的色诺芬尼对荷马、赫西俄德描述的与人同形同性的奥林帕斯众神提出了诘问,认为“任何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外貌比作自己在世上的同类”。[9]

在史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史诗、用散文记事的作家。他们多半为爱奥尼亚人,爱好旅行,到处观察民情风俗,收集民间旧闻,以散文的形式记述神话传说、一些国家城市的历史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制度,可称为“史话家”(Logographer,或称散文记事家)。他们有了一定的批判和研究精神,根据理性和新的伦理价值观对传统的神话进行检验和修正。其方法是从众多相互矛盾的神话版本中选出较真实的情节,删除不合理的荒谬之处,使神话合理化、历史化。但由于“合理化”的前提是相信神话的基本真实性,神话的“古史”地位并未动摇,又因缺乏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合理化、历史化的结果未能澄清历史真相,只是把神话打扮得更像历史而已。例如,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Hecataeus,约公元前550-478年),在其《系谱》一书卷首宣称,“我这里所写的是我认为真实的记述。因为希腊人的故事是为数众多的,而且在我看来是荒谬可笑的”,[10]表明了寻求真实与合理的态度。可惜,其全书已佚亡,我们无法全面判断其成就。然而,就其少数残篇来看,他对神话所做的合理化解释则是浅薄而不能令人满意的。比如,他认为赫拉克勒斯并未从冥界牵回那只三头狗,只是在泰那伦海角(Taenarum的一个山洞,传说是冥府入口处)捉到一条可怕的毒蛇,因它咬人致命,故有“冥府之狗”之称,等等[11]。这只是对神话的具体情节做了修正与澄清。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罗多德开始撰写《历史》一书,他称自己的著作为Historia,原为调查研究之意,后演变为西方语言中“历史”一词。希罗多德在全书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12]他抱着明确的目的,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时间的框架中加以系统叙述,说明因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历史》一书是西方第一部堪称为“史学”的优秀作品,为希罗多德赢得了“西方史学之祖”的称号。从希氏的前言和全书涉及的内容来看,《历史》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人所知的世界通史,其中包括了古代史。但仔细分析起来,该书虽穿插了不少较久远的传说和往事,实际却是一部近现代史。希罗多德在第1卷第5章中指出:“下面我却想指出据我本人所知是最初开始向希腊人闹事的那个人,然后再把我所要叙述的事情继续下去”,而这个人就是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这个克洛伊索斯在异邦人中间是第一个制服了希腊人的人。”[13]所以,该书主要是从克洛伊索斯至希波战争的希腊世界和近东地区的历史,为时不过一百多年,应属于近现代史的范畴。

希罗多德本人接受赫西俄德关于英雄时代人种和黑铁时代人种的思想影响。他说:“波律克拉铁斯,据我所知,在希腊人中间是第一个想取得制海权的人;当然,这里是不把克诺索斯人米诺斯和在他之前掌握过制海权的任何人考虑在内的。在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这一范畴之中,波律克拉铁斯可以说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14]。很清楚,他认为米诺斯等人是英雄时代人种,属于神话范围,不在他所考虑和探讨的历史领域之内。而波律克拉铁斯是现代人种,属于历史的范围,因此他将波律克拉铁斯列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想取得制海权的人。[15]看来,希罗多德是把古代史让给神话去支配和占领的。

至于希罗多德对神话和“古史”的处理办法,可以他在全书前五章关于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最早冲突的叙述为例。在克洛伊索斯之前,他根据所谓“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列举了五次这样的冲突,即:(一)腓尼基人将阿哥斯国王之女伊奥掳往埃及;(二)希腊人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劫往克里特;(三)希腊人劫走科尔启斯国王之女美地亚;(四)特洛耶王子掠走斯巴达国王之妻海伦;(五)希腊联军侵入特洛耶。这五件事都属于希腊的神话传说故事,而希罗多德却基本上接受了下来,改装成历史,托之出于波斯人、腓尼基人之口。可见,希罗多德是把英雄时代的古史与今人的现代史区别开来,将前者划归神话领域,而如果自己在历史的探讨中有所涉及,仍然基本采纳,通过加工使之更合理化和历史化一些。事实上,希罗多德记述了大量往昔的趣闻轶事,富有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气息与色彩。

稍晚于希罗多德的修昔底德是西方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历史家,以治学严谨、精于批判史料著称。但是,他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完全是一部当代史著作,不包括古代史。然而,全书的前23章可以说是一导论,其中修氏说明了自己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古代史的看法,简明回顾了希腊世界从远古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历史进程,并阐述了自己研究和写作历史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修氏对神话和古史的态度及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看到了修氏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相当科学的观点与方法。譬如,他注意从物质和经济因素的角度,如地理位置、海上交通、商业发展、财富积累、人口变动等,来考察希腊历史的发展;对神话的内容和史诗的描述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中不乏夸张之处;采用考古学的眼光,如由迈锡尼的遗址和提洛岛上的墓葬,来观察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由于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不赘述。

其次,修昔底德也暴露出了他在对待和处理神话与古史方面的某些偏向和不足。(一)修昔底德不重视古代历史,对之不感兴趣。他说:“虽然对于远古时代,甚至对于我们当代以前的历史,由于时间的遥远,我不能完全明确地知道了,但是尽我的能力所及,回忆过去,所有的证据使我得到一个结论:过去的时代,无论在战争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16] (二)他仍然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业绩当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叙述,如米诺斯、柏修斯、彼罗普斯、阿特柔斯和阿伽门农等。(三)在连贯概述希腊往昔历史进程时,没有看到迈锡尼文明的毁灭和迈锡尼文明与希腊古典文明之间的中断,缺乏具体的史实和确切的年代。

总之,修昔底德虽然对历史研究采取了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方法,但他没有写古代历史,这不仅是因为他重视当代史,认为古代不“伟大”,更因为他无法用其比较科学的批判史料的方法来研究与撰写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笼罩着希腊的古代历史,没有关于远古历史的文字记录和可靠史料,修昔底德无“用武之地”[17]。因此,当他回顾往昔历史时,仍不得不接受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和基本情节,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和对当代世界的社会、制度以及心理的了解来反思过去,乃至出现了漏洞和不确切之处。著名古希腊罗马史家芬利认为“就历史一词的真正意义而言,修昔底德在其开始几页中实际写出的不是历史。反之,他给于我们的相当于一种一般性的社会学理论,一种被反思地运用于过去的关于力量和进展的理论”。[18]而当代英国古希腊史家卡特勒治甚至进一步称修氏的这段前言为“考古学神话”,认为修昔底德为了证明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最伟大的骚动”,而“矛盾地发现他本人不得不去发明他自己的主要是寓意的关于过去的神话”。[19]

如果说像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这样杰出的史学家在神话与古史之间仍划不清界限,无法恢复古史真相的话,那末,一般的希腊人在这方面就更模糊一片了。特别是,在史学家、思想家企图使神话历史化、合理化的同时,悲剧诗人却正努力使神话人性化、社会化。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传统的神话,大量创作了以神话为题材、但为当代服务的悲剧,借以教育鼓舞他们的观众,而不考虑历史的真实情况。在神话、史诗、悲剧的薰陶和感染下,希腊人将神话视为至宝,奉作权威和指南,以指导自己各方面的活动。他们认为神话是真实的、可靠的,英雄是自己的祖先和仿效的楷模,神话中的过去就是自己古代的历史,神话和历史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在浓厚的神话氛围中,我们发现古希腊人在将古代的神话历史化的同时,还出现了将近代真实的历史神话化的趋向,于是历史化的神话和神话化的历史相互融合,共同溶化于希腊人的记忆乃至历史作品之中。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历史神话化的事例:如居鲁士童年的故事,波律克拉铁斯的兴亡及其指环印玺之失而复得,克洛伊索斯与梭伦的对话和他与居鲁士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等。这里,再举一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一再匡正的、被雅典人神话化的历史事实。哈摩狄阿斯和阿利斯托斋吞刺杀了当时雅典僭主希比亚之弟希帕库斯,但雅典人却相传他们刺杀的希帕库斯是当时的僭主,把他们奉为反对和推翻僭主政治的英雄,加以神化,在神圣的公民活动中心市场上竖立起他们的雕象(希罗多德,Ⅵ.123;修昔底德,Ⅰ.20;Ⅵ.53-59)。

在英雄传说被历史化的同时,神祇也被历史化了。许多“隐退的神”如海伦、狄奥斯里兄弟、许阿铿托斯、阿斯克勒庇俄斯等,都从原初的神的地位降为凡人,被世俗化成历史人物。希腊化时代的哲人欧赫墨罗斯(Euhemeros, 约公元前300年)将宙斯等天神看作远古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人世间的伟大君主,因其对人类的善行而被后世奉作神明。欧氏已不满足于对神话做细节上的合理化修正,而进一步认为:神灵是被神化的远古先祖,神话则是乔装改扮的远古历史。欧氏的理论被后世称作“欧赫墨罗斯主义”,对后人一直影响不衰。[20]

总之,古希腊人讲理性,重人性,务实而有历史感;同时也爱美,爱幻想,虔诚而迷信。古希腊人这种矛盾的精神气质在神话中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他们没有像汉民族那样把神话彻底改造成历史,也没有像其他上古民族那样沉溺于粗鄙荒诞的神话幻觉中。他们始终没有弄清神话与历史的真正界限,既虔诚地相信神话亦即古史的真实性,又不时地疑古,不断地修正细节,使神话日趋历史化、合理化、世俗化,同时也不断将真实的历史神话化、故事化、传奇化。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构拟出一个既浪漫优美又接近理性和现实的“古史”——神话化的历史与历史化的神话之融合与结晶。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24页。

[2]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5] Finley,The world of Odysseus,Peguin Books, 1979,p.15。

[6] Carlo Brillante,“Myth and History”,in Approaches to Greek Myth,London 1990,p.94。

[7]Moses Hadas,A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sity Press,1950,pp.28-29。

[8] 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New York,1908,p.6。

[9] 转引自敦尼克等主编《哲学史》第1卷上册(中译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85页。

[10] 转引自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第13页。

[11]同上参阅Dowden,The Uses of Greek Mythology,London&New York,1992,p.43;1992,p.43。

[12]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

[13]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第3页。

[14]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第247-248页。

[15]参阅Paul Cartledge,“Inventing the Past:History v. Myth”,in The Greek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29。

[1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页。

[17]修昔底德明确说:“他们(指散文编年史家——笔者)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波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第17页)

[18]Finley,“Myth,memory and History”,in 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Penguin Books,1975,p.19

第9篇:古希腊古典文化范文

关键词:希腊;理性精神;艺术;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92-02

一、关于本研究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现如今源远的理性精神依旧影响着当代的教育、科学、社会乃至更广更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掘古希腊先哲理性思想的珍贵价值,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领会西方的理论内核和理性价值,还可以从历史起源和逻辑起点的层面上提供“反观”自身理论发展的新视野,对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很有借鉴意义。

本稿通过在相关对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整理,概括总结出与希腊理性精神相关内容。另外,作为研究尝试,通过对不同类但有着某种共同性的现象的比较,找出共同点,以便从一种已知的现象的特征去认识的启发、推测,而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认识作为科学的推论。在实际研究中,类比法往往被用来进行探索性研究,用来建立各种有待证明的研究假设。

二、古希腊地理人文

公元前12――前11世纪,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半岛,曾经辉煌一时的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迈锡尼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仍以王权为中心,等级森严,社会制度类似东方的君主制,更多的表现为集中和专制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海外殖民运动。殖民者的足迹踏遍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城市。殖民运动对古代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迈锡尼王权体系的解体和海外殖民运动,使希腊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强大王权和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使他们获得了较大的思想独立空间。

海洋面积占优势的地理环境促使古希腊人积极向海外发展航海和商业,从而使他们有了比较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再加上希腊半岛气候宜人,陶冶了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操。他们视野开阔,心性豁达,从不多愁善感,不把谋取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身后的世界,也不企望神灵的垂佑,而是脚踏实地地营造当下的生活,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于自身的努力。

城邦是古希腊独特的政治形式,生活在其中的公民是自由而平等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希腊人用他们卓越的想象力和无穷的智慧开创出了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雅典城邦的民主制,是几百年来雅典平民的不断斗争和杰出政治家的不断改革所造就的。公民们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尽管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略显幼稚,但却是真实而平易的。因此,与其说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制度,倒不如说它是整个希腊民族的一种精神,是贯穿于希腊精神始终的一种民主、公平。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神话成为希腊美术最重要的特征。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在宗教仪式中,通过艺术形象激发起人内心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渲染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希腊神话赋予宗教与艺术丰富的内涵,神话和宗教为艺术家提供了宽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总之,希腊神话、宗教和艺术三者的有机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古希腊人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文化中的神话、宗教、艺术与其他各国文化相比独具特色。远古时期,西亚移民、土著居民与希腊人的祖先阿该亚人经过千年融合形成了希腊三大民族。希腊统一之前,各民族拥有各自的神灵体系,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希腊诗人荷马用神话把这一堆庞大的东、西方民族的神灵,按照氏族的形式编织成神话故事,并确定了希腊人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奥林匹斯天神。

三、古希腊人体艺术

古代希腊雕刻家米隆就是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第一个摆脱了古风时期的束缚,率先走入了古典时期的艺术家。米隆的代表作品《掷铁饼者》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他描述了一个固定的动作上表现出运动的连续性表现了一个青年在掷铁饼时的瞬间动作,回转的头部和扭转的身体被巧妙的处理为一种和谐的姿态;此外雕刻家出色的解决了人体重量落在一只脚上的重心问题,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动作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的淋漓尽致。开创了以他为代表的古典初期的雕像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于表现希腊公民的典型形象,并不着力于人物的个性刻画;而注重人体动作姿态来传达内在精神;然而这一时期尚未重视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来反映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发现雕像往往体态激烈而面部处于平静状态,似乎态度始终沉着,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静穆的美感乃是出于当时对自然世界的总体认识,是在希腊的土壤里诞生,体现了古典前期希腊的精神。

随着雅典力量的衰退和建筑规模的缩小,加上雕刻家分散到许多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的希腊化的国家去,希腊在古典时期的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宙斯和城邦保护神雅典娜,在艺术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象征爱情的维纳斯则逐渐登上艺术的宝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在发现时是折断了两只手臂的,因此人们又常称其为《断臂的维纳斯》。一百多年来她一直被公认为希腊女性雕塑中最美的一尊,也是时间上最富盛名的雕刻之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维纳斯女神高贵端庄,气韵流动,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她的体态优美自然、表情含蓄深邃、肌肤丰腴圆润;披在两腿上的毯子的褶皱透露出人体的动态,给雕像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这正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按照自己的体型来塑造的。创造完美典型的神像,实际上是古代人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颂。

除了维纳斯的题材外,希腊化时代另外题材的雕刻作品也不少,《拉奥孔》。意大利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曾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雕塑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里面装满希腊武士拉进城,以免中计。着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于是海神从海中调来两条巨蟒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这是一个人与神冲突的悲剧。群雕鲜明地表现了拉奥孔和两个儿子临死前痛苦挣扎的情况。拉奥孔双手擒拿住巨蟒,蟒蛇穿绕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为此他腹部肌肉剧烈的收缩,身躯急剧的躲闪而形成激烈的扭曲,头朝后仰,表情极度痛苦,青筋外露,眉宇紧蹙,嘴巴痛苦的张开着,似乎发出了痛苦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而希腊神话的最大特色是它包含着“神、人同形同性说”,即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性格,在他们看来只有神是最完美的人。

小结:

不难看到希腊最典型的艺术作品中形象比比皆是。在古代希腊,由于各城邦之间不断的战争,需要身强力壮、行动敏捷的人。因此,古希腊的教育理想是在美的体格中培育所谓“美”的灵魂。在当时,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炼就强健的体魄,是最受人尊敬的。特别指出是,当时不论在练身场,还是体育比赛或者敬神的舞蹈中,男子都是赤身的。由于晒惯了太阳,身体经常和空气接触,又经过各种锻炼,人体的肌肉、皮肤变得非常结实、匀称而又色泽鲜明,显示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就为人像雕刻家研究和表现人体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正是希腊人这种爱自由的天性人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他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自由的不懈追求。当理想遭遇现实,他们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破灭感,然而,这种破灭感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前行,反而激起他们对自由与理想更强烈的理性渴望。

四、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之源

(一)哲学家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是西方伦理道德史上第一个道德教育家,其德育思想与哲学观点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善德和渊博知识的治国人才,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他强调“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即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有灵魂、有理性,应该能够运用思考能力,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苏格拉底分别沦述了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诸德的共性、诸德的本质,人之为善为恶,不取决于人的本性.而取决于人的知,从而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基于此,苏格拉底创立了亦被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归结起来,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鼓励质疑探究,由此开启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具体而言,他提倡学习教育应尽可能依据人之天性和成长规律分三个阶段进行,强调循序渐进,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要求的道德教育,选择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手段,学前教育重在音乐文艺体育,初等教育重在品格培养,高等教育则要发展理性和责任,道德教育贯穿于音乐和体育的教育中,贯穿于全部教育的始终。他注重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在实践方面,柏拉图尤其重视对儿童习惯的影响和培养,注重在德育过程中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在人的幼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古希腊道德教育思想和德育经验的集大成者。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原则,认为必须按年龄特征来划分受教育阶段,并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必要性。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不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他认为,知识对美德是必要的,却不是惟一的条件,知识只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指导,美德的形成必须知行统一。

(二)古希腊教育

荷马时代希腊正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有学校后《荷马史诗》一直是希腊人教育年轻人的重要教材;荷马时代教育所努力培养的道德品质也始终是希腊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荷马时代教育具有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干又注重雄辩和谋略的特点,为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古风时代希腊完成了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奴隶制城邦。这些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极端片面的教育,虽然能把斯巴达的年轻一代训练成坚强勇敢、严守纪律的战士,却损毁了他们的个性。经过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实行了奴隶主民主政体,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雅典成了当时全希腊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中心。雅典的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都与斯巴达的教育截然不同。在教育目的上,虽然斯巴达和雅典都是要培养忠于祖国的公民。但二者对公民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目的实质上也很不相同。斯巴达认为的好公民仅仅是能为祖国英勇作战的军人,雅典则认为,一个好公民不仅要能为祖国英勇作战,而且应该有健美的身体、高度的文化修养、多方面的兴趣、发达的智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还要有关心国家大事、节制、正直等美德,就是说,雅典的公民应该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古典时期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进入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教育达到了全面繁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智者”的出现标志着希腊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腊的学校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在雅典,形成了文字教师和音乐教师的分工,从而分别设立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还出现了一些由著名教育家创办的重要的教育机构,如由伊索克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由柏拉图创办的学园、由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

小结:

古希腊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教育理想以及多样化的教育制度,是古希腊教育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腊人在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制度,形成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为西方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因为理性精神贯穿整个古希腊文明,才使得这个时期孕育了希腊哲学、教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这么多对后世极具影响的财富。

五、总结

如黑格尔所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古希腊人因创造出远远超乎于他们所处时代的成熟文明而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先驱。古希腊文明中为后世称道,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可以说希腊精神的核心便是理性。而纵观整个古希腊历史,地理环境、城邦民主制度以及宗教神话信仰无疑奠定了其文化产生的基础理性追求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发展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从史前文明(如迈锡尼文明)开始,一直到荷马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萌芽时期,同时也是理性主义思想的萌芽时期,因为那时的神话与诗歌当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宇宙万物的思辨起源。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城邦制的产生,也使得理性主义思想繁荣起来。随后出现的苏格拉底是整个西方思想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理性主义思想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达到了最高潮,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也处在最繁荣昌盛的奴隶制城邦伯里克利时期,随后希腊被来自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征服,城邦制正是宣告退出历史舞台,集权的帝国制时代到来,如此,失去了社会基础的理性主义思潮也随之而去,但是,诞生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思想和精神并没有消失。

通过以上的希腊人体艺术作品,希腊思想和教育概观,可以看到古希腊理性思想是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可以影响到每一个希腊城邦的个体的人。希腊理性精神是行与知高度一致的,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社会中认知与言行的一致性或者说真实性。古希腊理性思想在西方作为基础精神内涵影响着西方,全球化的今天,唤起东方的共鸣的同时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刘海藩,郑谦,何平,李牟等.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2]林佳莉.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崇高与优美.

[3]周学军.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4]张兴华.重返理性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