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

第1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语义学相关理论认为,短语并不是由一堆毫无联系的单词组合而成。相反,短语是由一些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词语组成,也就是词语之间构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就被称之为语义场。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很多专业词汇、术语、习惯表达与固定搭配。如果适当运用语义学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能够更加高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其准确含义,并了解其实际运用。可以将单词和短语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每个主题下的词汇由于语义上的联系形成了记忆中的词汇套,构成不同的语义场,形成完备的词汇体系。学习者能够在系统化的词汇学习中,建立有规律的词汇范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反的意义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习得语言。商务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词义解释和填鸭灌输,而要帮助学生能够将所学词汇运用到对外交流和外贸业务的实践活动中。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其语义认知能力。作为词汇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可以通过语义场,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完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语义学与阅读教学

篇章阅读的基本要素是词汇和句子,对词汇、句子结构的分析在阅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分析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而应着重关注语言的具体意义及其作用。语义学当中的概念隐喻和语篇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阅读者挖掘篇章深层含义,准确把握篇章主旨。

(一)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常利用某些隐喻的功能来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篇章内容,掌握篇章主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开启隐喻思维模式,实践学生头脑中的隐喻认知功能。并通过阅读教学过程,打开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通过上下文的认知来更为有效地理解篇章。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篇章中有些词语的隐喻含义是根据具体的语境产生的。因此,篇章的阅读需要学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的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论证方式,还要进一步了解基于篇章阅读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认知范畴、思维模式以及其文化背景,甚至还有必要熟悉作者的个人喜好、主要观点以及基本思路。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和实践时,可重点提示某些词汇、句子、段落的隐喻功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背后的隐喻含义。阅读教学和实践的过程绝对不是被动的语言解码,而应是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对于具备共通性的中英文隐喻,只需要教师稍事提醒,帮助学生分析隐喻概念,即可了解篇章的主旨,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英语独有的隐喻表达,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背景补充,即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陌生复杂的认知范畴;而对于具备冲突性的中英文隐喻,则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背景挖掘和语料研究,然后再进行讲解和分析,避免矛盾和冲突。总之,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引入对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语言学普遍认知规律,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二语习得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

语篇即在交际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构成语篇的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关联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针对每部分开展单词、短语的学习。在完成词汇的认知后,再组合成句子、段落进行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短语的具体使用,拓展了词汇量,但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熟悉篇章的框架,缺乏整体性。在商务素材的阅读过程中引入语篇分析的方式,能够提高阅读效率,理解篇章主旨。所谓语篇分析,是针对超出单句长度的句子或这些句子所构成的段落进行的语言分析。语篇分析主要包括衔接和连贯两种方式。衔接即体现在语篇当中的具体表达,是通过英语语法体系、语用学相关原理来剖析词义、句法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完成语篇衔接的方法;连贯是没有体现在语篇当中的抽象表达,即词汇、句子、段落在意义上的衔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交际的过程,即交际者通过积极的思维来完成对书面素材的识别和理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在形式上或意义上的连接和衔接。此外还要通过连接和衔接为主的语篇分析方法,推导出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做到理解整个篇章。

三、语义学与翻译教学

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在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的翻译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由译者跨越语言、文化、时空等范畴完成的交际活动。而语言交际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质量的高低与语言交际存在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绝对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翻译素材的原文意义要根据源语言存在的环境,如果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境,那么就很难做到正确理解语篇的主旨大意,出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对等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情况。语义学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语义结构,即基于意义的成分分析;研究语义关系,比如同义词、反义词;研究句子的整体意义,词汇意义、语法关系,如句意或作文原则;研究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语言学上述原理融入到翻译教学实践中,运用意义的成分分析法,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深层细致的解析,能够精确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避免模糊或重叠的现象。此外,语义学界定的四个语义范畴也对翻译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即事件范畴、事物范畴、抽象范畴、关系范畴,并以此来区分和研究词类。语义学为指导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翻译教学与实践重点强调,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表层的句子结构,因为在深层结构上任何语言都是类似的。同样的句子结构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而即使不同的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样一来,作为译者我们可以做到尽量避免不受源语言句子结构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析成分,实现目标语言的精准对应。因此,语义学的相关原理与翻译教学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换句话说,对语义学研究得越深入,越能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实践翻译实践的价值。

四、结束语

第2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从核心素养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

(一)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独自解决未来遇到的难题、面对未来挑战的综合性素质,涉及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三方面[1]。核心素养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2]。“素养”的培育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产生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认为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对学生中学、大学的学习素养的培养都大有帮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核和基础,要求学生能通过自主梳理、积累与整合,逐渐掌握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应用规律。小学时期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识字、组词、造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汉语言与汉字的运用规律[3]。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加以总结概括,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灵活性[4]。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在品鉴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积极充当新时代文化的交流使者。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语感,多读多看

叶圣陶曾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学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字仓库,才能具备扎实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学生要自读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文字,学生可以采用自读阅读的模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语感,也可以通过自读积累语言材料,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可以记下来,再向教师请教,逐渐地养成独立、爱思考的良好习惯[5]。其次,学生要反复品味,体会精读课文的语言魅力。可以入选小学语文并作为教材的文章都是有着一定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除了阅读课本内的文章外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课外综合读物,扩大并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避免因阅读材料的鱼目混珠给学生带来伤害。

(二)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多阅读一些书籍,积累文学知识,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语文是一门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课程,而除了阅读之外,听、说、写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应重视并合理安排。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因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会安排满满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听的环节也越来越少。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一下思想,可以开展相关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只有多和学生交流,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阅读内容,多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阅读活动,例如,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分享给同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知识竞赛,利用游戏竞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典故、成语、格言、名句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群文阅读,深化阅读品质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多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将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多个文本依据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有所关联的文本,经过细致的梳理整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文化意蕴、思维逻辑等,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将读懂一本书逐渐地扩大为读懂一类书。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能极大丰富知识面,深化阅读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四)注重不同形态下的语文阅读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文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每种阅读课的教学侧重点也是各有区别,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仔细琢磨,并合理的安排好阅读内容。一些涉及名言名句的背诵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一些经典名句,文笔优美,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培养语感,拓展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课文,每个作家在创造的时候有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创作技巧,遣词造句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尤其是表达情感浓烈的地方,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专题研讨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写作构架的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收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补充文本的信息,不强求学生一定理解文章内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第3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性质;核心目标;阅读教学;发展性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直截了当的回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文体多种,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和课文特点而异彩纷呈,但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围绕“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目标。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和忽视语文课程特点的做法。其表现为以下程式化:教学或检查生字在分段后,教师运用讲述法逐段讲解至全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这种满堂灌的教法则改变为运用谈话法,围绕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问,教师问,学生答,致使阅读教学形成“四个挤不进”的课堂怪象,即:读书(朗读或默读)挤不进;思考挤不进;习作挤不进;写字挤不进。教师所讲所问都是围绕文本的中心思想,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问题。阅读教学既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也看不见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思考的情景,岂不是咄咄怪事?但这样的课并不少见。《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1]

课文实质是随文识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坚持识字为重点的原则,而不能重读懂课文而轻生字词的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以及忽视写字的指导和训练。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种种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

(二)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1.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标准(2011年版)》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工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2]

2.激发和培养学生好读书的兴趣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中外名著。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正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老师在早读课或上课开始五分钟让学生讲一个成语故事、背诵一首古诗词或讲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3.贯彻“能力为重”的教改原则。朗读、默读、复述、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基本功,每项基本功都有相应的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扎实、有计划地按要求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默读中要让学生学会略读、精读、速读等技能;还应学会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4.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会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文的结论,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3]

除了应该学会借助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这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三)读写结合突显课程特点

读写结合是实现课程核心目标和体现课程特点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从发展性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来看,要使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所习得的读写知识得到巩固并转化为熟练技能就必须“读写”结合才能得以实现。

阅读和写作虽有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之别,但它们又有共同性:从内容上说,读写都要以生活实践、思想认识为基础;从形式上说,都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从学习程序上说,都要从字词到句段、到整篇,循序渐进。读写这种同步性使读写结合成为完全可能的事。因此,全国有许多教师进行了改革试验,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

二、阅读的概念和心理过程

(一)概念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即对书面符号进行解码而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有三个特点:阅读的对象是书面符号――心理学称之谓“第二信号系统”;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第4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05-01

即⑼瞥龅男薅妗陡咧杏⒂锟纬瘫曜肌诽岢隽擞⒂镅Э坪诵乃匮的概念,它们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英语学科素养的提出引发我们对优化教学方式的思考:如何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如何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

英语课标研制组主要负责人王蔷教授指出:"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要研读文本,重视情景,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这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她强调"要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将主题引领作为整合的起点,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我认为引导学生利用核心概念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之一。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抽象的发散思维进行图像化,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可视性和有效性生成。思维导图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是记忆的激发器,每个激发器都起到揭露事实、思想和事实的关键作用。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结构脉络,体验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我在教授第14单元第4课Job Trends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形成情感共鸣,画出思维导图的过程:

本单元的主题是Careers,旨在让学生了解目前及将来工作的变化趋势和职业技能要求,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好好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第4课的副标题是Survival of the Fittest,该课文冗长,段落多达10段,结构零散,信息量大。我紧紧抓住标题的关键词Job Trends 和Survival of the Fittest进行教学设计:

(1)让学生观看Ted视频"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旨在视听方面给学生震撼,引导他们用英语说出观感:(Future )Shock ,进而引出Job Trends等关键词,并结合刚获"雨果奖"的小说《北京折叠》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关注视频里提及的Ted(top middle class) & Bill(blue-collar worker)代表的两个社会阶层的职业,并学习这些职业的英语表达法,为阅读做准备。

(2)学生观看了视频、了解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后,他们都想挤入top middle class,急切想知道未来的就业趋势以及要怎样才能"适者生存",所以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我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几个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 a. Read the text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b. Get the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c. Fill in the gaps using the reading strategies.

(3)学生完成上面几个任务后,对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一些要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了基本了解。鉴于本课内容较凌乱,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把课文划分成若干部分,提炼各部分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的表现给我很大的惊喜!思维导图的构建体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学生自主将零散信息集合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文脉,更深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加深对文本的逻辑关系、内在思想的理解,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形成情感的共鸣:只要了解目前及将来工作的变化趋势和职业技能要求,调整自己,努力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未来非但不可怕,而且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因此跻身于top middle class不是天方夜谭。

(4)当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我及时亮出这句话:A reasonable man adapts life to the world while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life.然后要求他们讨论问题: How should you be equipped for your future career? 学生们有感而发,踊跃发言,我乘势布置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描绘未来职业蓝图和实现梦想的计划。

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体现了从核心概念统领知识内容到重回概念系统的模式。表达思维的图形很多,但所有的枝杈都和核心主干紧密相连。思维导图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主题,激发个性化思考,而且能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词,实现基于主题的个性化语言输出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内化,提高了综合语用能力,体现了阅读(input)---思维(intake)----(提升)uptake---表达(output)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使语言、文化、思维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5.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初稿)

第5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一、利用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新的数学教材不仅内容非常贴切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编排的形式上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而有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材上题目的背景选的非常好,学生感兴趣。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在第74页中有这样一道题:“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题编排在“为什么是0.618”的大背景之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发一张题为“阅读使我成功”的卡片,需要填写的内容是:题中的关键词句有;我读懂的数量关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我的感受是。然后安排阅读,要求阅读三遍以上,并填写卡片,最后交流与评价。通过以上活动的展开,学生收获大,在全班交流时,一位平时害怕完成数学应用题的同学谈了这样的感受:“解决应用问题要做到静心阅读,理清数量关系,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试设未知数,并用这个未知数能表达出题关系者,则选它为未知数,否则就再换设另一个未知数,如本题中直接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就较难用上题目中分号后的一个数量关系,若设每台冰箱应降价x元,这个数量关系就容易用上。”这位同学的发言,迎来了大家的掌声。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不会学走向会学的一把“钥匙”。

二、教师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

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三、探究式阅读,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究式阅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就不能放下指导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把书本读细、读深、读透。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共同讨论,突破知识重难点。

第6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关键词】基础课程 同伴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5-02

目前,基础课教学因资源限制仍然采用大班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课堂学习效率较差。为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同伴教学法,应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同伴教学法理论

同伴教学(简称PI)是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马祖尔创立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题,借助计算机投票系统或选项卡片,组织大班课堂教学,变传统单一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f作探究。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在大班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同伴教学不只是先进行讲授,再进行讨论这么简单。教师需要阶段性的向学习者抛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概念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常见的困惑于误解有关,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形成和组织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来达成共识。小组的讨论通常能够让学习者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帮助那些在一开始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小组同伴清理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最后的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适当的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解释或是拓展延伸。

二、同伴教学法组织实施

PI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回答两个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在正式上课时将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教师在进行很短时间的讲授后,给出一个概念测试题并依此为核心开展组织教学。学生得到问题后,首先要独自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将个人的答案提交。学生答案在指定时间内全部提交完毕后,可利用计算机汇总学生的答案,显示出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接下来教师即可以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0% ~70% ,教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几分钟:邻座的同学相互讨论、解释自己、说服对方、反省自己、批判对方或彼此添加信息相互支持,这是一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是一个精练概念的学习过程。在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被要求再次发送个人答案,在发送前学生会重新思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做出个人的新判断。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多于70%)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精讲概念,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如果回答正确的人数少于30%,教师依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详细阐述,然后使用另一个测试题再次评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实施的步骤大致如下:

1.指定课前阅读,让学生了解授课内容。

2.要求学生回答两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及一个附加问题。

3.老师分析学生的作答及反馈,借此设计、安排授课内容。

4.正式上课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先简单讲述主要知识点。

5.提出一个概念测试题目,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讲述的知识点。

6.学生思考后,使用课堂表决器或答题卡选择答案。

7.教师根据回答数据统计结果,判断是否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正确理解概念。

8.若仅有30% ~70%的学生掌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9.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再次进行作答,如果大部分学生(超过70%)都答对,老师则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相关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0.如果答对的人数仍未达到70% 以上,老师则需要再次解说,并提出一题类似的新概念测试题,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每次课都按照此顺序进行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重复地将有问题的概念解释清楚,或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老师和学生所做工作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

三、实施同伴教学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实施同伴教学法(PI)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互动问题的设计要求较高,只有合适的题目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或许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努力探索。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做好它。二是课堂上讨论时间的把握较难。三是要求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能不停地思考、即时地表达。

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效果,比较可行的方法有:

1.激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是课前预习所必需的,因为学生不是很重视,所以需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促使其完成阅读作业,比如记分的阅读小测验。为了确定学生确实做了课前阅读作业,每次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3-4题的阅读小测验,并把阅读小测验与额外加分挂钩,使部分学生在期末成绩之外还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学生能够自我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另一个策略是在学期一开始就给出一份课前阅读作业清单,然后反复强调清单上所有内容都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即使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部分)。为了强化这一点,教师将选择列在清单中但在课堂上跳过的问题中的一个作为期末考试题。

2.解决落后传统进度问题的方法

在实施同伴教学法初期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告诉学生将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某一次课比计划慢很多,教师要跳过一些不重要的部分,这部分的知识就依靠以下三个途径来完成:(1)学生的课前阅读;(2)每周的讨论环节;(3)课后作业涵盖这部分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要利用下次课的部分时间来强调一些重点,并做一次额外的概念测试。尽管课程表安排得比较紧凑,但不乏有松懈之处,教师可在其中安排一次复习课予以弥补。

3.改变课程的评价内容

让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考试来反映这门课程的价值体系和目标。考试的试题中有一半是概念性的且是课堂上提出的和阅读测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显得很简单,但是学生通常会发现他们比标准的测试题要难。于是在进行了第一次考试后不久,学生开始体会到课堂测试题的价值,这样渐渐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参考文献:

[1]王学芳.尊重教育规律再谈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改革[J].科技向导,2012,17:137.

第7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论文题目:低年级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研究缘由

1.课题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重视培养儿童在数学概念间,垂直数学化的内部联结能力,以及在数学与生活或其他领域间水平数学化的外部联结作用。由此,我们发现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绘本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数学阅读打开一扇数学的窗,让他们能跳出课本读数学,跳出考试品数学,跳出课堂学数学。

2.现状分析

绘本阅读多出现在语文学习中,在数学课堂中少有看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尝试,较多的尝试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幼儿园的语言类阅读的教学中,也有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数学绘本阅读的教学研究。在国外,从幼儿园到小学,绘本阅读已相当普遍,尤其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运用于语文课堂,也应用于数学课堂。近几年台湾用于数学课堂的也比较多,甚至有了定制的小学数学绘本教材。

3.价值意义

数学绘本因图文并茂,贴近儿童,将数学知识巧妙蕴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绘本的教与学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儿童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之间搭建软着陆的平台,让低年级孩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概念界定

1.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就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以简单的文字,丰富的场景等展现数学概念、数学认识等的一种图画书。

2.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

数学绘本阅读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数学绘本阅读指导孩子去感知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学生数学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把绘本与现行的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通过老师引领,使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大促动数学老师自觉走进数学阅读,重视数学绘本阅读,关注绘本给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而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促进师生之间的数学沟通与交流。

2. 课题研究内容

(1)精选绘本,感受数学绘本阅读的方法,努力挖掘绘本中的数学。

(2)利用绘本阅读,感知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途径一:课内巧用绘本,体现绘本的价值。①看绘本。美国斯图尔特.J.墨菲先生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说:是美丽的图画和生活的故事教会了我数学。因此要让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爱数学,我们在课堂内进行绘本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绘本中的图画,因为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②读绘本。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选择绘本,利用绘本中的故事来呈现,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③玩绘本。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绘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中的主角;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去解决问题。途径二:课外活用绘本,彰显绘本的魅力。①根据数学学习的结果,续写绘本,使学生在续写中温故而知新。②根据数学实践,遵循学生爱涂爱画爱模仿的特性,鼓励学生学画绘本,创造自己的绘本。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绘本阅读教学的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认真研读国内外各类数学绘本,引导学生看绘本,读绘本,爱绘本,创绘本,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课内外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7.11):选定课题、填写研究申报表;确定执研人员,成员了解数学绘本阅读的相关信息。

第二,研究阶段(2017.122017.10):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定期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研究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向课题组提交研究课例、课件,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等;在整体研究运作中,完善方案和教师互动式研究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第三,结题阶段(2017.11):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家组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体成员每人至少有一节集团以上的课堂教学展示或获奖。

2.在指定博客中记录研究的过程,每月至少有两篇次的研究材料。

3.发表海门市级以上论文(含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等)。

4.撰写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学校中层干部,有新入职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活力。执教过多节片、县级公开课,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或多次送过毕业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发表,曾是市级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员,有着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能力。

2.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在本课题酝酿立项期间,我们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比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教育心理学》等著作。

第8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学生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同时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我们要先了解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因为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教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1.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数学阅读的引导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教师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2.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

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4.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学生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明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学生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第9篇: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范文

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 “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4.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

5.推荐课外读物。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