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精选(九篇)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1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一)研究目的及现状

医务工作者作为高强度、高风险的特殊职业群体,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医疗行业风险和医务职业压力,这些压力已经影响到医疗从业者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

职业本身的压力、职业安全的需要、职业角色的需要,而压力与需求的长期失衡,导致医疗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态不佳,特别是青年医务人员,其对自身身心调节和社会协调处理经验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治疗,将会影响到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多起素质不佳的医务人员采取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医疗从业者现已成为潜在自杀高危人群。

医学模式变革所带来的人类健康需求发展,已使“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医务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并不平衡,诸多因素导致的部分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欠佳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引起高度中国式并寻找解决对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展开相关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工作室实施医院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是使义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缺的成效的前提。全体职工的重视和参与是实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保证建立有关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是必要手段。将工作渗透到医疗各个环节中是实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在研究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给出相应对策的同事同时需要动员有关部门及其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并制定出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与辅导方案,不断改善疏导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其心理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队伍素质,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人民健康服务。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一)基本内容

1.对赣州市各个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其基础上分析赣州地区目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2.收集和整理发达地区对于医疗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具体对策。并提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新对策。

被抽取的一票机构其分管业务的院领导和医务部长、护理部主任为必调查人员。被调查可是的科主任、护士长也是必调查人员。医疗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医务人员的价值,提升医务人员的素养,增加医务人员的幸福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研究难点

1.从调查的资料中,总结概括出当前赣州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的主要因素;

2.是在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新对策,为医务人员心理辅导具体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我国医疗从业人员众多,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对医疗体系良性运转是一大挑战。本课题旨在对赣州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作详尽的分析,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收集其他地区对于医务人员心理辅导体系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首先采用抽样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赣州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其他发达地区对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做法和措施。最后采用总结归纳法,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出赣州地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辅导的长效机制。

(二)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2014年6月-8月: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阅读,根据资料制定出抽样问卷调查的文本以及访谈的内容概要,并确定要走访的相关医疗机构。收集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料。

2014年8月-10月:走访赣州市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做好相关记录。

2014年10月-12月:对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出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赣州市32家医疗机构中抽取50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检验人员、药剂人员、后勤行政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些人进行访谈。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LR法)。调查对象是赣州市医疗从业者,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医务人员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

2.文献整理法:搜集整理发达地区关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且大量搜集分析国内外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先关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我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对策以及思路。

四、研究资料来源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资料主要以抽样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为主,调查报告主要分析得出赣州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现状。文献资料,课题组依托图书馆及其中国期刊数据库,目前在收集资料和整理数据上已有部分雏形。其次,本人已经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也掌握了部分课题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最后,课题组的主要课题成员科研能力较强,协作精神好,精力充沛,具备研究课题的科研能力。

五、研究成果展示

第2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

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第3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⑥ 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J].世纪桥,2015(2):63-64.

第4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体育疗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51-04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sub-health” with the increase of knowledge of “Health”. Based on the cause of sub-health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paper outlines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preventing sub-health and further states the function and advan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intervention of sub-health.

Key words: Sub-Health; Theory of Disease Prevention;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如何防治“亚健康”已经由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转化成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社

会热点问题。治疗方法也由单一的外在介入手段发展到医生、患者、社会三方协作的阶段,出现了饮食疗法,音乐疗法,传统体育疗法等众多疗法,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由亚健康患者直接操作,见效显著的一种很好的绿色疗法。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又遵循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干预亚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在分析亚健康成因及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未病学”在预防亚健康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优势及作用。为了表述更清晰,图1给出了研究内容基本框图。

1 关于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1]。根据这一定义,前苏联Berkman教授以及后来的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2]。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相当于中医狭义的“未病”(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期未病态)[3]。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似健康又非健康,似病又非病的中间状态,即过渡状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没有疾病,但在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在我国国内采用较为广泛的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就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4]。

总之,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性的疾病前状,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即是指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经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检验无阳性结果,却呈现出生命活力降低,与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就是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5]。

1.2 亚健康的成因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种种问题摆在面前,人们的精神压力过大,大脑长时间地超负荷运转,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休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使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外周环境中,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心理功能,也能导致“亚健康”。此外,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不合理,缺乏必要、合理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机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种矛盾都处于相对平衡、统一的动态中。当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太盛时,这种阴阳匀平的状态就会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机体各种平衡、协调、统一的状态被打破,人体便会出现异常的症状,形成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防治就会形成疾病。

1.3 国内外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6]。英国、日本等国家亚健康人群逐年递增。目前我国面临的亚健康问题也相当严峻,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已有7亿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占总人口的70%,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

1.4 亚健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7]。具体表现主要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五个方面[8][9]。陈国元[10]等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等为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有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多变,大致包括: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临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2 未病学与亚健康

2.1 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的明确概念,认为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即所谓“未病”状态。根据中医学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11]。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或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致使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

2.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祖国医学理论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学”的概念,即机体处在一种潜在的疾病状态或疾病易感状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其中的“萌芽”、“微病”等范畴,即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羸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12]。“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大量文献证明我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问题早有认识,并强调了“治未病”及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2.3 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的指导作用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13]。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给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了可行性。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一治未病的思想。祖国医学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阴阳、鼓舞正气,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康复能力[14]。防治亚健康的方法有:(1)心理疗法:多数亚健康患者都是心理防卫机制较弱的人,合理的心理指导,疏通能使患者从心理亚健康状态走出来;(2)改善饮食起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致病因素。(3)传统体育疗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量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功能,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促进睡眠。(4)推拿按摩针灸治疗: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亚健康状态的病理基础,推拿按摩针灸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实现扶正祛邪、调达气机、平衡阴阳。其中,传统体育疗法是干预亚健康的操作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

3 传统体育疗法

3.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古乐》篇中说:“民气郁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讲到以音乐舞蹈治之,既调节情绪,又活动肢体。《子华子》中有:“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15]。

3.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预防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作为防治某些慢性疾病的措施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6]。

4 传统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人体的整体调节,从而为亚健康状态认识和调节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鼓舞正气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外因的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即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锻炼,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以达增进健康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由此生,气血通则百病自愈。”这里的气是人体话动的根本动力[17]。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通过锻炼正气,使人体体内元气充沛,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起到“治未病”的作用,以预防亚健康增进健康。

例如,导引可以通过姿势的改变、呼吸锻炼、身心松驰、意念集中等锻炼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身体内在潜能,培育元气,鼓舞人体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2 调节阴阳防治亚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出现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是因为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已破坏。此时应运用“治未病”理论积极防治。《内经》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传统保健体育疗法预防亚健康的机理,必然寓于阴阳变化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以动态为主的练习,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态为主的功法,以养阴制阳。夏季以静练为主,以防耗阳;而冬季则以动练为主,以防阴盛。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则意念向下;而病势向下(如脱肛),则意念向上[18]。这些皆为平衡阴阳以“治未病”。

太极拳在传统体育各疗法中应用最广,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太极拳套路中有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这些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相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谓“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太极拳通过意守、调整呼吸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促进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机能,调和阴阳平衡及影响生化、代谢、内分泌功能等作用[19]。

4.3 调节脏腑以防治亚健康

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依赖着脏腑的正常功能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五脏中“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在人体衰老的成因中有举足轻重作用。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其他脏腑气血津液之源泉,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因此,保持和维护脾胃功能旺盛,才能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导引以调身、调息为主增强身体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通过姿势和呼吸的调整来养生治病,归为动功。代表功法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八段锦功法第三式调理脾胃,具有压缩腹腔和舒展腰腹,对腹腔脏器进行按摩的功能,能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具有强腰健肾的功效。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集内外兼修之长,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为宗旨,可达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五禽戏根据中医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舒肝理气,舒筋活络;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20]。

4.4 调节情志干预亚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21]。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产生。传统体育疗法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功能,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导引术,均能消除不良情绪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产生良好心理效应,使免疫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提高、活力增强,可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增多,进而使人的免疫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2]。

传统保健中的“调心”,就是调心神,心静神凝,则身安气和,并使气、意、志处于协调安全的状态,使内脏安和,心身健康。高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令人感到紧张,传统体育疗法既适度有趣,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和谐、舒畅和愉快之中,因而可以把郁结的情绪释放出来。传统体育运动是走出心理“亚健康”有效的途径。

5 结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亚健康人群呈增多趋势。众多干预亚健康的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练习时可以据体质差异,选择性的练习。现代医学认为较难治疗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体育疗法这一途径,可以得到有效的干预。

参考文献:

[1]

Begold C.Health care thinking ahead [J].World Health,1997,18:189-192.

[2] Berkman LF.Maintenance of health prevention of disease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J].Vital Health State,1988,12(25):39-55.

[3]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

[4]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19,(1):10-13.

[5] 赵瑞芹,宋振峰.中国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4):55-57.

[6] HolmesGPetal.AnnInternMed,1988,108,(3):387.

[7] 蔡菁菁,黄志军.亚健康诊断、评估、防治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90-2593.

[8] 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9] 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1,2,(12):54-55.

[10]陈国元,刘卫东.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2):101

[11]崔丽娟,罗仁.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46.

[12]周宝宽,崔家鹏.治未病与亚健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9):1910-1912.

[13]周宝宽,李德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论述与调治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3,21,(2):250.

[14]吴丽丽,徐志伟,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80.

[15]李俊杰,刘俊荣.灰色状态的传统保健体育疗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258.?

[16]于宁,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0:9.

[17]李俊杰.传统保健体育的医疗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0,(3):42.

[18]苏亚平,祝倩.中医理论对人体保健体育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6):13.

[19]楼文赞.太极拳锻炼对人体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71.

[20]鄢行辉,林辉.传统保健体育与延缓衰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l3,(2):45-46.

第5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对策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idents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in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GU Wen-qin, ZHENG Dong-peng, LIN Qi-yi, et al.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Maple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Hua Ji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Tian Li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uhui District Health Authority,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through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s i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in order to propose a solution. Methods We do the research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in 13 of the region of 22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eral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doctors.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do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The region of 13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were established th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But it was uneven in the filing rate, filing range, archiving responsible, quality control, updatingand and use of the records and the government support was not in place; funds, facilities, personnelmanagement software and professional were all in difficulties. These affected the archivements of createtion, management, updating and use of th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Conclusion Establish community residents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edical reform and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func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is work, we put forward ou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ommunity residents;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简称EHR),又称电子病历,是依托计算机化受理的健康档案,可分为个体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三类。由于居民电子档案准确、动态地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与健康现状,因此是社区诊断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质量和技术水平评估的依据,也是全科医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1]。所以电子健康档案的设计、开发与利用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卫生“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任务。为了解我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与利用情况,我们对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流调对象

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和利用的全科医师与公卫医师24人。

2 流调方法

本次调研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管理、利用的一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次调研提供指导。在此基础上,自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调查表》,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了解目前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及使用现状,听取一线医务人员对档案数据的采集、建立、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意见,分析档案库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数据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

3 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表24份,收回22份,回收率92%。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100%,其中社区医生11名,公卫医生11名。

3.1 建档情况

户健康档案建档率72%~90%,多数集中在80%~85%;人口建档率为63.80%~91.38%,多数集中在65%~80%。健康档案的建档范围,91.6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了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非户籍人口,其中对人户分离、长期外出等特殊情况,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予建档。建档过程中,健康档案主要由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及公卫医生完成。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动了助理员参与建档。建档的途径主要有上门入户、公共卫生条线管理建档;健康体检、来院就诊、咨询等医疗行为时建档,和利用电话及发动居委干部建档,以前二者为主。

3.2 管理情况

3.2.1 质量控制

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健康档案进行了定期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周期大多为1个月,占75%,少数为3个月或6个月。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由专人质控,以条线质控人员居多,其次是团队自行质控人员及质控科专职人员。健康档案数据专人管理人数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人,个别为3人以上。

3.2.2 更新情况

58.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动态管理,定期更新的周期大多数为1年或3年,少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个月以内,个别达3年以上。其中对于重点人群,能够做到90%~100%的定期更新,就整个人群来说,更新率在20%~50%。

健康档案更新的途径,主要采取了上门入户、公共卫生条线管理、来院就诊、咨询等医疗行为及健康体检时更新等措施。健康档案更新主要由社区医生、公卫医生及社区护士完成。

3.2.3 电子信息化情况

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实现了健康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健康档案管理与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平台进行了整合,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病床工作平台进行整合,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病房医生工作站进行整合。

3.3 使用情况

在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制定和执行保密制度,确保信息安全。83.33%的中心将健康档案应用在社区诊断中,利用健康档案信息完善社区诊断。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多数在20%~50%之间,个别达到60%以上。有25%的中心健康档案曾为二三级医疗机构和高校科研采用;有83.33%的中心能将健康档案信息用于本单位的科研中;个别中心的健康档案曾被政府部门采用。健康档案在公共卫生条线管理中的应用大都在慢性病管理,使用频率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肿瘤管理。对健康档案中各类项目的利用率的前五位是个人信息、患病情况、既往史、行为危险因素及体检情况。另外,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健康档案管理应用于绩效考核。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为,健康档案的使用主体应该是社区医生、门诊医生、医院管理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相关部门。

4 存在的问题

4.1 社区居民对健康档案的建立等方面缺乏配合、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被认为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很好地有力地将健康档案在健康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及其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重要意义加以宣传和引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不能给予有力配合和协调支持,所以社区居民这方面主动配合的意识不高。政府没有搭建一个区域内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站所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致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健康档案的建档和更新工作相当被动,进而影响到档案的管理和应用。

4.2 经费不足、软件滞后影响建档质量:健康档案建档、更新工作量大,但经费人员配备不足,相关软件开发滞后,所以目前做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无差错的全覆盖难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收集、建档、更新、管理、利用的主体是社区全科医生及公卫医生。但各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之间掌握信息化的技术良莠不齐、水平不一,致使健康档案的完整度、准确性、利用度、管理率水平参差不齐。

4.3 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健康档案前期输入的基础数据错漏较多,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完全是为了应付公共卫生条线工作的检查要求比如建档率等。这部分档案准确度低、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虽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定期质控,但各单位质控周期长短不一,健康档案的自动更新、动态管理的程度不高。健康档案的的使用范围窄,使用率较低,多数应用仅集中于慢性病管理和社区诊断,在科研中的利用率不高。

5 对策及建议

社区居民电子档案好处明显的。纸质档案利用率仅9.05%,而且人力成本耗费巨大。而电子档案建立容易,动态更新方便,利用率更可高达60%~100%[2]。最近陈竺部长去上海闵行视察时,看到了全科户籍居民建档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达30%以上,而且形成活档,全区已形成卫生数据交换信息平台[3]。但各地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问题具有共性,兹建议如下。

5.1 建立与完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政府医改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慢性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规范和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做好一、二、三级预防,节约资源,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政府部门目前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当由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多部门协助。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要高起点,要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 以实现对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各项包括工作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等内容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案。在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利用的环节,要求体现卫生牵头、多部门协助的工作模式。电子健康档案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部门积极协助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死档”的发生,提高软件的利用率,并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4]。

5.2 加快医学、技术标准化与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电子健康档案并无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很难进行交流、评估,只能供区域信息平台共享。所以应进一步规范医学诊断、治疗、操作等方面描述的标准化,便于实现模块间信息整合。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结构体系、功能模型、建设模式等内容的研究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应受到进一步重视。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减少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为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和充分利用提供保障,并且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与医疗、疾病控制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全面整合卫生资源奠定基础。保证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功能全面、传输流畅、反馈及时,以满足居民、部门需求和实现健康档案有效开发利用[5-7]。

5.3 立足实际,有重点地分步分阶段稳步推进 为保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 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口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力量)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健康档案建立方式,使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可采取入户调查与日常健教、咨询、医疗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居民对建档的依从性,分步推进健康档案的建立。首先将重点人群、重点疾病、慢性疾病作为第一步建档与随访对象。在日常医疗保健门诊中,对重点人群(儿童、残疾人、孕妇),重点疾病(精神病、结核病、肿瘤等),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现建档。第二步是通过政府、媒体的大力宣传,鼓励有需求的居民主动建档,同时提高居民对健康档案的关注度,对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督,保证档案信息的治疗。第三步是在前面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可整合居委、民政、计生、公安、物业管理等资料, 完成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部分, 然后在其他部门(居委、计生等)的配合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健康档案其他部分,实现地区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完全建立。在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区别对待,第一二步完成的健康档案由于使用的频率较高,可实现自动更新、动态管理。第三步完成的档案除少部分可能实现自动更新外,大部分需要进行定期更新。

5.4 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 档案信息利用率的高低是一个档案系统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应该通过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利用率,来促进系统建档、更新和维护的主动性,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应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的建立,在医疗机构、家庭个人间实现健康档案核心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共享,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实现双向转诊,减少重复检查、开药和过度诊疗。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和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8]。实现诊疗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调阅和更新,大力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的自动更新程度,促进区域卫生信息的大力发展。便于政府、研究机构采集各种数据,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资料和信息。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5.5 通过系统开发,进一步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潜在功能 健康档案不是简单的过程数据积累和存储,而是基于原始数据的评价数据,是数据的整合平台。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通过对原始数据清洗、挖掘、汇总,形成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的再生信息。应通过应用研究,将相关的政策和业务规范设计成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应用模型,借助模型对比,提供业务管理支持。更应建立自动提醒功能,在诊疗过程中能将关键信息(包括常见病的诊疗方案)主动推到医生工作界面,成为全科医生临床诊疗的支持系统。

5.6 加强人才培养与安全体制建设 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卫生服务与卫生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对全科医护人员和卫生信息管理人员有更多需求。开展针对社区全科医护行政管理与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必将是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人才紧缺、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况,应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形成最佳的人才结构队伍。电子健康档案的安全性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有技术方面、管理方面、法律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医疗机构、软件开发商和政府部门积极参与投入,科学规划、引导和实施,逐步创新模型。建立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增强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呼吁政府应尽快明确电子病历信息的法律地位,应从根本上为其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付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见杨秉辉主编全科医学概论.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146.

[2] 沈伟珍,龚幼龙,王光荣,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中华医药管理杂志, 2006,22(8):519-521.

[3] 沈湫莎.健康档案激活医院潜力.第12版.文汇报,2011,3(23).

[2] 陈冬冬,廉启国.上海市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及利用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7A):2177-2178.

[5] 郑西川,秦环龙,张建国.区域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标准及方案选择探讨.医疗卫生装备, 2008,29(5):39-40.

[6] 张静,刘晓丹,吴世菊,等.我国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的SWOT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A):2438-2440.

第6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 健康干预 综述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 预防疾病的方法, 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 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张湖德在《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论述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根据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陈斌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提出的中医养生学辩证观里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人必须根据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内阴阳运动变化的状况来保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意思就是让人把握住四季气候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不仅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体同样是运动变化的。在具体方法上,中医养生学根据四时的变化,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元代道士邱处机根据四时的不同,提出了具体的养生要求。而邢玉瑞在《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中提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个体的体质差异,中医养生学也是相当重视的。体质不同,其养生方法也是不同的。《黄帝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这种高下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问题,人体就会患病。因此,中医养生学常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区分对症施治,对人体进行调养。王前飞等通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病理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使传统中医学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群体预防阶段。以王琦为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在长达30 年的研究中,以“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体质可变”作为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研究,编制了《中医9 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将其应用于社区和体检中心,对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对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和国家的医疗费用,全面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匡调元等以实验大鼠脚掌面温度的自然差异划分寒体、热体调整后的生化、形态学、机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各个方面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大鼠自然群体中存在着体质差异,寒性食物、热性食物可以影响体质之形成,也可以达到调整体质的效果。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进行养生健康教育。 93. 现代健康干预过程中,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核心,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辨别证候的基础上,确立健康干预的原则,再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域、民族、健康信念、生活习惯的差异及体质差异,制定不同的健康干预计划,使健康指导计划充分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施护特色,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贯穿在全程健康教育中。同时,在实施健康干预过程中,动态式地观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修订健康干预计划,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达到学习目的。岳炜、吴静欢在《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中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的预防观、情志对妇科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的作用和中医妇科传统的治疗方法等阐述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特色。通过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形式,编写中医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和提高护理人员素养等方面落实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措施。对经、带、胎、产、乳妇科疾病及其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治疗与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疾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配合,对疾病愈合、防止复发、保持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运用中医体质学与中医养生学相结合以此指导人们进行个性化预防养生保健的研究较少,对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生活质量评估,并针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进行个体化的中医预防、养生调摄的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尚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创性的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探索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研究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既符合目前国家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更是对中医“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最好诠释。

参 考 文 献

[1]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科技健康导报,2008,NO.30.

[2]张湖德.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健康教育,1999年第6期第15卷,专家论坛.

[3]陈斌.论中医养生学的辩证观.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8卷 第4期.

[4]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3):8.

[5]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9期(总第231期).

[6]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体测定》编写组.人体测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4月:56-59.

[8]中国解剖学会编.中国人体质调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15-120.

第7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抽中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2调查问卷 以“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三大类以及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正确回答健康知识和行为80%及以上的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秩和检验,构成比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27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男生122人,女生204人。城镇162人,农村164人。大一38人,大二96人,大三103人,大四86人,研究生3人。

2.2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4.69%。据统计,在本次调查中,知晓率最低的5个问题为“遇到紧急情况包扎伤口时对于脱出的身体组织的处理”、“止血带的包扎位置”、“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以及“发生踝关节扭伤的应急措施”,其中有3个问题涉及健康技能方面的素养,反映出大学生在健康技能方面素养相对较低。57.98%的大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或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时候或考虑但不会去看心理医生,但96.01%的人对看心理医生的同学表示理解。当遇到挫折,感到极度痛苦时84.97%的人选择做自己的事转移注意力,30.06%的人选择把痛苦埋在心里,7.67%的人选择喝酒,5.52%选择抽烟。

2.3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女生总体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在健康行为方面好于其他年级,其他方面各年级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镇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总体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2.4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以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健康素养相关知识获取途径调查对象中,参加过学校健康相关选修课程的同学有151人(46.32%)。大学生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书刊杂志、互联网、公选课;大学生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依次看书或报纸自学、网络、集中授课。大学生认为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人际交往,60.12%想要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79.45%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71.47%的大学生表示在学校只接受过很少的专门的健康教育,15.95%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22.7%的大学生很想去学校举行的健康教育活动,但65.64%的大学生抱着要求去就去的态度。

3、讨论

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素养相对较高,但健康行为的转化和健康技能的掌握相对较低。这说明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理念,但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率较低,实际技能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涉及医学方面的健康技能还存在认知上较大的模糊和错误。大学生远离家庭,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所提供的自我教育,表现为报刊书籍和互联网,而学校教育所占比重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获取健康素养知识的途径与他们希望获取的途径相对一致,但学校健康教育占整个健康教育途径比重较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所占比重较高。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少课程少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数量和质量不相协调。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素养知识的需求,但在健康技能的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且知识的来源可靠性存疑,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学校当前提供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具体需求开展系统科学的健康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对医学知识的了解。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调适最为关注,而心理问题的来源家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身内部矛盾所占比重相对平均,但比重都较大。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身体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当遇到较大的挫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30.06%的大学生选择将痛苦埋在心里,可见心理问题的排解仍有不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是目标,健康教育是达到该目标的工具,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展开讨论,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不断推进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4、建议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校应加强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校医队伍建设;通过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素质;规范统一健康教育教材,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课程。非医学类专业设置选修课,由专业老师授课,根据学生需求,变换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类专业,设置专业课,通过相对严格的考察来加强健康技能的而掌握;对于所有学生,应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有趣的案例的剖析,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相对严肃的问题趣味化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于情感的处理,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静,杜正芳,马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06):442-450

[2]付志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二).2011(10):84-86

[3]孙晓旭,吴华.关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180-182

[4]张 琼,陈锦华,马红芝,左秋红.大学生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5(04):73-74

第8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治未病 心身共调

 一、何谓“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这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包含三层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二、什么是“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具体来说,处于“未病”状态的人群主要有以下7种:1、心身健康的“未病”人群;

2、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3、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

4、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

5、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需减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6、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身疾病需中医养生心理康复者;

7、大病或手术之后的康复者。

三、为什么要“治未病”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

我们必须转变医疗策略及服务模式,即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主导转变,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促进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

四、怎样“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强调“治其未发、治其未传、预后防复”。注重“心身一体”“天人相应”,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同治、心身康复”。我们可以实施以下的方法开展“治未病身心整合健康管理”:

1、健康体检

(1)常规体检

(2)中医体检

①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问卷量表检测,帮助你了解体质的寒、热、虚、实以及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倾向。为中医“未病”状态及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及个性化的“治未病”身心整合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②经络检测

    经络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采集人体经穴生物电流,能在3-5分钟迅速检测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③五脏相音检测

    理论认为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只需你平常说话发音,即可根据人体声音的变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提示应当如何经络调理以及音乐心理和饮食调理,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3)心理体检

90项症状测量等:检测包含广泛的心理健康症状学内容,可以通过症状评估,帮助判断您在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的心理压力和躯体障碍,并提示心理健康的建议和帮助。

2、“治未病”健康干预

(1)未病人群健康教育与咨询:

①中医知识与健康知识解答;

②药膳食疗咨询与指导;

③体质调养保健咨询;

④各种心理问题(成长与情感障碍)咨询。

(2)治未病健康干预:

①审因论治+“辨证释治”+“辨体论治”;

②中药体质调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③根据“文化-成本-效益”原则开展治未病身心整合健康管理工作坊:

第9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整合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