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第1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按照市委、政府将市优化发展软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优化办)办公地点设在纪委的安排,纪委腾出了4间办公室作为优化办公室专门办公用房,为各组安装、配置了专用电话、办公桌椅、微机等办公设施。办公室下设宣传报道组、专项推进工作一组、专项推进工作二组、日常监控考核组。运行中,根据工作需要,又内设了综合调研督查室。从各基层单位抽调了20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各工作组。抽调人员如下:宣传报道组,冯子林、仝志民、王保华、李海亮;推进一组:包海青、任建裕、王金、海霞、王向军、徐立娜;推进二组:孟啸、李锦、郝东升、宋东明、敖和平;日常监控组:张全忠、白龙、储裕铭;综合调研督查室:乌云、李晓霞。

1、宣传报道工作:

宣传报道组及时制定宣传报道工作方案,责成专人具体负责。协调各媒体,开办专栏、制作节目,通报全市优化环境工作进展情况。截止目前共编发信息49期。下发了《二连市20__年优化发展软环境专项推进工作任务分解及进度安排》的通知、《关于做好近期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优化软环境工作宣传报道的通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推进工作第一阶段工作小结》、《二连浩特市纪委监察局举报中心、二连浩特市中外客商投诉中心、二连浩特市优化软环境办公室举报中心关于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媒体播发了《致全市人民一封信》、《关于保护举报人员合法权益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受理投诉举报的《公告》。协调配合文明办编写了65条宣传标语,指定内容要求各相关部门,窗口单位进行悬挂。目前共有二十多家单位按照指定的内容制作悬挂了宣传标语。

电视台、电台、报社分别播发和刊登了优化软环境综合评论10篇。报社开办了《专项推进追踪》栏目,电台开设了《道德与生活》、《百姓说事》栏目,电视台开设了《优化环境,善待客商》、《公德窗》、《关注民生》栏目。到目前为止,电台共播出优化环境方面的新闻80条,电视台播出124条,其中汉语78条,蒙语46条,报社刊登优化环境方面的消息、图片等共有44篇(幅)。报社、电台、电视台深入宣传了优化环境推进工作的目的、意义,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专项推进工作:

专项推进各组分别结合自身承担的工作内容,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人、责任领导和具体工作内容,做到了人员、任务、分工、责任四落实。按照进度安排扎实推进,在此基础上,专项推进一组积极联系协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市所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通过核实,目前,我市现共有各类企业432户,其中公司91户,内资企业法人38户,内资营业(事业单位)1户,经营单位(非法人)48户,私营企业254户,个体工商户3737户。对全市所有单位部门行政收费项目、标准、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汇总,全市共有收费单位104家,242项收费和价格,根据这一情况,制作了《二连浩特市收费项目汇编》。公安局积极配合专项推进二组,针对我市流动人员变化大的实际,对我市第一季度末常住、暂住人员进行汇总登记;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市制定的优惠政策,草拟了《重点项目挂牌保护政策》;草拟制定了《二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收缴分离制度》。近期内拟提交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报政府下发执行。

3、日常监控工作情况

日常监控组制定了《日常监控考核 实施方案》,明确了档案建设、建章立志、信息报送、组织建设、工作记录、政务公开、服务承诺、日常运行、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为基础性内容。草拟并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二连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及《二连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责任分解表》;草拟了《二连市20__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实施方案》、《二连市20__年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推进工作任务分解及进度安排表》,确定了举报箱的设置位置、数量;草拟了《二连浩特市软环境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召开小组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了聘请优化环境监督员的相关事宜,积极整合各类义务监督员力量,组建了优化环境义务监督员队伍。出台了《关于保护举报人员合法权益的暂行办法》。拟于近期内召开座谈会明确各监督员的义务、权利、职责和具体任务。

4、综合调研督查工作:

综合调研督查室认真督促各部门、各单位上报工作方案,现在除铁路车站没报来以外,共收到方案60份;及时上传下达各类文件材料,对领导批办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督促;督促各组按照分解任务表按时完成任务;结合优化办工作实际,制定了优化办工作人员请销假制度;受理电话举报及来访投诉3起:一是接待蒙古国公民举报电话来访。二是接待义务监督员来电反映电视台有关工作情况的反映。三是参加了一起群访问题联合调查。优化办举报中心与纪委监察局举报中心、中外客商投诉中心共同下发了《关于保护举报人员合法权益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受理投诉举报的《公告》。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工作安排和任务分解,在已确定的地点置放了10个举报箱,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箱的位置和举报电话。

二、全市软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专项推进组20__年专项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全市绝大部分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对优化软环境动员大会精神及优化软环境的重要意义开展了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开展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本部门、本系统优化软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对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摆,各单位陆续向社会公开了服务承诺,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聘请了行风义务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为优化软环境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基础。

期间,多数单位认识到位,行动迅速,措施办法得力,能够结合各自工作业务特点开展活动。如: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局率先召开了全局优化软环境动员大会,对本部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土资源局开展了“阳光政务”活动,向社会公开承诺,推行了“四个公开”,即:公开法律法规、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纪律、公开政务信息。公安局在公路联检区设立了警务室,维护口岸公路联检区的治安秩序,及时查处公路联检区的涉外案件等。

三、存在的不足

优化经济软环境专项推进工作前一阶段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有个别单位、个别部门对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存在信息上报不及时,上报材料内容不完整、行文不规范等问题;个别单位工作开展不及时,工作中推诿扯皮现象程度不同的存在。优化办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各部门、各单位优化工作进展情况,增强优化环境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优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优化办今后将对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优化工作进展情况以小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四、近期重点工作安排

1、强化访谈节目,突出软环境内容,形式要灵活多样。

2、利用明察暗访的形式,使曝光真正揭露突出问题,焦点问题,影响优化环境的问题。

3、抽调专门力量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摸底调查。

4、近期召开行风义务监督员座谈会和其他各类座谈会。

5、近期要组织一次问卷调查。

6、进一步加强举报及投诉工作。

第2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火电类项目、采掘、冶金、化工类项目平均每亿元投资排放气体量大,对空气的污染程度最高。轻工纺织类项目每亿元投资排放COD最大,对水体污染程度最高;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电磁辐射污染程度较低,社会区域类项目(包含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削减能力。综上所述:在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类别中,唯有冶金机电类建设项目投资比例上升3.51个百分点,建材火电、采掘类建设项目投资比例持平,轻工、化工类建设项目投资比例下降;较清洁的行业类别中,社会区域、农林水利、电磁辐射类行业投资比例均有上升。再以冶金机电类建设项目为例,将冶金机电类建设项目按项目实际情况细分为污染程度较低的机械加工、电子与污染程度较高的金属冶炼、压延加工、有色、焦化两类,用图表形式分析其投资分布变化趋势。SO220062013年辽宁省GDP从9304.5亿元增加到27077.7亿元,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一直为下降趋势,一方面得益于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重点行业集约化发展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环境审批正是把握产业行业发展,减少环境影响,降低污染的第一道屏障,科学合理的环境审批能够推动经济的优化发展。

2强化环境审批优化经济发展

环境审批体现的是环境优先原则,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的把关和引导机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建设项目和企业准人制度,注重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政部门用环评审批的方式,将社会各界的投资向更清洁、更高附加值的行业引导。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成本正在逐步降低,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行政部门的环评审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特征和实际,通过环境审批优化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环境审批中严格执行环保部“6+2审批原则”,首要考核建设项目与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相符性,不符合国家及辽宁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国家及辽宁省明令淘汰、禁止建设的、列入清理整顿范围的、环境污染严重高能耗的、不符合国家及辽宁省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强调规划及规划环评的审批,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及与总体规划、环保规划的相容性,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不符合功能区划的、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污染物达标排放,是对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功能区标准,对环境带来影响的不批;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没有环境容量地区不批;坚持上马项目,通过拆除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置换总量,使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或者尚未完全完成生态恢复的地区对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严格项目审批中清洁生产和工艺的先进性,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强化区域环境影响分析的审核,外排的污染物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影响环境改善目标的不批;对于公众参与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更是要体现人人参与的策略,对公众影响大、公众反对的项目不批,风险不可控的项目不批,应急体系不完善的项目不批。通过环境审批严把环境准入这道大门,对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优化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级审批和审批权限下放,对社会区域、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等污染程度较低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简化环保审批环节,降低过程成本,优化服务流程,释放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重点区域建立环保审批绿色通道,为优化经济增长、优化产业布局的建设项目靠前服务。加强规划环评审批的技术层次,完善辽宁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查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同时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规划环境审批之中,在规划的层面推动产业优化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加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核技术水平,战略环境评价在政策、计划、规划被提出或评估中提供给相关政府一种工具,使其能充分觉察出有关政策、规划、计划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工农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服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从根本上、从全局上、从发展的源头上注重环境影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后患。用环境保护和发展双赢的眼光,正确选择工业结构、工业技术和排放标准,合理布置工业企业,组建工业生态园区,使很多的环境问题从源头得到根治。

第3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然而,从目前中国范围来看,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整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地区生产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中国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与东部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受区位、资源和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部县域经济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目前,中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则更加不合理,且各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低。农业是中部大多数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农业大而不强,多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有些偏远的县域经济机械化程度很低,农业生产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农业深加工能力不足,增值效益难以提高;省际、农户间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第三,思想观念落后,县域经济开放程度低,发展软环境亟待提高。一方面,中部地区享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国际市场需求趋旺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多处于内陆地区,接收的信息有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如此,中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便不难理解。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软环境业已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亟待提高。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中国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4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同志们:

全市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是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启动了。会上宣读了《倡议书》、《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的一封信》和《全市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方案》,宝泰隆等企业和市安监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明了对开展好测评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市委书记__对全市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高度重视,在5月17日召开的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市检察院开展的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活动很好,很有成效,要认真总结,在全市推广。”受张书记委托,下面我就开展好全市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

省委书记__x同志指出:“政府服务效能是软环境的重要标志。对一些小项目,必须靠制度化、常态化的政府服务环境来保障。”省委政法委制发了《政法机关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的意见》。市委张书记在全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上讲话时也指出:“企业是发展之源、生存之根,我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项目、离不开企业。各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以大局为重,以服务为本,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从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省委、市委对改善发展环境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我市是全省最早实现非公经济立市的城市,20__年底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62%,占全部税收的58%,占非农就业岗位的63%,可以说,非公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的主力军,是我市立市的根本、生存的根本、发展的根本,推动非公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也是当前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历史经验表明,非公经济是环境经济、政策经济,哪里的政策优一点、服务好一点、收费低一点、干扰少一点,那里的非公企业生产成本就低、企业竞争力就强、发展的速度就快。有经济专家形象地说,非公经济是候鸟,非公资本是流动的资本、会飞的资本。因此,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既是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提,也是非公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总的看,目前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是好的,但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与非公企业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企业还有意见。主要表现是:个别单位和人员遇到涉及企业的具体问题,死搬教条,墨守陈规,方法呆板,通变能力差;个别部门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服务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审批部门、执法部门特权思想严重,有的利用职权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办事人员业务水平低,审批一个项目要经过十几个环节,盖十多个公章;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不规范,侵害企业利益的问题屡有发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优化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来解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煤焦主导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年一季度我市各项经济指标,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还是财政收入,都出现负增长。在这个特殊时候,更需要我们创造良好的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给非公企业雪中送炭,扶持非公企业渡过难关。按照市委市政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的部署,由市检察院牵头,在全市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是全市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现实需要,是发现和解决发展环境中各种突出问题的有效载体,更是扶持非公企业渡难关、保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开展测评活动,倾听企业呼声,了解企业意愿,及时发现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二、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

在全市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非公企业的积极参与。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45个行政机关、司法部门以及广大非公企业要高度重视测评工作,进一步细化测评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推动测评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一)市检察院要精心组织测评工作,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最早是由市检察院组织发起的,得到了市委张书记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明确由市检察院负责组织协调推进测评工作。市检察院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细化完善测评工作的实施方案,不断创新开展测评工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要经常深入非公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根据非公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当前各部门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表,确保测评表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呼声和意见,反映各行政机关、司法部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找准问题、促

进整改、推动工作打好基础、指明方向。要进一步完善测评工作的相关机制和制度,加强与市环境创建办、45个行政机关、司法部门以及广大非公企业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定期汇总测评情况,定期汇总测评情况,及时通报测评结果。

(二)各行政机关、司法部门要积极参与测评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市45个行政机关、司法部门是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创建主体,也是开展测评工作的被测评对象。各单位、各部门要树立“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正确履职是关键”的理念,坚持执法考虑发展,履职促进稳定,切实承担起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职责和使命。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倡议和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执行“五个不轻易”、“九个不准”等规定要求,坚持依法服务、规范服务、主动服务、细致服务、热情服务、文明服务、跟踪服务、重点服务、一站服务、实效服务,努力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要积极参与测评工作,正确对待测评结果,对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工作责任,下大气力进行整改,定期向市委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整改情况。各行政机关、司法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共同研究、分析、解决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服务重点和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广大非公企业要认真开展测评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和问题。全市非公企业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好与坏的重要评判者,也是开展测评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会上宣读的《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家的一封信》,向非公企业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改善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决心。这次测评工作一共选定了____x家非公企业,希望这些非公企业积极参与到测评工作中来,认真开展好测评工作。一方面要敢于表达意见、揭露问题。市委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组织开展测评活动时将严格为企业保密,测评票都是无记名的,各非公企业要打消顾虑,大胆地表达对发展环境的意见,反映行政机关、司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另一方面,要严肃认真地填写测评票,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问题,确保测评数据准确无误。另外,市委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开展测评的同时,还向非公企业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对企业的投诉举报,将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纠。希望各非公企业本着对企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共同打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对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的领导

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是增强各行政机关、司法部门服务意识、提升为非公经济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确保测评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测评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专门成立了市委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张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带头支持测评工作,真正重视测评结果,把开展测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安排部署。被测评的44个行政机关、司法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安排精干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参与测评工作。要把开展测评工作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与开展“机关作风万人评”、整治“庸懒散奢”和“开门评法官、评警官、评检察官”等载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

二要建立健全机制,积极推动测评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要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要把开展测评工作情况作为督查工作的重点,定期督查通报,对测评打分始终排在前十名的单位和部门要给予通报表扬,对测评打分经常处于后十位、拒不整改问题或整改效果不好的,要给予通报批评。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市绩效考评办要按照这次会议部署,抓紧研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年终测评结果纳入全年绩效考评,作为考核评价各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要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在年底召开专项总结会议,表彰奖励一批为非公经济服务质量高、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市纪检委要经常到企业或部门进行明察暗访,对破坏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特别是违反“九不准”规定的反面典型,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第5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200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乡建成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下面,就我乡创建“辽宁省环境优美乡镇”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全乡的重要工作来抓

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全乡载体综合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强力拉动着全乡建设的发展。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乡领导班子成员坐下来认真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要写好环境优美乡这篇大文章,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集中精力抓全乡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可以出生产力,抓环境本身也是抓经济,把全乡环境建设搞上去,环境优美了,就可以更多地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应该说,对全乡环境建设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这在历届政府工作定位上是空前的。抓好环境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思路。为了拓宽视野,树立超前意识,我们乡党委、乡政府有关领导先后到省内几个环境建设搞的非常出色的乡镇进行了考察学习,从而确定了我乡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本着“人民环境人民建、人民环境人民管”的方针,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措施,以“绿起来、洁起来、美起来”为目标,用五年时间把我乡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明乡。

二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明确工作方向,我们对全乡环境建设作出了五年总体方案,围绕环境基础性设施欠帐抓全乡环境建设,提高全乡功能;围绕形象抓乡建,实施精品工程;围绕热点、难点抓乡建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每年都有新变化。为确保工作项目顺利实施,乡党委、乡政府成立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强化指挥和协调,严格工作责任制。几年来,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乡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分兵把守,靠前指挥,正是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乡环境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每一项重点工程都落到了实处。

三是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直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下,从实际出发,站在对现实历史负责的角度,想大事、干大事、集中精力、集中时间上了一批重点工程。目前全乡10个村普遍进行了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修筑村屯砂石路211条,99.1公里,改扩建环乡公路22.5公里;新铺筑村级柏油路1.9公里,修建水泥边沟7万延米,安装路灯216盏,绿化村屯街道178条,栽植风景树16600棵,建设村民文化娱乐广场3处,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分别是养前村文化广场,白家岗村文化广场和养后村文化广场,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宫四处。养前村、养后村、白家岗村、细河沿村、腰屯村、凌角泡村村屯街道全部铺设了砂石路,另外四个村村内主要街道也铺设了砂石路。预计到2006年全乡10个村全面实现街道硬覆盖和美化绿化,现已完成的村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完善原有的成果。在养前村、白家岗村村屯环境整治的带动下,全乡各村村屯环境整治的气氛空前高涨,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健康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拓宽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项目落到实处

现在我们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乡的财力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环境建设,全乡要发展,要建设,就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把眼睛转向民间,依靠社会力量或利用政策感召的力量改造全乡、建设全乡。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1065万元搞环境建设,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单靠我乡自身财力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我们从五个渠道来筹集资金搞环境建设: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我们的政策是,在统一规划下,统一动迁,商业开发,政府要形象,开发商要效益。并且我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乡环境建设项目新闻会,广泛宣传,平等竞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二是盘活存量资产。我们充分利用全乡空间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或资产的优化重组,搞活建设资金。

三是政府投入。一方面我们在每年收缴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拿出6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另一方面县里每年给我们按一定比例批配的建设费也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了建设的基本投入。

四是银行信贷。在加强全乡环境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有超前意识,而且要敢于超前投入,本着不举债,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大促进了全乡环境建设的发展速度。

由于我们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搞活了全乡建设资金,使各项建设项目如期实施。

三、创建工作的实施过程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分4个步骤进行:调查摸底,积极筹备;宣传动员,组织创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自查验收,组织申报。

(一)全面调查摸底,积极筹备

近年来我乡在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加上一些历史欠帐,与其它省市的一些相对发达的乡镇相比,环境质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乡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构筑现代化小城镇进程中,把环保与生态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设想到2010年,把##乡建设成为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环保模范乡。我们##乡有这样宏伟的建设目标,凭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和优势,又有经过这几年艰苦奋斗取得成果,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创建”成功。

乡党委、乡政府将指标体系中工作任务全部落实到各单位、各责任人,针对性的找出针对我乡弱项指标和差距,布置了工作重点,为“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农林业、环保等指标认真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宣传动员,明确职责,全力创建

今年初期,乡党委、乡政府确定布置了今年的创建工作任务,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了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表示通过努力,争取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同时在新闻媒体进行了公布,让全乡人民懂得创建环境优美乡,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道理。乡党委、乡政府在集中力量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下大力气搞好全乡建成区环境及辖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实力壮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发展经济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使##乡早日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

目标确定后,乡党委、乡政府结合沈阳市环保局建议及本次评比要求,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动植物油、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十二指标实行总量控制,乡领导在会上对本次“创建”工作进行布置,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善我乡内环境及辖内生态环境,必须抓住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问题。加大全乡的景观建设,两侧绿化美化,对重点道路、街道进行彻底改进,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档次;2吨以上燃煤锅炉的烟尘排放要求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大搞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农作物秸杆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提高粪便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加强全乡企事业单位污水、废气的达标管理。乡党委、乡政府把“创建”工程作为衡量各单位、责任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年终工作“一票否决”。

(三)强化管理,加速治理,严格执法

根据沈阳市政府和市环保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辽中县环保局对##乡辖区的其它企事业废水、废气严格要求限期达标排放,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污染物总量指标体系和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污染物总排放量控制计划纳入到小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县环保局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坚持必须先进行现场勘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基本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四)自查验收,组织申报

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深入各相关单位,对有责任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创建”工作情况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创建”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进行档案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保证按要求完成“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按申报程序申报,成立了“创建”验收小组,对所有考核指标涉及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验收,结果表明,##乡有条件达到“创建”工作指标要求。

四、创建工作体会及今后主要工作

(一)“创建”工作必须与实现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纳入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发展,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需要。在硬件建设上,采取多渠道筹集全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舍得花大本钱,与此同时,着眼长远,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乡政府“十五”总体规划已提出建设目标,结合本次“创建”活动,将进一步加快##乡环境优美乡的建设进程。

(二)“创建”工作必须与为民办实事和提高全乡居民环境意识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根本目的改善人们生态环境,确保人民身心健康,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题,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在农村无论做什么工作,必须得老百姓形成共识,特别是像村屯环境整治这样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如此。一个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乡的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也关系着百姓的生存条件和全乡农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新闻宣传,广大农民环境意识正在逐年提高,一个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已经形成。

(三)今后主要工作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从全乡规划抓起,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对所有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一步完善全乡功能,创造一个文明的优良生态环境;二是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坚持从污染源头控制抓起,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淘汰落后的、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重的落后设备和工艺,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6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贸委)、财政厅(局):

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就是推进现有的各类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专业园区等)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很多园区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二)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园区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改变粗放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于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各类污染物集中产生或排放的区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成为污染物集中排放场所,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有的甚至已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群众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区域环境风险,减少园区与周边居民的环境纠纷,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各类园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园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原则

1.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提高园区竞争力相结合。依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各种优势,把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贯穿于循环化改造的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构建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坚持总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规划园区循环化改造,统筹考虑循环化改造的各项任务;同时要针对园区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阶段性的改造方向、重点和目标,对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关键补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进行重点设计,力争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3.坚持技术进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把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支撑,推进产业循环链接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由难循环向易循环转变,同时要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共享。

4.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基于区域环境容量调整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使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主体。政府通过编制规划,完善政策,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循环化改造。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50%以上的部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实现“零排放”。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范式、管理模式,为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三、主要任务

要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

(一)空间布局合理化

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改造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最优化

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考虑园区环境承载力和地方发展需求,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

(三)产业链接循环化

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四)资源利用高效化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开发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替代,沿海地区的园区适当开展海水淡化,减少淡水的使用。

(五)污染治理集中化

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开展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六)基础设施绿色化

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使园区生态环境优美。

(七)运行管理规范化

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协调机制;建设园区废物交换平台,以及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开展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形成优美、清洁、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

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推进工作方案,确定改造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并推动、指导各类园区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指南。

(二)完善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资金将加大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各地要研究完善促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

(三)创新改造模式

鼓励园区引进或培育专业化公司为园区废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务。鼓励园区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园区及企业节能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社会化。推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企业间)“中循环”与社会“大循环”的有机衔接,发挥循环经济整体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园区循环化改造专家组,对各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四)实施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支持推动一批重点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

(五)强化监督检查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督促各类园区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进行督导,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开展评估。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在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循环化改造成效明显的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其优先确定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加强宣传推广。

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阵地,要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总结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财政部(经建司)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7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福建环保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前,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四求先行”的要求,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值此重要时期,总结30年来福建环保经验,探讨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环境与经济同属发展范畴。下面,我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并相互促进的。在此,列举两组数据。第一组,*年全省生产总值达9249.13亿元,*年-*年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居全国的位次从*年的第26位上升到*年的第11位。第二组,*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是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的唯一省份,其中:12条主要水系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4.2%,比*年提高65.2个百分点;9个设区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72,比*年下降16.9%;森林覆盖率62.96%,位居全国首位,比*年提高23.46个百分点。这表明,福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改善,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并相互促进的。

从福建环保30年的经验看,我认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切入点:

第一,环境规划。从环境物质性以及价值性分析,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也不能以单纯的保护环境而排斥发展。我省在经济建设中,按照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明确各地区发展方向和保护目标,各地经济都得到了快的速发展,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年福建自然保护区数量是*年的8.45倍,面积是5.42倍,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3%。这些保护区有效保护了全省70%以上的主要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和25%的天然湿地,既构筑了生态安全屏障,也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良好自然生态资源。

第二,总量控制。*年全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1位,比*年增长25.9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96.08倍。同时,*年COD排放总量居全国第16位,比*年减少36.1%;SO2排放总量居全国第24位,仅比*年增长3.56倍。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大幅增加,依靠的是污染减排、总量控制。与*年相比,*年竣工项目新增废水处理能力提高了5.85倍、新增废气处理能力提高了11.8倍;工业废水达标率提高了74.27个百分点,工业锅炉、炉窑达标率分别提高了57.45个和57.18个百分点。事实证明,通过污染减排、总量控制,能有效控制增量、消减总量、盘活存量、腾出容量,有利于促进发展更加协调、更有质量、更为持续。

第三,循环经济。*年全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比*年提高了0.98倍,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96.08%;每万元GDP排放SO2下降了82.79%,COD下降了94.3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87倍;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长了27.9倍;能源转换总效率比*年提高了43.9%。事实证明,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异化,污染物实际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有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转变过分依赖资源和能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使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福建环保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挑战

第一,福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山地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5%以上,且土层薄,一旦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将明显退化。

第二,快速发展加大了环保压力。按规划目标,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由于现有产业结构、工艺技术水平、排放强度等无法在短期内大幅优化,全省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将持续对环境构成压力。同时,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强度将增加、范围将扩大,也加大了环保的压力。

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将带来环境问题。2010年福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资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现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环境问题将更加凸显。

第四,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福建30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特征。一些老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氮、磷为主的水体混合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以及核安全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二)机遇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化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瓶颈”制约指明了根本方向。环境保护在发展决策中作用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成为各级各阶层的共识。

第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将加速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第三,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同时环保投入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第四,全社会环境意识增强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环境保护优化福建经济发展的初步设想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福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应进一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源头上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以环保要求为重要依据,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可持续发展。一要严格功能区划。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划定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和优化准入等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并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主体功能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区域经济规划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二要严格环境准入。在把好项目环评,遏制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的同时,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规划环评,科学规避环境风险,为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生产力布局提供环境咨询,从经济发展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要严格总量控制。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将排污许可作为落实总量控制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污染减排和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优化的需要,核定排污总量。开展环境容量研究,逐步由现有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同时扩大控制指标的数量和考核范围,不断完善总量控制制度。

第二,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物质循环利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对达不到经济规模、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依法实行强制淘汰;限制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禁止发展污染难以治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行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在企业内部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在产业群集聚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全局中,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区域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三要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发展上,要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优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业发展上,要大力推广生态种养和生态立体农业;水产养殖业发展上,要科学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四要壮大环保产业。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

第三,在环境管理上,要注重运用综合手段,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一要参与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促进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等制度,研究探索环境保护抵押金、保证金等措施,促进资源节约降耗和综合利用。二要完善环境金融政策。坚持污染者治理和开发者保护,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环境违法信息,以及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严格信贷控制。三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运用先进科技督促企业达标排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第8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经济环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43-03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

投资的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的子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投资者只有充分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经济环境,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获得更多的利润;受资方,只有充分认识本国、本地区的投资经济环境现状,才能利用好现有的经济环境优势,并不断地加以优化和完善投资经济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所以,经济环境作为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且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子系统,直接影响到投资双方的决策效果和效益,同时也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2004年,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广东的8.7%,江苏的9.8%,山东的10.1%;同是中部,是江西的42.7%,湖北的50%,湖南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还相当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相当低,需要大力吸引外资。作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重要部分的河南地区具有其典型特征,通过结合理论对河南投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作出适当评价,可以用来协调河南吸引外资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并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吸引外资提供一个思路。这里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开放度来分析河南投资经济环境。其中经济结构中新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引力,应当纳入投资环境体系之中。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投资经济环境的重要部分,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参照国际上不同国家(地区)比较所采用的标准。

经济发展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投资需求量。一般来说,处于低发展水平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投资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而相反,处于高发展水平的地区,对投资的需求则较小。2.投资环境的优劣。在低水平阶段,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环境较差;而处于高水平阶段,则其经济基础雄厚,投资环境较好,在这样地区投资,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从而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3.投资项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发展重点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投资项目一般是不同的。

1994年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DP对不同国家进行分类,将世界各国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人均8956美元以上)、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725-28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895-8956美元),低收入国家(人均725美元以下)几个层次。根据这一分类200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7570元,200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947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后可以发现河南刚刚进入下中等收入的行列。这也说明了河南从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进入中等收入经济发展水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状态,需要大量的外资进入,才能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经济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特征看,国际上根据人均GDP将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三个阶段: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人均GDP280美元以下)、工业化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前期280-560美元,中期560-1120美元)、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仅看人均GDP,当前河南经济应当处于工业化实现中期阶段,但是根据当前河南经济总体状态和主要条件具备程度判断,应当还处于工业化实现初期阶段,即将进入中期,这个时期正是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兴起,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是进行投资的黄金时期。

二、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他对外商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

1.产业现状有两个方面对未来的投资者产生影响。一是来自原有产业竞争,如果一个投资者进入一个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它将遇到原有产业的竞争。二是产业间的协作。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其他企业的协作。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好,新加入者将能得到良好的协作,反之则难以得到协作。因此,投资者充分了解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就会减少投资的分险。

表2 2004年中部六省GDP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与区位相似的中部各省在产业结构构成上有以下差别:(1)河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其他各省份。(2)除了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很大,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河南第三产业较薄弱,产业层次低。因此,如果选择在河南第一产业投资,则可以利用其雄厚的产业基础或农业资源,比如棉纺织、印染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等优势产业;如果选择在第三产业则可以利用其薄弱环节,减少竞争阻力,并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2.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1)产业部类调整。从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调整。(2)产业内部调整。从低生产率、劳动密集行业向高生产率、高智能行业调整。(3)行业内部调整。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调整。

表3 河南产业结构及变化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3―2005年

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第一产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有所下降(五年间下降4%);2.第二产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逐年加大(五年间上升4%),平均增长速度居三产业之首(表4),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大对其投资的缘故;工业增加值轻重工业结构逐渐形成重工业占主导的工业结构;3.第三产业调整缓慢,变动趋势不明显。总的来说,河南省三产业结构正在朝合理化方向发展,但离形成产业结构优势的距离较远。如果投资者能认识到河南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投资者进行选择性投资是非常有利的。

表4河南三产增长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5

河南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2004年比2000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速度比较快。林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从第二产业内部看,2003年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6.8∶63.2,而轻、重工业能源消耗量之比为13∶87,说明我省属于重型、高耗能型经济结构。工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市场环境在不断恶化,竞争日趋激烈,很难吸引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传统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保险业及新兴的房地产业相当薄弱(表5)。

表52004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5

从投资的角度讲,过剩意味着市场饱和,短缺意味着存在较大市场潜力。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该认真在短缺与过剩的产业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投资者能清楚认识河南省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就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投资,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3.产业集聚集群的发展是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集聚经济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河南产业结构,仍是一个有利于传统产业而不利于现代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由于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使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因缺乏有利的、可能多的产业协作而失去竞争力。因此就需要一些现代企业,聚集在一起,相互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规模效应,这就是产业集群。

梁琦(2003)通过跨国公司模型进行经验分析,认为有产业集聚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这样具有区位劣势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在对外开放度上自然要劣于东部发达地区,但可以通过增强地区产业关联从而增强集聚力来吸引外资。但是,传统产业的区域集中要和产业的关联效应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作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有较多是那些传统、成熟型产业的集聚,这种地方专业化层次较低,有可能导致该地区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一个行业,因而这样的产业不利于吸引外资。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有其雄厚的资源和传统文化基础,部分集群发展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中原城市群和豫西北工业密集区应该说是河南第一层面的产业集群,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和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相比,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传统产业较多,且内部同业无序竞争日趋严重,单一产业和结构同构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构建性的集群除少数强力投入之外,多数自组织能力差;生产链条短,环节少,集群效应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无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搞不好自己都走向死亡。

三、经济效益

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一样,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资本的获利环境。它反映了企业获利的机会和大小。获得利润是资本追求的惟一目的,没有利润或获利机会很少的地方对资本没有吸引力,只有企业能获得较多利润的地区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资本。当前世界经济正从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些高附加值产业形成的高经济效益区将成为区域投资的良好环境,而那些仅靠投资拉拽而获得经济增长的传统粗放产业集中区,因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企业获利机会少,经济效益差,从而成为产业投资环境最差地区。

根据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仍是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粗放生产方式,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3年我省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7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10到20个百分点。

表6 2003年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

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益,与中部六省比较差距较大(表6)。2003年,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中部其他各省,只有湖北的70%;工业增加值率也处于中部下游;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9%)。这是由于河南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相当比重,物耗能耗都比较高,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降低资本获利机会和获利大小,影响到企业投资积极性,而且使生产经营环境较差。

四、经济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区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度越高,就越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分得自己的一块蛋糕。因此,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较重要的指标。但是,河南等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各省,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对外开放度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

2004年,河南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0.6%的份额,在全国排第16位,不仅远低于东部沿海省市,也低于中西部的湖北、四川、黑龙江、安徽和吉林等省;外贸依存度为8.0%,未达到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远低于70.0%的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的第23位。同时,河南省的GDP与人均GDP却在全国分居第5和第17位,落差分别达18和6个位次。这说明河南的外贸出口与河南经济实力不相称,发展极不均衡,经济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外资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经济环境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像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环境的整体情况,据此可以提出进一步改善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环境的思路,并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对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我们应当明确以下基本思路:要在全面分析当前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其经济、地理、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系统、综合地考虑投资经济环境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参照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做法,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等投资“小”环境,重点解决当前阻碍和影响经济发展和外资投入的“瓶颈”问题,注重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以达到改善和优化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正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评析及优化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4,(5).

[3]赵冰,冯国华.区域投资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28.

[5]文余源.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的对比评价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6]冯德显.产业集群及其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

[7]刘好香,李志红.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

第9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教育局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并让我作为代表校发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政领导班子对我校的关心和爱护,给予我们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工作很大的助力。

我们通过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教育局得党委下发的《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使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是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软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以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为了使局党委《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在我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了促进我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我们按照局党委在《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成立了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学年组长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安全工作对违法乱纪的督察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经发生,将给学校阻碍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发展软环境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按照教育局党委《方案》工作要求,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讲党课,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文献和领导讲话及有关教育法规。充分发挥局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的舆论监督。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软环境建设的监管和监控工作。

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校制度废、改、立的基础之上,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和权威性额的软环境建设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廉洁高效、作风务实、群众满意的政务环境和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诚信最佳的软环境,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