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精选(九篇)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

第1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大学生;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乐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典范(或经典)的音乐,但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就广义而言,该词在使用中常有几个层次的内容:1.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前追溯一至二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1430-1650)以来所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以前的音乐,区别于浪漫乐派的音乐。2.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后顺延一个世纪,将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以及有其他倾向的大批作曲家创作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20世纪以前的音乐,有别于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的音乐。3.将20世纪以来的某些音乐也划入古典音乐的范畴。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奏鸣曲、清唱剧、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器乐重奏曲等。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成为同义词,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成相对的概念。古典音乐具有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艺术形式上较为严谨完美,包含着较多的教育和审美意义。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年古典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知道: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给学生以力量、振奋精神的古典音乐;或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可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的音响,学生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快跟着你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以这种基本意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舞剧的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学生可以从该舞剧的音乐中感到轻松活泼,在聆听音乐时学生都能将“天鹅湖”优美、典雅的元素联系起来,把“天鹅”的美丽、活泼、天真的元素联系起来。所以说优美动听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刺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使他们的直觉感受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大学生对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古典音乐的情感欣赏

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古典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主题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要拍弱拍强的周期性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风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在曲式表现上圆舞曲表现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度等。

旋律也称曲调节,高低起伏的音乐是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发展起来。我们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过程中,要让学生思想跟着旋律走,欣赏感觉就容易找到,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就会清了,也可以从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能力培养。如水平进行时的旋律表现温柔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表现兴奋、激动和进取;下行时的旋律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等。

和声也称和弦的应用,一般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发展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一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得以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主题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引导学生凭着兴趣进入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应在学习一定音乐基础之上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古典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将有利于提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吉他的种类,吉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原声吉他,又叫木吉他。之所以叫做原声吉他,是因为这一类吉他演奏时仅凭吉他本身就能发出我们想要的声音,不需要插电,它们的发声原理是通过琴弦的震动,使吉他的箱体发生共振,从而发出声音。

另一类是电吉他,这种吉他由于没有原声吉他的木质面板,不能把琴弦的声音放大,所以只能在琴身上装有一个拾取琴弦声音的电子装置――“拾音器”,演奏时需要插电,与音箱相连接,这样才能把琴弦的声音通过拾音器,把声音放大到音箱上。

了解了吉他的分类之后,我们下面具体说说原声吉他(俗称“木吉他”)与电吉他的历史与区别吧。

吉他的历史

原声吉他可以分为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两种。其中,古典吉他起源于8世纪,期间经过了多次形态上的变迁,最终才发展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古典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古典吉他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古典吉他不仅限于演奏古典音乐,而且不同的音乐风格皆可用到它,例如古典音乐、弗拉明戈、爵士乐等。

民谣吉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千年前的古埃及。它常被用作歌曲的伴奏形式出现,但并不仅局限于此,它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中都是很常用的乐器。民谣吉他是吉他家族中最“平民化”的成员。

电吉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诞生至今才100年左右。虽然年轻,但由于电吉他音量可大可小,音值可长可短,音色可以任意调节,所以比起原声吉他来,在演奏方面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因此,在现代音乐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发声原理的区别

木吉他是物理发音,其中没有电信号的参与,只通过琴弦震动发声;而电吉他使用钢丝弦,并无共鸣箱,只能通过电子拾音器将弦振动转换为电声,然后用扬声器发声,另外,加上各种音效的效果器就可发出丰富多彩的音色。它是属于电子发声,所以必须插上一根电缆线。

结构的区别

木吉他有自己的面板形成的箱体,可以将琴弦的震动通过箱体的共振将声音放大;而电吉他没有箱体,在不插电的情况下音量会很小,所以只能通过“拾音器”这个装置来拾取声音,再通过音箱来放大声音。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我见过有人演奏一种吉他,它的外表是木吉他,但却也连着一根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吉他叫做“电箱琴”,它只是在原声吉他(通常是民谣吉他)的琴身上安装一个拾音器,将吉他本身的声音经过电信号处理一遍之后,再通过音箱发出声音来。电箱琴实际上仍属于木吉他,但由于经过了电信号的处理,它的音色会多了一层“电子味”。

音色的区别

前面已经说过,木吉他是物理发声,电吉他是电子发声, 所以这两种吉他的音色肯定会有很大的区别。电吉他的音色有很强的“电子味”。另外,在电吉他与音箱之间一般还要连接一个“效果器”,它的作用是把拾音器拾取的声音信号进行二次处理,从而发出很多不同的音色。

演奏方法的区别

虽然木吉他与电吉他控制音高的原理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乐器独特的演奏方法。比如木吉他的箱体可以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在拨弦的同时还可以敲击箱体。电吉他的演奏方法就更多样化了,比如点弦、摇把颤音等技巧。另外,大多数情况下,木吉他很少演奏很高把位的音,但电吉他却经常用高把位来演奏。

手感的区别

说到手感,这里要介绍的就不能只是原声吉他与电吉他的手感区别了,因为不同的原声吉他的手感也有区别。之前已经介绍过,原声吉他一般指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由于民谣吉他与古典吉他的琴弦材质不同,导致古典吉他的琴弦要比民谣吉他琴弦软很多,手指按民谣吉他琴弦要更吃力一些。另外,古典吉他的指板要比民谣吉他的宽,所以握着的手感也不同。

第3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从2008年1月开始在中国演出的《千与千寻――久石让・宫崎骏动漫原声大型视听音乐会》,选取了久石让和宫崎骏合作的10部电影中经典音乐片段,整合为10首交响组曲,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天津等城市演出了20多场,引发了一票难求的轰动效应;2007年在台湾和香港演出的“交响情人梦”音乐会,以风靡日本的同名电视剧为取材对象,演出过程中屡屡加场,受到启发的内地市场从2009年开始,将《交响情人梦――宋思衡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从上海、苏州一路巡演到深圳、广州和北京,票房火爆得让很多音乐人大吃一惊。

这两出音乐会,一出以日本动漫为主题,海报上陈列着《龙猫》、《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动画场景,却是缺少了宫崎骏和久石让的“本土制作”;一出以日本电视剧为主题,海报上醒目地站着剧里的吉祥公仔“蒙哥”,却是没有野田妹和千秋学长的“周边产品”。除了出于商业目的而借日漫日剧的噱头之外,它们和国内普通的音乐会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却意外地打出市场、形成品牌。

很多动漫迷和日剧迷出于对原作的热爱,第一次走进了音乐厅。这也正是演出者的目的:用商业化的手段,让更多人走进音乐厅,改变交响乐对他们来说陌生难懂的印象,是最最重要的。

音乐会突然卖座了

2007年11月,80后钢琴家宋思衡,参与了香港管弦乐团一场以“交响情人梦”为主题的音乐会。彼时,这部日剧一夜之间红遍中国,虽然从未在国内电视台正式播出过,但通过网络下载等途径,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

“‘交响情人梦’只是一个噱头,只是把这部剧里出现过的古典音乐(大多是肖邦和德彪西的代表作),都单独拿出来演奏完整曲目,实际上只是一场非常纯正的古典音乐会而已。”这是宋思衡第一次听说“交响情人梦”,他完全没有看过这部日剧,但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如果不把‘交响情人梦’这个噱头拿出来,用常规的音乐会演奏这些曲目,是没有什么人去看的,但是把‘交响情人梦’拿出来以后呢?票全部卖光了。本来计划是在2500人的体育馆里开两场的,后来因为观众比较多,又加开了一场。”一场这样的音乐会,能卖掉7500个座位,对于古典音乐来说是非常惊人的――普通的一场音乐会,顶多能卖掉1000张票。

虽然觉得这种对比有点滑稽,但受到票房的启发,2009年6月,宋思衡开始在国内演出《交响情人梦――宋思衡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他的考虑是:“如果以电视剧作为主题,这种让大家更适应更接近的方法,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推广古典音乐的途径。”除了演奏剧中曲目以外,音乐会中还加入了多媒体视频,穿插着播放剧中经典片段。票房不出所料地好,尤其是在上海:“我们统计下来,比波利尼的票只少卖出去了5张,这是很惊人的,上海音乐厅五年以来,没有一场钢琴独奏是卖到这个程度的。”

对于推广音乐会的方法论,“千与千寻”算是另一个个案。2006年,久石让到北京开音乐会时,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范焘还搞不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是一年后,当北京天利时代演出公司找到范焘要做“久石让・宫崎骏”音乐会时,他却欣欣然答应了:“初衷是为了弥补国内没有这种音乐的空缺,让喜欢这些音乐的人,都能够听得到――因为久石让也不可能一年来中国五次八次的,来了也不可能去全国很多地方,他的音乐很多人听不到也是种遗憾,所以我很支持这件事。”

演出筹备了小半年,主要工作是选取宫崎骏经典动画中的配乐,浓缩成一首曲子。2008年1月,《千与千寻――久石让・宫崎骏动漫原声大型视听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两场,票房完全超出范焘的预期:“两场演出都是爆满,票价跟普通音乐会的票价是一样的,但别的音乐会通常是演出当天买票还来得及,这个音乐会提前两周就没票了。”无论在哪个城市,和普通的音乐会相比,“千与千寻”实在是卖座得太多,甚至产生了卖“站票”的情况。

两年多的演出,让“千与千寻”在国内开始形成品牌。范焘坦言A4"音乐会的受众面更广,在古典音乐会上,他常常发现来的人都似曾相识,而“千与千寻”却让他感觉观众非常陌生。在演出现场,范焘总是跟这些陌生的观众说:“希望你们再听听别的音乐会。”这是他坚持做“千与千寻”的另一个目的:“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品牌,借助大家对久石让和宫崎骏的喜欢,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到音乐厅里来,让更多人知道交响乐其实是很好听的。”

巧合还是必然?

宋思衡观察过现场的观众,最多就是电视剧《交响情人梦》的粉丝,这些人看完音乐会回去,还会在网上写下很多观看感受。

“日剧《交响情人梦》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古典音乐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而制作的,以非娱乐性的题材作为电视剧的题材,这是很少见的。日本很懂得用这样的东西来吸引年轻人,他们也懂得对年轻人的音乐教育,不能强行灌输,还是要通过与电视剧这些当代的东西相结合的方式,让年轻人更容易融进去。”在宋思衡看来,选择这出日剧对音乐会进行反营销,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在我们国家有个问题,就是文化跟娱乐有点分不太清楚,所以造成商业化的东西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做‘交响情人梦’,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可能性――在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扶植的情况下,相对找到一个自己的市场支点,目的不是为了有商业性的轰动效果,而是为了推广古典音乐,推广这一门对社会比较有教育的艺术行业,以此能够维持这个东西。”

第4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吉他;课堂教学;可行性

一、古典吉他如歌的旋律

古典吉他宽广的音城,不同音区的音色,在和声织体的伴奏下流淌出动人的旋律,《爱的罗曼斯》通过三连音的伴奏音型,浪漫抒情的主旋律在高声部,分解和弦在中声部,简捷的低声部音型,使许多青少年从此爱上古典吉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为课堂开展古典吉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古典吉他丰富的节奏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舞曲节奏,古典吉他都能演奏,分解和弦的种类无计其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扫弦更具有舞蹈性,通过消音所制造的节奏效果具有鲜明的个性,技巧性强,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三、古典吉他完善的和声体系

吉他是和声性弹拔乐器,能演奏多声部音乐,能完成各种和弦的演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变化和弦的原位,转位,都可以在吉他把位上弹出,有助于学生和声听觉的训练,为歌唱伴奏提供了丰富的和弦选择。

四、古典吉他多样的形式

古典吉他可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协奏。还有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吉他强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扎实的演奏基础,学校可成立吉他小组,以各种形式,繁荣校园生活,举办古典吉他比赛及音乐会,推动古典吉他的发展、培养、挖掘青少年古典吉他音乐人才。五、古典吉他音色的变化

古典吉他在演奏时,右手手指拔弦位置的改变,音色将发生变化,例如:右手手指拔指板和音孔衔接处,可发出木管音色,再向上方可发出弦乐音色,在音孔1/3处可发出清晰结实的弹拔乐音色,在琴码附近可发出铜管音色。吉他拔弦奏法用PIZZ表示,产生扪音的音色。在四、五、七、十二把位的自然泛音,以及任何品位的人工泛音的音色,在琴码处用母指的掌部敲击产生的大鼓音色,在九品位五六弦交叉,产生了小鼓音色等,丰富的音色有助于学生对音色的区别,这是其它教学乐器所不具备的。

六、古典吉他规范的教学体系和作品

古典吉他作为西方传统器,经过3500多年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形状和构造,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都设立了古典吉他演奏专业,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主持教学工作,教材、作品采用卡尔卡西、阿瓜多、冈萨雷斯、维拉—罗伯斯、卡雷巴洛、泰雷加、罗德里戈、索尔、朱利亚尼、托罗尼、庄村清志、山下和仁等,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吉他的教学将具有推动作用。

七、古典吉他进课堂的几点建议和草拟方案

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中、小学校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吉他教室将为吉他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音乐教学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诗、歌、舞的统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音乐和唱游作为一种素质基础教育的手段,并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音乐人才为目的。吉他作为一种乐器更适合音乐课堂伴奏乐器和直观的教具,在德国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善于应用吉他弦与弦之间的音高和单指弹拔来帮助学生了解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也善于用吉他弹奏节奏音型,让学生即能在听觉上有分辨能力,又能在视觉的观察中熟悉节奏音型,开展节奏回声游戏,由于德国的音乐教师普遍具备古典吉他的演奏技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吉他乐曲中领略优美的旋律,然后又渐渐地在吉他的和声性伴奏中抒情地歌唱。同样在唱游教学基本形式的表现也处处体现了吉他的轻便易携的优越性,音乐教师始终能以身作则,积极使用吉他悦耳动听的旋律指导、启发、参与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

综观德国音乐教学各项内容,我们必然能发现吉他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是相当显著的,可以说吉他为本已绚丽缤纷的音乐教学又增添了一份色彩。摘自《吉他艺术》。

第5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欧洲芭蕾舞;差异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86-01

一、欧洲芭蕾舞表演与中国古典舞在肢体表现上的差异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道教、佛教、儒教这三大教派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及思想追求的影响最为深远,我国许多传统艺术中,都会体现出这三大教派的部分思想理念,中国古典舞更是如此。例如,中国古典舞中讲究划圆的动律特征与S形的肢体动作,就是受到“太极八卦图”中“阴阳鱼”的影响,才会出现“刚柔并济”的动作连接方式,这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点,也是东方文化精神追求的体现。

审美追求方面,“以气为本”的学说是中国古典舞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由“气”产生“韵”,由“气韵”逐渐产生了“神”,再加上肢体表现,使得中国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芭蕾舞作为欧洲经典舞蹈,又被称为“足尖舞”,一切舞蹈动作都以脚尖的撑与立为主,无论是旋转还是跳跃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受到了欧洲传统文化“立”的影响,以及“向天”等思想追求的熏陶。不仅如此,芭蕾舞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舞者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平衡的乐趣。从肢体表现方面来看,芭蕾舞主要体现出欧洲宫廷王子的“绅士风度”;在精神方面,绷紧的足尖不断进行弹腿、跳跃,体现了与地心引力相对抗的思想追求,这也正是欧洲芭蕾舞表演所要体现出的精神文化。

二、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差异

从情感表现方面来说,东方人与西方人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这种区别与差异在舞蹈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国古典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发展出多种流派,体现出的文化思想也各有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讲究收放自如、刚柔并济,倡导中和平正,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中的“中和之美”。

如果说内敛是中国古典舞体现出的东方人的情感特点,那么欧洲芭蕾舞表演则体现出西方人热情外放的情感特点。欧洲芭蕾舞表演强调的是完美连接各个舞蹈动作,强调舞步的精准,在情感方面的表达需要与音乐、灯光等方面的配合才能得以体现,这也是歌舞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服饰上的差异

在舞蹈表演中,不同时期的舞蹈服饰可以展示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同地区的舞蹈服饰也可以展示出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感,因此,“遮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极其强烈的美感。除了服饰,中国古典舞在道具方面的使用可以算是“世界之最”了,无论是绫罗绸缎,还是刀枪剑戟,甚至连折扇、扁担等生活用品也能成为舞蹈道具。

欧洲芭蕾舞表演在服饰方面与中国古典舞截然相反。演员的服饰从最开始的豪华型服装裙式逐渐演变到今天的细纱露肩短裙,体现出欧洲的浪漫主义情眩这种服饰可以良好表现出舞者优美的肢体,使得舞者的动作更加轻盈,是动态美与体态美的完美结合。

四、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

无论是欧洲芭蕾舞,还是中国古典舞,它们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者随着音乐的节拍与节奏舞动,增添了舞蹈的美感。欧洲芭蕾舞在与音乐的结合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致,许多经典的芭蕾舞剧,例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舞蹈动作优美,剧情离奇曲折,其音乐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略的。由于芭蕾舞在服饰方面的单一性与舞蹈动作方面的局限性,音乐便成为其展示剧情变化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观看过芭蕾舞表演的观众都会有同样的感觉,不仅感叹于芭蕾舞演员精湛的舞蹈技巧,也会被现场的音乐带入到剧情中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欧洲芭蕾舞表演与音乐相结合展现出的特殊效果。

中国古典舞在这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历史关于舞蹈的记载较多,而音乐舞蹈相配合的记录并不多。在节奏的掌控方面,中国古典舞名没有严谨的节拍与舞步,快慢的变化与情感的处理完全依靠舞者的临场状态,以现代乐器进行配合是无法体现出那种效果的。因此,中国古典舞对于舞者个人的表现能力要求更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与思想追求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东方与西方在舞蹈领域的区别,这也是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表演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作为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的标志,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势必会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摘要:本文对音乐剧《猫》和歌剧《托斯卡》这两部经典作品在社会地位、戏剧元素、音乐元素、舞蹈元素的异同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与联系,从中得出:歌剧和音乐剧这两种音乐体裁既彼此有深厚联系和相似点,又有相当的区别,分属不同的领域,但艺术上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只是艺术领域内百花齐放的两支而已。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用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的音乐形式之一。《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而在众多的歌剧艺术作品中,普契尼的《托斯卡》则是所有歌剧中最富于戏剧性和吸引力的一部,也就是它自1900年罗马首演以来长盛不衰。本文从《猫》和《托斯卡》这两部经典作品入手,浅析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和联系。

一、社会地位的差异

相对而言,歌剧可谓是“高雅艺术”,而音乐剧谓之“低俗”艺术。对歌剧的欣赏是由于贵族圈子中文人墨客对古希腊崇高艺术的向往和憧憬,因而它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贵族情趣与精英趋向。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均是养尊处优的上层显贵和饱学之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大陆轻歌剧传统的音乐剧,尤其是美国音乐剧极其适应市民社会和商业经济的土壤,深得观众喜爱,影响很快遍及全世界。音乐剧以轻松、谐谑和生动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很明显,音乐剧之所以追求活泼自如,是有意与正统的歌剧的沉重晦涩的风格分野,赢得观众,占领市场,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至此,歌剧和音乐剧形成了两个相互平行、风格迥异的戏剧形式。并且,从发展过程来看,歌剧一直延续了传统与古典,成为一种典雅、高品位的代名词。虽然它早已不是仅属于皇家贵族的音乐,但也并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歌剧的艺术层次决定了它的欣赏者的欣赏层次和艺术品位。然而音乐剧不是这样一种“高位”发展,可以说它是一种向下发展的艺术,是一种娱乐化、戏剧化、大众化、商业化的艺术,这使得音乐剧的受众更加广泛。

同时,社会背景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和土壤。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那时欧洲社会的文化艺术无不效仿古希腊文化的典雅、严谨,歌剧于这个时候诞生,就决定了它的风格,决定了歌剧的发展方向。音乐剧虽同样源于欧洲,但发扬光大的舞台却是美国,美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开放、最活跃、最善改变的地方。音乐剧这种形式不仅在感官上能够起到更强烈的冲击,同时以其娱乐化的精神和富于改变的手段迎合了美国社会的人生态度,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

再者,音乐剧和歌剧的不同地位还从人们的态度上看到,在那些歌剧和音乐剧广泛上演的国家,看歌剧是提前几周订好票,需要穿着正式的晚礼服入剧院,观看时要讲究礼仪,不能随便鼓掌;但是看音乐剧就相对随意,而且一部音乐剧常年上演,只需提前半小时到剧院门口买张票就行了。但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崇高的,能够到这些地方去观赏音乐剧是一种荣幸。一些人认为音乐剧不能进大雅之堂,纯粹是误解,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们定的,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歌剧也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只不过传唱多年后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经典,今天流行的音乐剧中也一定会有几百年后仍在流行的经典。

二、戏剧元素之比较

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死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可以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而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经历挫折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对比《猫》与《托斯卡》能让我们更深地体会二者的不同。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传说中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的猫粉墨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剧种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猫,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托斯卡》是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如今依然存在,那是在1800年的罗马,第一幕安排在圣安德列·德拉·瓦利一座美丽的教堂里,第二幕发生在斯卡皮亚位于帕拉索·发尼斯的家中,最后的悲剧发生在圣安杰罗城堡的城墙上。

三、音乐元素之比较

1.唱腔上的区别:从音乐剧《猫》和歌剧《托斯卡》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唱腔上的不同,在《托斯卡》中,歌唱者采用的是美声唱法,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并且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而咏叹调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了高潮。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歌手由合唱队伴唱,在某些歌剧中,合唱队的阵容甚至达到了整个交响乐团的规模,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调分类。歌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来。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但在正式场合歌剧绝没有用流行唱法的,因为发声方式完全不同。虽然现在的演唱会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比较时兴。许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乐剧的插曲,像《猫》中的《memory》,歌唱家也会演唱音乐剧的选段,例如“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系列演唱会,帕瓦罗蒂就经常演唱流行歌曲或是音乐剧,而流行歌星就很少演唱歌剧选段(莎拉布莱曼这类多栖的不算在内),毕竟歌剧演唱对于声音和唱功的要求远远高于流行歌曲。

2.音乐风格的区别:歌剧的音乐大都是以比较传统的管弦乐队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偶尔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试图超越这个界限,但大都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歌剧的结构、风格基本上沿袭着自浪漫主义以来所奠定的路线。在《托斯卡》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比较传统的音乐风格:乐曲开始在低音和弦的伴奏下直接进入,音乐有意模仿托斯卡的演唱,好像乐队和她是同呼吸,叹息低回。这首咏叹调是托斯卡的中心歌曲,看起来相当自怜的是:托斯卡的自我伤感甚于对情人的同情。这一点使她的性格令人捉摸不透。随着转调,竖琴、大提琴和长笛反映出她歌声中的无辜和纯洁。音乐中弦乐进行了下滑。称为滑音的演奏风格在过去的15年中已经很遗憾地从乐队里消失了。普契尼可能期待在他的音乐中运用许多的滑音。随着音乐的进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连接起托斯卡接下来进入的音乐。在此之前,托斯卡一直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现在终于一泻千里,整个乐队伴随着她。未闻歌声先有情,啜泣的托斯卡只有弦乐和竖琴伴奏:这是咏叹调结束时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法。结尾处木管和弦乐的和声十分简洁:在托斯卡强劲的倾诉之后,任何更进一步的宣泄都显得多余。

而音乐剧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我们看《猫》中韦伯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苏格兰风笛的两次插入特别出彩。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同样的旋律此时演唱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对比两次“回忆”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后一首音乐的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尤其是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Ifyoutouchme,youwillunderstandwhathappinessis.这一段是全剧的高潮,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四、舞蹈元素之比较

从《托斯卡》中,我们已经能体会到歌剧是以音乐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基础的,一个歌剧演员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达完善。如果一个演员在达到这一要求之后还有余力,那么他也可以为他的角色加入出色的戏剧表演,甚至舞蹈。但是在歌剧中,舞蹈大多以交谊舞、芭蕾这种形式出现,但芭蕾通常也是由专业演员完成。一个歌剧男演员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员可以体态丰盈,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演出,观众们也可以接受。舞蹈,只是歌剧的一个小部分,我们在看电影《莫扎特》和歌剧《茶花女》中,都能在歌剧里看到舞蹈的影子,但是比例不大,不是特别重要,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演员最重要还是靠举手投足的一些小动作以及和其他演员的交流来表演。而且通常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不太可能允许演员边唱边进行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而对于音乐剧演员,剧情的表演和对歌唱的处理同样重要。在音乐剧里,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极少有音乐剧里缺乏舞蹈元素的。《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无法想象如果《猫》一剧没有舞蹈会是什么样子。

五、综述

歌剧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一般指以歌唱为主,以管弦乐队伴奏,有舞台布景、化妆与舞蹈动作的戏剧,有时还加独白、对白等。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妆、灯光等多种艺术成分。音乐剧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风格是非常现代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言。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音乐剧的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也有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舞蹈也是多种流派,异彩纷呈的。音乐剧的创作和表现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音乐剧是面向大众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已经发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音乐剧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乐剧是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音像制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会被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这也反映了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萨克斯演奏;音色;笛头;哨片

一、萨克斯民族音乐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萨克斯的音乐流派主要是古典、现代、流行、爵士,这也正是世界萨克斯音乐的主要风格类型,多年的发展已有很好的水平,尤其在古典音乐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是世界萨克斯教育及演奏团体所公认的,萨克斯国际协会主席让・麻利郎戴克斯(Jean.Marie Londeix)主办的国际萨克斯大会上近年来常出现中国青年萨克斯演奏家的身影。但是唯一遗憾的是在这国际萨克斯大舞台上,没有萨克斯中国民族特色音乐风格。很多国家都在开发本土音乐风格,将其发扬光大,像法国的当代乐中融入民族元素,美国民族元素加入爵士技巧,日本流行乐派生出了东洋风……他们

代表自己的国家站在世界萨克斯舞台上……发展到今天,我国一些演奏家也在尝试解决一些“民族化”的问题。一般萨克斯演奏的民族曲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用古典风格的演奏方法演奏民

族乐曲,另一类是运用爵士风格的演奏方法演奏民族乐曲,他们都是用自己擅长的风格演奏表达了中国音乐旋律线条,是一种尝试,

也是一种突破。但我对此有些不同看法,认为用其他各种流派的演奏方法来演奏中国民族音乐,只是做到了“形似神不似”,就好像一首民歌用美声方法唱、通俗方法唱、爵士方法唱,只是别有韵味而已,但归根到底不如民族唱法演绎得准确到位、韵味正宗。这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实质――“正确的表达乐曲的情绪,深刻揭示音乐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地域风格,是演奏家艺术处理是遵循的原则……”

在与中央音乐学院萨克斯专业教师李满龙先生谈论有关萨克斯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他同样认为萨克斯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有民族元素在里面,也就是萨克斯“民族化”的走向趋势,给萨克斯注入了中国基因使其“国产化”,然后代表中国萨克斯力量立足于世界。这一点上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深受鼓舞。但是谈到如何“民族化”的追求上却大相径庭。李老师擅长古典乐的教学演奏与研究,所以他实施的方法是与作曲家合作,追求的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古典作品……这样做是对古典风格萨克斯作品的一个丰富,对中国萨克斯古典风格起到更有力的一个推动。而我所谓的“民族化”却不尽相同,是具有准确到位、韵味正宗的萨克斯民族作品,而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古典作品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新爵士作品。

二、萨克斯民族音乐的音色

如何神似,首先是音色问题,即创立一种新的萨克斯音色――萨克斯民族音色。正如萨克斯古典乐有古典音色,爵士乐有爵士音色,流行乐有流行音色一样,就各对其位就各合其味了。

我了解听读了大量民族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尤其是唢呐、二胡和人声,它们在音色追求上有一些共同点,如明亮、甜美、绵柔、华丽。

再借鉴民族唱法的音色,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洪亮、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

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民族性。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各地区各民族又有各自的特点,如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一些。

三、研制选用萨克斯民族笛头哨片

笛头:通过对演奏不同风格的笛头的吹奏与研究,我选择了使用金属笛头,这样音色具有特殊金属色彩,这样较胶木笛头音色更加清透明亮、扣人心弦;材质用纯银的比较好,这种材质较铁制的、铜制的等材料会更柔和、细腻,且更具张力,声音更饱满。笛头形态略纤细,内腔呈梯形切割,越靠内越窄,声音效果会更集中、更具有冲击性,且演奏者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气,就能把张力与爆发力表现出来。我暂时选用的是日本yanagisawa柳泽这个品牌的金属笛头,将来希望研制并演奏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笛头。

哨片:通过对古典、当代、流行、爵士等等风格适用哨片的吹奏、选材、切割、宽度及硬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最具有民族音色表现力的哨片形态,哨片选用稍嫩一点的,声音相对老的会更清脆明亮,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切割类似流行用哨片,呈拱形从哨片头至中部,两边薄中间厚,中后部稍薄一点,这样声音会比较清亮柔和且轻松演奏高音区,同时能完美演奏出山歌的高亢与豪放。宽度我选择了比普通萨克斯哨片略窄的类似黑管哨片,这样声音会更加贴近民族音乐音色表现,更集中,音质密度更大,穿透力更强且轻松传递的更远;硬度方面要更加软薄透,即使用相当于萨克斯哨片2号左右的硬度哨片,这样演奏使用者会比较省力气就可以演奏出相对较强的声音,在灵敏性与操控性上能更出效果。

三、理想与规划

第8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凯尔特文化;盖尔语歌曲;叙事歌:传统舞曲

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是多元文化构成的,它既具有许多西欧传统音乐的特点,又与其它凯尔特文化,特别是苏格兰的音乐密切相关。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民族侵略和外来移民后,爱尔兰的传统音乐与大不列颠的其它地方及北美洲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尔兰传统音乐的主要形式是爱尔兰和英格兰的歌曲、器乐曲和舞蹈音乐。音乐的功能除了体现在为舞蹈和列队行进伴奏外,主要用于人们的娱乐。

一、爱尔兰歌曲和演唱风格

爱尔兰与大不列颠的传统音乐和诗歌存在着大量的共性特征。苏格兰的五声音阶在阿尔斯特地区也存在;爱尔兰的七声调式在英格兰也有分布。现存的音乐有大半使用大调,还有不到一半的音乐使用混合利底亚、多利亚和爱奥利亚调式。爱尔兰的歌曲是多种音乐文化构成的,音乐和歌词通常源于不列颠,舞蹈形式则由英格兰、苏格兰传来。

1.古老的盖尔语歌曲

古老的盖尔语歌曲现在已经无人演唱了,但仍有遗存。早在公元12世纪80年代,哥莱杜•甘巴斯(Giraldus Cambrensis)就曾在书中引用过盖尔语的挽歌(caoineadh na marbh),这种歌曲由如泣如诉的旋律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悼词组成,形式自由。其中一个称为“考因德”(coineadh)术语可能专指由女歌手演唱的悼文,“哭泣”(gol)这个术语在形式上是不确定的,或用演唱,或用啜泣表现悲伤。文献通常记载挽歌的个别乐段,这些乐段使用缺四级音的七声音阶,最后通过一个掠过八度的下行旋律到达终止式,终止往往结束在六级音或大三和弦音上。这种下行的旋律不止是在严格意义上的挽歌中使用,还使用在一些比较少见的体裁中,比如,在一种称为“耕田口哨”(plow whistles)的音乐中就经常出现这种下行的旋律。很显然,挽歌使用的乐段是可以配上长度不同和音节数不等的歌词的。在盖尔语的诗歌中,音韵只要类似就可以了。此类体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作品当属18世纪后期的《阿特优莱菲的挽歌》(Caoineadh Airt Uí Laoghaire,见谱例1)。这个例子具有这类体裁典型的特征:音阶式的旋律运动在一个八度之内,并且没有四度的音程,旋律走向通常为下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年轻的寡妇深信不疑夜里当她入睡的时候,她的丈夫会醒来。

谱例1:盖尔语挽歌《阿特优莱菲的挽歌》

爱尔兰的游吟诗人演唱的英雄史诗是另一类古老的爱尔兰歌曲,它们保存得比挽歌好,民间有大量的歌词手抄本留存下来,其中包括一部分粗糙的记谱。这种手抄的传统开始于麦克弗森的《奥西恩》(McPherson’s “Ossian”),他自称翻译了古老的苏格兰高地盖尔人的手抄本,但有学者认为是伪作。“奥西恩”是传说中3世纪爱尔兰的英雄和游吟诗人。《奥西恩》的爱尔兰语版本与保存更为完好的苏格兰版本相比,后者速度较快,并多为女子演唱。而前者由于多表现打猎、入侵、战役和仇敌等内容并多由男子演唱。直到20世纪中叶,这些游吟诗歌尚存。由于它们吟诵式的旋律,不规则的重音以及四行诗的结构,很多学者将其称为“唱诗”(chant)。

2.抒情歌、叙事歌和“轻松之调”

爱尔兰的游吟诗歌通常分为抒情歌和叙事歌两类,用爱尔兰语或英语演唱。无论是爱尔兰语的还是英语的歌曲,都采用四行诗的形式,并贯穿游吟诗歌发展的始终。中世纪后,八行诗句或四行长诗句的结构也开始广泛应用,并相应地采用A-A-B-A-A-A2-B-A2的曲式结构,这一特征在爱尔兰语的游吟诗歌中尤为明显。大不列颠的英语叙事歌则多采用ABBA的曲式(见谱例2),这种叙事歌及其曲式结构也于18世纪传到了爱尔兰,它不仅成为了爱尔兰叙事歌的一部分,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爱尔兰语的叙事歌。英语歌曲和爱尔兰语歌曲的区别表现在:英语歌曲的歌词常用对句,音乐常做对称性的重复,表达方式比较朴素;爱尔兰语的歌曲常使用扩展的A-A-B-A形式,内容与形式的表达都更为复杂,这一点在歌词音节的分布和诗歌音韵的安排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二者尽管存在一定区别,但两种语言的歌曲及各自的文化背景无法避免地互相渗透和影响。

谱例2:英语叙事歌《安•简•桑顿》,歌词为英语的四行诗,曲式为ABBA

在爱尔语的歌曲中,开放的终止式之后经常跟着封闭的终止式,低音区后通常紧随着高音区。歌曲的音域比较宽广,通常达到11度或12度以及更宽的音程。比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y Air)的音域达到了14度,旋律为盖尔语的传统曲调及A-A-B-A的曲式结构,大调式,该曲已享誉世界,成为爱尔兰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见谱例3)。

谱例3:《伦敦德里小调》

“儿童叙事歌”(Child ballads)在爱尔兰也很流行,这种古老的歌曲发生和发展于16世纪,此后便少有新创作的儿童叙事歌诞生了。这类叙事歌由四句短小的旋律构成,结构通常为a、b、c、d。一些古老叙事歌从大不列颠传到了爱尔兰,其中一些叙事歌还带有副歌①,但这类副歌没有呈现出大不列颠的音乐特征。因为在大不列颠,叙事歌的副歌多为合唱,并和舞蹈联系在一起,而爱尔兰的叙事歌多为独唱,并且没有史料记载这类叙事歌曾为舞蹈伴唱。

“轻松之调”(portaireacht)是器乐舞曲的声乐翻唱,使用一些没有词义的音节,过去主要用于舞蹈的伴唱,现在则很少出于这种目的而演唱。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有词义的歌词,但通常不是歌曲,而是活跃气氛的韵文(见谱例4)。

谱例4:轻松之调《所有走的路》,用于吉格舞的伴唱,使用AABB的曲式

3.演唱风格

歌手们经常通过停顿或拉长音的方式来改变严格的节拍,这种演唱风格不仅在终止式中使用,还在乐曲的高潮中使用。速度的伸缩和变化则要取决于歌手、语言和地区的不同。如果歌曲的速度愈慢,其速度变化的幅度就可能越大,含有的装饰音可能就越多。这种风格广泛出现在盖塔克(爱尔兰原住民聚集区)的芒斯特省和克纳夫省(不包括“劳宜居”省在内)。这种唱法近年来被称为“塞恩――诺斯”(sean-nós,词义为“古老的风格”),并在康尼玛拉地区最为流行。在那里的歌曲里,音符得到了充分地装饰,丰满了旋律音程,并且歌曲的速度有着灵活的变化,舒缓和急促的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康尼玛拉的“塞恩-诺斯”唱法已经扩展到了爱尔兰全国,影响了很多年轻歌手。并且,这种伸缩性的速度和装饰性极强花腔风格也开始少量地出现在爱尔兰的英文歌曲中。

歌唱的内在结构是以歌词音节为基础的,某些无词义的音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演唱者通常自由灵活地将这些无词义音节插入歌曲的歌词中,类似中国传统民歌中的衬词。还有一种装饰方法并不为年轻的歌手所喜爱,那就是在一阵类似羊叫或牛犊叫的沉吟后,用一个“声门击颤”②的唱法停止。在爱尔兰传统的声乐中,大而宏亮的音色其实并不受欢迎。传统的风格倾向于以各种方式来降低声音的响度,比如,强调歌词语言中不发音的语音。此外,尽管歌词的音韵是松弛、从容的,但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内在的动力和紧张度常常导致旋律的升高,以便于歌曲能够以高于开始三度或四度的旋律上结束。歌曲还有可能以说话的方式结束,这是因为在古老的传统中,歌唱的曲调在结束的诗句或单词上往往会降至讲话时的音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爱尔兰器的传统舞曲

在爱尔兰传统音乐中,大部分器乐作品属于快速的舞曲,只有小部分的作品是专门为了欣赏而创作的,比如,古老的竖琴曲,以及那些器乐化的声乐曲――“轻松之调”。

1.舞曲的共性特征

几乎所有的爱尔兰舞蹈音乐都采用对称的结构。一支完整的器乐曲通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低音区,第二部分在高音区。两部分的小节数均相同,除“固定舞”(set dance)的舞曲之外,几乎所有类型的器乐曲都是8小节。每个部分通常演奏两次,第二遍要变奏。如果某一支曲调重复两到三遍,随后的第二和第三支曲调则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以此形成一个套曲。有些器乐曲可分成三个或更多的部分,多出来的部分通常是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变奏。大多数器乐曲包括三个或四个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以对比或重复的方式变化。变奏的幅度不一,从一个简单的音到整个部分的变奏都可能发生。但通常一旦演奏者有了满意的变奏,就不会轻易改变了。

舞曲通常是有乐谱的,记谱常用一或两个升号的调,偶尔也使用三个升号的调,特别是在民间小提琴的音乐中,但一个降号的调就很少使用了。大多数器乐曲的音域在两个八度内。有些乐器在制作时就被固定了音高,比如,锡哨或手风琴,而民间小提琴这类乐器的定调则根据演奏者的喜好而定。音准已接近现代音阶,但C和F在那些音高不固定的乐器上演奏时,显得很不稳定。过去,力度的变化很少使用,近年来却非常流行。尽管在民间小提琴的演奏中,能够感受到显著的地域风格,但对于大多数乐器而言,乐器风格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个性化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舞者的需求,演奏的速度开始加快。某一器乐曲有时会配上一个标题,但二者在音乐上的通常没有关联。舞曲的标题大多使用英语,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职业、消遣以及活动场所等内容,比如,《打理天鹅绒》(Trim the Velvet)、《克劳尼的幽默》(The Humours of Cloyne)、《挤奶女工的愿望》(TheDairy Maid’s Wish)等。

2.舞曲的个性特征

舞曲的主要类型包括:利尔(reel)、吉格(jig)和号笛(hornpipe),这些舞曲即可为独舞和群舞伴奏,也仅仅作为欣赏。相对于这三种舞蹈而言,波尔卡(polka)和滑步舞舞曲(slide)不是太流行,主要用于群舞的伴奏,固定舞的舞曲主要用于独舞。

利尔舞曲的曲风速度较快,采用4/4拍的节奏,典型的小节由分成两组的八个八分音符构成。

吉格舞曲是所有舞曲中最古老的,通常以中速和松弛的风格表演。吉格分成很多种类型,每种均因舞蹈动作而得名,并在节奏上有所区别。双吉格(double jig)通常使用6/8拍,典型的小节有分成两组的六个八分音符构成。单吉格(single jig)也使用6/8拍,但典型小节由两组的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构成。滑步吉格(slip jig)采用8/9拍,典型的小节由分成三组的八分音符构成。有些吉格舞曲还曾是古老的进行曲。

号笛舞(corphiopa)和利尔的舞曲一样,都采用4/4拍的节奏,但其速度更慢,也更加深思熟虑,并强调重音。典型的小节由分成两组的八个八分音符构成,三连音也是该舞曲普遍的特征。

波尔卡舞曲使用2/4的节奏,舞曲快速而又富有感染力,典型的小节由两组的两个八分音符构成。在爱尔兰,特别是凯利和科克郡的波尔卡,不属于19世纪欧洲舞厅舞曲的类型,但曲调很相似,其中一些曲调来源于歌曲。

一组专为独舞使用的慢步舞曲,称为“固定舞曲”,大约有三十首曲调,均配有固定的舞步。固定舞蹈既像双吉格一样使用6/8拍的节奏,也像号笛舞一样使用4/4拍,并且每个部分从6到12小节不等。

注释:

①副歌(refrian):又称叠歌,在一首歌每个诗节结尾处

词和音乐都反复重复的部分,相当于诗中的叠句。

②声门击颤(glottal stop):声门的吹开。通过闭合假声

带(盖在真声带上面的两个薄膜)又很快地打开而发出

声音,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害的发声法。如果打开得太突

然,会导致咳嗽。

参考文献:

[1]Hugh Shields, Paulette Gershen: “Ireland”,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8: Europe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2]Harry White, Nicholas Carolan: “Irelan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ume:

12. ( London),2001

[3]J. Porter: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Britain and Ireland: a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Guide (New York),1989

[4]Martin Stokes, Philip V. Bohlman:Celtic modern : music

at the global fringe Lanham( Scarecrow Press), 2003.

作者简介:

第9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范文

刚刚率北京太阳青少年乐团演出莫扎特作品专场音乐会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蒋雄达先生形容,“莫扎特的音乐清新、亮丽,带给人乐观向上的感觉”。易于接受与“莫扎特效应”的神化,让莫扎特音乐几近成为胎教音乐的“规定曲目”,备受准妈妈们的关注。

被修正的结论

所谓的“莫扎特效应”,是指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使孩子变得更聪明。这个观点源自1993年的《自然》杂志的一片论文,本文的主要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副教授弗兰斯・劳舍尔在文中谈到,给大学生们播放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后,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劳舍尔的这一研究结论流传广泛,多年来争议不断,在引发学术风暴的同时也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使得莫扎特音乐成为最畅销的胎教音乐。

近年来,劳舍尔最近开始修正自己最初的结论,她认为,听莫扎特对大脑带来的好处,可能只不过与做某种令人享受的事情时所得到的一般性反应相当。她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感到愤怒,她说:“从来没有人说过,听莫扎特会让人变得更聪明。”

神奇何所在

在音乐治疗领域,“莫扎特效应”却被看成是一种被过分炒作而形成的“迷信”。实际上,许多音乐家的作品都被认为具有治疗效果。不过,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的效果最好,休斯曾给自己的病人播放过与劳舍尔试验中相同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他惊讶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状得到了减轻。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他发现只有莫扎特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

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喜欢的模式重复。”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这可能就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秘所在。

专家建议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