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经济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经济前景分析

第1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一、基准情景

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5%。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2010―2015年以及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本世纪的头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2000―202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但是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65%―70%左右。资本的快速积累来源于国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快速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现象仍将继续,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抚养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转变,储蓄率(投资率)将会有所下降,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5%左右。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2010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GDP贡献也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推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二、协调发展情景

各时期协调发展情景下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基准情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基准情景0.4个百分点,预期将达到8.5%;2010―2015年以及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2%和7.7%。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该情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基准情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基准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风险情景

在风险情景下,“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0.6个百分点,为7.5%。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抚养率上升,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下降,预期到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0%以下,相对于基准情景,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有所下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风险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放慢,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农业的比重高2.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的比重低2个百分点。

根据上述分析,主要结论是:

1.“十一五”期间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3000亿美元左右;2010―2020年经济增长相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7000亿美元左右。

2.“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协调发展情景)、66.7%(基准情景)和71.7%(风险情景)。同时,分析表明,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第2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发展前景;河南灵宝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90-02

1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林业资源

灵宝市国土总面积29.99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9.61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全市森林覆盖率43.6%。林业用地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

1.2 林下经济现状

自2008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以来,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的推进,灵宝市不断探索林业发展新路子,林下经济生机盎然。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已达4.71万hm2,年产值达21.43万元。全市各地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迅速增加的有林地面积,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菌、林禽、林畜、林菜、林药、林草、森林旅游等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 灵宝市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

2.1 林下种植

一是林药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柴胡、血参、茱苓等中药材1 240 hm2,年产量6 300 t,年产值1 932.9万元。二是林草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苜蓿3 466.67 hm2,年产值2 160万元。三是林菌间作模式。主要以发展林下夏季香菇为主,林农在已郁闭成林的杨树、桐树等树种的林下空地,充分利用林分良好的遮荫效果及充足的温度、湿度等有利条件发展香菇产业。至2011年全市林下香菇产业利用林地面积154.4 hm2,发展香菇1 600万袋,产值1.8亿元。

2.2 林下养殖

主要以林禽、林下野猪养殖为主。全市持有野猪、山鸡、孔雀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10家,其中林下养殖5家。共发展林下鸡、鹅6.8万只,林下野猪1 500头,年产值389.5万元。其中,某农户在川口乡南朝村养殖野猪1 500头,年出栏500头,收入50万元。

2.3 森林旅游

全市现有部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湿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2处。其中,燕子山部级森林公园、朱阳镇佛山省级森林公园、故县镇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娘娘山地质公园、西阎鼎湖湾湿地公园游览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旅游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森林旅游贡献产值1 179.4万元。

3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资金不足。农户在发展林下种养等方面,需要资金投入,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对农户在发展林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三是林下经济规模总量较小,缺乏龙头带动,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管理技术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五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如水、电、路等配套不完善,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1-2]。

4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4.1 政策保障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出台具体的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入于林下经济建设,林下经济发展才能健康有序。

4.2 资金保障

发展林下经济,对农户来说前期投资是关键。据调查,多数农户经济基础普遍较差,而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林业、农业、果品、菌办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一批有效益、有规模、前景广阔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的模范带动作用,促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3]。

4.3 科技支撑保障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型产业,农户技术薄弱,必须邀请、聘请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特色,传授新技术、新方法。多方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协会,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林农进行集体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减少经营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收入[4]。

5 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

5.1 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

近年来,灵宝市在发展林菌、林畜、林草、林药、林下养殖、旅游开发等林下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涌现出了一批林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全国新农村产业化养殖先进人物”席孝杰林下养殖野猪,创建了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野猪肉为主的“灵宝市宝杰绿野特养有限责任公司”。林下养殖面积133.33 hm2,年存栏野猪2 000头,年出栏商品野猪800头。朱阳镇经济能人王周海承包林地3 333.33 hm2,投资逾1 000万元,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药、林下菌、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地。

5.2 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资源丰富

灵宝市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目前,灵宝市已对林下经济发展做出了“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将由现在的4.71万hm2会发展到5.21万hm2。

5.3 林下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互结合,大大增强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使林下大量闲置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收益期较短。它依托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又可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5]。

6 参考文献

[1] 李瑞盟,韦彦,刘朝霞.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1):21-25.

[2] 郜晓蓉.山西省林下经济发展前景探讨[J].山西林业,2012(1):13-14.

[3] 闫忠奎,赖庆奎.荥经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2,6(2):51-52.

第3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分析

审视二十来年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从应用效果来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考察和分析,我认为管理会计应用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多年来,企业管理当局对管理会计应用重视不够,在组织机构中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专门人员,使管理会计工作无法真正展开。目前多数企业没有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也只限于间断或一次性的,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降低了应有的效果;即使是国有大企业,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管理会计工作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胜任的责任人员承担。

主观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加以解决。比如通过引导和示范使企业界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建立专职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使管理会计师逐步向职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客观原因

在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管理会计的基础资料难以筹集,方法很难应用,这是管理会计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管理会计的基础资料目前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和其他信息两个方面。财务会计是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信息系统,但它所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管理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阶段反映的要求。首先,财务会计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来处理并报告经济信息,很少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其次,财务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不但要提供货币性财务信息,更要提供大量非货币性信息,经营越复杂,管理越科学,所需的非货币信息越多;最后,财务会计提供的都是事后信息,也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现在及未来经济活动反映的要求。除来自于财务会计系统的数据信息外,其他方面取得的数据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或者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基础资料难以取得,使管理会计成了“无米之炊”。

另外,管理会计大量使用系统规划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在企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大量管理会计方法很难应用。

一般而言,客观条件不具备,管理会计工作很难全面、系统地展开,否则会导致很高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电子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悄然走近的网络经济时代将使管理会计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空。以下重点就这方面进行讨论。

二、网络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应用前景分析

(一)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跟互联网的商务应用分不开的,换言之,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顾客和企业这些微观主体基础上的。届时,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会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大型网络管理软件的应用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成为信息交互和共享基础数据的一体化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资料,都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信息的处理和传输也变得异常方便、快捷,复杂模型的应用和计算都可由计算机按固定程序执行,不再是困扰管理会计人员的难题。总之,网络经济时代,限制管理会计应用的客观问题将不复存在。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管理会计可以从其他子系统取得信息,包括采购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财务信息等;也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取信息,如市场信息、客户信息、政府的政策性信息等。在此基础上,使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这些基本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产生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复杂规范的数据处理采用程序化方式,将处理方法以程序形式固化在管理软件中,如同财务会计子系统的记账程序;而简单、一次性的数据处理由专门人员采用自助方式来完成。

为了满足管理会计对经济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开发利用的要求,系统录入和接收的信息应尽可能地详细。信息越详细,应用价值就越大。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出现,使数据容量、处理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可以满足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快速处理的要求。

(二)抓住ERP上线时机,推进管理会计应用进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基础,大型管理软件如ERP系统的应用也引起了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借助ERP的实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抓住ERP上线时机,推进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包括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软件供应商在开发软件时应更多地借鉴国外经验,更多地考虑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系统实施应做好统筹规划和安排,作好数据库的设计和基础信息的设置,给管理会计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管理会计提供“所炊之米”。事实上,大型管理软件的应用正使很多好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如即时生产制(JIT)和“零库存”管理等。据调查,已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几家大型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即时生产和交货”,并严格按生产所需安排进货,极大地降低了存货水平,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第4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通化地区;物流;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通化地区的简介

通化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第五大城市,是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

二、通化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通化地区发展物流的优势

1.自然条件

通化市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小河流1000余条,水资源总量49.37亿立方米。丰富的水利资源促进了水利经济的发展。每年水利经济总收入1.2亿元。通化市也是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10.4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62.9%。野生经济植物共13科,约1000余种。其中,人参产量占全国的40%,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经济动物有100多种,是中国著名的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和优质大米之乡。另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地质储量较大,非金属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都有较大储量。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种已达50余种,在境内分布较广。

2.工业基础

通化工业已形成了以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能源、机械制造、建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试点城市,正在打造一座千亿规模的生物产业基地和一座千万吨级的新型钢铁基地,并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优势产业得到跃升,正在成为一座新型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3.区位优势

通化位于中国东北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属东北亚经济圈腹地,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同时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其东邻白山市,西接辽宁省的抚顺市、本溪市和丹东市,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慈江道隔江相望(边境长约204公里),北接辽源市、吉林市。南北长238公里,东西宽108公里,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边境城市。

(二)通化地区发展物流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很多都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简单的,常规的运输和配送,无法实现高端的个性化的服务,并且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是人工的,只是在局部环节运用计算机管理,在信息化,网络化上的发展水平较低。

2.物流市场经营粗放,人才匮乏

在我国,物流发展还处在起步上升的阶段,物流人才还很少,大多数企业缺乏物流实用性人才,缺乏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才的缺乏使得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不高,各个环节不好掌控,造成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3.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

政策落实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融资难,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当竞争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和个别物流企业存在的诚信度缺失问题都制约了通化物流业的发展。

三、通化地区物流发展的前景

通化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后发优势。因此,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划,科学布局,依托特有的市场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通化地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根据通化地区的“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依托未来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连接“长吉图”、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圈的东北东部物流中心,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和商贸物资基地。

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通过通长、通丹、通集、梅沈、通靖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沈吉铁路复线、梅集快速铁路及通化机场的建设,使通化成为吉林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形成了多条物流通道,促进了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经济的发展。主要物流通道有:

鹤岗—通化—丹东—大连物流通道:通过通丹铁路和和鹤大高速公路,使通化成为连接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重要节点,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开辟出了出海通道,建设中的通化陆港,承接了大连,丹东港区的功能并享受相关政策,加快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促进了吉林东南部地区的发展。

通化—长春—青岛物流通道:通过通化到青岛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使通化与省会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连成一线,资源共享,方便通化的三大支柱产业,医药、钢铁、食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全国的各个地方,为通化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集安—通化—锡林浩特物流通道:通过集锡线打造出吉林省中南部地区连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物流通道,推进吉林与内蒙两省的物流一体化,对通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边境贸易及与外国的文化,经济的沟通与交流都有非常广泛的益处。

长白山—通化—沈阳物流通道:通过通沈高速公路和铁路使通化和全国的交通网并联到一起,不仅有力的推进了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使通化地区与全国有了一个紧密的联系,大大促进了通化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加快物流通道发展的同时,建立通化地区的物流发展体系,发挥中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发展的同时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促进物流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正规化。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的服务和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为物流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完善通化地区的物流体系,规范物流市场,增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智利.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12).

[2]姜悦学.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70.

[3]刘华平.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1.

第5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第6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我国林业经济;现状;发展前景分析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由于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自身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和森林质量下降,更促使了我国林业经济需要转型、需要走可持续的道路。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m3。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同时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中幼林比重较大,而且在人工林中,由于树种单一,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所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处于低产量、低效益的状态。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更新观念,加快林业经济转型

单一发展林业经济,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其局限性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首先,在经济领域。传统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侧重于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因而形成的是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布局重复的林业经济。国有林区也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可采伐的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其次,在社会领域。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森工企业肩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双重任务,逐步形成了企业办社会式的“独立王国”。一方面企业要以有限的利润去应付巨大的营业外支出,出现林区公共服务难以顾及、基础设施欠账多、职工生活环境差、林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林区职工生活水平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险”统筹收支缺口巨大,林区大量富余人员急需妥善安置。再次,在生态领域。传统林业经济不顾及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

只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如西双版纳、九寨沟、张家界、神农架、武夷山、长白山等优质森林景观全面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四是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1.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入世后我国的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从原来的15%下降至5%。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而木材生产国受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影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首要的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面积锐减,是造成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全世界的木材今后将逐年降低产量,这就形成了木材的供需矛盾,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木材的价格经过阶段小幅升高后,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

2.林业政策分析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并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特别近几年,洪涝、干旱、沙尘瀑等自然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林业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指示。我国林业发展已进入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阶段。同时,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许多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总的原则是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允许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造林,可以将荒山荒地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林权可以抵押、转让、继承,对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可优先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从林业政策层面上,是允许鼓励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利益不受侵害,让从事造林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从面达到调动更多的人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

第7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近年来,多数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占地有向林地转移的趋势,违法采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地造成了致命的破坏。我国森林植被恢复征收费用,标准明显低于耕地等其他土地类型。在不久前的国家林业局对全国占用征收林地情况进行了检查的结果表明,共查出违法占用林地面积1015公顷;毁林开垦百起之多,面积185公顷。数量十分惊人。

2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1)与时俱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是努力学习农林专业技术知识,会经营懂管理、能服务新人才。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要普及到广大农民中。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才能使农民肩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是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2.2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过去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3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森林经济效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进林业农民增收节支、逐步致富,加快广大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1)抓好示范样板模式。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森林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要通过互相帮助,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3)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4)把以伐木卖钱为主的财源转型为碳汇经济新财源。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为林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2.5发展观光林业、建设国家林业经济示范基地

(1)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在交通便利、有一定基础设施条件、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地方,建立国家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的多项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势林业经济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高优势林业经济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提高林业经济产品质量。(2)农村修复传统文化基础雄厚,这样不但促进了城乡居民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与人们沟通了思想,弘扬且传承了先进传统文化。只有将众多和谐元素合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特点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气氛,促进城乡水融、有序和谐的发展。

2.6提高林地保护管理和林业生态保护意识(1)加大林地监测投入力度和管理执法力度。强化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合理有计划采伐森林,及时抚育,促进森林自然更新;保护原生性森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实施全国工矿废弃地等重点区域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完善林地保护利用的投入机制。(2)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根据项目性质、林地区位和用途制定不同的森林植被恢复征收标准,促进建设项目科学、节约用地。

3结语

第8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各院校的会计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会计为热门专业,市场需求大,相比而言,就业对会计人才来说相对容易,且薪酬丰厚。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经我国政府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极为不利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的经济仍然实现了较快而稳定的发展。然而,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正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速放缓。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同样影响了会计的就业前景。近几年会计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加之这几年注册会计师认证深受从业人员青睐,财会类人员数量激增,这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财务人员工作越来越难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求贤若渴。形成了相对矛盾的局面。

2.会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毕业生的最终就业取决于供需双方。

(1)就供给方来考察,毕业生职业选择主要受需求者的条件环境影响。影响供给者职业选择的条件环境,不同人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国内外之间也略有差异,但主要因素基本相同,即主要是工作单位的声誉、升迁机会和薪酬等。

(2)就需求方来考察,招募会计毕业生的条件,主要是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面试表现等方面。国内尽管没有这方面的专门实证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也能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实务界对招聘的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经研究发现,会计和财务知识仍是会计人员知识体系的核心,排在第二的是管理、金融、税收及法律知识,可见,实务界对学生会计成绩和整体成绩的关注程度。对于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10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首巨和语言交流能力。该研究同样证明了会计成绩和整体成绩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了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会计市场供需双方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总体认识,从需求方的因素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展潜力”、“薪酬水平与制度”、“知名度”:最不重要的是休假制度、办公场所和出差机会。从供给方因素来说,最重要的要素是“综合成绩”、“面试表现”、“学校知名度”;最不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信心和政治面貌。从而显示出毕业生求职十分看中企业的发展、声望和薪酬,而对会计工作的辛苦程度在心理上能够认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特别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知名度,对学生的社会关系教育和在学校担任过管理职务也较关注。这符合现今会计工作性质,特别是作为服务性企业会计事务所工作性质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源在当今中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将自信心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列为不重要因素,这与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有较大差别,从面上看也确实令人费解,特别是自信心。对此,我们找了我校及其他几所高校的会计高年级学生交谈,据此了解到了现代大学生特别是在“一本”层次上录取的大学生自信心都比较强,不自信的很少。至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是一个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况且会计电算化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而且很多学校都把取得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证书作为取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3.当前在我们国家的的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3.1 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

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账。薪资情况:大部分新人集中在月薪2000左右。

3.2 外企: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

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实用。薪资情况: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3.3 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薪资水平:有的小会计事务所月薪只有1000元,大一点的则在3000元左右,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000元以上。

3.4 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人应该知道,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薪资水平:银行个人理财咨询师的待遇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少也应该在月薪2000元以上。随着经验的增长,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3.5 公务员、教师:稳定有余,发展不足。

会计人考上公务员或被招进高校做老师,和其他专业的人从事这些职业一样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也有发展艰难的.

4. 应对措施

4.1 如何学好会计这门课。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习者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还要学习者培养对所学知识严谨务实的态度,而且它对学习者的聪明才智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在校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学习中,上课多注意老师的点拨,仔细地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多去钻研相关的问题,教科书是学习的主要指导,根据它,学习者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关键的是还要针对性地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学得相关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不做则已,一做就错。

4.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应该有所转变。

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同样对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只有把握好市场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的多数原因还是多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首先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全国招生,以前哪来哪去一直是大学生分配的一个主要流向,到今天,“就业全国化”实实在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大家都奔向东部地区,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三是性别问题。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吃香,比较容易就业。

第9篇:经济前景分析范文

一、全球经济不容乐观,风险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一)希腊危机将长期持续,西班牙等国银行业面临更大考验

在6月17日的希腊议会选举中,反紧缩的急先锋仅以3%的得票差落败,因此,反对欧盟的紧缩条件、重新谈判以废除部分紧缩条款就成为最大公约数。紧缩已使希腊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GDP总体缩水15%,而重新谈判导致新政府短命的可能性很高。同时,西班牙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希腊议会选举的第2周再次突破7%,达到7.3%,信用违约掉期(CDS)也上升至620基点的高位。尽管西班牙的人口只占欧盟的不足10%,但2001—2007年新建住宅则占了欧盟的30%,价格增长了2倍。2001—2008年7年间债务占GDP的比重,家庭由45%上升至85%,企业由74%上升至137%,金融部门则由10%上升至68%,增长了近7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不得不于今年6月份寻求欧盟的紧急救助。虽然在刚结束的欧盟首脑峰会上达成了12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德法两国在发行欧元债券等问题上分歧依旧,6月26日塞浦路斯成为第5个申请救助的国家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二)欧元区银行间流动性显著下降,影响实体经济复苏

欧债危机使全球金融市场变得很不正常,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显示,欧债危机已波及银行间市场,使银行间融资明显下降。全球主要银行保有海外资产显著缩水,面向民间、银行及政府的银行跨境融资与资产持有在2011年10—12月间减少了7990亿美元,同比下降2.5%,为2008年10—12月期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欧元区银行间的融资额减少了6370亿美元,欧元区银行的海外权益减少了3640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面向希腊的融资额为963亿美元,还不到前年的一半,而10—12月期面向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融资额为570和460亿美元,分别下降了10%和9%,面向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融资额为1040和550亿美元,分别下降了9%和4%。本轮在欧元区引起的金融市场的急剧收缩与2008年金融危机类似,连德国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产外逃,德国国债的CDS已高于英美日等国,出现了资金由欧元区向英美日等国国债的大规模转移。

(三)国际资本纷纷转投英美日等国低息国债,呈现“向流动性逃避”

英国有一半的出口是面向欧洲市场,其银行对PIIGS五国的融资余额在2011年6月底为3500亿美元,占GDP的15%,对法德两国银行的融资余额为2100亿美元,与美国相比较为突出,因而受影响较大,2012年一季度GDP出现了0.2%的负增长,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而日本的GDP负债比已超过200%,美国也因大规模减税出现了财政危机与景气后退。

因此,向英美日等国的资金转移,并不是向财政健全、经济景气向上的高质量国家的转移,而是由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引发的“向流动性逃避”。困扰全球经济的过剩流动性问题,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日英等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进一步加剧,而当前的全球资金向量化宽松国低息国债的逃避现象则更加引人注目,纯粹是以避险保值为目的。目前全球场外衍生工具余额高达700万亿美元,为2010年世界GDP总额的10倍以上,一度下降的对冲基金资产也高达2万亿美元,升至历史最高点,这些均使得当前的“向流动性逃避”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情景。作为“向现金逃避”前兆的向量化宽松国低息国债的资金转移,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由“向流动性逃避”到“向现金逃避”转化,出现对美日英等国的国债的大规模抛售,其债券市场崩溃引发的金融动荡将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严重。

(四)全球资金流呈现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明显“逆流”现象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国际资金流动特点为:英国、亚洲及中南美等地资金大量流向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支撑美国的赤字预算;自美国流出的资金增加,对外投资以股权投资和直接投资为主,全球过剩流动性被有效吸收。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反向变化,主要特点为:来自英国、亚洲等的资金流入明显减速,中南美的资金出现逆向流动;美国资本从对亚洲的股权、英国债券和股权投资等撤离;美欧间出现资金逆流,由2007年美国向欧元区1215亿美元的资金流出,转向2008年四季度1285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英日之间也出现了资金逆流,由2007年英国向日本1585亿美元的资金流出,转为2008年四季度1014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目前国际资金流动又开始重新转向,出现了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相类似的特征。2012年一季度的主要特点为:日本、亚洲及英国对美国的国债投资明显上升,特别是2011年三季度后,日本的资金出路成为主要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对美流出状态;而英国出现了明显的对日资金流出,2012年一季度达8365亿美元之巨,仅对日本国债市场的投入就达到7857亿美元;美国对外股权和直接投资呈明显上升态势;美国与欧元区之间的资金流出现逆转,但已开始弱化。分析显示,当前“逆流”主要起因为美国国债价格走低、日元债券下落及长期利率上升、新兴经济体股市下滑、以及欧元汇率下降等,而最令人不安的潜在风险为国际资金为保值而逃离美日等国国债,转向现金持有,导致美日等国长期国债市场暴跌及利率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