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精选(九篇)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

第1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周期 研究目的 方法对策

宏观经济周期,即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的发展或转变遵循重复的规律所用的时间。而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调查研究,即判定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阶段,研究经济周期中的四个阶段及可以应对宏观经济的对策方法及手段等。

1.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意义和影响

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规律及其影响,对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1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关意义影响

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关意义影响主要包括:探求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波动规律;维持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地成长;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增强对国家宏观经济实际预测的准确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

1.2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意义

在现行经济发展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来调和自身的经济运营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如何,除了要考虑其自身的影响外,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波动强烈,周期明显,由此给企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分析经济周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环境,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运行及周期

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同时也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开始,根据经济学家们的研究,经济发展周期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四个阶段都各有各的特点:繁荣:国民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活动非常活跃。我们一般把繁荣的极盛时期即经济运行的最高点称为最高峰。衰退:这个阶段是繁荣走向萧条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的经济发展开始走下坡路。萧条:这个时候国民收入低于正常程度,是经济活动低迷的阶段。我们把经济冷落的严重时期的萧条成为谷底,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而与此同时也代表着物极必反,陷入谷底后必然会转向复苏。复苏:从谷底反弹,逐步走向繁荣,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开始复苏,逐渐回升。

国内学者一般将我国的宏观经济周期划分成两个部分,即改革前和改革后。1956年改革后,而这两个大周期又可以大致分为8轮小周期,

3.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的主要环境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逐渐兴盛阶段,无论是消费、出口还是投资,都是呈现增长趋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经济一直处于上升态势,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周期,并且比较以往的经济周期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已经由开始的由短到长,振幅也逐渐变小,通过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的振幅减小,能够更加平稳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

根据研究表明,从20个世纪的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波动明显,也是采取的相应的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也越发娴熟,经济增长步伐也开始趋于平稳,同时加强关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通过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也更好的推动了市场经济运行。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由于能够正确把握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通过有效调节,我国迅速地从金融危机中解脱出来,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并呈现不断回升的状态。

4.我国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应对办法及手段

经过长期大量的探索及实践,我国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路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在这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周期变化中,我国中央政府不断学结,总的可以说是得出了六条措施方法。可以说,若要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地发展,这六条将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重要也是必要手段。

4.1坚持使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方法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是特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坚持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也必然能够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首先,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控应当首先摸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4.2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实质性统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嘴用应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民生发展,以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注重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坚持保护好短时期目标和持久发展关系

经济发展应当是长远的,要想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注重所采取的各种调控手段的长远性,对此,在采取宏观调控手段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除了要促进经济增长、民生发展外,还应当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需求。

4.4始终坚持发挥政府和地方的积极性

我国地域广阔,由此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想保证全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及一致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党中央要努力发挥自身积极性作用,广泛地吸纳各个地方的建议,科学决策,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必然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统一进步。

4.5要使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相结合

在我们国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非常必要,应使政府当局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及政府对市场的微观监管相结合。有效地增进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4.6坚持国内外统一发展

就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及产业状况进行调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外,还应当充分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实现国内外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进步需求。

5.结束语

上述经验手段对于增强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使政府能够稳定有效地宏观调控国家经济,准确提高实际预测的准确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2]王超.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短期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第3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营运资本管理;中小企业;影响机理

一、 引言

营运资本是企业日常周转经营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短期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者应当考虑企业的微观状况,据此作出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决策。因此,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会受到其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这也是大量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所考虑的重点。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因素也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对于单个的企业而言,它只能顺应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而不能反过来左右宏观经济状况。因此,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就十分有必要。但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该方面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

在如今的后危机时代,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宏观风险。我国尚处在逐步的改革过程之中,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变动较为频繁,因此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更是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因素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特别地,相对于而言中小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地位等方面较为低下,对外部冲击的缓冲能力弱,因而对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会更加敏感。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些支持。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而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则开始较晚。

Marc Deloof(2003)对比利时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经营毛利负相关。Eljelly(2004)则用沙特的公司样本研究了现金周期、流动比率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结果发现前者的影响更大。F. Samiloglu 和K. Demirgunes(2008)的研究考虑了行业因素,发现了行业与现金周期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交互影响作用。在模型方面,M.A. zariyawati(2009)使用了pooled OLS 和固定效应模型,结果仍然发现现金周期与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显著负相关。Azhagaiah Ramachandran,Muralidharan Janakiraman(2009)、Melita Stephanou Charitou,Cyprus Maria Elfani etc.(2010)分别以印度和塞浦路斯的样本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只是二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衡量盈利能力。

在我国的研究人员中,毛付根(1995)指出:应从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之间的关系着手,从总体上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政策。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营运资本的管理目标是追求周转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陈国欣、张梅玉(2009)采用了3个行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政策在行业间有显著差异。白净、王冬梅(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扣除行业均值之后营运资本周转期与企业绩效之间依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孔宁宁、张新民、吕娟(2009)采用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

以上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以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样本从不同的侧面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企业的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越高,绩效越好。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立足于微观的企业特征,有少数研究者考虑了行业的差异,而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则十分罕见。这些为数甚少的研究包括Rakesh Duggal, Michael C. Budden(2012)对非金融类标普500家公司的研究,他发现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采取的营运资本政策会偏向于保守。江龙、刘笑松(2011)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有更高的现金积累倾向,导致营业资本政策保守化。以上二者的研究均为一般的相关性研究,并未进一步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影响的微观传导机理。据此,本文将针对一家中小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重点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这一影响在微观层面如何传导,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 霞客环保的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为一家普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霞客环保),其主要产品包括有色聚酯纤维、半消光切片、色纺纱线等。

杜邦模型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三个比率的乘积: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润率和权益乘数。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因素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资产周转效率、利润率和财务杠杆,从而最终影响净资产的收益状况呢?本文将使用2004年~2011年间霞客环保的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1. GDP对营运资本周转效率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体上反映了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GDP增速是整个市场繁荣程度的表征。在经济繁荣期企业会面临扩大的市场,从而其营业收入会得到增长;相反,在经济低迷期企业会面临收缩的市场。图1基本证实了这一点:除了2008年以外,霞客环保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与实际GDP增速保持一致。2008年为何会出现一个奇异点呢?原因是2008年6月霞客环保合并了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滁州安兴),这使得2008年的营业收入和2007年不具有可比性。滁州安兴纳入合并报表后,对合并报表2008年营业收入的影响额约为2.22亿元。将该部分营业收入剔除修正后的情况如图2,该图显示了霞客环保的营业收入受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十分显著。

企业的营业收入如此明显地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如果理性的企业管理者能及时地对营运资本各项目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影响,那么营运资本的周转效率将保持基本的稳定。比如,如果管理者能及时地调整存货、应收账款的存量,使两者与营业收入的变动保持一致,那么该企业的营运资本周转期将是基本不变的。图3没有显示出霞客环保管理者的及时调整行为,却似乎显示出管理者的超前调整行为:管理者能准确地预期下一年的经济形势,并超前做出决策。当管理者预测到下一年宏观形势向好时则扩大生产和放宽对外的信用政策,使得存货和应收账款存量超前一年增加,并且这一增加的幅度超过当年的营业收入增加幅度,这将最终导致营运资本周转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前一年变长;当预期下一年形势恶化时,则相反地操作,使得营运资本周转期超前一年变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图3显示出霞客环保的管理者至少在2004年~2010年期间的7年中每次都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霞客环保的管理者真有如此神通吗?这需要考察霞客环保的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是否真的超前1年。由于霞客环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基本在10天~25天之间,对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较小,营运资本周转期曲线的形状基本上由存货周转期决定,因此此处重点考察存货的变化情况。图4将霞客环保的存货增长率曲线右移了一年,如果管理者真的具有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那么右移后的存货增长率曲线形状应该与GDP曲线基本一致,但图4否定了这一假设,两曲线的关系显得杂乱无章。其实,按常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更可能的是滞后于宏观经济做出反应。图5将存货增长率曲线左移了两年,结果发现其与GDP曲线变动一致。按图4、图5的数据可以推测,霞客环保管理者的营运资本决策不是超前一年,而是滞后宏观经济1年~2年。营运资本周转期曲线显示出的超前现象,实际上是存货曲线的特殊形状引起的假象。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宏观经济状况(GDP)一方面从外部影响企业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影响企业管理者,从内部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等,只不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滞后于宏观经济状况。GDP对企业收入和存货等营运资本项目的综合影响就表现为对企业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按照杜邦分析法的逻辑,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受到销售净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对企业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会传导到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上,图6显示了宏观经济影响传导的结果。很明显,总资产收益率与营运资本周转期反方向变动,二者显著负相关,仅仅是在2008年出现了奇异点。出现奇异点是因为总资产收益率除了受到资产周转效率的影响外,还受到销售收入产生利润的能力的影响。如表1,在2008年营运资本周转期明显下降,但是总资产收益率却没有因此上升,这是因为2008年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迅速下滑,其对总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超过了营运资本周转期的正向影响。2008年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为何如此猛烈地下滑呢?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取决于它的毛利率,而毛利率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产品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成本的控制。由图7可以看到,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与世界原油价格呈现十分明显的逆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霞客环保的原材料与原油密切相关。由于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的迅速攀升导致了营业成本的超常增加,所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迅速下降。由此可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一个企业除了受到本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外,还很可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由以上对霞客环保的分析可知,宏观经济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周转期以及营业利润率,进而传导到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 M2/GDP对企业营运资本政策等的影响。营运资本管理涉及三大问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管理绩效和营运资本政策。前述的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因素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来影响绩效。那么,宏观经济因素会不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呢?

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类型可以通过净营运资本需求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来区别:净营运资本量较大是保守型政策,量较小是激进型政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中庸型政策。企业采取何种政策类型是权衡收益和风险的结果:激进型政策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长期资产,以图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会面临流动性不足而带来的偿债风险;保守型政策的效果则相反。

如果国家发行了更多的货币,那么该国的企业将更容易通过债务融资,企业的偿债压力会较小,这时容易鼓励企业采用更激进的财务决策:减少净营运资本、提高资产负债率。一国的货币发行量可以用广义货币除以国内生产总值(M2/GDP)来衡量,它体现相对于整体经济规模而言,一国货币发行规模的大小。因此,如果企业对货币政策是敏感的,那么,当M2/GDP增加时企业的净营运资本会减少、资产负债率会增加;反之,净营运资本会增加、资产负债率会降低。另一方面,从货币供需决定的资金成本角度来看,当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增加时,融资成本会降低,因此企业负债的综合利率(财务费用/负债总额)会降低;反之,综合利率会升高。

图8显示,M2/GDP与净营运资本需求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显著。该图说明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显著地受到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会持有更少的净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趋向于激进;在货币政策收紧时期,企业则需要持有更多的净营运资本来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导致营运资本政策保守化。

同样的道理,货币政策的变化应该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负债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杠杆。图9是霞客环保的资产负债率与M2/GDP曲线的对比,但该图并没有显示出两者之间明显的相关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类非日常经营活动会影响资产负债率:投资者新投入或撤出资本、企业合并。这些偶然的活动会使得资产负债率不具有稳定性,前后年度的可比性较差。在2004年~2011年期间,霞客环保发生这两类活动且对资产负债率造成显著影响的事项包括2008年合并滁州安兴、2009年增发股票。前一事项使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子公司加入了合并范围,以至于2008年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大幅抬高;后一事项则是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使得2009年资产负债率突然降低。将这两个事项造成的影响剔除后的结果如图10所示,该图证实了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也受宏观货币政策的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企业的综合利率,正如图11所示。综合利率与M2/GDP负相关关系十分明显:货币供给增加时综合利率下降,供给减少时综合利率上升,霞客环保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很明显。

综合本小节的分析可知,宏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负债的综合利率以及财务杠杆,最终能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四、 结论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宏观货币政策这些宏观因素对霞客环保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等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通过企业财务层面的微观传导后最终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具体地:第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本文以GDP增速度量)影响了公司的收入状况和生产决策等,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营运资本周转效率。第二,国际经济形势(本文以国际原油价格度量)主要影响到了霞客环保的成本,从而影响了其营业利润率。营运资本周转效率和营业利润率共同影响了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第三,宏观货币政策影响了公司负债的综合利率、财务杠杆。总资产收益率、综合利率和财务杠杆最终决定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后,货币政策还影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收益权衡行为,具体体现在资产负债率和和营运资本政策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孔宁宁,张新民,吕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121-126.

2. Eljelly.Liquidity-Profitability Tradeoff: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An Emerging Mark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ence and Management,2004,14(2):48-61.

3. 江龙,刘笑松.经济周期波动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11,(9):40-46.

4. 毛付根.简论营运资本的结构性管理原理.财会月刊,1995,(3):21-22.

5.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 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6):28-33.

6. 陈国欣,张梅玉.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现代会计与审计,2009,5(3):1-11.

第4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创新;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把国计民生作为最为基本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经济与法律手段,进行对市场经济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调整与控制的一项总和。从党在十四大上正式确定了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大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巨大的完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也需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管理试行一系列创新调整,使之更好的应对未来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运行的现状

同其它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现状相比较,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运行有着自身的特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把投资当成驱动,把工业当成主导,在经济的具体投资中,政府干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西方的一些国家基本是在制度框架之下,经历很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大环境。

我国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分析过程中,一般采取静态这一种分析模型,但是却忽略了包含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动态不确定因素,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过程当中,自始至终是在受到局限的条件下进行发展,因此无法做出对当前所采取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客观上的评价。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1.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进行创新

我国经济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宏观经济的目标调控中还一直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这种类型的目标调控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目标调控的确立直接对调控的方向与手段的具体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宏观经济的具体调控路径进行创新,应该首先对调控的目标进行调整。当前,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整体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质检的一种平衡,而不是进行对经济发展的超额干预,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进行调整,应该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灵活处理。如在整体经济在过热的情况下,需要执行紧缩型的经济调控目标;在整体经济在相对萧条的情况下,需要执行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当然。在保证宏观经济在整体平衡的这一前提条件下,还需要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平衡,如果出现某一行业失衡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措施进行纠正,如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能离开国家对其的宏观干预。

2.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进行创新

同过去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主体进行比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调控主体表现的更为多元化,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体就是政府部门,对调控主体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另一个方面是对调控职能进行创新。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指的是政府部门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明确这些部门的具体职能,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对组织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就是改革政府机构,确定政府的具体职责。对职能的创新指的是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在对经济实行干预时应该把市场手段作为主要的手段,以政府的行政干预作为辅助手段,避免出现具体职责的缺位与越位的情况。

3.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对调控手段进行创新主要是指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手段,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达成经济管理具体目标的手段应该能匹配不断变化的经济调控。一般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当前,我国在进行调控手段的创新时应该采取以经济手段作为主要手段,把行政手段作为辅助手段,在这个前提下,依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创新。

4.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在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是一项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达成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为了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改善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情况,在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整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较,我国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是比较之后的,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对消费与内需情况做出调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在经济出口总量上大幅下跌,这样避让会对我国GDP的增长产生影响,而调整内需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消费需求得到扩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总结:

一个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表现,是长期以来国际上在经济研究范围内的一项重大课题。宏观经济管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具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作为一个国家政府的体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创新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够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才能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铁民.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一条规律的探讨——浅谈“三个中心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2] 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3] 张虹,刘兆博,刘海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纪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9)

[4] 孙建波,秦晓斌.供给主义经济政策“空降”中国——梳理近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资本市场,2012(05)

第5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带来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同时,经济水平、物质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宏观经济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总结人民群众的要求,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宏观经济的管理性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观经济: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总量的标识。宏观经济反应着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状况,反应着一个国家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其中整体物价情况,社会就业总体比例和失业比例,货币发行数量和增长数量,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等,都反应在国宏观经济领域中。

(2)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总体层面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微观经济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我国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要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性运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在上升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与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经济预测与市场风暴的有效制止是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越发集中,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势,分工愈发精细、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益发紧密,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因此,社会劳动如何分配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之外,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能够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国家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来调节和干预经济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成为整个经济的连结点,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比,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有序流动。但当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市场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例如,企业的权责利的界定、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此外,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现阶段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为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建立我国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活力和开放等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也在日益发生变化,由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的直接介入转变为以调节、引导、监督为主的宏观调控,留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干预和指导的责任,从而影响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特殊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震惊全球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和经济运行总量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量。虽然近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后续力量不足,产业产能出现了疲软、下滑等态势,但是我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不足和产生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范围大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追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平衡。在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有着更多的干预手段与干预范围。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研究、分析出应对策略,在发挥主观调控性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多。

(二)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着货币发行过大的现象。正常的国家经济运行会把流通货币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控制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规模为了达到预期比例的经济增长,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增加货币发行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量过大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增长和服务产业的增加,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结构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过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国有资产持有率过高;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服务不到位、消费者不满意等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产业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术含量为主要形式。高新产业与机械精细制造产业的比例过低,国际影响力也不行。

(四)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多年来一直制约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我国高档投资消费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主,中高端消费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依赖出口满足投资增长需要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是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刚性因素。

(五)产能过剩

大量的产能过剩,政府方面的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消费等状况在我国一直存在。为了促使生产的继续运行,各个领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复产能,不但使经济形成了不健康运行,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损坏。

四、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内容

分析出宏观经济创新的不足,接下来就要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明确了创新的内容,才能够为下一步实施创新策略、创新步骤打好方向性基础和定好主导性策略。在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方面,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按照政府的预期要达成的运行状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变化时要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期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二)管理机构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其主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客观需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机构和职权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建立专门机构,精简机构人员,避免交叉管理,坚持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分工,依靠市场调控,增强有效决策,提高人员素质。

(三)管理方式

国家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对发展变化的经济局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调整创新,减少过度干预,使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宏观经济的管理创新对策,是建立在管理现状分析、创新需求分析、创新内容分析、创新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以上几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总结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确定创新目标

要想让宏观经济管理现实创新性改革,首先应该在目标确定上进行创新。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过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因为宏观经济是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反应。宏观经济的管理要想获得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影响,应该结合国家的宏观局势,在供给侧改革、营增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疲软,经济增长水平下滑等状况,合理制定出鼓励投资、全民投资、鼓励消费等策略,通过这些创新性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主体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只有管理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宏观经济的管理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避免过度管理、过多浪费。政府调控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主体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部门、缩减机构层次、减少机构能源消耗。在宏观调控中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在上传下达中发挥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体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正确判断、有效决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应用法律的约束来管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法律更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国内的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与国际经济接轨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适当的创新,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法律规范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

(四)依托现代科技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依托现代科技进行,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专业依据、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设立电子门户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管理服务,实现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网络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搜集数据,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之一,国家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设。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大创新,在坚定不移的走我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发挥政府能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才能够让国民经济水平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才能够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于法云,沈传敏.关于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

第6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当下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当中,银行仍旧是把主导位置占据着,而在这其中,间接融资依旧是社会融资的一个主要方式,且它是把银行贷款作为代表的。随着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加深,我国经济更是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而一些问题的出现也让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加受到了重视。

二、关于宏观经济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的金融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银行的间接融资也是社会融资结构的主要组成形式。通常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的增长需要依赖于出口、投资以及消费这三样内容,在这其中的投资又属于最重要的那一项,甚至理论研究表明投资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呈现出了十分密切且正面相关的一个关系形式的。这之外,因为银行信贷是我国的投资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因而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密切关系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曾有人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某一段时间约二十年间在不同时期,银行信贷所表现出来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银行信贷所表现出来的波动和经济周期总体上是表现出了一致趋势的,因而推断银行信贷的波动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来说其实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的。即便是通过一些宏观经济与银行贷款两者的增长与波动轨迹对比图,也不难得到关于银行贷款增长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即使波动的程度未必完全一致,时间点可能不完全吻合,可整体趋势情况是差不多的。有的时候,两者的契合程度也可以达到很高的状态,同样也在有些时间段,契合度会呈现下降的状态,但是并不妨碍得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

进入到了后危机时代以后,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在不停地增加,以致于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跟着增加了不少,与此同时,有不少的银行问题也出现了。譬如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钱荒问题;理财风险以及票据业务风险问题,再比如影子银行的问题。在金融市场不停发展的情况下,一起增长的还有市场化程度,加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让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因而银行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跟着复杂了不少。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研究,这对银行可能遭受到的外来冲击影响的分析以及风险控制的提前预防都是有帮助的。

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受到的来自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当宏观经济出现了波动的时候,通常可以分为上行与下行两种不同情况来进行它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假如经济是处在扩张时期的时候,这就意味着资金借贷的需求将会上升,而公司经营的效益如果好的话无疑能够有更多可盈利的贷款从而意味着更多的银行资本金。此外,在这个时期,通常银行贷出贷款的利率会比较低。假如经济是处于放缓时期的时候,无疑很多公司的盈利与收入都会降低,也可能会出现亏损的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就导致这些贷款公司并没有办法顺利支付给银行贷款利息或者是本金,那么银行的本金会跟着减少,而这个时候,银行的贷款利率自然就会上升以致于让贷款得到减少。当经济出现了衰退情况的时候,其实银行也会因此而有所损失,这主要是因为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概率提高,以致于资本金被侵蚀,进而导致银行的资本需求就必须要对银行更加具有约束力才行。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时期,银行的新发证据成本会犹豫银行个体或者经济整体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变得非常高,从而引发一些问题。只是,宏观经济的冲击会导致银行贷款增长率的结果是不变的。

(二)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影响的传导机制

首先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银行信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它在作用于银行信贷的时候,它的传导机制将会利用法定的存款准备金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股权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几样内容。譬如说,在借助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时候,由银行借贷渠道理论可知,银行要进行融资贷款第一需要按照法定要求将法定存款准备进缴纳好。是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降低无疑会对银行借贷规模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从而再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影响。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提高的时候,银行贷款毫无疑问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其次是关于银行家在进行未来预期进而影响到决策行为的传导。银行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其实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慎重考虑的内容。比起大银行或者是盈利比较好的银行,一些盈利比较少或者是比较小的银行,反而没有那么容易受到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产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会利用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或者是微观层面的银行决策来让银行信贷行为承受相应的影响。

(三)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配置问题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到现在,关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不少。在我国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渐维持在相对平稳状态之前,经济固有矛盾问题带来了不少剧烈变动,而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开始阶段一些判断与驾驭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说调控出现了滞后性或者是在把握上出现了失误情况。进入到相对平稳状态之后,看似不确定因素减少了,可是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以致于实际上不确定因素其实一直在增加。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但始终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尽管它在不断进行着市场化,至于银行的心底决策则变得更加离不开对于未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合理判断。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减少的时候,实际上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会更加有异质性。

第7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1 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增长,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隐患。 

1、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逐渐变得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这就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速度在放缓,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2、宏观经济的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划分,我们常说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我国,农业所占比例大约为10%,工业所占比例为50%,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0%。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要小很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3、经济的驱动力较为单一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驱动力还较为单一,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投资和外贸,没有足够的消费力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2 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放缓,预测将维持在百分之七左右。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因此我国经济规模可能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效益会大大的提升,产业的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宏观经济不再仅仅依靠资源来推动,而是靠国民的智慧。大约在五年之后,我国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将谁我国宏观经济的最大源泉。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过一段时期会出现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虽然是短暂性的,但对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我国人口的减少可能会造成市场规模的萎靡,对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 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正在不断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总需求存在不足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我国目前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人民的收入提高,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小,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最后要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当前我国群众收入的平均水平整体还不高,对于买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因为房价过高而选择租房,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就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工业所占比列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列过低。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我国未来应该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4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宏观经济遇到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有限,在给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自身的优势,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华.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中国地产市场,2002,(8):48-52. 

第8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主权。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经营自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主权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来说,当前强化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只能通过强化对企业等的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才能使会计法规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会计法规也形同虚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应当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从理论和现实来说,税收监督和会计监督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监督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监督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则已。应当寓会计监督于税收监督之中。在实施税收监督的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在实施会计监督中发挥税收监督的优势。我国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从原来设想的临时性监督演变成常规性的监督,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建。因为,财务税收大检查在开展之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影响其公正性。其次,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会计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法规真正发挥规范会计行为的作用。

第9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很多相关学者都纷纷展开了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中看,并没有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异动现象以及机理有清楚的解释。站在投资选择以及寻租理论的角度上看,能够将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的内在机理解释为:当股市的一些相关的制度宽松的时候,租息率就会较高,此时资金也会大量的流入到股市当中,共同推动股市的不断走高,但在这之中,流向产业领域之内的资金比例会逐渐地减少,最终导致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使得宏观经济进入到缓慢增长状态。本文针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宏观经济;中国股市;走势;机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38

实践表明,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该现象的存在,给相应的股市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能够掌控股市,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纷纷采用宏观经济控制的手段,应用寻租等办法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调整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在股市以及宏观经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下,投资者以及公司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

1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现实情况分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外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相关的解释,在该解释当中认为,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股票市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大的环境当中,股票市场在其中不断地发展运行,同时,它也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在中国股市运行中,应该注意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基本上保持一致。股市实践表明,宏观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衰退、萧条等,都会给市场的周期性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尤其在“牛熊”周期变化方面,其影响更大,这也是周期变化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众所周知,股市的周期由经济周期决定,在股市波动情况当中,能够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状况真正的反映出来,为此,在国民经济当中,股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走势现实情况并不与传统理论中的结论相一致,如果将近些年的股票指数和GDP走势情况结合起来看,自股市设立直至当前,中国的股票指数和GDP从总体上看,一直都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如果单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这种下降的现象直到2000年才有回升的趋势,但是股票市场却从1994年开始经历了大牛市,这种状况持续了7年的时间,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创造出新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在走势方面,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是相反的状况。

在国内,针对中国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异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因等,有相关学者已经展开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两者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异动态势。有相关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国的股市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双重的体制两者都能够正常的运行,并认为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部门的思路、意图以及相关的要求。也有相关的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得出,1991—1996年,中国股市以及经济周期运行情况很平稳,两者之间基本上都保持一致的发展态势。在此之后,针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政策逐渐放松,政策的放松推动了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2对投资选择和寻租理论的相应解释分析

2.1对投资选择以及资产配置方面的解释分析

证券市场主要是以股市为代表,在融资当中,它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该渠道在投资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作用,被称为投资渠道。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当中,投资者展开证券投资以及产业投资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同的元素,对于投资者而言,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的方式,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并应用相应的投资方式,预期投资风险,从而对投资资产进行一定的配置。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可用于投资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不同资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形势。我们也可以说,当增加证券投资分配资源的时候,产业投资以及储蓄分配资源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为此,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领域当中展开不同程度的投资,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利润,并展开资产配置,在这之中,很多资产都会流入到预期资金收益率较高的一方。如果资金流入到股市之内,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不断上升,相反,就会导致股价不断地下降,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

2.2寻租理论以及中国股市寻租特性分析

现阶段,作为经济学说中的重要分支学说,寻租理论已经在很多领域当中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对“寻租”的解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寻租理论中,既包含了政府干预条件下的寻租活动的实施状况,也包含了一些寻求政府干预活动。如今,寻租关系以及制度变迁已经成为经济学探讨的较新的领域。有相关学者认为,由于寻租生产存在着一定的条件,那么在该条件之下,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进入以及市场竞争的制度等。一般情况下这都与政府干预的特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实际上,在政治活动中寻租表现最为明显,如果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有所扩大,那么就会不断地推动寻租的可能性,同时,寻租的规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寻租活动自身具备着一定的非生产性质,使得社会资源出现无限浪费的现象,为此,如果要确保寻租限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对政府的经济活动以及范围进行相应的限制。也有人认为,寻租之所以能够和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关键在于政府在供给或者是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2.3股市租源和寻租活动、寻租风险等分析

事实上,寻租的展开,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主要能够对价值进行再分配,这就决定了租源将会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可被寻租的租源是有限的。在不同制度环境影响之下,租源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盈利不断下降,所对应的分红派息就会减少,那么此时,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就会极为有限,为此,股市租源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质:它的主要并且直接的渠道是投资者所用于循序的购股资金。以下为寻租活动主要的体现:①在合法且合理的前提下,借助新股、投机两种方法实现收益。②于二级市场中开展投机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中势必会存在借助虚假信息获取利润的问题。③当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后,很多小股东的债权也会被一定程度侵占,其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股市寻租会出现负数以及博弈性质的再分配情况,这样一来,其中一部分人必将能够获得相关的收益,而其他的人需要承担着寻租所带来的损失。事实上,寻租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的风险,主要的原因在于与规定的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风险规定不符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其规定,与此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漏洞的不断出现,寻租风险就会有所降低。

2.4对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分析

对股市以及宏观经济异动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投资选择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就中国目前的证券发展情况来看,股市不但是其构成部分,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体,市场经济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租息率,而与投资经济形成对应关系的则为收益率,与前两点相比,和储蓄形成对应关系的就是所谓的利率。以上三个方面,就是目前中国投资的代表性渠道。而我们从以上渠道中也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投资人员而言,其可以根据对于收益率以及利率等方面的选择来进行资产的配置调整,一旦租息率超出了收益率,那么预期未来走势不断的提高,此时投资者就会加大证券市场的投资力度,提升投资比重,从而有效的缩减其他方面的投资比重。如果与之相反,租息率较低的时候,预期未来将逐渐的走低,那么投资者便会更多的转向产业投资以及储蓄方面。

从上述我们已经得知,影响租息率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便是制度不够完善、缺失,因此,我国股市有关政策如果发生变动,对租息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政策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寻租风险相应降低,租息率相应提高,进而对投资者形成吸引,融入更多的资金,另外,此方法还可以扩充新的租源,使股价更快速的提高。随着股价的增高,寻租的规模也相应有所扩大,从而引发投机情况。如果相关政策变得严格起来,不但可以降低股市资金的流入量,同时也能够使租息率有所降低。

3结论

从分析中得出,当前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并且我国当前对该异动现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充分的解释。仅仅凭借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不断地发展我国国内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实践表明,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在某一时间段里同时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但是,在此之后,随着风险的不断出现,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此,相关学者在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方面还需要不断地研究,确保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黄建欢,段西军,等.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解释[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2]郑冲.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因素交互效应的视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王烜.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