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精选(九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1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

同志在党的十报到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多极化趋势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确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之一。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多极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旨在在说明我们党做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根据。

一、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所谓“世界多极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具体地说,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多极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国际影响力。[2]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来说,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一)历史的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今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19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争霸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可以这样说,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给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啊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

(二)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平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它通过政治控制、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企图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它并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国之间形成区域发展,更是形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三)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面,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壮大,未来的世界多级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当今世界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同时,只有一个多级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故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是英明的抉择。愿世界安好,愿祖国昌盛。

【参考文献】

[1]:在十报告上的讲话[OL].新浪网, http://.cn/o/2012-11-09/054525541296.shtml.

[2]耿国祥,王英梅.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1(09):211.

第2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a)-140-02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是一个历史和客观的过程。在科技、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通,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关国际规则随之形成并不断完善。在这样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表现出不同的受益程度,这说明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成为大赢家。

1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催生了各国相互联通、依存的世界性大市場。面对全球化的风险,我国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合作迎接挑战推动经济发展,并且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与之相对的是,发达国家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彼此强强联合以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就目前而言,发达经济体已经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则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变,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建设、地区性融资平台的搭建,推动亚洲及世界范围的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力。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都在当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演讲。指出,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并且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通合作,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将充分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并推进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开放合作,倡导并推动自由贸易,加强同各国的双向投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从地缘角度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包括地缘战略视角、地缘位置、战略布局以及战略目标。

2.1地缘战略视角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构想应当基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陆海相兼的地缘特征而提出。近20年来,世界形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自由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下,世界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使传统海陆分界和地缘政治分割不复存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国的地缘战略视角应当由传统的海陆控制转向海陆开放,以区域间各国的互利合作为基调,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与各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2.2地缘位置

我国具有海陆相结合的地缘位置特征。从陆缘环境来说,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强大的基础建设能力使陆上交通的潜力得到极大开发。因此,我国有能力以“丝绸之路”为蓝图,充分发挥强大基础建设能力的优势,通过建设欧亚高铁、中亚高铁等,打造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降低运输成本。

从海缘环境来说,我国位于太平洋西海岸,具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以及超过1.4万公里的岛屿岸线。我国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好海缘环境的优势,以互利共赢的方式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国家合作发展,共同繁荣。

2.3地缘战略布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应当从多个层次打造良好的地缘环境,从而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国内、区域和全球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探讨,提出打造我国良好地缘环境的途径。

2.3.1国内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协调、平衡以及可持续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地理环境、交通设施、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的巨大优势,经济发展方面远超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第一、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国内的问题。我国应当加强内部的交流联系,连接国内各城市节点,建立起互通合作的经济网,最终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大市场。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方面,可以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将东部地区的发展项目交由西部地区的企业承接,以此拉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3.2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合作方包括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各国间在经济结构、资源储备、贸易结构优势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及互补性。就目前来看,中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TPP等多个经贸协议共存于整个亚太地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成为贸易规则间的竞争和冲突的缘由。因此,我国应当以互联互通为理念,倡导地区合作以整体利益为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2.3.3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三投资大国、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应该承担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我国应当通过为合作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这种开放多元的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对接彼此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创造利益、承担责任。

2.4地缘战略目标

我国的地缘战略目标,应当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方针,积极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

2.4.1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空间

我国地处东亚,许多周边邻国的交通运输、工业、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我国应当扩大产能合作,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在合作共赢理念下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把中国方案转化为世界方案,进而带动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2.4.2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应当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而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开放的领域、行业以及开放方式、空间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我国要进一步拓展贸易伙伴关系,除了进口商品、服务外,还要与世界共同分享我国市场红利;要统筹进出口贸易,保障国际收支平衡;要协调沿海与内地开放、边境地区与沿海地区开放等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粮食食品安全等。

2.4.3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

我国应当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连接东亚和欧洲市场,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我国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在核能、高铁、航天等领域与欧亚各国及地区开展广泛合作,使欧亚各国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方面降低对我国的限制要求,使企业投资更加便利,从而促进跨欧亚大陆经济圈的形成。我国具有海陆复合的地缘优势,通過高铁建设以及大型港口建设,充分利用我国地缘优势,打造水陆衔接的全球物流体系,从而为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必须主动拓展地缘经济发展空间,应对挑战;统筹国际国内,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跨欧亚大陆经济圈,更广泛地建立和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3结语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如何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独特的地缘位置,就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进行探讨研究,从地缘战略视角、地缘位置、战略布局以及战略目标等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构想,以期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任亮.博鳌论坛2017年年会:关注“一带一路”等四大主题[J].中国商界,2017(04). 

[2] 钟飞腾.“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与大国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34(03). 

第3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在国际化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影响日益增加,为保障我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我国的外贸出口多元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点。

一、新时期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一)国际经济在竞争中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比重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来源。当前,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外贸,促进地区间的经贸往来,建立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促使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有合作就有竞争,国际间的竞争关系日趋凸显,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本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对国内经济进行改革,促使国际经济快速增长,鉴于此种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紧密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持续提升,国际经济与形势对我国的外贸经济与GDP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抓住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制定符合世界经贸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策略,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竞争力。

(二)贸易模式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有赖于此,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趋势得到实质性进展,世界贸易经济局势呈现多元化趋势,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世界贸易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贸易的信息沟通,打破了世界各国的空间与距离限制,使国际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作为拉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为拉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作出着巨大贡献。结合我国实际,中国应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经济结构,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我国的外贸出口多元化建设,有效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國际经济的竞争力,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步伐,摸准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发展趋势的脉博,使世界贸易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发展与贸易有着向扩大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的部分经济大国为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国际经济大国地位,通过加强区域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有效占领区域经济贸易的主导权,与区域各国展开互惠双赢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世界各国的竞争转变为世界各区域成员国组成的经济贸易团体之间的竞争,区域各国通过经济贸易团结协作来争强本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竞争力。中国是区域性经济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不可估量的主导地位,中国的“一路一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形势,为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各国的互利互惠经济贸易协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各国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为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促进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人才战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第一生产力”,随着国际经济新形势下世界各国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优秀人才竞争也越演越烈,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谁掌握世界更多的专业技术优秀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下稳步发展。一直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国是世界人才流失大国,近几年通过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机制,很多国外优秀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归祖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等多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优秀人才要从教育与企业等多个角度着手,努力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促使在育才上更科学、更合理,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综合型优秀人才。企业也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储备以及优秀员工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等多种机制,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先进文化发展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激烈的发展趋势下,各国贸易的竞争主体是企业。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发展程度与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我国企业要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观念,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完善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机制,企业要结合其企业文化特色,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经营理念,从而有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人才、管理、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协调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在竞争日异激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稳步前进,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经贸中的知名度,推动我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树立品牌效应促进企业影响力与知名度

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充分发展自己的品牌战略,并拥有自身的企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推进企业世界化、多元化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美国苹果、德国宝马等很多世界型企业都有着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创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当前我国也有知名企业品牌的经验值得借鉴,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都走向了世界,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相对较少,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企业品牌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创新,创造出拥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型优秀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中国企业世界化、多元化发展。当然想要创造一个世界型的优秀企业品牌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它要求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的人才、管理、文化、科技等全方面协调发展,增强自身在世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打造出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从而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三、总结

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只有抓住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制定符合世界经贸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策略,有效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涛涛. 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化趋势[J]. 现代商业,2014,34:79-80. 

第4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第5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第6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国家进行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超级秘书网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第7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对外贸易 信贷评级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整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企业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各个企业间的高度依赖,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的变动,都将引起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在每个企业内部,它都尽可能的突破其所在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说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的引资带来了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引资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

跨国公司正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

2、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的趋势良好

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3、新兴国家对外信贷评级降低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中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具体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目前全球进出口前三强为美国、中国和德国),占当年GDP总额的50%左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计6.04万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为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波动性增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逶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军整个经济危机。

2、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3、世界经济一体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中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贸易引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是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l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而且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问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碰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另外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l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从货物贸易来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从服务贸易来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第8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大前研一是“世界趋势大师”,对世界趋势的预测一直受到全球关注。邀请他作为大师趋势论坛的第一人,“如新大师趋势论坛”的定位就此四两拨千斤地得以确立。但NU SKIN如新绝不只是看中了大前研一“世界趋势大师”的头衔,当年启动大师趋势论坛并邀请大前研一,更在于大前研一当时的预测与如新抗衰老产品文化的高度契合。

大前研一应邀出席此次论坛,除了对金融危机后的亚洲经济发展做出趋势分析,而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如何做到周期性重设人生”进行独到的阐释,以引导人们从容应对。大前研一指出,全球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有可能成为老人最多的国家。后金融经济时代,大前研一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实体面临的发展瓶颈,还有人类社会步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后者既制约前者,也蕴藏着机遇,对个人是“重设人生的黄金定律”,对企业则是“抗衰老的无限商机”。

而与此主题高度契合的是,早在2009年10月,NU SKIN如新推出抗衰老套装系列,主打的就是抗衰老成分。论坛主题与产品结合紧密,不仅为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宣传,也对产品定位以及销售做了充分的铺垫。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如新全球年会上,仅上市两天,销售额就高达1700万美元,是过去所有如新年会新产品上市销售额的两倍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销售额,与NU SKIN如新精心制定的品牌传播策略有关。在2010年大师趋势论坛上,NU SKIN如新以“重设人生黄金定律”为切入点,做出老年化社会论断,与NU SKIN如新抗衰老产品结合,切中品牌传播要点,而论坛作为NU SKIN如新价值营销的载体,则确立了价值导向。高端的大师趋势论坛,以潜移默化渗透产品理念,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热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更具价值的是,NU SKIN抗衰老系列产品的推出,以及后续的研发与发展,把NU SKIN如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抗衰老公司,而大前研一对老龄化社会趋势的预测,则给NU SKIN如新的定位做了一个很好的背书。

第二届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约翰·奈比斯特作为嘉宾,更是匠心独运。

主讲嘉宾奈斯比特擅长趋势观察,30年前他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一些影响深远的世界发展趋势,30年后一一得到证实。奈斯比特被赞誉为当前世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趋势专家”。这位20世纪第一位趋势预言学者,从1986年至今做出的预测从不失误。邀请奈斯比特可以扩大大师趋势论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趋势论坛”。

而邀请奈斯比特,NU SKIN如新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决心甚至是野心,借助奈斯比特吹响快速拓展中国市场的号角。

在此次大师趋势论坛上约翰·奈斯比特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迟早有一天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越美国,现在大家争论的只是什么时候的问题。对此,他的判断是2035年。而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NU SKIN如新的发展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NU SKIN如新公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2011年度其营收为17.4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其年度营收金额提升了6%。不计2011年与日本海关规定有关的3280万美元非现金费用,2011年如新每股盈余为2.38美元,较2010年的2.69美元增长13%,或提高了27%。

如此快的增长势头,各项资料表明2011年是NU SKIN如新创下新纪录的一年,除了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其销售队伍,特别是在大中华区和南亚/太平洋地区以及韩国地区的销售队伍在不断壮大。在财务报表的同时,NU SKIN如新决定在2011年业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表现不俗的基础上将季度股息上调25%。

此外,在2011年1月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NU SKIN如新(中国)荣获“2010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称号。而此前NU SKIN如新两度被美国《犹他商业杂志》评为大型企业类“年度最佳雇主”。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2011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面临全新挑战的一年。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此届大师趋势论坛的主题,输出了其阶段性的价值属性。

2012年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的重量级嘉宾是小额信贷创始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的默罕默德·尤努斯,他的演讲主题是“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

此届论坛邀请尤努斯可谓是“一箭双雕”,尤努斯是小额信贷创始人,而如新正在推动小额信贷项目。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作为一家社会型企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理念也亟需推广。在论坛上,NU SKIN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与尤努斯教授进行对话,探讨可持续公益模式和“社会型企业”在中国的实践经验。

此次大师趋势论坛探讨小额贷款理念,强调了如新的社会属性。NU SKIN如新在业绩涨势迅猛的前提下,开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企业社会属性的影响上。NU SKIN如新的企业文化是“善的力量”,在企业文化对员工形成积极影响的“善”的氛围之外,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善”的行动履行社会责任,比如蜜儿餐、汶川5年小额信贷、汶川地震救灾、建造希望小学等等。

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是NU SKIN如新作为一家优秀的外资企业,在企业发展中的阶段性前进的需求。此届大师趋势论坛主题的设定,反映了如新在阶段性发展中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让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得到强化。

以前三届大师趋势论坛作为铺垫,尤其是NU SKIN如新今年业绩大幅攀升,让如新输出“软实力”的冲动变为行动。今年邀请“软实力之父”约瑟夫作为演讲嘉宾,可以视为NU SKIN如新“软实力”的亮剑出鞘。

经过多年锤炼,NU SKIN如新在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公益文化、团队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如新气质”,以及NU SKIN如新完整的价值观,并且在企业员工、营销人员队伍中进行贯彻,甚至通过营销人员向众多消费者辐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NU SKIN如新业绩大幅增长,预计可步入“百亿企业”俱乐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企业”。

当然,仅有业绩支撑是不够的,正如法国一位外交官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输出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企业亦如此。要成为“大企业”,就要用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影响力。

其实NU SKIN如新一直在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如果说以前可能是考虑到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那么今年业绩大幅提升,则给了NU SKIN如新亮剑出鞘的底气,因此本届论坛主题词要凸显“软实力”。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他,此次作为大师趋势论坛主讲嘉宾,将分享他对“软实力”的独特见解。

第9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