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精选(九篇)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

第1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45例小儿麻醉并发症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月~10岁,体重5~32kg。一岁以下9例,~3岁10例,~12岁26例。急诊手术5例,ASA≥Ⅲ级9例。手术种类包括:外科27例,颌面外科10例,耳鼻喉5例,眼科3例。行全麻插管25例,全麻插管加单次硬膜外麻醉1例,静脉麻醉17例,臂丛阻滞加基础2例。

2 结果

与呼吸系统有关的麻醉并发症26例,呼吸道梗阻17例,包括分泌物增多(脓痰)阻塞呼吸道1例,喉痉挛9例,支气管痉挛2例,术中气管导管梗阻或脱出4例,返流误吸1例。此外呼吸抑制,低氧血症6例,呛咳屏气3例。循环系统并发症共4例,均低血压伴心率减慢,2例患儿循环骤停死亡。其他包括:苏醒延迟3例,恶心呕吐5例,术中输血输液反应2例,Horner症2例,静注氯胺酮后患儿出现肌震颤2例,高CO2血症1例。

3 讨论

3.1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小儿麻醉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本组中占57.8%。由于小儿呼吸道较成人短而狭窄,呼吸道腺体分泌旺盛,哭闹时分泌物增多极易致气道梗阻。呼吸道梗阻17例多见,占呼吸系统并发症的65.4%,其中以喉痉挛的发生率为高(53%),且多发生颌面外科手术于气管拔管时,其原因小儿喉腔狭窄,声门下区粘膜脆弱疏松,分泌物及血液易在此积聚,拔管时刺激易引起喉内外肌的收缩不协调,而出现喉痉挛[1];此外浅麻醉是发生喉痉挛的另一重要原因。

因此掌握好拔管时机,避免在浅麻醉下吸痰拔管,吸痰拔管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咽喉部,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预防喉水肿。头面颈,口腔手术应加强对气道的管理,本组有4例颌面、口腔手术因气管导管固定不佳致使导管滑出气道,SPO2骤降,有1例腭裂手术,术者使用开口器将气管导管压瘪,打折造成气道梗阻,气道压增加。凡头颈,胸,腹或侧俯卧位手术均应选用气管插管,以策安全。1例肠梗阻进腹手术,未行气管插管,术者探查肠管时突然呕出大量胃内容物,所幸处理得当,未造成严重后果。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也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气道敏感性增加,分泌物增多,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咳嗽屏气的发生率增高[2],麻醉医师要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决定是否暂缓手术。本组的6例患儿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征象,麻醉后立即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其中1例为支气管痉挛,表现为频繁的呛咳,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经激素,解痉药等治疗无效,最终行气管插管抢救后才化险为夷。

3.2 小儿麻醉期间出现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循环血容量的降低。小儿血容量少,对失血的耐受性差,而麻醉医师往往会低估小儿尤其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血容量和体液丧失量,若未能及时补充,极易发生心搏骤停。1例6岁患儿术前病情危重,失血性休克,术中出血多,由于血容量估计失误,液体补充不足,且输血不及时,突发心搏骤停死亡。另1例10月的患儿肠套叠伴感染性休克,术前情况差,术毕严重酸中毒,室扑发作死亡。由于小儿心输出量存在心率依赖性,出现心动过缓提示有危险因素存在,需立即减浅麻醉,及时静注阿托品(0.01~0.02mg/kg),充分给氧,补充血容量,当失血量达估计血容量的20%,一定要输血。

3.3 本组有5例患儿麻醉期间发生呕吐。原因有:手术因素,麻醉药物作用及患儿疾病因素。呕吐若处理不当,易发生误吸、窒息。有报道误吸死亡率达60%[3],应引起高度重视。术前应向家属强调禁饮禁食的重要性,若为饱胃及上腹部手术,术前应常规胃肠减压,常规备有吸引器,气管插管设备,诱导前尽量吸清胃内容物。

3.4 使用氯胺酮麻醉时可发生肌震颤,本组有2例,减浅麻醉后消失。

总之熟悉掌握小儿解剖和生理特点,做好术前准备,加强对呼吸及循环的严密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许多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参 考 文 献

[1] 张延萍,尚志刚.小儿麻醉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37.

第2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手术患者;麻醉;转运中并发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4-02

任何需要麻醉的手术结束后,停止应用,切断监护仪,患者被送至术后重症监护室(ICU)、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或直接送病房[1]。在此转送过程中,偶尔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潜在的并发症,并致死致残率也相对较高。重大心血管手术;一般清醒或麻醉状态下,直接送至术后重症监护室,继续监护治疗。由于行此种手术的医院专业性强,一套专业人员监护下;通过安全“快通道”护送,出现意外率低。而其他全麻或神经阻滞下进行的手术患者清醒或未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恢复之后直接转送患者,尤其未设苏醒室或基层医院因条件及各种原因引起出现意外率较高。预防或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现将回顾性地安全护送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2年7月本院共手术患者19 700例,其中硬膜外麻醉908例,全凭静脉麻醉9 980例,神经阻滞387例,腰硬联合麻醉7 930例,局部麻醉495例。合并症:糖尿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147例,冠心病50例。年龄最小1个月,年龄范围1个月~92岁。

2 结果

心跳骤停3例(0.015%)。单纯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7例(0.037%)。严重血压下降13例(0.066%)。躁动不安18例(0.091%)。另有途中患者清醒之后(脑外伤患者)自己拔出气管导管及输液管9例。见表1。

3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3.1并发症原因

3.1.1医院方面 1)未设术后监护病房;2)未设护送患者的“快通道”,如(专用电梯);3)未提供护送设备(包括推车、抢救用品及监护仪);4) 规章制度不健全。

3.1.2 护送人员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患者未达到离开手术室及PACU的标准);2)让无经验、初学者护送;3)未带抢救设备及药品;4)人员之间合作不协调等。

3.1.3 患者方面 1)有潜在的内科重患疾病(如心梗、心律不齐、内分泌疾病);2)影响呼吸及循环的外科手术(如口腔耳鼻喉手术)。

3.2 安全护送措施(并发症的防治)

3.2.1详细评估患者 重点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评估能或达到离手术室及苏醒室标准。

3.2.2备齐抢救药品及物品 如解除呼吸道梗阻口咽通气道、喉罩、面罩、简易呼吸器、气管导管及喉镜、简易吸痰器,必要时带监护仪;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

3.2.3护送 护送麻醉医师是应本患者的麻醉者,最好亲自送,因其最了解患者的术前术中情况及用药情况(包括及治疗药),对途中发生情况有预见处理能力。其他人替送也应为具有执业证件及处理能力的麻醉师,而且把术后护送与术中一样同等重视。

3.2.4各科全力合作 开通绿色通道,各科全力合作,护送前通知相关科室,并汇报病情,预先取得联系,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以免延误病情[2]。

3.2.5护送前患者的准备 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如果未清醒,呼吸循环平稳,呼吸道通畅,口腔及气道内无痰、分泌物及呕吐物。带气管导管者,送前吸痰。必带一条有效静脉通道,应急情况下确保顺利给药。检查各引流管,倒掉引流液,病情允许夹管的尽量夹管,不允许夹管的要保持引流的有效性,防止倒流[3]。颈椎骨折的应用颈拖固定(搬运时注意颈椎的保护)。护送前充分镇痛、镇静,以免烦躁。

3.2.6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 急性呼吸道梗阻时清理呼吸道堵塞物,扣面罩,放口咽通气道,给气(直接吹气或用简易呼吸器吹气)。效果欠佳者,气管内插管。心跳停时按心肺复苏处理,同时找其他人员帮助或指导。对躁动的患者扶送者的团结合作及家属的配合是关键。认真做好交接,护送麻醉医师把患者护送之后,向病房主治医师、护士及家属认真交接,尤其神志不清、带气道通常工具的、老年幼儿及循环不稳定者,更认真交代注意事项。

4讨论

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转送过程是麻醉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抑制是麻醉苏醒期或转送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绝大部分与气道梗阻、通气不足和低氧血症有关,并主要发生在全身麻醉后,因患者的生理解剖关系及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呕吐误吸等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或呼吸暂停、缺氧、甚至心跳骤停。循环系统常见的有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术后血压的波动或患者心脏本身的潜在疾病(如冠心病、高心病)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成功也可能导致脑死亡甚至成为植物人。全麻后躁动多因术后镇痛不完善、患者术前有精神疾病、小儿、酒后、脑外伤、严重创伤等术后苏醒阶段容易躁动不安。护送途中易引起坠床、坠车,导致二次受伤。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拔掉输液管、气管导管、引流管、导尿管、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麻醉医师护送患者时,按规章制度,重视护送过程。途中一旦发生意外及时果断处理并求助,抬患者头部时,注意气管导管的脱出、扭曲及颈椎的保护。对于危重患者护送中应监测血压、心率及SpO2,以确保护送患者安全,不容忽视。现代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紧张,麻醉医师与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密切协作陪送患者,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团队默契配合是安全护送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岳云. 摩根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839.

[2] 潘春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内安全护送[J].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2010,15(3):405.

第3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患儿;低氧血症

小儿手术较成人有很高的风险性, 麻醉恢复室患儿发生低氧血症在所有并发症中占60%, 如不及时可引起缺氧危及生命, 在2011年11月~2013年11月, 新疆阿克苏农一师医院麻醉科对麻醉恢复室患儿发生低氧血证84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防治,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取本科麻醉恢复室发生低氧血症84例患儿, 年龄1个月~13岁, 气道梗阻占50例, 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15例, 导管移位或松脱10例, 拔管后出现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7例, 意外拔管后出现窒息又需要行插管2例。

2 低氧血症的原因和防治

2. 1 气道梗阻 低氧血症中气道梗阻发生50例。

2. 1. 1 原因分析 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舌相对较大, 颈较短, 呼吸道管径狭窄, 腺体分泌旺盛, 呼吸防御功能差, 所以少量分泌物即可导致气道梗阻[1]。

2. 1. 2 防治 本科小儿麻醉中通常使用氯胺酮诱导, 可使唾液分泌显著增多, 术前给予抗胆碱药-阿托品剂量按小儿体重计算可抑制唾液腺和呼吸道的分泌, 使心率明显加快, 使用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变化, 通常情况下应清理干净口腔及气道的分泌物, 并将肩部垫高使头后仰, 则低氧血症症状大多情况能改变。对于气管内插管的小儿, 清理气管内分泌物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吸痰管, 否则效果不理想, 吸痰动作应轻柔仔细, 必要时用注射用水注入气管, 使痰液稀释后再吸引。

2. 2 喉头水肿 低氧血症中喉头水肿发生15例。

2. 2. 1 原因分析 声门下水肿是儿童最常见的并发症, 因为环状软骨不可扩张, 是气道中最狭窄的部位, 气管插管时易发生充血、水肿。②操作因素:喉镜和插管引起的损伤、在插管和手术过程中颈部活动过多、导管存留期间剧烈的咳嗽、近期上呼吸道感染。

2. 2. 2 防治 ①应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聚乙烯塑料管作气管插管, 插管动作轻柔, 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多次, 建议鼻腔插管, 鼻腔插管时, 导管在咽喉部成130°~140°角, 对声门压迫减轻, 保留时间长, 具有不易移位, 易固定, 有利口腔护理, 可避免患儿咬住插管。②插管后给予面罩氧气雾化吸入, 既能稀释痰液, 又能减轻呼吸道水肿[2]。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哮鸣音、声嘶、呼吸困难、紫绀等现象。

2. 3 导管移位或松脱 低氧血症中导管移位和松脱发生10例。

2. 3. 1 原因分析 ①多为导管固定不牢或插入过浅、变动俯卧位或头部过度后伸或前屈、呛咳动作可能导致导管脱出。

2. 3. 2 防治 麻醉医生需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 给予患儿适当约束,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并注意观察导管深度有无变化, 呼吸频率和深度有无变化, 要掌握好拔管的时机和拔管技巧。拔管后, 仍要细心观察患儿皮肤及黏膜有无缺氧情况, 以便及时处理。

2. 4 喉痉挛 低氧血症中喉痉挛发生7例。

2. 4. 1 原因分析 ①氯胺酮麻醉后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 不利于呼吸道通畅, 喉头分泌物的刺激可能诱发喉痉挛。②拔管对咽喉产生的刺激而诱发喉痉挛。③气管内分泌物、返流的胃内容物等刺激咽喉部诱发喉痉挛。

2. 4. 2 防治 ①将患儿头部向后仰, 同时双手托起将患儿的下颌向前, 并将头部偏向一侧, 张开嘴辅以正压通气。如果症状不缓解, 可给予小剂量去极化肌松剂, 该药对喉肌松弛作用较强。同时用面罩持续正压吸氧至咽喉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②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兴奋双重有特异的效应, 少量的利多卡因和镇静剂可防止患儿精神症状。

3 讨论

低氧血症是患儿麻醉术后恢复期常见并发症, 小儿较成人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术后要充分复苏, 正确评估呼吸指标,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和给予有效正确处理, 使小儿平稳渡过麻醉恢复期, 防治低氧血症的发生。

一旦发生低氧血症, 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立即给予吸氧或面罩加压给氧, 静脉推注地米和氨茶碱, 必要时气管插管, 在拔管前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避免过早拔管和药物残留效应, 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arin A, Hagberg, Satyajeet Ghatge.循证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3):43.

第4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目的 探讨麻醉恢复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确保病人术后安全。方法 选择我院麻醉恢复室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PACU病人1130例,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出具体处理措施。结果 1130例PACU病人中,发生并发症247例,总发生率21.86%,并发症发生率高低依序为:高血压、恶心呕吐、舌后坠、心律增快、喉痉挛、低血压、支气管痉挛、甲亢危象,多数病人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术后1h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原因多样,应综合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症处理,待病人意识清醒、呼吸循环稳定、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离开PACU。【关键词】麻醉恢复室;并发症;麻醉;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08-01 麻醉恢复室即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为所有麻醉及镇静病人的苏醒提供密切监测及处理的中转站。病人麻醉后,因物的影响、病人原有病理生理的变化以及手术的直接创伤等,均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1],轻者会造成生理紊乱并延长康复时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为降低麻醉后恢复期并发症,保证病人术后安全,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2月1130例PACU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1130例,男652例(占57.70),女478例(占42.30%);年龄~82岁,全麻术后928例(占82.12%),其他202例(占17.88%)。手术种类包括:耳鼻喉科589例,普通外科238例,烧伤整形科188例,肝胆外科35例,口腔外科27例,骨科18例,胸外科15例,泌尿外科l1例,眼科9例。所有病人入室后均吸氧或呼吸机支持,观察心率(HR)、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体温变化,并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镇静、镇痛、呼吸及循环功能支持等处理。待病人意识清醒、呼吸循环稳定、咽喉反射恢复正常后方可离开PACU,平均停留时间3h左右,最长者9h。1.2观察指标:呼吸系统并发症:观察呼吸类型、频率、有无支气管痉挛,带导管入室者记录清醒及拔管时间,连续监测SPO2,SPO2≤90%为低氧血症。循环系统并发症:血压低于术前基础血压的25%为低血压,高于基础血压的25%≥140/90mmHg则为高血压。心率≥100次/min为心动过速,≤60次/min为心动过缓,记录入院体温及有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2结果本组1130例病人中,发生并发症247例次,发生率21.86%,结果见表1。表1 1130例PACU病人各种并发症例数及发生率(n,%)3处理方法3.1高血压 147例,其中重度13例,中度35例,轻度101例。据报道,术前有高血压者占麻醉恢复室发生高血压患者总数的1/2[2],本组13例重度高血压病人均原来高血压病史,35例中度高血压病人50%以上术前合并有高血压,其他引起术后高血压的诱因有疼痛、CO2蓄积、躁动、呼吸道梗阻等。术后血压异常升高可能引起高血压脑病、脑血栓意外或心肌梗死等,因此,须及时镇痛、镇静、降压,必要时用硝酸甘油 静滴。3.2低血压 5例,诱因为容量不足及药物过敏。经补充血容量、滴注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间羟胺等血管收缩药后,病人血压恢复正常。3.3心律增快 因血压升高及气管导管刺激,11例病人清醒前心率加快,拔管后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给以艾司洛尔静推直至心率降至理想水平。艾司洛尔的 受体作用可抵消捅管时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使血压平稳, 受体阻断作用可有效控制插管刺激引起的心动过速,因此在麻醉恢复室应用较多,为必备药品。3.4舌后坠 13例,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气道不完全阻塞时随呼吸鼾声强弱不等,当气道完全阻塞时鼾声消失,只见呼吸动作而无呼吸效果,SPO2急骤下降。此时用面罩行人工呼吸挤压呼吸囊时阻力大,放口咽通气道或正确托起下颌可减缓此症。舌后坠为拔除气管后最常见的上呼吸道阻塞,因小儿颈短、舌大、呼吸道管径小,因此此症在小儿中最为常见。3.5喉痉挛 6例,诱因为拔除气管导管及咽部吸引,4例症状较轻病人立即吸氧后缓解,1例小儿声带息肉重新插管,1例重者面罩加压给氧及环甲膜穿刺注入利多卡因30~50 后症状消除。3.6支气管痉挛 2例,为拔管前后出现支气管痉挛,造成下呼吸道梗阻。处理措施为氟美松10mg静脉推注或氨茶碱0.25g+5%葡萄糖注射液10ml气管内滴入2~3滴,症状缓解后方可拔管。3.7恶心呕吐 61例,诱因为吸入安氟醚、异氟醚及应用静脉全麻药。处理措施为静注止吐药5-羟色胺拮抗药托烷司琼2mg,其中46例效果明显,其余15例无效者静注氟哌利多0.625~1.25mg后症状缓解。3.8甲亢危象 2例,临床特征为躁动,面色潮红,体温持续升高,脉搏持续增快,最高达143次/min。诱因可能为术中甲状腺素大量释放所致,及时给以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然后氢化可的松200mg入液静脉滴注。拔管后口服心得安及、丙基硫氧嘧啶及卢戈碘3~4滴,30min后病人体温心率逐渐下降。4讨论麻醉恢复期为停用至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或清醒时期,也是高危时期,有文献报道,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9 [3]及33.2%[4],本组发生率21.86%,与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所采用的并发症标准及有PACU病人的组成不同有关。本组中,循环系统并发症163例,发生率14.42%,居,较文献报道的7.2%[5]比例有所上升,主要以高血压、心律增快为主。呼吸系统并发症21例,发生率占1.86%,以舌后坠为主。本组恶心呕吐病人达61例,发生率占5.4%,低于文献报告的20%~30%[6],可能与物、病人因素、手术类型、PACU管理有关。在PACU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甚至互为因果,因此建议做如下处理以预防及治疗各种并发症:(1)严守拔管标准,加强SPO2监测,必要时给予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或。(2)若术中液体丧失未及时补充,须在PACU内输血及补充液体;如术后高血压如排除高碳酸血症、缺氧,在复温及用镇痛药后可用降压药,低血压是硬膜外阻滞致容量相对不足,给予适量补液。(3)为避免心动过速、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增高等,应充分镇痛并注意保温。(4)加强对心律失常者的观察,若血液动力学出现改变,须谨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5) 有效预防及治疗恶心呕吐,对易发生术后恶心呕吐者可在诱导前静注氟哌利多1~2mg或枢丹4~8mg,如已出现恶症状须谨防误吸,也可用枢丹或氟哌利多治疗。总之,PACU病人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密切相关,应综合分析,关键之一是祛除病因,若短期内无法找到或去除病因则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所有患者必须血流动力学稳定、意识清醒、体温正常、恶心呕吐及疼痛得到控制,能维持充分的通气量及气道通畅,静脉通路通畅后方可离开PACU。参考文献[1]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3.[2]汪凡,等.麻醉恢复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4):216[3]魏兴,范英.麻醉恢复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评估[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5):910-913.[4]吴多志,梁敏.麻醉恢复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评估与原因分析[J].海南医学,2006,17(9):2930.[5]BarashPG,CullenBF,StoeltingRK(王伟鹏,李立环主译).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5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60~78岁,平均67岁;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总管炎6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9例,胆道大出血1例,胆囊癌3例。以上患者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l2例占25%;并发呼吸系统病18例,占38%;并发糖尿病10例,占21%;并发脂肪肝6例,占12%;并发胆原性胰腺炎2例,占4%。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本组病例除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道大出血必须急诊手术,我们在边抗休克,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急诊手术外,其余病例均在认真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估计患者可以耐受手术时才进行手术治疗。对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功能较差者,术前均进行了必要的心功能检查,并请内科医生协助治疗,待心功能明显好转,能耐受手术时才进行手术。对高血压患者则采用药物将舒张压控制在105~110,mmHg,收缩压在各年龄阶段正常标准范围内手术。对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更加审慎对待,经充分对症处理,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后方施行手术。糖尿病患者都采用药物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阴性后手术。

1.2.2麻醉及手术方式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因症状重,病情危笃,我们采用硬膜外麻醉加气管插管浅全麻下,施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计6例,其中2例并作胆囊切除。其余均选择硬膜外麻醉,共施行单纯胆囊切除30例;胆囊切除加胆道内引流4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T”管引流4例;胆囊切除胰腺被膜切开减张加引流2例,剖腹探查取活检I例。

1.2.3术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本组2例术中因牵拉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脏骤停,经抢救及时转危为安,其后吸取此教训,开腹后我们均局部封闭迷走神经,以防因牵拉其反射增强引起心脏骤停。本组还有2例术前仅有轻度心律不齐,术中发生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术中经采取扩张冠状血管和溶栓等处理,抢救成功。其余术中均未发现异常情况,顺利完成手术,术时60~85min。

1.2.4术后处理①术后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糖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②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循环血量,选择广谱、低毒、肝血浓度高及胆道排泄率高的抗生素,适当应用激素,并注意给予充足的营养。

2结果

本组患者痊愈41例,占85%;好转5例,占10%;死亡2例,占4%。

3讨论

随着普外科老年患者的日愈增多与病种的日愈复杂,老年胆道疾病及其合并症的概率也在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外科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问题。老年胆道疾病常并发其他主要脏器疾病,老年胆道手术远较一般胆道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高得多,为手术期的各种问题也复杂得多,能否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常直接影响患者的最终结局[2]。

3.1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的检查和估计这是做好术前准备的前提和依据。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系统进行认真的检查,全面分析。以求比较准确的了解这些系统主要脏器的功能状况,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胆道通过内脏神经反射对心脏产生影响,二者常并存疾患,加上手术牵拉刺激迷走神经等干扰,术中即可引发严重的心脏突发症状的产生。

本组2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2例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虽经抢救获得成功,但教训却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术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心功能检查,考虑患者的心功能能否耐受胆道手术,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心功能较差者应积极治疗,待心功能明显好转能耐受手术时才手术治疗。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隐匿型心脏病[3]。高血压可直接影响术中患者的稳定甚至危及生命,加上术前住院的动态观察时间短,一定要详细了解其病史,用药物将舒张压控制在105~110mmHg以下,收缩压在各年龄段正常范围以内方可施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常见病,也是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最常见、最严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组有38%的病例并发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1例因术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虽经有效抗炎、解痉、平喘等处理,术后因误吸及肺不张,咳痰无力,诱发支气管哮喘并肺炎,虽经积极抢救,终于不治,术后第3天死于呼吸衰竭。所以,对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必须审慎对待,术前必须结合病史认真了解患者氧合情况、气体交换情况,心肺储备机械作功情况,必要时充分对症处理,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后方可手术。对于存在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预防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溃疡是老年胆道外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早有学者研究证实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在血清胆红素超过l71umol/L者,手术后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率特别高。同时,应激性溃疡也可诱发和导致急性-爵功能衰竭的发生[4]。本组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即因术后第2天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术前对患者肝肾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全面分析肝肾功能情况,了解有无溃疡病史,对某些肝肾功能不良者,千方百计改善其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包括术前胆道引流,应用H2受体阻滞剂等等措施,我们认为都是必要的。并发糖尿病患者在手术麻醉的影响下,代谢增加,容易形成酮血症,同时造成低血糖及体液丢失,极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因此,须尽量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尿糖阴性后手术。

3.2麻醉、术式选择与术中管理问题大多数老年胆道疾病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并发有其他主要脏器疾病,老年胆道手术麻醉有其特殊的特点[5],术中牵拉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心脏骤停,且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未能证明哪种麻醉方法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6],因此,我们认为老年胆道疾病手术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加气管插管浅全麻是比较合适的。全麻的优点在于可确保患者配合手术,完全控制气道并可通过气管导管吸引分泌物,缺点在于常需使用肌松剂,而肌松剂残余是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某些患者选择硬膜外麻醉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则可达到避免使用肌松剂并确保患者配合手术的目的。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对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应遵守根据病情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原则,术中不应过分强求手术的彻底性,特别不能过分强求做内引流,以免创伤加大,术时延长,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对于以胆道梗阻为主要病变的病例,引流一定要达到梗阻以上的胆管,才能达到目的。如系肝胆管梗阻,则须引流梗阻部位以上的肝胆管,常需切开肝脏,这样的手术,急诊难于解决,可留待二期手术。对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不管选择何种麻醉、何种手术,我们认为术中均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师进行管理,应用监护设备进行血氧饱和度、血气心电。监测,随时注意心肺功能的特殊变化和血容量的维持。

3.3术后处理的几个问题预防和治疗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老年胆道手术成功的关键[7],所以术后必须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注意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压波动、血糖变化,提高预防意识,并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6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无痛胃镜;检查;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61

无痛胃镜是在普通胃镜检查的基础上, 先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剂, 帮助患者迅速进入镇静、睡眠状态, 在毫无知觉中完成胃镜检查, 并在检查完毕后迅速苏醒。由于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毫无痛苦, 可以避免患者在痛苦状态下不自觉躁动引起的机械损伤, 特别适合心理紧张、胆怯的患者。为了保证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治疗能够顺利进行,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份以来在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消化内科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240例, 男145例, 女95例, 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3.67±7.63)岁。其中, 慢性胃炎89例, 消化性溃疡102例, 胃癌49例。患有高血压者22例, 糖尿病者19例, 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治疗前已将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 2 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均采用护理干预配合无痛胃镜查检。

1. 2. 1 无痛胃镜检查前准备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手术麻醉史、过敏史, 有无严重肝、脑、肾、心、肺疾病以及各种常规化验检查结果。常规禁饮食、禁饮水12 h, 以防止因呕吐物误吸导致患者窒息的危险。测量体重, 以供麻醉用药量参考。

1. 2. 2 心理护理 面对次日即将到来的无痛胃镜麻醉, 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患者经常提到的“麻醉是否安全”、“麻醉会不会影响智力”等问题, 往往可能引起患者情绪波动, 使患者辗转反侧, 难以入睡。为此, 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给患者进行耐心的讲解有关麻醉的相关知识, 以体贴同情的语言安慰患者, 纠正患者对麻醉的错误认识, 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心理准备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 帮助患者入睡, 而且对次日平稳进入麻状态也极有帮助。

1. 2. 3 饮食护理 因为麻醉作用未消失, 过早进食会使食物容易进入气管, 故检查后1 h方可进食水。如进行病理检查, 应在检查2 h后进温凉、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烂食物1 d, 以免粗糙食物对胃黏膜创面摩擦, 造成出血。限制摄入刺激性食物, 如咖啡、浓茶、酒和碳酸饮品等。进食时要多加咀嚼, 避免急食。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如呕血、便血, 有无腹痛、腹胀等, 发现异常立即作相应处理。平时应保持情绪乐观, 注意生活规律与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

1. 2. 4 密切观察和处理并发症和意外 麻醉的并发症主要见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如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欠妥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 护理人员要熟悉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与紧急处理措施, 配合麻醉师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1. 2. 4. 1 呕吐和窒息 当患者出现恶心、吞咽动作、呃逆等先兆时, 应立即将头部放低并偏向一侧, 患者呕吐后迅速用吸引器吸尽口腔和咽喉部分泌物。

1. 2. 4. 2 呼吸道梗阻 最常见的原因是舌后坠及咽喉部积存分泌物。由于麻醉后患者上颌肌肉松弛, 舌根后坠, 使上呼吸道不全梗阻而产生鼾音。患者咽喉部有分泌物则呼吸时有粗音。如果发生舌后坠时应用手托起患者下颌骨, 鼾音即消失。同时放入口咽通气道并吸出分泌物, 可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

1. 2. 4. 3 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发生低血压的因素:①麻醉因素:的心肌抑制与血管扩张作用, 过度通气所致的低CO2血症, 缺氧所致的酸中毒, 以及低体温的影响, 均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低血压。②患者因素:患者有严重低血糖、心律紊乱或急性心肌梗死等, 都可伴有不同程度低血压。处理方法:①患者麻醉过深者应减轻麻醉;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充分供给氧气;③给予适量阿托品以抑制迷走神经张力过高;④应用升压药物, 根据病情及病因慎重应用, 常用麻黄碱以提高血压。

1. 2. 4. 4 急性心肌梗死 麻醉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多与患者本身潜在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关。①冠心病患者;②高龄;③患者有动脉硬化;④高血压患者, 其心肌梗死发病率为正常人2倍;⑤手术期间有较长时间低血压。处理方法:①做好患者持续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②充分供给患者氧气;③药物治疗(扩血管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1. 2. 5 麻醉后苏醒期间的护理 麻醉停止后,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仍将持续一定时间, 在这期间潜在的危险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时, 随时可以出现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的异常而发生意外。因此,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麻醉后苏醒期间的护理。

1. 2. 6 防止意外损伤 患者苏醒过程中常常出现躁动、不安和幻觉, 应妥加给予保护。如果看见患者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恢复, 瞳孔稍大, 呼吸加快, 甚至有、转动, 是患者即将苏醒的表现。此时患者最易发生躁动, 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保护患者, 防止发生意外损伤的发生。

2 结果

24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均顺利完成无痛胃镜检查。

3 讨论

医学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护理学科的极大进步:①护理观念的创新, 既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②护理模式的转变, 既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无痛胃镜检查就是其中之一, 无痛胃镜在麻醉下行胃镜检查, 无论在可行性、效果、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临床运用中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发生并发症和意外, 并及时处理和护理一些不良反应。术后, 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步态不稳等症状, 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复。因此, 术后12 h内不可饮酒, 不可从事高空作业, 不可驾车、骑自行车及操作机器等[1]。无痛胃镜是让患者在安静、不焦虑、注意力下降、事后遗忘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 并发症少, 恢复时间短, 效果良好, 使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无痛胃镜无论在医疗技术的发展、检查确诊率的提高还是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都是优于普通胃镜的[2]。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树立健康心理, 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同时减轻患者痛苦, 使无痛胃镜检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昌泉, 李跃川, 马晓梅, 等.无痛胃镜54例临床应用体会.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2(2):219-220.

第7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环甲膜,环甲膜穿刺术,环甲膜切开术,急性喉梗阻

中图分类号: R767.91 文献标识码: B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喉梗阻是临床各科室的急重症,如急性喉炎、各种原因的急性喉头水肿、急性会厌炎、全麻患者难插性气管插管或全麻术后舌根后坠性梗阻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引起患者呼吸窒息乃至死亡。在医疗急救方面,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常需紧急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或环甲膜切开术,由于需要由专科医生实施操作,且在紧急情况下增加了操作难度,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生命危险。为了更安全快速有效地解除各种原因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我们于2009年9月~ 2012年3月,研制了一种简便快捷的环甲膜快速穿刺通气装置器械,通过实验验证和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2年3月共进行环甲膜切开术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49.05岁。56例患者中,急性喉炎2例、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合并喉梗阻13例、颈部或喉外伤6例、脑外伤急性呼吸困难9例,全麻患者难插性气管插管5例,全麻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门水肿性梗阻15例,扁桃体切除术后并发颈部多发性巨大脓肿1例,喉部肿瘤合并Ⅲ°呼吸困难5例。

1.2方法 患者取平仰卧位,头稍后仰,快速消毒、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1ml局部麻醉[1]。触摸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准确标志,确定环甲膜位置。其上为喉结及前角的下缘,下为环状软骨弓上缘,两者之间的凹陷处, 即环甲膜的位置。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并稍微绷紧皮肤,使环甲正中韧带拉紧,利于穿刺和手术。右手握持环甲膜"快速穿刺刀-套管组合体",沿环甲膜正中水平位置,分别刺入皮肤及环甲正中韧带和黏膜,有落空感时即确定已进入气管,然后用左手按压住外管继续进入,右手同时抽出管内穿刺刀,有气体自管口喷出,即表示穿刺成功,然后固定外管束缚带。通过外管接口可以吸氧或吸痰,亦可接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1.3器械研制 环甲膜快速穿刺通气装置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1 2 0216428.1)。本装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套管柱状穿刺刀部分,其刀头部位呈等腰三角形,柱体部分略呈扁柱弧形,其后端设有柱形手柄,本部分亦兼做套管内芯的作用;第二部分为柱状穿刺刀外的并与其相对应的略呈弧形套管,套管后端有柱状呼吸管接口,通过呼吸导气管可与呼吸气囊或呼吸机相连接;使用时将套管部分套在柱状穿刺刀外层,组成"穿刺刀-套管组合体",方便使用,此两部分的制作材料为ABS工程塑料。第三部分为手动简易呼吸器气囊。

ABS工程塑料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其化学名称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英文名称为: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ABC),ABS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具有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的优点,还具有易加工成型、低气味,良好的耐腐蚀性、制品尺寸稳定、硬度强、表面光泽性好等特性。ABS的外观为不透明呈象牙色的粒料,其无毒、无味、吸水率低。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器仪表工业、机械工业、一次性医疗输液及注射器具中。

1.4动物实验 选择健康实验犬4只,雌雄各2只,年龄2~3岁。仰卧位固定动物,环甲膜处表面脱毛、消毒,用2%利多卡因2ml于动物环甲膜对应部位皮下注射局部麻醉,然后自动物环甲膜处刺入"穿刺刀-套管组合体",拔出穿刺刀部分,固定带固定套管。

2结果

2.1动物实验结果 4只实验犬均一次性环甲膜穿刺置管成功,分别带管2d、4d、7d。带管期间未行药物治疗;检查刀口1次/d,未见感染征象;拔管后分别观察3~6月,其犬吠声及全身活动情况未见异常。

2.2临床结果 全部56例患者均在紧急情况下,完成环甲膜穿刺切开置管术,术中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带管时间分别为1d26例,2d13例,3d8例,4d4例,5d1例;其中有16例转为气管切开术,分别于术后2w及1月内拔管;有3例喉癌患者带气管切开套管及气管单管出院,其余病例均完全恢复拔管出院。所有患者均随访6 个月~2 年,均无喉狭窄、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环甲膜位于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之间,为圆锥形有弹性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是喉弹性膜前部弹性圆锥的一部分。喉弹性膜位于喉腔粘膜的深面,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膜,左右各一,并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方形膜,下部称弹性圆锥,弹性圆锥由甲状软骨角内面下份开始,呈扇形向下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的内侧。弹性圆锥的前中部附着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称为环甲膜,其中央增厚的部分称环甲中韧带,环甲膜切开时主要切开环甲膜及环甲中韧带[2]。

环甲膜形状略呈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其上宽下窄。Prithishkumar IJ等[3]对50例尸体喉部结构进行解剖测量,环甲膜男性及女性的平均宽度分别为8.41 mm及6.30 mm,其平均高度分别为6.57 mm及5.80 mm,环甲肌之间环甲膜的平均宽度为8.2mm。王辉[4]等对20例正常成人尸体喉部标本解剖,并对其环甲膜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其顶宽(上宽)为(16.1±1.2) mm,底宽(下宽)为( 6.2±2.8) mm,高即环甲正中韧带高度为(11.0 ± 1.0) mm。皮肤至环甲膜内面黏膜的厚度为( 4.0 ±0.5) mm,经皮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最小进针深度为( 7.0±0.5) mm,最大进针深度为( 28.6 ±2.5) mm。对此解剖学基础的了解,有利于对穿刺器械的设计和术中操作,为器械的制作和环甲膜穿刺深度提供理论依据。

环甲膜的深部即为喉的声门下腔部分,其后壁为环状软骨板,环状软骨板较宽且厚,其垂直高度约2~3cm,板的背面正中有一条嵴突,食道上端的前壁借部分食道纵肌纤维附于此,所以穿刺时一般不会穿透环状软骨板而损伤食道[5]。我们在设计和制作环甲膜快速穿刺通气装置时,根据成人和儿童的不同解剖结构特点及解剖测量数据,将环甲膜穿刺器具的安全长度设计为1.5~2.5cm;并制作成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型号,其长、宽、高分别为2.5×1.0×0.8cm、2.0×0.8×0.6cm、1.5×0.6×0.5cm,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及体形患者的需要,这样既能保证全层切透环甲膜,又不至于损伤气管后壁环状软骨板黏膜。

环甲膜穿刺成功的关键是定位准确。在实施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应取去枕仰卧位,肩部垫枕,以使环甲正中韧带拉紧,利于解剖标志的显露。文献报道,环甲膜穿刺或切开的位置及切口形状大多主张采用横切口,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6],但亦有主张在喉结下方做纵切口[7]。在具体手术中操作时,"穿刺刀-套管组合体"要先与环甲正中韧带呈垂直方向刺入,当进入1cm左右即有落空感,表示已进入声门下腔内,此时应将刀头部位略斜向内下方, 穿刺体与颈部皮肤可以呈35~45°角左右, 再进入少许,然后用左手按压住外管继续进入,右手同时抽出管内穿刺刀,有气体自管口喷出,即表示穿刺成功,然后固定外管颈部束缚带。

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为出血和喉狭窄等。环甲膜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环甲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分支)[2],环甲动脉自环甲膜上部的外侧穿入喉内,供应喉的上部血运;左、右环甲动脉之间常有小吻合支(环甲动脉弓)自两侧横行。以往认为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如果损伤黏膜较多,或环甲膜套管留置时间过长(超过8h),易发生继发性喉狭窄[8,9]。但黄迪炎等[10]报道了12例环甲膜切开套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15d的病例,术后经过1年的纤维喉镜和电子动态喉镜随访观察,显示喉内结构正常,声带运动正常,未见声门下狭窄。Mutzbauer TS亦报道环甲膜切开术后未发现喉狭窄病例[11]。更多的观点认为[12]:只要熟悉环甲膜的解剖特点和术中定位准确,可以避免发生喉狭窄等并发症。本组病例术后置管时间分别为1d~5d,经6 个月~2 年的随访,均无喉狭窄、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说明利用本器械抢救喉阻塞的患者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快捷,不易损伤气管后壁和食管、无并发症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刘洪,庞玲,辛培尧,等.环甲膜穿刺置管术治疗急性喉梗阻[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20( 5 ) :447-448.

[2]许耿,王跃建主编.耳鼻咽喉科临床解剖学[M].第1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9.

[3]Prithishkumar IJ,David SS. Morphometric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working dimensions of cricothyroid membrane in south Indian adults:with special relevance to surgical cricothyroidotomy[J].Emerg Med Australas, 2010,22( 1) :13.

[4]王辉,周新华.环甲膜穿刺、切开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J].山东医药,2008,48(18):39-40.

[5]吴学愚主编.喉科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30.

[6]杨海斌,邓燕飞,乐家振.环甲膜切开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 6 ) :412.

[7]郭亚青,王相成.环甲膜切开选择性代替气管切开251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 4) :396-397.

[8]黄选兆主编.耳鼻喉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1-162.

[9]邱蔚六主编.颌面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0-171.

[10]黄迪炎,纪宏志,王学礼.环甲膜切开术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耳鼻喉杂志,1999,34(4):240.

第8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 治疗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28-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大面积脑梗死是更为严重的脑梗死类型。大面积脑梗死是指因动脉主干闭塞后导致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率明显增高,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逐渐增加,故早期检查确诊、 积极有效地治疗、康复治疗等对大面积脑梗死存在重要意义。本文对本院近期收治的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0~ 85岁,平均年龄67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例, 高脂血症史9 例,糖尿病史8例,心脏病伴发心律失常史6 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6 例。在睡眠及安静状态下发病10例,活动中发病7例。发病时血压升高10例; 意识障碍13例, 占76.47% , 其中嗜睡6例, 昏睡4例, 昏迷3例;意识清楚4例;偏瘫15例;头晕呕吐9例;言语不清16例;双眼侧视麻痹2例;眼底视水肿14例;单侧巴氏征阳性11例, 双侧巴氏征阳性6例;合并肺部感染8例;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7例;脑疝形成2例;梗死后合并脑出血2例; 呼吸困难6例;中枢性发热6例。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早期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积极控制颅内压(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 速尿、 甘油果糖针等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维持血压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康复治疗。疗效标准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梗死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评定标准。本组比病例,基本痊愈1 例( 5.8%) , 显著进步3 例(17.6 %) ,进步7例(41.2 %) , 无变化2例(11.8%) ,恶化2例( 11.8%) ,死亡2例( 11.8%)。

2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0%,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高和意识障碍,临床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佳。大面积脑梗死根据Adamas分类方法,指脑梗死范围大于3cm2并累及脑解剖部位的两支大血管主干供血区者。脑水肿高峰期内很容易出现脑疝、 中枢性高热、 呼吸衰竭、 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通过积极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的运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注意心脏情况、防治应激性溃疡伴出血、早期进行康复等治疗,观察到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占11.8%, 治疗总有效率为 64.6%。综上后认为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或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或是动脉硬化斑块脱落,而突然引起颈内动脉系统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闭塞所致。高血压加速脑动脉硬化,小动脉或微动脉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直接损害脑,而且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小板聚集,而致血栓形成,或在原来斑块的基础上,斑块基底部破裂,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阻塞,故高血压、 高血脂疾病的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易产生附壁血栓,也是产生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弥漫性改变, 动脉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患糖尿病的患者。脑梗死会引起应激性溃疡,应尽早预防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 H2 受体阻滞剂,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 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 再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冰冻生理盐水鼻饲。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以开始床边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致残率。

总之通过对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得出大面积脑梗死多系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所致。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在预防。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 降低血糖、 降低血脂、控制心律失常是预防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运用、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密切注意心脏情况、 防治应激性溃疡伴出血、早期进行康复等都可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提高治疗有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8-149.

第9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肠梗阻;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1]。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绞窄性肠梗阻者为10%~20%。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2]。治疗肠梗阻最有效的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手术期间如护理不当容易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我院自2013年1月~11月以来收治的30例肠梗阻患者,通过加强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肠梗阻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45.7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平片、CT、彩超等检查,结合肠梗阻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确诊为肠梗阻。其中行肠粘连松解术13例、回肠部分切除术5例、回肠横结肠吻合术5例、小肠切除术5例、结肠造瘘术2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没有其它严重遗传病史。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护理评估 术前详细的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有无感染、饮食不当、过劳等诱因,既往有无手术外伤史及其他肠性病变;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定时测量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腹胀、呕吐及腹部体征情况。针对不同的症状予以适当处理,在患者呕吐时,嘱咐患者坐起或头侧向一边,以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给予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使患者采取低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腹部张力,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2.1.2心理护理 由于肠梗阻患者发病急,常表现为你剧烈疼痛,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尤其是得知要进行手术治疗时,使得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耐心的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及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尽量打消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3]。

2.1.3禁食、水与胃肠减压 及时抽出胃内容物,使胃处于排空状态,有效地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胀防止呕吐。保持胃管畅通及有效负压90mmHg。注意做好鼻腔及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2.1.4营养支持 肠梗阻患者由于反复呕吐导致不能进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和完全肠梗阻患者更为严重,要及时给与静脉输液,补充液体量和营养成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 根据患者的麻醉方式进行护理,未清醒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麻醉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者取半卧位,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利于腹腔引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变换可促进肠蠕动[4]。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血压及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了解术中病情及用药情况,注意观察胃肠减压的量、颜色、性质和伤口有无渗出,接通各种引流管,严密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2术后营养支持及饮食护理 肠梗阻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不能进食,要及时给予短期肠外营养,根据检测的血生化指标,调整水、电解质的补充,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可以补充因长时间禁食消耗的蛋白质,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待排气后拔出胃管,先口服温开水,无腹痛腹胀时可进流食,3~4d时换成半流食,10d后可进软食,饮食由全流、半流、软食逐渐过渡[5]。

2.2.3术后早期活动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若患者病情平稳,术后24h即可在床上活动肢体,争取尽快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减少早期活动可减轻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

2.2.4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前要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恢复期的一些注意事项,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腹部受凉,避免饭后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不适时,及时来院就诊[6]。

3结论

通过加强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可提早进食,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几率,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几率,改善消化道黏膜的功能,提高治愈率,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3:246.

[2]李公艳.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52例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08(11):245.

[3]郑玉贤.肠梗阻手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06):12-13.

[4]郭淑梅.老年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