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精选(九篇)

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

第1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第2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24-01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快速发展,手术量也快速增长,为了加快手术床位的周转率,同时为了保障手术麻醉后患者的安全性,我院于2011年建立了麻醉恢复室。借鉴上级医院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本科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全麻及椎管内麻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麻醉后监护。2011年7月-2012年7月全年共收治1485例手术麻醉后病人,发现并及时处理了72例麻醉后并发症:苏醒延长18例,低氧血症23例,肺通气不足7例,低血压24例。使患者恢复期安全得到保障,平稳转出恢复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麻醉恢复室的设置:

麻醉恢复室的设置靠近手术间,与手术床位之比为11.5-2【1】,恢复室每张床备有电源插座多个,中心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多功能治疗车。,室内备有急救物品及常用物品:如除颤仪、麻醉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吸氧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道、动静脉穿刺包、输液泵等。备有各种急救复苏药品【2】:各种拮抗药和呼吸兴奋药、镇静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药、血管收缩药和血管舒张药、强心药、糖皮质激素、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脱水药、抗组织胺药和解痉药,以及各种常用的静脉液体等。恢复室护士要每天对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进行清点,及时补充。

2 人员配置及管理 :

恢复室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为:2-31,危急病人增加到1:1【1】,我院恢复室设置麻醉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各一名。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恢复室由麻醉科主治医师和恢复室护士进行管理,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当由麻醉医师决定,恢复室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恢复室护士必须经过麻醉恢复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手术室护士担任,能够熟练掌握恢复室内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抢救复苏技术。

3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

3.1 准备阶段 恢复室护士应检查各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更换各种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麻醉机面罩、湿化瓶及灭菌用水,进行室内用物清洁消毒工作,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由于手术的原因,每天早上9:30之前大多是闲置的,恢复室护士空闲时间负责麻醉科病人的费用登记及物品、药品补充。为了缩短连台手术的等候时间,在恢复室内协助麻醉医师做好连台手术前全麻诱导工作、施行硬膜外穿刺等工作,提高了手术床周转率。使恢复室人力物力得到了合理利用。

3.2 接收病人,做好接班工作 手术结束,病人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护送入恢复室,并与麻醉恢复室的医生和护士交接病人情况:①一般情况:患者姓名、年龄、术前特殊病情、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前用药、病历和其他物品等;②术中情况、术中用药、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③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功能、氧饱和度、自主呼吸情况等。④各种管道、皮肤完好情况。

3.3 严密监护病人 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常规监测及治疗:如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输液。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给病人系上安全带,防止坠床。并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保持恢复室室温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对于恢复缓慢者,遵医嘱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3.4 发现异常情况迅速处理 手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有:全麻后清醒延迟;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低氧血症;术后低血压;术后高血压;心率失常;少尿等。遵医嘱处理术后并发症。

3.5 掌握拔除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操作程序 病人清醒符合拔管指征:①患者完全清醒,呼之能应。②各种反射如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③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④患者吸空氧10min后, SPO2不低于95%或达到术前水平能维持10min,血气分析指标正常。 ⑤血流动力平衡。遵医嘱拔管。拔除气管插管的操作程序: ①放松气管插管固定胶布②拔管前彻底吸净口咽鼻腔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内吸痰,松开气囊,将吸痰管越过导管前端,边吸边将导管慢慢拔出,牙垫留口中以防病人咬住导管③拔管后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立即面罩吸氧,流量4L/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3.6 填写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恢复室护士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入室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患者恢复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处理,输血输液量、尿量等记录,普通患者每15分钟记录一次,危重患者每3-5分钟记录一次[3]。

3.7 病人出科 当病人清醒,呼吸、循环等各项指标稳定,符合出恢复室的指征,由麻醉医生诊视同意出恢复室。由麻醉医生(或护士)与工人共同护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情较重需长时间监护的病人,送ICU继续治疗,必要时携带氧气枕和简易呼吸囊,用于途中维持呼吸。病人离开恢复室后,关闭仪器设备,整理各种管道和导线。

4 病人出恢复室的指征:

4.1 神经系统:神志清楚,定向能力恢复,平卧时抬头>5秒钟,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

4.2 呼吸系统:已拔出气管导管,脱氧10分钟SPO2>95%,通气量足够;呼吸频率正常;无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阻塞等);肺听诊无异常;根据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嗽。

4.3 循环系统:循环稳定,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波动在30%左右,无心率失常表现。

4.4 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药、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方可转出麻醉恢复室。

5 体会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减少了手术病人在手术室的逗留时间,加快了手术床位的周转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麻醉术后病人在恢复室严密监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保障了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第3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身麻醉;躁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27-02全身麻醉病人术后恢复期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躁动。全身麻醉恢复期躁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也是全身麻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了解全身麻醉病人恢复期躁动发病原因、机制、危害及预防,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将其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极大地提高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1]。我科2013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301例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恢复期的病人,有预见性地对362例躁动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来源于我院2013年10月-2013年11月进行颅脑、普外、骨科、妇科、脊柱外科、及耳鼻喉科等全身麻醉手术的病人,共2301例,年龄1岁~88岁,平均47岁;静脉麻醉8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2293例。362例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其中男212例,女150例;临床表现为轻微兴奋、躁动不安、无挣扎坐起和暴力倾向,如拔除引流管、尿管、胃管等。

2 原因分析

引起全身麻醉恢复期的躁动原因很多,约有80%病人术后躁动常见于的作用以及各种有害因素,如疼痛、导尿管、气管导管的刺激[2,3]。常见全身麻醉后躁动有关的麻醉用药有:地氟醚、七氟醚、阿托品、氧哌利多、东莨菪碱、氯胺酮、依托咪酯、阿片类药物等。吸入麻醉后,撤退时过快所致的过早苏醒及镇痛不全也是导致术后躁动发生的原因之一。各种原因的低氧血症均可导致病人脑组织缺氧,产生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以及躁动不安。病人自身因素:①本组术后躁动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能男女对疼痛等不良刺激的耐受程度有差别所致;儿童和年轻病人明显多于老年病人,这可能与老年病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下降有关,与文献报道相近[2]。②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程过度担忧,均可增加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③病人对物产生的兴奋反应,包括吸入物、术中一些催眠镇静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均可引起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全身麻醉恢复期病人需专人护理,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10min监测1次,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防止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常规用约束带约束病人腕部和膝关节上方10cm处,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限度;确保各种引流管道通畅,严密观察引流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

3.2 心理护理

术前访视能减轻病人的焦虑程度,降低拔管后躁动发生率[4]。为了减轻病人由于不了解手术而产生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减少麻醉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的使用,更好地保证麻醉复苏和手术效果,可向病人提供某种应激手术的真实信息,增强其耐受性[5]。如意识清醒病人术前应告知手术麻醉方式和麻醉后恢复期的感觉,术后留置导尿管的作用和可能会有的不适等。

3.3 及时、良好的术后镇痛

全身麻醉期间病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消失,停药后最先恢复的是对疼痛的反应,所以,疼痛是引起病人苏醒后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可取得良好效果,手术结束在缝皮肤时应用少量止痛药物,如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

3.4 及早清理口腔、呼吸道,及早拔除气管导管

术毕病人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稳定,达到有效潮气量,非口腔、鼻腔、咽喉部等对呼吸道有特别要求的手术,无需完全清醒后拔管。这样可以减轻清理口腔、呼吸道及拔除气管导管的各种刺激,从而降低全身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

3.5 加强护理

病人已出现躁动,在原因未明确之前应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伤害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清醒病人应耐心予以解释,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调整病人舒适的,同时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连接,可用镇痛、镇静药物,如小剂量丙泊酚或芬太尼静脉注射能够有效控制躁动,必要时重复给药。如果原因较明确,应立即予以消除,如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的病人,如有拔管指证则尽快拔管,给面罩吸氧,以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3.6 其他

术毕充分排出吸入,减少残留,可在手术结束前10min~20min停止吸入全身,改用短效静脉,如丙泊酚0.8mg/kg~1.0 mg/kg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吸入吸入浓度过高,吸入时间过长,停药时间过晚均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术后常规应用肌松药拮抗剂不用阿片类拮抗药(如纳洛酮)。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时开始应用,一般用新斯的明2mg分次静脉注射,这样既可快速恢复病人的呼吸功能,又能防止病人出现肌松药的残留作用,降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但手术结束后不用阿片类拮抗药(如纳洛酮),有时为了有效镇痛,会应用阿片类药物,也尽量不用其他催醒类药物,病人以自然苏醒为原则。

4 小结

引起麻醉病人恢复期躁动的常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如病人对物敏感性的不同、年龄、性别、手术刺激等。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扎实的相关知识,同时还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恢复期病人细致观察,有预见性地对病人进行有效预防和护理,以减少恢复期躁动的发生,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恢复期。

参考文献

[1]白智萍,易亚玲,王琦,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05,26(5):463-465.

[2]黎祖荣,王明德,魏佳,等.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536.

[3]朱巧梅.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65-66

第4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临床路径;静脉全身麻醉;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58-01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病种制定出医院内相关医务人员遵循的诊疗模式,从病人入院至出院依照该模式进行检查、麻醉、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的管理。临床路径是一种医疗管理模式的转变,综合疾病、心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缩短诊疗过程,节约医疗费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目前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执行,并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在2010年已启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工作。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模式,将使患者治疗项目过程趋向于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发展,医疗行为在治疗中的随意性得到限制和减少,从而能够有效实施规范,保证了医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我院自2010年5月以来逐步在整形美容门诊行静脉全身麻醉的病人实施临床路径的麻醉管理模式,明确医生职责和工作流程,不断地修正和实践,逐步制定了完善的麻醉安全管理流程和制度。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整形美容门诊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病人的基本资料和麻醉实施质量安全、流程时间、费用情况、病人满意度的对比。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整形美容门诊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病人20例(I组),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病人20例(II组)。两组病人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无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无麻醉相关禁忌症。

2 临床路径的制定

依据减少整形美容门诊病人麻醉费用,提高麻醉质量安全的临床路径管理的原则,结合我院整形美容门诊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麻醉管理的基本流程:规范手术麻醉前检查项目、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及药物的选择,麻醉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升病人的满意度,保证麻醉质量和安全标准。

2.1 管理小组:由整形美容科主任和麻醉科主任负责管理和监督麻醉管理的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

成员:整形美容医生和护士,麻醉医生。

2.2 制定和解读临床路径:由麻醉和整形美容科主任共同主持,召集全体医护人员解读临床路径的意义,分析讨论和制定整形美容门诊静脉全身麻醉管理的基本流程和麻醉方案,动员全体人员强化观念,自觉遵照手术麻醉管理路径执行,并及时进行沟通和修正,确保该临床路径的科学性、程序化和标准化。

2.3 建立门诊计算机管理系统:分为3大板块(1)基本信息采集:由整形美容门诊医生录入病人的基本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开具手术麻醉前检查项目,病人有特殊情况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共同沟通确认特殊检查和术前准备。(2)手术麻醉信息录入:包括手术前沟通记录、手术和麻醉知情同意书、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术殊情况的沟通等。(3)术后护理记录单:包括病人离院前的评估记录。

3 临床管理路径

(1)整形美容门诊实施手术行静脉全身麻醉的病人由门诊医生进行基本信息录入和初步评估(包括ASA分级,既往疾病史,循环和呼吸系统评估)并和病人第一次沟通,有沟通记录。

(2)完善手术病人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等检测,并录入门诊病历。

(3)麻醉医生和门诊医生共同评估病人情况,确定手术及麻醉方案,与病人沟通,告知手术前禁食水和注意事项,签署麻醉和手术同意书。

(4)麻醉实施和管理:由麻醉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手术种类、时间长短确定物的选择。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最少三次术中沟通,保证及时麻醉复苏,减少术后等待时间和节约用药。

(5)麻醉复苏后监护管理:病人苏醒后生命体征平稳,转入门诊术后恢复室,麻醉医生和恢复室护士进行交接,并记录电子病历。

(6)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并录入电子护理病历。

(7)建立离院病人评估系统:麻醉医生或临床医生评估离院标准,并录入护理记录。

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对象信息采集,录入Epidata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学数据处理,将两者基础资料,实施手术麻醉后的总费用,术后并发症,离院时间、病人满意度等进行比较。

5 结果

5.1 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等基本信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2 两组病人实施手术麻醉后的总费用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两组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4 两组病人离院时间和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体会

整形美容门诊手术病人术前准备时间有限,病人情况的评估易发生遗漏和疏忽,病人在院观察时间短,手术麻醉的安全隐患多,潜在风险高。

在整形美容门诊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管理的临床路径,创建门诊电子病历,不但能够为医生提供系统和方便的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科室间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了和谐的医疗环境,不但能够减少病人的手术麻醉费用,缩短在院就诊和观察时间,病人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得到了提升。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朱士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594-596

第5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心理疗法

1 1995年kolcaka 提出舒适护理[1]的概念,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舒适护理理论大致包括4个方面: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 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2]。手术室护理是围绕手术这一特定时期,针对手术和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而采取的各种护理措施。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全过程护理[3]。我科为开展这一模式,以各科共300例手术为视点,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本组300例,男性137例,女性163例,年龄3个月至84岁。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154例,椎管内麻醉106例,局部浸润麻醉40例。普外科手术89例,妇科手术61例,胸外科手术35例,脑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35例,泌尿外科手术40例,眼科手术19例,口腔科手术2例。

2.2方法

2.2.1术前访视(心理舒适护理)手术室护士用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针对不同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解除思想负担。向他们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进入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告知在手术期间有手术室护士陪伴他度过手术期并对其进行护理。倾听他们说话时专心,回答询问时认真,尽量鼓励病人讲出心里话,尊重其隐私。对于儿童,手术室护士向患儿及其父母提供必要的信息,讲解术前禁食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要求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如对3个月至6岁的患儿,巡回护士通过讲童话及哄、抱等亲密接触使其产生信赖感;而对)7~15岁的患儿,巡回护士则握着他们的手对其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与患儿建立友好的关系。

2.2.2术中舒适护理(心理、生理舒适护理)

2.2.2.1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将病人送入安静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5度,湿度50%左右。在病人听得见的距离内不允许有喧闹声。虽然术前访视对手术病人的心理不适有所缓解,但手术室惯常的情景和声响会使病人迷惘,产生恐惧等不适感。因此,巡回护士借助术前访问时建立的关系,激发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如老年人对手术的心理耐受力较年龄人更加有限,孤独感、自卑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兼而有之。此时,巡回护士以轻松的语调、适中的音量亲切地说:“大爷(大妈),昨天我去看过您,还记得吗?我是某护士,我和您的医生会随时关照您,随时向您的家人通报消息。有什么不舒服您尽管告诉我!为让病人感到舒适,可以给病人枕头,可解开或松开病员服的领口以利于呼吸,可为病人盖暖和的毛毯,婴幼儿可在手术床上垫变温毯。对于患有风湿病、关节炎、支气管炎的手术病人注意局部保暖,如用柔软的棉垫保护膝盖等。术前用药常包括腺体分泌拮抗药物,会使病人感到干渴不适。为使病人舒适,可用药棉湿润口唇。对于非全麻病人,我们简略介绍准备进行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静脉注射,为什么要系固定带,告诉病人系固定带就像坐汽车扎安全带一样,能保证术中安全。进行注射等护理操作时稳、准、快,动作轻柔娴熟,减少疼痛刺激带给病人的不适。

2.2.2.2 减轻手术的不适,在放置前,将所有用来维持的臂撑、头架、布类或护腕均加上衬垫,以减轻病人的生理不适感,同时也防止压迫神经和血管。仰卧位时注意病人伸展的双臂与身体的夹角不要超过90度,以60~75度为宜,并为病人伸展的双臂垫盖包布或海绵垫,防止大量输入液体或臂丛神经损伤造成病人的不适。对婴幼儿采取“大”字固定法时,可选用骨科棉垫式小夹板做支持点,绷带环扣式固定;侧卧位时选用适合婴幼儿生理特点的自制软支架,以使患儿舒适。成人侧卧位时两腿间置1大枕以减轻上面腿的压力,手术床两边安装撑架,短撑架位于病人背部,长撑架位于面前,臀部盖1条中单,用安全带固定,以利于病人稳定及舒适。截石位时,请麻醉师或医师帮助将病人双腿同时抬起,并弯曲放入脚撑,移开时也是如此,防止病人腰部扭伤造成不适。椎体手术俯卧位时,在手术床上垫1条中单,待病人麻醉后,1人抬起中单将病人置于俯卧位,再将病人移至架上,足部垫枕头,以防止病人曲屈造成不适。

2.2.2.3手术中,病人常会合乎情理地感到自己丧失了尊严,因此在麻醉及术中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必须暴露时,应先麻醉,后摆放手术及消毒,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在施用麻醉剂前,将谈话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别对于处于全麻诱导期的病人,因为病人最后丧失的知觉是听力。椎管内麻醉时,巡回护士帮助病人维持不动,轻声平静地告诉病人会有什么感觉。对骨科病人,当需要电钻时告知他们电钻的声音及动骨的感觉。对实施非全麻区段麻醉的其他手术病人,术中及时告知他们出血不多,手术很顺利,不要过分紧张等。术中适当抚摸病人的肌肤,如抚摸患儿额头、轻握病人双手,可使病人感到心理舒适。对于因牵拉反应感到不适的病人和剖宫产产妇在取出胎儿时感觉的一些细微疼痛,上述措施均产生了良好效果。全麻病人可用四环素眼膏涂抹眼部或用护眼贴以防止结膜干燥。

2.2.2.4手术结束时,用温盐水擦拭净病人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病人穿好衣裤或盖好被单,若有引流袋可用别针固定在病员服上,同时面带微笑地问道:“(某)先生,感觉还好吗?手术已做完,我们送您回病房。”病人过床时选择搬移布单法或卷轴法,代替单纯的搬移法,以减轻因震动带给病人的疼痛不适。

3 结果

通过舒适护理的运用,本组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改善: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的发生率由1997年的17%下降为0.5%;"特殊手术未发生因压力造成的神经损伤和循环瘀滞;因手术护理不当而导致的婴幼儿术后高热发生率为0.1%;成年病人术毕畏寒症状减轻;术后随访病人满意度99.8%。

4 小结

将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感受到舒适与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增加了术后获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因此,运用舒适护理衡量是否为病人减轻手术带来的不适,是衡量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标准。把为病人提供舒适护理融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室整体护理中,不仅补充完善了其内涵,而且给手术室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带来了新的动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黑龙江护理杂志

第6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术前导尿;全身麻醉;耐受性;舒适度

留置尿管是全身麻醉病人手术前的常规准备之一,目的是解决术中、术后患者不能自解小便,利于暴露手术野,便于手术操作,避免术后尿储留。但是导尿管插入时机的不同会对患者的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科对全麻前后安置尿管的普外择期手术病人进行了观察,在麻醉效果消失后对导尿术出现不同的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4――2011-03全身麻醉普外择期手术病人208例,排除有泌尿系统异常者,患者入室时均意识清醒,且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男116例,女92例;年龄30岁-68岁,中位年龄46.5岁;随机分成对照组105例(清醒组)和实验组103例(全身麻醉组)。

1.2导尿方法手术前1d由病房责任护士向病人讲解留置尿管的目的,必要性及方法,给予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使病人配合治疗。对照组病人术前15min在病房留置尿管后送手术室,实验组病人在麻醉诱导结束,气管插管完成后留置尿管,麻醉诱导:芬太尼0.0002-0.0004mg/kg,丙泊酚4-12mg/kg,阿曲库胺0.3-0.6mg/kg.完成气管插管早男性病人均采用F16留置尿管,女性病人均采用F14留置尿管。导尿在技术操作上应该严格把关,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和意识,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操作轻柔,尽量减少黏膜损伤,把疼痛感和损伤降低到最小。

1.3评价指标0级为稍感不适,无疼痛,安静,无尿意;Ⅰ级为轻度不适,轻微疼痛,可忍受,有尿意;Ⅱ级为中度不适,下腹憋胀,有尿急、尿道疼痛,不能忍受;Ⅲ级为严重不适,极度不能忍受,有明显的下腹憋胀,尿道剧烈疼痛,尿急及欲将尿管拔除,巨伴有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1]麻醉护士根据病人麻醉复苏后尿道刺激反应进行评估并记录。

2结果

对照组58例病人对尿管耐受性和舒适度为:0级6例,Ⅰ级33例,Ⅱ级14例,Ⅲ级5例。实验组50例分别为2、20、16、12例。

3讨论

麻醉前留置尿管,病人有心理准备才能配合护士操作,引起的不适感或疼痛感多较轻微,其术后对尿管耐受性较好,但会加重病人术前的恐惧与不安情绪。而麻醉后留置尿管,虽可减轻病人置管过程中的不适,但在麻醉下留置尿管,侵入性刺激可引起局部释放组胺,缓解肽、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2],此时病人无痛觉,对尿管的刺激无任何反应,进入麻醉复苏期,感知觉恢复后,局部的致痛物质刺激尿道粘膜痛觉感觉器引起疼痛不适,同时病人对留置尿管缺乏反应性刺激和心理适应,对尿管刺激无耐受性,而出现应激反应。另外尿道括约肌受随意运动的控制,麻醉复苏后病人因疼痛或紧张可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3],而出现强烈的尿道刺激性反应,不利于术后护理和病人康复,其中尤以男性多见。结果显示,麻醉前留置尿管病人的舒适度,耐受性较好,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护理。无论麻醉前后留置尿管均应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征询病人的意愿,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必要时及时使用止痛药物,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绪梅,陆波,温米琴.尿道表面麻醉减轻术后留置尿管致刺激症状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5.

第7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妄想思维等[1]。在病人躁动时,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在一些心功能较差或并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相当重要。自2008年1月-3月本科出现了70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1月至3月本院复苏室病人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共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5岁。手术类型为头颈、胸腔、胃肠、肝胆、骨骼、泌尿外科病人。其中经静脉麻醉50例,吸入麻醉5例,静吸复合麻醉15例。

2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原因

2.1麻醉原因[2]

2.1.1术前用药

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有关如:氟哌利多、大剂量的胃复安、咪唑安定等苯二氮唑类药品,以及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

2.1.2术后止痛的不完善

各个病人对物的反应不一,不同个体存在对物的敏感性差异,某些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因素会影响脑组织对物的敏感性,常规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在麻醉苏醒期有相当多的病人诉伤口疼痛难忍,这也是比较明确的一种引起躁动的原因。

2.1.3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

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脓毒血症等,这些均可引起躁动或谵妄。

2.2手术原因[3]

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在耳鼻喉科手术、呼吸道、乳腺以及生殖系统等与情感关系较密切的部位进行手术操作。在儿童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喉等部位手术病史时,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定发生较高。

2.3病人本身的因素

2.3.1病人的年龄

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为多见。

2.3.2 术前的焦虑状态

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均可增加EA的发生。

2.3.3与生俱来的对物的兴奋,包括吸入物,术中一些催眠镇静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可能与病人的遗传有关。

2.4其他的原因

低温、膀胱胀、尿管的刺激等。

3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对策

3.1 一般护理

全麻患者手术毕,入苏醒室专人守护,给予氧气吸入或接呼吸机机械通气,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安排合适的,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并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用药及病人的情况和患者术前的情绪状况,向手术医师了解患者的术前用药情况和手术的情况,以助于了解有无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

3.2维持呼吸道通畅[4]

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拔除后,气道分泌较多的可鼓励其咳嗽,咳嗽无力者可助其吸出。同时应去枕平卧,并将头侧向一侧,有呕吐物及时吸出,可酌情使用止吐药如雷莫司琼0.3mg静推。出现舌根后坠的情况,可出现鼾声,氧饱和度下降,可托起下颌或应用口咽通气导管。出现尖锐的喉鸣声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去除诱因,充分加压给氧。遵医嘱用药,如: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氨茶碱2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新插管。

3.3稳定循环系统

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引流物的色、质、量,及时发现异常体征并汇报麻醉医师。

3.4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在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手术室室温过低,手术切口大面积暴露、补充大量液体可引起体温过低。低体温可诱发寒战、循环障碍、心律失常和苏醒延迟。故恢复室护理中应采取恰当的保温措施,如毛毯、电热毯的使用、液体及血液的加温、室温的调节等非常重要。

3.5防止意外损伤[5]

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出现躁动、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此时必须有专人守护,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种导管而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可按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

3.6疼痛治疗

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可出现情绪改变、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及出汗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采用静脉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

3.7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苏醒期时,应告知患者手术已经结束,过程顺利,以打消患者的顾虑。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患者和术前焦虑的患者更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对于由导管的刺激(绝大部分是因导尿管和气管插管)引起的烦躁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4小结

现在全身麻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对全麻苏醒期烦躁患者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快患者的周转,平稳地渡过麻醉苏醒期及早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自智萍、易亚玲、王琦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吉林医学,2005,26(5):463-464.

[2] 薛善富、袁风华.围手术期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69-470.

[3] 李学增.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70.

第8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应激;护理干预;麻醉

【Key Words】psychologicalstressresponse;nursingintervention;anesthesia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34-01

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源,不仅引起焦虑和恐惧心理反应[1]。还严重干扰病人的心理内稳态[2]。特别是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衣着工作方式的不同,加上陌生的护理人员,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加重。而传统的手术室护理只注重术前心理疏导及术中配合,却忽视了病人术后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以至于影响术后复苏。我们对67例全身麻醉下手术后清醒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把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手术后已清醒患者6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施术,其中声带息肉切除手术15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3例,上颌囊肿切除术22例,胃癌根治手术7例。

2术后护理干预内容

2.1术后监测全身麻醉下手术完毕后,病人清醒送至PACU室来复苏,首先护士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使病人有亲切感,并应告知病人手术已结束,待生命体征监测稳定后再护送病房。按常规用德国S盯PM1804型监测仪监测整个手术过程,观察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的变化,记录好生命体征以及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方法,了解手术中的麻醉用药、用量、辅助药的应用等。帮助安置好病人,嘱其安静休息,耐心、细心的解释及安慰,使患者达到心理适应。降低术后病人焦虑、担心的情绪。

2.2术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2.1术后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过程,结果,麻醉过程,环境及术后康复过程等问题会有烦躁、焦虑不安、担心,对于提出的问题护士进行了详细、耐心的解释及开展心理护理。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要求,术后注意点、康复过程等,护理干预后可使患者心中有数,消除了顾虑,放松心情,减轻其恐惧、焦虑情绪,增强了对手术后的信心。使病人在术后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

2.2.2健康教育术后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疼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身心问题。PACU护士术后直接与病人接触进行疏导解释,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年龄、职业、对疾病认知程度及不同的心理状态,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让病人了解手术的过程及愈后情况,使病人对手术后的恢复充满信心。

2.3术后导管护理术后有很多导管置入患者体内,因导管的位置不适会引起患者的疼痛、烦躁,尤其是导尿管,常会使病人有很强的尿意感,加剧病人的烦躁不适感,从而会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PACU护士应防止导管的扭曲,放置适当的位置,保持引流的通畅,严防引流管及引流袋压迫病人,导致病人不适。

2.4放松训练PACU室保持一个良好的、整洁的、舒适的环境,并选择一些优雅、轻松的音乐,也是一个系统干预过程[3]。护士有计划地把音乐用于手术后复苏,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音量、音调全可引起呼吸、血压、心跳和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促进人体内稳态,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促进其放松,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对于病人术后因麻醉反应而引起的发抖,而引发病人紧张恐惧感,PACU护士应及时给予加棉被保暖,并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并引导患者深呼吸,使病人全身放松,有利与术后的复苏。

3结果

3.1必要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术后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手术是外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病人心理最不稳定、最脆弱的时候。通过67例手术病人术后护理干预,术后复苏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疼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身心问题。手术室PACU护士术后直接与病人接触进行疏导解释。护理干预后病人消除了顾虑,放松心情,使病人在术后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手术后复苏顺利进行。从67例病人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应激反应对照表说明术后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4讨论

术后心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病人术后的焦虑、恐惧、疼痛,从而使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针对患者者术前、术中、术后担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解释、疏导和安慰等松弛训练,讲明有关手术的知识,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要求,术后注意点、康复过程等,使病人安全顺利度过手术复苏关。

参考文献

[1]崔东辰, 耿军.择期性手术病人的心理应激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2):692

[2]王月青.手术室护士对术前病人访视的实施与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5,4(s):32―33.

第9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麻病人;恢复期;护理

麻醉后恢复室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单位。我科PACU 5~7月来收治全麻复苏病人329例,其中全麻妇科腹腔镜术后病人92例,现对其恢复期护理做一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从2008年5~7月进入PACU的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92例。均为女性,年龄12~60岁。其中不孕症52例;卵巢囊肿20例;阴式全子宫切除7例;子宫肌瘤3例。患者术后入PACU,因潮气量不足给予呼吸机辅助46例;自主呼吸恢复,给予氧气吸入者46例。

1.2麻醉方法

气管插管下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送PACU进行复苏。

2结果

92例患者在PACU复苏,在PACU停留时间30~60分钟75例,>60分钟17例,待生命体征正常,均安全离开恢复室,转送妇科病房。

3护理

3.1的护理

全麻病人术后进入恢复室,因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全部取平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导管的扭曲。待病人自主呼吸好,肌力恢复,清醒拔出导管后,取头侧位背部抬高15~30度并使膝关节屈曲,以减少对腹部缝合线的张力和疼痛,有助于病人呼吸。

3.2呼吸道的管理

病人进入PACU后,本组用呼吸机辅助46例,氧气导管给氧46例,均应注意吸痰。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应立即检查螺旋管与导管连接是否松脱;导管气囊是否漏气以致导管滑出气道;导管是否被分泌物堵塞;氧气压力是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均应一一排除。[1]

掌握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指征:本组病例全部按照以下拔管指征,即呼之睁眼、眼神正常,吞咽咳嗽反射存在;循环稳定,血压、脉搏、心率在正常范围;自主呼吸次数≥9次/分、潮气量≥7ml/kg;脱氧5min脉搏氧饱和度≥95%;肌肉松弛程度:握手有力、抬头5秒;引流量<200ml/h;拔管前充分吸痰,92例病人均安全拔管无意外情况。拔管后如无禁忌,头偏向一侧氧气雾化吸入10min,观察15~30min送回病房。

3.3伤口疼痛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由于镇痛药物效应低于镇痛阈值。因此病人清醒时多有痛感,可按医嘱给予镇痛药,本组多以少量杜冷丁10~20mg或芬太尼25~50ug等静注,由于这两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作用,用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节律与幅度,预防发生呼吸抑制。并采用其他非药物性减轻疼痛的方法,如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注意保暖,采用适当有益的方法分散注意力,并给予心里安慰等。

3.4导尿管的护理

为使术野更清晰,避免误伤膀胱、输尿管等器官,腹腔镜手术术前常规留置尿管排空膀胱。术后要保持尿管通畅,密切观察尿量及颜色。患者常有尿意感觉,应给予耐心解释,告知其是导尿管刺激引起的。

3.5心理护理

当病人清醒后,而气管导管未拔除时,此时病人会有害怕和不适感。因此,应关心安慰病人,并向病人做好每一步操作的解释工作。拔除气管导管后,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情况,如何配合治疗,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随着腹腔镜手术应用范围的拓宽,操作难度的增加,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精心的护理对预防和及时处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组92例手术术后发生咽喉部异物感占80%;发冷、寒战4.3%;伤口疼痛4.3%;恶心呕吐2.2%。

3.6.1咽喉异物感

我院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都采用全身麻醉,在病人意识消失后行气管内置管,因而手术后,病人会感觉到咽喉有异物感,本组在拔管后常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对消失咽喉部不适十分有效。

3.6.2发冷、寒颤

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发冷、寒战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全麻病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腹腔镜手术使用压缩CO2气体,经腹腔吸热以及室温较低有关。而且大部份手术室的温度,都维持在摄氏二十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手术的时间愈长,病人暴露在低温的情况愈久,造成了体温过低的现象,同时,腹腔镜手术需要使用大量的氯化钠注射液,若冲洗液太凉,也会引起病人体温过低的现象。所以手术中就要注意输液和冲洗液温度的适当,冲洗腹部的溶液也应事先加温,术后仍有寒颤时,可给予杜冷丁10~20mg静推一般就可改善,通常术后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3.6.3恶心、呕吐

主要是由于术中充气,CO2对膈肌刺激或高碳酸血症引起。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指导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轻呕吐时腹压增加对伤口的影响,如呕吐剧烈,可按医嘱给予止吐剂。[2]

4小结

腹腔镜手术是妇科手术的发展方向,手术创伤小、痛苦小,给予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患者安全顺利康复的保障。

手术后将病人转送到PACU,加强对病人麻醉手术后恢复期的监测和护理对保证病人的术后安全、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起到了积极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