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形容古典音乐的美精选(九篇)

形容古典音乐的美

第1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

古典音乐是音乐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为大学生深入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古典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古典音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教育需求以及教育现状等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案,有效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积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发挥出文化熏陶和环境影响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具体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且长期将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艺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适当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以古典音乐艺术为核心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6]。此外,在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适当的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到学校中开展讲座活动和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古典音乐艺术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在和谐的校园音乐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相应的熏陶,进而改善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促进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学习,进而真正发挥出古典音乐艺术文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为将高校大学生打造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古典音乐是人类音乐艺术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得以良好传承的精髓和经典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对古典音乐的重视,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品味,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有效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戚昭君,姜力宾.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探析[J].黄河之声,2017(19):60-60.

[2]胡爽.浅谈西方古典音乐与幼儿多元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9):132-132.

[3]张乐心.贝多芬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J].音乐传播,2016(3):123-123.

[4]王樱朴.浅谈电视文艺晚会中古典音乐的“流行化”改编--以《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81-82.

第2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范畴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虽然各自有不同音乐特色、表现方式和受众,但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从音乐的本质和基本构成方式上来看,二者在节奏、音高以及和声及感情的表达上具有共同之处。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所以在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再是听众市场上的对手,而是合作者,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要善于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共同为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发挥作用。

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首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也是五育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共鸣,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提升及审美能力的提升,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使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作用。

其次,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受众不同,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音乐的认识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容易接受新鲜、刺激的事物,流行音乐的前卫性和时尚感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另外流行音乐相对较窄小的音域也比较容易传唱;另一方面,古典音乐以严肃、静穆或者柔美等为特点,不仅在时间点上易被大学生误认为过时,也因为流传度低,大学生对其接触度也较低,另外,大型的交响曲及歌剧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在听众欣赏的过程易感受到无形的压力,更加不能迎合年轻人的情感和表达需求。

再次,古典音乐在实际的发展中,有流行化的趋势。古典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注入新的血液,在流行的元素中寻找灵感是可行的方式。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突出的例子,如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曼改编贝多芬的《命运》,赋予《命运》新的内涵。

总之,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现状是欣赏面相对较窄,对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没有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鉴赏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亟待提升。

古典与流行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有效结合的措施

1.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

由目前的状况来看,相较于古典音乐,大学生更喜欢也更能接受流行音乐,并且对古典音乐有一定偏见,不仅不赞赏古典音乐,甚至有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己过时。缺乏兴趣是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普遍的态度。大学中的音乐教学要想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消极抵触态度,在音乐教学中,尽量导入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古典音乐素材,如一般车站经常会播放的尼基・肯尼基的《回家》,和大多数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从而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和喜爱古典音乐。

2.在教学内容上探索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元素

古典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变化,也不得不积极改造创新,积极引入现代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例如女子十二乐坊的曲风改编和演奏乐器的创新,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古典音乐固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要想使古典音乐走的长远,就不得不适当转变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引入现代元素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通过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促进新的音乐形式的发展。

3.在音乐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促进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促进二者的结合,还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优化。首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视听结合;其次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和结构;另外,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大学音乐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其能够理解和体验音乐,从学生心理上实现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良好结合。

结语

第3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4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多种定义。威廉斯认为流行音乐“1)意味着为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2)处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比较之中。3)用于描述一种人们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着大众媒介通过商业利益对人们的强力”。《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综合以上界定,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生活中广泛流传、内容通俗、贴近生活,主要为青年人所喜欢,且伴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指的是吸收、借鉴和利用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语言美特点,高雅含蓄的流行音乐歌词。

2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美歌词是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1983),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里的名作。此外,还有香港的词作家黄霑的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梁祝》等。20世纪90年代有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和黄安作的词作《新鸳鸯蝴蝶梦》等。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词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词,如《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现了霍尊的《卷珠帘》,被刘欢誉为“具备大家闺秀风范的中国风”。(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特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长处,语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体化、人文精神大众化,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与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毫无意义,创作低俗、浮躁、无病呻吟、没有逻辑、无聊烦琐,意义表达模糊、感情表达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鲜明对比。(3)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尝试着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运用于歌词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从侧面间接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接运用古典文学诗词。这类形式以邓丽君为代表,如《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的歌词出自《相见欢》等。在这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歌曲,如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谱写的歌曲。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清雅意境,最终成为经典歌曲而广为流传。2)化用古典文学诗句。作词家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中的美词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优美,更符合时代特点。例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3)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或意境。词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意境进行创作,把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特点,巧妙地用于现代的白话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与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东风破》等。这类歌词通过词中的意境或情境,体现了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现状

根据掌握的文献,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丽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上。由于研究点处于文学和音乐的交叉领域,研究者们有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有从文学角度出发,还有从文化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的。而对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文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分类后,可以得到关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曲的研究现状。对于邓丽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音乐方面的研究,如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建构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陈奕虹《邓丽君音乐中的美学研究》、彭英姿的硕士论文《邓丽君音乐对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影响研究》等。二是文学方面的研究,如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庄宏道《一缕芬芳,几丝情愁——聆听<邓丽君歌曲精选80首>的随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国风”歌曲的研究性论文,有以下几类:(1)音乐学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学研究。例如,宋秋敏《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赵澜涛《日月潭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罗涵的《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段丽的《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等文章从古典诗词出发,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对以“中国风”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风”歌词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3)文化学研究。例如,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曹军英《论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化意蕴》等论文认为方文山创作“中国风”歌曲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4)社会学研究。例如,马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 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朴的《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等论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化环境、传媒、明星影响力、听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方面分析“中国风”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综合以上,从文学角度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尚存在较多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会的词汇山.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评论,2007(7).

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湘潭大学,2011.

第5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关键词】现代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音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由于音乐环境的不断完善与改变,这便给音乐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自我特点。无论演员还是听众,他们在表演或欣赏方面,不再局限于过去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更多的是追求新颖的,多样的音乐形式。这便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例如,现代音乐的出现是否说明古典音乐已经过时了?是否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已经完全摒弃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或者是,有的人认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而流行音乐是很俗的音乐形式等?其实,这些问题是非常需要专业院校的学生深思熟虑的。

一、音乐剧与古典歌剧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变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表演是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三者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古典歌剧是由文字、音乐、肢体语言、空间和灯光组成的总体艺术品。古典歌剧 (Classical Opera)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音乐剧和古典歌剧中都有歌词,但音乐剧与歌剧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音乐剧的歌曲有许多流行音乐,在演唱上是以说唱的为主要形式的,表演上看起来是很自如的。而歌剧全是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一部歌剧中既有宣叙调又有咏叹调。歌剧中舞蹈成份较少,而音乐剧的舞蹈成分非常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音乐部分。一台音乐剧的歌曲大概在二十到三十曲。许多音乐剧都偏向于某个方面。有的是歌曲,有的是舞蹈,有的是剧情的戏剧表演。

二、音乐剧《猫》的音乐

音乐剧《猫》是作曲家韦伯,根据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歌舞剧。讲述的内容是将人的悲欢离合和一些感性的事情通过一群精灵猫表现出来,是一部以动物拟人的表现手法,成功演绎了一群杰里科猫在舞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猫》的剧情很简单,但结尾点题,发人深省;在剧中除了声乐演唱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种舞蹈,呈现出全剧中三十多只猫的不同形态,年龄,性格等。表演生动,创作上独具想象力;而音乐美妙动听,易于传唱,最为可贵的是,作曲家把猫赋予了人性化。

1、音乐剧《猫》中的《回忆》

现代音乐作品中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是非常时兴的。许多流行歌曲就像音乐剧的插曲,《猫》中的《memory》.作曲家韦伯在创作时,就考虑到要标新立异,故在音乐上采用非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譬如,爵士,电子乐,摇滚,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效果,音乐风格上仍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但又突破了古典歌剧的规则限制,巧妙地与古典歌剧融合在一起。同时,还保留了歌剧中的非常优美的长调唱段,使得作品轻松欢快而又不显轻浮。正式由于音乐风格的自由化,往往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因素。音乐剧《猫》中韦伯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例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例如,在剧中开始的合唱部分,就体现出了宗教意味,运用了“阿利路亚”赞美诗。每一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运用,都与人物的塑造,性格,角色的特点,氛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次“回忆”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如就像后一首音乐的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

2、演唱唱腔

演员在演唱《回忆》这首作品时,唱腔上与传统的歌剧演唱是有所不同,但又保持着联系:歌剧演唱绝对采用的是美声唱法,其中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最为重要的是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每一种歌唱方式都有乐器伴奏。演唱者有合唱队伴唱,在某些歌剧中,合唱队的阵容甚至达到了整个交响乐团的规模,歌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来。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这种唱法,其实是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而有所变化的,流行唱法也是要有气息的支持,共鸣腔体的运用,只不过是比美声唱法呼吸自然一些,腔体运用的少一些,在咬字方面,也需要有字头和字尾,但是不需要过分夸张的咬字,表现上更为自如罢了。无论演唱的唱法有多少不同,但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上,通过科学的演唱,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可以说明在演唱的唱法上,现代音乐作品还是和传统音乐作品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3、声乐表演

音乐剧中的表演占据很大的比重,除了声音表现外,表演是很重要的。例如,音乐剧《猫》中,每个演员为了表现出他所演的那只猫的特点,他们除了演唱外,还相应的加入了一些动作,神态等,通过这些表演将猫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歌剧中的表演是相通的。无论音乐剧还是歌剧,声乐的表演,对演员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所以,每一位声乐专业学生,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表演,这是很重要的。

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是两种音乐形式,总的来说是有着一些区别与联系的。其实,现代的很多作品,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那是因为在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很好的将现代音乐元素和古典创作手法完美的结合起来,通过演员的完美表现,给听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产生美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张金芳.音乐剧《猫》的声乐审美特征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6(3).

第6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一、古典音乐运用的动机

在影视剧中加入古典音乐对观众产生听觉上的刺激,可以使观众融入到影视剧的情景之中,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相结合触动人们的心灵,使观众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例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每当这首经典的旋律想起我们总会想到主人公在船头拥抱的那一幕,使影视剧的场景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除此之外,影视剧中的古典音乐还可以深化影视剧的主题、揭露影视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音乐与语言不同,这是一种更加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音乐无法给人们最直接、准确的视觉效果,但在人们心中有特有的吸引力。在影视剧中通过选用恰当的古典音乐对电影主题起到揭示作用,并且可以帮助观众对影视剧故事情节及观众内心有深刻的理解。以影视剧《天鹅湖》中的背景音乐《天鹅湖》为例,剧中的每一场音乐的应用都极为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描写以及对整部剧的推动作用,深化了主题,深刻的表达每一个人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个人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古典音乐运用的作用

1、古典音乐能够更生动的抒发感情

音乐可以起到发挥人物内在情感的作用,所以钢琴也就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但是因为钢琴音乐的风格、类型受很大的限制。例如在《一曲难忘》中,这是一首在晚宴聚餐中弹奏的波兰舞曲,此曲弹奏的难度和技巧度比较大,表现了丰富的感情,此曲促进了剧情的完美发展。影片中选择古典音乐作为配乐,不仅促进了剧情的发展,而且也展现了作曲家肖邦的才华。在影视剧中不同故事情节与场景画面的变换,都需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音乐来渲染氛围,表现主题突出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画面完美的结合。在惊险刺激的影视剧中应该配以节奏迅速的音乐;在表现爱意的场景中需要使用具有浪漫格调的音乐;在恐怖的情景中可以使用或高或低的音乐来表达主题。不论影视剧场景怎样变化,始终无法离开钢琴音乐配合,使用钢琴音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钢琴音乐来表达影视剧中各个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及烘托环境气氛。影视剧中的钢琴音乐并不是抽象的存在,通过钢琴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在情感在不同影片中并以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弹奏着的情感借助于乐师弹奏时手指的用力程度,这样产生了风格独特的古典钢琴音乐,表达了乐师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使钢琴成为对外界情感表达的工具。

2、深化影视剧主题

选用恰当的音乐在影视剧中,可以体现音乐的文化内涵并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音乐的曲调、歌词都是围绕电影的主题选取的,与故事情节相关联,可以说配乐是影视剧画面的解说者,人们通过欣赏歌曲就可以对电影的内容进行了解。例如,《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血腥、恐怖的罪案故事。影片主角是个变态杀人魔,他在杀死警察后,收录机中响起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是一首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采用卡农的对位方式,不断变奏。钢琴旋律轻快,主角也陶醉的打着节奏,眯着眼回味行凶的过程。配乐声中伴有受伤警察的,两者不够协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影视剧音乐的作用出发,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致的。例如,影视剧的背景音乐就会根据影视剧产生的年代、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等背景知识展现出来。影视剧中的音乐设置与影片的内容是相互连通的,作为影视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剧情画面为基础,将影视剧的故事情节具体化,以此达到深化主题的特殊功能。

3、推动剧情发展

在影视剧作品中,古典音乐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促使故事情节从初期到高潮之间的交替,并且成为了影视剧作品独特的艺术节奏。《海上钢琴师》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纵观整部影视剧剧中主人公成为影视剧的发展主线,无论是作为背景还是伴随着主人公出现,古典音乐作为不能替代的核心要素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中,使影视剧具有吸引性。影片中的主人公1900,在当时的特殊时代里,不仅具有新时代的超前性,而且具有旧时代的浓厚色彩。钢琴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以钢琴曲为结尾。最后主人公带着梦想与游轮一起消失在生活中,留给人们的只有一首钢琴曲,最后这首钢琴曲将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4、渲染气氛

一部成功的电影创作,离不开诸多元素的配合与支持,不但要有意义丰富的演出剧本,而且需要演员高水平的演艺功能,更需要强烈的听觉刺激或者视觉刺激"。作为构成影视剧听觉部分不可或缺的主要构成因素,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影视剧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氛围就会体现不出来,就像表现恐怖性质的影视剧让观看者感受不到恐惧的氛围,表现现实生活的电影表现不出该有的真实性,表现浪漫主义的影视剧也会变得让人体会不到温馨的感受。例如《莫扎特传》这部影视剧根据故事情节选用音乐,通过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与音乐相结合,渲染了影视剧整体氛围,创造了具有特殊吸引力的良好氛围。另外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采用古典音乐的配乐来体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奢华的舞会到沉船后主人公救人的场景,都是采用古典音乐作为配乐。通过把Jack与Rose在生离死别时的绝望与无助进行表达,将孤独无助的心情进行表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古典音乐的运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循序渐进,将故事情节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表现的完美无暇,通过古典音乐的运用将剧中的悲伤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感情。

三、古典音乐在影视剧中产生的影响

在影视剧的摄制过程中,导演应该根据影视剧的主题选择适合影视剧情节发展的古典音乐,这样来吸引人们的心灵达到深化电影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像在影视剧的一个情景中,如果导演需要打造的是一种比较忧伤的主题氛围,在这个时候选择古典音乐时,我们就应该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选择。这样通过选取具有悲伤情调的音乐来作为影视剧的配乐。与之相反,如果要表达欢快的主题,我们就该选用具有欢快节奏的音乐来烘托影视剧的主题氛围。可以说音乐在影视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表现了自身优势还通过与影视剧画面相结合升华了影视剧的主题,烘托了影视剧的氛围,让人们更能产生观看后的共鸣。通过在影视剧中运用古典音乐,可以使古典音乐的美学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当我们在影视剧作品中使用古典音乐作为配乐,我们不仅要切合影视剧的主题,还要体现出古典音乐的艺术气息,让人们更直观的体会这一切,并通过自身的性格特征来表现影视剧的主题思想。在电影中表现古典音乐的美学价值需要选用艺术性很高的古典音乐,将古典音乐精准的音律、优美的音色以及超强的变现力表现出来,体现出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价值,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四、古典音乐与影视剧结合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音乐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诸多表现形式的音乐走进人们的视野,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在影视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电子、摇滚、流行音乐等音乐都开始被大量的运用到影视剧作品中。在新式音乐的冲击下古典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运用逐渐的减少,使其在影视剧中的地位淡化。在影视剧的运用中,古典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影视剧音乐本身的问题,音乐和影视剧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和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可以理解为它是表现时间的一门艺术,它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抽象的。它直接沟通人们的心灵,并且是在潜意识里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另一方面是古典音乐本身与影视剧作品相结合存在问题。例如古典音乐中主要代表的:交响乐、钢琴乐、奏鸣曲、歌剧等。当他们被运用到影视剧中时,其自身的特点与影视剧作品故事情节发展难以吻合。首先在影视剧中使用的音乐相对来说比较的短小、精炼,能够突出主题。其次,在歌剧中的齐奏乐,他们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产生的,其词曲都带有一定的修辞性,他们表现的是具有时代文化的语境。因此它们在运用到某些特定的影视作品的时候没有办法真实、完全的融入到影视剧作品之中。古典音乐运用到影视剧中产生的效果及作用,是其他音乐没有办法替代的。因此只要找到良好的机会,根据影视剧对古典音乐进行加工改造,就可以使古典音乐在影视剧的运用中达到烘托气氛、表达感情、突出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影片主题等诸多作用。无论怎样改造我们都必须依据原作为基础,我们仅仅是改造不是重创。我们只是根据影视剧的主题选用恰当的音乐进行微调,让音乐与影视剧相结合,使古典音乐在影视剧的运用中越走越远。在影视剧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该根据古典音乐自身的特色,从影视剧的故事情节出发使古典音乐与影视剧更好的结合,把古典音乐的作用展现出来,以此来促进彼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蕊,电影音乐中古典音乐的应用与发展[J].决策探索,2010,(08):129

[2]季向敏《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11):9-10

[3]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第7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2

摘要体育舞蹈已走进竞技体育的行列,并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它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选手的舞技水平与世界高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缺乏技术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表现力。古典芭蕾对表现力的训练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借鉴古典芭蕾训练手段,并紧密结合体育舞蹈特点,可以提高体育舞蹈表现力。

关键词体育舞蹈古典芭蕾表现力训练体系

一、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体育标准舞,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是当代国际流行的一种竞技性社交舞蹈。它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身,兼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它通过各种人体动作,展示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表现人的健康美、力量美、青春美和形体美。体育舞蹈中体现的美感和人们对它审美的需要使其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喜闻乐见的美的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选手在比赛中表现力的展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整套舞蹈动作的色彩与灵魂。表现力是指选手在音乐伴奏下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内在的情感,是选手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与国外高手相比,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对音乐和舞蹈的品味,风采神态演技的发挥,艺术的内涵及身体骨骼与不同音乐氛围的恰当运用等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缺乏技术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表现力。总得来说就是体育舞蹈选手的表现力极大缺乏,而这正是制约我国选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取好名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培养我国体舞选手的表现力,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急待解决的问题。

古典芭蕾博众家之长,早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训练体系,特别是对身体姿态的控制及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上具有独到的、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因此,为缩小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完善体育舞蹈的训练手段,我们有必要借鉴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吸收其训练的优点,为培养体育舞蹈表现力训练提供一点经验的借鉴。

二、古典芭蕾的美学原则与体育舞蹈动作技术要求的一致性

古典芭蕾是通过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提高身体能力及表演意识,使演员在各种情景中能自如地、多彩地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炽热的激情并塑造新的艺术形象。芭蕾训练可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开”,所有动作均须从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地向外打开,其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线条,扩大动作范围,保持动作的灵活、稳定,增强其表现力。体育舞蹈中很多动作都要求背部、胯部、膝关节及脚背要最大限度的拉伸,这不仅能有效地延长肢体线条,以使身体产生向远端伸展的动势,还能通过肢体末梢脚尖的绷,达到伸展的美学效果,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直”指背部像门板似地向上挺直。“立”指完成动作时使整个身体能量内聚,重心上提,产生傲然挺立、气宇轩昂的气势。“直”与“立”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古典芭蕾的美学原则与体育舞蹈动作技术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古典芭蕾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表现力的作用

(一)古典芭蕾训练有助于提高体育舞蹈技术表现力

古典芭蕾对训练身体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对动作表现力的训练所具有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是其它任何方法所不可及的。古典芭蕾技术包括动态技术和静态技术两大部分。动态技术由跳、转、跳转结合和连接动作构成。静态技术包括各种控制、平衡动作。体育舞蹈的成套动作既要完成以表现动力性力量的动态动作,也要展现出静力性力量的静态动作,只有动、静技术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才能充分体现体育舞蹈的项目特征。

体育舞蹈技术表现力的训练首先从扶把动作开始。通过古典芭蕾各种形式的“下蹲”、“擦地”、“小踢腿”、“单腿蹲”、“控制”、“大踢腿”及体育舞蹈基本动作,来发展体育舞蹈所需的柔韧、力量、控制及平衡能力,增强技术动作的艺术性。第二步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动作组合,在发展运动员技术能力的通时,提高了连接技术、过渡技术的艺术性,使动作技术更趋完美。如:在训练初级阶段,可编排动作简单、发展某一技术动作为主的组合动作;中级阶段,可选择动静结合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高级阶段,无论在动作组合形式,类型及音乐变奏上更具复杂性。动作组合的练习形式,其目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磨练技术技巧;第三步是练习各种跳。采用大的和小的,简单的和复杂的、柔和的和板式的、剧烈的和稳定的跳来进一步磨练技术技巧,熟练运用古典芭蕾半蹲技术。“蹲”技术的掌握对提高体育舞蹈的动作质量,增强技术表现力具有重大影响。古典芭蕾的技术训练,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自动化,这中间永远都有创造的成分。因此,要求在技术训练中深入体会,并紧密结合体育舞蹈的技术特点,以形成体育舞蹈技术训练的科学体系。

(二)古典芭蕾训练有助于提高体育舞蹈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指表现音乐内容的能力。表演者通过音乐思维、运用高超的技术把音乐作品的内容表达出来,感动欣赏者的能力。音乐表现力越强,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就越能感染欣赏者。一个高水平的舞蹈一定有感情为诉求,能激起观众和裁判在感情上的共鸣。

古典芭蕾是借助各种动作和音乐并配合演员的生动表现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而体育舞蹈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所以古典芭蕾在提高体育舞蹈选手音乐素质的同时,能有效地改善其身体姿态和表演技能,培养选手的内在气质和赋予内涵的外部动作表现,这正是提高选手表现力的关键所在。古典芭蕾训练提高音乐表现力具体表现在:

1.古典芭蕾训练有助于体育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体育舞蹈比赛中,音乐表现力是裁判评判的标准之一,因此应该注重选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理解与适应能力和在舞蹈中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

体育舞蹈的每一套动作,必须要严格遵循音乐作品的节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演的力度和性格,对音乐节奏稍有破坏就会损坏艺术的准确性。研究证明,音乐节奏感高低与选手的表现力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加强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提高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力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体育舞蹈十个舞种音乐节奏特征各异,如摩登舞中,华尔兹袅娜,探戈华丽,狐步逍遥,维也纳华尔兹流畅;拉丁舞中,伦巴缠绵,桑巴欢欣,恰恰有趣,斗牛雄壮,牛仔热烈。

古典芭蕾训练是通过在各种不同节奏和旋律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各种组合或成套练习来提高音乐感,教师要求不能把音乐的节奏当作是对时间拍子单纯的、机械的准确计算,而要把它视为动作的一个富有表情的构成成分。只有舞者的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合拍时,才能表现极佳的效果。因此,古典芭蕾训练可以有效增强体育舞蹈选手的节奏感。

2.有助于提高体育舞蹈选手配合动作的呼吸能力

呼吸的作用并非仅仅维持生命活动,它在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时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音乐准确的呼吸会给动作训练带来良好的效果。

呼吸运用好了就能感受到舞蹈是身体呼吸的肢体语言,没有呼吸的动作是僵硬的、呆板的。只有呼吸才能让动作具有延伸感,具有美感,流畅而富有生命力。著名的现代舞蹈家格雷厄姆在她的关于动作“收紧与放松”的理论中强调了呼吸的重要性,她认为呼吸不仅能推动舞蹈技巧的完成,还可以表现舞蹈中的各种激烈起伏的情绪变化。

优秀的体育舞蹈选手必须要有好的呼吸,以音乐呼吸带动情感,用情感完成动作。在掌握各个训练动作呼吸要领后,调整音乐的呼吸,以音乐的呼吸带动动作呼吸,在呼吸中调整动作,这样就实现了呼吸在完成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意义。不正确的呼吸会严重影响体育舞蹈表演效果,带来身体僵硬、动作机械、易疲劳等等不良后果。

古典芭蕾训练课上,钢琴伴奏教师很好的利用音乐带动学生情感,对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中的呼吸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动作训练中,舞蹈的呼吸往往根据动作的变化来加以控制。钢琴伴奏教师了解了各个动作的训练要点和呼吸及情绪特征后就可以利用相似风格的音乐来带动舞蹈动作的呼吸。并随着音乐的发展调整呼吸,使音乐、情感、动作、呼吸完全融合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循环和科学的呼吸方法。

3.提高体育舞蹈选手有意识、满怀激情领会主旋律的能力

体育舞蹈选手要善于有意识、满怀创作激情的领会主题旋律,并在动作中艺术地予以再现的能力。对音乐主题和情绪上的感知,必能引起一种渴望即在表演中不仅作到技术上完美,而且能创造性地进行表演。离开训练场的时候,舞者不仅要清楚地记住技术动作,而且还要记住主题音乐,因为音乐旋律能给他们带来内在的激情,同时还可以促进技术的提高。如果舞者在体力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善于辩听音乐主题、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流畅、轻捷地完成复杂的跳步、转体等动作,这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真正的技术。

在古典芭蕾训练中伴随着钢琴老师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情绪也会随着音乐主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古典芭蕾中音乐旋律和动作把音乐情感协调和诠释的非常完美。只要音乐与训练动作的情绪特征相吻合,在学生的耳中,音乐就不再是舞蹈教师喊拍子的替代品,学生就会用心去体会音乐情感,有意识、满怀创作激情领会主题旋律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典芭蕾训练手段可以提高舞者的技术表现力和音乐表现力。2009年英国黑池舞蹈节职业拉丁舞组比赛中,深圳选手赵亮、高雪合作的斗牛舞杀入职业拉丁舞组前12名,正是在训练过程中,借鉴古典芭蕾训练手段并紧密结合体育舞蹈特点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黄宽柔,姜桂萍.健美操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摘要中国古典音乐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笔者从意境美的显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构建、悲剧性的演绎以及情感升华等三个角度,探讨其美学特征,也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艺术特征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古典音乐 意境 天人合一 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 J6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风格问题,学界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人类心灵最深最隐秘的情调与律动。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笔者以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大致境界是雄浑,“无尽”、“深微”、幽远、恬淡,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古琴、古筝、箫等音淡、稀声,意得之于弦外、声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音乐本身,而在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正是将音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极致的哲学思维。

此后的乐论也很重视音、意的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和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

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而意境则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可以使听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古典乐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如中国古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的佼佼者。全曲以清新、优美的曲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副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月亮从东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船夫唱着动听的渔歌,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在迷人的音乐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演奏中,各种民族器乐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琵琶着重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仿跳荡或舒缓的水流之声;洞箫则表现了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钟声衬托了静谧的气氛;鼓声则表现了明月映照之下惊涛拍岸的气势。各种乐器在演奏时或简或繁、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长或短、或分或合,既千姿百态,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演奏,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整个作品就如一首典雅而浪漫的诗篇,又犹如一幅抒情而又写意的山水画。听众在这优美的意境之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曲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是古人“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表达空灵和幽远之韵。古曲中多用轻柔微弱之音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如《流水》、《平沙落雁》、《哀郢》、《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者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意有所会。

我们知道音乐的媒介――声音,有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即非语义性和情感性,其意境的表现不如文学、诗歌和舞蹈,但是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其表现的意境更能与人们最深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中国古典音乐中,这种意境的传达要求作曲家和演奏家具有精湛的技艺,意境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神”与“形”的统一。正所谓“意之深微”,意境存在于深微之处,幽邃之处,然而它又是“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人们既可以通过有限之曲去领会其中的意境,又需要超越音乐的限制,驰骋想象去得到意境。意境是要靠想象实现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

同时,意境的创造需要演奏者有高尚的人格涵养。古人强调演奏时要将音乐的音响与自然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结合起来,追求肤浅和人生态度淡漠的人,是很难演奏出深刻含义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嵇康善弹《广陵散》,他学识出众,终身与琴为友,文学、哲学、琴、棋、书、画精通,性格卓越,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气。在押赴刑场之后,以《广陵散》来抒发自己嫉恶的悲愤之情,这种人格美反映在琴曲中,后人几乎不能仿效。这也正说明了人格高尚和品质的清高,是创造音乐意境的最高境界。看来,“意境”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众多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追求的目标。

另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多从实际出发,具有实用性质,把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艺术要服从一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规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反映在音乐上就是一个“和”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乐无乐”的形而上境界,随着音乐之和的世俗化,而采取了“以人合天”、“以天合人”两种方式存活于音乐世界之中,个体心灵相互之间的矛盾激荡,不同的天人相合的音乐观念也相继出现。“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潜质”,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贯穿于我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国古典音乐从一开始崇尚的便是天人以和,是一种和谐、恒定的状态,而非西方音乐的充满矛盾和冲突,这也反映了东方艺术的特色。

在《乐记》看来,音乐体证了天地的精神、意志,是使天地间的客观事物得以和谐的准则。音乐的“和”不仅仅在于不同乐器交织而成的音调的和谐,还在于整个自然的和谐,表明了中国古人审美视野的宽阔,表明了古人对于自然水乳交融的态度和感情。自然作为人生的栖息的场所,构成了与人休戚相关的有机体,从而充满了大化流行的生命力。正如自然失去了人毫无意义一样,人失去了自然也毫无意义。不但主体的音乐实践本身是一种和谐,而且连同主体生存的自然运行本身,也是一种和谐。

同时,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并不忽视对音乐的情感层次的关切。因为任何艺术都须凭借主体的情感才得以创作、欣赏和批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自然也不能不设计情感层次。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其表现手段与人体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乐记》说:“乐者,心之动也”。音乐节奏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节奏的形式化。完全可以这样说,音乐是最富有表现性的、心灵性的艺术,是人类情感最丰富、最精致的表现形式。著名音乐史家安勃罗斯说:“音乐是心灵状态最伟大的画家。”音乐最擅长的就是在音符流动的过程中,表现人们情感的起伏终结与起伏波动的发展过程,并充满情感地揭示了人们主观的心理奥秘,并将人们的主观的心理的奥秘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中国古典名曲《阳关三叠》,第一部分以平缓低沉的旋律表达了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浓厚深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作者“无语凝噎”,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无比眷恋之情。乐音回环往复,与诗歌的情意弥合无间,缓缓地传达出对友人的炽热情感。三叠的旋律表达着友人对于重逢的渴望。人们在欣赏《阳关三叠》时首先撞击心灵的,便是乐曲中所蕴含的这种浓浓情感美。欣赏者了解了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就能与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离别,都要用《阳关三叠》这首古典琴曲作为送别之曲,就是因为这首古琴曲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

“中庸”思想是孔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枝干,它要求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适合的限度内发展,不至于破坏和谐矛盾的统一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原则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这个中和原则强调了情感表现的适度。它要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时,要把握住情感的平和,以有利于心性的涵养和身体健康。因此,这个中和原则是基于人性的立场,着实考虑到主体的生理、心理机能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一切过于损害情感的行为,都不是审美理想所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或许从这个角度能够看到中国古典音乐的旨趣之所在吧。在对立之中达到统一,不以片面的否定完成辩证的运演,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历史中,不断地开拓着心灵世界的道路。

当然,中国先哲不仅仅认识到音乐对人格修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音乐对于风俗、社会,乃至于国家、天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人由此而对音乐赋予了敦风化俗、教化人心的社会功能。在这里有必要审视一下中西方艺术精神的不同。由于内在精神气质的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显示出迥异的美学形态。一言以蔽之,西方音乐美术在还原人的自然视听神经对物象感受的真实性方面,发展得十分完美,而中国音乐美术在还原物象对人的精神性的启悟方面,却别有妙招。西方的音乐美术偏重于再现性,中国的音乐美术侧重于表现性。西方艺术气质是具象性的,而中国艺术之气质则是意象性的。西方艺术重自然而喜用物质,表现出存在的实在性,中国艺术重精神而讲求神韵,表现出道的超越性。真可谓平分秋色而各领风骚。

理解这一点之外,还必须认识到除了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外,中国古典音乐还具有令人震撼的悲剧美。什么是悲剧?在西方的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招致的失败。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性的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还有学者认为,悲剧性是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悲剧的升华,是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与体验,以化悲痛为力量的震撼,激励意志,发人深省,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

所谓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和体验,是指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给听众以强烈的共鸣。在中国古典音乐之中,《胡笳十八拍》就显示了这种浓厚的悲剧美质。此曲以感人的音调、悲愤的词句,诉说了蔡文姬一生悲惨的遭遇,反映了连年战乱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亲人的思念以及痛别稚子的强烈情感。琴曲的感情有时凄婉哀伤,有时好像捶胸泣血,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尤其是第八拍的惊天动地的诅咒和诘问,尤为荡气回肠。郭沫若先生曾称之为“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迸发出熔炉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倾吐出来的绝唱。”这就是《胡笳十八拍》的悲剧美质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效果。

俄国著名美学家列昂季耶夫曾断言:“没有受苦受难的人性,只有优美的人性”。悲剧性的音乐演绎是一种个体自由意志对命运冲突的抗争,它是一种对生命哲理的宝贵揭示,即对善与恶、苦与乐、压迫与自由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揭示。这种揭示是在强烈的对抗中实现的,在对恶、苦与压迫的抗击、抑制、转化和征服以及超越的过程中,使人存在的意义得到了明确,生命的潜能得到了迸发。比如古琵琶曲《霸王卸甲》,将项羽作为悲剧性英雄人物在艺术形象刻画和悲剧性情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类似的作品还有《易水歌》等。这些作品不单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们感官的满足,也充分地体现了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之价值的感悟和呼唤,是对人性的深层解读和升华。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音乐反映了古代音乐家寻求心中的境界,将艺术的触角伸向生命创化之源。不论是意境的捕捉抑或天人合一的神往,抑或悲剧性的表达,皆是音乐家对生命根源的探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生命的思考,也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艺术回归自然,攫取天真的情怀。希望主体与音乐之间连成一体,指与弦化,音与意合,物我浑化,由乐返天,从而进入超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文秀:《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探索》,《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2] 张开复:《中国古典音乐哲学论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第9篇:形容古典音乐的美范文

斯氏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于1939-1940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艾略特・纽顿诗学讲座中所作的学术演讲(后于1942年集册出版命名为《音乐诗学》)中。他通过音乐创作、音乐形态学、音乐批评、音乐表演等多个方面,将自己的音乐观念、艺术理念乃至对音乐家、音乐作品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认识清晰地表达出来,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斯氏的音乐美学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的基础。

斯氏在其《音乐诗学六讲》[1]的导论中,便以论述“秩序”和“规矩”为主题核心,这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主观和客观、理性与感性等基本内容相一致。他的整体美学思想与此紧密相关,在其论述音乐现象、音乐创造及音乐表演等美学观点中,也渗透着上述思想。

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汉斯里克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2]其基本的思想是认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自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等其他方面没有关系。而斯氏的美学思想很显然也与汉斯里克相似,斯氏认为音乐艺术“是时间中的某种组织设计”[3],“音乐除了表现它本身以外,根本无力表达任何东西,如情感、内心观念、心理情绪、自然现象等,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固有的特性”[4]。

斯氏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主张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他对脱离了技术和训练的创新十分反感,对那种追求脱离音乐传统的独创性也表示厌恶,这些态度在他的一些言论中甚至表现得较为极端和偏激。通过他在美国的演讲,我们可以较为集中地看出反映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其美学思想的“关键词”: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在情感表现方面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像浪漫主义那种过浓过激的、甚至不加约束的感情;在形式结构方面,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提倡复调音乐,调性明确,节奏匀称,配器清晰透明;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方面,提倡纯音乐,因此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器乐题材,而不像浪漫主义那样重视声乐。[5]可见,斯氏形式自律论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追求是一致的。

斯氏在其《音乐诗学六讲》中,通过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五个论题,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本文将择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观点和艺术探索进行简要论述。

斯氏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其原因是他不仅有着经典的音乐作品,而且还有被人们引为经典的理论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经历了音乐创作的全过程,因此,他的美学思想的表达,“其实是他切身经历音乐生产、制作和创造过程的实际经验之谈。”[6]他自己也说到:“我个人的音乐经历和调查研究完全是客观的,我是在经验积累和调查研究之后参省自身,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具体而实在的东西。”[7]

斯氏对于音乐创作各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他对于该领域的理性认识及对西方当时哲学思想的把握,笔者认为,其中许多观点――对秩序和自由的认识、对传统的意义的涉及、为数不多的对音乐创作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等――仍然对我们当下的学习和研究有积极的作用。

1.秩序和规矩、控制和自由

秩序和规矩、控制和自由,这几个术语源自于斯氏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美学思想的主导背景,这些贯穿在其新古典主义创作的过程中。“艺术越是受到控制,越是自我限制,越是深思熟虑,就越是自由的”[8],是其创作的准则,也是与浪漫主义美学观的直接对抗。

他否定瓦格纳的成就,认为瓦格纳的作品毫无秩序而言,他所做的只“是竭力想为无秩序找到某种补偿”,“声乐的生命力规则遭到破坏,音乐旋律魅力尽失。虽然这样的手法满足了某种要求,但它和音乐艺术的各种可能形式却不相容。”[9]可见,在斯氏看来,瓦格纳的艺术创作没有秩序、没有规矩和控制,他的“自由”是没有意义可言、是无中生有的、是浪漫主义没落的表现。相反,柴可夫斯基和韦伯的创作则大受斯氏的好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要求,符合了斯氏的音乐美学观点。他肯定安德烈“古典作品要想完美,惟有克制浪漫主义”的话,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虽然“主题和创作冲动基本上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他在体现主题和创作冲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创作态度却一点也不浪漫”,柴氏的乐句段落和结构安排得十分完美。而韦伯则更是在其器乐奏鸣曲的创作中体现了对于规范、秩序和规矩的谨守。

他在自己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的写作中,更是将形式自律论的美学理念运用的相当熟练:旋律上多模进和跳进,棱角分明;和声上明晰、以三和弦为主;织体上以对位和复调为主;在配器上更是与浪漫主义相去甚远,追求井然有序和结构清晰。在整体情感表现上理智、稳定、有控制。

2.对传统的重视

斯氏的新古典主义既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又有其独特性及时代特征。意大利作家布索里曾说过,新主典主义,就是掌握、选择和利用以往经验的全部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优美的形式。笔者以为,这里的“以往经验的全部成果”主要是指古典时期的成果以及俄罗斯时期的成果,这些可以看做是斯氏所重视的传统。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斯氏的音乐创作观念,既重视传统,也有对传统的选择、利用,进而是对其再创造。

他认为:“真正的传统并非只是再现过去所留下来的遗产,相反,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今天的发动机和养料库。从这个意义上讲,认为任何事情只要不属于传统就等于剽窃的观点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一定的道理。”“传统根本就不是对过去的事情进行重复,它体现和突出了岁月荡涤之后留下的精华。它是我们的传家之宝和珍贵遗产,我们对传统的继承应该体现出传统的价值,并把它传承给我们下一代。”[10]

在对待瓦格纳的乐剧的态度上他依然持反对意见,认为乐剧既没有传统可言,也不适应任何的要求。正如其所言,“传统是持续创新的保障。”[11]斯氏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音乐创造与传统的契合,并将自己的切身体验发展称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他称他的歌剧《马弗拉》,在旋律、声乐的风格及音乐的语言上的写作,都是继承传统进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对俄罗斯风格和意大利歌剧风格的延续,再进一步而言,主要是继承了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日的传统,但是却也体现了新的风格特征:“我的作品采用了新的音乐语言去表现一个世纪以前曾经兴盛过的音乐模式。”斯氏这种对待传统及音乐创作的观念,对我们当下的音乐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当代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在其成长的道路上牢牢地将中国的传统音乐素材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进而成就了在国内外的辉煌。如谭盾在学生时代的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成功地运用民间曲调,将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素材加以再创造,给人清新的感觉,并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其在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中首次演奏的《天影》和《双阙》等曲目,也给当时的民乐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3.对文化的涉及

对音乐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产生于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学科领域,它是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音乐及其相关的文化,而“相关的文化”则是指与音乐的创造和发展产生密切联系的各种共生条件,如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斯氏在其美学思想的论述中,对于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也有论述,虽然我们不能肯定斯氏的观点是受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派的影响,但是作曲家能在自己创作生涯中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值得肯定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养成,在社会环境中,它对教育进行修饰,对学院式的教导进行维护和完善”、“艺术家首先是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然后再把文化的内涵灌输给他人。”[12]这就是他的观点,虽然论及不多,但他认为他所积极提倡的传统,就是在上述的过程中形成并建立起来的。

他在论及俄罗斯音乐时,首先肯定了人们热衷于俄罗斯的优美旋律、奇特的节奏等,是由于俄罗斯突出的地方特色的魅力使然。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作曲家们众多美妙的音乐。身为俄国人的格林卡不仅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培育和滋养,又因为与意大利人的交往,也深受意大利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其歌剧《为沙皇献身》中,便借用了意大利音乐对民歌的处理方式将俄罗斯民歌十分巧妙自然地融入了整个音乐中,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他对苏联时期的音乐创作的看法,主要是从苏联的政治环境说起,探讨当时作曲家的创作与政治影响的关系及其作品。斯氏此时已身在美国,站在局外的他因受意识形态和潜意识的局限,不理解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不理解十月革命,“几乎是在怒气冲冲地数落自己‘有家不能回’的祖国音乐界所发生的庸俗政治化倾向”[13],但是他对于政治与音乐关系的探讨,却是他艺术思考和探索的真切表达,体现着一位作曲家敏锐的理论素养。

至此,我们对斯氏的音乐美学思想有了较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认为,虽然斯氏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某些表达会因非理论家出身而不够精准,或者稍显随意、偏颇甚至锋芒毕露,虽然人们对斯氏基于形式自律论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持有不同意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斯氏提出的(诸如上文所谈及的和本文没有谈到的)、基于其亲身创作实践的精华洞识,及其在自律论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梳理,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感受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卓越建树。斯氏的这些论述及其言而未详之处,也为我们将来的扩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空间。

注 释:

[1] [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姜蕾译,杨燕迪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 [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3] 同[1],第22页。

[4] 转引自胡海平:《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音乐初探》,《音乐艺术》,1982年第2期,第44页。

[5]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6] 杨燕迪:《偏激的洞见――斯特拉文斯基导读》,载《音乐艺术》,2008年第1期,第53页。

[7] 同[1],第5页。

[8][9] 同[1],第52页。

[10][11] 同[1],第45-46页。

[12] 同[1],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