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精选(九篇)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第1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 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0.

[2]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 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 2005,(5): 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9): 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 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0.

[2]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 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 2005,(5): 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9): 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 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0.

[2]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 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 2005,(5): 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9): 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 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0.

[2]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 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 2005,(5): 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9): 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 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0.

[2]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 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15.

第2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1.在“模块内容的框架意识”上下工夫,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9题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问题,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线索,这些内容在课本中均属于主体知识,本题的特色在于通过比较美苏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体制建设道路”,实际上是将前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联系、综合与运用,让学生拥有大历史观,俯瞰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到胸怀全局。学生在回答第一问时,出现对斯大林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回答混乱的情况,除了审题不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总结关键词,学生一般都能从单元标题中总结出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分别讲述中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前苏联经济建设,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在斯大林模式建立前存在着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吸取前苏联和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上述三个单元内容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单元内的知识点,可以借助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识记。“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1]目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别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进行编排,在复习时,教师应打破这种孤立,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做到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看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和历史作用等。笔者建议一轮复习按照课本专题史的思路复习,遇到关联问题进行拓展联系;二轮复习按照通史思路、根据考纲进行复习,整合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联系。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对专题及部分知识点建立初步认知,二轮复习时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意识。

2.在“知识点的概念意识”上下工夫,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上的“能力”考查无从谈起,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准确完整地把握是应对高考的必备条件,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第29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不绕弯,比如第一问当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直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举不出相应的例子。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知识点或者基本史实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点。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结构的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是历史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众多的史实当中不断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知识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找出知识点的规律,掌握内在的联系。历史的知识概念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和理论性知识概念,即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概况。如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等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这需要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适应专题史体例下的教学,抓住重点知识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3.在“解题的方法意识”上下工夫,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或技巧,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组织语言得到高分,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第一问当中问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学生需要找出斯大林经济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点,然后把这些联系点前后变化回答清楚。这需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针对比较类题目或者“有什么进步性或者局限性”的问法等题目进行总结,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除了这比较类题的这类解答外,还主要有“评价”类型、“认识、看法、启示”类型、“原因”类型的题目。(1)针对“评价”类型的题目,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进步性的一面是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灾难性的一面是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针对“认识、看法、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从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对以后长远历史的影响及对本国或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本题的第三问当中问到“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经济模式的认识”首先讲到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情况。(3)针对“原因”类题型的解答,一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山东卷第28题第三问“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回答时分别从中国国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经济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弱小,思想文化方面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的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以避免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使历史题的解答有迹可循。

4.在“史论的总结意识”上下工夫,提升思维深度。

这里的“总结”意识指的是对历史理论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看待历史问题。对第三问当中的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应辩证地进行分析,分别从他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题体现出主流史观,折射出时代特征,通过不同的历史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多视角分析,体现出“论从史出、史由政来”的原则。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论总结意识?首先,学生史论意识总结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注意学习最新的史学动态和史学观点,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建议在复习当中,抽出相应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专题讲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史实的角度加深对政治教师教授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本题的第三问,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够发现20世纪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经济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过程中会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但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国家制度间的趋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个性和共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材料——反馈结果——师生研讨——达成共识——总结升华”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解放,从而使学生对史论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在现阶段,“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复习的导向作用,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去适应新的高考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通过训练科学掌握答题方法,使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缜密,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摘 要]本文在分析八所学校的情况后认为在进行商务知识课程设置时缺少针对性,而后借鉴需求分析的方法指出了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对商务知识的需求是什么,进而提出了我们对课程设置的设想。

[关键词]课程设置, 汉语言专业, 经贸方向, 商务知识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汉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从事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活动。为了满足这部分来华留学生的需要,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就应运而生了。我们收集了北京、上海、广东八所高校面向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的情况,并对各校情况汇总后做了一个分析。

各校都是在三四年级开设商务知识课程的。我们看到的八所学校共开设了二十一门课程,它们是: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使、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其中八所学校都规定为必修课的有十三门,八所学校都规定为选修的课程为三门。此外,还有五门课在八所学校中或被规定为必修课,或被规定为选修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汉语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是很多的。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经济、贸易、管理、金融等诸多方面。从各校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方面来看,开设最多的有九门课程(两所学校),其次是八门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再次是五门课程(也是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三门课程的有两所学校,还有两所学校没有开设商务知识课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的门数从九门到 零门,作为同一个专业方向这个数目相差过大。从开设同一门课程的学校数量来看,开设最多的是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和当代中国经济,共有四所学校开设了这两门课。其次是经济学原理,有三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其他课程就只有两所或三所学校开设了。由此可见,在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方面,各学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方向的汉语言专业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数量过多、涵盖面过广;第二,开设课程不集中,呈分散状态;第三,课程内容范围界限不清,有重复。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来华学习商务的留学生日益增加的情况建立发展起来的,此前从未有过这个专业方向,因此,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就请一些教授中国学生专业课的专家教授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来确定学生学习什么课程。这些专家教授在专业知识方面固然有着很高的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大学生,他们对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对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那么了解。因此他们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可能目的性就不是那么明确,从而产生了以上特点。其次,一些学校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自己有经济学院或商学院,这就为多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提供了便利。上文提到的开设九门或八门商务知识课程的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所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要考虑学生需要和工作需要外,还要考虑到我们是汉语言专业下的经贸方向,而不是经贸专业。再次,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只有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统一的教学大纲,而没有制定本专业经贸方向的教学大纲,大家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设置课程时缺少针对性。

经贸汉语方向的留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作为汉语言专业,汉语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汉语言专业了。纯汉语言专业要求的汉语知识只是普通汉语知识,而经贸汉语方向还要加上商务汉语。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它有两个明显特点:商务汉语应用于特定的领域――商务活动,因此它还有特殊的内容――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商务汉语不是一种新的汉语,而是汉语的一种变体,是领域语言。由此可见,商务汉语是建立在普通汉语基础之上的。由于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商务活动,因此经贸汉语方向的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商务知识,当然,这只是能满足工作基本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将来从事商务活动的是来华留学生,因此必然会存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也必然会在与中国人的工作和日常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商务文化知识。总之,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知识)、商务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三者构成了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结构,也是构成经贸方向课程体系的三个基本模块。这三个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张黎先生用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来表示。

从这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看出经贸方向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汉语知识(包括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课程;其次是商务知识课程,它明显少于汉语知识课程,而文化知识课程所占比重则更少。由此看来,我们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把它放入这个三角形中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在确定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从经贸方向的整个课程体系着眼,根据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来确定其总课时数,进而确定经贸方向应该开设多少门商务知识课程。基于专业性质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不宜过多,以五门左右为宜。

在谈商务课程知识内容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商务的含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商务汉语”名称的由来得到启发。在这一特殊用途汉语出现之初,人们一般都把它叫做“经贸汉语”,顾名思义,“经”就是“经济”,“贸”就是“贸易”,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其实“经济”本已包含贸易,即经济分为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内容。之所以还叫“经贸”是有意忽略逻辑上的矛盾,这是出于当时留学生缺乏经济理论知识和贸易实务特别是中国进出口实务知识而使用的。这些内容从当时的教材中即可看出一斑。后来,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经贸”所涵盖的范围有些窄,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及企业的管理等都大大超出了“经贸”的范围。因此,人们提出了“商务汉语”这一概念。商务汉语是指人们在商务环境中使用的汉语,“经贸汉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务”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应该包括经济、贸易、金融、财会、营销、法律等,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关于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共有二十一门课程,这点也恰恰正是商务跨学科特点的反映。这就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专业性质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商务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那么,商务知识课程究竟教学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运用于专门用途英语中需求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目标需求(也有人叫做社会需求)、学习需求两个方面。目标需求是从学外语(指的是英语,下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角度来分析需求的,具体说就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对所学的外语有什么样的要求。学习需求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语水平等诸多方面。需求分析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在设置课程时,减少了盲目性,从而使得课程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虽然需求分析是针对语言教学的方法,但我们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把目标需求引入到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工作中。

目前我们看到的做的较好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张黎先生的调查。他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经贸汉语方向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了解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国贸及相关业务、国外的生产或商业服务企业员工、外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翻译等。张黎先生认为,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相关人才主要从事两大类工作:交易性工作,就是和购买销售商品或服务有关的活动,主要是进出口业务和融资等;管理性工作,主要是企业等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包括生产作业、市场营销、财务、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由此看来,经贸方向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在商务知识方面的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贸易、金融、管理、财务、法律等。我们再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从种类上看基本与目标需求相一致。经济类的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概论。贸易类的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金融类的有: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管理类的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类的为: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

由于囿于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专业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开设如此多的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经济学的课程达八门之多,依据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原则,可以选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当代经济”。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以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之所以选择“中国当代经济”,是因为来华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是在中国的商务活动或与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而中国当代经济所介绍的是“当代”的,也就是留学生学习期间的中国经济。这门课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以社会、经济、企业体制为主的经济知识,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些商务背景知识便于今后的商务活动。贸易课程,我们认为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比较好。这门课程的知识是综合应用知识,因为它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包括合同、贸易方式、有关法律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这些恰恰能够满足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的需要。法律方面,我们认为以开设“中国涉外经济法”为宜。本课程包括合同法、反垄断法、对外贸易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通过学习,留学生可以学到法律基础知识,同时了解在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从而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打下法律方面的基础。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管理学”比较合适。因为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公司管理(财务、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开设若干选修课,把“会计学”及一些需要补的经济基础知识等纳入选修课程。

总之,通过需求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加强在商务知识课程设置中的针对性,从而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满足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德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折射出的两个深层次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3]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4]杨东升,陈子骄.有关商务汉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第4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体育;教学研究

1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1 对知识经济内涵的理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将知识作为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从微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形态主要存在于科技研究开发、教育教学培训、信息设备服务和通信等产业领域,从宏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则是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子行业,是对以知识经济为动力的新型经济的总体称谓。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较,知识主要具备高附加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特点。高附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型人员比重明显增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高效性,知识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资本边际报酬相比其他经济形态较高,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并突出了通过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引发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促进教学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反映到体育教学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三个方面。wwW.133229.cOM体育教学创新方面,就是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围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工作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方面,从目前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存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在教学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学效率低效化,这与知识经济的高效性特点不相适应,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课堂效能效率意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以知识经济的视野来观察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一是将以往的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为主转变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上面来;二是将以往的以单一的体育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转变到以综合性体育素养训练上来;三是彻底改变被动的应试教学,使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2 对于创新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2.1 转变教学观念,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综合反映,集中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围绕着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以体育教学为手段,加强对学生认识事物、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是活跃并且不断发展的,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进而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体育动作技能。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从人体身体体能、耐力、心理以及呼吸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提高长跑技术,进而促进学生生成创新能力。

2.2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方面,应创新体育教学载体。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知识信息相关技术将渗透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场地和器材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托现代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搭建新的体育教学载体。另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方法。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体育课程具体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开展集体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理论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前一段的亚运会期间,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亚运比赛的方式来学习篮球、排球等体育课程。

2.3 推进自主教学,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眼于现代体育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并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确定一定的课程学习范围,采用选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一手抓好体育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授之以渔,辅导学生体验掌握体能和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一手抓好体育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指导学生处理好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侧重于体育运动的学习,辅导学生积极通过体育实践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坤.知识经济与大学体育教学创新[j].决策探索,2004(10).

第5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一种全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空间,新型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实施了信息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知识管理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被提了出来。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理论。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接受了高科技的洗礼,同时目睹了二战的残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怎样定义,都不能否认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科技以及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深深影响着全人类文明与价值系统。[1]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在知识经济的内涵中,其非常依赖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与与发展,将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依托的就是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学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识经济,此种经济是基于知识与信息。无论如何定义知识经济,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2]

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时代优势

知识经济源于知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有所不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迷茫中的修正主义却钻了这样的空,将社会主义污蔑为封建主义,不断批毛列主义的“价值体系”,片面强调生产力论的“初级阶段”,妄图改变社会主义的一切。知识经济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有人认为,知识经济资产阶级忽悠人民,然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只说明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敏的资产阶级分子也感受到了这次契机。然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只能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经济特点,却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政治革命意义。知识经济是一种寻求革命的突破。社会主义遇到困境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寻求突破,然而,如将突破口定位在马列主义与思想等上,将是走不通的。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人们日渐重视到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工业经济背景之下的科学管理的泰罗与梅奥只将其当做企业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并没有从深层面挖掘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却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之下,不重视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尤其是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企业要正确意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彰显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知识经济的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发现、传递与创新。此三种层面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知识经济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如信息的传递、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复制技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管理优势显著。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不假,但是也应认识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济。企业员工获得知识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非常密切,近些年,我国政府及各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构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丰富了此方面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谋得一席之地。

四、经济时代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管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知识的搜集、保存与整理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为实现知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到知识经济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管理朝向数字化管理的态势,将知识经济的管理融入到企业数字化图书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新阶段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应用

2001年的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企业的创新推广应用,一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清华紫光公司、联想公司等尝试采用知识经济管理策略,当这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后,将帮助企业构建企业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知识经济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三)企业竞争力的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需要通过知识才能实现基础条件的创新。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能有效减少因企业创新带来的波动,更好的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服务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有知识的属性;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有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的管理将指导方向定位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态势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人类最先使用并搜集信息,后来人通过尝试性地探索,通过书写方式将这部分信息保存起来,使得这些信息能够继续使用,所以,知识经济的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遵循上述趋势,首先从知识的搜集与应用开始,然后将其付出实际行动中。接着是一少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充当了知识的引导者,也即是知识工作者,接下来这部分族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日趋复杂化的技术提供了导向,紧接着是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使用知识的跟新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依靠知识经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深层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为竞争提供了策略。人才的流通不受国界限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向全球招募员工。从中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在某种层面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人才产生了群聚现象,并且逐渐靠向一些领域。面对上述趋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崛起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要变成一种服务型的模式,并且以此作为导向,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人口失业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这就说明劳动力时代已经不再占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透过信息科技,知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这是政府与社会所有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此外,政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因失业带来的技术落差。

(二)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造价值体现了时代突出的一种特征,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竞争模式,集体价值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创造。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发展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将工作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现状的改善,同时扩展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定位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价值能力上。当然,知识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必然存有相应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产生于人力资源了管理中的人才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

(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现代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与人文已经是互相支撑、共同作用。[3]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于因知识所产生的阶级改造中,并且需要长期与人文思想作斗争。而且片面的引入西方社会的科学价值主流与信息技术,代工忽视了哲学如人文思想的反思,师德丧失了人文价值,影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经济和一些科技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形式是代工,如果不能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处在美国的价值底线下,代工不利于长期科技的发展,专利数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表示科技实力,我国科技同美国加州地区的高科技技术比起来,仍然相差甚远,发展如要平稳前进,还需重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根本在与构建学术理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担负相应的责任。情况严重可能出现网络活动的普及,有可能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将伴随新的社会形成;真正层面上的生活考验与人文变迁才刚开始,依然存有统合趋势和人文抗争,这是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人物将是核心技术人员。

(四)确定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地位

知识经济要显现创新性。组织支持中层管理者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为此,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要严格落实自身职责,执行相关创新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管理是双向管理的模式,也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知识经济的管理需要在这种基础上有所革新,高层管理者实施创新工作,中层管理者负责具体的落实并传递有关信息。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知识创造形成了创新精神的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知识多集中于个体,在无形中流传于较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沟通方式要满足组织人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因沟通带来的障碍。

六、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知识经济管理渗透的领域之多,如图书管理应用与企业竞争力应用等。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知识经济的管理深刻影响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2]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196.

[3]常传旭.技术创新中的人文导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6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具有决定性因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即资金、设备和原材料,而是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经合组织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社会发展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运用成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如此,管理和决策也越来越依靠知识的力量,智力资本的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2)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商品和竞争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领先行业,而且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的革命:它把整个世界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3)社会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知识为基础,不再受原材料、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更具灵活性;生产过程由强调科学和规范,变得越来越依赖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产品也由大变小,由统一和标准化逐渐变得富于个性。(4)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5)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通过对知识经济时展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经济离不开知识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特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也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如此看来,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内容,还包括创新价值体系,战略商业网络、合作利益和消费者成功等特征。运用知识创新,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知识,这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维持了十余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就在于其是建立在以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新经济。美国经济不再以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为主体,转而依赖微软公司、英特尔等ir业巨人。以美国新经济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雏形。在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流十分便捷,工商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工商业渗透,工商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是现代商业发展的趋势。例如,信息技术、统计技术与会计、财务、营销等学科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新的商业模式与新型工商业务不断衍生,层出不穷。当今电子商务业务的方兴未艾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

工业化国家新的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经济上,为了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落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强科技与教育战略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其中尤为关注的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将科研经费集中在一流的大学和大型企业,利用它们的科研优势及有效的转化能力,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着力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多学科的学科前沿的优势,培养出一批思想活跃、更为开放、更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梯队,以上这些构成了工业化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框架。

任何一个国家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一大批知识产业的专门知识人才。中国要想在本世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发现。在农业、工业化时代,学校长期被认为是保存和继承人类知识的场所机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复现”人类已有的文化遗产。教育知识和复现的继承,在社会的延续和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文化复制和继承上,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使历史处于简单的循环之中。在全球知识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面向过去“述而不作”的陈旧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已有所认识,在肯定教育的文化传承性的前提下,愈益重视并开发教育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功能。

     二

    从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自强学堂设立商务门算起,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100余个春秋。期间,经历过解放前的艰难起步和缓慢发展阶段,以及解放后的大起大落和蓬勃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进入了全面重建阶段,取得了巨大成绩,基本形成了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功能齐备,具有中国特色,基本与国际接轨,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与作为其基础的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一样,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为这种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

第一,由过去注重专业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在其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要求是既要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先进工具的知识;具有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柔和在一起的“通识”才能。

第二,由过去注重传播和学习已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播和学习已形成了的知识,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三,由过去主要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转向不仅要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且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质量。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人

力资源构成知识经济的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和人才培养被赋予全新的理念。通才型、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国际型人才成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四,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还要注重个性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实干精神,也要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既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也要具有效益观念。

第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进步,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方式、效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并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对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已经对并将进一步对高等教育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同样,它对工商管理教学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三 

   知识经济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对工商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条件下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各种素质的核心,它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人才适应新型工商业发展的“利器”。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就必须从育人思路、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第一,综合素质培养是工商管理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能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谓学会认知,不是指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指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做事,不是指学会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而是指各种能力的不断积累;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要学会善于发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相互依存性,从而主动地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其目的是促进人类个体的独立自主和充分发展。

第二,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它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归纳与演绎结合,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的方面转到“学”的方面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注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二是开展互动式教学,强化课堂讨论和独立学习环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逾越已有的看法、观点和结论,独辟蹊径,提出独创性的新见解。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和社会活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三是坚持开展“行为准则”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必须保持“诚实”的精神和“本人原创”的原则,杜绝任何作弊行为和抄袭行为。

四是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在学业上所取得的成绩,并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开展激烈竞争的同时,发扬开放的、合作的、以诚相见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绝不墨守陈规,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敢于创造,积极进取。

第三,个性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创造力的实现除了智力因素以外,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资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资金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因此可以说个性会影响智力发挥的程度。而以往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普遍关心的是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忽视了

个性的培养,如怎样对待失败与成功,怎样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对不同意的容忍力,如何激励自己,怎样正确地看待人生,不知道如何做人。一个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坚韧、果断、勤奋的人常能克服各种困难,善于迅速地解决问题,而一个意志薄弱、畏缩、懒惰、拘谨、自负、自卑的人往往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个性特征。

一是学生的个性塑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言行举止展示出来,成为学生直接交接效仿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在创造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亦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具有创造个性的教师能够扶助和容忍学生创造个性在学习中的体现,甚至是与老师之间的对立意向的冲突,并以自己的言行鼓励引导学生。

二是创新个性需要培养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吃苦精神。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灵感虽有突然性,那也是苦思冥想、刻苦追求而出现的思维火花,更何况灵感变成现实的道路上也是充满艰辛的。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看,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吃苦,有些做法,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然而在生活上却是没有或缺少教育,这不仅无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这种学习和生活上要求的反差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人格矛盾。实证也证明,人在面对越困难的环境,却越有超越能力的人,是有希望成功的人。

三是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征。具有独创性和革新精神的人,对于是否会犯错误,如问题的提出,或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会保持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是在行动上并不会过多地计较犯错误的概率和给个人带来的不便,而一旦犯了错误,也会把错误当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予以纠正。

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学会知识与学会做人同等重要,学校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创新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悦纳自己,接受并适应社会,关心他人,乐于为社会作贡献。创新人才应是具有健康的稳定的心态的人,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人,能够进行协作的人。

第四,加强教学实践是培养创新行为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行动中去思考,或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和发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获得乐趣,是创新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具体操作部分。

第7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第8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财会人员;影响;素质

1 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会计风险越来越大,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在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会计工作也面临不断的创新。财会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管理学、金融学、税收学、营销学系统学习和掌握,对一些新兴学科、交叉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信息化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是其核心,对会计工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会计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手段的变化与发展.也大大地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3)商务活动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单位和企业往往既有传统业务,又有电子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的形态又可以多样化,这对传统财会人员是一种挑战。同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没有经营场所、没有物理实体的虚拟单位和企业出现得越来越多单位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去研究这种变化。

2 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人员素质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财会人员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责任,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经济比较更加复杂化。这就迫使财会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知识,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 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能力结构的挑战。

首先,要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财会人才竞争激烈,会面对许多新的财务处理问题。

其次,要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财会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财会人员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受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最后,要具有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在知识经济中,社会和商业界将更加相互依存,同时,职务的专业化又将迫使人们为了完成整个任务而相互沟通和协调。因此,财会人员一定要使自己社会化、多元化、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级的、管理型的财务人员。

3 知识经济环境下财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3.1 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下,财会人员必须有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网络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正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次渗透,分析经济情况、有效控制资源、参与经济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和预测经济前景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财会人员要摒弃那种只讲核算,不讲管理的思维模式,而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专业的角度为单位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3.3要具备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将伴随着一个学习的过程,整个社会生活的知识化、智能化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新事物的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的越来越快,因此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财会人员应具有如下如丰富的知识储备:1、熟悉国际业务处理方法,国际常用的会计准则、惯例。2、通晓现代管理方法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3、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外语知识、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等。

3.4 财会人员在财务管理上要运筹帷幄,有综合管理能力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因此,财务人员必须运筹帷幄,大胆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从而使财务管理得以创新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平.财会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困惑与突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5).

第9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

这种倾向在本科的建筑学教育中也有相当广泛的表现,如在设计教学中过于强调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而轻视了对技术、经济等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训练,从而影响学生设计思维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培养,也不利于毕业生与实际工作的有效接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日趋复杂和多元,特别是在可续发展的大潮下,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绿色经济等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这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不足,加强建筑学学生经济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必要和紧迫。

1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现状

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经济知识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的概念”和“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期工作”①。虽然建筑学的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材料构造、结构选型等均包含一定的建筑经济知识内容,但所涉及的程度均较为有限。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独立设置了《建筑经济》(或与工程管理等课程结合)专业技术课程,为完善建筑学学生全面的知识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经济教学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院校重视不足、授课模式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其成因则是多方面的。

(1)建筑经济课程与主干课程缺乏有

效的联系在目前的教学中,建筑经济课程主要沿用工程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常规内容和模式,教学计划与设计主干课程特别是课程设计的知识关联度较低,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本科建筑学的教学重心基本围绕设计课进行,造成学生对建筑经济课程缺乏重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知识学科跨度较大,本专业的针对性不足建筑经济的学科交叉性强,很多内容偏重于经济和管理等跨学科的知识。尽管已出版面向本专业的教材,但在具体的师资、授课内容和方法上仍然缺乏针对本专业人才特点和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学生由于知度太大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也削弱了课程本身对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常规的建筑经济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模式为主,考核标准也偏重于检验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建筑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不仅依靠对基础理论的了解,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进行体会和运用,而现有教学模式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影响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由于年级人数方面的原因,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采用僵化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学生缺乏主动的参与和独立的思考,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对于思路较为活跃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吸引力也容易受到影响。

2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目标

解决建筑经济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根据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明确本专业建筑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1教学目标的总体把

建筑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建筑工程、管理、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职业建筑师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是建筑经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建筑设计经济的内容,并能够切实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和综合效益。因此,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学也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经济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分析方法,具有结合建筑学应用建筑经济的初步能力”②作为基本的目标。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这一目标与工程管理、造价、土木等其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区别,重视本课程与建筑学学科自身特点相互结合的要求,并在具体操作中着重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培养重点。

2.2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技术经济相关理论和投资造价、经济评价等工程实务是建筑经济教学中的主要原理知识。由于相关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教师必须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侧重建筑设计经济和决策等与设计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对于部分偏重于造价等工程专业实务的内容,如施工图预算编制、财务评价等具体方法,对于本专业学生主要了解基本概念和流程即可。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筑经济观念,逐步形成全面的价值标准、理性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思维。但建筑设计问题的多因素复杂性决定了角度的理论分析往往难以全面说明问题,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培养需要多维度的知识综合和能力训练。因此,建筑经济的

理论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设计主干课程的联系和融合,一方面对设计、构造、结构等主干课程所涉及的经济知识进行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包括建筑经济在内的建筑学专业技术知识,对设计理论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