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精选(九篇)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第1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在讲述突发事件报道时,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2007年8月20日新华社报道,日本当地时间20日上午10时34分(北京时间9时34分),中国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客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着陆后不久发生爆炸起火,机上165人现已全部安全脱险。

据冲绳县警方和国土交通省设在那霸机场的事务所介绍,这架波音737-800型客机是10时27分在那霸机场着陆的。10时34分,客机进入41号停机坪,之后左侧引擎发生爆炸。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客机机体冒出浓浓黑烟,乘客随即从紧急出口逃出机外。包括157名乘客和8名乘务员在内,机上165人全部脱险,但其中一名57岁男性和一名7岁女孩在脱险后感到身体不适被送往附近医院。

事故发生后,那霸市消防部门动用了所有消防车前往机场灭火。大火在11时37分被扑灭,但客机已被烧毁,机体断裂成两截。

另据时事社援引“中华航空公司”方面的消息说,这架客机由台北起飞,在到达那霸机场后,公司的机修人员看到飞机右侧引擎后方有燃料泄漏现象,之后左侧引擎发生爆炸。

日本政府现已在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设置了官邸联络室,国土交通省航空铁道事故调查委员会向当地派遣了4名调查人员调查事故原因。据日本警察厅透露,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次事故与恐怖活动有关。

21日晚间8时30分,中央电视台四套“海峡两岸”栏目就策划了一个十分及时而有效的节目:“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自救”。节目组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邀请到台湾的两位嘉宾来共同讨论。一位是台湾的时事评论员黎健南先生,一位是台湾水上救生协会的考试官林瑞安先生。黎建南首先讲了三点,一是飞机碰到危险的时候,机长必须临危不慌,当机立断;二是机组成员应变不乱,然后完成他的任务;三是乘客必须镇静不惊,快速脱逃。

林瑞安先生的专业就是做救援培训的,他所在的组织也曾经定期给华航工作人员进行一些救援方面的培训。林先生介绍了飞机在地面迫降和在海上迫降的应急方法,根据主持人的要求,他还介绍了如何应对地震、火灾、台风等方面的措施。

这次报道策划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是新华社的报道及时。虽然事发当时记者并不在现场,但是,新华社的报道中用了大量取自事故现场的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材料,叙述生动吸引读者。第二,中央电视台马上想到“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自救”这样一个选题。本次华航飞机爆炸,事故是严重的,但是,机上157名乘客在8位机组人员的快速有效的指挥下,全部逃身,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呢,借此机会做一个安全自救的知识普及却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前一天的新闻,第二天晚间就做好了约请专家的访谈节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第三,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请来了台湾这方面的专家做科普节目也是一个亮点。评论员从宏观上讲述一般的危机处理,给人以理性的知识;救生教官以华航为例讲述人们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场面,给人以实实在在的知识教育,相信人们会记得更牢。请台湾人士讲台湾事件,也增加了人物、事件与受众的接近性。

一个突发事件和科学普及知识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策划者的独具匠心!

一、突发事件及其报道策划特点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案例事件。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事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灾”,如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飓风、海啸、洪水、雪崩等。

另一类是社会事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祸”,这类事件又可分为政治性突发事件和灾难性事故。

不论是自然事件还是社会事件,它们都有如下的特点: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是指记者、编辑针对某个突发事件,在最短的时间里,努力发掘其新闻价值,谋划最佳报道形式,以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的过程。突发事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报道策划也有着许多不同于常规事件策划的特点和要求:

及时。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时效性极强,要求其策划工作必须迅速及时,在事件刚一发生时就采取相应对策,否则,耽误了时间,也就错过了报道的最佳时机。

紧迫。尽管新闻都讲求时效性,但没有哪类新闻报道像突发事件报道那样对时效要求那么“苛刻”。可以说,时效是衡量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首要标准,谁能最先、最快报道某一突发事件,谁就是赢家,谁就在竞争中取得了至少一半的成功。

谨慎。由于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大而又影响深远,因而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要保持高度警惕,慎之又慎。要深入调查,仔细研究,弄清真相,在此基础上思谋对策,否则,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草率行事,则不仅帮不了忙,反而会添乱。

应变。由于突发事件变化性大,决定了其报道策划也要随势而变,要关注事件的最新动态,据此随时调整策划方案,否则,策划方案落后于事件的变化状态,就会使工作陷入被动,策划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现场。突发事件发生都很突然,而且极具“爆发力”,对其加以报道则应该有生动形象的现场描绘,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氛围。电视可以通过捕捉现场画面,电台可以通过现场录音,通讯社和报纸则可以通过有情有景有细节的现场描写及新闻图片的有机配合,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连续。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并不都是瞬间结束的,有的突发事件虽然发生很突然,但其发展和结束还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突发事件一旦报道后就要连续不断地跟踪报道,提供充分的信息量,报道事件的每一重要发展阶段和状态,同时报道事件对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各方面对事件的反映。

立体。突发事件虽然有可能是来去匆匆,但其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因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停留在事件表面,就事论事,仅仅满足于报道事件本身;而应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多角度分析,多形式报道,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尽可能使受众从报道中了解到关于事件的一切信息,并有所启示。

掌握了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着眼于不同的目的,在突发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报道方式,这是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第一步。 未雨绸缪,战前练兵,实战演习,事后总结,对于我们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水平大有好处。

二、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原则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一家新闻单位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一家媒体走向市场、争取受众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 突发事件的报道也是一个上下都十分敏感的领域,搞得不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负作用,给新闻单位和一个地方的工作带来不少的被动。所以,掌握突发事件的报道艺术, 遵循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中,一般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新闻报道视时效为生命线,新闻竞争时常就表现为时效竞争。而就突发事件而言,其变化来得突然,去亦快速,而且影响深远,在报道上的时效竞争也就更为紧迫、激烈,胜负之差往往以分秒计。时效竞争有多层含义:

一方面,要快速反应。突发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场景、情节稍纵即逝,永不复现。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记者在事件刚一发生时就迅速做出反应,闻风而动,果断采取行动,快速迈出第一步,而不能犹豫不决、迟疑不前或慢条斯理。应在快速判明基本情况的同时,立即采取行动,力争率先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报道上占有优势。否则,等到所谓“精确地弄清事实真相”之后,再采取行动,就会延误报道时机,被竞争对象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要及时报道。突发事件传得快,传得广。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都是争分夺秒,以求先声夺人。加之许多突发事件敏感而复杂,在真相大白之前,易引起猜测、受到曲解。这就要求媒体及时报道,以澄清事实、表明态度,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收到“先入为主,先下手为强”的效果。若迟迟不报,就会被人怀疑,或被认为是有意掩盖,若等到某些别有用心的外电、不负责任的小报把突发事件报道引入“小道”或歧途之后,再来辩解就很被动了。

(2)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即是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亲自调查、核实。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保持头脑清醒的状态下,深入第一线及时展开调查,收集有关事件的一切信息资料,其中引用的数字、讲述的情节、援引的话要来自权威部门、权威人士或目击者所见所闻。收集的信息都要有根据,而不能道听途说或凭主观愿望“合理想象”。否则,就会造成报道失实,这不仅有损媒体形象,还会失去受众的信任。

客观公正,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遵循的又一项基本原则,即对事件只做客观叙述,剔除所有事件外的感彩和一些有意无意的诱导性话语,让读者了解事实真相,像看录像片一样对事件一目了然。这一原则是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保证。突发事件大多是天灾人祸之类的灾难事件,一经报道便会举世瞩目,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新闻效应,所以媒体在向社会公众通报这类事件时,更应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不能隐瞒事实,掩盖真相,甚至弄虚作假,欲盖弥彰,否则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不能取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也就难以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甚至可能在社会上引起骚动。只有将事实真相尽快告知社会公众,才可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事件解决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转危为安。其次,在报道时,应保持头脑冷静,判明情况,根据收集到的情况,作“实录”报道,而不能随意加入个人情感,对报道添枝加叶,妄加评说,或根据主观臆测给事实定性。

(3)把握大局统筹安排 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范围。一般的自然灾害,只在有关地方进行报道,重大自然灾害则由中央新闻单位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对各种灾难性责任事故,也基本上按照自然灾害报道原则掌握,特别规定,对造成重大事故的原因,在主管部门得出正式结论之前,新闻单位不得发出猜测之词,以免给事故处理增加人为困难。

(4)把握节奏保持理智

把握节奏,除了时间上的快慢要求外,就是对“度”的把握上的要求,而在对“度”的把握中,首要而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报道量度的把握,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量必须有一个适度控制。我们必须把握好突发事件的报道量。这里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一段时间里一个地区内突发事件的多少,没有突发事件是不能随意编造和夸大的;另外一个就是有了突发事件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哪些该重发,哪些该轻发或不发。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能引起质的变化。突发事件是随时发生的,如果一家媒体就某一个方面的突发事件如暴力事件经常登反复登而且只有发案而没有破案,就会给人一种恐怖感、不安全感。 如果该地区在一段时间里确实发生了许多暴力案件,该地区媒体就该从众多的案件中轻重缓急有选择地控制发稿数量,对案件的报道也要讲究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有的发消息,有的发通讯,有的发简讯,有的发重头,有的写发案现场,有的写破案过程,有的写歹徒的狡猾和残暴,有的写干警的机智和顽强,等等。除了考虑突发事件稿件在版面上的比重和位置外,还要考虑突发性稿件和其他各类稿件的搭配关系。如果当日报纸版面上成就类歌颂类等靓丽热烈气氛的稿件较多,即使突发事件特别是恶性事件的稿件多一点,也不会给人大的震荡;反之,如果版面上本来就有很多批评类的监督类的稿件,再安排一条或多条突发事件的稿件,就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安定情绪;如果外地或国外的忧伤新闻或恶性事件报道较多,再发一条本地的突发暴力或灾害新闻报道,就可能引起麻烦,反之,则能被群众接受。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讲究理智也是十分重要的。突发事件,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 给人们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都是惨重的,因而它能给受众带来震撼力。这也正是我们不少报纸抓“卖点”,抓突发新闻的原因所在。由于事件来得突然,损失又很惨重,人们往往一时无法对事件做到心中有数,易陷入慌乱,甚至不知所措,而记者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对历史负责,同时他还要面对突发事件报道中涉及的当事人或当事单位以及千千万万正在阅读该报道的广大读者。因此,记者到了现场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智,并迅速展开深入调查,弄清事实真相,这样才能驾驭突发事件,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转危为安,变坏事为好事。否则,在突发事件面前,紧张慌乱,乱了阵脚,在未有弄清情况之时,仅凭主观想象和一时热情,盲目冲动地处理,则不仅不能“帮忙”,反而只会“添乱”。

(5)讲求艺术注重技巧

第2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报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要把握好“四个环节”

第一,反应及时,第一时间派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来势猛,事态发展快,影响范围广,媒体迅速派出采编人员“潜入”一线进行深入挖掘采访。在第一时间抢占报道先机。打好采访主动仗。对于整个报道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发生、群众受谣言蛊惑开始四处逃亡时,开封日报社的领导就已经密切开始关注事态的发展,并于当天下午,果断派出“两报一网”(《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开封网)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以及报社采访专用车辆,组成强大的采访阵容,深人事发地点进行采访。一路上,记者亲眼目睹了群众乘坐农用三轮车、奔马车、摩托车,拖家带口逃亡的情景,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为整个采访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采编配合,明辨是非,准确判断新闻信息的准确性。突发公共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参与人员众多,往往一时之间流言四起,真假难辨。这就要求媒体在混沌之中有着清醒的头脑。前方记者深入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要迅速将其反馈给编辑部门,采编合作,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以此引导新闻稿件的写作和新闻报道的最终完成。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汴梁晚报》的编辑们一直守候在编辑部,等待前线记者发来的最新消息。

第三,严格把关,确保编发稿件准确无误。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新闻报道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所以,在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一定要把好关、掌握好度――受众应该知情的,就一定详尽报道;涉及大局稳定的,一定要慎重处理;破坏安定团结的。尽量慎提或不提。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从开封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到报社社长、总编,从值班编委到版面编辑,都对稿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稿件的选材到基调的把握。从整体的构思到文字的表述。甚至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一切都准确无误之后,稿件才最终和读者见面。

第四,精心谋划,完善报纸版面制作。新闻报道不仅要有真实客观的内容,而且还要有鲜明突出的报道形式,才能达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汴梁晚报》在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用了A1、A2两个整版的版面,从方方面面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同时在A1版中间位置。配发了省市领导查看辐照车间的大幅照片,从视觉上起到了传达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的良好效果。这组报道的集中、突出处理。犹如一锤重音,实实在在地落在逃亡群众的心坎里,让手足无措的群众把情绪稳定下来,让谣言自取灭亡。

报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还要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大局稳定意识。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恐慌、群体的集聚、秩序的杂乱。作为新闻媒体。首要的职责是澄清是非、稳定大局、恢复秩序。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记者亲眼目睹了群众逃亡的场景,但《汴梁晚报》在报道的取舍上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描述。而是做了这样的报道:《事态已平息社会大局平稳》、《辐射源未泄漏

没有造成任何伤害》、《辐射源一直处于安全状态外出群众绝大部分已返回》。这样的报道对稳定民心、大局稳定起到了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是民生为本意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始终要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即始终考虑群众的需求,把维护民众的安危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应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汴梁晚报》将重点放在了释疑解惑、安抚民心上,让逃亡群众尽快平安返家。

三是信息权威意识。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只有传递权威信息。才能攻破谣言,收复人心。稳定乱局。在应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汴梁晚报》始终以官方和专家解释为依据,增强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群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四是多层把关意识。只有严格把关、多层把关,才能保证报道不出现失误,以及因报道失误而给事件带来的负面效果。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汴梁晚报》遵循了严格的多层把关程序:新闻稿件写成后。先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政府有关领导审核,此为第一道关;稿件转交报社社长、总编手中审核,此为第二道关;值班编委对稿件审核、签字,这是第三道关;稿件交到总编室,由部门主任把关,最后才交给版面编辑进行精细加工,修改完成,这是第四道关。正是这层层把关,才使见报稿件无一疏漏。

第3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司法所如何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稳定事件,笔者是一名基层司法所长,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0多年,长期在基层工作,现就本人的经历,在工作中摸索的一些方法,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湖北省__农村,突发性稳定事件主要涉及的是三峡水库移民搬迁、土地调整、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损害赔偿、矿难事件等诱发的问题。司法所工作在基层一线,面对突发性稳定事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处置。

一、先入为主 控制局面

突发性稳定事件,一般表现为大型的伤害、非正常死亡、自杀、械斗等事件。司法所是指导人民调解的工作机构,是代表政府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部门,发生这类事件后,必须及时赶往现场主动介入事件的处置,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大胆挑起稳控重担,争取主动,抓住矛盾纠纷的要害,敢于说硬话,控制事态,给火爆场面降温,使对抗的局面得到缓冲,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基础,为调解搭建良好的平台。如:20__年5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__县归州镇周家湾村村民杨某与周某两家发生矛盾,杨某的母亲服毒身亡,杨某亲戚一百多人将尸体抬到周某家里闹丧,__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得知情况后,及时赶赴现场,控制事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动员村民将尸体抬出,召集各方当事人代表座谈,通过宣传法律、引用民法中的无过错责任的条款,动员周某支付了杨某家庭4000元的安葬费,使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有效地平息了一场械斗的发生。

二、发挥优势 解决问题

司法所工作人员是普通的人民调解员,来源于基层,扎根于群众。

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司法所在突发性稳定事件被控制后,要利用自己调解纠纷的长处及优势,因势利导,沉着冷静,工作有序,着手对纠纷进行调解。在调解时把握以下要点:一是弄清事情的原委。司法所对事件的起因,经过都要详细地了解,包括事件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各方当事人人际关系、亲友状况等情况,以便调解时对症下药,为调解纠纷奠定基础。二是担当调解的主角。司法所面对矛盾纠纷,不要畏惧与退却,要主动担当起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重担,唱主角戏。在突发性矛盾纠纷发生以后,各方纠纷当事人也希望有各级领导来牵头处理此事,使矛盾纠纷得到解决与消化。对有理的一方或弱势一方希望自己的权益得到伸张和保护,包括过激行为也是为了达到其维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于有责任的一方,或者是过错的一方明知自己亏理,往往是采取逃避或是躲避的方法来回避矛盾,避免吃眼前亏,但是他们也希望有中介人来协调矛盾,避免事态扩大,造成身体伤害,人员伤亡。对司法所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化解矛盾纠纷,促成事态解决。三是抓住要害,化解矛盾纠纷。在化解纠纷前,司法所要分别找各方当事人座谈,了解各方当事人的心里状态、特点及要求,找准矛盾纠纷调解的切入点,通过与当事人宣传政策法律知识,交心谈心,以情感人,依法动人,用理说服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动情,对群众或矛盾纠纷当事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冷静思考,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解答,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与口气来回答。如对待村民要用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对话,对待知识分子,要讲究哲理,讲究语言的精炼与层次,还要注意逻辑关系,对待年轻人要直截了当,对待年长的人要耐心细致地工作,不厌其烦的解释与解答,尽量避免过激言行,总之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尺度与火候,准确地进行对话,使各方听后心悦诚服,得到各方当事人的信任与信赖,拟定调解方案,反复协商,促使当事人和解,时间往往需要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星期,直到事件得到有效地处置与解决,切记不可因我们的言行举止使矛盾纠纷升级,使事态扩大,并把我们个人掺和与矛盾纠纷之中不能自拔。

三、争取支持 协调作战

司法所深入实地处置突发性稳定事件不是孤立的,对于地方发生了突发性稳定事件,各级政府包括政法部门都会派人深入实地参与事件的稳控与处置,因此司法所深入现场后要主动及时地将事态情况向地方党委政府及基层组织汇报,得到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的支持,在深入现场之前要与基层组织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安排他们及时赶赴现场控制局面,同时要向政法及相关部门求助,包括派出所、法庭、以及所涉及的、经管、国土、林业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得到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同时还要争取社会其他力量帮助事态的稳控与解决,利用民调中心户、平安中心户以及当事人的亲属关系的力量,用一把钥匙解开一把锁的办法处置消化矛盾纠纷,这样司法所的工作就不会孤立无援,事情做活了,人多力量大,智慧广,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使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消化解决。

近年来__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通过诉调对接、部门联动、警司联调等方式方法,有效地整合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力量,使处置稳定性突发事件由过去的“小独奏”,变成了“大合唱”,“交响曲 ”,归州司法所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成功化解了突发性稳定事件18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70多万元,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公认和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20__年11月__县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议在归州召开,__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的经验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归州司法所长被推荐为__县第七届拔尖人才。

第4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 机智灵活 不失时机 启发诱导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25-01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它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允许发生突发事件,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企望学生绝对不发生违纪行为是不现实的。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本人以应变技巧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勉。

一、以静制乱法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从课间休息的状态中调整回来,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队形散乱。这时教师不要马上开始上课,而挺立静观片刻,使学生觉察教师的“不言自威”,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止说话,自觉排好队伍。

二、目光巡视法

教师讲解示范时,少数学生常常不认真听讲,有时插话抢话,有时与同学交头接耳,品头论足。此时若公开批评,少数个性较强的学生难以接受,甚至会发生“顶牛”,严重影响教学秩序,教师也下不了台。这时教师若用严肃的、不满的目光反复巡视,传递信号,让少数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已被教师发觉,感到自惭,并停止不良行为,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争取主动法

在体育课上,为了启发学生,教师常采用“提问法”。有时学生故意错答、搞恶作剧来扰乱课堂秩序,怎么办?教师应控制情绪,自我调节,不要责骂学生,但也不能表示懦弱,应及时提出反问:“你能说说这样答的理由吗?”这样故意错答的学生就会理屈词穷。接着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果断、勇敢的精神加以充分肯定。这样不但变被动为主动,避免了事态的扩大,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身体邻近控制法

课上学生违纪,教师的“目光暗示法”“信号传递”等法不起作用时,这时可通过前后、左右小幅度移动,缩短与违纪学生的距离,表示真切关注。这时学生会猛然警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

五、转移注意法

上体育课时,有时几个班同时进行,当你在作讲解时,突然其他班的学生把足球踢到你的头上,学生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应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把球传给对方,然后问到:“刚才讲到什么地方?”这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马上入轨,秩序井然。

六、因势利导法

第5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点

1.1 主体具有多元性、广泛性。企业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种种难以预料的干扰,种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我们必须用多层面的立体思维,认真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源头,研究中主体的诉求,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2 走向具有突发性、激化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共性问题都与权益息息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时间短,重大节庆、敏感时期往往会增多,处理不当,极易激化,而且涉及的程度和范围随时会发生变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2 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践与思考

各级党组织要探索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途径和方法,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维稳与维权相结合的实践,为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有益的启示。

2.1 加强领导,措施到位。领导是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亲自到场,果断指挥,明确责任,归口化解,分流疏导,做到政治敏感、信息灵敏、性质断准、领导到场、策略对头、标本兼治,牢牢掌握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2.2 依靠群众,共同参与。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特别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积极分了的带头作用,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和经验,必须坚信大多数职工群众,只要我们向职工群众讲明事实真相,阐明政策,宣传法制,以理服人,大多数群众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就会得以妥善解决。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3 以块为主,多方配合。化解,必须坚持“条块结合,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维护稳定、化解群体性矛盾一定要以块为主,但在涉及到条的问题时,条要尽快给予解决,配合块做好工作,这样,条块在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互不关心的被动局面。

2.4 重视信息,快速反应。重视信息、及时捕捉和抓准信息,是有效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首要环节,也是预防、控制群体性矛盾发展、蔓延的有效手段。在维护稳定、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一是强化信息意识,落实责任,建立了纵横有序、畅通灵敏的信息网络,做到事先有预报、处理有反馈。二是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特别对周期性、反复性的突出问题,有专人跟踪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准确信息。三是一旦获取引发政治性不安定因素,做到快速反应,上下沟通,立即组织力量,采取应急措施,稳定事态,防止蔓延和发展,进而有效进行化解。

3 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做的工作和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涉及一些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3.1 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任何具体事物都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每一个群体性矛盾,都有它孕育的原因、产生的端倪;广泛而大量的群体性矛盾,内在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对其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就能有效地进行预警,有效地坚持“调访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确预测群体性矛盾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化解相关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3.2 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社会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消除社会矛盾的社会而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地合理地缓释、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因而,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极为重要。

3.3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长期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完善协调利益机制、分配公平机制、竞争公平机制、社会福利机制等,化解因收入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冲突。

3.4 加强民主法制机制。在开展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任何一项工作时,一方面要扩大民主,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把法律、政策规定向群众进行反复宣传解释,努力把教育引导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做到位,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表达诉求。

第6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一、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应急机制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预判、应对、引导新闻信息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的工作系统。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作为一个无形的工作原则、流程和规范实际上维系的是有形的高效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迅速反应从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1)新闻宣传部门。在建设和完善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中,新闻宣传部门占据主体地位,新闻宣传部门人员处于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运转的核心,由他们搜集、整合、协调、各方面信息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2)新闻信息预案。新闻应急预案是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文本体现,也是应对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决策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关系到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应对和公关活动的开展。新闻应急预案的中心内容包括新闻公关机构的常规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以及预案的更新维护等。(3)硬件建设和经费保障。随着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化,需配备相应的新闻设备和信息场所,如新闻会场、电脑等,从而与新闻媒体有效对接。

二、存在问题

处理突发事件问题时,处理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保障性的作用。而信息应急机制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1)信息搜集渠道不畅通。尽管都建有多层级,多机构的信息传递渠道,但是在诸多突发事件中不难看出,很多问题的扩大化都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离或者误传,尽管由于有组织架构合理性、信息人员队伍素质和信息自身价值的诸多原因,还是有很多关键性信息没有传输到决策者手中或者在传输过程中由于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和责任而发生隐报、少报的事件。(2)错过最佳信息时机。要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中握得先机,掌握发言权,就一定要认清事态的轻重,及时客观信息、以免由于时间延误或者被人利用导致丧失话语权。(3)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而逐渐被重视的,也都深知优秀的新闻发言人的重要性,但是仍旧难以引入,很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新闻媒体时,仍旧是难以适应,只会一味地遮掩事实、隐瞒真相,最终会导致媒体反目,公众激怒。

三、如何建设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1)把握信息源头。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曾提出在危机处理时的“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公布)”,“Tell it fast(尽快公布)”,“Tell it all(公布全部情况)”。从这个原则不难看出处理危机时主动性的重要。主动消息,主动寻求与媒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媒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避免危机带来更大的损害。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事件无外乎关注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关当事人和责任方的处理、事件的善后处置和受害方安抚。这四个层面,媒体不论从哪一点来挖掘都是可以深入报道的,但是越是处于前面的层面掌握的信息越多、主动权越大,媒体想象的空间也越大。此时更需要将信息公开透明,同媒体建立信任,以免误传误报,导致后面的处置程序处于被动。(2)策略。应该建立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言论向导,也是塑造形象、展示水平的窗口。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团队,新闻信息的搜集、发言、资料的支持、与媒体的沟通等等都由一个规范的团队来完成和。(3)实时监控。在尊重公民基本人格、不破坏公民网络言论权利自由的前提下,规范bbs论坛等的实名制管理,对不良IP地址进行监控、跟踪和查封。对网络bbs实施审查,删除不良信息。对自媒体进行引导,不让歪曲事实的言论得以传播,对于公民比较喜欢的微薄、人人网、QQ空间等实施一定的监控,充分发挥校园舆情信息员的作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培养“舆论领袖”。因势利导,转化舆论危机。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传媒方式,传统在应对方面显然应接不暇。在信息网络平台高度宽敞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可能是发言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如何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舆论道德自律意识,如何过滤普通网络信息、收集重要敏感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

参 考 文 献

[1]刘晔.博客对公民的影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3)

第7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涉外旅游 旅游突发事件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在旅游业内外突然发生,并对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旅游突发事件包括旅游业内突发事件和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两种类型。旅游业内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和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利益链条上,如旅游三要素:旅行社、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旅游业外部,表现为宏观政治、经济背景或客源市场的改变。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有涉外旅游专业。该专业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群范畴,鉴于该专业的涉外性较强,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群其他类似专业不尽相同。例如,旅游管理类各专业重要的两门课程《导游实务》和《旅游政策法规》都涉及了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涉外旅游专业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应侧重学习如何处置涉外旅游的突发事件,培养该专业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一 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确定,具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barrows & tamblyn,1980)。而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的方式或策略,本身在处置程序和方法上不尽相同,在不违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从而找到比较好的或合适的解决办法,因此,对该专业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培养的教学,采取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1)呈现问题情境。(2)研究问题。(3)重新研究问题。(4)交流与回报。(5)反思与评价。结合该教学模式在涉外旅游专业关于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

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情境,应该与本专业学生在旅游事务中所关注的紧密联系。除了教材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突发事件,教师还可以列举工作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或亲身经历的旅游突发事件,以及社会上影响较大、媒体披露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如2009年10月14日,4名外国游客在桂林乘坐热气球丧生的事件;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而发生的流血事件;2009年4月13日,泰国政坛冲突升级重创泰国旅游业事件;2011年4月10日,桂林发生的游客与村民冲突、孕妇被推倒抢救无效死亡事件;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及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等。这些旅游突发事件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复杂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学习过程保持更高的满意度,从而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做好铺垫。

2.发散性或创造性地研究问题

由于旅游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特别是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会更加困难。如何技巧性、艺术性地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就需要在教学上下更大的功夫。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冲击波,我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国内旅游业如何应对?因为本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酒店业、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市场营销部门等在发生该疫情后应如何应对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下的“工作白板”操作方式。首先确定学习议题,然后制定行动计划,进而记录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及亟待澄清的学习论题,在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重新组织学生探讨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这些处置策略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找出超乎标准答案的各种不同答案乃至最佳答案。

最后,再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汇报,或者进行辩论,让学生不局限于“盲人摸象”式的学习,从而对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策略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起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效果。

3.探究式的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提炼所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性的自评,反思自己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或策略的过程和结果,思考其他学生提出的策略的异同点,从而进行互评。另外,教师可在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基础上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小组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评估;同时,针对旅游突发事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空间。

二 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优缺点分析

通过笔者教学观察和调研,不少高校和中职院校针对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大量采取了案例法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案例法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因此,该教学模式在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能力上值得应用和推广,进而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

该pbl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在针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对旅游突发事件案例情境进行采集和提炼,这就对任课教师提高了要求,要求教师有从业的经历,能够提供旅游突发事件的真实案例,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案例。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参与到pbl教学模式中来,并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旅游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是pbl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该类型案例不管来源于教材,还是从业经历,乃至媒体报道的事件等,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都能从实证的角度有效地阐述教学内容。该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应该理解教材,进而能对各种案例进行融会贯通。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现场演习,能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与旅游从业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模式的客体是学生,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在对该专业认知的基础上,若能让他们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满意度,能学会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则善莫大焉。

pbl教学模式尽管应用性较好,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课时量较大、知识量不足、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亟待提高、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局限,扬长避短,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教学,pbl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改进了知识传播机制,促进了师生互动,甚至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涉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语言过关,综合素质过硬

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些涉外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其较强的语言能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复杂和困难,所以需要该专业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要转变象牙塔式的外语模式,接触更多的领域,能用外语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外国游客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双语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该专业学生要在课堂上的pbl教学模式中有意识地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2.转变角色,树立应变意识

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力争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例如,如果我是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或司机,碰到旅游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同时,对于比较敏感脆弱的旅游业,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具备危机意识和应变意识。例如,教学设置中,恰逢上课时下暴雨,教师可以随机安排问题情境,旅游团推迟出游计划,计调和导游分别应该怎么做?

3.学会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由于问题情境的提出,应该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旅游业是一个各行业链条高度联系的产业,处理旅游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清醒的大脑,果断干练的做事风格,同时也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积极踊跃地发言,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加强修养,树立大局意识

本教学模式,除了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技巧性地甚至艺术性地处理旅游突发事件,还要培养其处理旅游突发事件的抗压、抗干扰能力,培养其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大局意识。并能够在处理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加强自身修养,顾全大局,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重,为涉外旅游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最新旅游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责任认定处理办法实用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

第8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1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的特点,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破坏社会稳定。从根本上说,突发事件具有负面本质,往往对民众情绪、社会安定、环境保护等产生不利影响。而如何把负面的东西引向正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而振奋士气,引领社会前进,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媒体作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要件之一,它的声音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取向,媒体要把“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关爱民生”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在突发事件中,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审视问题,而是弱化社会责任,以获利为目的,以哗众取宠为手段,传播虚假信息,不但无助于事情的解决,而且推波助澜,贻害巨大。因此,媒体要加强自律,强化政治和社会责任,在危机中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面对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应熟练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新闻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起到的信息沟通、指导生活等的重要作用。通过党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与及时性,从而更好地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以正视听,服务社会。

2“党报声音”意义重大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发性,因此,媒体的政治敏感性及反应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如果权威的信息不及时,谣言便会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这时候,“党报声音”及时出击,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信息,便会化解谣言、稳定人心。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新闻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他以这一年新闻传媒对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为例,详尽地陈述了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信息公开的益处。他说:“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及时公布震情和抗震救灾情况,深入宣传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为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突发事件往往涉及面广,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各界会密切关注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此时,“党报声音”的舆论监督及导向职能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媒体通过及时、公正、公开地报道各级政府的决策、行动、结果以及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够对政府的处置突发事件行为及时与否、是否卓有成效、政府相关人员工作得力与否、政府相关人员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有无违规违纪行为等进行舆论监督,从而树立一个高效、为民的政府形象,避免群众的误解,获取群众对政府的理解,既有利于进一步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又促进了党群感情,进而促进社会稳定。

3勇于担当“向导”

反应真相和社情民意是媒体的基本职责,而引导、引领社会舆论则是媒体的重大社会职责。作为新闻媒体,应站在政治的高度、民生的高度、社会责任的高度,在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之外,应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促进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并减少突发事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党报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舆论导向。首先,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做“透明”报道。过去有一种“担心”,灾难性事件的传播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形象。事实上,在以往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倘若主流媒体置若罔闻,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迟缓,或者隐瞒不报,致使新闻传播出现一个“真空期”,公众得不到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新闻信息,这种情况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极易引发更大的恐慌。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保障,党报要勇于担当,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在第一时间承担起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恐慌的职责,让民众知道实情,让传言、谣言不攻自破。其次,要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做好“稳压器”。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应最大限度地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党报应有一种使命感,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体现“稳压器”的作用,即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进行说明,及时宣传政府的应急行动,消除民众的恐慌与疑虑。同时要充分考虑报道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民众与政府的健康关系。再次,科学解读事件,做好“变压器”。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时,科学地解读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有利于人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件本身,此时的新闻媒体,是“变压器”。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除了向受众及时准确地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也有责任通过媒体的引导,起到宣传教育、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第9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公众知情权的思考

突发公共事件之所以能够让人高度关注,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两个特质:一是突发性,事发突然,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二是公共性,“公共”二字,既表明事件影响之大,又表明关注者之众。而关注者的多少是区分突发公共事件与一般突发事件的主要标准。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解释,即“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在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社会时,我们作为普通公众想知道自己身处的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是如何运转的,正在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我们通过了解这些情况来确定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一切都表现为公众知情权的满足。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各种信息的权利。①还有人从新闻的角度描述知情权,认为知情权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新闻界提出的一种理论,指每个公民都有了解国内外各种好坏消息和在报刊、电视广播及网络发表意见的权利。②

知情权源于有关国际法和大多数民主国家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一般被认为是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中引申出来的一项“潜在”的权利。言论自由权即指人们具有所见、所闻、所思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表现于外的权利和自由,其核心内涵还包括搜集、获取、了解以及传播某种事实、意见的权利和自由,由此自然而然地引申出知情权的满足问题。③其实,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历史上看,知情权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之一。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和我们身处的社会,才能对我们自己和社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现在,人们要求了解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远超出个人耳目所及的范围,这使得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络等媒介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但既然有了媒介,就有了媒介的控制者,也就产生了“把关人”的问题。把关人的存在,使大众媒介不仅扩散信息,也过滤信息,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的影响。④因此,公众接触到的信息仅是过滤过的甚至修改过的信息,依此了解的社会充其量不过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离真实的环境还差得很远。近年来,公众要求满足知情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表达得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突然性、不可预知性、事件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与公众利益的紧密关联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知情权的满足

在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信息既有量上的要求,也有质上的要求。从量上看,公众希望知道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每个突发公共事件的所有信息。而从质上看,公众不仅希望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希望知道“为什么”发生,即所谓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无官员卷入其中,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决策者的应对措施等等,而不能仅停留在介绍事件发生的经过上。

公众知情权在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如果得不到满足,在正常信息不足或不确切的时候,流言就会增多。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波特提出流言传播的公式:流言流传的强度=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程度。⑥按照G・阿尔波特的公式,第一个因数是“问题的重要性”,即该事件越重要,越关系国计民生,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越容易引发谣言的大面积传播;第二个因数是“不了解程度”,即对于具体的事件,该事件越神秘,公众越不了解,就越容易引发谣言的传播。

知情权的限制

关于公众知情权这一从法学领域移植到新闻学领域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很多,但多集中在如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上。事实上,在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也应该有一个“度”,即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公众知情权要尽可能满足,如不能满足公众正常的信息需求,则必然会导致谣言四起,人心不稳;而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则需要相应的控制,如果任由信息不加任何约束地四散传播,则也有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混乱。这两种情况都将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众想要了解的信息未必都是正当的,有些时候,公众追逐信息可能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而不是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多媒介为了迎合公众的这种需要,不惜篇幅,不择手段,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对一些本属于他人隐私或不该特别关注却又可以吸引公众眼球的低级趣味和刺激性细节,如血腥、暴力、色情等细节大加报道,美其名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最后只会使媒介的品格下降,为人所不齿。

另一方面,有些特殊的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虽有知的需要,但如果控制传播可以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利益,那么,两者相权取其重,否则无原则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就会损害国家的民族的利益。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如何满足公众知情权,以及在什么程度内满足确实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应该具体对待。如何在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和限制之间找到平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不管什么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在报道时,都应该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第一条原则为依据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只要认真实行这条原则,这个度还是可以把握的。即使在具体的报道中出现了问题,本着这个原则,我们也可以改正错误,吸取教训,为以后的类似报道积累很好的经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263页.

② 朱金平《论突发事件报道》长征出版社第2页.

③《浅析知情权采访权的矛盾及其法律规范》引自

④《传播学原理》,第142页,石庆生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⑤ 朱金平《论突发事件报道》长征出版社第38-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