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第1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应加强公司的改革,以效益和效率为中心,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当务之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能为一个企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企业创建特色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1. 企业文化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企业的产品层,即企业的服务、营销、成本控制能力和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能力;第二层为企业制度层,即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构平台、企业运行机制、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内外环境和资源关系等;第三层为核心层,即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形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等。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让企业上下和谐,内外一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推动器。

2.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如企业的灵魂,是指引企业发展的明灯,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有枯竭的时候,但是企业文化可以生生不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追求核心价值观,并能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使价值观得到延续和继承。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提倡第二次创业,更加强化人格魅力和职业化管理,淡化个人色彩,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3.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吸引人才。企业生存和发展与人才的引用有很大的联系。人才是推动企业升值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多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目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感,使员工更加热爱集体,并且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二、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1. 创建特色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很难被其他竞争对手或企业模仿,因此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特色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塑造价值,追求个性化的价值。只有价值的个性化才能为企业的各种能力和资源提供导向,最终形成竞争力,文化个性化转变成产品竞争力后,企业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塑造个性化的价值观,就要寻求个人自我价值和企业价值观的一致,引导员工将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聚焦到企业的理想和目标上,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要,减少企业内部的内耗和摩擦,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热情,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维护企业声誉;以企业的行为准则约束员工的言谈举止,从而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和稳定地发展。

创建特色文化,企业要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以企业和员工的和谐促进社会和企业的和谐。首先,企业要为员工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加强员工和谐精神的培养,塑造相互帮助和相互负责的团队精神。然后,要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文化氛围和管理氛围,建立员工收益和企业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挂钩,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其次,企业在社会上要树立优质服务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形象,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2. 创建制度文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管理活动中,为获得最大效益而制定的各项强制义务,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创建制度文化能维护职工的共同利益,能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让员工遵守企业的制度。此外,还要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无形约束力,形成一种理念和规范,弥补企业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要丰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发挥文化管理的指导作用。通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先导作用,促进职工和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企业品味,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员工形成新精神文化的前提。所以,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就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 创建质量文化,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要求员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行为,建立“优质服务”的企业理念。企业要形成浓厚的服务氛围,使“服务文化”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灵,全面提高员工的“服务”素质,真正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企业要全面建设“服务文化”,注重企业内部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此外,还要以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为依托,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社会理念。

结语: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创建特色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制度文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文化要加快创新和发展的步伐,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宗宜.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J]. 现代商业, 2010,(06)

[2] 菅志刚. 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浅论[J]. 消费导刊, 2007,(06)

[3] 周旺东. 论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与建设和谐社会[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6)

作者简介:周德良,男,(1970.5-),山东省济宁市,大学,中原油田内蒙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经济管理

第2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以科学的安全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人机并重,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规范安全生产操作行为,着力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1、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物质文化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工具、设施、材料、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

2、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企业安全制度文化主要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经营活动中人、物和环境的安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其它涉及安全的厂规、厂纪等。

3、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建设。企业安全精神文化主要指安全意识、思维和心理素质,安全技术、管理理念及管理机制,安全文学、艺术、安全文明氛围等。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

1、重点辅导、普及推广。6月上旬,镇安监所组织召开各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安全负责人会议,布置落实安全文化工作。

2、培训交流,共同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很少,各单位要组织企业培训交流,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共同提高。

3、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全镇将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好的单位予以授牌表彰,对贡献较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伍的单位给予批评,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要依法处理。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计划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底子比较薄弱,欠帐较多,并非朝夕之事,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一项期工作任务。全镇今年计划创建5家企业安全文化典型企业,分别是:市有机化工厂、工艺品有限公司、市印染有限公司、市化学品有限公司、市化学品有限公司。明年,全镇企业安全文化先进企业要达到50%,争取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全镇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每年10月份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评比、考核,年终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考核办法及时间另行通知。

第3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控制

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份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阐述,凸显出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云南正在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大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并重,彰显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宏大战略和深邃眼界。在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云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既是云南金融业承载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深思。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9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发表了题为《抢抓文化建设重大机遇实现云南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文章,充分阐述了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要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强一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差距,迫切需要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开发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全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二、突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要支持重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云南文化发展的比由之路。全省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重点支持和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旅游、节庆会展、广告印刷、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健身等传统文化集群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要支持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省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各类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国际图书城、高原体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等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文化设施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云南主流文化的发动机。全省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为重点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要支持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云南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周转限额贷款等信贷产品,稳步增加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构建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大力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打造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团队,主动开展文化企业的营销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合理确定文化企业的贷款期限,给予适当贷款利率和费率优惠,切实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企业银团贷款、联保联贷、信用保证贷款、并购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企业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扩展抵质押范围等方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融资,对资信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票据、贸易融资和保函等多种授信支持,提供财务顾问、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综合银行服务。

二要积极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推动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优质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引导创新性、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

三要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省内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扩大文化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企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推动全省基金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要引导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或知名企业来滇发起设立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设立云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库,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基金投资机制,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基金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多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类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好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同生共赢的良性互助格局。

六要规范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在积极开展各类交易所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规范有序发展省内文化、珠宝玉石类交易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渠道,完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流转、质押和托管制度,大力发展文化领域资产评估、研究策划、市场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尊重和保护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七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积极支持全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注重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促进更多的信贷、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跟随财政资金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

八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加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新品种,探索以创意产品、艺术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为抵押物的担保业务,拓展以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物的担保业务。

第4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会;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41-01

为深刻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工会队伍的建设。工会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工会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沟通条件,是企业与职工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所以,必须不断探索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方法。并且让工会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让企业文化快速地建立,使企业有精神层面的支柱,使企业职工有使命感,有自豪感的为企业奉献。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补给,为电力企业的强大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做出重要贡献。

1 当前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关系

1.1 电力企业工会的作用与意义

电力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自愿参加而形成的组织,是企业与职工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领头军。电力企业工会在企业中积极宣传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刻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这一方针。在电力企业中,如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发展的五年中,公司工会同时肩负贵州省电力工会工作重任,为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建功立业。由此可见,国家电力企业工会的重要性,由实践证明企业工会推动企业更加稳健的前进,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是一个企业精神层面的支柱,并且企业工会秉持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实践意识,坚持用实际行动推动企业走向强大的道路。

1.2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不仅电力企业工会在企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任何企业都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只有有了文化根基,企业才能发展的有目标有方向,企业才能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快速稳健地强大。

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更加有文化底蕴,给企业历史感,是一个企业精神层面的支撑。企业文化建设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电力企业全体员工会因为企业建设的企业文化,更加有目标性,更加有准则性,更加有观念性。企业职工因为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和人的主体性尊重,会极其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这样的企业就会和企业全体职工成为统一体,自然会让电力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1.3 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与差异

电力企业工会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工会是由企业职工自愿参加而形成的组织,电力工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领头作用。所以,工会的形成对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联系包括:①都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使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②都积极响应国家南网政策,给企业正确的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引领企业向上前进;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要求,符合国家电力改革政策。

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密切,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差异在于:①企业工会是由企业员工自愿参加而组织的,并且,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工会最大的责任是帮忙解决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②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给企业一定的方向,使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并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

由此可见,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是有差异的。企业工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但并不是说企业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代替工会在企业中的其他工作。电力企业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实确定企业工会在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并且,必须考虑企业全局,从而确定企业工会的相应工作和相应要求。对于工会的相关工作来说,工会应该积极宣传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重要性,工会成员应当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让企业工会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样不仅可以让电力企业文化更加快速的建立,也可以将企业工会相关工作变得多姿多彩,让企业工作变得活泼起来,让企业职工更有责任感、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这样我国电力企业才会稳健的快速发展。

2 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现状

2.1 电力企业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不够

当前国家电力企业属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都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自主经营的权利,企业工会的创新难以发展。并且我国的企业文化很自然的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引导,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但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还没有完善的企业文化,企业工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工会得不到发展,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不够,使国家电力企业发展较为缓慢。

2.2 对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认识不够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国有企业,并且是十分重要的行业。所以,部分人抱有不正确的思想,认为行业发展问题不需要担忧,在这样的思想下,多数企业员工缺乏探索精神,缺少竞争意识。企业员工没有参加工会的意识,认为国有企业就该国家管理这样极其错误的想法,使得企业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都赶不上这个时期国家对电网的要求。从而使得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进步很小的状态,这样的发展是不符合国家电力改革政策的,必须要改变这种形式。

3 强化电力企业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渗透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电力企业工会队伍的建设

国家应完善对电力企业的管理,重视企业工会的作用。鼓励企业职员积极参加企业工会,使得企业工会更加强大,从而对企业文化的建立起到重要的帮助,更加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合贵州省的实情,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工会的建设,不能单方面指望国家的管理。电力企业工会的成立是保障电力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树立企业榜样的好方法,所以,在响应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同时,确立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很重要的,并且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电力企业工会的建设,并且把工会的作用应用到实际中,真正使国家电力企业能强大稳定发展。

3.2 强化对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电力企业应该重视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企业管理人员更加需要理解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发展企业工会的规模,加强电力企业工会的建设,让企业工会真正的渗透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企业不仅要注重企业工会的规模发展,也要努力推动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的前提下,企业要积极发展工会,并且给予企业职工适当的教育培训,让职工更加有主人公意识。

4 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正是需要电力企业做贡献,电力企业必须快速稳定的发展,电力企业对国家电力的供应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式,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并且要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设起来,依靠国家单一管理是不能长久的,企业工会必须要加强建设,让企业工会渗透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强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晓晶.电力企业工会职能俞企业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7).

第5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核心 企业文化 问题研究

一、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以人文和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以人文为本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把企业发展放在基础的位置,加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双丰收,从而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员工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发展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企业领导层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发展前景就十分渺茫。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后,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内部以员工利益为主导,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员工生产的积极性,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声誉,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扩大,企业就能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对企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建设起以人为本的核心企业文化。

二、以人为本核心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

1.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商品。市场需求的主体是人,所以企业生产和发展最后的受益者是人。因此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应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生产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才能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占有率扩大了,企业发展才能够更加迅速,这样才能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注意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基础的位置,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是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生产营销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在产品中的体现,这样产品在进入市场时,消费者就可以明确的分辨出生产厂家的不同,从而选择本企业的商品。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中,要摆正企业的文职,注重企业文化在产品营销中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作为被企业文化的事情,在产品宣传上也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扩大企业文化在市场中的影响,保证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消费者的口碑,实现全面发展。

3.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化建设,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注重发挥人的作用,不仅要看到企业领导者在发展企业中起到的决策性作用,更应该看到企业员工在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不能忽略企业员工的辛苦和努力。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做到管理层对决策工作进行合理的总结,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加工和宣传,让企业文化能够深入到普通员工的心中,凝聚大众的力量加速建设企业文化。企业以人文本发展的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树立员工为中心的理念,企业领导层应该坚持员工终于产品的原则,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因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普通员工在企业当中所占比例最大,只有坚持普通员工的利益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弘扬人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具体实施

1.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在传统的企业发展中,普通员工通常是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对企业发展没有过多的话语权,缺乏创新精神,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员工的潜能和作用的不到发挥,建设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之后,要注重普通员工的建议,从员工的利益出发,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争取生产出适应性更强的产品。要改变现代企业很多领导层的等级观念,传统的企业领导层认为,员工属于从属地位,只能按照领导的要求进行工作,这就是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这与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相对立,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加强领导和员工和交流合作,企业才能更快发展。

2.员工价值观的培养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就应该能够应用到员工的思想当中,让每一个进入工作的员工,都能够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对物质的要求,更应该满足员工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能够把企业文化牢记于心,并且在平常工作中积极性上,保障工作质量和积极性。企业应该开展员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工作,鼓励员工不断向前发展,是现在鸡的价值,这样员工就能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3.员工评价体系改变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对员工应该实施激励机制,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切身投入到管理中,对企业经营业绩不好的部门管理者应该负主要责任,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的正确,员工在生产中完成指定目标,也应该进行奖励,促进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新的评价体系,对员工的生产中的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考评,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活力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建设企业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的企业文化,就要做到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影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完整的建设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创.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研究及建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2]罗静.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竞争力[J].西部交通科技,2010(08).

第6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实现建设现代化浙江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和精神上的共同富有。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要求很高、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今后五年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阶段,省党代会提出了“五个持续”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下阶段努力的重要方向。如何把绍兴的发展实际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省党代会精神指引绍兴新阶段的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把握“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目标,深化“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结合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升完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着力构建“体系”,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以更高标准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努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要求,突出加大有效投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二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培育壮大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改造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会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全城旅游,力争到2016年服务业占比超过42%。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实施落后产能淘汰“三年行动计划”和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工程,建设纺织、领带、袜业、轴承等4个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大企业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四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做优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外拓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流通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五是加快建设产业平台。更大力度加快绍兴滨海新城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块和先发区块。充分发挥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提升省级开发区(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的空间。

2、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三片融合、中心崛起”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镜湖新区城市综合体、商贸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建设施建设,加强越城片区的古城保护与功能优化,推进柯桥片区的北拓东接,完善袍江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二是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在加强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创新中心镇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扩权强镇,鼓励店口、钱清、崧厦等中心镇向中小城市方向发展。三是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加快建成嘉绍跨江大桥、杭甬高铁等一批交通项目,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建成绕城高速公路,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区、精品村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跨村、跨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步伐,着力打造一批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3、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一是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推动企业普遍建立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三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全面落实《绍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30海外英才计划”,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加强以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的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第7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思路与目标

加快文化“四个一批”的建设,关系到我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深化、具体化,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在这些领域的实施与推进,关系到为人民大众创造与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和“平安*”的决策部署,根据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弘扬“*精神”、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提升*文化活力,壮大*文化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切实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

(二)基本原则。

——文化继承与改革创新并重。发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区域文化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倡导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创新创造精神,注重文化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创新求发展。

——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繁荣文化事业;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并举。面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推进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大众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人民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改革。要通过规划引导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调整、行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积极完善政府对文化领域的指导、调控和管理,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良性发展。

(三)主要目标。

锐意改革,努力进取,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十一五”期间,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城乡、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快集聚具有规模实力、竞争力、辐射力的现代文化产业区块和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形成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调、融合、共促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省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明显增强。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全省的重点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一批标志性大型现代化文化设施和一批有特色的基层文化设施。到2010年,全省城乡人均文化设施(含体育设施)面积超过2平方米,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设施有机分工、融合发展的全省文

化设施网络,力争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和设施管理运营水平居全国前列。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突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在国内、国际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0%。

——产业区块特色鲜明,带动力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区块,提升产业区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到2010年,全省形成3个以上知名文化区域品牌,5个以上产值超100亿元、10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重点文化区块,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实力提高。做大做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培育发展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结构合理的大中小文化企业组织体系。到2010年,培育5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100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重点文化企业,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文化体制不断完善,环境优化。推进全省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转制工作。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调控得当、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文化支持政策不断完善,文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文化人才不断集聚,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以重点文化设施的“2345”工程,即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三类基层文化设施、四类文化信息网络设施、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设施机制体制的区分与健全,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一)有序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

标志性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与品位的集中体现。我省将有序建设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深化文化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加快提升*文化设施品位,展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风貌。标志性文化设施要着重于文化内涵的提升,实现建筑特色与地方特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防止追求豪华。要注重文化设施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营,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节减财政负担。

1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

在原有省博物馆、省图书馆、杭州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基础上,续建西湖文化广场、黄龙体育中心,新建*美术馆、*日报传媒广场、*广电传媒大厦、*高科技广播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小百花艺术中心、*国际旅游展示中心等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根据需要适时规划建设省级其他大型文化设施。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要服务*全省,充分体现*文化特征与品位,要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管理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真正成为展示交流*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标志。

2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

结合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续建或新建杭州大剧院、宁波博物馆、温州大剧院、金华大剧院、台州文化艺术中心、嘉兴体育中心、湖

州体育中心、舟山海洋文化体育广场、衢州文化艺术中心、丽水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要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根据地方经济财政实力,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科学选址,确定合理规模和建设内容;要注重通盘考虑区域间、部门间的资源共享,特别是省会城市要打破省市两级及部门界限、设区市要打破市区两级和部门界限、城镇密集区要打破相邻城市间的界限,切实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共享。

(二)加强建设基层文化设施。

根据我省基层文化设施的现状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应加强建设县级文化设施、社区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三类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修养。

1县级文化设施。

按照全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体育场馆达标建设规划,加快欠发达县文化设施建设。条件具备的县,可适时建设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具有独特地方文化资源的县(市),可建设特色博物馆,成为展示、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实力和城镇规模,量力而行,提高设施的经济社会效益。

2社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具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社区文化设施含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路径、游泳池、健身活动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要按照国家文明城市考核指标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要求,结合*实际,加快制定落实社区文化设施标准,加强活动场所室内外面积、安全、卫生标准的监督落实。要鼓励财政转移支付、以奖代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单位社区共建等多渠道融资,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健身休闲场所建设、运营、维护的新形式,要积极扶持鼓励社区业余文化演出团队开展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3农村文化设施。

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在原有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内容、健全功能、形成网络,使乡镇文化站成为综合性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至2010年,争取全省85%左右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具有图书报刊阅览、电视录像播放、体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并配有必要的设备和器材。加快乡镇新华书店、邮政及其他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促进并繁荣农村出版物市场。

(三)着力建设文化信息网络设施。

结合高新科技和现代营销业态的发展,着力建设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文化旅游四大文化信息网络设施,有效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居民文化服务内容,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1广播影视网络。

适应数字化、集成化发展趋势,着力建设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化体系、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等广播影视网络。加快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建设、联网和双向多功能开发的进程,完善基层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乡镇广电站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将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建设成为一张宽频、高速、高效、多功能应用的综合信息传输网。积极推广数字摄、录、编设备,加强数字特技、电脑动画、非线性编辑、卫星新闻采集、视频服务模拟演播室等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健全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技术体系,完善有线电视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实施方案,加快实施进程。

2新闻出版信息网络。

随着新闻出版系统的网络化、电子化,加快建设全省出版物连锁经营信息网络、新闻出版管理信息系统、新华书店EBS电子商务网站等现代新闻出版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华书店信息系统,健全全省出版物物流配供系统和网点仓储建设,实现全省新华书店的全面信息化连锁经营,稳步推进跨省连锁经营。邮政发行系统要充分利用信息

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出版物连锁经营体系。

3文化信息网络。

加快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和重要单位的文化信息网络。加快*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项目建设进程,与全省各地电子图书馆联成便捷网络,并与国内外重要数字图书馆、数字期刊联网互通,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推进*社会科普网络、档案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实现全省档案资源信息共享。

4文化旅游信息网络。

有机融合全省重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建设全省旅游咨询信息网络和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交易网络平台建设,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我国乃至全球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四)鼓励建设经营性文化设施。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达、民间投资活跃的优势,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出版发行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的投资经营,创新文化设施经营模式,提高文化消费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内容。

1文化演艺设施。

有序建设KTV厅、舞厅、演艺厅等文化演艺娱乐设施,优化文化演艺娱乐设施布局。提倡演艺娱乐设施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营,推广量贩式、连锁式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步提高文化演艺的整体层次和品位,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内容,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健康文化娱乐需求,推进*文化演艺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休闲娱乐设施。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休闲娱乐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增加。要积极开发建设富有江南精致和谐韵味的茶馆、游乐园、文化休闲公园、都市农庄、休闲渔业场所等休闲娱乐设施。加快全省电影放映院线建设,提高电影放映的软硬件质量,倡导电影放映院线的多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结合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办,积极提升全省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的档次、规模,形成独特的*文化休闲娱乐风情,打造全国知名文化休闲娱乐品牌。

3体育健身设施。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各类特色体育健身休闲设施,如瑜珈馆、武术馆、形体训练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等。鼓励社会资金承包经营县级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场馆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校自有体育健身设施对外经营。大力拓宽体育健身领域,提升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健身休闲需求。

4文化旅游设施。

适应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的需要,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展示中心及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衢州、丽水等市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杭州文化旅游集散中心,使其成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加大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质量。

5出版发行设施。

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出版物发行、零售领域,重点支持大型民营发行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出版物连锁经营和网络出版、图书电子商务平台等设施和渠道的建设,通过出版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培育,促进出版发行设施运营的连锁化、集约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

三、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依托*文化产业基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七优五新三特”文化产业,即做大做强七大优势文化产业,着力发展五大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扶持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在国内外打响基于文化设计和创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制造”品牌。

(一)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

*的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和文体用品制造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有着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省的七大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是*面对国内外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力创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的重要抓手。

1出版业。

充分利用*出版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推进出版业集团化建设,提升我省出版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优化出版结构,大力扶持发展优势图书报刊群,进一步做强浙版少儿类出版物等名牌出版门类,积极发展音像、电子、网络等数字媒体出版业。

2发行业。

推进出版物发行企业集团化建设,促进新华书店等国有发行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出版物的多元化发行,增强出版物发行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主导作用,培育*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发行龙头企业。鼓励大型民营集团等社会资本进入发行业。积极发展出版物跨省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书店。

3印刷业。

加快印刷业集聚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杭州、宁波、苍南、义乌四大产业区块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使*省成为重要的国际印刷中心。加快印刷业的技术改造,坚持“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发展方向,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管理,促进印刷业的升级优化。扶持印刷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

4文化旅游业。

着力保护和开发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宗教文化、水乡文化、畲族文化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鼓励良渚文化遗址、江南水乡古镇等文化项目的申遗,力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文化部门与旅游、规划建设等部门间的协作,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建设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适度开发*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打造唐诗文化旅游、海上丝绸之路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5广播影视业。

积极探索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制作业务与播出业务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推进广播电视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电影公司改制步伐,加快全省、跨省院线建设。加大对*广播影视制作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培育一批民营影视制作企业,创造一批广播影视精品。创新广播影视经营模式,大力开发广播影视衍生产品市场,积极开办付费电视。适应多媒体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广播电视、音像、报刊、出版等多种媒体进行多重开发、多重利用。加强广播电视的省市联合,积极推进有线数字市场业务的开发,有序推进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改造。

6会展业。

积极打造*会展品牌,在进一步建设好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投资贸易洽谈会”、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绍兴“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温州“*轻工产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等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特点,培育服装类、高新技术类、书报类等会展产品。大力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置会展场馆,逐步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绍兴、温州、义乌等城市特色会展联动发展的会展业体系,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业体系中发挥起相应功能。以办好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加快培养和引进会展业专门人才,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主体。

7文体用品制造业。

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北京主办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的机遇,大力提高文体用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运动球拍、办公文化用品、木制玩具、运动服装及鞋帽、皮划艇等文体用品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优势,形成若干个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大力提升文体用品高新技术含量,提升*文体用品附加值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着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结合*优势,着力发展网络文化服务业、动漫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经纪业五大新兴文化产业,力争使其成为*文化产业新亮点。

1网络文化服务业。

网络文化服务业潜力巨大,要充分利用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资本、人才、科技等优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服务产品,大力培育网络游戏、手机内容、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兴网络服务行业。落实高新技术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依法进入网络文化服务业运营及研发领域。充分发挥滨江高新文化产业区网络文化服务业较发达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新文化企业,力争使杭州成为国内重要的网络文化服务业中心之一。

2动漫业。

积极吸纳我省社会资本投资动漫业,加强对外合作,加快动漫业发展步伐,增强*动漫业规模实力。着力建设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动漫教学研究基地,打造*动漫品牌,拓展*动漫市场领域。加大动漫文具、动漫玩具、动漫服装、动漫公园等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容量,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学院等高校动漫专业的设置,香港、北京等地动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现代教育培训机构对动漫专业人才的培训等途径,增加我省动漫专业人才数量,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3广告业。

含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等广告制作和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广告、报刊广告、户外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扶持网络广告、分众广告等新兴广告形态。要以培育扶持大型广告公司为突破口,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广告制作企业。健全广告协会功能,加强行业交流与自律,建立完善广告监管体系,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支持大众传媒、广告公司进入网络传媒领域参与网络广告经营,拓展广告业发展新空间。

4体育服务业。

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重点发展游泳、足球、篮球、排球、水上运动等体育竞赛,积极引进高级别的商业化体育赛事,打造*竞技体育品牌。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提升*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和消费水平。积极拓展体育健身旅游业,构建“环太湖体育旅游圈”、“环杭州湾运动旅游圈”和“浙东海上运动旅游圈”,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加快吸引社会资金组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实现体育场馆、体育训练、教学基地等体育设施市场化经营。

5文化经纪业。

大力扶持演艺公司、版权公司、艺术品拍卖行、艺术品经营公司等文化经纪类企业,加快*文化经纪业发展。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健全文化经纪行业协会,规范文化经纪业活动,实现其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加快文化经纪业人才培养。

(三)积极扶持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相对丰富,有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重点扶持文化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三大特色文化产业,继承发扬*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影响力。

1文化演艺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国有艺术院团分类改革,以越剧为重点,培育越剧、婺剧、绍剧、甬剧、昆剧等民间职业演出团体,鼓励剧团跨区域、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出新人、出精品,巩固拓宽戏剧演出市场。积极培养*文化演艺院团,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团队。加快现代商业文化演艺市场的培育,在适当增加流行歌曲演唱会场次的基础上,增加交响乐、音乐剧等高雅艺术在*的演出场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演艺市场。

2休闲娱乐业。

有机融合*传统休闲娱乐文化,发展茶道、、评书等传统休闲娱乐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健康的现代休闲娱乐项目,引导休闲娱乐业向个性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网络文化资源开发与整合为切入点,培育和扶持网络文化超市。

3艺术品经营业。

重点发展工艺美术、金石书画等艺术品经营业,抢救挖掘面临失传的民间工艺美术。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大学等名校、名社推行大师化、品牌化、市场化战略,光大浙派美术等传统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大力培育湖州湖笔、青田石雕、东阳木雕、浦江书画、龙泉剑瓷、台州玻雕等民间艺术创作交易集聚区。有效整合*各类艺术品资源和民间工艺品资源,着力培育特色化、品牌化、个性化艺术品市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品市场品牌。

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

按照整合、提升要求,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产业区块,重点打造“两新三传五优”区块,即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块和五类优势文化产业区块,进一步增强重点文化区块的特色优势、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将其建设成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载体。

(一)优先培育高新文化产业区。

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较发达的科技基础,坚持走文化科技化道路,优先培育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滨江高新文化产业区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力争建成*高新文化产业的重要高地。

1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在完善和扩充影视拍摄场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的同时,着力建设影视策划与制作体系、要素构建体系、展示交易体系、影视后期产品开发体系和实验区服务体系,建成集影视投资、影视创作与制作、影视产业研究、影视高科技企业孵化、影视市场开发和影视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影视高新技术产业区。

2滨江高新文化产业区。

依托杭州发达的软件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积极扶持和吸引国内外高新文化企业,着力培育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影视后期制作及衍生产品开发、数字广播影视、电子出版等高新文化产业,力争经十年努力,集聚一批高新文化企业和高新文化专业人才,形成完善的高新文化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高新文化产业区。

(二)加大扶持传统艺术产业区。

*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与产业相结合,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续挖掘保护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大扶持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产业区,光大*文化品牌。

1戏剧产业区。

以嵊州、台州等民间职业剧团为主体,积极转变观念,实现戏剧的产业化开发。围绕戏剧表演,加大新人培养力度,加强剧本创作、戏剧理论研究与培训、道具制作、纪念品生产与销售等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剧团适应市场的运行方式。在做大做强嵊州、台州越剧产业区的基础上,积极带动省内其他戏曲剧种开拓演出市场。

2工艺美术产业区。

重点扶持地方特色明显、艺术价值较高,又有市场开发前景的龙泉青瓷宝剑、湖州湖笔、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四大工艺美术产业区。

龙泉青瓷宝剑产业区。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道路,加大青瓷宝剑传统制作工艺的挖掘保护,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凸现龙泉青瓷宝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湖州湖笔产业区。在加大对著名湖笔品牌、湖笔笔庄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湖笔所含的文化底蕴。

青田石雕产业区。加大石雕人才培养,促进石雕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拓展领域,提升“石文化”品质和价值,保持青田石雕的精品特色。东阳木雕产业区。继续推进木雕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产(生产基地)、技(技术学校)、研(研究所)、销(市场)、展(精品馆)“五位一体”的互动发展平台,提升木雕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3、金石书画产业区。

*金石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金石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重点扶持三大书画市场区块、九大民间绘画区块,同时要加大*民间文化人才的挖掘,加强对古玩书画鉴定、拍卖及经纪人的培育,完善*金石书画创作、交流、交易环境,做强*金石书画产业。

三大书画市场区。三大书画市场区块分别为杭州书画市场区块,宁波书画市场区块和浦江书画市场区块。杭州书画市场区块以书画作品的拍卖收藏交流为主,同时以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艺术高校和名社为依托,提升市场的品位和品牌,加快发展一批个性化、品牌化画廊;宁波书画市场区块以古玩和书画的拍卖收藏交流为主;浦江书画市场区块以浦江、杭州、宁波等地青年书画家的作品交易交流为主。书画市场要加强市场规范,加快建立完善书画经纪人制度。

九大民间绘画区。九大民间绘画区块分别为秀洲、临安、奉化、慈溪、义乌、嵊泗、岱山、普陀和定海,是由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显示出*民间蕴藏着极大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加大农(渔)民画创作培训班、农(渔)民画教学创作基地建设和农(渔)民画展览陈列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壮大提升优势文化产业区。

改革开放后,*已在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贸易五大领域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优势文化产业区块。发挥特色优势,拓展壮大优势文化产业区,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的主要途径。

1现代传媒。

*已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现代传媒业区块。要以做大做强杭州现代传媒业区块为重点,深化*传媒企业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媒行业,推进传媒业跨行业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提高*传媒企业竞争力和规模实力,力争把杭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传媒中心。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要加快区域性现代传媒区块建设。

2文体用品制造。

文体用品制造业已占*文化产业半壁江山,已形成仙居工艺礼品、云和木制玩具、温州龙湾制笔、桐庐分水制笔、宁海文具、德清钢琴、富阳体育用品、江山羽毛球等规模化、品牌化文体用品制造基地,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较大的比例。拓展文体用品领域、提升产品工艺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健全产品全球营销网络是*文体用品制造区块发展的重要方向。

仙居工艺礼品区。以加快建设仙居工艺礼品生产加工园为重点,积极推进工艺礼品业的规模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完善仙居工艺礼品EBS平台建设,健全全球营销网络,带动工艺礼品业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档次的不断提高。

云和木制玩具区。以中国木制玩具城为载体,以中国木制玩具节为交流平台,提升“云和木制玩具”区域品牌,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充实完善中国木制玩具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木制玩具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质量监督中心等研发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健全全球营销网络的同时,加快国内市场开发。

温州龙湾制笔区。以“中国制笔之都”为载体,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美国ASTM.D4236检测等途径,加快产品工艺创新,提升龙湾制笔的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桐庐分水制笔区。在加快研发中心、模具制作中心等建设的同时,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技术软件和关键设备,着力提高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产品由目前的“仿造型”向“特色型”、“独创型”发展。

宁海文具区。加快宁海文具研发中心、宁海文具电子商务EBS平台等建设,加强文具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和储备,积极采用先进行业国际标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加快宁海文具品牌化建设,构筑宁海文具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优势。

德清钢琴区。通过企业间联合互动,加强与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合作与交流,在制作工艺和管理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培养和引进钢琴专业人才,改善金融服务,培育优强钢琴企业,使德清成为国内重要的钢琴制造基地。

富阳体育用品区。包括赛艇和运动球拍的研发制造。其中赛艇要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研发,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形成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间分工合作的集聚效应,扩大产品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运动球拍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强化运动球拍协会的信息交流、产品研发、行业管理服务、市场开拓等功能,提升区块整体竞争力。

江山羽毛球区。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提高产品档次。通过要素集聚、兼并、整合及控股等途径,提升江山羽毛球的生产研发能力。逐步向乒乓球、网球、篮球架、运动球拍等相关产业拓展延伸,壮大区块规模,增强区块抗市场风险能力。

3文化旅游。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水乡古镇、民俗文化四类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全省文化资源的建设性保护,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双赢发展。

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重点建设嘉兴市南湖风景名胜区(中共一大旧址)、绍兴市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适时推进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配套完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宗教文化旅游区。依托*丰富悠久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形成以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区。加快“海天佛国”等宗教文化旅游专线的开辟,为宗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服务。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保护、修缮和恢复原有文化资源,适度开发新景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充实丰富游览内容。

水乡古镇旅游区。坚持走保护与发展并举之路,继续加大对乌镇、西塘、南浔等古镇的保护力度,保护水乡古镇风貌的整体框架,加快古镇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进程。

依照规划,加快景点景区建设,增添一批反映江南特有的水乡风味的设施,恢复和延伸传统的民间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经营公司和旅行社的合作,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响水乡古镇品牌。

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海宁盐官、绍兴安昌、景宁畲乡、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村、江山廿八都、仙居皤滩、临海桃渚军事古镇等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活动,推进*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4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

以信息化为先导,突出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打造四大出版物及包装装潢印刷区块。

杭州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基地。以亚洲包装中心落户杭州为契机,加大杭州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业的研发、科技集成,促进产业链的延伸,着力发展出版物印刷、高档包装装潢印刷、特色印刷。加快培育和孵化一批出版物印刷和包装行业的重点企业,推动出版物印刷和包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一批世界包装产品品牌,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出版物印刷和包装装潢印刷区。

宁波包装装潢印刷区。以宁波市区、慈溪市、余姚市为核心区域,以建设具有印刷材料、机械和印前、印后配套服务等综合性能的宁波印刷集聚区和全市统一的包装印刷产业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企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扩展,进一步发展特色印刷门类和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力争行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苍南包装印刷工业区。继续扩大胶印、发展柔印、稳定凹印和丝印,大力发展精细包装装潢印刷和多种绿色环保的印后整饰工艺,提高苍南包装装潢印刷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通过加强行业管理、扶持龙头企业以及集中布点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印刷企业行为,引导区域印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义乌包装印刷生产区。着重发展以服装、袜业包装印刷为特色的包装装潢印刷和挂历、年画印刷,服务于中国小商品城和当地产业。同时要加快建立规范的印刷工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

5文体用品贸易。

作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义乌文体专业市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文体用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出口基地。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义乌)文体用品贸易博览会和中国文化用品贸易网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建设,加强市场的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和我国文体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快杭州、温州等地文体用品专业市场区块的建设培育。

五、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和载体。通过做强大型国有文化集团、壮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做强大型国有文化集团。

重点抓好*广播电视集团、*日报报业集团、*出版联合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电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改革,通过联合、控股、收购、兼并、改制等途径,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国有经营性集团公司等独立法人实体,努力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全国大型综合性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积极探索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相分离的运营机制,鼓励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加快推进*国有文化集团的集约化发展。

1*广播电视集团。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整合频道资源,加快与市县广播电视的联合、合作步伐,组建集团网络控股公司。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产业,积极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努力建成全国大型综合性现代传媒产业集团。

2*日报报业集团。

加强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全面提升报刊、网站、印务、发行、广告等核心业务发展水平,力争发展成为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列的大型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

3*出版联合集团。

推进集团整体改制,增强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媒体的市场运营能力。加大资本整合,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多媒体经营,努力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4杭州文化广电集团。

全面整合全市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加快全市“模转数”整体转换进程,力争使杭州成为我国第一批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发挥主业优势,积极发展内容产业及衍生产业,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力。

5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以新闻创新、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向出版物发行、印务、会展、物流等产业拓展,成为以报刊为主业,集广播电视、互联网、会展、物流、印务等多媒体、多元化经营于一体,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现代传媒集团。

6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全面整合宁波有线电视网络,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推进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程”。强化广播影视的主业优势,拓展经营空间,建成在长三角地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传媒集团。

7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以报业为主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报刊、出版、发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经营空间,努力开展跨地区经营和发展。加快“宁波书城”等项目建设,努力成为以报业及图书出版为主业的区域性现代传媒集团。

8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进一步整合现有“四报一刊一网”资源,提高报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提升综合实力。实施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传媒集团。

(二)壮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

积极整合国有文化资源,加大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建设,加快重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参股、控股、合作、兼并等多形式改造。重点扶持*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现有国有文化企业,积极筹建*新远文化产业集团、省体育产业集团、杭州出版总社等一批省、市出版物发行、演出、电影、体育、旅游、文化科技领域的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努力培育成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有效提高我省文化企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资活跃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独资或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要抓紧落实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加快壮大横店集团、广厦集团、宋城集团、阿里巴巴公司、华新影视公司、*华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大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商城有限公司、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杭州飞鹰赛艇公司、杭州中南卡通有限公司、杭州神州视景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民营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日益发达和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优势,借鉴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力争使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加大对*广播电视集团、*日报报业集团、*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大型文化集团文化产品出口业务的扶持,通过交流、推介、贸易等方式,积极向国外出口*优秀的影视、出版物和其他文化产品。加大对*小百花越剧团、*歌舞剧院、嵊州越剧团等文化演艺公司的扶持,巩固和扩大国外演出市场。加大对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新影视公司、中南卡通等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打造一批优秀的影视、网络游戏、卡通、文化旅游作品产品,并积极打入国际市场,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生力军。

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及民营特色文化企业与跨国文化公司间的合资合作,重点在亚洲包装中心、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滨江高新文化区等项目上实现突破,并以点带面,促进*外向型文化企业的积极发展。

六、对策措施

(一)狠抓规划贯彻落实。

各地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要完善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与交流信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根据本规划的目标要求,编制相关实施计划和年度推进计划,突出发展重点,引导投资方向,抓好项目落实。具体项目实施要确定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狠抓规划的落实,推动文化改革和发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照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贯彻落实“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培育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

(三)规范文化市场准入。

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的规定,以及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不同类型,加快制定文化产业投资目录,规范文化市场准入。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公益性文化项目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

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重点支持列入“四个一批”的文化事业和产业项目建设。

(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于通过股份制改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要支持其申请上市。发挥我省体制机制优势,在文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上,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省财政资金主要发挥引导功能,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配套。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政府要在产品定价、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管理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捐赠,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项目。

(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国家和省政府相关规定,落实对文化产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对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参股。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省级文化产业的发展。狠抓牵头项目,确保资金和土地落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用地要统一纳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建设用地规划,鼓励和引导民间文化投资项目集约用地。

第8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电力行业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时代,给电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 建设 问题 分析

与国外国家相比,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晚。从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状况来看,很多工作依然在使用原先的技术与方法。然而,原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对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此来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系统的滞后性

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电力企业的业务不断升级,并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很多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却非常滞后,与业务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大差距,并且阻碍了业务的扩展。比如,在系统开发中,普遍由各部门单独进行,具有规模小、功能分散等缺陷,达不到深入分析的目的。所以,无法实现智能化。

1.2 信息化建设面临重重挑战

电力企业以向用户提供电力服务为目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受体制的影响比较大。以上原因也使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中面临很大的瓶颈。具体来讲,在信息建设中,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重复建设、数据分析能力差、安全性不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新技术开发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加大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创新力度,以此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2 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办法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积极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

可以看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可以看出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推手。所以,作为管理层来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引导,不断转变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以此来增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2 坚持循序渐渐的原则,重点规划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制定纲领性的文件,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方向,原则,构建企业电力信息建设的框架。然后,根据规划中的目标,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电力企业信息建设中,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渐的原则,一步一步推进,禁止一蹴而就。在前期规划中,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突破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2.3 开展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

电力企业包括多个业务,比如发电、供电、用电、调度、变电等。然而,当前很多电力企业系统规模小、功能分散,信息不能有效互动,对其信息化建设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速度,突破原有业务的局限,实现纵向、横向连贯的集成系统。除此之外,加快企业数据的整合,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分析。在此基础上,促进业务的深度融合。

2.4 建设数据中心与技术平台

企业数据中心由管理层操作,对企业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做出企业生产与管理方面的决策,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技术平台中,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升级。

2.5 重视信息系统实用化,运维、安全水平

信息系统实用化指的是:使用信息系统后,取得的绩效,以及对业务水平的影响。另外,重视信息系统的运维、安全,有利于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所以,必须提高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建立全面防御的信息安全保证体系。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运维质量。同时,在故障监测中,实现被动故障应答向主动故障监测转变,以此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6 建设一体化信息制度体系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该不断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换。同时,积极间接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方法。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各项信息标准与制度,逐步形成统一的信息制度体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制度流程梳理,实现管理、制度、表单等方面的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体系更加规范。

2.7 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专职信息人员非常少,仅仅为1%,信息化队伍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障碍。所以,企业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B力度,实施多种激励措施,调动员工在这方面的而积极性,为企业储备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比如,积极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坚持循序渐渐的原则,重点规划;开展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建设数据中心与技术平台;重视信息系统实用化,运维、安全水平;建设一体化信息制度体系;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等。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日迅.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55.

[2]陈晔.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6):222.

作者简介

陈琦(1978-),男,湖北省石首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信息化。

田晓丁(1978-),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信息化。

向辉(1979-),男,湖北省赤壁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信息化。

作者单位

第9篇: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1.1档案工作标准不统一我国电力行业一直属于国有体制,在电力企业内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个电力企业自成一体,没有使电力企业档案形成统一的标准,不能适应当前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内部管理上忽视档案管理和档案建设,造成档案工作标准不统一,影响了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1.2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在电力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些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认为只要发好电、输好电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对电力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的重要作用,没有看到档案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收获,因此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电力企业档案建设的障碍之一。

1.3专业人员缺失电力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其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失,特别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更是漏洞很多,由于电力项目施工时间长,区域跨度大、工程量大、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以致于具体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专业度不够,常出现漏登、漏收等现象,为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增加了难度,可见电力企业档案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也是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2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2.1统一思想认识在企业内部要大力宣传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让企业干部职工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档案是为适应职能活动需要而直接产生的依法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与材料。档案是一种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电力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每年都要产生很多档案资料,内容涉及文档、科技、合同等各种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忠实的记录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对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依据。实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后,必将能够更好的收集和管理这种信息资源。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的手段之一,大力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形成企业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争取电力管理部门、使用单位、用电企业和居民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从而为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出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2.2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电力企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增加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计都要进行配置,完善档案管理存储模式、查询模式、信息检索等电子化进程,实现全文检索、在线OCR、Web查询等功能,同时要确保电力数据平台与档案信息平网,彻底解决过多的纸质信息档案的使用与保管问题,实现高效、快捷的网上数据转换和处理、档案信息检索查询、内部管理信息自动生成等功能,形成一个高效快捷的电子信息资源库,最终实现电力企业数字化虚拟档案馆,使档案信息化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2.3培植档案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要完成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专业人才,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硬件设施运转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档案专业需要有内行进行管理,因此电力企业要注重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电子信息化建设人才,为实现整个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可靠的保障,通过档案管理与业务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电力企业完整统一的文档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

2.4加强业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强档案业务建设,要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加大对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督导和培训,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和专业化,同时要建立电力企业上下级、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以及相关联企业、单位、客户等网络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电力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提供保障,如:电力施工项目单位通过档案信息化离线客户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的把有关施工资料进行归档上传,同时还可以及时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要点

3.1档案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管理,可永久保存统一建设以电力公司总部为核心,以各下属企业公司为分支的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要求,构筑企业级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有效实现对历史纸质档案的有效转换、保存,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对现行文件的有效管理、实现与现有各系统的无缝接口。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档案,并能够永久保存,如:可存储的图像信息,音频、视频等音像信息都可以完整的记录在同一份文件中,比传统的音像档案存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但可以保证资料不失真,而且为防止丢失可以进行备份,实现永久保存。

3.2丰富数据库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后使数字档案存储空间加大,电力企业各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界面查阅档案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数字化档案要更加的丰富,要将可以归档的数据存储在各个系统中,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积极挖掘信息资料、数据,而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甄别,把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分类按照各自的系统进行存储,可以通过存储的分级管理,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永久性数据的存储保护以及存储设备安全预警等主要功能的完善来完成。

3.3归档及时方便查阅在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在档案信息化系统中对归档时间、范围必须进行固化设定,通过系统及时提醒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催交确保应按时归档的文件资料齐全完整,方便查阅,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立足档案应用的方便快捷上来。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还要完善信息检索功能数字化,实现智能检索,对有关文件资料可以通过检索相关词组就可以对找到需要的文件资料,对同类资料可以通过检索结果进行排序,以提高检索效率,缩短检索时间。

3.4提高档案的实用性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为电力事业服务,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落实到实用上来,在数字化档案系统中,增加统计和分析功能,统一统计报表格式、填写方式,同时提供档案分类查询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查询,由电脑提供详实的汇总报告,把数字化档案变成电力管理专家,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如在电力企业统计报表核算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智能化应用,操作人员只要点击统计功能,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对报表数据的统计,自动生成小计、合计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