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病毒的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病毒的科普知识

第1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乙肝携带者;歧视;信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62-02

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无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者。专家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正常生活,大部分不需要临床治疗[1]。然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2003年3月3日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联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高等学校可限定部分专业不予录取,但不得拒绝录取。但部分高校拒绝或变相拒绝录取的现象却十分多。据统计,因携带乙肝病毒不敢恋爱和结婚的占39.46%,分手的占11.94%,感情不合的占6.45%[2],抑郁、恐惧和焦虑常伴随携带者的一生。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泸州市人民,共计500人。

2.方法:制定《乙肝知识问卷调查》、《你怎样看待乙肝携带者》两份问卷调查,共计30题。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态度见表1。

2.调查对象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知状况见表2。

3.调查对象对相关法规的态度见表3。

三、信任缺失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歧视现状影响分析

1.调查对象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不信任。由表1知,当回答会不会歧视携带者时,40选只要不传染我就不会,55选不会并认为社会应多关注他们。但当朋友是携带者时,约65%表示会帮助他(她),约8%选择远离并警告他人,面对如何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携带者时反映了一个问题――信任。信任是个人动机,是利己与利他的复合体[3]。韦伯区别了两种信任: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的普遍信任,儒教伦理使中国人对亲缘圈子之外的人信任度很低[4]。面对携带者这样的“外人”,公众自然不能足够信任,歧视现象才产生。

2.调查对象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生不信任的原因。①对乙肝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由表2知,87.03的人不知道我国目前携带者已超过一亿;仅40%的人经专业途径了解乙肝。非专业科普,公众易误解携带者,不会完全信任,不会去了解他们所受的歧视,更不会改善歧视的现状。②调查人群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避”现象。由表3知,54.29%的人赞成取消入学乙肝血清检测项目,假设自己是老总时,32.53%的人表示不会录取携带者。这表明我国法律存在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5],无法像澳大利亚一样否定雇主对雇员健康状况的知情权,而用人单位有自主录用权且会因利益去侵犯应聘者的隐私权,法律的不完善和人们对相关法律的“规避”心理让歧视依然存在。

四、消除乙肝歧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信任。我国现在濒临“信任危机”[6]。进行社会信任教育,让“制度的信任”与“生活的信任”相互联系和增进,同时优先建立“制度的信任”[7]。让政府和法律保障社会信任。当公众信任医疗条件、法律保障制度、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携带者才不会受歧视,歧视才会被消除。

2.大力、科学地普及乙肝知识。信任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各信息媒介应大力地科学普及乙肝知识。重视乙肝知识的专业普及,开展公益活动,传播携带者的心声。让公众全面认识乙肝及其携带者,信任他们,从而消除歧视。

3.健全监督举报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被“规避”使其无法缓解现下的歧视现象。广开言路,通过监督举报制度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让受歧视的携带者勇敢站出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公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让携带者能真正自信的生活,使消除歧视成为可能!

五、结语

消除歧视仍需努力和时间,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不断提高公众的思想觉悟,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不断追寻更好的未来。只要我们大家共同行动,乙肝歧视的消除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鹏.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D].上海交通大学,2005.

[2]张玉娟.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以“刘某诉某集团乙肝歧视案”为例[D].中南大学,2011.

[3]朱虹.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水[J].社会科学,2009,(11):65.

[4][德]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1.

[5]谢建社,江丝柳.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的法社会学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39.

[6]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J].社科院,2013,(1).

[7]郭未,王灏晨,罗朝明.中国社会信任与社会风险透视――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13):1486.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HBV Carriers

HE Xing-tinga,LI Jia-yaoa,GAO Yanb

(a.Clinical Medicine Major 2014 Entry;b.Immun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ctio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

第2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梅毒;感染;知晓率;影响因素

近年来,梅毒发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广西梅毒的年报告例数持续占据全国前三位,其中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长的幅度更是名列全国前矛。面对严峻的梅毒流行形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我们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开展了不同人群的梅毒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调查,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暗娼、性病门诊和婚检三类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105人。为保证资料因子的均衡性,调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诸因素均基本相似。

1.2调查方法 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检并采集实验室标本。每个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5毫升做梅毒血清学检测,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初筛及tppa确证[1]。

2结果

2.1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性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总体为39.0%,其中娱乐场所人群知晓率69.2%,显著高于性病门诊就诊人群(33.6%)和婚检人群(12.3%)。

2.2行为学因素情况 在对不同场所人群的调查中,有两个行为学指标,即最近一次中安全套的使用情况[2]和婚外的情况。其中最近一次中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主要面对娱乐场所人群和性病门诊人群进行。结果娱乐场所人群最近一次中安全套的使用率(77.89%)明显高于性病门诊就诊人群(36.82%)。而婚外调查主要面对婚检门诊人群和性病门诊人群进行。性病门诊就诊人群的婚外发生率(41.52%)高于婚检门诊人群(13.95%)。

2.3梅毒感染情况 在接受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的1105名调查对象中,共发现了梅毒病例236例,患病率为21.36%。其中娱乐场所人群的梅毒患病率(42.75%)明显高于性病门诊人群(21.29%)和婚检门诊人群(6.34%)。同时在检查出的236名梅毒感染者中,有79例临床体检阴性,但通过实验室检测查出梅毒阳性,占33.47%。提示梅毒感染者中的无症状感染情况不容忽视。另外在在梅毒感染来源构成中,娱乐场所人群和性病门诊人群的梅毒主要感染来源均为商业,分别占83.05%和35.59,而婚检人群梅毒的最主要感染来源则是婚内配偶感染所致(40.00%)。

3讨论

3.1性病防治知晓率差异较大:自从广西实施艾滋病防治战略工程以来,加强了对各类娱乐场所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活动,使这类场所人群的梅毒知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值得重视的是,婚检门诊人群代表了广大普通人群,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类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其他人群,显示进一步提高普通大众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应当成为今后宣传和干预工作的重点。

3.2梅毒感染的行为学因素:娱乐场所人群最近一次中安全套的使用率(77.89%)虽然明显高于性病门诊就诊人群(36.82%),但是前者的梅毒实际患病率(42.75%)却明显高于后者(6.61%),提示安全套使用率的提高并不能完全同步降低梅毒的感染率。此外,性病门诊就诊人群的婚外发生率(41.52%)远高于婚检人群(13.95%),对应的,前者的梅毒感染率也明显高于后者,其较高的婚外发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人群中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性。

3.3梅毒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区曾于2007年进行过一次暗娼性病患病率调查,当时该人群的梅毒患病率为7.17%[3],而本次调查该人群的梅毒患病率上升至42.75%,三年时间梅毒的患病率上升近500%,显示商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区梅毒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隐性梅毒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几类梅毒,这类人群在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其中基本没有任何防护意识(其安全套使用率也是最低的),从而成为梅毒在普通人群中传播的重要传染源。调查还发现婚内配偶间的梅毒感染率位居商业之后的第二位。与婚检人群一样,婚内配偶间的感染也属于普通人群间的感染,可以揭示出目前针对普通人群的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和干预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 叶顺章.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诊断[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 - 46

第3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一)信息安全意识不足

一方面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认识不到位,往往片面认为计算机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管理员一个人的事,操作员不会给信息安全带来威胁,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没有安全意识,没有形成全行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基层计算机操作员安全知识匮乏,使信息安全工作无从抓起。

(二)组织机构建设流于形式

基层央行普遍建立了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宣传普及安全知识、研究部署信息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

(三)科技人员匮乏,水平有限

目前,基层央行无专职科技人员,一般由办公室人员兼职科技工作承担全行所有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维护工作,而且均不同程度地兼有其他的业务工作,工作负担较重。当遇到科技人员休假或者出差等情况,计算机安全的问题将可能导致业务瘫痪。另外,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快,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也有待加强。

(四)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威胁

计算机病毒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的严重破坏。再加上基层央行的业务用机多与资金安全有关,若发生系统瘫痪或者被黑客侵入,将直接影响辖区金融稳定。且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角落,令人堪忧。

二、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的建议

(一)开展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保密意识

要提高科技人员处理计算机及网络故障、防范计算机及网络风险的能力。对业务操作人员要重点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计算机业务操作水平和安全防范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职工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强烈意识,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员工遵守《保密法》及相关法规的自觉意识,为计算机安全风险防范构筑一道坚实的道德屏障。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要实现计算机安全整体目标,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三级网络。首先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设立专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再次明确各级计算机操作人员均负有计算机安全职责,并将其纳入个人岗位责任制,促使其安全、保密、规范操作计算机;通过网络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健全落实管理体制

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不同环节的特点,不断修改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以适应新时期的信息安全要求;定期对全行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网路安全防范,确保计算机实体及应用安全

第4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生;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78-02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学校作为青少年聚集的主要场所,具有聚居生活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乙肝交叉感染的机会[1]。面对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等传染性疾病[2],只有具备相应的防控知识才能有效保护自己。护理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从业后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机会很大,很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了解她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有利于有效地开展乙肝防控的健康教育,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取铜川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中专护理学生363名,其中,大专生236名(65%),中专生127名(35%)。年龄15~23岁,平均年龄19.28±1.41。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封闭式“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式填写。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乙肝知识、态度、行为及乙肝防治信息获取途径等。

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二、结果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100%。

2.乙肝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大中专生对常见传播途径显示较高的知晓率,且大专、中专生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乙肝防治专业知识的知晓情况。78.5%(285/363)的护生知道乙肝患者具有传染性,85.1%(309/363)的护生知道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HBV感染。80.2%(291/363)的护生知道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需要打三针。81.3%(295/363)的护生知道通过规范治疗能控制乙肝病情发展,关于“乙肝能否引起肝硬化”“能否引起肝癌”的知晓率分别为56.5%(205/363)和54.8%(199/363)。仅有21.2%(77/363)的护生知道“成人感染HBV后90%可以自愈”。

关于乙肝防治专业知识,除了“疫苗能否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疫苗需要打几针”外,其他问题的知晓率大专生稍优于中专生,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4.对待乙肝感染的态度。有41.3%(150/363)的护生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乙肝病毒感染;93.7%(340/363)的护生认为自己在感染了乙肝病毒后会积极面对,关于这种态度大中专护生认知率基本相同;85.1%(309/363)的护生觉得自己在感染了乙肝后会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和咨询,关于这种治疗态度中专生高于大专生。

5.乙肝知识需求及获取途径情况。有98.9%(359/363)的护理学生希望获得乙肝防治的相关知识,有98.1%(356/363)的护生认为本科及专科院校有必要开展针对乙肝防治的专题讲座。本次调查显示,护理学生关于乙肝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82.7%)、老师(74.6%)、网络(63.7%)等途径获取。护理学生最希望的获取途径为医务人员(80.3%)、网络(77.3%)、老师(71.2%)。最受学生相信的获取途径是医务人员(88.5%)、老师(72.1%)。

三、讨论

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大学生入学体检取消了乙肝项目检测,这就减少了乙型病毒携带者的检出率,那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健康教育是预防乙肝的关键[3]。我国大众对肝炎的知识匮乏[4],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知晓率较低[5],不仅难以发挥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而且成为肝炎感染高风险的重点群体[6]。调查发现,大中专护生对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知识比较缺乏,对常见传播途径知晓率大专生高于中专生,对于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大中专护生普遍知晓率较低,这将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中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学生对非感染途径知晓率较低,可能是造成学生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根本原因。

肝炎防治知识的知哓率可直接影响到疫苗接种率及肝炎的发病水平[7]。调查发现,中专生除“乙肝疫苗能否预防乙肝”“接种疫苗需要打几针”知晓率高于大专生,其他知识知晓率和大专生无明显差异(P>0.05),普遍较低。因此,在普及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学校卫生工作应加强对HBV知识的宣传和卫生行为的教育,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知识,利用医学知识自觉预防HBV的感染。对HBsAg阳性的学生更应正确对待,在建议接受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可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干预是预防肝炎的有力措施。应加大校园内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公卫知识讲座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对肝炎的认知水平和疫苗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32(6):30-44.

[2]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53-59.

[3]马玉萍,张银霞.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状况及知识、态度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88(33):79-81.

[4]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国大学生人群乙型病毒肝炎防治现状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09.

[5]赵举玲,徐文祥,刘玉平,等.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1,15(2):108.

第5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前几期《新课堂——同心战“疫”特别节目》 的播出,使收看节目的同学们对科学防疫、居家防护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就看看节目观后感吧,欢迎阅读!

 

 

观后感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必要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是实现这一推动力的必由之路,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因此科学知识的普及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重大,较多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我们对疫情的防护。在家防疫的期间,我们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在今天的同心战“疫”中我们了解到,医用口罩之所以可以阻断病毒不让其通过,是因为口罩并不是通过缝隙来阻断病毒的传播的,而是通过口罩中所带静电来吸附病毒,从而阻断病毒不让其通过的。在口罩生产过程中,厂家会在纤维里面充上静电,静电正好有吸附作用,可以把灰尘中的小液滴和带病毒的小液滴吸附在口罩上,这样就阻断了病毒的传播。

空气不仅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氧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关于空气的一些科学应用还有好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空气产生乐音,比如管弦乐器,像笛子,其中的原理是我们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频率实现的。

声音在生活中的科学应用也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来灭火,其原理是声音原本会带有能量,这个能量他会带着火焰的能量,使火焰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声音可以灭火的功能。声音产生这股能量的原理叫做空气涡流。其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好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打喷嚏 ,咳嗽的气流传递也是以一种空气涡流的方式传递的。

因此必要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

观后感二: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病毒可以瞬间毁掉一个城市.上次的非典我们没有经历,但这次新冠病毒我们经历了,我们也坚信我们必将战胜它!

通过看直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通过一些讲座让更多人去了解新冠病毒以及预防它的常识

②自己在家要做好消毒工作,勤洗手,室内勤通风

③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当自己有所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

④ 相信有很多同学在家这几天没事干,手机也玩腻了,不如在家做一些锻炼,比如:俯卧撑、靠墙静蹲、广播体操或者下载keep,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免疫也会过得更充实一些

⑤如果实在忍不住也不要出去,你可以喝喝茶、听听歌、晒晒太阳打发一些时间

⑥ 在家“闭关”是对社会、对那些在一线奋斗的医生们负责,是对自己的负责,不给他们增添负担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得出的心得,最后希望武汉早日脱离恶魔的手掌。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加油!!!

观后感三:

春节的前夕,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马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大家原本安排好的所有计划。

新型冠状病毒虽然致死率并不高,但传染率却十分恐怖。疫情发生后,武汉封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对策,禁止人们外出,取消聚会,自我隔离。每个人都开始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我。

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发展情况,从武汉开始,疫情一点点的扩散,确诊病例每天都在增加……而现在随着治愈病例越来越多,我感到很激动,能有这么好的转变,是因为医护人员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同时,我对“医生”有了新的理解,何为医生?他们也是一群有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谁会不思念家人,但在小家面前,他们坚定的选择了大家,他们不畏病毒,竭尽全力去救助病人,其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张家栋叔叔。他在除夕下午接到了通知,这时的他什么也没有想就报了名,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党员,就要为国家做贡献。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身为一名医者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责任,救人就是他们的责任,许多医生因口罩而被勒出了血痕,即使那原本光鲜的脸上布满汗珠、血痕,可却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是这样的一群白衣天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默默无闻的庇护着我们……

这场战斗就这么无声的进行着,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战士,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正是考验全国人民能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时候,我们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己所能的去遵守纪律,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出门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从外面带回来的物品进行消毒。我相信我们的的国家,相信人民医生,一定会战胜疫情,愿他们早日凯旋而归!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战胜疫情。

观后感四:

在抗击疫情的战疫中,最最危险,最最辛苦的的人员,他们有着动听的称呼,“白衣天使”。他们日以继夜的照顾病人,控制病情。

他们的辛苦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帮他们这些在国家危机时刻拼命的人分担压力,但我们要在心里支持他们理解他们,我们当前能做的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在媒体力量的传播下,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此次疫情的严重性,我们虽然帮不让大忙,但也一定不能帮倒忙。

面对疫情不要紧张,要和自己家乡的医疗机构配合好,要如实上报自己的身体情况。

面对这次疫情防控,我们要做到自我隔离。面对疫情我们要做到:

1.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外出,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必须要外出,记得带好口罩

2.出现发烧、咳嗽等情况不要慌,先做好个人防护,然后到就近的定点医院就医。

3.不要随地吐痰,注重个人卫生。

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应该脚踏实地,从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做起,虽然这个假期少了很多乐趣,但换一个角度想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

第6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属糖尿病的急症范畴,它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1]。近年来,我们对110例DK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全部患者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6例,女性54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6岁,糖尿病病程0.6-29年,1型糖尿病患者51例,2型糖尿病患者59例,15例(13.6%)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

1.2 诱发因素:口服药物不当的39例(35.5%),感染的23例(20.9%);饮食不当的12例(10.9%);创伤7例(6.4%),妊娠的5例(4.5%),手术应激的5例(4.5%),急性脑血管病的8例(7.3%),不明原因的11例(10.0%)。

1.3 治疗方法(1)补液: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有效的纠正脱水,在1-2小时内输入1升液体,以后的3小时内再补充1升,直到纠正脱水和维持循环的肾功能,减轻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2)胰岛素:对严重患者,可以持续静脉滴注普通胰岛素,4-8 u/h即可以有效的抑制酮体生成和糖原异生,恢复三羧酸循环的运转。(3)纠正电解紊乱:在补液中应注意缺钾情况。酮症酸中毒时血钾总是低的,故一开始即可同时补钾。将10%氯化钾10~15毫升(钾1~1.5克)加入500 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注,根据尿量和血钾浓度确定补钾的量和速度,有尿才能补充钾。当血钾的浓度正常时,及时改为口服方式补充氯化钾5~7天,每次1g,每日三 次。当血钾>5毫摩尔/升时,应停止补钾,补钠时应严密监察血钾和心电图。 (4) 纠正酸硷平衡失调,仅在动脉血PH<7.1时,即酸中毒直接危及生命时,可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液,血PH值≥7.2即应停止。禁用乳酸钠。(5)抗生素:因为本症的主要诱因是感染引起,而酸中毒又常常并发感染的发生,即便不能找到感染的病灶,如果发现患者的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也应该给予抗生素的治疗。(6)其它:对症处理及消除诱因。

2 结果

105例患者抢救成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得以纠正。有5例死亡。死亡原因有3例肺部重度感染至感染性休克,1例急性脑血管病,另有1例放弃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近年临床观察在糖尿病者中亦有发病增加趋势。临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2]。国外统计,本症的发病率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4%,国内为14.6%。在胰岛素应用于临床之前,本症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与胰岛素的广泛应用,DKA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据统计每年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率约3%~4%,但目前酮症酸中毒直接致死亡率在大部分地区已明显下降[3]。

关于酮症酸中毒的病理生理改变,国外有人提出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双激素病”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高血糖不能 检查刺激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另一方面是对抗胰岛素的升糖激素分泌过多高血糖不能抑制过多分泌的升糖激素,结果造成血糖进一步升高并表现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升糖激素包括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其中,胰升糖素的作用最强。胰升糖激素分泌过多是引起酮症酸中毒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胰岛素及升糖激素分泌双重障碍,患者体内葡萄糖运转功能降低,糖原合成与糖的利用率降低,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加强,血糖显著增高。同时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给酮体的产生提供了大量前体,最终形成了酮症酸中毒[4]。本研究结果表明DKA发病诱因复杂,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时早期诊断、恰当治疗是成功抢救DKA患者成功的关键;另外普及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预防及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曹红霞,陈琦,粱万年等.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科诊疗应用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8(5):350-352.

第7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原本是非人类特异性病毒,但它们进化出了特定能力,成为自然界控制人类健康的“工具”,那么绿藻病毒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意外发现人体中的绿藻病毒

最近一项科学研究发现,绿藻病毒的感染与人类认知功能的降低有相关性,这可能与被称为海马区的大脑区域的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绿藻病毒通常见于绿藻体内,然而在近期的研究中,科学家出乎意料地在40个人类口腔病毒组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在人类大脑组织内发现过这种病毒。感染这种病毒的人视觉处理速度明显下降,动物感染这种病毒后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这表明,这是一种可影响人类认知能力的病毒。

绿藻病毒属成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中,感染特定的单细胞、真核、无共生性小球藻属绿藻。病毒基因组为线形、无置换的双链DNA,末端具有交叉连接的发夹结构。这种病毒多年前就在人类大脑组织内被发现,但一直不确定是生前感染还是死后污染。此次研究的新发现其实是一次“意外”,科学家在对一组精神疾病患者咽喉微生物和病毒的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绿藻病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童感染性疾病专家罗伯特・约肯等人在患者咽喉样本中发现这一病毒后,开始并不清楚这是什么病毒,通过对比病毒数据库,发现这种病毒是一种绿藻病毒,专门感染一种生长在淡水河或湖内的绿藻。随后,他们希望确定这种病毒是否存在于健康人体内。科学家对参与认知功能研究的92名健康人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43%的参与者感染了这种病毒。意外的是,这些感染了绿藻病毒的人比没有感染的人在视觉处理能力方面平均低10个百分点。他们在随机画线能力方面的成绩也低于平均水平,在注意力方面似乎也有明显不足。虽然这些影响并不太大,但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绿藻病毒为何影响认知能力

这种绿藻病毒导致的大脑功能差异不受性别、收入、教育背景、种族、出生地和吸烟史的影响,但目前科学家并不能完全确定这种病毒感染和大脑功能的直接关联,因为其他感染、重金属和污染等因素也能产生同样程度的差异。为确认这种关联性,该研究小组在小鼠口腔内注射绿藻病毒,以是否产生特定抗体作为识别是否感染的依据,将被感染和未感染的动物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发现,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动物成功逃离迷宫的时间延长了10%,而发现新目标的成功率下降了20%。研究证明,这种病毒感染可导致动物注意力或记忆力明显下降。

随后,该研究小组对受到感染动物的海马基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海马是负责空间位置学习记忆的重要大脑结构),结果发现,有1300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其中,多巴胺神经递质合成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但是在受感染动物的大脑内并没有发现这种病毒,提示这种病毒并不是通过感染大脑细胞产生的。

第8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主要原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58-02

医院感染愈来愈成为一个严峻的医疗问题摆在广大医务者面前,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在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患者,住院治疗约有500万患者有医院感染,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约有为100-150亿万人民币(感染率10%计算),医院感染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但影响医疗及护理质量,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整体感染管理水平,现对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1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1.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存在着消毒观念淡漠,专业人员素质较差,广大医务人员,包括文盲和半文盲护工消毒专业知识急待培训。医院重视医疗而轻消毒,轻监测,有些护士打针不戴口罩、操作前后不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手术消毒不彻底而造成病人术后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调查有25%的护士说不出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

1.2医院感染链的存在

所谓的感染链就是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疾病普遍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医疗技术和药品的广泛应用,使得医院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病室内病种区分不严格,陪护人员多,流动大,病室空间小,住的病人又多,空气流动差,患者之间由于抵抗力弱,相互接触,室内飞沫间的传播往往不易控制,造成交叉感染。

1.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有利于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与合作,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但有的医院没有健全的组织,缺乏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医院感染流行爆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有的虽有制度而没有按制度执行。

1.4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用品使用后没有初步毁形、分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甚至有乱扔乱放的现象,个别科室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和使用不符合要求。

1.5滥用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用量大,疗程长,种类繁多;抗菌药物联用时以二联为主,个别患者一次性使用抗生素达到三联或者四联;忽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使用抗菌药物起点高。

2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体系,感染管理网络体系由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管理监控小组(员)组成。

2.2医院感染管理科设专职人员

主要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与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科室设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医务人员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形成一个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彼此督促的网络体系。

2.4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医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定,控制和降低抗菌药的使用率,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和培养阳性率。严禁滥用和频繁换药制定个体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合理使用抗感药物,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药物,从而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5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订货索要证是搞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基础,医院所用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科统一采购,具备“四证”、“一件”。用前核对是确保使用安全的关键,用后处理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坏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用后必须进行初步毁形、分离、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第9篇: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摘要】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手卫生执行效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改善手卫生设施,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手卫生 洗手 医院感染

医生、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其手卫生的执行对病人能否获得有效的医疗、护理安全至关重要。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由此可见:做好手卫生,可减少1/3的医院感染,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1医院感染与手卫生现状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介入性检查和操作的增多以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耐药菌群日益增多,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务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是预防微生物交叉传播从而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强化手卫生,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2 手卫生的概念

手卫生(hand hygiene)是指可清除或破坏手表皮肤微生物的任何方法,是一类包括普通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在内的通用术语。

2.1 普通洗手普通洗手是指用不含杀菌成分的肥皂搓洗双手,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的过程。普通洗手法是最基本、简单且易行的手清洁方法。

2.2 卫生手消毒卫生手消毒是指使用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上的暂住菌群的过程。卫生手消毒一般应在普通洗手的基础上再用3 mL~5 mL消毒液涂擦双手及手腕至少15 s,并待双手自然干燥,卫生手消毒解决了医护人员在连续操作以及紧急状态下的手消毒问题,除菌效果明显优于洗手,特别是当手污染严重时。

2.3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是指用机械刷洗及消毒液清除或杀灭手上暂住菌并减少手上常驻菌群以防止手术过程手套破裂而引起感染的洗手方法。这种洗手方法是手术前必须遵守的洗手条例。

3 预防和控制措施

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易行之有效的手段。

3.1 正确评价手卫生指标了解正确和标准化的手卫生相关术语,是正确评价手卫生指标的基础。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手卫生的金标准,因此,对于手卫生的相互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对手卫生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到以下可能影响手卫生评价准确性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手上的珠宝或其他配饰、与正常菌群相对的实验污染、检测方法、手卫生制剂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浓度、使用手卫生制剂的方法、使用手卫生制剂的间隔时间、研究方法等。建立一套完善的正确评价体系,通过对各种手卫生方法之间的优劣比较,利于选择适合某个地区或单位的手卫生方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措施。

3.2 规避手卫生观念误区目前,关于手卫生主要存在一定的误区。①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体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②洗手次数越多,越利于手卫生。洗手过于频繁可导致皮肤受损,从而导致表面微生物菌群的改变,此外,还导致皮肤易产生裂口或皮肤脱落,从而增加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机会。③水龙头和抹手巾所致二次手污染问题。洗完手后,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绢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

3.3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洗手意识有研究显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缺乏是造成洗手依从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3.4 强调正确的洗手方法按照卫生部下发洗手指南中推荐使用的6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时间为每一步骤10 S,共1min。

3.5改善洗手设施,创造容易方便的洗手条件手卫生对于减少感染和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已经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洗手的依从性仍然较低,这可能与洗手设施欠缺等因素有关。因此,改善洗手设施,给医护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势在必行。

3.6 树立手卫生新观念无水乙醇类洗手凝胶是指元水的乙醇类成分(如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以凝胶或乳剂的形式用于手卫生,俗称“干洗”。当污染程度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的洗手方式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居菌,从而不能总是可以完全预防病原体的交叉传播。而乙醇类手凝胶在30 s内的杀菌量为3.2 logl0 cfu 5.8 logl0cfu,而且手凝胶对任何消毒处理均有抵抗力的分支杆菌也具有很高的杀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