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学前教育的课程精选(九篇)

学前教育的课程

第1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幼儿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中国画是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趣味性在于作画的专业性和墨色的渗透性。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童心与爱心洞察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学好中国画,以便为未来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一、推动教学内容灵活化、生活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情商的幼儿教师。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对于幼儿早期思维启蒙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以手工制作和简笔画为主。这些内容均适用于幼儿从早期涂鸦到习练绘画的过渡,若幼儿学习时间过长,容易使幼儿逐渐热衷于把记忆的符号同周围事物区别开来,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感性思维。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的瑰宝,通过学习中国画,幼儿可以从小培养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进而感悟艺术神韵、体会美术精髓,这会在客观上推动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培养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加快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锤炼,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同日常生活衔接,使中国画教学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要学好中国画,首先要从临摹上苦练“内功”。中国画讲求临摹的功底,中国画教师在传授国画技巧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好章法、笔法和墨法,善于汲取临摹的精神要义,以半创作的方式完成临摹教学;高度关注户外考察,给学生更多写生的机会;广泛搜集各类生活素材,实际创作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所讲的临摹笔墨、色彩、布局等美术语言,并要融入自身情感,善于发现国画之美。中职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学前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素材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如,在中国画课堂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创作一幅《猴子祝寿》,并提醒学生不但要追求外在形似,还要考虑神似和内涵。学生运用学过的临摹技巧和章法,结合生活中观察的猴子形象,通过对生活的领悟、理解和提炼激发创造潜能,使作品更富有生活趣味,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和主旨。

二、拓展教学手段

中国画教学讲求高度的悟性和审美水平,鉴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教师不妨在教室、门厅、走廊等学生日常必经场所布置中国画环境,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增强中国画学习氛围。学生经由仔细观察和思考,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艺术内涵的理解,萌生更强烈的探究和鉴赏欲望。除了校内引导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大型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和感知中国画优秀画作的创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风格、手法等。回到课堂以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作品的色彩设置、线条章法、下笔节奏等事关画面整体美感的技巧,让学生对已欣赏并接触的著名国画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立体的印象。再者,教师可向中职院校有关部门申请,力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国画学术讲座,邀请本地乃至全国中国画大家现场亲授,给学生解读国画奥秘,进而为学生开辟一个同著名中国画画家近距离交流的渠道。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积极引导、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讲评并适度表现,以更加饱满的艺术热情诠释水墨的内涵和韵味。当然,为充分巩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效果,中职院校内部可举办不同主题的中国画绘画比赛,设立丰厚的奖品,激发更多学生踊跃报名参赛,让学生的中国画功底得到充分展现,力求获得更高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积极选用新型原材料和工具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型原材料,必要时可用其他画种的颜料充当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当然,亦可别出心裁,用特制的棉布替代宣纸作画。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待自身中国画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胆选用新材料完成绘画,以充分发挥学生国画创作的想象力和兴趣,使作品产生更强烈的视觉观感。结语在新一轮美术教改浪潮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要高度注重中国画教学的地位,加大中国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注入更多正能量,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内生动力,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儿童发展研究,2014(4).

[2]吴晓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浅谈.职业,2013(21).

第2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堂分层;声乐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同时乘着2010年11月出台的《国务院有关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的东风,全国诸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更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多种专业基础课,如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当中,歌唱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教音乐职业活动所需具备的重要知识和技能之一。[1]声乐课程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不同于音乐学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由于其专业的自身特点,也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具有鲜明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往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容易受到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使声乐教学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甚至照搬美声和民族唱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和幼儿园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情况。

笔者所工作的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创办于1994年,在生源方面不同于其他高师院校招生文化课考生的情况,我校主要招收艺术与体育类高考生,每一个班基本都由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方向的学生组成。由于其生源入学前学习专业的特殊性、多样性及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就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试图从社会分层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声乐课程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具体分析声乐课堂中学生存在的课堂分层现象,并对不同层次中的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分层教学管理的解决策略,进而为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声乐技能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一、课堂分层理论

课堂分层理论起源于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分层理论源头之一当属马科斯?韦伯,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地位、权利角度上综合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同时马科斯?韦伯还认为,这三个标准是互相联系互相强化的,但是又认定他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2]

大学校园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地投射在在校大学生当中”。[3]而在大学课堂的实际运行中,也受到社会体系中家庭文化、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借鉴马科斯?韦伯的分层理论,可以将课堂分层定义为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学习基础的程度、周围同学和任课教师对其个人的认可度高低等三个方面来划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层级。

二、目前笔者教授班级学生层级分析

笔者目前承担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2011级声乐课程的教学任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共招收学生217人,分为六个教学班,笔者主要承担一、二、三班共108名学生的声乐课程教学。从整个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方向构成来看,高考前学习音乐(舞蹈)方向的人数为24人,占总人数的22%;学习美术方向的人数为41人,占总人数的38%;学习体育方向的人数为43人,占总人数的40%;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可度来看,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认可且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数为52人,占总人数的48%;从声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来看,课堂分层已经非常明显。

按照课堂分层理论,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勤奋优秀层,默默无闻层和边缘弱势层三个层次。

勤奋优秀层:此类学生指学习目的明确,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可度较高,非常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群体。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此类学生由部分音乐(舞蹈)方向、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及部分美术、体育方向,愿意认真学习声乐的学生所组成。因此,声乐基础的高低并不是划分此类层次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者,他们往往敢于在课堂中担任范唱的任务,接受知识快,敢于实践及大声演唱。目前这类学生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有42人,约占整体学生的39%。

默默无闻层:又称中间忽视层。这一层级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度比较模糊,且缺乏发自内心的专业热爱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因此对声乐的学习就稍显被动,不够认真。从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来看,此类学生较少积极参与到声乐课堂的演唱和表演中来,参加实践演出的积极性也比较低,对自己的声乐演唱缺乏自信,对于单独在课堂上表演的机会不能够很好把握,演唱时音量较小,表情紧张,缺乏亲和力和亲切感。这一群体有48名学生,占44%。

边缘弱势层:代表的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和抵触情绪,不愿意在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或由一部分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对声乐演唱极度缺乏自信的学生组成。这类群体学生占的比例较少,约占学生人数的17%左右,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不容忽视。从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来看,这一层级学生对声乐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老师所教授的一些发声练声方法觉得可笑,不愿意学习,对老师所布置的声乐曲目的学习也有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发声不愿意演唱,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纪律松弛,课堂表现消极。

三、分层对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声乐教学改革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采取的是集体授课教学的方式,由于集体课时间短,人数多,教师往往不能够注意到三个层级学生的区别与联系,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及演唱的声乐曲目都是一模一样的,缺乏声乐学习的针对性及个性化,往往会导致勤奋优秀层同学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或者默默无闻层和边缘弱势层的同学感觉学习声乐非常吃力,很大地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技能学习。因此,声乐教师应根据课堂中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分层对待,在课堂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在声乐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最终实现声乐教学课堂效果的提升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1.以集体课为主,同时开展声乐个别课的选修课,充分引导勤奋优秀层的学习自。

针对笔者所在的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进校前所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同,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也参差不齐,学生对乐理的掌握也是程度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声乐集体课教学是最好的方式,集体课中比较便于讲解基础的声乐演唱方法,学习歌曲中所涉及到的乐理、视唱等基础性问题,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同时对于大力灌输基础的乐理、视唱等知识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集体授课的同时,可开设声乐选修课,选修课采取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勤奋优秀层的学生来说,集体课的基础理论、集体演唱及统一的声乐曲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这部分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或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已经能够胜任较有难度的声乐作品,加入选修课的课堂中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程度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升其声乐演唱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创造性和声音的独特性。

2.开展特色课堂,活跃中间层,促进其向勤奋优秀层转化。

实现中间层向勤奋优秀层转化,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通过对幼儿园的实践调研,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及与幼儿园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这一层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规划感,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开展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等,可以将本班学生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帮扶活动,在课堂中给每个学习小组以轮流演唱的机会,鼓励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声乐演唱中来。由此,让每一个方向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特色课堂特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优势。通过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的开展为中间层学生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探索学习声乐的方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这一部分学生逐步向勤奋优秀层转化。

3.加强沟通交流,科学调整课程进度,缩小边缘弱势层比例。

针对第三层级同学的特点,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及辅导员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这部分同学的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排斥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开导、谈心、分析等沟通方法,及时转变其对本专业的抵触心理,同时通过《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管理》等相关课程,使学生扭转对幼师职业的认识误区。

作为声乐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为幼儿服务的职业教师,而不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所以在声乐课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和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笔者所教的一个学生在入学前是学习体育方向的,对学习声乐不感兴趣,通过交流及观察,发现他非常喜爱演唱通俗歌曲,就鼓励他在班级中表演演唱,给予他表扬和肯定,同时指出他在演唱中气息不够、表现力有些欠缺、缺乏亲切感的不足,使他对声乐基础方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声乐考试中以歌曲《母亲》和儿童歌曲《丰收之歌》得到了较高的分数。

声乐技能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一定要结合所教学生的不同基础及实际情况,全面兼顾,灵活多样地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用课堂教学效果来反思,将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多样化和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们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并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刘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大理学院为例.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陈帆.校园分层研究述评.消费导刊.2009年第1期

[4]刘扬.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构建.艺术研究.2006年第3期

[5]杜悦艳.试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技能教学.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6期

[6]张焱,冯夏婷.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构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3期

第3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课程结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大方向的变化是从课程的一元化往多元化方向发展。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的课程一直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一、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常识分析

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的中心思想,是课程开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般来讲,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的类别、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科目和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因素。一般认为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类别和科目。我国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一直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约束,导致我国的课程结构也出现很多不具有可行性的现象,如“跟风型”和教育课程趋向“小学型”。这些课程结构都是不合理的,因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要求教师对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分析,然后寻求解决这种不合理现状的方法。

二、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的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类型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类型,笔者根据课程所呈现的性质,分为基础、游戏和特色这三个类型。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开展的课程当中,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课程是以主题教学活动为主,分科教学为辅,部分幼儿园是以领域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关于游戏课程的开设,较多的开展区域活动、创造型的游戏和教学游戏,比例较大的是教学游戏。而且,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多以艺术教育课程为主,还有一些阅读和英语相关内容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的课时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时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规定,所以每个幼儿园的课时都有所差别。但是从整体的角度看,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时比重较高的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趋势,一般在一天两次的程度。大多存在差异的课时是在游戏课程和特色课程这二者上。

三、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结构现况分析,不难看出,多元化的教育趋势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在两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是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理念。理念是灵魂,只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理念,才能够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合理,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结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对学前教育体系的知识也处于茫然的阶段,并没有具备一个完整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体系。所以,导致对于课程理念这一概念,很多从业者并不了解。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对幼儿的教育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其需要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作为幼儿教育的标准。其次,课程结构类型的相互合作。对于课程类型的设计,是需要符合幼儿需求的,三种类型课程的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效应,吸引幼儿来参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对于基础课程的设计,还是需要保持主题形式教育的主要地位,抛弃以往的教材教育,对主题形式的教育进行创新。关于游戏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幼儿主导,最大程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学前教育机构特色课程的设计,应该以符合孩子的优点、特点,满足孩子的兴趣为设计标准。另外,特色课程作为课程类型的一部分,需要和其他两种类型课程相结合的,不应该独立存在。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体力等因素,要保证课时的设计是符合孩子的体力和脑力发展的,不应该强行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尤其是集体活动,一天应该保持在三次以内。这样的课程设计,一是有利于老师集中精力,不至于注意力分散和手脚忙乱。二是保证孩子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不至于一直跟从老师。而且,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机构在开展课程教育时,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保教结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真正的在教育中,将孩子放在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结构,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摸索阶段的学前教育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失败中得到教训,积累经验。从而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的道路,寻求真正符合以孩子为主,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课程结构的设计。

作者:范书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论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2.

第4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德国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德学前教育的课程理论及实践,对我们了解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差异,借鉴德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比较

(一)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1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学科论的宗旨是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情景教育论是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在此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并不占主导权,而是一个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育模式如今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中国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以陈鹤琴、张雪门等老前辈为典型代表,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个方面,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陈鹤琴先生指出“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

(一)德国

德国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习并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强调教师是幼儿的朋友,和幼儿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育目标上倡导课程应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2

(二)中国

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目标界定主要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规定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此外,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每班基本超过30人,有些甚至超过40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基本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关注比较活泼或表现优秀的幼儿,很少能够关注到全体幼儿。

三、德国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一切行为基本是出自教师的指示,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儿童。而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我国幼儿园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这样教师在小组或个别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所有儿童,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打破按龄编班的传统,适度进行混龄编班。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实行的是按龄编班,混合编班较少。德国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应该进行适度的混龄编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贴近自然,引导幼儿自由健康发展。德国学前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注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德国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进行什么活动,儿童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到户外玩”。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理应采取个别或小组活动,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周采. 学前比较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富成,彭海蕾.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邵明雪.中德学前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J].湖北第二学院报.2012

[4]史静寰,周采著.学前比较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9页。

第5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隐性课程 途径 意义

一、潜在课程的特点与界定

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与正规课程相对的,它是可以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目前隐性课程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与定义,不同的学派对其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和《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美国作者范丝兰E.Vallance在书中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词条。学界普遍认为,隐性课程是指一种非正规性或非计划性的教育政策,它可以指教育生活中所渗透的,对儿童发展发生影响的态度、价值观、情感、信仰、规范、思维方式等,即那些正在对儿童发生潜在或现实影响的教育事实,也可以使儿童潜移默化地习得与此相关的经验,其中人的因素影响极为重要。

二、新时期研究隐性课程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强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特点。幼儿一日生活安排, 从入园到离园, 从幼儿园环境到师幼的相互作用,教育无时无处不在。

潜在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构成幼儿早期经验的重要部分。认知、技能、行为品质、性格塑造、培养等任务的实现是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教学无法完成的, 而潜在课程正可以对正规课程进行补充。

(二)隐性课程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意义

1.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十分巨大

学前教育课程授课方式有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区域活动等多种方式,这种方式将逐渐转变为既有这样常规的教学形式,又有“非正规课程”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混合状态。隐性课程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不比正规课程小,吴也显先生在《潜在课程初探》当中提到“当代课程研究趋势之一,就是将非计划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领域之内,在教育方面强调整体经验的学习”。

2.教学过程开始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

由教育实施者即幼儿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即“假设――演绎”,对教学的“预先决定――转化”的过程,强调教学效果转变化为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强调教学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创设适宜的学前儿童学习发展的环境无疑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实施隐性课程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在幼儿期给予多方面的教育,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中, 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考虑以下的途径。

(一)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学前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学前教育中的语言对早期认识周围事物,获得积累广泛的感性经验,以及积极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纲要提到“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为受教者在课程中创造表述的机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直接体验,激发想象与联想,丰富语言词汇。如在四川地震时期,幼儿自发地展开了话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我找来了相关的图片与视频,方便幼儿用语言讲述,还有因为地震,地壳变动火山喷发,我们还找来瓶子,醋和洗涤剂、小苏打动手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养成了主动探索的习惯。

(二)适度的教师的期望与态度

教师的期望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幼儿从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自己的价值时,会获得勇气和自信。教师应关注尊重每位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不仅要了解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还要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比如:编筐游戏来说针对不同的孩子,教师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直接给一个成品给他自己去摸索;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最直接的就是从绕绳方向等简单的方法开始教起,甚至可以将编好的东西再次展开让他们按着绕绳过程进行学习。持之以恒地给予幼儿以积极的期望与态度。

(三)融洽的师幼关系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幼儿园一切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直接行为人。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幼儿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位幼儿平等的爱。在幼儿园中,有些幼儿不主动接近教师,不提出需求,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大多这样的学前儿童很少获得表扬,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也不太善于与其他同伴交往。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会表现得较自信,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指责、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则有自卑倾向。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前儿童,给每一个幼儿平等的关爱,让幼儿充满自信。

作为教师还要不断丰富与幼儿沟通的策略。多与幼儿相互交流与幼儿分享情感。做幼儿活动中的参与者、朋友和伙伴,和幼儿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融入幼儿活动中。同时幼儿也只有在与教师的共同活动中才能增进对老师的了解,拓展师幼间情感交流的空间。

第6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在学前教育音乐中,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审美与乐感,帮助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选取优美的旋律、优质的作品,给孩子带去音乐的享受,促进孩子达成对音乐的领悟。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音乐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与音乐课程的设置是直接挂钩的。于是我们今天就要对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的设置做简单的研究和讨论。

一、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中介,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在现阶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有许多不足和缺陷,各方面的问题都有出现,以下就是最突出的一些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前音乐教育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结构。学前音乐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学习,由于学生们的年龄大多处于七岁以下,所以课程的设置更应该为孩子量身定做。各学年的课程都要差别开来,课程设置的顺序也应该按照更合适的方法来安排,实现各年级各学科的“无缝衔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各地各校的音乐学校大多把“学前教育”的特质磨灭掉了,我们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很多学前教育中心刻意追求高难度的专业音乐方向,忽略了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这样片面强调专业音乐性的教学,不仅使得教育目标无法达成,更会影响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立即正视起来。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在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中,许多教育中心只单单设置音乐类课程,或者除了乐器的练习外,学校只增设了乐理、唱法等理论知识。这种过于强调技能与理论的教学,只被限定在了音乐范围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艺术性。一个好的音乐作品,靠的不仅是优美的曲谱、高难度的指法,对音乐的情感对艺术的理解感受也是同样重要的。

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探究

上面我们简要说明了目前音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刻不容缓,我们应当找寻各种途径去缓解或补足这些教学漏洞。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与学生沟通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许多教育中心在选择老师时,会比较偏向音乐专业的人才,却忘了学生群体主要是低龄儿童,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学生群体,我们应该寻找更偏向幼儿教师的人才,去进行学前教育。其次,在最重要的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当明白,学生正处于成长的特别时期,我们更应该注重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用音乐的方式帮助其发展才能、塑造优秀性格、训练器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贴近生活情感的课程,加入一些与音乐相通却更加生活化娱乐化的课程,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歌曲游戏环节,或者在音乐的伴奏中学习舞蹈和创造。这样既能让学生听到更多歌曲,还学习到了音乐以外的知识,更是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直觉,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课程向下向细发展,划分不同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年龄和音乐素质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以客观科学的方法规划课程教育,才更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

同时,在划分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课堂本身也要“分门别类”。即使是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也要把孩子年龄较低这一客观事实摆在前面,我们仍要选择比较适宜儿童接受的歌曲进行教学,以实际需求为指导,加入个学校教育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不同音乐领悟的学生,才能体现音乐的艺术性。当然,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我们也不能忘记最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是学生日后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基石,我们应当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着重教授基础音乐知识,加强基础音乐的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更轻松的学习难度更大的音乐。

第7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思考

为了能够跟上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针对现代教育进行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开展的水平不够高,尤其是对于美术课来说,更多的时候美术课被当做是一门小课,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就会导致从学前教育开始,学生就没有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美术教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注重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导致其不能够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有效对接,存在着教师的社会定位不准确,教师还盲目地认为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就能够教好美术教学。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当前美术教学采取的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这样就使美术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优化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美术学科的教育理论和美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美术林论和鉴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加实践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创新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功底,促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注重学习范围的创设,构建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美术学习的灵感对于自由愉悦的氛围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行学习和创新,提高学习的效率。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使用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使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让学生能够在无限的遐想中,有效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更多富有活力的因素,学生通过先进教学设备的帮助,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同时,通过对于一些图片清晰的欣赏,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美术灵感,能够增加对于美术学习的创新,使美术教学的效率得到稳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养成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除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中领会学习方法,总结一些学习经验。例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课外拓展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通过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讲评,可以使学生间养成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能够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对于知识进行共同研究和理解,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基础到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组讨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分小组继续拧讨论,然后能够把问题和答案进行汇总,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四、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在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教学的帮助作用非常大。首先,教师应该构建示范-模仿的互动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对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才能够使教学的效率提升,传统教师一个人进行讲授的方法,远远不能起到这种互动效果,而通过示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方法和动作;通过模仿,能够让学生进行正确方法的不断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的活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建立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掌握正确的方法,能够对固有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尝试应该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尝试,这样才能够保证尝试的有效性,也就能够使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也就能够保证学习的效率,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加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才能够使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为以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应该注重课程的设置,同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学到更多的艺术知识,掌握更多的艺术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健雯. 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实践运用[J]. 新课程(上).2013(08)

第8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永州 426100)摘 要:步入新时代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在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商务会议上强调, “思想政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本文从将思想政治因素纳入幼儿教育专业舞蹈课的现实意义入手,并分析了将思想政治因素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现实意义。将“思想政治”要素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将专业课程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提升学生的素质。

第9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艺术专任课老师与专任教师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所学知识呈现松散性,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不利于知识的储备。各学科之间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人为的进行分割只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使教育工作陷入到困局中。

二、对于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

(一)在重视学前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同时,从根本上强化基础技能的培养。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艺术类鉴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唱歌、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专多能,形成知识型、艺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主要以“教”学生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性的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大多数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领悟到知识的本质。在新课改学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要求老师真正把课堂变成一个资源共享、情感相互交流的地方。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老师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前艺术类教育更需要老师发挥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

(三)在积极开展教学课堂的同时,大力引进课外知识。学前艺术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教育。投入高、周期长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多介绍一些优秀的艺术基础知识给学生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气息。

(四)运用现代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教学用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不但只局限于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走进课堂,正在影响着教学的开展。老师如何巧妙地应用他们;使学生能更好的轻松的学习,是当今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并且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边欣赏他们,边思考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娱乐性。老师在结合书本,能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所学的内容。

(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艺术是不是单一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也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总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异同点,在比较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他们能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