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第1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摘 要: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人文素养”的定义,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素养提出了一些浅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人文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就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了同样的位置,高度概括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条件下,提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当前,人文话题成为了时尚,这也从一方面突显了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窘迫问题:人文情怀的失真,诚信的失衡,道德的失范,孝道的失缺。

据一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文史哲常识、理想信念观、情感取向、科学素质、审美情趣、生活价值观六个方面弱化严重,杨叔子教授 2001年在其发表的论

文《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中,就感于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现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可能出现“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而“荒于人文”则为其根源;

德漠克利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越大。”我国著名学者叶稚珊也指出:“人文和科技相比,人文更带有导向性,科学家本身的思维也离不开他自身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有所抬头,大学生们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我人文素养的提高;存在着轻重不一的人文知识贫乏、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究竟这一现状会持续多久,难以预测,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迅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却是刻不容缓的。

二、人文素养的功能和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素质是一种“硬素质”,人文素养是一种“软素质”,这两种素质除了独立作用外,还存在交互作用:软素质对硬素质的方向、程度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

社会等大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

1、人文素养的教化功能。大学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校,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也说:“大学大师之谓也。”由此可知,大学是国家最核心的思想、学术研究基地,是国家最高的文化组织。大学的使命在于以自由、超越、博大、深厚、多元、宽容、尊重的精神,建立一种反思、对话、批评、创造的文化环境。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都是一所大学人文素养高低的外在表现。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人文素养的教育。

2、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是祖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文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重品格、重修养的培育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提高人文素养的措施:

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水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火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

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素养的加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种养成教育。

1、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高校应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积极正面引导、激励作用。要凝练人学精神,突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用精神旗帜感召莘莘学子。建设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景观,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凝聚力,促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缺失,侵犯了受教育者对人生幸福的体验和创造,教师若能在占据学生 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精神,并让两种精神协同作用。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他们的前身就是学生,因为是在同一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能一样缺乏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有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修炼,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3、重塑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量化人文素养的重要度。教书育人工程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程之一,其评价体系起着强烈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建议创新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调整人文素养所占的权重,使之能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4、注重休闲教育,助推人文素养教育无缝隙。美国休闲教育家罗曼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亦是‘育人化’的重要手段。”(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晋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34-38.

第2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文化渗透

一、舞蹈文化素质与文化渗透

(一)舞蹈文化渗透的含义

何为舞蹈文化渗透?其实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定义。文化渗透,就是如何在舞蹈教学把舞蹈文化也传播下去,这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是相似的。在如今的高校舞蹈专业中,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就是指除了专业素质以外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情感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等。而这些除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刚好又是高校舞蹈教学中所忽略的。文化素质,就是对与舞蹈有关的其他多种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思想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三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知识素养就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修养等。情感素养是指舞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舞蹈是一门通过舞蹈动作来实现传情达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以动传情”,没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是毫无吸引力的,因此培养舞者的情感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如果再不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是很难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的,对舞蹈事业的发展是会有所阻碍的。

(二)舞蹈文化素质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的高校舞蹈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大多从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是舞蹈教学的一个缺口。其实,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的,试想,我们从人文素养、情感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素养发展的。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着的。

二、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一)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关键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要提高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其他科目的文化知识,如音乐知识。要想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可以从舞蹈鉴赏课着手。鉴赏课,其实就是注重“观看”和“欣赏”,正因为这不是实践,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这种课不重要,甚至认为这是很空泛的课堂。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仅仅限于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复制和模仿,更多的是一个思维活跃和引申的过程。当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一边看一边讲一边议论的形式,让学生居于主体动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舞蹈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整体,但当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便成为了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结合、互不分离的。可以说,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完整的舞蹈。音乐素质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时候,同意不能忽略音乐素质的培养。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人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下手。舞蹈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到舞蹈生活中,因此舞蹈教学必须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发展。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其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娇.探讨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策略.大舞台,2011

[2]蒙昌敏.舞蹈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教学创新.文艺生活,2012

[3]胡乐蕾.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大众文艺,2012

[4]何华,李强.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第3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工会;高校教师;文化素养

一、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党的教育方针有如下论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建设是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名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高校教师,能从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高校教师的使命。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之所以被誉为“灵魂工程师”,是因为教师是一个影响人、教化人、塑造人的职业。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文化素养高低是其帮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最终怎样定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专业教师文化素养丰富与否,知识底蕴雄厚与否。因此,建设一支文化素养高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了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一切的根基。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可以培养高校教师理性思维的能力的功效,能够让高校教师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宽广的视野以和卓尔不凡的品味。因此,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师自身职业发展

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源。只有文化素养水平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素养对提高教师身心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文化素养深厚的高校教师,更容易培养起健康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其他能力,从而让职业发展之路得到助力。

二、高校工会加强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建设的优势

(一)高校工会具有开展工作的群众基础

作为党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党和教职工群众的重托。《工会法》规定,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都要吸收其加入本单位工会组织。高校工会会员几乎包括了工作在一线所有的教师,能够最广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师组织到工会活动中来。工会容易从他们入职之日起发展他们成为工会会员,这为工会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文化素养提升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

(二)高校工会拥有开展工作的核心力量

高校工会不仅有固定的领导班子和专职工会干部,更有一定数量的基层工会作为最基本的工会组织单位开展活动。依照《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25人以上的,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高校工会通常在各二级学院(部门)为单位成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并且在各基层工会都拥有一支核心的专、兼职工作队伍。这些骨干力量是来自基层的教研室、实验室和各个科室,在教职工中分布广泛。他们本身已经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在教职工中具有叫较强威信和号召力,通过这些核心力量的带动,有利于扩展工会加强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工会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活动带来巨大便利。

(三)高校工会拥有开展工作的保障机制

首先,高校工会拥有用于开展活动的固定载体、文化阵地。工会开展活动的便利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其更容易吸引广大教职工参加。工会“职工之家”的身份使其在教职工中所受到的关注度高,给予教职工的归属感强,这为其开展好文化素养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此外,工会经费独立的特点为其加强教职工文化素养建设提供了财政保障。

三、高校工会促进教师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参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个好的制度文化,应当是符合学校作为文化教育阵地的特点,符合师生文化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工会组织应当大力倡导建设以人为本,民主、包容、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积极参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参与学校章程制定,抓好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建设,使教师在良好的制度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中,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工会应坚持做好特色工作助力文化建设。如定期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每年举办校园金秋助学活动;建立定期为教职工体检制度;设立教师互助帮扶基金等等。通过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深切体验到工会带给他们的人文关怀。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作为高校工会组织,应该从四个方面帮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一是要利用便利条件,组织跨学科文化沙龙活动,让教师们有平台交流科研、教学体会,相互启发,相互提高。二是要做好教职工读书屋建设。利用读书屋、阅览室资源,为教师进行知识给养,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三是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同时也可开展插花、摄影等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生活情趣,提升文化品位。四是做好文化阵地建设。工会应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化活动场地、教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

(三)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培养考核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工会组织,应该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的激励职能。此外,要完善考核机制。高校工会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要将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及要求纳入教师考评,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工会干部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7

[3]徐远火.大学民主管理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1

第4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人文素养是指,在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人格、情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品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些非技能素质也提出了不少诟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高职语文、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对人文素养的需求

早在1984年,美国的人文科学促进会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中的高声呼吁,正式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极大关注。同样,原《Cheers》杂志曾针对《天下杂志》湾排名前1000的大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人首要考虑的三项特质为: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73.9%);稳定度与抗压性高(69.5%);专业知识与技术(58.1%)。可见,除专业知识与技术之外,人的可塑性和抗压性已被企业认为是大学生所最应具备的特质。这些企业所要求的员工素质正是人文素养某种程度上的体现。众所周知,大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提高高职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非技能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少的文化素养,高职语文、英语教师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学义不容辞。

二、人文素养融入高职语文、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把外在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品质,不可否认,这其中一定包含了人文素养。学校不仅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和素质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品质,更加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语文英语教学中去。语文、英语不仅是现代社会交流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文化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可以通过语言平台借鉴和吸收古代、外国文化的精华,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在多年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单纯的刻板知识学习和练习很难吸引高职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语文、英语课程的学习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英语教学中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将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三、将人文素养的融入高职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立足课本,挖掘人文素材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载体,它传递了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为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教材,顺应时展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教材不仅内容新颖、实用性强,而且内容涉及面广,人文知识涵盖面广,切入点具体。因此,作为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将其运用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增进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化理解能力与现实交际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到提高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职语文、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则,侧重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避免刻板的语言教学方法,着力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情感因素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对于教学材料和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前应当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结合趣味性、紧密关联学生生活,。尽量选择实用性强,题材多样的学习材料,例如穿插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哲理故事、风俗文化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第5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要就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一个层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1.2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高职院校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就是开展相关课程,由于二者互相独立的原因,教育效果都不是很好,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职业素养教育很有可能偏离方向,使教育功利化。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素养教育引路,职业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二者取长补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课堂内外资源最大化共享,为职业素养教育提升政治高度,同时丰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提高高职德育实效,让学生能够充分从中受益。

1.3凸显高职德育特色。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的最终目标。各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当地社会文化等不同,不同院校在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上会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只有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彰显高职院校的德育特色,才能传承发展校园教育特色,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同时为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2.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念。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为职业素养教育服务,同时职业素养教育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要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念,摆正职业素养教育的位置。其次是更深层次地挖掘职业素养教育的部分观点,使之哲学化、理论化。最后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2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途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教科书,还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将这些文化引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二者结合的氛围,并且可以促进二者的结合,促进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在这样的校园文化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让高职院校走上二者融合的特色道路。

2.3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标准,建立专家化德育队伍。

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建设一支专家化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作为高职德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必备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无论缺少了哪个方面,都不是合格的高职德育工作者。同时改革当前评价考核机制,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激励教师努力探索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结语

将职业文化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未来高职发展方向,能够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中,要积极采用这种模式,并且鼓励从事德育事业的工作者进行探索创新,紧追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完这一模式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第6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活动;综合素质培养;文化氛围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当今教育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解决措施之一,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一、在开放环境下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放”是当今社会的关键词之一。语言类专业学生更应重视文化开放和思维开放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而大学的目标则是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大学生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个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自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文化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多学了多少知识,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上,还体现在自我价值观的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文化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在因素。

2、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人们的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的不确定因素要求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积累,促使学生拥有全面的思想文化结构。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是拥有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他们既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也具备完善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所以提高文化素质,既是为自我发展做好准备,也是为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3、文化素质提高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

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顶尖级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推动教育革新,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文化素养的培养,让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而是“高素质”人才。

4、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精神依托

文化素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养成、身心健康、知识运用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它能够创新大学生思维、增加大学生科学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自我的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打下夯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到的品德教育、专业知识、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情趣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以文化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二、当前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的失衡

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中,人才的“质量”很大一部分由其文化素养决定,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一种更基本、更值得重视的衡量指标,比起专业技能它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人才的质量。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反映出的却是当今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选择倾向。

1、应试教育下学生知识体系的僵化

长期以来受到高考的影响,现今的中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重视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初高中校园普遍强调专业教育而削弱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应试教育对当今大学的影响集中表现于他们的学习重点往往过于集中于某些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高中的文理分科导致如今的学生严重偏才,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思维逻辑迥然不同,面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各有优劣,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便是为了有效的平衡文理科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对自我文化素养培养的轻视

作为语言类学院,学院内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然而对于出国留学,我们所反馈到的信息更多是我们的学生知识结构含有缺陷。我们会讲对方的语言,可是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对他们的历史了解也是懵懵懂懂。我们的学生可以流利地背出课文,但不能够恰当的与对方交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但忽视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将“大学”和“专业学习”画上了等号,故而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并且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填充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多学生的文化选择偏娱乐化、快餐化,而走进图书馆真正去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的大爆炸。并且,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所崇拜的也不再是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人物。

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伴随着信息高速化发展,现今对外国际交流逐渐形成多领域、多方面的情势,纯粹的语言学习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外语人才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小语种两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他们的创新能力、英语能力和文化素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如今语言教育的新模式,故此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一味的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不得不令人疑惑: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是否做好准备、是否真正有能力去面对这个社会?因此,学院内开展的文化节等多项活动,从最初的策划到中期的筹备、最后的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这些技能一般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然而着眼于当前的就业情形,很多学生欠缺的正是这些能力。

三、利用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非独立的个体,正如一个民族的语言难以避免的会受到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的影响。打好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专业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当学生融入到所学语言的文化里,他们便会更加积极的去掌握专业技能,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更加正确的态度和更大的兴趣。

“文化节”的开展就是充分利用了我们学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文化节将学院内所开设的语言专业通过图片、音乐、舞蹈、美食等多种形式展现,如印度舞蹈、土耳其美食、韩国热舞,让我们书本里的文化更加生动、贴近于生活的展示出来。与此同时,我们也以学生组织为依托,积极构建具有高瞻性、开放式、高品味、互动性的文化格局。报社周末沙龙、读诗会等小型活动更是富有人文特色、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感受语言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寓教于乐,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消息而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

2、通过文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文化意识

“交流”是文化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与优秀师长的交流,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了解所学专业的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探索自我的价值、判断自我的价值方向,发挥思想文化的熏陶作用,凝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我们畅谈电影、音乐,讨论时事热点问题,致力于引导学生脱离低级趣味,让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多次举行的“外语角”活动更是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开放交流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外语角”利用语言优势,通过学生与留学生交流,亲身参与品味各国文化特色来摆脱中国式思维,增强跨文化意识。

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不仅仅是参与、熏陶,更是以富有人文主义的学院文化来引导学生重视自我素养的提高,并使之延伸出校园,在学生步入社会,在工作与生活中都能受到自我文化素养的影响并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优秀的文化素质所展现出的深邃的哲理思想、生动的形象思维、丰富广博的知识都是促进成功的关键要素。

3、以学院内文化氛围促进个人能力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院文化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将学生比作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的学院文化则是有这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共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希望这个有机整体健康的运转,则需要依靠我们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的重要载体。

在高雅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里,学生们会很自觉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并积极的树立高尚的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在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便着重强调学生的礼仪问题、培养纪律意识,在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则集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发挥学院文化本身具有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学生们为共同目标奋斗进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富裕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导向性的社会文化。

四、结论

综上,文化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圆每一个求知学子的拼搏梦,也是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杨庆忠.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45-47.

[2] 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5.

[3] 石书臣,张杰.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7)4-7.

第7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人文素质 现状 提高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百侯中学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人文素养较高的人,追求真理的真人,全面发展的人。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这是值得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2.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因而,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申请书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3.自卑心理严重,承受挫折能力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耐挫能力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摔。

4.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二、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国现已逐渐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有高超的技能,以及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仅要培养“工具人”,更应该培养“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作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三、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质量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而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因作用缓慢,不易显现,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而显得“无用”,所以备受冷落。中职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不能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增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学校在制订课程计划时,要加强人文选修课开设并规定中职生每学期修满一定学分。人文选修课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这样有利于开阔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4.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8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终生学习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素养是指平时的锻炼和修养,是素质获得的后天过程和展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条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兴趣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都取决于教师。而且,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以至学校教育的效果。

同时,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重大挑战,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在新课程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又重大的课题。

2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

文化素养也是人文素养众最基本的东西。人文素养是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作储备,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学生而言,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厚的人文素养必然是缺乏魅力的,是无法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更无法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也会带来很大影响。.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现有的大部分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都存有严重的缺陷,再加上近几年正处于学生高峰期,很多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为繁重,许多教师整天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能完成课本教学已经是勉为其难,根本没有时间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而且更令人忧虑的是,尽管目前我们大力提倡教师的学习型教育,提倡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但很多教师的后天努力、继续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还很不够。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缺失,文化厚度、文化积淀都远远不够,甚至有些还缺乏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或成为一句空话,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此外,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也阻碍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的追求。就我们平和而言,整个社会应试教育的的大环境,对学生认知评价的模式、体系并未根本改变,所以素质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已经走样变形,所有的素质教育目标最终大部分还是回到了应试教育上,回到了对学生考试能力、考试结果这一评价体系上,在以分数定乾坤、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社会大前提下,素质教育是越叫越响,但应试教育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评价也往往只关注其“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学生成绩上,“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小平同志特定环境下的讲话也成了许多语文老师信奉的至理名言。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能与其他学科教师抢到时间为荣,以多做练习,多默多背、多抄多写为法宝,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忽视语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特性,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化在了“背默抄写练”上,致使素质教育几乎成为一句口号,即使开展也是仅仅流于形式上的师生互动,这绝不是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作秀。长此以往,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提高了,应考能力也提高了,但真正的素质与能力却无从谈起,大部分还是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书呆子。我们的教师更是成了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下摧残学生身心的工具和机器。并且还用“考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考试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等等连自己也不信的荒唐言语来安慰自己。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说,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还有,对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误读或认识不清在很多时候也阻碍了我们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误会,认为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就是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就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也被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人文素养。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文学素养只是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仅仅具有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各方面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诚实谦逊的态度、诲人不倦的作风等等其实都属于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的范畴。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如数家珍,分析起来旁征博引,所有相关材料信手拈来,但对一些最起码、最常见的自然常识、数学概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或英文单词都不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他能算作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吗?

目前学术界已对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构成因素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总体来看,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2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本研究明确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可以完善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可以建立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评价工具,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再教育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也为不断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建立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模型,并以此为工具发现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推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构建素养模型;二是利用建立的素养模型对平和县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评价,发现教师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解决策略,指导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3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内涵并构建素养模型;通过实践研究,对理论研究结论加以验证,并对平和县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进行调查评价,得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方法的结论。

三理论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人文态度——高尚师德修养的“三做到”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去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真正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1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它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每一个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无尚光荣,都应该为之倾注毕生精力,都应象孔子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象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师爱能使学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爱也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师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与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相反,厌恶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师的漫骂、讽刺和打击,就会使他们过早地体验人生的残酷,人情的淡薄,就会滋长学生冷漠甚至畸形的心态,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师爱还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教师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好它。所以师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去塑造学生的人生。热爱学生应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还要将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做到为人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雄厚的人文知识?——要做到“三具有”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促使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必须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2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小学语文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小学语文的知识深钻吃透,准确把握,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所谓深,就是要比小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我们只有对小学语文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小学语文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尽量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小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3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养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因为科学知识的日益融合和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也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仅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一代的小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知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面对他们,“先生”如果继续得过且过、沉醉于“半桶水”而悠然自得,当“先生”的先知捉襟见肘时,必将最终失去神圣教坛的主角地位。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长流水”、“新鲜水”,所以,我们必须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渊博的学识,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教学中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精神——尊重理解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之外,我们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

1正确认识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教给小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小学生人文态度,塑造小学生人文精神。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从人文的角度看,小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的理念好:“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让未来的英才赢得英才的未来。”所谓“理想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英才”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3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张扬个性)

人文观念强调,孩子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在遗传素质及后天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决定了孩子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的不同。我们在校园生活中见到,有的孩子具有音乐天赋,有的孩子则偏偏五音不全;有的学生擅于提问,有的学生对他人却不闻不问。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理解了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会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布置个性化作业,安排个性化测试,就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四)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我们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人文素养的养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然天成的,需要人们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极培育。要培养、提高现代教师的人文素养,仅进行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学、科技等人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是不够的,人文素养的获得,虽然是以文化历史知识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进行具有主体性意识参与的思辨活动。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就无法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自己对事业,对教育的爱,鼓舞和教育学生,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有着新的进步和体验,做孩子快乐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最精彩的回忆!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当前课程标准也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切实建立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模型,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再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在《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2]新课程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纲)

[3]万东旺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心得体会2009年

第9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文明礼仪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礼仪和西方的礼仪文化,而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现代的文明礼仪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吐故纳新,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实践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是我们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同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用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