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精选(九篇)

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

第1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 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 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 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 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 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 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 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 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 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 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 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 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 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 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 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 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 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 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 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 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 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 。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 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 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 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 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 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 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 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 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 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 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 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 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 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 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 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 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 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 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 ,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 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 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 ,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 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 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 、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 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 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 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第2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途径和方法

1.引言

在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几何教学内容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加工、创造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特点是对于在人脑中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表象,进行认识、加工、改造。所以它的本质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创造”。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客观世界中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包含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位置的知觉,在培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2.1能借助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认识用语言及数学式子所表达的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2能熟练地从较复杂的空间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并分析其基本元素的关系。

2.3能对已有的空间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象。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识图训练,丰富空间表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特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几何图形,教学时注意数形结合,在教算术的同时应让学生观察图形和认识图形。指导学生对模型、实物,以及直观图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对照和识别,认识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能看得懂直观图,能分解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认识长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实物(门、窗、课本等)观察,用直尺度量长方形的四条边,用三角板度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出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长方形,以及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比如梯形),给学生识别,进一步掌握长方形的特点。

在识图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先认识图形的各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感知、认识。要求看到直观图能感知图形的真实形状,能想象出看不到的部分的形状。有时候需要把直观图分解,抽出其中一部分,认识清楚后再回归到整体,比如求图1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利用图形的转化也是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通过图形的切割、组合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圆柱的侧面积也是转化为长方形计算。总之,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和实物模型,培养小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初步的想象能力。

3.2坚持画图训练,提高构图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图形是交流空间想象的重要工具,而识图和画图是两个重要的认识过程。它们都要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关于直观图的画法,学生开始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或想象所画几何图形中元素的位置、大小等结构,然后再构思想象画图。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先画简单的图形,如线段、垂线、平行线、角等,再画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然后画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长方体等。通过画图练习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由直观图形能想象出对象在空间中的实际形状,以及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能根据实物画出一些简单的直观图形。

3.3重视想象训练,发展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观感觉是很难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思地培养空间想象过能力从实物模型到想象过渡,最后脱离模型,在大脑中不仅仅能对已有的素材加工,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空间形体。有关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可在有了一些识图、画图的基本能力之后训练,也可以与前两种训练交叉配合进行。在低年级侧重前两种训练,在高年级更应突出第三种训练。构造训练想象训练举例:

例1:先把右图沿虚线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用其他方法也能拼成正方形吗?(小学数学教材思考题)

例2:用方格纸剪成面积是4的图形。其形状有以下2种,哪一种图形拼成面积是16的正方形?

类似的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能力。

4.总结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抓好双基教学,即识图画图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空间想象创造能力;加强对空间图形的看、画、想三方面的训练,看、画是基础,想象是目标。多媒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不好几何,这和小学阶段没有学好几何基础知识,未能形成空间观念不无关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为小学生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张卫国等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启泰,赵国宏,王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岑国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4]陶文.中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郜舒竹.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一、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

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4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挥;小学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93-02

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逐步开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感知、认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性因素的作用,而对情感、意志、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考虑得较少。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发挥小学生想象力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对此潜心研究,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愿与大家共勉。

一、要正确认识人的想象力和小学数学的关系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六年时间里,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②一些数的基本分类。例如: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约数、公倍数、公约数等;③一些基本的数学常用符号及其用法;④一些基本初等应用题。例如:关于路程、时间、速度的应用题等;⑤一些基本图形。例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对于以上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它们似乎和学生的想象力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在传统教学中,他们一直是教学过程的“受动者”,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他们也是具有鲜活生命和自主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的反应,或者说是一种反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学生反馈出来的心理因素表现,只顾自己一味地讲课,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是我们教师忽视学生的想象力与小学数学之间关系导致的结果。那么,学生的想象力与小学数学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1.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考范围。在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数”的拘限性,例如:对于“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些数本身只是单纯的数,如果教师只是单纯按照按照大纲和教材讲解这些“数”,就会让学生感到非常单调和枯燥,就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力。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备课时把学生的想象力也考虑上,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

2.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开辟小学数学教学的广阔途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如果考虑上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广阔,条理性也就非常强,从而开辟更多的解题思路和途径。

3.学生想象力是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知道,各学科知识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学生不是轻而易举就容易就能领悟的,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自身想象力的作用,把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做到触类旁通。

掌握了学生想象力与小学数学的关系,我们也就明白了它的作用。想象力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2)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大胆创造的意识,为学生初步形成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3)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具体途径

在这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想象力的运用。教师在具备了相当的想象力之后,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具体、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听得畅晓、明白,的确是件很难得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注重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才能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时,由于小学生是刚接触这一新知识,对分数这一新东西,他们还没有什么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先充分运用和发挥想象力,通过生活实践中大量用到分数的例子或者利用教具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想象力的运用。例如,小学生在学数学时,一般情况下是先听老师讲,然后再进行记忆等思维活动。但这些活动的过程都是单一的,学生不会因此想到其他事情。尤其是做习题时,学生只是为做题而做题,他们不会去考虑做题有什么用,做错了怎办?等等,这就使得学生解题成为一种单一的行为。如果这时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效果就会不同。

例如,小学数学第七册主要讲以下内容: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②亿以内数的加、减、乘、除;③分数的初步知识;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5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健词 基础力学 课程教学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43

Basic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Thinking Based on Methodology

LIU Yu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For basic mechanics curriculum theory is strong, logical, abstract concepts, etc.,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alogy method, system approach, abstract method, idealization methods used in basic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This helps students transition and learning methods, ways of thinking,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basic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methodology

1 方法论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方法论教学,不是刻意、孤立地讲授方法,而是要把方法论渗透于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之中。一方面,要密切联系课程教学体系,围绕教学内容所需选取适当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把讲知识和讲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论的训练。①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学目的来说,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方法比掌握定理、公式更为重要,②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求对象之间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以加深对对象规律性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例如,在教授材料力学课程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方法。虽然各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及其分布规律截然不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求内力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截面法;建立应力公式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三关系法,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及静力学关系进行推导;利用强度条件解决强度问题是相同的,都涉及校核强度、设计截面尺寸、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

总之,按照比较方法讲授课程,通过对比、辨析、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深化,而且也有助于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 类比方法

所谓类比,是指由两个或两类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论出它们的其它属性或规律也有可能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结论。事实上,类比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它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它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例如,在讲解理论力学课程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方法。平铺直入地讲概念及其计算,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而且还会觉得抽象难理解,从而对动力学部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相对更为熟悉的静力学中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及其计算进行类比。具体地,质点的动量定义为质点的质量m与其速度的乘积,是矢量。可以想象:运动着的质点系,无论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其上各质点的动量将组成一组与力系类似的矢量系,可以暂且称之为动量系。既然力和动量都是矢量,那么它们就应该遵循相同的数学运算规律。由于力系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因此,动量系也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具有类似性质的(动量系)主矢和(动量系)主矩,这正是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而在计算上,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也应该存在与力系主矢和主矩相类似的形式,只需将力系简化时得到的相应公式

中的力矢置换成动量矢。于是有

总之,按照类比方法讲授课程,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通过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学生即使暂时感性认识不足,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1.3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结合起来,恰当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

例如,在讲授理论力学课程静力学部分时,就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平面(空间)汇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按照“力系简化力系平衡”的模式讲授。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物体(系)在各种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在讲授受力分析之后,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各种力系简化与平衡独立阐述的模式,将力系的简化与力系的平衡分开,先介绍平面(空间)力系的简化,再探讨平面(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时,也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按照“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变形”的模式讲授,并分析杆件(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每种基本变形分别独立阐述的模式,从构件的受力特点出发,统一阐述截面法求内力、绘制内力图和应力计算等与强度有关问题;从构件的变形特点出发,统一阐述与刚度有关的问题;以细长压杆为例,阐述与稳定性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很好地体现了材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总之,按照系统方法讲授课程,既突出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有利于形成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教学单元,同时也避免了相同知识的重复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4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即原型)进行理想化处理,有意识地突出主导因素,排除次要、无关因素,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即理想化模型),并借助于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达到对原型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其本质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分离事物的本质特性和非本质特性,把原型简化、钝化,使其升华到理想状态,以期深刻地揭示其特征和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例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时,就可以采用理想化方法。众所周知,变形固体是多种多样的,而材料力学中通过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等基本假设把性质复杂的变形固体简化为理想材料模型。事实上,工程材料模型与理想材料模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材料力学只着眼于材料的宏观性能而并不关心其微观上的差异。实践表明,基于理想材料模型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即使是对于铸铁、混凝土等均匀性较差的材料。

总之,按照理想化方法讲授课程,着眼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摒弃次要矛盾,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简单,以便于分析、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5 抽象方法③

抽象方法是深入现象的本质,排除对象次要的、局部的因素,通过思维去把握其固有的特征,以达到对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科学抽象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④列宁曾经说过:“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众所周知,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常常通过某些合理的假设将研究对象抽象成一种理想化模型。例如,在理论力学课程中,忽略变形固体受力后的变形因素,就抽象出理想刚体的力学模型;不计摩擦对结构平衡状态的影响时,就抽象出理想约束的模型;在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时,突出物体的位置和质量特性而忽略大小、形状等因素,就抽象出质点的力学模型。正是这些抽象模型,简化了所需分析、研究的问题,同时也客观深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象模型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相对的,它随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研究普通工程构件(如杆、梁、轴等)时,可以先不考虑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研究作用于其上的力,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考虑构件的变形,并假定变形是弹性的,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情况,达到另一认识水平;更进一步,引入材料的塑性性态,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塑,就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材料力学课程的研究范畴。

总之,按照抽象方法讲授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如何运用抽象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结束语

一花一世界,一课一洞天。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在基础力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方法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把讲知识和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在把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并能进行思维加工,或顺应或内化,从而突破思维的瓶颈,建立学习迁移,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释

①④张速.方法论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8.1(30):91-92.

第6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函数教学 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尽管初中函数内容只是讲述了函数的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知识,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如此,函数概念还是高中代数的核心部分,学好初中函数的有关知识,可以为研究高中数学中的各种初等函数奠定一定的基础。因而,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应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进而掌握函数的特征和性质。

一、正确理解三组关系,系统把握函数概念

点的坐标的定义与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函数定义中某一变化过程和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定义中的自变量值。函数值有序数对点的坐标点图象,加强这三组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函数的解析式、点的坐标和函数图象结合起来,建立起较完整的函数概念。

二、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可以把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图象和解析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中可以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的转化方式。

三、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函数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反映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一个量的变化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原本静止的数的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动感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身边的事例来体会这种变量关系。例如,生长期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厂的收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数解,在方程3x-2y=1中,当x的取值发生变化时,y的值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在阐述这种运动关系的同时,还应该用式子、表格、图示的方法来举例描述,以加深学生对这种抽象的运动关系的直观认识,这样就可以逐步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运动变化”的观点。

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明暗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用好了数学思想就是发展了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概括和总结、应用能力的提升。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何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把刻画数量关系的数和具体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根据研讨问题的需要,把数量关系的比较转化为图象性质或其位置关系的讨论,或把图形间的待定关系转化为相关因素的数量计算,即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相互作用,进而探求问题的解答,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函数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坐标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么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次函数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无论怎样变化都满足解析式。直线是由点组成的,点可以用数来描述。反过来,直线就反映了数的变化特征。一个函数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而借助这个图形又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函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这为数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时老师若注重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体例有:(1)数与数轴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集合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当然,以上谈及的几点内容仅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事实上,初中函数部分的内容及要求是极其丰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讨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跨学科综合等问题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函数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

第7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启迪学生熟悉前人的创新模式,而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知道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偏向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够启迪学生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已有的知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概念。理由很明显,如果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科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上的思维是线条似的、薄弱的。进入某种创造活动还是只能用狭隘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而不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想象力,这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精神境界程度的高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知识结构中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它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科学教育不同,艺术教育至始至终都更加关注个人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前面已经阐述过,这种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艺术中,想象力与审美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入高级的审美状态。这种在艺术中关注的想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在其他科学学科领有创作的动机、欲望等,还能够预设实验过程与结果,能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远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更加具有建设性的,能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活动的。所以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证明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何其的重要。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应将所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中,像艺术概论、艺术审美等等课程的地位就应该有其着突出的地位。高校目前喜好追求课程的丰富性,但是课程质量较低。比如生活礼仪、计算机基础等等实用的课程,不应怀疑这些课程的价值,而是在此广泛的基础课程之上,应该有更加深远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的课程开设。比如各种学科的交叉现象、哲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与艺术以及美学等等。

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有着更加宏观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高等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课程应该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

深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如何让“无”变成“有”?怎样推陈出新,艺术家门探索出了许多规律,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而学习者往往是先谙熟这些规律与方法,然后在逐渐打破这些规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新的规律也就此诞生。从创作的本质而言,这和科学上的创作是相映成辉的,一个好的艺术大学生,他必然也是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样的人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必须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这和哲学中事物统一辩证的关系是一样的。

首先,要想培养出顶级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必须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个体的丰富性会使学生极具创作的生命力,公共艺术教育中倘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各自的特点,这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会对创作规律与方法产生更加强烈的追求。其次,整个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说学科的开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能够好高骛远也不能够退而求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有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艺术创造活动。最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学生对于创作规律具有本质的把握,应该在教学过程实施“追问”这一环节。

第8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能力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果教师在机械专业教学中,能根据机械专业学科特点,挖掘学科资源,在教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就《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看法,望商榷。

一、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职业学校学习工科的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尤为重要,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人从会思考就会想象,有了想象力,设计师才会设计出造型优美别致的建筑物及工艺品等。通过想象力的培养,人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心情会变得更加开朗,生活也会更加充满诗情画意。在制图课的学习过程中,空间想象力能帮助学生们识图、画图,可以说识图、画图的能力是建立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的,没有空间想象力,学好《机械制图》就是一句空话,而且会给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技术教育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的目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教师无论怎样讲述与比划,学生始终难以想象出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换思维,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还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述三视图的形成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空间想象力差,还没有形成立体概念的情况,如果直接讲述有关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经过充分备课后,我采用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上课时,不直接讲坐标系与三投影面体系的概念,而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长方体摆放在教室里,由前往后看物体,就如同有一束平行光线由前往后照射物体一样,物体的影子照在黑板上的情景;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从上往下照射在地面上情景,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象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地面、墙面之间的关系是两两互相垂直的三个平面,接着,教师讲述投影面的概念,引出三个投影面、三个坐标轴:x轴、y轴、z轴、三视图。然后教师展示模具——三面投影体系,画出长方体在三个投影面内的投影。接下来启发学生,如何把三个视图放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三视图,以及讨论三视图投影规律。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物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建立起三面投影体系的概念,初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对三视图的理解也会非常深刻。

三、加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人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模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工作后才知道制图中所学的零件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注重了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学生会画图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知道模型不认识真正的零部件。因此,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既要让学生看模型,又要让学生看一些实物,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知教育。同时,在教学中经常拿一些工厂的图纸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生产的知识,明确“什么是机械制图?学了制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课程的综合化能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也可以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广泛综合,避免内容重复。尤其是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综合化不仅可以及时传播现代化科技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机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有着较强的学科渗透关系。比如:机电专业的前沿课程AUTOCAD、MASTERCAM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这些课程学多是要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完成,但都必须由《机械制图》知识作基础。《机械制图》课程教材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点内容都牵涉到《机械基础》、《机械零件》、《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等多门专业课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讲解这方面知识时除了将测试重点放在识图和画图之外,还要适时地联系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解释,强化学生的记忆和专业化感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逐渐形成综合能力,具备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9篇: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基本能力 观察 记忆 直觉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97-01

心理学把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作为能力。能力强弱决定活动效率的高低,能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在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即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在阅读、语言、计算、推理、想象、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规律,在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抽象概括等基本能力。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通过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达尔文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这就一语道破了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即把所研究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判断数量关系,反过来又通过对数的研究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常常始于数形结合。

二 通过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一个人记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经过的能力,它对学生知识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顺利接受新知识取决于他们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定理、公式理解得越深刻,掌握了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记忆效果就越好。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是中学数学课程中较难记忆的知识点,如果这些公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记忆,那么会给解题造成很多困难。如何记忆这些公式呢?应在力求理解的基础上多使用推理、联想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识记。

三 通过化归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化归法就是把问题进行转换,转化为容易解决和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转化问题时应注意不要被思维定式束缚,不能拘泥于常规方法。通过化归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四 通过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直觉就像打篮球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做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下产生的一种直觉。数学直觉思维是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思维活动,思维者不按部就班的推理,而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进行考察,调动自身的全部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跨过若干中间步骤或放过个别细节而直接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联系。通过对数学直觉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又会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题型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若干选择中找出正确答案故可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猜想,有助于直觉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五 强化“双基”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依据问题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设想、联想和类比,使思维朝各个方向展开,寻找新关系、探索新方案的一种思维过程。它具有多发性、探索性、求异性等特点。就同一题目提出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形式新颖、变化多端,解答问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双基”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具有立体维度的教学研究领域。应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的独特作用,将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开展有关的研究教改实验,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线长、面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研究教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