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精选(九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第1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思维培养 想象能力

想象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性,在人类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想象可以预示未来,补偿人们在思维环节上的一些不足。科学家也是借助想象,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所以想象对于学生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空间。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注重初中生模仿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的培养,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进行的。模仿的过程就是将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进行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比较自觉地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密切的联系,这就会产生想象。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初中生比较善于模仿的特点,化繁为简,让学生可以在更为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对于知识的模仿和探究,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和积极,拓展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更加的强烈。在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增强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推导计算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创新意识。

二、注重创设情景培养想象能力

初中的教材具有形象鲜明和生动活泼的特点,这和初中学生所处的阶段比较符合。针对初中生的这一鲜明特点,老师可以结合初中的教材,用积极创设情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找准课堂的切入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思路受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想象力去创造性地探求相关的解题方法。

另一方面,老师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更为逼真地进行数学运算和数学图形的模拟与展示,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认知。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可以更好的展开想象。比如在进行函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法,让初中生对函数的应用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老师也可以通过幻灯片进行一些数学知识的实例展示。所以要不断地创设情景、增加悬念,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引导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三、积累增加想象的基础因素

想象能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没有知识积累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空想。只有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想象,才能将事物进行生动逼真的、有机的联系。因此小学生想象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日常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应该不断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丰富。数学老师要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需要不断的丰富老师自己的知识,并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将课堂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拓展和增加学生基础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想象能力不断的提升。

四、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想象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探讨。想象能力在西方国家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一些书籍中曾记载听过美国一位母亲因学校将数字简单的看成是数字,而不是富有想象的其他事物而将学校告上法庭的事例。可见想象能力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在求学阶段培养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是从初中生的阶段出发,着重探讨了实践中初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塑造方法。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但想象能力的基础依然要依靠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不断完善。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只有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节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这样才能促使初中生想象能力的快速提升,增强数学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东.让孩子在科技的海洋里遨游[J].科技咨询导报. 2007(01).

[2]王华森,张志琴.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探微[J].新课程(教研版). 2008(08).

第2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1.精选内容。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初等数学进一步精简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高一上学期中删减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等,同时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如反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等。

2.更新部分知识、表达方法及教学手段。新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如简易逻辑等;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更新了某些概念和数学符号,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补集符号的更新、充许使用计算器等。

3.增加灵活性、层次性,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注重与义务教材的衔接和一致,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灵活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可接受性。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4.重视数学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公式的推导、知识理论的形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符号与变元的思想,充分展现数学学习的变换思想和整体思想。

二、 教学策略

1.重视基础,以本为本,落实"双基"

《新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课本为本,让学生用好课本。新课本有很多空位,可让学生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用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来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系统,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要以课本中的习题为主要素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拓宽、加深,以便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发挥概念、运用公式、法则、定理的作用,建立在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如在熟练掌握了绝对值不等式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基础上,可进行这两种不等式的互化求解、标根法、分组求解法等的解法探导和研究;又如在学习了偶函数的对称性后,可加深研究满足条件 的函数 的对称性问题。这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是有利的。

2.改变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

新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份数学语言,教材设计也更具形象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数学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得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表象)的重要思维方式。在新教材中,它更进一步渗透于逻辑思维过程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逻辑思维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也就不能使思维较好地求异和发散,更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实现形象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主要有直观演示、形象表述、数学模型化等方法。

直观演示,可展现数学形象。在数学形象载体中,有相当一部份都是几何图形、图象、图表等直观材料,如在对函数图象平移、放缩、翻折等运动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动感中感受数学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形象的动态思维,加深学生感性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展示函数 、 、 等的图象,对研究周期、平移等性质有较直观的帮助。

形象表述,可降低数学抽象性。对抽象概念,可调动学生对已有表象、形象进行描述,降低抽象程度。如在进行映射定义教学时,可把两个集合 形象化成教室里学生与课桌的关系,而对应法则则是对号入座,这时学生对映射定义中集合 及法则的作用就明朗化了,理解概念也就不再吃力。

数学模型化,可实现思维简缩。教学中,把数学基本问题及其解法,几何中的概念、图形、定理及证明,代数中的公式及应用,代数式中反复出现的特殊结构等分别组块,作为模型训练,成为经验的理性形象,构建成数学模型,浓缩数学知识与方法成为块,实现数学思维模型的简缩,降低思维强度,从而提高思维效率的认识功能。比如加强中学数学中的交轨模式,方程模式,映射模式等的引导,学生形成这种重要的思维模式,能实现高层次思维模式不断地向前发展。

3.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

《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数学背景材料的介绍和数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真正落实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教师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结论是如何应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关于正整数列 ,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由于刚学过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多数同学自然地从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角度去考虑,很快得到:①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则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②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则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直接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极少数不知入手的同学,老师及时给予启迪,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原则要求是什么,应该如何补充条件才能确定数列的项,具体怎样做则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对于已经给出答案的同学则进一步要求他们看一看解答是否是确定的。其实学生一下就领会了老师的意图:答案不是唯一的。一小部份同学给出了多个正确的答案,老师及时鼓励他们写出每种情况下的通项公式,把思维提高到新的水平。个别同学的解答是始料不及的,如一个同学观察到数列的已知三项都是3的倍数,提出假设 ,并由此得到 ,令 ,得 ,又令 ,可得 ,令 ,可得 ,…这是很精彩的解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尝试其它的通项公式。有的同学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第3项,也有说是第4项;不少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值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2,以12为首项,以 为公差,2187是该数列的第436项,因而是原数列的第438项。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给出了很多解答,其中既有模仿已经知道的数列,又有运用刚学过的知识,也有灵活的"投机",更有创造性的巧妙构造。

4.加大应用和数学实验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应用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渗透物质遗传、电脑软件等涉及高新技术、商业、农业和工业等行业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题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提炼加以解决。如在实习作业中,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或采访经济职能部门,采集相关数据,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等。

同时,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数学形象。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同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形象。比如在讲述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对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应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几何画板》进行描绘图形,使他们通过对互为反函数图象的描绘,体验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数学形象材料的亲身体验。

另外,还可密切联系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涉及中学生的数理综合应用问题。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知识后,我给了学生一道"洗衣问题":给你一桶水,洗一件衣服,如果①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②将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洗一下,问哪种洗法效果好?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启迪学生借助于溶液的浓度的概念,把衣服上残留的脏物看成溶质,设那桶水的体积为x,衣服的体积为y,而衣服上脏物的体积为z,当然z应非常小,与x、y相比可忽略不计。

第一种洗法中,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 ;按第二种洗法:第一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 ;第二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 ;显然有,

这就证明了第二种洗法效果好一些。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更引申一步,如果把洗衣过程分为k步(k给定),则怎样分才能使洗涤效果最佳?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

5.重视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在三角公式的教学编排中,就充分体现了应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的特点。在学习完 的三角函数系列诱导公式后,教师给学生归纳出:"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记忆规律。但随着应用的逐步深入,学生会或多或少地遇到 的三角函数的问题,于是我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的三角函数是否与 的三角函数有着类似的规律呢?经过一番探索,有相当一部份学生能总结出"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的规律。通过这一想象,学生的认知又有了一次飞跃。

第3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重要前提便是具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音乐想象力对音乐鉴赏何其的重要。在感知音乐中的想象,不能只是死板的固定思维的想象,更应是具有创造性的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的音乐世界才是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创造性想象力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我校属扶贫教育的办学性质,学生来自贫困山区,音乐审美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感知音乐理性欣赏音乐的能力比较欠缺,生活经验更是不够丰富。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想象力便显得迫在眉睫。下面就是本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就如何启发激活贫困地区学生的丰富的音乐想象,来谈一点儿感悟,与大家分享商榷。

一、在宽松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发散式的进行音乐想象。

我们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总会因为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音乐鉴赏书中有一些音乐作品的简单分析,而教师也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面对课本和教师的见解和结论,学生的眼睛里往往是不解的目光。比如在鉴赏音乐作品《锦鸡出山》时让学生体会锦鸡的各种生活形态,很多同学都很茫然,都说感受不到这一场面,甚至说不像是表现锦鸡,是在敲的玩呢。也因为学生的不理解或者感受不够,很多学生怕自己想到的与别人不同或想错了,不愿去想象。因此,我告诉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很正常,正是音乐的非语性与不确定性,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对每首音乐作品学生心中的感受都不做正确和错误的评价。比如音乐作品《草原放牧》的抒情主题,有的同学觉得这一段音乐很美让人很舒服,而有的同学觉的抒的是悲伤的情,还有的同学觉的暴风雪要来了,我都不做正确或错误的评价,只要他们有想象力哪怕一点儿都行,这说明学生在用心理解音乐,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什么。于是,在我努力营造的轻松氛围下,学生也尝试着慢慢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听《中花六板》时,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苏州园林的景色,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红楼梦》中夫人小姐们游大观园做背景音乐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想象的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我围绕感受音乐这一主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制作大量的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想象的源泉,在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为创造性想象做好了铺垫。如学习外国音乐作品时,我校学生对他们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的创造性想象就成了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于是我尽可能的展示给学生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包括文化的介绍,有了这些基础再鼓励学生去感受、想象音乐。在《非洲歌舞》一课,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非洲鼓及其演奏,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再次的聆听音乐,想象的场景更真实更贴近音乐本身。

三、整合课本,在对比中思考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人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致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撞击他想象的兴奋点,发挥他的潜能想象”。我在鉴赏课的教学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经常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目的。比如藏族、蒙族、维吾尔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各选一首进行聆听,三首聆听完后让学生来谈谈它们的不同之处。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的民歌也让学生来对比聆听,感知想象,探究思考从而了解、认知。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第4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观察力 思维力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因此,当务之急,重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因此,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智能的发展有赖于先天的素质,更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般来说,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是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这几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⑴提高观察目的性:在观察以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

⑵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⑶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⑷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⑸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⑶难易要适度,环境要安静,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三、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进行加工改造,构造出新的形象,进而展开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

⑴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像。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触概念,如讲解"什么是山脉"时,不宜直接给出概念,应该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具体的山脉图片或录像,使其能够想象山脉的特征,然而再归纳定义。

⑵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⑶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四、记忆力的培养和发展记忆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

⑴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

⑵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

第5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 数学美感 数学教学 情感 审美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1]“课程目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因此,研究数学美感和数学美感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美感是人接触到数学知识之后的一种主观感觉,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了数学美感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到其中美的存在和价值。

一、数学美感的产生机制

关于什么是数学美感当前人们探讨的还不是很多,依据一般美感的理论,我们首先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下探讨。

美感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美感,当前美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基于审美对象的诱导和审美主体情感的喷发而产生的幸福感、陶醉感和满足感等。美感产生的外在条件是:要有审美对象和生理健全(感知觉健全而敏感)的审美主体。美感产生的内在条件是:审美对象能给人以周期性和规律性的感觉;审美主体有关于审美对象比较丰富的知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有良好的情感;审美主体有活力,同时情感和想象力都丰富;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平时有一定的距离等。美感产生的一般过程为:首先,审美主体接触到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有关信息被主体所感觉,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然后,审美主体在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产生联想和想象;第三,审美主体的情感在联想和想象之中逐步加强和升华,最后直至高峰,达到忘我陶醉的状态。在美感产生的过程中影响美感产生进程和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态度、心理准备、审美环境等。[3]

数学美感也是一种美感。由美感的一般理论,我们认为,数学美感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是一个人在感知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不自觉地由衷地从心底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兴奋和欣喜感觉,这种感觉当时使人有一种满足感和陶醉感,过后使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数学美感的产生过程应当是:首先,有丰富数学知识的主体接触到了自己比较偏爱的数学领域的知识;其次,主体通过对数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发现了其本质属性和价值,这种价值或者是数学方面的,或者是社会方面的,或者是个人方面的等;第三,主体在直觉的带动下,激发起来隐伏在理性之后的浓厚的情感;第四,情感在进一步的认知和联想带动下,逐步提升,直至陶醉的状态。

数学美感的产生应当需要以下一些条件:

1.有数学美特征――如形式简洁、结构和谐、表达对称等的审美对象。有数学美特征的数学知识能给人以平衡、对称、有节奏和周期性的感觉,如等差等比数列、三角函数图像等。

2.主体对审美对象有情感。情感是导致最终数学美感产生的前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偏爱几何问题的数学家面对代数问题时也能很快产生美感。回顾历史上对数学美有过高度赞誉的数学家,无不是在自己偏爱的领域获得数学美感的。毕得哥拉斯认为数是最美的,达芬奇认为黄金分割比例是最美的,开普勒认为勾股定理是最美的等,这些都是这种情况的例证。

3.主体的理性。在数学美感的产生过程中直觉虽然起着关键作用,但理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理性是主体对审美对象全面而深入认知的基础,没有理性则不可能有主体情感的高涨,它是主体情感升华的基础。

4.对数学知识良好的态度。主体只有对数学知识有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有正确的、合理的、全面的认知。

5.对数学美特点的全面认知。数学美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美,它是一种理性美。它的特点有别于艺术美和运动美等。这样只有了解了数学美的特点之后,在欣赏数学美的时候才有可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角度进行,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获得数学美感体验。

6.主体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主体只有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才能迅速发现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的特点,只有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才可以将面前的数学知识与其他的数学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感知当前数学知识的价值,才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逐步蓬发。

7.良好的心境。数学美感是建立在主体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深入了解基础上的,是主体理性之后隐伏的情感的升华。因此,在获得数学美感之前,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必要的。一个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主体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逻辑更加清晰,从而可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了解审美对象。另外,一个良好的心境还可以使主体心无旁骛更加自由地联想,顺利地调动出深藏在冷静表面之后的对数学知识浓厚的情感。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美感的教学思考

从数学美感的产生过程和需要的条件来看,我们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感,实际的数学教学应积极改革,遵循如下一些要求:

第一,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学内容给学生讲授数学美。数学知识浩如烟海、繁芜复杂,有的简洁、对称,有的却复杂、不那么对称。给学生讲授数学美,让学生产生数学美感,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教师应仔细斟酌,尽量选择那些内容简洁的、形式对称的、多项内容统一的等最能代表数学美的,有数学美特征的知识进行。

第二,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来讲授数学美。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全面的认识,能知晓更多的与其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天文的、地理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等。这样易于引发学生在认知之后的联想。同时,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学生们的情感也往往比较深厚。 因此也易于学生产生热切的情感,并且使情感升华,达到美观状态。

第三,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讲授一些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鼓励学生多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巨大价值。

由前述内容可以知道,情感在美感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主体因为对客体有情感才关注它,使之成为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因为对审美对象有情感才深入了解它,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正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大量喷涌才使得审美主体产生了愉悦感、满足感和陶醉感。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从哪里来的?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主要来源于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知识巨大价值(包括实际生产、生活和智力等方面的价值)的了解,特别是后者。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全面了,认识深刻了,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价值,其对于数学的态度和兴趣就会转变,变得越来越重视数学,越来越喜欢数学,长此以往就会对数学产生深厚的情感。情感心理学也这么认为:情感是“知之深爱之切”,情感的产生和增强与个体对情感对象的理解和了解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给学生介绍完课程规定的知识之后再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比如相关的历史内容、文学内容、应用知识等,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积极寻找和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学习过的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体会和发现数学的力量与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产生和加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广泛联想,从而可推动数学情感的升温。

第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恰当“留白”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教学向来重视确切、严密和完整,注重一丝不苟。这无疑对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生数学“双基”牢靠,一直领先世界其它国家的中小学生,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如此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美体会数学美感就显然不够了。由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审美活动中最后情感顶点的达到始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认知之后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场景的绘画和彩色照片相比前者往往更能给人以美的感觉的根本原因。那么联想和想象从何而起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联想和想象都是个人的主观行为,它们的产生一方面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活跃程度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形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事物对于个体来说是熟悉的,是个体喜爱的,但同时尚有部分“欠缺”、“不足”或“未知”等,则个体此时就比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比如一个熟悉和钟爱大自然的人,看到一幅竹画,这幅画中仅有几个棵竹子,也仅画出了竹子中间部分,但这几棵竹子枝叶茂盛、坚硬直立。此时这个人就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如想到竹子的颜色、所在的园子、竹子高高挺拔的样子和清风吹过竹林,竹林中发出的“沙沙”声等。格式塔心理学派称这种现象为“完形”,认为人有“完形”的习惯和天性。由此,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产生美感,教师应注重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掘数学知识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联系天文、地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情感的产生和迅速上升。

第五,重视学生审美方向的引导和情感的带动。数学美不同于艺术美、音乐美和食物美等,数学美在于数学知识的简洁、和谐、统一、奇异、抽象等,而不是其它。如果说艺术美愉悦的是我们的视觉,音乐美愉悦的是我们的听觉,美食愉悦的是我们的味觉,那么数学美愉悦的是我们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思维。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符号等无不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它们的运用帮助的正是我们的数学思维活动。它们的巧妙运用如简洁、和谐、奇异等无不令我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满足和愉悦。因此,为了使学生理解数学美,产生数学美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一定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使学生认知到其中的价值所在,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使学生把握住数学美的本质,从而促进数学美感的产生。

教学中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外,还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带动学生的情感。数学美感是情感大量涌出喷薄而发之后产生的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情感怎么才能涌出导致喷发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个或一些情感丰富的人带动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情感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传播”和起带动作用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体育场集体看比赛往往比在家个人通过电视看比赛容易激动的原因。由此,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尽快提升起来达到高峰,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喷发。

第六,重视对数学美感的回顾、总结和评价。由上述美感理论我们知道,美感是个体认知后情感的升华、喷涌。因此,一次成功的审美活动,一次强烈的美感体验,不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其长久不被遗忘,而且能影响个体以后的审美活动。特别强烈的美感体验,常常能改变一个人的审美态度,丰富个体的审美知识,增强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得审美主体的情感变化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得今后的类似的审美活动更加容易,美感体验来得更加迅捷。所以,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美感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和评价,使学生牢固掌握这次审美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印象,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次数学美感的体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各种地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4-01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培养能力的教育.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够不断丰富和改造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不应只是死板知识的传授,而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着重能力的培养,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各种地理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阅读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及其与它有联系的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知道各种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有人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上任何一种颜色和符号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内容.只有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很好地读懂地图,从地图上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因此,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是学生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地图上的空间关系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看懂教室平面图,从教室的排行座位来理解地图上一个地方的位置及其他能够看见的门,窗的位置;再接着从教室平面图扩大,培养学生描绘一幅从自己的家到学校的路线示意图,接着教会学生辨别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等,进一步阅读地形图和政区图.同时利用课本插图,作业中的读图或描图填空等进一步练习.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地图,动手绘制相关地图,如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略图,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等;在实际教学阅读地图时,如果将地理事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材料与地图上惯用符号加以比较,如让学生看实际的河流,再看地图上的河流的表示,这样也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看图,填图,绘图的练习,教给他们恰当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的能力,而且对包括地图知识在内的地理知识,也能理解,消化,掌握的更透彻,起到双倍功效的作用。

2 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形成巩固的记忆力

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积累和运用,都必须依靠记忆.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学习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良好的学习情绪的前提下,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形成巩固的记忆力.地理课本有大量机械记忆的内容,如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流域面积等,仅可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心理学证明,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不仅迅速,而且持久.如山峰的高度,河流的长度,也可和学生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某一项地理事物的高度和长度做比较,找出新材料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另外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掘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是这些知识彼此牵连,相互启发,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而且有利于掌握记忆,培养记忆的方法,发展记忆能力。

3 运用类比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能力.它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而类比法则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通过类比,从旧表象想象出一种新的表象,感知的范围扩大,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如在讲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时,可以同先前学习的东北气候类比,二者虽属不同的气候类型,但有一系列基本特征是相似的,如雨热同期;但冬天冷的程度,冷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类比讲授,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从而启发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4 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现在地理教材对地理观察是很重视的,课本上图文并茂,中间有景观图片和一些政区,地形图,以及作业用的影射图.在问题和练习里,用于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题目比比皆是.还有一系列的直观概念及知识分布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均可让学生阅读观察地图,自行得出结论,必要时辅之以启发式的提示,这样比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更能锻炼学生的课内观察力.如使用长江三峡图片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云雾缭绕的山峰,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山高)长江怎么流过去的呢?(切穿巫山)然后比较与其他河流的区别和特点(两岸岩壁高耸入云),再引到他们继续观察,并且提出,该地河水的水势怎样?(水流很急),教师随即用李白的诗句说明长江三峡”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最后问:”这个特点和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关系?”这样既达到了培养观察力的目的,还有利发掘学生的思维.

5 细致的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力的培养

第7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常以学习兴趣为转移,这是兴趣的选择和定向作用的表现。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设情景时,就应该选取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作为题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需要。例如:要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本来这些抽象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学习,我们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问当他们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是不是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呢?如果能够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怎样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当你发现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今天要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就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就是由于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以及发现的诱惑力等而转化来的学习动力。这种内在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强烈而持久的。

二、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前提,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又是怎样来培养的呢?

1.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的给与指导。比如说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异同点的分析,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3.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4.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画出具体的一些函数图象进行比较。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与提示,观察当k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当b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学生分析了以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想象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奥苏贝尔在同化概念里认为:同化就是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原有认知结构包含了新知识并扩大自身,形成更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变成相等时,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让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既让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又让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一连串的想象,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时变成了菱形,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了矩形,既有一组邻边相等又有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正方形。这样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综合应用开放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探索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另一种心理运算,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在对思维活动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上,有较强的监控能力,对思维过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发现与创造。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

第8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力;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智力以及语言能力都有极大启发作用的平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引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求学,勇于创新,打破封闭思维的语文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不能生搬硬套,局限学生思维。

一、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灌注式的教学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结合“教师问,学生答”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模式会更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仅仅只是接受书本上,或者是老师给的答案,而要去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学生如果对于所学的东西丝毫不报以怀疑的心态,完全对老师教的内容按部就班,只是机械地知道这篇课文讲的什么,但并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背后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不能运用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那样的学习是呆板的,枯燥的。并且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启发智力与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模式指的是,改变单一的提问到知识灌输的模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自主回答,然后教师再更正解答的方法。所以变革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个步骤是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二个步骤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第三个步骤是教师引导正确思维,答疑解惑。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养成学生思考独立性的习惯,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开拓学生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其自主学习

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说凡事要秉持着怀疑的态度,要追寻真理具有批判性精神,不屈服于权威,哪怕是自己的老师说得不正确也可以为了真理站出来反驳。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上更有其重要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循环往复的过程。

首先,教师不能执着于喂学生以死知识,使他们成为书口袋、书架子,而是要海纳百川,允许并欢迎学生的有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提问和质疑。要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服感,给学生造就一个积极的质疑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对于那些积极思考、问题提得多,思考得勤,问得好的同学及时地予以表扬,使学生们养成自致其知,不坐等别人给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下同学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自由地喷发出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并找出答案,通过找答案的过程自主弄清楚课文要传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在学生向老师反馈的过程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进行不同的思考,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内化为知识,并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三、引发学生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保持对某项事物持久性的重要要素。因此教师要以丰富的语文课外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主动去提问,主动去学习相关的延伸知识点。兴趣的引发绝不是刻意添油加醋,故意卖弄噱头,而是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思想、感情、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语文水平获得提高的一个方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强,精力充沛,特别是对文艺书籍有一种渴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解求知之渴”,比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的描述的趣人、趣景、趣事而生发对鲁迅先生、百草园、三味书屋等课文相关的兴趣,此时应该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过去以及现状,还可以组织学生成为兴趣小组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并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还可以丰富其语文课外知识,增强阅读力,以及对知识掌握的广博度,有益于进行相关知识的横纵对比,提升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课外读物中的养料如源源不断的溪流汇集到学生的脑海中,激发其兴趣,培养和加深对语文课的感情。

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往往也是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的。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学习都涉及到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语文课堂中应注重的。

第9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智能发展 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1)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2)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3)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4)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⑴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像。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触概念。⑵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⑶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四、记忆力的培养和发展记忆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⑴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⑵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⑶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