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第1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想象 幻想 发展 区别 作用

引言

想象(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是西方文论中的两个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在传统文论中,想象和幻想很少受到重视,而随着浪漫主义文论视野中文学主体性的充分张扬,想象和幻想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许多论述者也给它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想象与幻想这两个概念的发展,然后探讨了二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想象与幻想对于任何文学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应该重视想象力与幻想力的培养。

一、想象与幻想概念的发展

最早有人把这两个概念归为同一个意思,直到十七世纪之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把它们定义为不同的两个概念。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虽然看到了想象与幻想之间的细微差别,但他还是认为二者如同水中的涟漪在新浪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样,是表述留在脑子里的意象痕迹的两个同义词。他在《利维坦》中说道:“在物体移开之后,或眼睛闭上之后,我们心里仍会留有一个所见物的映像,尽管它要比我们所见之时模糊。这就是拉丁人所说的想象,但希腊人却称之为幻想,用以指代表象,并对任何一种感官都同样适用。因此,想象就是正在消退的感觉”(拉曼・塞尔登,1988/2000:124)。华兹华斯在为《抒情歌谣》(1800)所作的一个注脚中说:想象是“简单元素所产生的印象效果”,幻想则是“意象累积与多变情况所激起的……与惊讶”,而后来,他却认为泰勒的定义把意思颠倒了。他说:“幻想并不要求其所使用的材料,由于幻想的接触而产生组织上的变化。若材料容纳修改,修改只须是轻微的、局部的与短暂的,便满足幻想的需求了。”这似乎与他原先的看法有矛盾。

此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柯勒律治也对想象与幻想进行了论述。在描述华兹华斯的诗歌时,他设想诗人的头脑是更为活跃和更有创造力的,想象力实际上是给感官观察附加了自己的“格调”和“氛围”。他还说希腊作家是幻想型诗人,而希伯莱诗人则凭想象力写作。此外,他认为幻想只是记忆的一种变化形式,如同记忆,“它必须从联想法则中获取所有的现成素材,但想象是分解、传播、消除、为的是进行再创造”(拉曼・塞尔登,1988/2000:121)。可见,从霍布斯关于想象的机械心理学到柯勒律治的有机的、整体的观念的过渡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二、想象与幻想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想象和幻想的区别。本文主要论述想象和幻想在创作中的作用的不同。

起初,幻想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到十七世纪,幻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开始处于下滑趋势。到后来,想象的地位明显比幻想的地位要优越许多。就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想象焕发着一种温婉的气息,深得当时诗人的好感,幻想则被认为是一种生冷浮薄而不可信赖的心智游戏。但泰勒的说法却不同,他说:“想象越精确,画家或诗人的描绘或描写越贴切;幻想越是多姿多彩,则幻想所产生的装饰越独创而突出。”也就是说二者各有各的作用,但想象偏于复现,幻想偏于创造,后者要高于前者。

华兹华斯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想象要比幻想具有更高的创造性。但他又说:“幻想这种活跃的能力,根据它自己的规律和它自己的精神,也是一种创造的能力,难道不是同样正确的吗?幻想怎样野心勃勃地力求和想象互争短长,而想象又怎样屈身来处理幻想的素材,这从一切的、主要是我国的最有才能的作家的散文和韵文作品里都可以看出来。”(周进祥:1997)由此可见,华兹华斯并没有忽略幻想的作用。他还在“序言”(1815)中对想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证。他认为,想象不仅仅是一种回忆,也不仅仅是一种描绘不在眼前事物的能力,它意味着心灵在那些外在事物的活动,以及被某些特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创作过程或写作过程,想象是具有创造性的。此外,华兹华斯并不认为想象是纯粹的一种空想,他说:“想象力是和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仅仅作为不在眼前的外在事物的忠实摹本的意象毫无关联。它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字眼,意味着心灵在那些外在事物上的活动,以及被某些特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创作过程或写作过程”。华兹华斯将想象力视为诗人的写作过程。华兹华斯还举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

好像遥远的海上出现的一支舰队

悬挂在云端,借助赤道的风

沿着孟加拉湾、特奈岛

或者泰多岛航行,商人们从那里

采办了香料,乘风破浪,

穿过广阔的伊西奥平海,朝着好望角

航去,连夜面对着风驶向南极,

那逃走的恶魔正像这样远走高飞。(陈太胜,2008:124-125)

华兹华斯说:“在这里‘悬挂’这个字眼表现了想象力的全部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想象对于诗人来说至关重要。

柯勒律治也非常重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诗人的想象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想象是诗的灵魂。他在《文学传记》(1817)中专门论及想象并将想象分为两大类:“我认为这种想象是第一性的,要么是第二性的。第一性的想象力是一切人类知觉的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是无限的‘我在’中永恒的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里的回复。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的想象的回声,与自觉的意志共存。”(拉曼・塞尔登,1988/2000:141)由此可见,柯勒律治认为所有的知觉活动都是有想象参与的活动,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柯勒律治区分想象和幻想,是因为读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他认为把诗的想象看作是通过联想聚合在一起的记忆意象不能解释华兹华斯所写的上乘诗作,他便用幻想和想象来区分“才能诗”和“天才诗”,指出幻想是一种联想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过程。

三、想象与幻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曾说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此,我们不去评论他的个人得失,就他所说的这句话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也认识到想象跟幻想的重要性。本文所探讨的想象与幻想可以被看作是两种心理能力,它们都具有创造性,能够在不同的创作或同一创作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没有想象与幻想怎么会有像哈里・波特这样魔幻般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呢?想象与幻想虽然存在诸多不同点,但是,二者在文学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孰轻孰我们不能随便下定论。文学想象以创造文学形象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和主观感情为根本目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主体塑造典型形象的必备素质,想象力为作品创造美的意境,积极想象是诱发创作灵感的前提。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作文课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中说:“空幻始终是创造艺术和创造其他精神的重要形式。没有空幻,第二世界就会变得一片苍白。”这里的空幻大约可以被认为指的是幻想,可见幻想对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作中想象跟幻想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既要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也要培养自己的幻想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第2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新颖的思想或思维对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的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创造性思维在很多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如科技、人文、社会,等等。创造性思维的这种作用和意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很多位钢琴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如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孔祥东、李云迪以及获得世界最年轻钢琴大师称号的朗朗等,在他们的身上均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也正是这一原因造就了这些钢琴家。在钢琴的演绎过程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便会使整个演奏失去激情和灵魂,这样的钢琴弹奏是空洞的。换一个角度讲,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钢琴演奏者与钢琴演奏家本质上的区别。创造性思维源自于人们的想象,只有敢于联想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想象并非是无稽之谈的空想,而是根据触感、乐感以及声音旋律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的一种具体升华。曾经有一位钢琴家对钢琴演绎中的想象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他说在整个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音准的把握和乐律的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将自己的思维与音乐相融合,坐在钢琴前面的你并不是在演奏乐曲,而是用双手将你的所思所想以音符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想象与钢琴演奏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若是能够在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演奏练习中加强一些想象锻炼,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联系

就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其属于艺术空间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钢琴音乐演奏本身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钢琴演奏者以情感来发掘音乐中潜在的思想和情绪,再通过音符将其中的情怀与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而使乐谱变为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将生命的活力注入到乐曲的演奏当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别人的超越,同时也能实现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说,钢琴的整个演奏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既需要钢琴演奏者具有表达作品内在情感的演奏技巧,也需要演奏者自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敏锐的感觉。古往今来,有着不胜枚举的科学发明创造均得益于音乐教育的启发,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他就十分酷爱钢琴,当一些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他就会走到钢琴旁自行弹奏一曲,以便从演奏的过程中获得灵感。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我能在科学研究上获得成功,音乐的启发是功不可没的;再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专家韦纳?海森堡,其在受到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频率的整数倍这一启发以后,从而完成了著名的原子跃迁实验。由此不难看出,钢琴教育与人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1.优化钢琴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整个钢琴教育过程中,钢琴课堂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境,而课堂教学模式则是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始终都在沿袭着传统的以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永远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形式化的味道越来越浓,从这种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很难学会创新。因此,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应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应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新。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并掌握钢琴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练习,逐渐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听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诸多的能力上,又以学生听觉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对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效果最佳。

(1)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本身是需要用听来感受的,也可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在钢琴教育中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音乐的这一特性,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能力,以此来诱发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想象。如演奏《平湖秋月》这一作品时,对于其前奏部分的分解和弦要求声音必须流畅连贯,在该曲目中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犹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宁静、幽雅。实际弹奏过程中,除手指应具有良好的触感之外,必须靠耳朵去仔细认真的聆听,不然演奏效果势必会差强人意。教师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自己的演奏,借此来培养其听觉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此过程中间接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自身的弹奏技能,并用听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语言,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2)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想象是一种至始至终贯穿于演奏过程的思维要素。如在弹奏德彪西的《月光》这一作品时,需要想象到如勾的明月、寂寥的夜晚,要让全曲的演奏处在一种忽隐忽现、朦朦胧胧的感觉当中。如果在演奏时缺乏想象,而是按部就班的演奏,是绝对无法表现出作品中的内在寓意,也无法吸引听众,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在钢琴教育中多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舒畅.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大舞台,2010,(2).

第3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科;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05-01

语文不只是一门注重语文基本知识传授的学科,更是注重人文素养及创造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听说读写过程中,包容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而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研究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这种思维不断发展、渐趋成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不同的答案,不受现有知识与方法的束缚。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打破各种限制学生思维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活课内资源,同时增加课外资源,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提高组织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具有个性的方式解读作品,获得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促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僵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发展,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模式、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改变机械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生展现个性、优点和潜力。教师需要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强化。同时,教师除了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还应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只有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熏陶学生,引导学生。

(2)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创新思维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事情的不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多个方面想象,并鼓励学生将想象的事物用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象方式,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注重质疑与求异。创造性思维注重的是个性的、求异的思维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要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就要让学生不拘一格,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大胆探究,勇于质疑。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表达出来。要鼓励学生多方面、有个性地考虑问题,教师则以多方面、深层次的视角解答学生的质疑,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之后,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究,多方面寻求解决思路,以较快的速度使得创造力得到提高。

(4)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多多思考。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一些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利用已经设计好的问题,促使学生融入情境,勤于思考,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质疑与求异,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对中学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的批评[J].教育探索,2011(02).

[2]王卫丽.中学语文课堂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管窥[J].教学与管理,2013(03).

第4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语文 想象能力 培养

前言:发挥想象是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想象通过形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式来加工成理性意象,有利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性。

1.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懂得情感态度,知晓审美价值的三维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应以理解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想想象能力,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考创新能力,学生可在知识的获取的基础上,再辅以想象,利用自身对知识的感悟力与穿透力,学活知识,从而进一步的丰富与延伸知识,扩大知识的内含量,真正实现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价值。

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赏析,也是学生根据现有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式来加深对己有信息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对文章的感悟力、延伸力。语言材料仅是学生学习的素材。而理解归纳才是真正的学习意义价值所在。透过现象提示本质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发挥想象,培养创造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2. 想象能力的培养训练

2.1再造想象训练

再造想象,是根据已感知的材料,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的形象和事物,是曾经存在或是现在还继续存在的,但想象者本人却没有实际遇到过。在阅读过程中,再造想象占据突出的地位。读者正是根据作者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再造新的形象。例如,读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对诗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要求再造出各种新的形象:可能是一个老翁,闲坐舟尾,任无篷小舟横于江面,遭受风吹雨打;也可能是有篷小舟,自横江边;还可能岸边有一急于过江的夜归人,望着在风雨中自横江中的孤舟发呆……

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的初期创造活动,主要依赖对原型(已知材料)的模仿,称之为模仿创造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后期创造活动,即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再造想象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离不开模仿的。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据说就是脱胎于前人庾信《射马赋》中“落花与秋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有一首讽刺诗《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右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诗的结构、章法是模仿西汉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人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兮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王勃也罢,鲁迅也罢,他们的模仿都融入了创新的意识,都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这些再造的形象和意境,甚至在艺术上超越了原型。

按模仿思路进行再造想象时,要特别注意模仿不是目的,它只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当我们思路阻塞、灵感枯竭时,多阅读一些资料,多出去走走,多与人交谈,能有助于我们发现可供参照的模仿对象,这些模仿对象或已感知材料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它像催化剂一样能激发头脑产生剧烈的化合反应,结出美丽的创造之花。总之,模仿只是一块过渡性的跳板,创新才是最终目的。

2.2创造想象训练

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材料,在头脑中能独立创造出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是按照想象者的创造意愿在头脑中塑造形象目标,它以创造思维为基础,把抽象的概念幻化成生动的形象,把无生命之物体赋予人的思想性格,把人间的生活演化成天堂、地狱的故事,把短暂的瞬间延伸为漫长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幻想,是指被主观意愿支配,而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相结合的想象。它可以超越自然或社会的发展进程,跑到自然或社会的发展进程尚达不到的地方。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都是幻想的产物。幻想虽然不与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却常常指引、开启了创造活动的方向和路径。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幻想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80多部科幻小说和探险小说,被称为“称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在书中写的霓虹灯、坦克、潜水艇、直升机、导弹、电视以至人类登月、环太阳系旅行等,到了20世纪都变成了现实。后世的许多科学家,如俄国的“航空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火箭先驱罗伯特・戈达德等人,都承认他们的创造受到了凡尔纳的启发。

丰富、奇妙的创造性想象,是有规律的思维训练的结果。丰富的想象,首先来自丰厚的生活基础,来自充分生活积累。其次,多读书,积累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和锻炼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奇特瑰丽的想象。屈原的《离骚》、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安徒生的童话、但丁的《神曲》,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奇特美丽的世界。培养创造性想象思维,还要积极从事创造活动。例如,通过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编故事等,都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德国文学家歌德小时候经常兴致勃勃地想象祖母讲给他的故事的结局,这对他小养成良好的想象力很有益处。

3.想象能力培养的注意点

(1)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亲自观察、感受、体验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和人物,并将这些形象表象贮存于自己的记忆中。

(2)要突破习惯思维定势和事物固有的联系,大胆开拓新的想象天地。但想象必须独特新颖而又合情合理,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3)要重视生活原型的启发。创造想象虽不是生活原型再现,但它往往成为触发创造性想象导线,使想象由此打开,逐渐完整、成熟。

4.结语

想象要使用形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式来加工理性意象,而绝非只是感受知形象和表象。想象要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新的意象。这种创造性想象的再造性想象更复杂、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困难。这也就要求我们应在原有的知识范围内,不断地对意象进行思考、联想并加以一定的想象,这也为培养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思考作了一定的引导,而非漫无目的的“空想”。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06-02

爱因斯坦说: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之所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其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绘画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美术活动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乐园,特别是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能力更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一生的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改变以往过分强调技能和美术造型等方面的教学,侧重于美术知识的应用及审美感受与艺术观念的表现,让学生在充满想象力艺术空间中,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使学生在美术课中大胆地想象、创新,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探讨。下面就是我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

法国教育家蒙门说:“自然和社会是我们最好和最伟大的教材。”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想象总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另一方面主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和学习,通过大自然直接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同时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如果有条件的话,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四季变化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想象力也会随之迸发。

当然,想象是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让学生改变思路,同时肯定其想象力,以防止其形成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在上《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时,树叶是学生身边最容易找到的一种创作素材,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由于全国各地自然气候条件不同,因此树叶的形状各异,色彩丰富,脉络清晰。以树叶这一特殊的、有趣的材料为表现元素,学生通过收集、观察、组合、拓印树叶的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体会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打破旧的教学理念,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氛围。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能力,探究学生内在的潜能,激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个观点可以用多种表现方法,只要学生的发言,不受传统思维约束,全方位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在讲述《绘画中的节日》一课前,把教室提前布置成过年的样子――门旁贴上对联,门上贴上挂笺,窗上贴上窗花等。并提前在教室里播放《过年回家》的节目视频。(组织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学生走进教室后,观察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再以听录音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带着问题,学生们将视觉与听觉高度集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的布置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有什么特点?),接着播放过年小动画,与此同时学生畅所欲言。再课件展示民族节日――元宵节、泼水节、端午节 ,接着欣赏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了新知,我也轻松的解决了重难点。

三、通过欣赏激发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来激发他们的想象。纵观凡高、毕加索、米罗、莫奈等大师的绘画作品,无不充满个性、闪烁着永恒的人性光辉,这些经典作品很多都值得永远学习、借鉴和观摩。通过欣赏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向名家学习,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还可以将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观赏的习惯,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高其审美能力。

第6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发散思维;Brainstorming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6-01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创设各种情景,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一、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遇到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见解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看法,并耐心听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发问,这样,学生才能“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创造之花才能悄悄地盛开。

二、巧设问题悬念,激活思维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巧妙设计各种思考题,制造问题的悬念,发展学生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去创造,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设置疑点,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三、创设留白悬念,拓展想象思维空间

爱因思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留白悬念,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独创精神

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认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激励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它给每个学生思维的空间,应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在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以获得多种新颖的答案。

五、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创造欲望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疑多解,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志杰. 开启思维的大门展现灵动的课堂 科技创新导报,2009 175-176.

第7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独创能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本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家有研究认为,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只存在着程度高低不同,“其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即“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能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创新的气氛,便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

1. 对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其基础上提供新的、具社会价值的产物。这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一般思维比较,有其显著特点:(1)思维形式首创、新颖、独特;(2)思维过程复杂,有多种思维参与,既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又有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还有集中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运用;(3)思维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物。因而,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品、新成果、新结论的思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它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相比,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表现为:(l)思维形式新颖、独特;(2)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3)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4)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不唯书,不唯师,努力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形式的了解和认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很复杂的.它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类比思维、求同求异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若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自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 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发散与集中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思维的结果或答案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讲,突破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新颖性。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朝为何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国?有哪些原因?学生的回答有:唐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人才;唐初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重视对外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政策;周围邻国弱小,没有外来威胁;重视改进生产工具,注意兴修水利;重视文化教育。答案多达十几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其中不少答案不乏新颖性。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败原因,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以史鉴今。寻找历史启示,都会激发起学生广泛的思维,实破课文的现成答案.爆发出朵朵绚丽的思维火花。学生思路打开了,思维灵活了,表达也就流畅了。这就是发散思维的“三维度”:变通、独特、流畅。

发散思维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立体思维、多路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谓立体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形成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还要把“点”串成“线”,把“线”组成“面”,最后形成“体”,即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难达此目的的。近年高考中许多大跨度、综合性高的问答题,都必须运用立体思维加以思考和解决。

多路思维就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要一条道上摸到黑,钻进死胡同。例如,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霸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能从一战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分析,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如德国被打败了,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英国在一战中受到削弱,美国金元外交的重点在拉美,战后的中心热点是处置战败国等,所以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这实际上也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即无法找到法国“强大”的表现,就寻找别的国家“削弱”的表现。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与教科书的论断不同的结论;要鉴古思今,“自此思彼”,由历史事件或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要从现实和今天出发,审视历史,赋予古老的历史、沉睡的资料以新的生命。要达此目的,课堂必须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要过早下定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得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由已知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是一种封闭性的、收敛性的思维。如我在历史复习课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回忆出历史课上讲过的重大战争。这个问题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个方向,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又如,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统一?这种例子可以找到许多。集中使思维更深人,集中思维成为学生学会系统整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3. 历史结果中的求同与求异 创造成果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结果。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求同思维,指的是善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中,找到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求异思维,指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建筑它们的相异之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现,不是垂手可得的,而是有赖于人们的比较、类比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表明:历史现象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共同性,这就为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比较历史现象,“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也便于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同异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否则,人类历史便成为无共同规律可循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因而,比较方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比较方法的运用,有赖于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理的不同之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不同点,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问题和两国各派政治力量采取的不同态度;比较洋务运动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同点;比较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异同等。众多历史现象的学习和理解,都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思维来完成。比较方法成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既有宏观比较,也有微观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学习,从而得出历史认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将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4. 历史升华中的再造与创造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精神活动别是在创造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以想象为先导和基础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想象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习对象很多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受的,需凭想象翅膀去感受,去学习;而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又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形的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再造想象常包含着某些创造性成份,它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再造想象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必要,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主要有下列做法:一是教师通过具体主动的语言描述,或者是历史插图、图表,让学生得到形象化的感受,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新形象,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或文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再造历史场景,然后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历史事件,让历史“复原”。如,让学生观察插图《重压下的法国农民》,然后描述法国农民的处境。又如,让学生观察插图《战场上的拿破伦》,描述拿破伦战场上的风采。再如,课文上关于“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的描述只有几个字,但是学生大多数看过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因而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三是运用“角色转换”或者叫“设身处地”,凭借想象去感受历史氛围,重现历史现象。如我在教《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这节课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半,一半“站”在西欧殖民者立场上,一半“站”在亚非拉殖民国。

5. 几点体会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与学习,我有几点体会:从结果看,实验班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和新颖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为大胆,善于表达。从做法中看,教师应注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坚持信息和情感双向交流原则。还要注意两个结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考试相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大多是复现式习题,起到简单复习、记忆、巩固现有知识或已掌握的思维方法的职能,而不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的考试也大多如此。因而,必须要进行考试改革,习题改革,以适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创造性习题的出现和编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创造性习题有其特点:一是带有一定疑难程度和问题情境;二是课文上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三是答案要求超过模仿阶段和记忆水平;四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创造性习题,呈现给学生训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切实改变那种历史就是“背死”、“累死”的现象,让历史学科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1] 王加微、袁灿:《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第5页

[2] 张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第8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美术赏鉴是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视觉思维过程,使欣赏者的联想、想象、幻想等能力得到培养,这种过程能有效的激发欣赏者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维、产生创造力。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这种教育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美术鉴赏;创造思维;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教育创新的要求,即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方针。从中小学到大学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美术鉴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培养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开设美术赏鉴课程,对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正确地认识并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创造力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

从古至今科学与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即是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留给人们永恒的微笑,他又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设计出的多种飞行器、坦克车、纺织机、钟表等等,至今仍被视为创造设计的典范。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讲:“艺术和科学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还进一步指出:“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科学家而存在,他们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顾不能替代的教育。美术教育是侧重于视觉形象思维的一门科学。人的视知觉是对事物一般普遍性质的把握,通过产生代表某一事物的意象,视知觉便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的意识总是运用视觉记忆把一生的经验组织到一个由无数视觉形象组成的系统中,意识制造的这些概念(形象)思维机制都是在直接的感知和与储存的经验之间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科学家、艺术家的脑子里都进行着视觉思维活动,这种视觉思维活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这种活动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创造力。

二、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力手段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术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1.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 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 种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 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 ,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 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 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2.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 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 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 、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 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 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 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 山歌。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 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 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4.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 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 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 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 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 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 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5.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 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三. 美术鉴赏过程是培养创造心理品质的温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美术鉴赏可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超过科学所认定和许可的范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所体现的感觉力,其敏感度、精微度、丰富性也远远超过普通人对自己感觉能力的自觉认识。认识了创造力的本质,我们就更加了解视觉思维的需要,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识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欣赏者一旦和这些杰出伟大的艺术品相接触,便会产生出强烈的凡响,促使原来自身已经具有的感觉力更加强化,而获得满足和激发,从而加深对创造力和人生的体验,逐渐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最终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活力。

2.美术鉴赏过程就是再度创造思维过程。

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所以,宋代诗人梅尧臣就谈到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美术鉴赏离不开视觉思维的参与,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若用一般性的语言(文字、表述)转评它的信息,是难以具体准确地表达对它的感受的,必须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进行交流。当我们面对中国画家山人朱耷的《花鸟》作品时,我们眼前可视的只有一只小鸟。一枝残荷在一片白色的空间里,这只缩着脑袋的孤独小鸟显出荒寒孤倦之状,所蕴涵对旧宦新贵的讽刺,表现出作者们的勇敢悲愤情调……,而画面留下的大片空白,我们可想象,可联想那是广阔的天空或碧波的湖塘……。中国画的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正是留给欣赏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艺术作品为欣赏提供了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成了客观世界艺术化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凝缩到特定艺术手段所表现的典型形象之中,而欣赏过程则起到某种还原作用,客观事物的形象由到作者和欣赏者的两次加工而获得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效果。艺术作品不管表现的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余地,这些空间都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这正是对欣赏者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卡西尔就曾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品,他必须以自己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性的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美术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这种二度创造过程,把潜在在欣赏者内在的创造性激发出来,使美术鉴赏活动到达对欣赏者创造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美术鉴赏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促使欣赏者对美的事物感知力更加敏锐,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同时,可使学生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并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创造精神,是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J],装饰: 1993(4)。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第9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 质疑 交流 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 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

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 ×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 ×(15+15)-2/3×3.14×(20/2)2 ×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20/2)2 ×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