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想象力的价值精选(九篇)

想象力的价值

第1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一、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体系

从财务指标衡量的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主要从经营获利能力、资产获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其中:

经营获利能力指标:净利润率

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股东获利能力指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二、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评价模型

TOPSIS的全称是“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是Hwang和Yoon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根据多项指标、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的分析方法。中心思想是确定各项指标的正理想值和负理想值,然后求出各方案与正理想值、负理想值之间的距离,计算贴近度作为被评价方案优劣和排序的标准。本文引入熵权确定各指标权重,避免了传统TOPSIS法选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建模过程如下:

设有n个待评价公司,p个评价指标,第i个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评估值为xij,初始判断矩阵为X=(xij)n×p。

(1)对X矩阵作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得矩阵Y,Y=(yij)m×n i=1,2,…n;j=1,2…p

yij=■当第j项指标为正效应指标时■当第j项指标为逆效应指标时

(2)计算pij,即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pi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和差异系数gj。

熵值hj=■■pijlnpij,(j=1,2,…p )

有0?燮hj?燮1,并假定当pij=0时,pijlnpij=0。

对于第j项指标,hj越大,表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少,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hj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多,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所以定义变异系数为:

gj=1-hj

(4)计算熵权即第j项指标值的权重wj。

wj=■,0?燮wj?燮1,■wj=1

(5)计算加权判断矩阵Z=(zij)n×p。

zij=wj·yij(i=1,2,…n;j=1,2,…p)

(6)根据加权判断矩阵获取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

Z+=(z1+,z2+,…zj+…zp+)其中zj+=max(z1j,z2j…zpj)

负理想解:

Z-=(z1-,z2-,…zj-…zp-)其中zj-=min(z1j,z2j…zpj)

(7)计算各评价对象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氏距离。

D+=■,i=1,2…n;

Di-=■,i=1,2…n;

(8)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向量之间的相对贴近度。

Ci=■ 0?燮Cj?燮1,Cj1,表明评价对象越优。

(9)依照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得到评价结果。

三、基于TOPSIS评价模型和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分析

应用上述模型对沪深交易所15家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15家电力上市公司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正相化和无量纲化后见表2。

求得各指标的熵值、变异系数和熵权见表3。

然后计算加权判断矩阵和正负理想解以及各评价对象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氏距离,再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向量之间的相对贴近度,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知,运用改进熵权的TOPSIS法评价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是可行的。本文只采用了反映其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没有考虑其它反映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比如电力企业总装机容量等。

四、结论

TOPSIS 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定量评价不同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而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消除了对评价指标主观赋权的不足,其用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可综合客观公正评价各公司的盈利能力,为公司提高盈利水平提供参考。

第2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主体 劳动异化 劳动本质 劳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2.011

劳动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作为精神生产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及价值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是确保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主导力量。当前,均质化的社会结构逐渐转变为层级化、异质化;各种相对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和分散化,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理论回应现实的问题上愈感乏力,社会上甚至滋生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论”等消极的态度看法。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特点和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价值的确证诉求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界域

“主体”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事物的主要部分;法律上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是从哲学认识论引申而来,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围绕“主客体的划分是否否定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地位的平等性”这一争论,大体来看,理论界出现了单一主体说和双主体说的观点。从施教过程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生产的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中坚力量。就这一理论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对一定的客体(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相关划分准则,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男性教育主体和女性教育主体;按行业来分,可分为学校、企业、军队、党政机关的教育主体等;按级别来分,可分为高级政工干部、中级政工干部、初级政工干部。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由于其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会表现出各种差异性。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展现出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选择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发挥着传递、教育、管理和协调四种职能。

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现实诉求:异化的批判与消解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黑格尔在阐释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和对立时提出了人的异化;马克思把异化现象阐释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异化有四个本质特征:(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己存在物同劳动对立;(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表现为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相反为被迫的强制劳动,是否定自身的一种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一切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表现为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成为人异己的本质;(4)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精神生产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运用各类方法、手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特殊的劳动,取得特殊的劳动成就,即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下达到一定的思想状态及高度。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异化。不管是在主渠道还是在主阵地中,主体发挥的功效都不太明显,甚至出现其主体地位被轻视的现象。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和对劳动成果的评价相异化。

首先,教育主体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同样,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及精神产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对象化。正是由于劳动对象化具有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产品也随之显得更为复杂。不管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还是主阵地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效果都不太明显。受教育者对待各类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态度多为抗拒、厌烦和无奈,这使得教育主体的劳动产品产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主体的否定,从而和“劳动相对立”。

其次,教育主体劳动过程的异化。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并不感到幸福,并只是将劳动视为维持自身生计的一种强制性的对象性活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劳动过程的异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价值和教育客体的消极影响下,关心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就业情况等硬性指标胜过受教育者本身的学习和思想生活状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生认为老师讲空话、说大话,枯燥无味;教育者认为很难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二者的关系随之发生异化,以至于并未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评估异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w劳动评估的异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劳动本身相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为自己的劳动不受肯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体的劳动产品,即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高;二是即便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有所提高,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出现腐朽、堕落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和社会对劳动主体价值的判断或多或少造成教育主体与其劳动本身相异化,从而使教育主体否定自己的劳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表现来看,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阶级和群体对主体劳动价值的误解、歪曲和否定。全面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实质,实现其劳动的本质回归有助于提高教育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教育者本身和社会的价值双赢。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本质的应然与实然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根本,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类才具有创造世界的能力,并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提供动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行为和劳动价值的认知不应因时代的发展速度及价值取向的变化而改变,而应始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本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劳动是指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的消耗与支出输出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同手通过不同的行为实现头中的想法一样,劳动过程将脑力和体力劳动结合为一个整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劳动被赋予脑体兼有的以脑力为主的奉献性的劳动性质。

第一,以脑力为主的复杂性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且无任何特长的普通人所能从事的普遍性劳动。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知识的劳动者从事的特殊性劳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是一项以脑力为主、体力为辅的复杂劳动。首先,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性。当前,社会结构由同质化向异化和层次化转变,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问题日益复杂,教育主体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过程日趋复杂。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一般经过内化、外化和反馈调节三个阶段。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内容丰富、渠道宽泛、速度快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吸收和传递有效信息并在思想上进行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育主体不断调研受教育者的新需求,更新自身观念,培养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科学地处理大量信息,用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帮助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转化。

第二,奉献性劳动。从性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具有商品性质,也不具有索取性质,而是一项育人、塑人的高尚、伟大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复杂性劳动。首先,教育主体的工作性质需要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挑选、培养和锻炼,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的队伍,承担着为执政阶级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应具有奉献精神。其次,教育主体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求其具有奉献精神。教育主体应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榜样示范才会让教育对象耳濡目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再次,教育客体的思想特征要求主体具有奉献精神。教育主体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现实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思想的多变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求教育主体要进行多次耐心的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和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特点。第一,潜在性和周期性。潜在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活动后形成的正确思想,在未外化为行为之前存在于教育对象头脑内的属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隐性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需要一定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育对象是否需要或接受主体的教育。其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为行为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认知水平、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教育主体的指导、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因此,客体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需要反复性的思考。

周期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工作具有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在教育客体身上逐渐产生效果的属性。首先,要有效掌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阶段的周期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一个周期。其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必须经历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周期。每一个阶段都十分复杂,依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

第二,综合性和间接性。综合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属性,包括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首先,劳动性质的综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的主力军,他们除了承担着理论课程的教授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外,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其次,劳动成果的综合性主要是指精神形态的劳动成果和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的综合。前者具体表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后者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间接地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物质效益。

间接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成果需要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成果需要受教育者接受并认同主体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具体行为来反映劳动成果的成效。

第三,塑造性和奉献性。塑造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其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具有的创新属性。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以及个人特点,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奉献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具有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而是奉献性质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伟大、高尚的劳动和付出是引领人们达到一定思想状态和精神生产的高层次的复杂劳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其劳动价值的独特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价值的理解存在某种曲解,教育对象认为教育主体讲大道理、说空话,脱离现实,枯燥乏味,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日益猖獗,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成果价值的特殊性和劳动价值的评价具有重大F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创造价值。推进社会主义精神和道德文明建设,提高一代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要依靠伟大精神劳动者的劳动。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是非凡的。从表现形态来看,既包括精神形态的价值,也涵盖物质形态的价值;从劳动的效能来看,既包括看得见的现实价值,也囊括短期无法显现的潜在性价值。

首先,精神形态的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构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实现正是达成这一重要目标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并不具有一般工作的直接可显性与可感性,而是表现为一定精神形态价值的产出。精神形态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相关途径或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升华其世界观及人生价值观并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不能同经济工作和其他物质成果一样用确切数据显示量化,而只能用相对趋势来衡量。从“实践出真知”这个层面来讲,精神形态的价值更加珍贵,因为它是前人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突破创新的整合,并且反过来在理论思想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指导各种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物质形态的价值作为精神形态价值的有效产物,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观念及思想觉悟的转变提高了人们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并同时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其次,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现实价值是具有直接明显性的能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立即感知到的价值和成效。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现实社会产生困惑。思想政治主体如果能及时帮助教育对象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那么教育主体就发挥了其劳动的现实价值。然而,在其现实价值中也包含着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是一种不易立即被人们察觉到的工作成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传达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潜在价值的体现。人们虽无法在这些过程中立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作用和意义,但其却具有强大的、无穷的潜在力量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性质、特点和其价值的特殊性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形象和劳动性质被曲解、其劳动成果被不当评估以及其社会主导地位被忽略的主要因素,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烈打击。因此,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现严重职业懈怠,有的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要想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价,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异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本质回归,应做到两方面改善:一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时,社会和学校的党政领导更要充分认识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充分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劳动素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劳动过程中既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还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需求和接受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为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及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6SKSZ017、15SZZ05)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凯林,1996,《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

张耀灿、郑永廷等,200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3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的涵义是抽象劳动。读了林子力先生在其新著《论新型等价交换》(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交换》)中提出的对这种涵义进行更衡的设想后,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请林先生及理论界的同志们指正。

林先生认为:“马克思没有划分抽象劳动的不同形态”(《交换》第33页)。于是,《交换》将抽象劳动的形态划分为“三层抽象”。第一层抽象,“舍去劳动的种的差异,都看作同等的劳动来评定它的量”;第二层抽象,“把复杂劳动和熟练劳动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第三层抽象,“把使用先进生产手段的劳动折合为倍加的使用落后物质条件的劳动”。(《交换》第31页,第32页)

林先生划分抽象劳动的不同形态,是为了从理论上解决马克思“没有解决的不同质的劳动怎么能够实现直接交换的问题”(《交换》第27页)。林先生认为,必须扬弃马克思设想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劳动证书”式的交换方式,“去寻求实现等量劳动交换的非直接的,即通过市场的途径”。(《交换》第21页)

虽然林先生没有指明,但我认为,林先生所说的马克思没有解决的不同质的“劳动交换”不是指“商品交换”,而是指“劳动力交换”。因为《交换》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交换原理提出异议,林先生涉及的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交换方式,而是“生产者的劳动”的交换方式,是劳动力的交换方式。

商品交换与劳动力交换的关系是和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范畴,不是劳动力价值范畴;如果商品价值的涵义和劳动力价值的涵义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在弄清楚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之前,林先生关于更新商品价值涵义来解决劳动力交换问题的想法就显得不太合理了。如果用将劳动概念划分为“三层抽象”的方法更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来解决劳动力的交换问题的话,那么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兼容的商品交换原理就会受到损坏。

我把《交换》中的“劳动交换”理解成“商品交换”或“劳动力交换”,并用“商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来分别对应;这是否有悖林先生的原意?换句话说,有没有直接与“劳动交换”对应的“劳动价值”呢?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写到:“有价值的,不是劳动。劳动当作由造价值的活动,不能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正和重不能有什么特殊的重量,热不能有什么特殊的温度,电不能有什么特殊的电流强度一样”。可见,与“劳动交换”相对应的“劳动价值”是不存在的。“劳动交换”可指“商品交换”,亦可指“劳动力交换”;但是,如果同时泛指这两种交换,就会在研究中造成一定的混乱。

其实,只要弄清楚商品与劳动力的区别和商品交换与劳动力交换的区别以及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区别,就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从理论上解决林先生想要解决的劳动力的交换问题。

《资本论》认为,劳动力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性有两条;首先,劳动力商品能够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一般商品只能够生产出等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就是说,劳动力商品是“可变资本”,而一般商品是“不变资本”。其次,劳动力商品是一种只具有使用价值的价值,而一般商品则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价值;这就是说,劳动力商带是一种不参加商品交换的商品。《资本论》确立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根本区别。这种商品与劳动力商品的根本区别,决定了商品交多与劳动力交换的区别和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区别,也决定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在社会发展史中的局限性。

马克思写道:“劳动力的价值,实际就是维持一个有劳动力的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资本论》第1卷第161页)我们知道,汽车的价值并不等于它的生活资料——汽油的价值。那么为什么劳动力的价值却等于其生活资料的价值呢?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生产方式中,一般商品可以以任何一件商品为等价形态,劳动力只能以其生活资料为特殊的“等价形态”;一般商品可以以任何一件商品为交换形态,劳动力只能以其生活资料为交换形态。这就是说,除了换取生活资料外,劳动力是一种不参加商品交换的“商品”。

商品价值的尺度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是社会劳动充分交换的结果,所以,如果劳动力是不参加商品交换的“商品”。那么劳动力也就不能在商品交换的运动过程中感受社会必要劳动的变化。因此,作为劳动力的特殊的“等价形态”的生活资料就会由于不适应商品价值尺度的变化而成为劳动力的不等价形态。劳动力和这种不等价形态的“等价”关系最初是由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劳资雇佣关系决定的,这种本应通过但又不能通过商品交换亲解除的关系,使那时的劳动力价值呈现出一般商品价值不具备的二重性,即相对于生产力的劳动力价值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劳动力价值”。前者是由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后者是由生活资料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前者是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后者是维持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前者是凝结在劳动力中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劳动,是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交换的尺度;后者是资本维持与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的手段,是劳动力报酬,是劳动力买卖的尺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消除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和劳动力价值的二重性的前提。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交换取代劳动力买卖,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提出自挑战。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它的对象和它的手段”。“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资本论》第1卷第172页、第171页)可见,劳动过程分为“劳动本身”、“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劳动手段只在劳动过程中与劳动本身发生关系,但劳动手段不是劳动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手段排除在劳动本身之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范畴所确认的抽象劳动,是不包括劳动手段在内的纯粹的劳动力的活动;也就是说,劳动本身相当于劳动力本身。劳动的抽象相当于劳动力的抽象。

以劳动力抽象为劳动抽象的价值范畴是不变与可变资本理论的基础。在社会分工尚未充分发达和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劳动手段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十分简陋,劳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力的活动过程。劳动者主要是靠自己的技能,而不是靠掌握的工具来进行“手工劳动”。“手工劳动”的分工特点是“重人不重物”,劳动者可以选择不同劳动工具来进行劳动。劳动者与劳动手段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关系。劳动手段只是劳动力这个创造价值的“可变资本”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只参与劳动、不属于劳动的劳动手段是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不变资本”。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劳动手段的能动性大大加强了;过去那种以劳动力为主以劳动手段为辅的“手工劳动”逐渐被以劳动手段为主以劳动力为辅的“机器劳动”所代替。“手艺人”越来越少,“操作工”越来越多。配套机器把劳动过程变为简单和重复的操作,使劳动力沦为劳动手段的附属品。“机器劳动”的分工特点是“重物不重人”,劳动工具使用毫无劳动技能的童工和女工,剥夺了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使劳动力与劳动手段的关系处于激烈冲突的“对立”之中;劳动者破坏劳动工具的卢达运动就是这种“对立”关系的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力与劳动手段的关系逐渐达到了“统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中,专门的人才必需掌握专门的工具才能进行“专业劳动”。“专业劳动”的分工特点是“重物又重人”,劳动力与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孤立的劳动力或孤立的劳动手段都是无法进行马克思所说的那种作为“劳动本身”的“有目的的活动”的。

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力与劳动手段从“手工劳动”的“独立”关系到“机器劳动”的“对立”关系、再到“专业劳动”的“统一”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应该是抽象劳动概念从“劳动力的抽象”到“劳动手段的抽象”、再到“劳动结合的抽象”这“三种抽象”概念的演变过程。如果劳动手段永远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不变资本”,那么以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劳动手段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也就永远不会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

第4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综述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human,theindividualvalu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sarousedgeneralconcernbyhumanbeings.Theachievementsintheresearchareasfollows:theconnotation,thecharacteristic,therationaleandrealitybasis,themanifestation,thedomaindevelopment,therealizationprocessandsoon.Itisverynecessarytoanalyzetheadvantagesandshortagesoftheindividualvalu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roughastudyofargument,theauthorbringsupsomenewideaswhichcometoagoodeffectandwillbebeneficialtoafurtherresearch.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dividualvalue;researchsummary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价值主体划分,主要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强调其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体价值,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偏差。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专著出版,但相关的研究常见于一些著作的章节中,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现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作以综述,以便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五种观点:一为“属性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它在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方面所构成的价值属性。”[1]“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需要方面的重要功能属性。”[2]二为“需要说”,“个人价值指它满足处于一定教育环境中的受教育者的需要。”[3]“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及需要的适应和满足程度形成了个体价值。”[4]三为“效应说”,“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它对个体的内在价值,即它对个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5]四为“关系说”,“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中合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6]五为“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人很多,如刘建军“即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7]王勤“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8]闵绪国“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对个体成长、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9]

综合以上观点,也可以根据价值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价值主体仅包括受教育者,因为教育者虽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但他们往往代表社会的一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而言。如,马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的有用性,反映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主要是广大官兵需要的满足。”[10]另一派认为价值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陈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11]通过以上概念的解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又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在这一环境中作为主体的个体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其与个体主体之间的一种相接近、相符合的积极肯定关系,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实现所起的积极效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效性与有限性、独特性与多样性、滞后性与超前性[9]。有效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有限性指个体价值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受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尽其施展。独特性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教育对象而言是特殊的。超前性指其不仅满足教育对象现在的需要,还要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具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是多样、多层次的,而教育对象受自身素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和功能,进而会影响其个体价值的实现,造成个体价值呈现滞后性特征。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个体价值还存在客观性、相对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有效性和有限性应是个体价值最显著的特征,而且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作用范围上的有限性和应有价值实现的不完全性两个方面。对于客观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他们只能是价值的一般属性,是共有特征,不应该作为个体价值的独特属性。至于发展性和超越性,应是我们以后要重视和发展的,我们要立足长远,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而奋斗,但同时又要避开有限性、滞后性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与时俱进,实现人真正全面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大多数学者都从哲学层面分析,认为马克思通过对物质交往和生产关系的揭示,证明了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首先,要有人类的历史必须先有个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不论其性质如何,目的如何,采用的手段方法是什么,都是以个体为最终的工作对象。而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体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载者,它也只有并且只能在社会中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不是存在于个体之上的先验抽象物,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社会也只能是空洞的抽象物。依据此观点,可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而个体价值又是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

2.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实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把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归宿点,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无产阶级的最高价值追求。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其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根本。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奋斗目标和最终归宿。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精神与物质转化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基础。学习化社会理论主要通过激发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来达到增强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协调,通过增强个体的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来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表现形式

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1.价值客体视角。从价值客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和规范调控行为四个方面[12]。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8];增强心理素质[2];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13]。石书臣又在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新发展:内容方面由导向向主导、由激励向转化、由塑造向开发、由调控向协调等方面发展[14]。

2.价值主体视角。从价值主体的角度看,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维度。

对受教育者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意义[15]。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的过程,是个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和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前提[8]。二是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主要指其自身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6]。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三是体现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生观教育对人生意义、人生态度和处世技巧的价值[7]。也是促进个体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其中又以自我意识最为重要[17]。对人生发展的价值表现在促进个体思想发展,加强个体道德修养,关注人生质量的价值[18],也能协调人际关系,指导个体社会实践[19]。

对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表现在:(1)能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求;(2)能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3)能实现教育者的自我价值。

五、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领域的发展

相关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在原有的思想领域、智能领域、业务领域等方面开始向生活、心理、环境、网络等领域延伸。在生活领域表现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形成科学的休闲观。心理领域表现为:引导个体感性心理的理性提升,个体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化解[19]。在环境领域表现为: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来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达到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在网络领域表现为:促进网民个体社会化、提高网民的主体性、构筑网民的精神家园、完善网民的人格[20]。

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问题,理论界的研究主要从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两方面分析。其实现过程,指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潜”到“显”的过程,是价值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来说,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价值主体来说,只有在价值实现中才能真正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之,实现过程是个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既要个体的内化整合与外化践行,又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过程又包括内化、外化和反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包含价值创造、实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不断“挖潜”的过程,是价值主体自我意识和素质不断发展与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矛盾运动的过程。而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得到有效、良性和持续地实现,又需要对影响其个体价值的主体、客体、环境三因素进行优化与整合,来达到促进个体价值实现的目的。具体要做到: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要给予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

2.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外,还要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更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3.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可采用实践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学校环境,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总而言之,当前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这一命题的提出给予了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意义、定位、内涵、特点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新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当前的研究就事论事者多,多层面的关联性研究少;重起炉灶的多,拓展研究的少。所以,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规律是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也呈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华洲.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J].高等函授学报,1999,(6):35.

[2]曹晶.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33.

[3]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19.

[4]韩卫峰,孔令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理论学刊,2002,(10):39.

[5]赖荣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J].学术论坛,2003,(3):149.

[6]刘继英.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6):22.

[7]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2002,(1):48.

[8]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浙江学刊,2003,(1):210.

[9]闵绪国.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24.

[10]马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个体价值的定位与开发[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10):40.

[11]陈华.浅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J].兰州学刊,2003,(3):152.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3-176.

[13]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1993,(4):135.

[14]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7,(6):83.

[15]褚凤英.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J].理论前沿,2001,(10):13.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1-11-09(1).

[17]刘文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个体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5):88.

[18]王宏宇.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理论分野[J].中国成人教育,2006,(9):21.

第5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联想正式在全球范围内为全球顶级商务用户推出了具有ThinkPad诞生15周年特殊纪念意义的典藏版笔记本电脑。全球仅限量发行5000台,国内售价为5万元人民币。联想此次携手全球设计大师理查德萨帕(Richard Sapper)倾力设计,选用法国鞣制小牛皮,辅以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手法精心缝制而成的皮革表面,外观优雅独特,质地柔顺坚韧,具有历久弥新的使用魅力,堪称笔记本电脑中的“艺术品”。

面对这样的信息,我这个局外人也妄加乱说几句,聊下营销热点背后的冷思索!

在这个品质已不成问题的时代,产品的创新与速度更成利器。产品的魅力已不再取决于质量是否可靠,功能是否齐全,而是取决于产品个性是否鲜明,取决于营销思路是否敢于创新。

一、个性与创新永远要排在第一位置

时展趋向多元方向,个性与创新成为消费的新宠。

没有个性的产品就没有恒久的生命,没有创新的营销就会堵死在千军万马抢滩市场的征程上,迫使了个性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排在企业成长道路上第一位置。

个性就是差异化,个性就是与众不同定位,个性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己价值力量,个性就是不断创造引领行业的标准,如:外观、品质、性能、技术含量甚至价格等。

创新就是去作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创新就是去创造合适自身企业能力、匹配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或者改变品牌价值的战略思想。

最近看到一个信息,联想在全球范围内为全球顶级商务用户推出了具有ThinkPad诞生15周年特殊纪念意义的典藏版笔记本电脑。。。。。。

面对联想如此壮举,给我们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联想究竟想向全球的消费者表达一个什么深层次的思想呢?是不是无事找事,制造营销热点,让媒体再次聚焦联想,还是向全球IT企业宣布一个差异化营销理念、差异化服务能力,再次向世界宣示联想的核心价值观:有想法就能创新,有想像就能创造,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奇迹还会在联想诞生。

二、品牌的成长必须要是企业举足轻重的大计

面对这种现象,我也想到品牌的成长必须要是企业举足轻重的大计

虽然,我从来不愿意评价一种营销技巧的优与劣,因为一种营销技巧无论失败或者成功,都不会给企业带来深痛的代价或者不菲功绩;因为技巧仅仅只是营销战略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操作战术。但愿联想的这次举动仅仅是他营销战略中的一个差异化营销战术的体现:即通过彰显企业技术力量、服务理念、产品的高端价值和价格等,来提升联想品牌价值,而非依靠定位高端产品、高端消费人群来谋取利益,导致最后走上了偏离市场需求、偏离市场匹配的“蓝海战略”。

市场的运作都是有着一个必然对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会针对国内品牌或国际品牌而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宿命论,关键在于你的产品或者品牌形象是否与消费者心智中的形象想匹配。高达5万人民币的笔记本电脑,即使你的技术含量再高、你的服务体验在完美,但是你的品牌价值和高度在消费者心中可达到了这个50000/台的价值含量。在这个时候,消费者购买的已经不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而是你的品牌价值给消费者带着的“个人品牌价值”了。

我们绝对不能否定创新,营销必须打破营销怪圈,让自己的营销思路不断拓宽;我们更无法否决企业必须通过制造营销热点,通过制发射打破消费原始心智的冲击波,提升企业或者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形象,来为产品创造更溢价能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随着笔记本电脑价格的不断下滑,随着企业利润的不断降低,企业的利润点来自何处呢?如果大家的思路仅仅局限在压缩成本和规模生产上面,我想这个企业也只能是短暂式的昙花一现。所以企业必须依靠体现品牌价值的营销战略,来整体提高产品在消费心中价格概念,这样即使你的比别人高出许多,别人依然趋之若鹜的购买,因为你的产品已经值这个价格了。我想联想在06 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现在又推出高达50000/台笔记本电脑,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飞速提升联想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地位。

第6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困境;路径

党的十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核心价值观主流是好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代性强,具有理想性与精神性的典型特征,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少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化错位和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理想信念虚无,存在信仰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部分领域得以显现,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在引进西方社会先进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价值观念也随之传入我国并带来消极影响,使得思维活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的压力也使得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经受着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夹击,使一些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时,往往陷入两难;部分学生受消极环境和思想影响开始用怀疑、厌倦和逃避的眼光看待学业、现实,丧失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的勇气和动力,陷入情感迷失、精神困顿、道德缺失的怪圈,放弃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二)道德情感淡漠,缺乏责任意识

伴随着理想信念的缺失,面临巨大学业、就业和情感的压力,部分同学就容易滋生消极迷茫心理,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远感,与他人缺乏足够多的沟通和交流,自身心理诉求长期受到压抑,致使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缺乏应有的关心,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关爱,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道德责任感,当外界压力无法宣泄时极易采取极端的措施。

(三)利己观念滋生,个体本位盛行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日趋多元的社会结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张扬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受到社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和错位。就整体而言,多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但有少数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得失作为评判个人周围环境的标准。对于能给个人带来实际利益的活动他们往往具有强烈倾向性,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回报周期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公益、志愿活动则采取漠视或者回避的态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带来的负面相应往往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淡化。

(四)功利意识膨胀,价值取向错位

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从事任何活动追逐利益最大化逐渐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潜规则,社会上盛行潜规则观念和畸形的功利观严重腐蚀和毒化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新时期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要尊重和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但当与他们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犹豫踌躇。他们意识到个人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但也往往抱着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心态去服务社会和他人;他们描绘并追逐青想的过程中往往有浓浓的个人功利色彩。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往往会造成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和心胸狭隘的心理倾向。因此,面向青年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扭转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校大学生所呈现的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三大困境,这三大困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一)复杂社会环境消解教育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鱼龙混杂,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功利化倾向,把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眼前利益的学科和专业放在发展首位,不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大学生一味追求眼前实际利益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消极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偏离,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向金钱倾斜,使大学生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进而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这些复杂外部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自身特点影响教育实效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却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他们在看问题及做事情的时侯往往又缺乏全面、成熟的考虑,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他们的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缺乏远大理想。有些学生眼中往往没有“集体”大目标和大理想,而只有“自我”小目标、有眼前“小理想”,对自身约束力不强,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欠缺。二是看问题办事情缺乏辩证思维,容易以偏概全。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及时知识水平很高,但是对事物缺少全面性、辩证性的认识,他们往往把局部当整体,把现象当本质,把片面当全面,影响自身对一些事物的科学认知,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单一教育手段削弱教育目的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虽注重思政课教育,但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显得深奥而难懂,对思维活动的青年学生吸引力较小;教育形式和手段往往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有限。学校党团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性、系统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缺少对青年学子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过程只注重表面和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存在形式主义甚至娱乐化的倾向。以上种种表现导致大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不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迷失和错位。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一)紧抓思政教育主渠道,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

理想的基础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掌握教育活动主动权和制高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上一些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与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积极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教育感染力与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

(二)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坚持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切实增强教育主动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特殊阶段,结合大学生自有特点并加以积极引导,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因自身许多方面的不成熟,使那些本来应发挥积极作用的活跃思维难以发挥正效应而走向反面。在教育过程中一是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二是在感情上要与大学生多一些亲近,多一些包容,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并能够平等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上积极的去关怀体贴他们,用自己真诚的情感去影响他们;三是要注重言传身教,“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并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的活动。

(三)丰富教育手段,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条件。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中开展引导性强而又被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事,部分高校在开展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内容枯燥形式刻板,形式化严重,缺乏对青年大学生足够的吸引力。二是过度迎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使得一些活动庸俗化、娱乐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性和引导性,从而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丧失应有意义。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并注重学生参与,使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不断获得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认知认同,从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积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样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有利于推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成功走出校门并在社会立足打下坚实基础。同样,通过实践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环节和内容。一方面,学校要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通过亲身经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及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业华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35.

[2]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9.

第7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时代;企业形象整合设计;文化创意;协同效应;符号价值

形象信息是现代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苹果、可口可乐等全球知名企业富有文化张力的形象标签创造了形象经济,对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新的社会形态滋生新的商业环境。我们能在生活的间隙通过手机、报纸、广播、影视、微博、社交媒体等一切可视的媒介获取信息。网络技术使信息碎片化,商业环境碎片化,品牌碎片化,必然导致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越来越珍贵的稀缺资源。要想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未来的企业需要更加完整、一致性的形象信息。

1 形象经济

“形象经济”是信息经济时代的一个新概念,即“通过形象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但“形象”一词古已有之,《尚书》中解释为“人之相貌、物之形状”、《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随着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由来已久的形象经济现象在消费社会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主导性,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表示:“形象信息的波涛变为汹涌的巨澜,越来越猛烈地袭来,好像在寻找注入我们神经系统的通道。”形象作为美学概念,她触动的也许只是艺术家,而作为经济概念,她改变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1]一图胜千言。视觉形象对说服性传播,不论是在商业广告中还是政治信息或者是在有关社会问题的活动中起到独特的作用,视觉形象比语言传播更能影响人的感知,尤其是权威、明星形象,能产生极大的名人效应和独特的经济效应。红遍全球的美国女歌星“小甜甜”布兰妮以7500万英镑天价成为百事可乐全球形象代言人,其青春、甜美的形象为百事可乐创造巨大的市场影响力;美国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蜂拥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重金打广告树立企业形象;世界上最大的“特许经营企业”奥运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其形象营销之道。形象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苏珊・桑塔格对于生产与消费形象的阐述非常深刻:“当一个社会的主要的活动之一是生产与消费形象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变成了‘现代的’。”

2 企业形象整合设计创造形象经济

(1)整合创造力量。

文化创造价值企业形象整合设计创造协同效应“企业形象”是战略制定者渴望创造并保持的一系列独特联想。信息碎片化时代,“企业形象整合设计”以品牌为核心,有效整合设计匹配形象资源、技术资源、媒介资源,创造独特鲜明的视觉形象,“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清晰传达企业文化、品牌个性、行业属性、产品特色等信息,协同事件营销与赞助、公共关系与宣传、营销策略、促销推广、网络互动、数据库营销等多种形式。企业形象整合设计通过整合企业文化,将企业相关的多元要素个性化、整合化设计,形成多力共振,对消费者和其他终端客户产生正面的影响,创造强大的协同效应。因此,更能有效地实施企业形象视觉识别功能,更能有效地建立差异化的品牌联想,形成品牌忠诚,创造品牌附加值,创建品牌资产。

(2)创意设计将文化符号转化成形象经济。文化是形象的灵魂。沙利尼・文特雷利认为“文化财富是信息经济的关键。”[2]文化内容是商品,也是商业的一部分。“企业形象整合设计”通过文化创意的渗透,创造“视觉符号产品”(思想、体验和形象),塑造和提升品牌视觉形象,创造品牌高附加值。品牌附加价值主要通过消费者消费品牌形象、文化、意义来实现。国际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用独特的视觉元素和文化符号诠释品牌的创新精神;传达简约时尚的品牌个性;演绎自由优雅的品牌风格;展示完美鲜明的品牌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香奈儿品牌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品牌。与毕加索等艺术界精英的长期友好合作与互动影响了香奈儿的一生,为她带来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艺术养分。《文化香奈儿》(图2)展览以1924年毕加索创作的巨幅《蓝色列车》为主轴,从历史的维度,围绕“呼・吸”、“行・动”、“爱”、“梦・想”、“创・造”五个主题展开,传达香奈儿品牌与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及令品牌风格不断演进的根源,精彩诠释香奈儿的“现代”。苹果、可口可乐、香奈儿等全球知名的企业富有文化张力的形象不仅传播了文化,而且创造了巨大的形象经济。小到产品形象,大到城市、国家形象,如果创造性地赋予其文化内涵、符号意义,其价值、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以文化、情感、符号意义等等,实施文化创意品牌识别功能,必然推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更深一层的情感关系。

3 塑造品牌视觉形象 创造品牌附加价值

企业形象整合设计通过有效整合和匹配文化等多元资源,创造性地塑造个性化、符号化品牌视觉形象。

(1)个性化品牌视觉形象――品牌增值引擎。运用艺术化的视觉语言创造个性化品牌视觉形象。脑细胞是精密的“差异探测器”。[3]差异化、个性化的视觉形象具有高识别性,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识别,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创造超额品牌附加值。苹果蝉联2013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榜首,品牌价值1850亿美元。苹果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创新、时尚、炫酷的产品,也归功于苹果公司标新立异的个性化品牌形象识别与传播。乔布斯一直非常重视营销策略、品牌形象、产品形象乃至广告、包装、销售陈列展示的细节,并亲自参加新产品会。“当你打开iPad的包装盒时,我们希望那种美妙触觉体验可以为你在心中定下产品的基调”。[4]乔布斯亲自参与策划创意的“非同凡想”是苹果早期成功的品牌广告,采用甘地、爱因斯坦、毕加索等举世闻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肖像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传达苹果富有创造力、敢于冒险的品牌个性,象征其品牌尊贵的地位和卓越的品质,让消费者过目不忘。苹果之所以能于人们产生心灵共鸣与认同,是因为在苹果的创新产品和个性化品牌视觉形象中深藏着一种独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艺术气质,推动人类向前迈进的企业文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符号化品牌视觉形象――品牌增值关键。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符号化品牌视觉形象。以创新性概念和创新性文化符号为载体,赋予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象征意义、鲜明的品牌个性,差异化的符号价值,更能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创造高额品牌附加值。消费社会,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已由使用价值转向能够为其表现个性、品味、财富、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差异性的象征意义、符号价值。法国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说:“做买卖实际上是在推销象征符号”。[5]法国后现论家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曾指出:“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当品牌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故事化,其似乎更像是对消费者施展了移情魔法,它使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完成了消费者从认知、动情到动心,再到消费的全过程。[6]文化和创意的市场价值在于其传达着一个能够令消费者信服和感动的品牌故事。故事、符号意义正是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某一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能体现品牌个性。

没有象征意义的奢侈品只是昂贵的商品。创新设计赋予奢侈品品牌独特的象征意义,创造差异性符号价值,使得奢侈品成为消费者自我表达的符号。意大利奢侈品牌范思哲标志因其鲜活灵动的形象及故事性而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获得奢侈品牌消费群体,尤其是皇室成员和明星的喜爱。标志以希腊神话里著名的“蛇王女妖美杜莎”,作为精神象征,代表着致命的吸引力(图4)。范思哲认为美杜莎的形象与品牌理念相契,巧妙地将神秘、唯美内涵融合在文化符号之中,传达品牌最精髓的视觉信息。相传美杜莎本是一位美貌的少女,因受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惩罚,容貌变得恐怖,满头秀发更化作盘绕扭动的毒蛇,会立刻任何与之眼神相碰的人都变成石头。从此,美杜莎代表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惑。范思哲标志是品牌视觉传播中重要的一个触点和记忆点,是品牌实现差异化的关键特征,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创造性地整合应用在 范思哲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所有媒介上,更独具匠心地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珠宝饰品、化妆品等产品设计上,将符号意义转化到产品上,引发消费者丰富的品牌联想。企业形象整合设计用独特的创意表现,把范思哲品牌形象描绘得奢华而时尚,性感而快乐。

范思哲品牌曾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装公司,这充分说明范思哲品牌符号意义的成功。消费者在消费范思哲品牌神秘、唯美的符号意义的独特性过程中,既构建自我形象,也表达自我价值。

4 结语

文化作为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附加值增长的来源,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在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珍贵稀缺资源的“信息碎片化时代”,企业形象整合设计以品牌为核心,通过有效整合和匹配多元资源,充分挖掘设计文化的经济功能,创造性地设计具有鲜明个性、独特符号价值的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精准传达一致性的、有价值的企业形象信息,实现协同效应,提升企业形象力,促进品牌资产化,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iki.

[2] 约翰・哈利特(澳).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8.

[3] 保罗M・莱斯特(美).视觉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3.

[4] 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360.

[5] 高中羽.重整元点[M].北京:三联书店,2005:103.

第8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才能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基本要素的地位。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事物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且要素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要素构成的,是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集合体。如前所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队伍等要素组成。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是一般的要素,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要有教育者、对象、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衍生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者在一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下,并结合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面临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等编制或选择出来的,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骨骼。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法规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素。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要素地位,才能给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重视和关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的指向中心地位。对象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是教育的指向中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的道德品行、业务素质和技能技巧的要求,以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定与调整等,都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中心展开的,都是为了让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由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教育内容要求,都是为了使被教育者养成自身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并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中心指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或能够促进对象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道德品质的转变、提高或养成。实际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对象为指向中心,还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象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这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因而对象应成为教育指向的中心。目前,人们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指向中心的意识相对较弱,并没有集中应有精力去服从服务对象的教育引导。

    人们往往热衷于教育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象的中心指向,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形式,而失落了教育活动本应该指向对象心灵深处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厘定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中心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内在动力的地位。从动力系统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和调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外在动力,那么,对象的发展变化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对象可以且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可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对象认识到教育内容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就会主动地接受并把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推动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二,对象身心的成长发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处于中学阶段的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小学阶段,这就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身心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等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化。第三,不同时期的对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社会在发展,个体也在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发展任务,因而不同时期的对象可以推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变化。例如,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以往,甚至同处于新时期的对象因年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象变化推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目前人们虽然意识到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对象特征进行调整和变化,但却很少能根据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发展需求与面临问题不断地去调整以及整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必须客观全面地确认对象的动力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指向中心和内在动力,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必然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面貌产生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发展需求、行为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学段呈现,也必然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方式的特色。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也必然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系统性和奠基性等特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的身心阶段进行施教,必须满足对象的发展需要,必须整体构建教育体系,必须为对象未来的成长发展负责。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志。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因对象不同而不具备这些特征。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面貌就在于它的对象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很少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维度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也就不易找到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结”,因而必须开显与确证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以上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地位。还可从主体性上涉及对象的地位。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会有人的主体性。只要是人,就会有计划性、目的性和主动性等主观能动性,对象在教育中就会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应有人的尊严和待遇。人要有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安全等权利,教育过程应遵循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因而对象因应享受到尊重、平等和爱护的权利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自我教育的特殊现象上,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或以后,能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相关要求与期待,自主地进行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地位要把主体性原则贯穿和体现于其地位的理解和实践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是指对象本身之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要素存在与发展的满足关系或效用关系。(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活动的咨询和参与价值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的相关信息能满足教育活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所谓咨询只是一种比拟,咨询价值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读懂对象实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期待着人们开展教育活动时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自身还是外在的要求都需要去搜集和获取对象的信息,把握对象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理解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学段任务。教育活动去读懂对象的过程就是对象获得咨询的过程,而对象被读懂就是自身咨询价值的现实化。这种咨询的过程及结果反过来也可增强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就是让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去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认同和实践相应教育内容要求。没有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参与,也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参与。正是对象之于教育活动参与价值的充分实现,才使教育活动深入对象的心灵深处,构筑起对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取向。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也有参与价值。(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和回应价值常言道:“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为孩子寄托着家庭的情感期待,孩子具有希望的价值。同理,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会产生情感期待,且就总体性质而言,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感反应是积极而充满关爱和满怀希望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体现着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精神。实际上,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一般会仔细观察和了解对象,把握住对象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职业本能地对对象的品德发展和行为表现给予感情关照和内心期待。这里教育者情感关照和内心期待的指向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承载和寄托着教育者的情感与愿望。教育者充满希望地施教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象就表现出教育者情感寄托的价值。当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有意识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的人,也会通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一般说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在教育者情感投入的影响下,积极地理解教育者传授的内容要求、实现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而教育者看到对象积极的表现,内心也会产生满足和欣慰之感。对象在教育者情感期待下,往往会对教育者产生人格的尊重、爱戴和敬畏之情,并以教育者的行为风范作为自己的榜样。对象的情感回应之于教育者的情感期待还会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还具有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的价值。教育者越是充满希望地施教,对象承载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就越大;对象越是充满感激地受教,对象对教育者的情感回应价值就越大。(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认同价值首先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即教育内容的设定和编制必须考虑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要把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纳入到教育内容体系中。虽然从根本上看教育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对象对教育内容也具有反作用。这个反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建构不能单纯地去宣传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制,而在编制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段任务。为了把对象培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人,还必须在内容编制过程中把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予以有针对性地规训引导。因而,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对象去接受认同教育者传导的教育内容,因而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内容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对象还具有接受认同教育内容的价值。这是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教育过程创设的教育情景决定的。对象无法认同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实效的体现和追求价值实效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就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被人们接受认同和实

第9篇:想象力的价值范文

一、现象或问题归因分析

【现象一及其归因分析】

03级学生毕业在际,部分学生要考研,上课时教室里空空荡荡让教授们感觉尴尬:铃声响了,教授的书包在讲台上放好了多媒体的屏幕也放了下来并且主机盖也已经打开手拿讲义粉笔准备兜售知识了无奈学生上帝们还没到来只好又摸出水杯来强作从容状……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可罗雀。我想起这些词句来。

我又去看看隔壁讲授《xx美学》的某教授的课堂,彼此彼此。

学生们哪去了?

答:准备考研去了。应聘去了。实习去了。

我们的学生如此地急功近利?如此地舍本逐末和浮躁散漫?为什么?

有人认为是社会大环境使然。这并非没有道理,但不是全部。作为大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要主动适应社会,但另一方面或许更能体现大学的本质和价值:相对独立于社会,超越社会功利,并且引领社会潮流。从前后两个方面的比例关系或者对照比较来看,显然,社会牵着大学鼻子跑的情况更加强势和显著(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办学思想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正常现象,例如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必视需而定),但是大学影响和引导社会发展的价值却明显的削弱了。

以上,说起来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滑坡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学校所获得的本领却并不足以令他们获得影响或引领社会的能力!而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就算不错了。权衡之下,学生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服从社会而不是遵从学校(当然拿文凭一事例外:平心而论,事实上学校能给予他们的最主要的也就是这个文凭了,而不是主要的给予他们某种本领或者能力)。

但是,受这个大势和风气的影响,不来听我的课就去求职,显然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鲁莽行为。因为他们还并不知道该怎么去求职.而我本来可以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的。

【现象二及其归因分析】

话说当年悉尼为了主办奥运会,就专门雇请了一家公关公司,后来这家公关公司也被北京雇请来为申奥服务a公关公司甚至介入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斡旋。其重要功用之一就是塑造形象。形象这玩意儿,即使美国总统也不能疏忽大意。事实上历届美国总统,白宫是为其甚至准备了服饰顾问的(履行的是我们外交部礼仪司的部分职能)。

是的!任何一个国家、政党、企业、团体和个人都有一个品牌、品位、品质和形象问题。大学生也不例外!

试问,大学生们求职之前是否真切而严肃地思考过自身的形象问题昵?又或者是否仅仅只是关注到涂脂抹粉、衣着打扮这个肤浅层面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放在求职问题上,“器”字就包括求职者自身的外在形象表现,而且这个外在形象表现最终是由求职者的内在品质所决定的。内容决定形式!

二、求职行为的实质分析

(一)求职的实质是推销特殊商品

大学生不是依靠资本吃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人,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只是劳动力(考虑到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情绪,我必须说,他们主要是提供不一般的、智力成分权重较大的劳动力),换言之,他们能否就业实际上就是看是否有人认购其劳动力。“卖”出去了就进入就业状态,没“卖”出去就呆在待业状态里。

那么,怎么才能及时把自己长期以来积蓄和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卖”出去呢?

我想结合品牌文化并主要从美学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任何一件商品,在商业社会,都可以分类入三个层次:

1.实力名品:口碑好,声誉佳。即使眼前没见到实物,人家心里也有这商品,并且以自己可以使用它而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这就是著名品牌,质量上乘,可靠,历久不衰。

2.魅力新品:人家心里本来未必对它有印象,姑且不论质量,仅就其形象而言,就是抢眼,能够吸引人家的注意力,并且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深入人心的冲击力。

3.滞销产品:所谓滞销产品,未必最后不能销售出去,只是销售得很凝滞,即使有上乘的质量也卖不出上乘的价钱,而且迟迟不能实现价值,所以叫做滞销货。

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特殊商品”。大学生的劳动力并不例外。你可以对号入座。

(二)“特殊商品”的价值构成

大学生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生产厂家的品牌价值: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价值以及其家庭甚至地域和国家的品牌价值。

2.产品自身的形象价值:即吸引眼球的能力,给人留下记忆的能力和构成符号价值的能力。

3.产品内在的品质价值:即使用价值或实用功能。

(三)美学视野中的价值建构

作为特殊商品,大学生的劳动力在美学视域中,怎么进行价值建构呢?

在几乎所有美学教程中都会讲到审美价值的建构问题。审美价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形象性内容:直观真实,必须能唤起人脑的表象活动。

2.情感性内容:情感问题的本质是功利性,人们关注和强调的是善。

3.想象性内容(召唤结构):即接受者情感赖以生发的

“作品”的想象空间,包括期待视野中的可塑性、成长性或增长

点,通俗地说就是可以预期的潜力,也可叫做魅力,能使人有所

期待,符合人家相应的期待视野,给人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

的弹性空间或张力空间。瑞士美学家布洛所提出的“审美距离

说”在这一环节的把握上是十分重要的。

三、基于品牌文化与美学原理的求职形象解决方案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实质上就是推销自身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推销行为。因此,在及其短暂的时间里成功地展示自身的价值就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以上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价值内容和审美价值建构内容,大学生求职时在如下几个原则上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