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精选(九篇)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

第1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人类疾病,不仅表现为机体的生理机能障碍,同时,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即精神状态:如痛苦体验、内心矛盾、对疾病的忧虑、对周围环境的猜疑等。这些反应必须借助精神疗法,通过语言和词的作用,予以解释、说服、开导劝慰,才能得以消除。因此,精神疗法不仅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同时也是躯体疾病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措施。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精神治疗。《景岳全书》指出:“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内经》提出说理开导式的精神疗法,主张以“告之以其败,语之与其善,寻之与其便,开之与其苦”的方式进行精神治疗。在临床医疗实践及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精神因素与身心健康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精神因素同样也可以导致疾病;不仅药物能治疗疾病,良好的精神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躯体的或精神的疾病常常也能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其中就包含精神调养的内容。

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物、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还有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对以上几种致病因素产生的病理过程发生影响:或促使病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好转迅速,或转机缓慢,或日趋恶化。祖国医学之病因学,其中就有七情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指出这些情志的过激或不遂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而发生疾病。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即神经精神活动的变化;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活动(大脑皮质)产生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不仅能够改造自然,适应社会,而且反过来又调节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活动。

在日常治疗活动中,不论各科医生愿意或不愿意,无疑地他们在与病人的接触中都已应用了心理疗法,进行了精神治疗。如对病情的解释,开导性的交谈,安慰剂的使用等都属之。从广义而言,医务人员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精心细致的诊断治疗,良好的医疗环境都具有心理治疗的意义。忽视和轻视心理疗法的作用,不相信精神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都将事倍功半。

由于一些患者缺乏医药卫生常识,更不懂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往往盲目地听信他人的谈论,加重思想负担,使疾病难以治愈。也有医务人员出言不慎,态度粗暴,作风轻率,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使病情恶化,或导致医源性疾病事例也并非罕见;或有部分患者及其亲属,信巫不信医,上当受骗致使疾病的恶化甚至丧生者也屡见不鲜。也有把精神作用使疾病好转的结果误认为是“神灵大仙”的作用,给一些骗子造成可乘之机。

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并非深奥难懂,它是存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只要我们去接触它,认识它,是完全可以掌握它的。

常用的心理疗法有:

1、精神支持疗法:是通过医生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培植兴趣、调整环境等方式,帮助病人认识发病的原因,解除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痛苦,促进健康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神经官能症及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

2、暗示疗法:是医生通过语言诱导病人的思想活动,使其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达到治疗目的(巫医实际上是利用了病人的迷信心理,采用骗术来治病的,由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愚昧无知,相信巫医,有意或无意的接受了这种暗示,故也可使一些非器质性疾病和部分癔病患者获得治愈,实质上是心理疗法的结果,只是被巫婆神汉利用了,并加上了迷信的色彩)。暗示疗法有语言行为暗示,药物效应暗示和催眠术暗示。但暗示疗法必须在病人对施治者和医疗方法确信无疑的情况下方能奏效。主要用于各种癔病的转换症状,如癔瘫、癔哑、癔聋、癔盲等。

第2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5-005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rug combined with interactive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paranoid mental division diseas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and social function recovery.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in Shenyang Mental Health Center.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n=50) treated with drug combined psycho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n=50) treated with drug therapy alone. Study group of 10 people each, once a week, 8-week interactive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8 weeks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rating sca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 (ITAQ), 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 (PSP) were selected. Resul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PANSS score and BPR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TAQ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SP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ranoid type schizophrenia; Interactive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ompliance; Social functions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 年公布,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列首位,精神卫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也是重性精神疾病,因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相关[2]。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并且需要长期巩固治疗,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普遍存在错误认知,因此治疗上依从性差,导致该病复发率较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增加了再住院的风险[3,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一直令人关注,研究显示,患者在最初几周内不依从治疗的超过35%,而在2年后只有25%患者能遵从医嘱服药[5]。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患者的生活应激事件、治疗依从性不佳、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以及既往复发史等因素相关。复发导致患者康复变慢,恢复程度也不完全,很难获得之前的康复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生物-心理-社会适应整体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在于建立“治疗联盟”,通过“治疗联盟”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使患者由原来的被动遵从医嘱,调整为共同配合、主动参与的治疗过程[6,7]。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国外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精神科治疗模式,而且已经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精神科早已经开始尝试应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来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干预,国内精神病医院也有一些开展了药物配合心理疗法的治疗手段[8-10]。本研究力求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探讨这种治疗方法能否有效地改变患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曲解和否定态度,能否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疾病反复发作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使得生物-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模式在精神科临床得到充分体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中心收治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8~50岁,平均(38.42±7.10)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5±1.2)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以上患者均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同时排除严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排除合并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妊娠和哺乳期等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疗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均选用奥氮平(Lilly del Caribe,Inc.H20090977)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 mg,起始剂量10 mg,每天1次,2~3 d开始根据病情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为20 mg,每天1次,疗程8周。研究组以每10例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心理治疗小组。实施团体治疗者均受过系统的团体治疗训练,熟悉掌握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并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治疗共进行8次,每周1次,每次约60 min。治疗分三个阶段,前2次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治疗关系,形成治疗团体,让患者之间相互认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中间5次为第二阶段,心理治疗师充分介绍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方法,让患者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疾病,与患者一起制定治疗规范,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治疗中,教会患者展现自己,了解他人,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自我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认识疾病的能力,让同一团队的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问题并一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1次为第三阶段,给患者布置作业,让患者进行团体经验总结,说出自己的感悟,规划自己的未来,制定紧急应对计划,巩固治疗。

1.4 测量工具

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的评定。

1.4.1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共有1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7级,总分18~126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

1.4.2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共包含30个项目,由7个阳性项目、7个阴性项目和16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组成,总分为30~210分,总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1.4.3 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 包含四个维度的评估,包括社会中有用的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干扰和攻击行为、自我照料,全面了解患者社会功能的现状。

1.4.4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 共有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分3级,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疗效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2.0,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对照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两组BPR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BPRS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两组ITAQ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ITAQ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4 治疗前后两组PSP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该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包括由于疾病引发患者生产力丧失而导致的间接金钱损失以及看护者的精神损失,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11,12]。本病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缓解病情。但疾病的复发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患者出院后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未能维持治疗或治疗时间持续较短所致[13]。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意配合治疗[14];而抗精神病药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生活带来痛苦,因此患者在出院后经常私自减药,甚至停药,导致了疾病复发。另外,由于“病耻感”和社会的偏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改善后也很难融入社会,导致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15,16]。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也很至关重要[17]。近20年,在国际上,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些欧美国家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18-21]。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表1及表2可见,两组患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后,PANSS、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说明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同时在经过8周治疗后,采用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的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表3可见,经过治疗8周后两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巩固疗效,恢复自知力,让患者能够认识到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化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纠正了以往患者认为病愈即停药的错误认识,使坚持服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表4可见,治疗8周后两组PSP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配合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个人和社会功能是评价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个人和社会功能恢复的患者才能重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的药物合并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对于改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所帮助。当然,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研究样本较小,对照时间只有8周,在8周后仍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估疗效。期望在今后研究中能够更加完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勇,田梅,白珍,等.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保定市示范区精神卫生知识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 :1-3.

[2] Petr Bob. Consciousness. schizophrenia and complexity[J].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2,13(1):87-94.

[3] 周爱民.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及预防[J]. 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135-136.

[4] 朱琳,谢光平,刘少华. 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12(6):871-872.

[5] 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 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6-18.

[6] 刘亚丽,陈云昭,边欣丑,等. 精神分裂症的团体治疗[J].河北医药,2011,2(4):602-603.

[7] Mander H,Kingdone D.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sychosis[J]. Psychol Res Belav Mang,2015,8:63-69.

[8] Anthony PM,Douglas T,Melison P,et al. Cognitive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speetrum disorders not taking antipsychotic drugs: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14,383(9926):1395-1403.

[9] 施于超,焦玉梅,蒋良函,等. 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5):497-499.

[10] 邱玲玲,王继丰,吴迎春,等. 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6(5):15-17.

[11] 鲁晓波,张健芳,高引莉,等. 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影响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4, 27(5):374-376.

[12] 赵淑芹,王剑英. 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09-210.

[13] 邱玉华.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67-68.

[14] 李捷,高慧敏.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伴自知力缺陷的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1-12.

[15] 吴菁,章三斌,唐义莲,等. 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780-1782.

[16] 田志林,李秀珊,王东新,等. 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 23(12):1783-1785.

[17] Han K,Young Kim I,Kim JJ.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real life using virtual reality:A comparison of healthy individuals andschizophrenia patients[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2,42(8):841-847.

[18] 范勇. 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研究[J]. 吉林医学,2014,35(9):1904.

[19] 柳宏宇,霍绪平,李喜泼.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治疗评估[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2-14.

[20] 张燕,朱慧,李达. 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2(1):3-4.

第4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一、指导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河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改善重点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精神疾病致残,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

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年达到40%,2010年达到60%。

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

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对于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试点地区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年达到50%,其中50%得到干预,2010年扩大试点,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60%得到干预。

重大灾害后干预试点地区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比例*年达到20%,2010年达到5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

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1600万,2010年达到4000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调整充实队伍,构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素质。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二)做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要做好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和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对精神病康复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精神病康复者进入工(农)疗站、福利企业或社会就业,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

(三)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将精神病防治康复业务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根据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安排必要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订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建立起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齐抓共管,落实职责。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建立河北省安康医院或指定一所现有省级精神疾病治疗机构负责做好治疗工作。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教育、财政、物价、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都要积极承担精神疾病的防治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密切配合,有效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和网络。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或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门诊)或精神科(门诊),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等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依托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工疗、农疗站。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建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提高对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治管理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有效处理和及时转诊率,提高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积极开展适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改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第5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别于其他疾病,不少精神病人或家属仍寄希望于医生开药服用便能治好精神疾病,而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通常,患者家属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认为用药物就可以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必须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能。

误区二 不愿用药

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一部分人却过分看重心理治疗的作用,他们认为病人所存在的障碍仅仅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因此不愿服用药物。这样势必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三 频繁换药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一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在急性发展时期,即使相对及时地接受治疗,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致需要2~4周。医生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躯体疾病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因此,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马上控制住病情。有的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对医师怀疑、指责,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更换医生。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效,就反复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某药。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应用6~8周无效后,而且在足剂量的基础之上,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第6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活血化瘀;精神病;疗效

精神失常属于祖国医学“癫狂”的范畴。“癫”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狂”相当于躁郁性精神病躁狂症和某些精神病的亢奋状态。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所致。治疗有涤痰开窍,疏肝解郁,调气破血,清热泻火,养心健脾,安神定志,温肾壮阳等法[1]。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3.07±10.02岁,治疗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97±10.2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精神病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桃仁15g,红花12g,三棱30g,莪术30g,赤芍15g,大黄15g,丹皮15g,丹参15g,香附15g,青皮15g。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相比于对照组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结果

气血与精神病(癫狂)之关系,《内经》、《伤寒》、《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均略有记载,至《医林改错》始以调气逐瘀之“癫狂梦醒汤”,为治疗精神病独创新方。但在精神科中医领域,长期以来始终拘泥于“癫狂由痰火所生”,对此法并未曾注意[2]。如按西医之精神病分类,则又分为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疾病。但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后,皆有一些效果,有些病例又具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等一些共同征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凡属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之征象者,临床疗效较好;反之,以淡漠呆滞、幻觉妄想为主要征象者,疗效不佳。我们初步发现这样一个趋向,也能与异病同治之理论相符。但如欲进一步掌握此法治疗精神病的客观规律,则尚须作深入研究。对应用活血化瘀之机制,至今尚未明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疾病的主流思想,自朱丹溪之后,多从“痰”论治。阳性病证如狂病,多从痰火扰心论治,用生铁落饮等方剂治疗;阴性病证如癫病,则多从痰气郁结论治,用涤痰汤等方剂治疗。对于金元以前从瘀论治的思想,则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了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主宰地位。《灵枢・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说明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是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实现的[3]。因此,心气充沛、心血充盈,才能保证血脉的通畅无碍,也是精神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气虚、血虚、痰浊、痰火等各种病理因素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使得血脉瘀阻、神明失养,就会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症状。总之,上述各种因素为病之本,血瘀为病之标。

对于血瘀在何处,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张仲景认为,“血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热入血室”,“热结膀胱”,提出了血蓄下焦血室的观点。当代老中医胡希恕据此提出血蓄下焦,恶血上冲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锡纯说:“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癫狂之证,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他认为心窍瘀阻,心脑之间的脉络不通是精神疾病的原因。王清任也提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认为血瘀于脑络、脑与脏腑气不通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综合来看,血瘀有三个部位:脑、心、血室。脑,古人称为泥丸,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血室,即胞宫,为下丹田。丹田者,神所聚之处,若因气虚、血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使得气机阻滞,瘀血凝结,神机失用而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则为病。因此,在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上,应当综合考虑病因、病机,抓住主证、辨清标本进行治疗。如狂病以痰火为主证者,先涤痰降火,后活血化瘀。癫病以痰浊为主证者,先涤痰化浊,后活血化瘀,是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表现以血瘀为主证者,先活血化瘀以治其标,再寻其本而治之[4]。历代医家多从痰论治,是治病之本;从瘀论治,是治病之标。两种治疗思想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上并不矛盾,应当根据病情的实际,灵活运用,而不可将活血化瘀当成精神疾病的万能治法来应用。

现代学者对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在其血液呈高浓、黏、凝、聚状态下,活血化瘀治疗之后,全血黏度明显下降。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和血瘀证的消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活血化瘀,是我国古代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法则之一,加用本治疗,对精神病的防治大有作用,疗效显著,病程能明显缩短,对精神病人的康复确有广阔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彩红,李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60例[J]. 河南中医,2014,02:311.

[2]王英娜.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4,02:239-240.

第7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躁狂; 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130-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72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在同一期发病过程当中均非常明显,两种类型的症状在同一时间又表现的非常突出,并且经常反反复复。这种疾病大部分在青少年期或者成年人期发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之间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文献[1]显示,这种疾病终身患病率在0.5%~0.8%,年发病率在0.3%~5.7%,这相当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25.0%。现如今,临床治疗分裂情感精神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大多数均未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大。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45岁,平均(30.6±7.2)岁;病程3~18年,平均(10.6±5.1)年;疾病类型:躁狂类型20例(62.5%),抑郁类型12例(37.5%)。

1.2 治疗方法

1.2.1 躁狂类型疗法 笔者所在科室主要采取锂盐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这两种药物对控制急性症状均有明显效果。可是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对高度兴奋进行控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明显要比锂盐好;对中度兴奋的患者,两种药物的疗效基本相同[2]。另外,对躁狂类型采取电抽搐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除此之外,维持治疗:锂盐属于一种维持智力,可以有效预防双相类型或者躁狂类型。锂盐作为一种维持治疗,其血锂浓度通常保持在0.60 mmol/L。难以治疗型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拉莫三嗪或者丙戊酸盐等相关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或者联合氯氮平或者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

1.2.2 抑郁类型疗法 目前,对抑郁类型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在各种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当中,三环类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用,可是不良反应较高,会造成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同时对患者心脏功能起到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采取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是也有相关临床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类型的药物给予治疗,精神病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其抑郁症状仍然存在,同时排除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后,可以给予抗抑郁剂进行治疗。然而对于顽固性的病例可以实施电抽搐治疗。另外,维持治疗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躁狂类型的疗法相一致。在维持治疗过程当中一旦发生抑郁症状,可以和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当分裂情感症状完全消失之后,一旦精神病症状仍然存在,也许要长期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病量表(BPSS)、躁狂评定量表(BRMS)以及汉密尔顿量表(HAMD)的评分结果给予对比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BPSS、BRMS及HAMD作为疗效的参考,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给予评分,显效:减分率>50%以上;有效:减分率在25%~50%;无效:减分率在25%以下[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前后的BPSS、BRMS以及HAMD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与治疗前对比,P

2.2 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经临床治疗后,显效14例(43.75%),有效13例(40.62%),无效5例(15.6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37%。

3 讨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诱因尚未完全弄清,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变异或者心境障碍的变异,可是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有别于心境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另外一种精神障碍。现如今,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社会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一级亲属的对照研究当中发现,这种疾病在遗传负荷当中介于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之间,因此,进一步推测是这两种疾病的基因结合造成等。另外,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种疾病的抑郁类型患者当中采取地塞米松抑制剂试验当中,脱抑制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相类似,可是也有一些患者的内分泌反应与抑郁症患者接近,但是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发病之前大部分无显著的个性缺陷,大约50%以上的患者基本存在诱发原因,其中社会心理原因占主要部分[4]。

躁狂类型与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在情感高涨的时候,会出现自我评价过高,言语以及行为开始出现增加,并且存在妄想、被害妄想或者思维被洞悉感觉,逻辑推理出现障碍,患者临床表现鲜明,虽然经常伴有行为紊乱,可是在几周当中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抑郁类型在同一次发病当中,抑郁症状和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会出现精神乏力、食欲不佳、体质量降低、内疚、失落,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另外,抑郁类型的患者还伴有思维播散,物理影响造成的妄想,逻辑推理出现障碍以及议论性幻听等相关精神分裂症表现。

因为这种疾病一般伴有功能障碍,一般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其中包括社会支持、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文献[5]表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共同治疗躁狂类型的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单一抗精神病药物高。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经常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对其可以采取锂盐给予有效预防。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前,BPSS:(47.85±2.62)分;BRMS:(23.58±1.27)分;HAMD:(31.52±1.37)分;临床治疗后,BPSS:(31.19±2.05)分;BRMS:(10.08±1.06)分;HAMD:(15.03±1.43)分。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总之,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的患者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抑郁类型的患者采取抗抑郁剂进行治疗以及躁狂类型的患者采取锂盐或者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在发作期间一旦症状出现变化,那么其治疗方案应该给予及时调整,进而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2]张明园.简明精神科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1.

[3]喻东山,高振中.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7.

[4]韩丽霞.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0例随访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5(2):153.

第8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的经济负担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特点。而这类病人的康复往往以家庭为主。

康复的目的

首先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其二制订计划: 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

1 康复管理内容及形式

1.1康复前由主管医生向患者做心理治疗,个别交谈,并进行NOSIE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心理因素等指导,在训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 多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并指导其处理好各 人际关系;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在社会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信任度;并对患者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2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包括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监护。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激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

1.3让家属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及全面康复,通过功能改善及环境条件改变促使患者日后重返社会,而力争成为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有用之人。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进患者康复。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分清康复的人群

不管是年龄或性别其康复管理均达到70%,康复人群越多效果越好。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都要使病人和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危害及健康度生活方式。对于急慢性患者除了长期按时服药,还要合并康复治疗半年以上是非常必要的。正确认识抗精神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更好的对精神病康复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发挥心理协助系统的作用.必要时应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消除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反应。

3 体会

第9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行为疗法;精神分裂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82-01

近年来,行为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护理康复中,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笔者现就国内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方面,对应用该疗法的临床研究评价综述如下:

1行为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探索

1.1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该疗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见效快、临床效果显著。王氏等将6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32例和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治疗组32例进行对照研究,其认为整体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明显辅助疗效。贾氏等通过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对照组给予标准精神科护理和一般情感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融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是可行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有较大作用,可更好地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龙氏等通过对2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研究组各项评分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精神症状的改善比对照组更快。而且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改善更明显。邓氏等通过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来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结果至第8周末,治疗组PANSS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1.2阳性强化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近年来,大量的学者也在积极的探讨阳性强化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的临床疗效。刘氏等通过对80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l0个月代币强化行为疗法观察,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总体评定量表(GAS)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结果显示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可明显矫治住院女性精神病人因病态心理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改善和强化病人接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威氏[7]通过对40例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3个月奖励行为疗法的干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病人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以及个人整洁的因子明显提高。肖氏等对40例平均病程19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奖励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来评价该疗法对慢性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治疗六周后病人话动交往增加,意志要求增强,有回归社区的需求。李氏等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并实施行为阳性强化训练,对照组只用药物治疗。结果显示行为阳性强化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有明显的作用。

2行为疗法用于精神分裂症各个症状治疗效果的临床探索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和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我国许多临床工作者将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各个症状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陶氏等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l77例,随机分为有无认知行为疗法两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早期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李氏等将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来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其中对照组常规用氯氮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并随后进行为期年的随访。结果认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综合性早期干预措施,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认知功能并降低其复发率。

3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受精神症状的影响,不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难以被家庭和社会接纳,而且由于患者服药依从性低下,导致复发率高,行为疗法能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服药依从性,树立正确的与现实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重建患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应付困难环境的能力。积极推广认知行为疗法和阳性强化疗法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目前我国在行为疗法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临床观察方面,而理论研究却非常少,理论创新则更少,特别是对阳性强化法是否还有更有效的强化模式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②在临床研究方面,对行为疗法的研究也都是集中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是否能在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方面加强研究,值得大家探讨。③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无论是分型、精神症状或者预后的研究均不足,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龙川铁,张研民.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361

[2]邓良华,李耀东,宋志文,等.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02-1703

[3]周卓娅.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精神病人康复治疗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2005,2(1):18-19

[4]刘锋,魏伟,黄妹青,等.代币强化行为疗法对住院女性精神病人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0):6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