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精选(九篇)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

第1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一、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呆若木鸡,死气沉沉,那么什么也学不会,何谈创新?相反,如果老师们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兴趣,使他们达到了那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摒弃陈腐观念,融入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法和学法并非一样的,其中,学生的学法比教法更重要,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打破学生的思想枷锁,还学生一个海阔天空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从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放手让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猫的故事》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老猫把四只小猫转移了,是怎样叼走的?叼到哪里去了?它后来的生存环境怎样?今后的生活是否一帆风顺?材料当中并没有介绍,但学生的心中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就叫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去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好主人,快乐的活着;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坏人,遭受种种磨难。这样一来,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总之,我们要敢于冲破语文教学中的牢笼,正确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由于学生不敢挑战权威,常常对书本上的专家的观点不敢怀疑,总是千方百计地去领会它,死记它,不敢课本上的说法,甘做知识的奴隶。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课本中的缺点,大胆质疑,敢叫板权威,勇于探索,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知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要树立起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抛弃旧的师生观,遇到问题应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优良环境。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使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避免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拥抱知识的大海,获得人类的丰富宝藏,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透视所学过的知识,敢于从貌似正确的问题中敏锐地发现不合理因素,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思路。

四、标新立异,激发创新精神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立意新颖,就是能把作者自己思考的精华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把作者自己对某事物或某问题的独到的感受传递给读者。新颖的立意是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的结果。苏轼有一首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就是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结果就不会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例如,作文时写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2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 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 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

第3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 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3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 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第4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创新教育;价值

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安排一个或若干个可供学生个人或群体参与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形关系,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组织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规律和结论,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教学快速稳步发展。本文重点就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为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需要在良好教学气氛下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在老师创新意识的感染下,学生会更加容易地获取数学知识,更容易塑造创新能力。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式。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教与学的多元互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进行积极思索。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初中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非常常见,当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脱钩是非常普遍的,时间久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入数学教学中来,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氛围轻松而又和谐。我们生活中许多事例都可以作为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良好载体,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教会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将学生常见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教材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很难从中看到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动脑思考,对数学教材中的结论进行探索,去寻找前人发现数学规律的脚步,用自己的方法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验证,可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些数学规律,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同时又使他们掌握了认识知识的方法,塑造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这个定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探索性学习:

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是对创新教育的有力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可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使创新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少儿舞蹈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例说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论如何在教学管理中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观念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和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古桑旺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新课程改的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内涵,它明确指出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因此,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9-01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提升自身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观念。发挥着新课改的主导作用,凸显小学生为主体地位,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的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方法,以及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理论、数学概念、解题方法。用小学数学中的“大、小、多、少;有限、无限;正比例、反比例”等帮助学生建树对立统一观点;用数学知识中的相互联系、依存、作用、促进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明白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思辨意识得到强化,思想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任教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进步。

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好又快;在作业练习时,看淮书写仔细认真、工整规范;在课堂学习时,看谁聚精会神,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强调动手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

五、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6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并有不少心得体会见诸报刊、杂志,供史学界同仁们互相学习,相得益彰,无疑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评价创新历史教学?下面我结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望同仁专家斧正。

1 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

1.1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严重弊端。创新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而言的。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弊端表现在:教学观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老师难教,学生厌学,重知识轻能力,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忽视历史教育的资政功能,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时代的要求,呼唤历史教育必须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不期而至,而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升级换代的经济。21世纪的科技是以探索和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探索是发现新知识领域的过程,创新是扩大知识利用,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知识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任何高科技术也都失去了意义;反过来,知识经济又是一切为了人的经济。

2 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点

2.1 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参与性特征。传统历史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而创新教育它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主参与,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协作者。

2.2 历史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里的开放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环境的开放,境的开放,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教材观点)的开放,传统历史教学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封闭式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以教材为准,不得突破教材的观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作业就是重抄教材相关段落的内容。而历史创新教育虽也离不开课堂,因为现实中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但不再是唯一的阵地,学生可以深入社会实践,参观历史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一些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持不同意见,比如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它造成了中国落后,这一点置疑是对的,但我们也认为它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科学制度、洋务运动等的评价问题均鼓励学生突破教材观点,大胆创新。

2.3 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传统教学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在书上,教在书上,学在书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努力划杠杠,“背多分”,上大学,成为教学模式。而历史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有理论,又能实践,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而历史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决定了这里的实践不是要求学生重造历史,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是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去解释、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3.1 教师必须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进行历史创新教育的关键。由“知史应试”转变为“励志发展”,由“高分升学”转变为“学会学习”,由“老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体验”,由“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平等”,由“分数至上”转变为“全面衡量”,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观念。

第7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师承;创造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开始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世界万物、表述内心情感,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传统教学中“师徒传授”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直接原因,“师承”教育最大的弊病是用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来指导学生,这种固定式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代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学院教育如何在坚持“师承”的同时加入创新理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作出思考。

一、“师承”观念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父子相传为主。《礼记》学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彼此通过交流工艺技巧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百工美术教育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教育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开始,就始终体现出“师承”观念的重要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师承”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师法的归纳总结。

师徒传授制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虽然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使师承式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时代演绎,但是当今艺术专业小班级授课、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精髓,体现了人文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师承”观念的演绎与应用,应成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方法体系的关键。

二、现代美术教育应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传统的“师承”教学方法依然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师承”式教育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制约了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造成了我国艺术教育出现僵化保守的弊端。现代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将“师承”观念与“创新”相结合,即达到师徒传授解惑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革新的永恒基础。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时,寻求新的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方法发展的新思考

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基本功的训练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汲取外来艺术教育经验,如何判断国际现代艺术流派的正负影响,并有选择地吸收,特别是在现代以电脑为新的艺术手段的信息、数字、网络时代,如何处理艺术与时代科技间的关系,独立自主地创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界,美术教育界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课题。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

和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情况:1.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行政体系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则相对边缘化;2.技能训练始终是必须的,一名造型类的学生从考前培训到本科阶段,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都需要接受不间断且严格的造型训练,而艺术观念的拓展则相对较少;3.即使是美院的学生,一部分人在毕业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

所以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新的教育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也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艺术教育“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教育从本质形式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图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振兴国力,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艺术发展史就是艺术创新史。艺术“创新”与“师承”对现代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改革应倡导艺术“创新”与“师承”的精神,采取现代的综合性教育方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创造性活动环境,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第8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 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基于决策能力培养导向的军校教育质量提升创新思考 如何提高军校学员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 关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析 提升微课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 弘扬党校文化,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是提高党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 年检在网络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与思路 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 实施教员素质提高计划,为提高士官教育质量奠定人才基础 如何提升中学语文创新教育质量 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创新五个育人载体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管理,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升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学员能力素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如何提升教育质量 军队任职教育对专业教员能力素质的需求与提高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罗杰.谈教员教学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2010,(9):38-39.

[7]郭世海,张彩霞.优化课堂教学?摇提高授课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161.

[8]赵俐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兵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0,(11):196.

[9]孙建国.加速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N].报,2009-11-05.

[10]方鹏.论军校素质教育与教员素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12.

[11]曲炜.论军队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J].继续教育,2008,(12).

第9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45-02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1.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1.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1.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3.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3.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4.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

4.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

4.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4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陕西省教科所崔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4]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