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第1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个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共勉。

一、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因此,我认为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这种教法已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所以历史教师应尽快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3.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第2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一、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的创新精神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效果。当前的历史教学绝大部分还是过于因循守旧,冷落创新。历史教师大部分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牢记一些历史知识,过于重视理性因素,而人的意志力、想象力、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大多被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健康发展被人为冷落,进而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开发出来。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历史教师本身创新势在必行,如何创新?我谈几点感受:(一)切实研究学生,真正做到因个性施教。抛弃传统教学中注重群体忽视个体泯杀个性的做法,要科学掌握学生的动态心理和基本的个性特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承认、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既要统筹全局又要突出个体。(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探索历史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的压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平等对话,和谐自由、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三)教学方法要常变常新。教师要采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充分开发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无论你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还是讨论教学法,历史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求我们的教法应加强设疑置难、启发诱导、分类归纳、纵横联系、分析比较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加强历史和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历史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进行教改实践,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并且要关注和从事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

二、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克服中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学生感尤为重要

中学生学生感的表现为:一是学生以教材的叙述进行被动的思考。二是依据教师的讲述和课堂笔记进行教条思维。学生感导致中学生对教材和教师过分依赖,教师与教材的绝对权威观念严重影响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培养。事实上,创新精神养成的最好动力是个人发自内心的兴趣和主动的求知欲。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就必须克服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学生感。如何克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方法很有效:第一,重视自学,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经过思考获得的观点。教会学生自己看课本,做读书笔记,自己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自列读书提纲。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讨论式教学,以活跃学生的多向思维。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可达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要优化组合,形成完整体系。第三,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具有广泛性、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优点,它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给学生以思维的主动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积极的个性心理。

三、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历史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就会才思敏捷,容易产生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历史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要勤分析多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诱导他们通过他们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要重新构建课堂角色结构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课堂绝对权威的领导者的地位,必须在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历史课堂师生角色结构。这种构建具有以下含义:(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新确认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的角色必须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己学习的主导。历史课堂教学应将教师讲解为主转为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教师只能起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身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有主导自己学习的潜能,应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保姆。(二)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组织学生有序学习、协调学生关系、维持课堂秩序,以激发、点拨、启发学生为职责,营造学生间、师生间自由自主的讲与学的氛围,要彻底抛弃以教代学。

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如我在教“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后,为什么不杀他反而把他释放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我就当众表扬了他敢于提问的精神,然后围绕着“究竟是该杀还是改放”,“怎样解决西安事变”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罪该万死。有的同学反驳:确实该死,但当时日寇侵略,形势复杂,将他释放有利于团结各方面的抗日力量。有的还联系电影内容加以引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我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分析杀蒋和放蒋的各自的利弊,从而让学生对我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要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就应该从教师自身抓起,同时克服中学生的学生感,激发起学习兴趣,还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我相信培养的学生就不会是“书橱”而是有能力的英才。

参考文献:

[1]《苏联教育理论精选》

第3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32-01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

这种创新必将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笔者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第4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一、营造和谐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德国教育家海纳特也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和平、和谐、民主而又充满自信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自觉、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无所顾忌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作为教师,要满怀期待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功,用亲切的话语同他们交谈,用信赖的目光注视他们,使他们觉得老师给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另外,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不遗余力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应及时的给予鼓励,使其增强信心,激发其学习、创造的欲望。

当然,还可以建立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杨振宁曾经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充分强调了合作精神的重要。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切实为学生搭建全体研究、协作交流的平台,提高所有同学的参与力度,是同学们共同操作,相互讨论,运用不同方式探讨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大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情商

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20%归于智商,而80%收情商影响。情商是指人的人格素质,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它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由自我认知、自我超越、自我控制等组成。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能力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序,情商略低的学生,会表现出意志不坚强,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冲动,悲观、孤僻等,对此,教师要善意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三、要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想象力丰富与否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甚至是“胡思乱想”,这样才会有奇思妙想,另外,还要注重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民主、愉悦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释放出生命中的无限想象力。

四、为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第5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 劳动课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劳动课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创新意识的开发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

1.佳作欣赏,激发创新热情。

如上《制作拼盘》一课时,我先拿出一盘色、形、味俱全的凉菜――拉皮黄瓜,让学生鉴赏。学生面对这如工艺品一样的拼盘,十分好奇,纷纷问我:这盘菜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于是我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让学生自己看书,考虑《制作拼盘――拉皮黄瓜》需要几步完成,每一步都怎样做,这样变以往让学生硬性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生很快地做出一盘盘颜色、刀法、口味俱全的拼盘。从颜色搭配到造型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好后,分组品评鉴赏,看哪组学生的拼盘做得既美观又味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赞美,都十分高兴。

2.熏陶感染,体会创新乐趣。

如上《洗小件衣物》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儿童愉快劳动的场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儿歌,让学生边劳动边唱。同时小组进行比赛,先看哪组学生能把衣服洗得既快又干净,再看哪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奇思妙想,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巩固劳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3.直观演示,增添创新乐趣。

劳动课的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电化教学、实物、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学会操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上《制作花环花束》一课时,我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花环花束,让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制作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强调让学生不拘于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自己动脑想,看制作花环花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能想出哪些粘花环花束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新颖别致、花型各异的花环花束。随后让学生手举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花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昂头挺胸地走到前面来,把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面对同学那一句句赞赏的话语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兴奋不已,增添了劳动乐趣。

4.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在质疑问难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在教学《编结网袋》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只编好的精致网袋,然后问:“如果你是厂里的工人,你会用到哪些材料,怎么来织?”这一问激活课堂,学生产生疑问,究竟需要哪些材料?然后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需要金属圈、长纱绳、剪刀和粗绳等材料和工具,再对教学过程进行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编织网袋的步骤,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强化。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能随便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或“我和他一样”之类的话,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想法也不同,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二、创造环境,大胆创新

1.课内亲身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重要的。从课堂环境说,应为儿童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比如讲《修剪篱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绿篱边,让他们仔细观察从外形看有什么特点?同时亲自动手修剪绿篱,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说绿篱除了常见的梯形外,还可以修建成哪些形状?学生集思广益,想出把绿篱可以修建成城垛、波浪、孔雀开屏、大熊猫、球形等,从而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

2.课外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课外环境说,鼓励儿童自发地成立课外手工制作小组、家务劳动组及园艺组课外小组,每月举行一次各小组成果展评,看哪组学生的作品最优秀。

这样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3.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奉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的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只有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仍以《剪窗花》为例,一张正方形彩纸,折成与它面积的八分之一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共有多少种折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手段或投影、视频展台等现代手段示范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他多种方法进行折叠;《做毽子》可将两种毽托与毽毛的结合方法图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其他结合方法。技能在于训练,知识在于探索,知识是简单、快捷操作的一把金钥匙。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在宝贵的40分钟内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4.展评欣赏,延伸创新。

第6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关键词】小学 英语 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

从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展情况来看,虽然积累了诸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文中主要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现存的教学问题,及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英语基础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因素。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开展高效英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教师需要及时予以重视。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英语兴趣激发的价值性,才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英语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科,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又比较强,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展开情境教学。

如:教师在教学朗文新概念小学英语第一册《A cup of coffee》这一课时,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一段较为抒情的音乐。在舒缓音乐旋律中导入课堂教学。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 How does Ann like her coffee?

CHRISTINE: Do you like coffee, Ann? ANN: Yes, I do. CHRISTINE: Do you want a cup?

ANN: Yes, please, Christine.在此N学习情境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的同时,有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学生会自主运用自身所学参与对话,进而逐渐获取成功的体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有效转变了教学状态,同时进一步发挥出自我创新思维。

二、积极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过程中,需要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合作学习,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学习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进而自主构建科学完备的学习环境。只有外部学习环境设计的合理,学生才可以充分发挥出自我学习潜能。

例如:教师在教学朗文新概念小学英语第一册《Excuse me!》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进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预习本节课的英语单词及阅读内容,积极解答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解决学习问题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演绎教材中设计的情景剧,并要求学生自主添加创新性元素,结合实际语言能力,自主设计故事节。一段时间后,各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场表演,情景剧故事情节存在诸多区别,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也令人惊叹不已。此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论述过程中事物分析角度也各有千秋,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创新能力的同时,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

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为学生真实具体的展示其知识。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有效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电子白板。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诸多真实有效的语言学习情境,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朗文新概念小学英语第一册《Our new neighbour》这一课时,Nigel is our new next-door neighbour. He’s a pilot.He was in the R.A.F. He will fly to New York next month. The month after next he’ll fly to Tokyo.利用教材中给出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将其对话进行填充。若是学生出现思路错误,教师需要及时予以纠正。要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其知识。若是学生很好的将其知识进行内化迁移,教师则更加需要表扬此学生,并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为学生自主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以此来不断密切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课外英语学习活动作为辅助教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课外英语活动并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性教学,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根基创新活动类型。在实际编排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侧重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英语学科教学要求,选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朗读比赛、书写大赛、英语表演比赛等。通过有效开展此类课外活动,有效巩固学生英语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创新”的“新”与“旧”相对,意味着发现和超越,意味着打破常规,发人所未发。然而,“ 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对性的,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于创新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和绝对化。很显然,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要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其实往往只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教育者对此应该采取积极的评价,只要这个“发现”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相对于学生的已知领域的创新。肯定这种“相对创新”无疑能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做出超越他人的真正创造。可以说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教法创新为出发点,教法创新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新颖,而必须体现出实质上的先进性,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传统的师生观念仍束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以为只有拉大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树立教师威信与地位的思想普遍存在,形成了教师在课堂上严肃有加、下面学生鸦雀无声的局面。教师与学生明显缺乏沟通,学生不会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提出质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被限制,以至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为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学习,自觉磨炼意志,积极投身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渐成熟。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教师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看问题,怀“童心”想问题,以“童趣”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俗言“将心比心”,你对学生好,学生心里自会知道,老师必须遵循善意尊重的原则,明确自己是为学生服务,且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如此,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坚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于遇到的问题,能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的,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可以从旁引导,但不要包办代替。这样学生在问与答、再问与再答之间,悄然形成了一种辩论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也不妨参与其中,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辩论。 ??趣味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与学生距离较近,课堂引进这些问题,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聚焦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要组织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可通过组织辩论会、演讲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等活动,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而且能够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二)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一)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二)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少先队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第8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自然教改泰斗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以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当然,学生的这些表现可能不够成熟,但教师要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自然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自然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自然教学追求目标。

1.注重于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第9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本文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入手,着重探讨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 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

所谓德育的教育,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其乐无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那种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感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为好学生,反之则是“坏学生”的评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仅仅以学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 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革操行评定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 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