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生物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生物教学建议

第1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实践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生命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科领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已经广泛渗透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首要、重要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知识点较多,而且内容抽象、难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是几乎所有分子生物学教师的疑惑和难题。同时,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学科的专业主干核心课,已经引起大专高校的强烈重视。由于该学科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其教学方法和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总结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主要讲哪些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子生物学课程是以遗传的中心法则为主线,由DNA RNA 蛋白质这条主线贯穿整本教材(见图1),DNA作为第一主要层次,包括DNA的结构、DNA的复制等内容,每个层次都有相关章节内容。基因表达内容是以前面知识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知识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是前后相互贯通、环环相扣、由浅到深,每个章节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前一章节是后一章节内容的铺垫。所以要想学好分子生物学,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

2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研究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遗传规律。它涉及的概念、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应用实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学生对这些抽象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很容易产生犯难或畏惧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等优点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和规律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图像形象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且易理解的知识。不仅软化了学生的疑惑和不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DNA的结构、DNA的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光凭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方式以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给学生以真实感,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和接收所学的知识难点。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验教学与理论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安排最基本、最常用、最基础的实验内容,如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总R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等实验技术。每个实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在操作过程中给学生详尽的解释具体步骤的用途,同时解释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如何配置溶液,而且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步骤。并且将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课本的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得以掌握。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这项措施就是为了满足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提出新的创新项目,在老师辅导下,亲自写项目申报书,亲自设计项目内容,并且亲自操作,来完成项目。这些实践培养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风意识,为将来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做准备。

4理论知识与现实事件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内容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举一些现实事例或日常发生的话题,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会引起编码蛋白功能的变化时,血红蛋白基因的一个碱基突变,引起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使血红蛋白由正常球形变为镰刀型,进而失去或降低运载氧的能力,出现贫血症状。再如DNA的超螺旋结构,如果DNA处于伸展状态,那么人的DNA长度可以绕地球旋转一周,而实际上DNA处于超螺旋压缩状态位于小小的细胞核内。所以用形象的实例和比喻学生就容易理解难懂苦涩的理论知识。

老师可以将自身科研内容和权威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到所讲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懂得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的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5结语

分子生物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再用举例和比喻会使教学效果生动有趣、容易消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揭示实践内容和现象,启发学生挖掘生命现象的科学本质。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枸杞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基因的研究》,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李松,葛飞,陶玉贵.生物工程类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53-55.

[2] 朱红威,邵菊芳,冷云伟.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学,201l,39(4):2512-2514.

[3] 王秫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01-102.

[4] 准亚红.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62.

[5] 郭晓丽,吕亚慈.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3(78):143.

[6] 李燕,李绍青,刘新平,等.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58-60.

第2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实验:教学

一、 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进入实验室后,一部分学生不是先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而是急于动手,无心听从教师的指导,急于摆弄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还有部分学生做实验时急于求成,无视实验规则和程序,从而使整个实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二、 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可使学生由强烈的好奇心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机。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使用显微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可以用显微镜示范,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做其它实验时,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讲清仪器药品的性能!规范化操作的要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防范,使学生心理上起到“免疫”的作用。从而加深印象,或者讲明错误做法带来的后果,学生做起来会更加注意。

三、要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之间,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意志品质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做实验时随意性较强,觉得好玩就做,不好玩就不做,高兴就做,不高兴不做,兴趣忽高忽低,有的甚至在实验室中东跑西窜影响其他同学。针对这种情况,约束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

2

关键。教师要设法激发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应有的学习动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的去完成实验。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剪刀、’解剖刀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五、做好实验小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六、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第3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一学生;障碍;教学建议

初高中物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初中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多感性少理性,知识结构单一。而高中物理课本给出了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表达简明而准确,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新教材虽然减小了难度,降低了学习梯度,但从习题要求的能力来看,要求仍然较高。这样,就在初中和高中衔接中出现台阶,造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就这一现象及教学方面的建议谈谈笔者粗浅的认识。

一、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分析

(一)学法障碍

初中物理教材仅仅是记结论,解题套公式,这样,虽然暂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久而久之,却忽视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养成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不良习惯。进入高中,面对的是概念和规律的准确与综合应用,学生仍然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就抓不住实质,常常出错。如:“桌面上的课本所受到重力的反作用力是哪个力?”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认为是“支持力”,忽视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性”。

(二)心理障碍

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听课效率低,有问题不及时解决以致越积越多,由此产生不良情绪;还有考试成绩过低等因素,造成学生自信心下降,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最终放弃物理。

(三)能力障碍

1.学生在初中大多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或生活生产中认识有关概念和规律的,造成有些学生对某些物理问题认识上的片面性,形成思维定式,出现思维障碍,严重影响了在高中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及准确应用。遇到实际问题,常受“经验”的影响,凭“直觉”下结论,妨碍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等能力的提高。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台阶,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由现象追溯物理规律、由物理过程寻求定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对于只有形象思维或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上一个高的“台阶”。

2.在物理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常常设置在一定的应用情景之中,多数学生由于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不能够从物理情景中挖掘出隐含的已知条件和判断物体所处状态的特点,难以确定所用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以上种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教学建议

(一)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或意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内容,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切忌死记硬背,遇到问题生搬硬套或凭直觉、想当然地下结论。

2.学会审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平时除了提醒学生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和观察等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审题时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弄清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其次,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及其特点,据此确定解题范围。最后,挖掘隐含在文字中的已知条件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以上的判断,选择具体的概论或规律解决问题。

3.通过比较、归结等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框架。高中物理主要内容学习各领域方面的初步知识,各个知识点并非孤立,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利用章小结、总复习的机会,把节与节、章与章的知识点通过框架的形式,描述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有机的知识网络。遇到问题,便于迅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等能力。

(三)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高中教师工作任务重,大量的时间花在几本教科书和一堆作业里,很少有时间继续学习。时间久了就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教书匠。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始终要想着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总之,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一是考虑学生原来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考虑学生能否及时地从初中的学习状态中调整过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同时,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小步子,快节奏,逐步让学生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第4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改革;有效课堂;解决问题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是照本宣科,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爱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包装袋上的数据,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数据的意义和对人体的伤害,最后请学生代表谈谈在以后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理论与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能更直观形象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使学生的手与脑“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生物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主渠道。但现在每堂课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却多的讲不完,如何用这有限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效课堂不仅仅是对老师提出的苛刻要求,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诸行动,真正让学生和老师受益。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只有课前做好有效备课,上课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课后做到有效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而学生要想上课一堂课,要抓住课堂重难点,需要做到课前有效预习、上课做的有效听课,有效思考、有效提问,课后做到有效复习,才能取得期许的课堂效果。

1有效备课和有效预习

有效备课要预判“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说这样的动词。对教材有效利用,并“深度开发”,多拓展课外知识。对教材内容适当的重新选择、组装和排列,教师上课必须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效预习要求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全面掌控,对老师要讲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预习的时候应尽量用我想知道,我认为这样的动词。对教材上的知识要有选择性的使用,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装饰的绿叶,也就是学生要相信教材但不能完全的依赖教材。

2有效讲授和有效听课

有效讲授就是上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创设情境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跟随老师的节奏很快进入角色。讲课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们往往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效率,老师上课反复强调和复述的知识点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有效讲授要求教师控制过渡语和教学节奏。例如:在讲授本堂课中的重要知识点时可以提高语调,也可以是稍作停顿,引起学生注意或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过度语要简洁,不必要的地方避免长时间的停留。

3有效提问和有效思考

曾经的“满堂灌”现象少了,但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学生也仅仅在形式上参与到教学中,归根到底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教育。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和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学生才能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点,才能达到课前所预期的效果。当然提问要有层次感,要向全体学生发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恰当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和理解知识,反之会混淆学生的大脑。

4有效倾听和有效地提问

教师要要放下架子,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线性动物蛔虫,它的哪些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大多学生还不能完整地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适时的引导、追问。老师的积极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直在关注她的回答,相信她,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此外,激励性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也是新课改对生物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5有效反思和有效复习

反思不仅仅是老师,其实学生也需要。教师反思不是传统的补差,而是寻找解决策略,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素材。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又一次的课堂再现,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就是一次课后复习过程,何乐而不为。这些不成熟的建议也是站在前人的背榜上,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路还很漫长,今天我也只是把前人留下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1]唐英禄.初中生物教学经验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黎杏新.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的若干心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第5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生物制药工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9-02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应掌握各类生物药物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理论、原理、工艺过程和制剂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与临床用途。因此,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颇广,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通过二轮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有许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讨论。

一、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

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讨论的重点是各类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原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产的中下游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产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生物转化任务,或能分析工艺技术文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制备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根据此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要与本科院校的大纲有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特色。

二、针对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为抗生素药物;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第四部分为生物制品。考虑到各部分的难度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知识点的重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职业岗位,适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任职的要求,并结合相关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用人标准来选取内容,兼顾理论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点讲解青霉素,包括其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及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而其他三类抗生素采取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不错。对于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采取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因为本章内容是一些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关注,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高深的前沿知识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节的处理上采用了课后自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学习。整本教材涉及发酵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侧重在下游技术与工艺,因为同时开设了一门发酵工程的课程,在发酵工艺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所以为避免重复,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下游生物制药技术。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曾使用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香君主编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该教材为使学生对生物药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尝试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放在一个系统中介绍,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注重反映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教材的编排结构清晰,工艺典型,每一类药物举出代表性的例子,重点较突出。应该说作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错的。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材内容偏多。我们的理论课时是48学时,在此学时内要讲完全书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是有难度的。其次,教材部分内容偏深,学生难以理解。比如,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九章单克隆抗体等章节,理论较深奥,知识比较前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再次,典型工艺中,关键工序的基本原理没有讲解,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培养定位不同,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得不深不扎实,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因此很多工艺原理理解不透,实践时出了问题也没办法分析和解决,同时由于不懂,学习兴趣和热情锐减,极不利于教学。如果每一步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课时又不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和特色的生物制药工艺教材。教材要求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侧重典型药物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生产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上游技术。目前,我们课程组已经组织老师自编了教材,将作为校内教材试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修订完善。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属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典型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生物药物实际工作岗位群进行设计,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如“MS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如“谷氨酸的制备”,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后续的专周实训中,适当穿插“岗位模拟”形式授课。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改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现场点评等,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适当引进生物制药教学仿真软件,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内容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利用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其实验环节的设备投入。要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的教学与设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体现生物制药工艺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选择上没有体现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属于本课程的实验,比如碘值的测定,酸价的测定等应是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更为恰当;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与大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好本门课程是非常必须而且实用的。因此实验课应尽量与工业大生产结合,模拟工厂大环境,做一些对将来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实验。

要教好生物制药工艺这门课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生物制药工艺涉及的内容多,知识更新快,要上好这门课程就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学校成立课程小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泛,每个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担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成立课程小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课程小组的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师下企业学习,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有用的知识,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以上仅是笔者在二轮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具体实施及成效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总之,2l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并由此而拉动该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要,都促使我们对现行的《生物制药工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邹祥,胡昌华,刘雪梅.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微生物学报,2006,33(1):166~168.

第6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一、题目解析

第1题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 核糖体是不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A错误.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群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

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C错误.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进行着光反应和暗反应,所以既有CO2的固定也有ATP的合成,D错误.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结构、组成与代谢,全为关于细胞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能力要求为识记层次.

第2题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离子泵参与的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可判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时会缺氧,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C正确.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的活性下降,降低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D错误.

所以答案为C.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考查学生通过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

第3题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为了确保酶的活性,酶与底物反应时需要在缓冲液中进行.酶活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所以酶与底物混合后要计时.所以答案为C.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酶活力的测定,要求学生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实验的能力.

第4题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线粒体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合成大量的ATP,A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能量代谢,学生需要掌握ATP的产生场所、过程以及应用,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

第5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A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可循环利用, 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C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过其调节能力,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生物学原理评价一些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第6题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 发病率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患者数量与人群总数的比值,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其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男女中均存在正常的携带者,X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女性中存在正常的携带者,A、B、 C错误.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不存在携带者,其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相等.所以答案为D.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人类遗传病及基因频率的概念,要求学生运用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为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建议

今年高考题的指导思想是平稳过渡,稳中有变,具备下列特点:考查知识点均为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淡化计算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实验操作、获取信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必修1的分值占比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

(1)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少做偏题难题,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一定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第7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生物科学 教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基地,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质量。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纵观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我们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等方面有针对性做出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①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均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革。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生物专业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往往脱节, 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所以,高师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根据中学生物学教育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素质。

1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教学素养

(1)高师生物专业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体现拓宽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②。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涵盖量大之外,不仅涉及原来已有的各门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新的前沿性学科,如: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许多反映世纪生命科学进展的新内容。据我们对12所院校高师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在总课程方案中占40%~49%,在专业课程中基础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等)占有大部分的比例,例如,植物学开设课时大部分学校在120-160之间,而分子生物学仅仅开设34~51课时。显然这种课程设置与中学生物课程要求不相吻合。因此,生物专业课程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须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相关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拓宽知识结构、精化基础课程、扩充现代生物学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生物学前沿内容。如分子生物学进展、基因工程进展等,同时要注重开设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总之,要以生物新课程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可以说高师院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这一点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例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积极地运用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可是,在高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学,一言堂教学,学生对什么是探究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了。众所周知,在高师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技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师范作用。这就要求高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学生单一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方式,改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开设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等。运用探究式、发现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

(3)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指出:“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生物新课程改革重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③。尽管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在实验教学中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以后,实验教学改革更是不断深入。但就目前而言,高师院校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形式单一,主要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很少有探究性实验;二是内容陈旧,大多是过去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很少有现代的,反应科学进展的实验内容;三是实验开出率不够,不能满足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由此,我们认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要适应新课程,就要相应的改革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上,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究型实验的比例;减少传统经典实验比例,增加现代生物学实验比例;建立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和设计实验相互协调、相互照应的实验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理念和STS教育的要求,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在实验课程设计时还需要在原来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要掌握实验教学能力,不只是会做实验,还要准备实验。所以,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活动,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建立开放管理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验以及与中学生物学相关联的实验。

2 改革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10%~15%。大多数学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三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涉及面宽而内容广泛,理论基础薄弱,脱离教育实际,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三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量大,导致课时浪费,教学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课时比例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注重强调学科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衔接性和三门课程的独立性,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教育信息。注重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不断渗透新课程方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加反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信息、新经验、新技能的内容,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生物教师打下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增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使学生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本领。开设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技能素养

高师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所以,高师课程方案中均把教学技能课堂训练和教育实习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来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所以高师院校也必须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认为,要想适应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首先要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师的新要求。目前,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形式化,强调了过程而没注重质量;二是形式单一,仅仅按照教学大纲的时间安排指定学生到某一个学校渡过某一段时间而已;三是时间分配少。我们认为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注重以下改革。教学技能的培养要课堂教学与说课训练两手抓。课堂教学技能要渗透在教学理论课程中,在进行某一教学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说课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意义在于要说明怎么样教好这节课。通过说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实习方面主要是改革教育实习方式 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改革。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均安排在8周左右,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期。我们建议:一是增加实习的时间,可以由现在的8周延长至半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教育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三是改变教育实践方式,加强和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尽早让学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和参与教学实践,采用顶岗支教既能帮助解决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切实的锻炼了学生。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式教育实习相结合,课程安排实习与顶岗式教育实习相结合;个别指导实习与全程跟进式教育实习相结合。在这种实习模式中,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转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职业情感。

基金资助: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皖高教20100680

注释

①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63-265.

第8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物质鉴定;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88-1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是高中生物苏教版《分子与细胞》中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生物实验。高一新生的思维方式正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通过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精心组织该实验,会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徒手切片技术、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操作、水浴加热等,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该实验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整体操作难度较小。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同时加强实验的探究性和实用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现对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还原性糖的鉴定

雪梨、苹果、白萝卜、白萝卜组织液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但是也各有特点和区别。苹果组织液必须新制,否则因为苹果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使之很快氧化呈褐色,影响后面实验颜色的观察,尤其是根据实验正常进度,本实验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初秋进行,氧化酶的作用速度更快,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反应产生的颜色掩盖,这样给实验材料的制备增加了麻烦。经实验,一般雪梨、白萝卜、白萝卜组织液实验效果较好,不仅本身原液无色较透明,而且放置时间较长而不变色,但是其中梨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从实验效果和经济条件来看,选择廉价易得的白萝卜,用其制备的组织样液如果当天用不完,可以储备起来第二天使用,不变色而且仍然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例如,选择较便宜的白萝卜做实验材料。将白萝卜切成小块,放入简易的手压式榨汁机中,通过旋转挤压制备组织样液,一般一组只需一块白萝卜,一节课10个实验小组只需23个白萝卜,而且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动手制备组织样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加对照组:A组:5%葡萄糖2mL+斐林试剂2mL;B组:白萝卜组织样液2mL+斐林试剂2mL;水浴温度为90℃左右,实验现象即可较快出现,节约时间,和沸水浴相比,危险性较小。A、B组对照说明白色萝卜中富含可溶性还原糖。

二、脂肪的鉴定

核桃、蓖麻、花生、松子种子脂肪含量较高,理论上都可以作为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但是核桃果皮坚硬、取材不太方便、细胞中脂滴多,蓖麻种子又比较少见。花生种子常见,而且种皮柔软、脂滴少一些,干燥的花生种子需要在实验的前一天晚上开始浸泡,所以比较而言,选择花生种子比较适宜。松子的脂肪含量要比花生还丰富,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供有条件的学校选择使用。定性实验中只要有特异的颜色反应,就能确定某种物质是否存在。为了增强实验的对照性和说服力,建议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植物油来,使油滴漂浮于水面,再滴加一滴苏丹Ⅲ染液,马上就可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油滴。

例如,在选择花生作为实验材料时,最关键的是徒手切片这一步。建议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切片时应臂部用力,而不是腕部用力。3个手指捏住花生种子时要注意食指低于种子,拇指低于食指,然后水平拉片,这是保证不伤手指的关键。切下的材料愈薄愈好,拉片时刀片与种子切面最好有一点角度,这样在切下的材料最薄的一侧就只有一两层细胞了,观察这个部位的材料细胞中橘黄色脂滴非常明显。

三、蛋白质的鉴定

豆浆、牛奶、鸡蛋清等都是常用的材料,但是豆浆、牛奶都有严重的白色浑浊,影响后面实验颜色的观察。鸡蛋清无色、清澈透明,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实验颜色反应显著,但是如果用鸡蛋清,必须按要求稀释,否则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实验后易粘住试管壁不易洗刷。

建议将实验材料改为熟鸡蛋清(蛋白质变性后虽然空间结构被破坏了,但是肽链之间的肽键依然存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双缩脲试剂是与肽键发生反应),为了使反应充分,可对熟鸡蛋清进行研磨,课前将鸡蛋煮熟,剥取出蛋白,磨成小颗粒。向试管内加入少量的鸡蛋白颗粒。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震荡片刻。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5滴,震荡。静置2min后,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紫色。用鸡蛋白做检测实验,既消除了蛋白质变性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生成紫色的误解,又避免了蛋清稀释、反应后试管难以清洗的麻烦。实验操作方便,材料准备简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效率,也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通过学生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表明,改进后的实验效果从总体来讲是优于原实验设计的,减少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缩短了实验时间,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改进后由于实验时间充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生活中感兴趣想探究的材料。

第9篇: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兴趣教学质量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农学、园艺等许多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学生正确、严谨、合理、科学地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以及今后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它却是学生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课程。如何让学生不惧怕、不排斥、学好《生物统计学》,是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了自己学习、讲授《生物统计学》的经验,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提出一些想法,以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强调统计学应用的广泛性,引起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统计学》开讲的第一节课时,教师要说明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足够的认识,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及做习题的重要性。同时,为防止学生在学习之初形成《生物统计学》难学的惧怕心理,对本门课程学习产生轻视心理,教师需重点强调本门课程应用的广泛性。如列举出工作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假设检验判断药物的疗效,利用概率论推测体育能否中奖,等等。并指出在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试验资料未经任何统计学处理,仅凭直观比较观测值大小,作出两者之间的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统计结论,这是缺乏生物统计学支持的错误结论[1]。试验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下结论。教师应通过这些实例引起学生利用统计学来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创作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根据数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讲授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科学地设计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提供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的方法[2]。学生应在已学习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合理地进行试验(调查)设计,科学地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从中获得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信息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如遗传学、动植物育种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很多学生只学习了线性代数或概率论,有些甚至在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同时才开始学习线性代数或概率论,这样就使这些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时数学基础知识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以认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对于涉及的数理逻辑避免对其进行严密的公式推导,力求深入浅出,要求学生理解并接受。而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授课时应该强调公式数理逻辑的严谨性,并增强专业的效用和合理性,为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提供保障。

三、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

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都需要学习《生物统计学》,但这些专业的研究对象略有不同,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农作物,园艺专业的研究对象是蔬菜或是果树,而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时,任课老师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举的例子就应与其所学专业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例如,对试验单元的讲解应根据他们各自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别。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单元一般是小区,对于果树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每棵果树,而微生物专业的实验单元则通常是每个培养皿,因此教师在讲授顺序排列和随机排列的各种试验设计时应有针对实验单元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举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四、强调知识点的理解性记忆

统计思维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新概念、新名词术语较多,在讲授基本原理时,对显著性测验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等,教师要尽量避免只交代方法步骤而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统计方法的直观背景、基本思路,以及应用某种方法时应注意的要点尽量作出明确的说明,理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以防张冠李戴,盲目套用[3]。另外,据初步统计,在我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给予编号的公式就达215个,而且有些公式是十分复杂的[4-6]。这些公式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非常重要,可是这么多的公式如何记忆,是一件让学生感到困难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对一些原本应理解记忆的公式死记硬背,照书上例题“依样画葫芦”,按照例题做练习,而并不了解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强调公式的含义、原理,教授学生根据原理举一反三推导出一系列相关公式。如单因素、多因素的各类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平方和和自由度的分解各种试验设计都有各自的公式。只要教师让学生掌握了单因素试验数据的平方和、自由度的分析原理,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其他类型的平方和、自由度公式,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五、改变考试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都以闭卷的形式进行,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为主要类型,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后,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往住在考后数日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全部还给老师”。学生在自己设计试验时,将教师上课所讲的要注意设置合理的重复,对照等基本的试验设计原则抛诸脑后。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要及格、考高分,必须背各种基本概念,记众多的公式,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死记硬背”上[7]。考虑到《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性,教师可以考虑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以具体的试验为例,对学生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结果的分析进行系统的考核,从实际运用上让学生学好《生物统计学》。这样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并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通过实验课的上机考试将统计软件Excel、DPS、SAS、SPSS的运用单独进行考核,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冗杂的手工计算上[2,8]。这种开卷考试可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考前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整理,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笔者也经历了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比较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授课时针对他们的重难点着重讲解原理的根本,并予以简单的例子加以验证,例题由简到难,学生更易掌握。统计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一线教研人员而言,如何学好、教好、用好统计学基础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探索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每一位讲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师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9).

[2]邱小琮.《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09,(2).

[3]丁威,汤静,陈军等.高职高专类畜牧兽医专业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

[4]郝小琴.《生物统计》课采用“一纸开卷”考试的体会[J].高教论坛,2006,(4).

[5]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