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关节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5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以解除关节疼痛,恢复骨关节一定的活动度,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康复的重要部分,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经康复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0~85岁,其中股骨胫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3例,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

康复护理方法

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康复训练决定肢体功能的恢复,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设法消除其顾虑,最终使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训练:在心理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术前功能训练,保持肌肉张力,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锻炼方法:屈曲踝关节,足趾关节3秒,自然放松3秒,再背伸3秒,大腿前后部、臀部肌肉同时收缩3秒,再舒张3秒,反复进行,每日3次,每次做10个。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方法:取仰卧位,适当抬高头背部,将便盆置于臀下,同时配合轻柔腹部,适应床上排便。指导床上扩胸运动,进行深呼吸、咳嗽,增加肺活量,预防坠积性肺炎。防止褥疮发生,利用床上拉环做抬臀收腹活动,每日10次,按摩受压处2~4小时1次,每次15~30分钟,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系列训练程序。

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1~3天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抬高20°,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为避免患肢髋旋转,在患肢外侧垫入约10cm厚的软垫,髋膝关节稍屈曲,并穿丁字鞋固定[1]。第2天,撤除外垫,患肢尽量伸直,继续穿丁字鞋。第3天,为了保持关节稳定性、肌肉张力,防止关节、肌肉萎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方法:绷紧大腿肌肉约25秒,再放松,每小时5~10次。臀肌收缩:取仰卧伸腿位,上肢舒适位于两侧,收缩臀肌,保持10秒放松,双手着力,做抬臀运动,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每天2~3组。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避免髋内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每天2~3组。仰卧直腿抬高训练: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抬高≤30°由15秒逐渐增至30秒,同时行上肢肌力练习,恢复上肢力量,便于术后使用拐杖。②术后4~7天康复训练:将就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每日4~6次,每次

出院康复训练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出院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康复训练,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①不要交叉双腿;②不要卧于患侧,如卧于患侧,双膝间放一软枕;③不要坐沙发、矮椅;④不要坐位时前倾;⑤不要弯腰拾东西;⑥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2]。完全康复后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跳舞,保持适当体重等,1~2个月复查。

讨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帮助解决患者髋关节受损、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虽然解决了问题的关键,但术后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对功能的康复也同等重要,针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疼痛、功能训练、摆放、日常生活、回归家庭、社会岗位等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康复期全程进行健康指导和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术后疗效,还可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1-703.

2 赵阳立.骨科临床护理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224.

第2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论自2006年11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0~85岁,平均57.7岁。合并糖尿病者9例,高血压5例,轻度老年痴呆2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s,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完成3~5组/d;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④有氧运动,目的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2第二阶段(术后1~3d)①保持正确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在两腿之间放置三角枕。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③术后第1d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s,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s,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3~5组/d。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④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d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可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⑤做好心理护理。

2.3第三阶段(术后3~7d)①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患者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②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③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健上患下";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1d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2.4第四阶段(术后第8~14d)巩固和提高前1w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w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5 第五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w后)①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②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③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2.6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3结果

本组45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33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1.1%。

4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力争使每位患者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2]。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②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③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麻痹/治疗; 手畸形,后天性/治疗; 康复

随着产科技术、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脑瘫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脑瘫各类型中痉挛患者常见,约占脑瘫患者的60%~70%[1],其中,上肢痉挛性瘫痪者以手的掌指、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居多,部分脑外伤患者残留手部畸形与脑瘫患者相同,对脑瘫患者手的治疗,以往普遍采用前臂屈肌止点剥离[2],屈指浅肌腱切断,屈指深肌建延长[3],颈段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4]及康复治疗。本科采用屈指浅肌腱(远端)、屈指深肌腱(近端)切断,交叉吻合并用康复训练的方法,并根据前臂手部伴随的其他畸形而采用相应术式及康复疗法治疗痉挛性麻痹手3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406~200602辽宁省优抚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及脑外伤患儿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8~17岁,平均14岁;其中脑瘫患者32例,发病最长时间16年,最短时间6.5年。脑外伤患者1例,发病时间8年,所有患者平均发病时间13.5年;畸形情况:屈指屈腕,拇指内收握于拳内21例,屈指屈腕畸形24例;伴有前臂旋前畸形25例,双下肢痉挛性麻痹16例,单侧下肢痉挛性麻痹28例,其中脑瘫患者均为痉挛型,全部患者智力均正常或接近正常。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前臂掌侧中央由远侧腕横纹始向近侧做纵“S”形切口,长约12~14 cm,逐层显露屈指浅、屈指深肌腱,将屈指浅肌腱尽量在远侧切断,屈指深肌腱尽量在近侧切断,在腕伸直位下,将屈指浅肌的近端与屈指深肌腱的远端做侧侧缝合。若伴有其他畸形,可采用相应术式,逐层关闭切口,置前臂于中立位,腕背伸20°,掌指关节屈曲20°位石膏固定。

1.2.2 康复方法 (1)术前:术前做好手的关节活动度、手握力、肌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协调性及日常活活动能力的评价,根据评价确定合理的训练方案,于手术前2周开始进行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康复,每日1~2次,每次45 min,训练方法主要以作业疗法为主,集训练、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娱乐活动多种形式来改善痉挛性麻痹手的功能。如捡木钉盘中大木钉放置于略垫高的小盆中,推沙袋、做捶球游戏等来训练腕关节的背伸。通过手指阶梯、弹球、捏皮球等训练掌指、指间关节的背伸。通过抓木棒、抓球、配带手关节辅助器训练拇指的内收、外展,使患儿在手术前对康复有一定认识。(2)术后康复训练:一般手术后3周开始拆除石膏进行手综合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为半个月左右,第3个阶段为3个月,训练应由专门康复治疗师或作业疗法师进行。第1阶段:主动活动阶段:在训练前仍要对手的各功能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各种作业疗法(如术前康复训练中所叙述)练习腕关节背伸,掌屈曲,掌指指间关节屈伸训练,通过套圈和日常生活活动中拧门把手等训练前臂旋前,旋后,通过捡小木钉,玩跳棋、象棋等训练手指,拇指屈伸。第2阶段:术后5周,此时肌腱已牢固愈合,可由康复治疗师行各种被动活动,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提高肌力训练和各种粗大动作训练。第3阶段:主要进行手的灵活性(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手眼协调性)训练。本阶段训练,每次仍由康复治疗师先行被动活动来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肌张力训练10 min左右后,进行串珠,铁棍插盘训练;捡木钉盘中小木钉,拧螺丝等训练;日常生活活动中梳头,手工编织,捻线,剪纸等训练,来提高手的灵活性和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性的能力,但以上各种形式的训练,应根据术后手功能恢复,患儿智力、训练配合情况具体确定。另外,在各阶段训练中均使用超声波,电刺激等辅助疗法配合,疗效更佳。

1.3 疗效判定标准 因患者畸形程度差异较大,功能障碍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手术也不同,故难以用同一标准评定疗效,本文参考文献[2],综合矫形术后患侧的畸形、肌力、手粗大、精细动作、双手协调性、日常生活活动等多方面情况的改善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可分为优、良、差三级。优:畸形矫正,肌力平衡,肌张力下降,功能部分改善;良:畸形大部分矫正,肌力略有不平衡,可完成大部分手的粗大动作,日常生活活动有所提高,患者基本满意;差:畸形无明显矫正,肌力明显不平衡,各功能有部分改善或无明显改善,患者不满意。

1.4 预后及转归 本组随访28例,随访时间8个月~5.5年,平均4.5年,优3例,良21例,差4例,优良率86%。

2 讨论

痉挛性麻痹手为多关节的复杂畸形,治疗效果与畸形程度,手术方案的设计,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之前,必须先了解患儿病史,通过仔细观察手的外部畸形及手的各种功能,患儿智力,认知水平等对患者手功能做出较准确评价,制定出康复训练-手术-康复训练的系统治疗方案,明确痉挛性麻痹是非进行性的中枢性的脑损伤性疾病,不是单一治疗方法能获得明显疗效的,所以,手术治疗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彻底根治”,而是为改善畸形,解除康复训练障碍,建立肌力平衡而做。但年龄低于7岁,智商低于70%,不能配合训练者,疗效不佳,康复是使手术效果得到巩固,是为进一步提高手粗大、精细动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双手协调能力所必须,故术后康复是至关重要的,应在康复师指导下,加强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同时做好患儿心理,认知能力的教育,指导家长,让患儿及家长均建立起康复概念,掌握一些康复方法,使家庭康复训练与医院训练相结合,解决患儿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长期住院康复的问题,通过共同努力,保住经历手术和其他各种训练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以便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为社会、家庭共同减轻负担,让幸福重新走进每个患儿的家庭。

【参考文献】

[1]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97.

[2] 陈鸿辉.前臂屈肌起点剥离术治疗脑性瘫痪手[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73.

第4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嘱患者术后6个月内患肢不可做内收和内旋运动,站立时患肢应外展;3个月内睡眠应采取仰卧位,尽量避免患侧卧位,坐位时最好使用扶手椅;术后3周内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可超过45°,以后可逐渐增加髋关节屈曲角度,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患肢不可叠放在另一条腿上;电话随访鼓励、指导患者坚持训练,并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家属监督其训练,康复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术后3个月内患肢不可负重行走,需拄双拐行走,以后逐渐变为单拐,此期间不宜单独活动,应有家属陪同,3个月后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此时外出需使用手杖预防意外;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如穿衣时应遵循“先患侧、后健侧”的原则,穿鞋袜时不可屈髋下蹲,不穿高跟鞋、避免爬山、太极拳及游泳等活动以避免髋关节负荷过大[5-7]。

2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采用Harris评分法从疼痛程度、功能、关节畸形及活动度4方面评价AHR术后1、6和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0分[8]。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从进餐等10个方面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9]。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所有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重复测量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5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 康复训练 功能恢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首次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对其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髋关节置换术病人94例,观察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 67.5岁。对照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并存疾病及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训练方法

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项训练,即手术当天保持术侧肢体外展30°中立位,穿防旋鞋。术后第2天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协助患者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小腿部肌肉挤压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卧床2周,卧床期间膝关节练习器训练,2次/d,1h/次,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一般增至6h/d。

1.2.2 观察组训练方法

1.2.2.1 心理康复 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不良情绪,术前护士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全面地讲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识,恰当地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系统进行心理及康复锻炼指导,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1.2.2.2 术后训练法 (1)常规项训练同对照组。术后第1天进行髋关节屈伸训练。病人仰卧位,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臂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上,指导者一手托患者足跟部,一手扶膝部,防患肢内收内旋,保持屈曲位持续5s,放松5s,逐渐增大屈曲角度,不超过90°,10-20次/组,3组/d。 (2)术后第2天增加髋关节推位训练,即伸直双下肢,先使术侧髋关节下移,对侧髋关节上提,从而使术侧下肢显得比对侧长,保持该姿势5-7s,然后双侧交替,3次/d,每次10min。托马斯伸展训练,即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充分伸展屈肌及关节囊前部。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做屈髋位旋转练习,即坐位,拉住床上支架做上身左右摇摆动作(臀部不可离床),5-7次/组,2组/d。(3)术后第3-7天继续上述训练。拔除引流管后,X线摄片无异常时协助病人站立。帮助病人双手支撑床坐起,健肢屈曲,患肢伸直,移动躯体至患侧床边,病人转动至双腿下垂坐立位时,稍坐片刻,无不适时,再拄双拐站起。根据病人情况制定步行计划,逐渐增加步行距离。(4)术后1-2周,主要加强髋部活动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肌力。即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弯腰屈髋,以下颌触及患侧膝关节;双下肢分开站立,左右摇摆骨盆,使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单独离床活动、上下楼梯训练,讲明术后6个月内不坐矮凳子,不可重叠双腿;弯腰屈髋不超过90°;侧卧时两腿之间要放枕头保护,站立时患肢外展;以防止髋关节因过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脱位;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及剧烈体育运动等。

1.3 评价方法

康复训练4周后,对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以吃饭、穿衣、洗澡、入厕此4项活动为评价指标,全部自理为生活自理;1项或多项需部分帮助为生活部分自理;1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和部分自理患者统计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率表示,组间进行x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观察组(55.3%)明显优于对照组(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理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树立正确观念,激发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康复治疗;正确体位摆放及被动和主动运动等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刺激本体感受器,诱发反射冲动,能有效的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下肢深静脉栓塞,提高患肢肌力保持关节稳定性,加快康复进程,预防关节脱位,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关节功能。本文结果提示,术后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良好的关节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对减少并发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处理。两组在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入院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早期康复,康复评分60分以上20例(40.00%),对照组60分以上5例(13.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康复科显著提高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日常活动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结 果

结 果

结果,见表1、2。

结果,见表1、2。

讨 论

讨 论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1 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3 何爱敏,曹贤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16-3517.

第7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 康复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for abductor dysfunction patients to prevent posteroperative dislocation after hip arthroplasty.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is a total of 32 patients with hip-abductor dysfunction who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rom Jan 2005 to December 2006.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a total of 35 patients with the same kind of case received targeted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perioperatively from Jan 2007 to December 2009.The rate of dislo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uscle force were examined after operation.Results: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lower dislocation rate and stronger muscle forc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muscular imbalance of hip joint due to the weakless of abduct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islocation after hip replacement.Perioperative abduc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for enhancing abductor force and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

Key Words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 of hip joint;Rehabilitation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可致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不能行走,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明显降低,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质量。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脱位将导致手术失败,增加患者痛苦。有报道神经系统疾患等合并有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又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通过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合并外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科学、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能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预防术后脱位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存在髋外展肌功能障碍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2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同类病例35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纳入标准: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

排除标准:老年痴呆不合作者;拒绝康复护理者;小儿麻痹症患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常规手术方法、由同一组医生操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所患疾病、患侧肌力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术前常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等,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出现术后脱位再行外展肌肌力训练。

实验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对肌力的评估给予有计划的术前术后康复护理。

入院后肌力的评估:①肌力评估标准: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对患侧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级:0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②评估方法:让患者位于侧卧位,患侧在上,嘱患者行患侧下肢伸膝位直腿主动外展活动,评估其外展肌力。对于4级及以下肌力,除常规的股四头肌、小腿肌肌力训练外,必须进行外展肌力训练。

术前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良好的心理康复效果将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因此减轻或消除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显得急迫而重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关心病人,打消恐惧心理,通过举例的方法、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大量成功的病例、手术优点方法、术者的技术、疼痛护理以及向他们反复讲解术前康复的必要性以及对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让他们理解术前训练是进行手术的必要条件,对预防术后脱位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患者和家属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康复效果。②外展肌训练方法:平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为主),每日训练6次,每次30组,每组30~50次(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适当减量或加量)。目标:使患者外展肌力在术前提高一个级别,且至少达到3/6级以上。

术后康复训练:⑴心理护理:术后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其痛阈下降,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减低,即使康复训练中轻微的致痛因素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疼痛反应,患者可出现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强调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意义,术后3天内可采用自控式镇痛泵,对某些身体素质好又耐受力好的病人可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疼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担忧,取得他们的合作,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⑵冷疗:冷疗可以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使局部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的出血水肿的发生,预防或减少黏连发生。并且局部低温可降低末梢神经和感受器的功能及肌肉的兴奋性,故有镇痛和解痉挛的作用,为进行早期活动关节、恢复髋关节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密切注意伤口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根据肿胀程度及循环情况给予伤口周围冰敷治疗。一般在术后麻醉消失后开始,给予1~2天。具体方法:加压冰敷20分钟,间隔30分钟,保持局部温度10°~15°。⑶外展肌力训练:分4个阶段:①术后第1天:术后待麻醉消失后即行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屈曲应小于60°。暂不做髋关节外展肌肌力训练。双膝间夹梯形枕,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过度内收或内旋。②术后2~14天:术后第2天开始可每日摇高床头45°~60°,患者处于半坐位,行呼吸功能训练(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等),4~6次/日,每次20~30分钟。继续采用特殊训练方法改进外展肌肌力。方法:由医护人员轻轻扶住患足,平卧位或侧卧位时主动外展训练,较术前减少每组训练次数及每日组数,防止因过度疼痛造成患者抵触情绪,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从小到大。术后4~5天,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坐位时间,可扶床边坐位。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现象。应作下床前准备,继续外展肌肌力训练、其他肌力训练和床上辅助运动。术后6天开始,患者情况允许可扶助行器站立,适应后再行走。继续行外展肌肌力训练(站立位、侧卧位训练相结合)。可增加每日组数和每组训练次数达术前强度。③术后15天~1个月:继续肌力训练和辅助运动训练,加强外展肌肌力训练。逐项增加上下楼梯、穿鞋袜等日常生活训练。④术后1个月~0.5年:每月复查X光片了解术后假体情况,如果外展肌力低于4/6级,则继续以上康复训练。

效果观察: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0.5~3年,实验组随访7个月~3年。对照组脱位3例,术前术后肌力无变化;实验组无脱位,术后肌力较术前肌力有明显提高,均达到3/6级或以上。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脱位率和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均采用X2>/sup>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脱位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脱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脱位率比较(%)

注:X2>/sup>3.435,P<0.05。

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外展肌功能障碍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病例中,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有一定的发生率[3]。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常见原因有:①髋关节外展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患、外展肌力下降);②患者术后未严格遵医嘱康复训练,患肢过度屈髋、内收、内旋;③假置安放欠佳等[4,5]。合并有脑梗死、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髋外展肌力下降,如不在术前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往往难以发现,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是否存在外展肌力障碍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因疼痛导致活动量小、卧床时间长,则可能长期缺乏锻炼导致废用性外展肌萎缩。有报道外展肌力下降导致髋关节肌力不平衡是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6],由于股骨头需要适当的肌张力(外展与内收)来维持在臼窝内,如果高龄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或新鲜骨折合并有脑萎缩脑梗塞,则可导致患者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特别是外展肌肌力下降,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从而打破了外展肌与内收肌之间的平衡,极易导致术后早期脱位[7]。

外展肌力障碍患者行科学积极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脱位: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后再进行外展肌力训练,患者因疼痛剧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治疗效果丧失信心等原因,遵医行为差,训练难度大,纠正脱位所需时间长,康复效果差。实验组病例从入院开始就对外展肌肌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计划的实施外展肌肌力训练,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中,遵医行为好,训练效果明显,术前外展肌力均能提高并且达到3/6级以上,有效地预防了术后早期脱位[8]。术后通过科学的程序化的康复训练,实施个性化的特殊的外展肌肌力训练,循序渐进,活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能巩固外展肌力,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维持外展肌与内收肌张力的平衡,进一步防止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进行外展肌力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脱位[9]。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而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导致髋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原因。本研究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应重在预防,通过对患者术前正确的评估肌力,有针对性的对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术后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的保障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外展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黄炎,孔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3(5):333-335.

2 柴轶劬.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周传友,尚希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5(3):169-170.

4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刘建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103-105.

5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6(17):3238-3239.

6 游辉,钱锐,陈荣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疗效分析[J].南医学院学报,2005,10(5):687.

7 王慧玲,张晓萍,付艳.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6(9):685-687.

8 宁宁,裴福兴,向方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J].医药杂志,1999,1:99.

9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注:以上数据经X2>/sup>检验,(P>0.05)。

第8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早期康复;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0-01

随着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技术的普及,脑出血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不同对32例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对照性研究,以探讨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的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并达到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标准,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均为首次发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存在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32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7~14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0岁;病程3~6月。

1.2 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内科支持治疗,管理血压,脑保护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护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①早期组:患者脑出血发病24h内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治疗,配合降颅压,脑保护等常规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及明显精神症状,7~14d即转入康复科实施系统的康复干预,依次分阶段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急性期卧床时良肢位保持,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从简单屈伸开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健侧肢体同时协调配合训练[1]。每次10min,电动直立床每次10min,1次/日;逐渐增加主动运动,更换训练,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作屈伸,内外旋及桥式运动等,每次20min,2次/日。恢复期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训练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ADL训练。训练方法参照Bobath、Brunnstrom、PNF等技术具体操作,训练程序,下肢按无支撑坐位训练-床上躯干肌训练-床边起坐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的程序进行。上肢按肩-肘-前臂-腕-掌指关节功能训练的程序进行[2],每次30min,2次/日。②对照组于术后3-6月才开始系统的康复干预,其训练内容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制定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转移,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ADL训练,对肌肉萎缩患者使用低频电刺激,智能康复训练器做主动或被动训练性活动,对痉挛患者使用反射抑制肢位和持续性牵伸手法等。

1.3 评定指标:2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3个月时采用Fuge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3]评定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ADL。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s)采用表示,t检验及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MA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ADL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月后,FMA评分和AD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康复的时间界定是指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即可开始[5],应无昏迷,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无明显精神症状,能配合康复训练。并不一定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交流能力。

第9篇:关节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37

资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