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节置换术精选(九篇)

关节置换术

第1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键词:全髋置换 手术配合

全髋置换手术可解除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炎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帮补病人恢复正常的步态,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手术以老人占多数,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因此手术带有相当大的危险性,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为患者康复创造必要条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10月,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男8例,女2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2例,年龄45岁-79岁,平均59岁,手术平均时间70分钟,手术顺利无大出血,无后期并发症

1.2手术方法:

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摆,常规消毒铺巾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打开关节囊,暴露大转子基底及股骨干上端,依次做股骨头脱位及股骨颈截骨,取出坏死的股骨头,充分显露髋臼盂、唇以窝内脂肪和韧带,切除后用髋臼锉加深髋臼,植入合适的臼杯,用两枚螺钉固定髋臼壁,用髓腔锉和髓腔扩大器依次锉开股骨髓腔,反复冲洗凝血块及骨髓屑,植入合适的股骨柄和股骨头假体,复位后,活动人工关节,证实稳定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包扎。

1.3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病人在术中出现危险情况,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平均出血量700ml,无感染病例。患者髋关节位置理想,肢体功能优良。

2.手术配合

2.1术前配合

2.1.1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经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1]。术前一天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讲解手术方法,向病人介绍成功的病例,使之积极配合手术,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

2.1.2器械准备:

由于手术较复杂,手术器械较多,为了更好的配合手术,要求器械护士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备齐电钻、摆锯,显影纱布,明胶海绵,关节置换配套器械等相关用物,掌握各种器械的性能和用途,并检查功能是否完好。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

(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协助麻醉医师实施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将患者置于健侧卧位,让患肢在上,显露出手术野,使用床侧位架,将患者稳固于手术床上,双上肢放于托手架上,使患者感觉舒适,常规消毒手术。连接负极板、电刀、吸引器等。术中坚守岗位,随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密切观察生命体、尿量、出血量、输液滴速,重视患者主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室内避免不必要的走动,防止空气流动过快而增加手术野的细菌沉降率,同时严格控制室内参观人员[2]。术闭搬运患者要注意保护患肢防止脱位。

2.2.2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各种手术器械名称和用途,提前20分钟洗手整理器械台,按常规顺序排列好手术器械,使其有序规整。与巡回护士仔细清点台上所有物品,协助医生铺无菌单,贴皮肤巾,备好电钻、摆锯保证电源充足。了解手术过程,及时准确传递医生所需器械。打开关节囊暴露大转子基底时依次传递髋臼拉钩,取头器及电钻做股骨头脱位及股骨颈截骨,清理宽臼周围组织。准备磨锉磨髋臼骨,放置臼杯及内衬。安装髓腔扩大器型号由小到大扩大髓腔,准备冲洗器反复冲洗凝血块及骨碎屑,用纱布持假体柄插入髓腔。留置引流管与巡回护士清点物品确保无误后关闭。

3.配合体会:

器械护士应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规程。熟练传递器械,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无菌技术要求高,要限制参观人员的数量,手术人员要严格进行外科洗手并且戴双层手套,皮肤巾粘贴必须牢固,手术应在百级层流手术间,温度22-24℃,湿度50%左右。由于髋关节位置深,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必须仔细核对器械和纱布缝针确保准确无误。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坚守岗位尤其是冲洗髓腔时吸引器吸引的骨屑较多,容易堵塞,巡回护士应及时疏通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2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R687.42 A 1673-7210(2015)01(c)-0037-04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比例占全身骨折的3.59%,占髋部骨折总发生率的54%,其中移位型较高,占68%。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逐渐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其发生股骨颈骨折的概率也明显增高。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市骨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拟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采取的置换术方法分为半髋组60例和全髋组60例。半髋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72.6±7.0)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摔伤19例,重物砸伤10例;骨折类型:头下型33例,经颈型20例,基底型7例;Garden分型:Ⅰ型22例,Ⅱ型24例,Ⅲ型10例,Ⅳ型4例。全髋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61~82岁,平均(72.0±7.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摔伤20例,重物砸伤7例;骨折类型:头下型31例,经颈型19例,基底型10例;Garden分型:Ⅰ型20例,Ⅱ型25例,Ⅲ型9例,Ⅳ型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老年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和器官功能衰退,机体代偿能力差,首先针对内科疾病和机体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入院之后先暂时进行皮牵引,术前对疾病史进行询问,常规进行检查血常规、心功能、肺功能、肝功肾功、凝血四项、血气分析等情况。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降压,控制在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对于较大波动者注意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小于8.0 mmol/L,如果过高难以控制可以应用胰岛素泵。冠心病患者主要是那些隐匿性或者是临床症状不明显的冠心病患者,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药物进行保护性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发作患者在3个月内禁止手术,等到病情稳定超过6个月以后再择期手术治疗。肺部呼吸系统疾病给予雾化吸入,化痰吸氧治疗。保持血气分析结果为血氧分压(PO2)>6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PCO2)<45 mm Hg。

全髋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采取侧卧位,保持患侧肢体在上,硬膜外或者全身麻醉,从后外侧做手术入路,逐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显露出后方臀大肌、臀中肌、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对臀大肌进行钝性分离,充分地显露外旋肌群。在贴近于股骨外旋肌止点将外旋肌群切开,将后外侧坐骨神经牵拉向后方向,保护好血管神经,充分地显露关节囊。沿着股骨颈纵向将关节囊切开,通过内旋股骨的方式将髋关节脱位,充分地显露股骨头、股骨颈和髋臼,截骨面内侧往往在小转子上缘以上1.5 cm处,注意股骨颈的外侧不能有残留。将截除的股骨头取出,对髋臼内部和周缘组织进行清理,通过髋臼锉逐步的进行扩大,直到可以见到软骨下方骨呈现点状出血为止,注意应用髋臼锉对软骨磨除,注意力道适度,避免髋臼锉用力过猛突入骨盆内,安装好髋臼假体和髋臼衬垫。通过开髓器将股骨近端开髓,采用髓腔钻对髓腔进行扩大,髓腔锉适当力度击入,将髓腔锉上缘标记线打入和股骨颈截骨线保持平齐。适当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首先安装试模,对髋关节进行复位,注意观察髋关节的稳定性,屈曲的角度为120°,外展角度为45°,内收角度为20°,内旋角度为45°,轴向牵拉达到0.5 cm,注意对周围组织张力密切观察。将试模取出,将假体打入,保持复位成功。通过克氏针在转子间嵴依次钻入3个孔,通过1号可吸收线对外旋肌群进行缝合,将手术切口关闭。

半髋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注意对髋臼软骨和盂唇完整性的保护,假体的安装和全髋组基本相同。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评分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后功能评分情况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44分)、功能恢复(47分)、畸形(4分)、活动范围(5分)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优:术后评分范围90~100分;良:术后评分范围80~89分;可:术后评分范围70~79分,差:术后评分范围小于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 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 参照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日常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平地上行走45 m、上下楼梯等项目进行评价,分数范围是0~100分,良:患者分数大于60分,具有轻度的功能障碍,可以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但是需要一部分的帮助才能完成。中:患者有中度的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才可以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分数范围41~60分;差:重度功能障碍,绝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无法完成。

1.3.3 并发症 观察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缩短、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全髋组术后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2,P < 0.05)。见表1。

2.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比较

全髋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81,P < 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缩短、感染情况比较

全髋组患者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缩短、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3、6.93、14.25,P < 0.05)。见表3。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也明显增多。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骨折患者的长期卧床会造成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往往是由于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患者跌倒时股骨大粗隆部受到直接性的撞击,二是股骨颈抵住髋臼后缘时受到扭转应力引起创伤。股骨颈骨折患者往往髋部疼痛,无法站立和行走,患侧肢体出现轻度的屈髋屈膝和外旋畸形,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有压痛,对髋部叩击和患侧肢足也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股骨颈骨折往往是关节囊内骨折,出血不是很多,肿胀不明显。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一般不能坐立或者站立,患侧肢体有缩短,远端受到肌群牵拉从而发生向上移位。有资料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股骨颈骨折患者可能达到600万以上,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术后早期下地行走、最大程度地恢复老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目的是恢复患侧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止骨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治疗措施和手段。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可以分为半髋和全髋置换,采用人工材料制成仿真的股骨头或者是全髋,进行置换手术治疗的一种方式。人工关节置换术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假体松动主要是由于磨损颗粒和力学因素,同时假体的设计、安装也可能共同引起骨吸收和骨溶解,从而出现假体松动。假体脱位主要可能是康复训练动作不规范,活动过度或者是假体部件放置不良引起的。双侧下肢不等长一般是由于股骨颈截骨面不准或者是假体过长造成的。感染则是由于患者髋部疼痛和髋臼的摩擦和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进而出现骨膜反应和骨溶解,从而形成慢性感染。

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对于机体的损伤比较小,出血量少,不会出现人工髋臼安装不正确或者是人工髋臼松动引起的脱位,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能出现髋臼磨损,患者出现髋部疼痛、功能受到限制,严重者可能出现髋臼磨穿,引起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目前在单极人工股骨头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摩擦界面,从而起到内衬关节的用,当活动增大时起到外关节活动的作用,这种结构可以减少髋臼关节的磨损,促使术后出现的疼痛、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发生率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可以分为生物型和骨水泥型,通过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固定假体,不论如何处理,都可以获得较好的骨长入。骨水泥型假体,目前应用率明显降低,生物型假体可以保留患者原有的骨质,从而有利于患者进行二次翻修对于骨质的需求。另外骨水泥的碎屑可能诱导骨溶解,从而影响了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全髋关节置换对于髋臼和假体股骨头匹配精确度较高,摩擦系数明显降低,术后假体摩擦引起的疼痛发生率较低,或者疼痛程度较轻,一般不会立刻出现髋臼软骨磨损和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假体使用的寿命也较长,降低了翻修率,特别适合手术之后活动较多的患者。但是同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对于术者操作水平相对较高。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边缘进行清理,充分地暴露髋臼,将髋臼假体边缘和真臼边缘处于平行状态,术中向着不同的方向活动髋关节,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活动,注意保持稳定性。有资料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匹配,对髋臼的骨性负重部位形成集中的应力,造成疼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和假体形成完全匹配,促使髋关节稳定性,降低了关节和假体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髋组术后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半髋组,全髋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半髋组,全髋组患者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缩短、感染均低于半髋组,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铮,白波,廖壮文,等.双极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的中远期随访比较.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2,6(2):196-200.

第3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护理

外伤引起股骨颈骨折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人,若年龄在60~80岁之间,大多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病人活动受限,且老龄病人常因前列腺增生症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不能完成排空膀胱,导致膀胱尿液残留,常规需要留置尿管,因此,做好留置尿管后护理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我科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老年关节置换术病人84人,术后留置尿管66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84例,年龄60~70岁24例,71~80岁46例,80岁以上14例。其中男36例,女48例,平均年龄76.4岁,留置尿管多为3~7 d,最长15 d,出现尿液浑浊4例,有3例女病人在拔出尿管后,不能自行小便,给予再次插管。

2 护理

2.1 插入导尿管前的护理准备

术前全面了解病人病史,重点关注男性病人有无前列腺增生,排尿淋漓不尽;女病人有无小便次数增多、失禁或排尿量少的病史,有无尿道损伤史等。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关节置换病人术前心理压力较大,既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又担心术后小便困难及小便时活动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护士应讲清导尿术的目的、方法、意义及导尿时应如何配合;告知留置尿管后可减轻术后因小便时活动、用力所引起切口疼痛,以及留置尿管后应注意的问题。会阴部常规备皮,清洗干净。

2.2 插入导尿管

首先,选择适当的尿管型号。根据年龄、体形选择粗细适宜的尿管,初次导尿者,不宜选择过粗的硅胶尿管,一般成年男性选用12~14号、女性16号尿管。尿道口松弛者可以选用18号尿管,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应选择弯头导尿管,因为尿管管端尖硬便于顺利插入[1]。目前采用的气囊导尿管刺激小,易于固定,不易脱出,但应注意气囊内注入的生理盐水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为10~20 mL。

其次,置管方法要适当。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动作轻柔,切忌用力过快过猛。前列腺增生的病人选择合适的弯头气囊尿管,一般即可插入;导尿困难者可向尿道注入无菌石蜡油,5~10 mL,使尿道口充分润滑后插入尿管,能提高导尿的成功率[2];高龄女病人,尿道口陷入阴道前壁之中,显露不明显,这类病人导尿时,应消毒会阴后戴好无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于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同时左手拇指压在前庭上方,协助前壁外翻,即可找到尿道口,然后翻转阴道前壁所致尿道弧度缓慢插管。

2.3 留置尿管的护理

病人关节置换术后,尿管应妥善固定,翻身时或更换床单时应松解固定关针,避免牵拉,防止引流袋接口与尿管末端脱落,并做好以下护理工作:①鼓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每天尿量在2 000~2 500 mL,使每小时尿量最小50 mL,形成生理性膀胱冲洗[3]。②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每日两次,大便后要重新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日两次。③根据病情及病人活动能力,决定尿管的留置时间,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集尿袋每日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并仔细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及性质。④对尿液浑浊的病人,根据医嘱进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损伤膀胱粘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⑤拔管前应先夹闭尿管,当膀胱充盈,膀胱内压逐渐升高,病人排尿欲望强时拔出尿管,拔管时机选择在排尿欲望最强的时刻,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有效排尿反射的建立,能有效地缩短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4]。对少数病人拔管后出现尿潴留,在诱导排尿无效的情况下,需重新插管,再次拔管前要训练膀胱功能,夹闭尿管待病人有尿意时放尿,反复训练后再拔管。

参考文献

[1] 邓春燕. 留置尿管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4, 18(2): 210-211.

[2] 王素嫩. 气囊尿管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 海南医学,2004,15(3): 87.

第4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护理干预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重建手术中最有效的手术。把已经损害的髋部的致病部分用设计好的人工关节组件所取代就称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 [1]。对于术后患肢的康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关节置换手术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术后的护理干预在患髋的康复训练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院在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共收治109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运用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5.6±8.2)岁;所有患者均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结核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股骨颈骨折15例;使用骨水泥全髋23,非骨水泥同定13例;手术方式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人路25例,前外侧人路11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术前护理 由于本病病程长,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身心饱受折磨,经历如此大的手术,且手术费花费大,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等,患者多存在焦虑等不良反应。应积极引导患者表达心理感受,并根据患者诉说,解答问题,进行心理安慰。可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增强信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2]。由于术后患者活动受限,术前3 d可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夜间睡眠时于两腿之间置软枕,保持外展中立位,以适应术后的要求。运用情景导入教育模式[3],调动家庭支持系统 向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出现问题处理的方法。

1.2.2 术后搬动 术后3人过床,过床时连床单一起,一人站床尾轻拉双下肢,使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两侧各站一人将床单卷靠近患者,一手握紧靠近肩部的床单,一手握紧靠近腰部的床单,并绷紧床单,利用床单将患者托起,动作协调一致,将患者由平车搬运至病床上。

1.2.3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当天及第2天,应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摆放,后外侧人路,患肢内旋、内收可致后脱位;前外侧人路,患肢外旋、内收可致前脱位。患肢保持外展15~30°、屈伸0°、内外旋0°位,患脚给予穿“丁”字鞋固定,避免患肢屈曲内收,防止脱位。膝关节处可各放置一软枕,保持微屈位,使髋、膝关节稍屈曲,两腿间放置一软枕,以平卧位为主;术后第3天,可屈膝,侧卧时角度< 45°,但膝、髋关节须在同一水平线上,平卧时角度

1.2.4 下床训练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术后能否下床站立行走存有心里疑虑,害怕负重会引起骨折或关节松动,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早期下床活动不会影响假体的寿命,同时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拄双拐练习站立,行走。下床时应摇高床头使患者半卧位,双手借助吊环力量,以臂部为轴旋转90°保持患肢外展,移动至床边,在床边稍微休息一下,待头部适应后,拄拐练习站立。每日3~4次,每次5~10 min,患者适应后可以进行迈步练习,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不可使患肢完全负重,在行走时注意纠正患者的步态,直到患者可以熟练行走为止。在出院前患者要达到可以拄拐自己独立行走,无需他人帮助能够自行上下床,可独立坐起。

2 结果

通过对术后患者护理干预及指导,患者更早地下床活动,使患肢的功能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无一例深静脉血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 1例早期发生髋关节后脱位,经过手法复位和良好的护理及关节功能训练完全康复。

3 讨论

Merchan I临床研究表明[4],合理规范化的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THR术后髋膝关节的功能恢复。通过阶段性护理和康复训练,能使患者踝、膝、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其协调性尽快恢复,这样有利于患肢静脉血回流,防止肌肉和关节内外水肿粘连,减轻患肢局部炎症,同时也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缓解了髋关节的疼痛,改善髋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Fyda[5]的研究证实,术后患侧髋关节疼痛缓解程度、髋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与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密切相关。

提高护理人员对THR术后的护理知识和动态,建立THR术后的护理规范,并逐渐推行到每一位THR术后患者,医患共同改善,既提高了THR术后护理的效果,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罗凯燕,喻姣花.骨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23.

[2] 郭丽英.阶段性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指导.医学信息,2010,4:853-854.

[3] 盛华丽,应红华.情景导人运用于准父母分娩期教育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17-818.

第5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护理;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矫形外科中一种较大的重建手术,该手术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材料,用工程学的方法制成人工髋关节,代替严重受损的髋关节,对于股骨头坏死、胫骨颈骨折以及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疾患能有效地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手术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但是由于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大,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长,所以,其疗效除了手术技术优劣的因素外,还与术后护理的好坏密切相关,做好手术的术后护理工作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来说十分重要[2]。因此,我科于2007年开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了严密的术后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4岁,行半髋关节置换术者2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者17例。患者手术原因如下:股骨头坏死13例,股骨颈骨折18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强制性脊柱炎2例。术前患者合并高血压者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者3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

2 术后护理

2.1 基础护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高度监测心肺功能,经常检测血压和脉搏,若发现血压有升高的迹象或是患者自述心前区出现不适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定时检测血糖、尿糖以防出现血糖升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及时注意患者的尿量和尿色,防止患者出现焦虑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酮症酸中毒;对于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呼吸道痰液阻塞。

2.2 及患肢护理 应嘱咐患者采取仰卧位或是健侧卧位,在前6 h内,患者要去枕平卧,使髋关节轻度外展,同时禁止饮食。6 h后患者可采取正常仰卧位,此时应嘱患者注意将患侧髋关节轻度外展20°~30°,双腿间垫一软枕将双腿分开以避免患侧髋关节内收;当翻身时两腿间应增加1~2个软枕,同时避免屈髋;当采用健侧卧位时,要在双膝间垫上2~3个软枕以避免患者出现内收内旋。患者饮食时,可以采取半卧位,此时要在膝下放置软垫,使髋膝处于15°~30°的屈曲状态。

2.3 切口及引流护理 在髋关节置换术过程中常会给患者放置负压引流管,以引导术后关节腔内的渗血及组织液。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负压吸引,但注意不要使引流负压过大,更要严禁引流液出现倒流,同时及时的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色以及性质等。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引流液为50 ml至500 ml,颜色淡红[3]。若引流量过多且出现颜色变红,则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必要时要给予输血。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8 h当引流量

2.4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首先应该预防术后感染,在术前应确保所有感染病灶都得到诊治,术后一定要保持切口的敷料清洁干燥,严密观察有无红肿热痛以及体温升高等感染迹象。必要时可给予一定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其次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文献报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可高达45%左右[4],因此必须在早期给予预防。要嘱患者进行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的主动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的流动;同时术后要及时补充血容量,通过输液纠正失血性贫血,降低血液粘稠度。最后要防止褥疮和髋关节脱位的发生,要保持床铺的平整,及时提醒并帮助患者翻身,在翻身过程中,要避免术侧关节伸直内收,一定要保持外展30°中立位。在患者方便时,要从健侧放入便盆并充分抬起臀部,避免患侧的外旋和内收动作。

2.5 康复指导 术后的康复锻炼对于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术后1~5 d天行踝关节趾伸运动,2~3 d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并可进行髋关节的被动运动,4~5 d时髋关节的屈伸练习由被动过渡到主动,患肢开始行直腿抬高训练。术后6~14 d行上肢肌力练习,术后14 d行坐立训练, 3周后可让患者扶双拐下地,6周后换成单拐,再经6周即可脱拐,3个月后逐渐完全负重行走。

3 结果

4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出现。且所有患者均随访1~2年,均自述下肢可以负重,运动功能恢复良好。

4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能为髋关节疾病患者恢复髋关节生理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5]。但同时该手术也是一种创伤大,难度高的外科手术,除了对手术技术的高要求外,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是成败的关键。通过我科近两年的护理经验,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工作,除了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充分掌握术后护理知识和康复知识外,还要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患者情况的独特的护理康复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工作,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尽早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2-354.

[2] 蒋秀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3,8(14):104.

[3] 张亚丽,谢秀丽,闰淑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病人的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61-62.

第6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目的:观察手术室护理路径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研究组行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h、12h、24h、72h的伤口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和29.2%,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床中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治疗,疼痛轻、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手术室护理路径;临床效果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骨科常见的术式,多用于老年患者治疗中。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也明显增大,患者恢复更好,但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假体脱位等并发症,阻碍术后康复进程。强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院49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2~74岁,平均(60.5±4.6)岁;病因为25例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头坏死,7例髋关节骨关节炎。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53~76岁,平均(61.3±4.2)岁;病因为22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肺等重要脏器严重受损,均知情同意且无退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

嘱患者术前禁食禁水,常规准备手术器械、药品、进行暴露患髋、备皮、术后药物镇痛等护理操作。研究组行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治疗:①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后积极了解患者病情,并与手术医师联系,参与术前讨论,掌握手术具体情况,如术式、手术器械、手术注意事项等,同时做好药物皮试检查工作;②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通俗话语讲解大致手术流程,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③术前积极准备手术室,做好准备应急药物、消毒、调节室内温度(25℃左右)与湿度(50%左右),核对假体型号等常规工作,同巡回护士清点手术器械后将器械摆放在规定位置;④护理人员核对手术物后,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工作;⑤麻醉完成后,调整患者为健侧卧位,在保证血液循环良好、呼吸通畅时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若手术过程中需变换,则应轻柔缓慢进行,以防止大幅度移动导致患者血压大幅变化;⑥术中限制人员进出手术间,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血氧饱和度等一系列生命体征,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处理,做好记录工作。护理人员应观察整个手术进度,及时递送手术器械,清洗器械上血污。同时加强患者肢体保暖工作,防止过度暴露,并严格监督落实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原则;⑦术毕后,清点纱布等手术用品,清理遗留血迹,并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搬送;积极应用转移止痛法、音乐止痛法、呼吸止痛法等疼痛护理方法,嘱患者多依靠自身耐受疼痛。

1.3评价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6h、12h、24h、72h的伤口疼痛情况[1],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评价,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处理临床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6.7±29.8)ml和(452.3±40.2)ml,两组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5.4±15.4)min和(72.7±19.1)min,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6h、12h、24h、72h的伤口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研究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

2.3两组并发症对比: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和29.2%,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在得到手术通知后即积极参与手术讨论中,了解整个手术情况,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常规的手术准备更充分,术中配合更高效,有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加快手术进程,减轻对患者损伤,降低手术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护理人员主动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术前认真准备手术器械、应急药物等,术中严格检测生命体征,严格落实术前、术中无菌操作,增强患者肢体保暖,强化护士的个人责任感,降低护理差错等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汪玲珍等指出,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复杂手术,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逐渐衰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大[2]。在本次研究中,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出现假体松动、脱位以及感染等多中并发症,其总发生率为29.2%,而研究组仅有10.2%,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表明手术室护理路径可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更易于患者接受。有研究指出,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易增大并发症风险,阻碍术后康复进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中常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但单纯药物镇痛效果欠理想,且镇痛药物会刺激多种机体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尿潴留、胃肠道紊乱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药物依赖。手术室护理路径通过术后积极音乐止痛法、呼吸止痛法等止痛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止痛技巧,提高自身耐受,并帮助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进一步缓解术后疼痛。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6h、12h、24h、72h的伤口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该护理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切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促进患者恢复,与有关报道一致[4-5]。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路径干预治疗,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赵凤玲 单位:广东省新兴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4参考文献

[1]李冬妹,黄素珍,高泽伟,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10):135.

[2]汪玲珍,丁细秀.全髋关节置换术90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8):136.

[3]王艳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手术室护理总结[J].中国医药指南,2014,(5):211.

第7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 R62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a)-144-01

2006年11月~2008年11月,我院实施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31例,术后恢复顺利,假置及膝关节功能良好,疗效满意,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55岁;骨性关节炎29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单膝关节置换28例,双膝关节置换3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单,术侧腿用护皮膜全部包裹,对侧下肢用一无菌小单覆盖。备好电刀,吸引器[1],膝关节前方正中切口,髌内侧切开关节囊,暴露膝关节,切断前十字韧带,咬除关节边缘骨赘,切除残余半月板,适当松解内和(或)外侧副韧带,屈膝90°,全膝关节置换术最关键的技术操作配合是假体安装,其步骤是;建立对线;确定截骨角度,分别行胫骨近端,股骨远端,股骨后方,胫骨前斜、后斜及髁间,髌骨截骨,截骨后均用每500 ml含16万U庆大霉素的大量生理盐水及稀碘伏水反复冲洗,并擦干创面。上驱血带,选择合适型号试模,依次安装固定相应型号胫骨,股骨假体至骨水泥凝固,清除所有溢出的骨水泥,检查关节腔内无游离体,安装上胫骨平台高分子聚乙烯关节面。再次检查膝关节稳定,关节间隙宽窄合适。放松驱血带,常规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最后棉垫加压包扎。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探访由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细节繁琐,难度很大,患者对疾病和手术还很陌生,不同患者情绪波动有所不同,会出现恐惧、不愿接受治疗的心理,手术前要探访患者,介绍手术室设置,手术流程,麻醉方法及以往手术成功的患者的恢复请况,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树立信心,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

2.1.2 物品准备手术需在严格消毒的手术间内进行,除常规骨科器械外,其余51例患者均使用进口专科器械。另外,还需准备电刀、吸引器、电锯、电钻、驱血带、护皮膜、骨水泥、冲洗球、骨蜡等。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入手术间,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在患者肌肉丰满处贴上一次性电极,连接好电刀,吸引器。

2.2.2 术中持续监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特别是在应用骨水泥的短时间内,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甚至心脏骤停,根据病情及时补液输血。

2.2.3 洗手护士提前20 min上台,整理器械,清点数目,认真检查消毒指示卡是否变色,根据手术步骤依次摆放好器械,以便于术中快速传递。

2.2.4 根据髓内或髓外法进行胫骨平台截骨定位,递摆锯与截骨导向器,髋臼拉钩及骨膜剥离器,截骨完毕,递扣可钳取出骨块,拔钉器拔出固定钉,取下截骨模块。同法进行股骨,髌骨的截除。递假体试膜,骨锤与股骨击入器击入,反复测试直至关节活动满意。止血,反复冲洗后,调好骨水泥,递假体及击入器,最后放入胫骨插垫,清点缝合,保持膝关节功能位。

2.3 术后随访

为使下一次手术配合顺利及听取患者意见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以便于以后工作的改进。不断提高手术配合等护理工作水平。

3 讨论

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手术间必须严格消毒,最好安排在层流手术间内进行。参与手术人员需戴双口罩、双手套,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勿入,手术谢绝参观,术中严格无菌要求,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器械护士应具有预见性,变被动配合为主动配合。传递器械一定要分秒必争,做到稳、准、快。为了尽快完成手术,降低止血带的过敏反应,器械护士提前与术者沟通,熟悉手术步骤及所用器械的名称、用途、安装及拆卸方法,器械护士要经得住体力消耗,要有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手术。

做好假体保护工作。进口假体价格很贵,材料精密,需小心放置,避免身体各部位直接接触假体,在传递过程中用纱布包裹,安放过程中防止假体与术野的皮肤接触[2]。更多研究显示,聚乙烯磨损颗粒是引发假体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最终使植入假体固定失败[3]。所以,手术人员注重假体保护非常重要。

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节好室温,防止患者受凉,以降低术后感染率,保证患者的安全舒适,防止电灼伤。

[参考文献]

[1]翁习生,李军伟,邱贵兴,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误及早期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65.

[2]徐欣,符伟国.血管外科人工移植物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6):337.

[3]温宏,刘思堂,张宇,等.陶瓷髋关节假体现状[J].临床骨科杂志,2003,6(2):43.

[4]郭洁欣,祁素兰,黎杏湘.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163-164.

[5]孙月荣,姚光慧,丁雪梅.41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9(2):61-62.

第8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2月至2005年11月共62例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为43岁,平均年龄64岁。股骨颈骨折40例,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术后均解除了关节疼痛,不同程度的恢复了关节功能。

2 术后护理

2.1 生命体征监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难度大和耗时长,必然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大,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小时内禁食水,观察病人神志、意识,给予吸氧、补液、心电监护,留置尿管,记录尿量、颜色,待病人病情稳定后拔除导尿管行床上排尿,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患肢护理。在两大腿之间放一个软枕,置患肢于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以防患肢外旋或内收,而发生髋关节脱位。在胭窝下放一个小棉枕或适量卫生纸,防止膝关节长时间过伸而疲劳。术后48小时严密观察刀口渗血、肿胀、疼痛等情况,观察足背动脉,待病人清醒后嘱病人自主运动足趾,观察有无神经及感觉障碍。

2.3 引流管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放置引流管,以引流出术后关节腔内的渗血。术后护理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术后24小时内可用负压吸引,24小时后降低负压吸引力,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流出量,并做好记录。正常每天50~500ml色淡红。如引流量>500mL色深红,应及时汇报医生。

术后24~48小时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引流管。

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首发症状是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对40岁以上肥胖者,小腿水肿、静脉曲张、以往有深静脉血栓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应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口服阿斯匹林60mg,每天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术后3~4天起每天在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髋关节,为下地负重做准备,术后3个月可拄双拐下地负重行走。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做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趾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痛、不疲劳为宜。鼓励患者经常做握拳、扩胸、按摩面部皮肤等全身功能锻炼。术后第7天即可将患肢置于CPM机上锻炼,开始0°30°运动,以后逐渐增加,每侧肢体每次活动30分钟,每日2次。

2.4.2 感染。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及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患肢活动时有无疼痛加剧;并通过化验检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无增多,血沉是否加快;通过关节穿刺和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如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刀口常规换药,以预防伤口感染。

2.4.3 脱位。向病人详细说明保持正确的重要性,加强防范意识。患肢用软枕抬高,置于外展中立位30°摆放,术后患肢以皮套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翻身时要保持髋部与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在两腿之间放一合适的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2.4.4 预防褥疮。保持床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随时更换湿污的床单、被套,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拍背、按摩受压皮肤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骨突部位可垫气圈、棉垫,协助患者将肢体摆放于正确舒适的,指导病人家属正确使用便盆,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免皮肤破损,发生褥疮。

3 术后康复指导

3.1 第一阶段(术后2~7天)。疼痛缓解后指导病人练习: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保持大腿肌力;②踝关节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同时注意避免髋关节的内外旋;③臀肌收缩运动:患者取仰卧伸腿位,上肢舒适放于两侧收缩臀部肌肉,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

3.2第二阶段(术后8~14天)。继续第一阶段的功能锻炼外还需:①仰卧伸腿位,收缩股四头肌,缓慢收患侧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禁止髋内收内旋;②仰卧屈膝、屈髋运动,一手托膝,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异常的情况下屈髋(

3.3 第三阶段(术后14天后)。此期人工关节周围软组织及伤口已基本愈合,伤口已拆线,可坐起做以下活动:①卧位到坐起运动,双手支撑坐起(

4 出院指导

向病人详细说明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防止人工关节脱位的重要性,术后6周内必须注意“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但避免体重过度增加,戒烟戒酒;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及各侧方应力。

第9篇:关节置换术范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严重疾病的终末治疗,因其能解除关节疼痛,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并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临床上日益广泛地开展。该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护理至关重要。我科于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成功地为56例患者实施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护理得当,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出院随访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6~81岁,平均65岁,其中外伤性骨股颈骨折2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3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结核7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2.2 术前康复训练

2.2.1 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训练引体向上运动,指导患者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肢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吊住拉环,使身体整体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 s后放下,做屈伸踝关节和趾关节活动,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功能,防止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的发生。

2.2.2 训练床上排便,教会患者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2.3 加强营养支持 应适当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静脉补充营养;对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术前给予纠正。

2.4 术前检查和准备 术前完善各项理化检查,做好配血及术区的皮肤准备,各种、抗炎药药敏。术前晚清洁灌肠,术前12 h禁食,4 h禁水,术晨行留置导尿术,术前晚应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遵医嘱给予安眠药,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观察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②硬膜外麻醉患者要去枕平卧6 h,防止因脑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且禁食水,直到排气为止;③对全麻尚未清醒的患者要保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呕吐物、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3.2 引流管的护理 伤口处一般留置2根引流管,外端接负压吸引器。术后2 h内若引流量>200 ml,立即通知医生;24~48 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每日

3.3 保持患肢正确位置 将整个髋关节托平,患肢膝下垫软枕,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和伸展,抬高患肢15°~20°。应用自穿矫正鞋,防止髋关节脱位。

3.4 认真观察切口情况,伤口敷料的渗血情况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3.5 泌尿系统观察与护理 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对排尿困难者行导尿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每周进行膀胱冲洗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从而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内毒素的排泄,防止尿路感染。

3.6 防止并发症

3.6.1 防止髋关节脱位 严格控制患者的,正确搬运患者,除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外,术前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放置便器。正确早期功能锻炼。

3.6.2 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3.6.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术中尽可能输入新鲜血,术后预防性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按摩肢体,早期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趾屈运动。动态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4 康复训练

4.1 正确的翻身方法 手术当日向患侧15°~20°翻身,身下垫软垫。嘱患者健侧下肢屈曲,利用患者健侧足部及双肘的力量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使身体上抬以助减压或用双手垫在臀下并按摩臀部,以防止臀部皮肤长期受压造成皮肤破损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以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第1天可将床头抬高10°~20°,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

4.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肌及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训练:术后2~3 d后疼痛缓解,拔除引流管拍摄X片后,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康复锻炼。

4.2.1 床上练习 髋、膝关节屈伸练习。2~3次/d,每次15~20 min,注意屈髋不能大于90°。正确搬运患者,保持患侧髋部始终对患肢的外展中立位,4周内禁止向患侧侧卧,4周后向患侧卧时,两腿间应夹40 cm厚的棉枕,避免髋关节内收。使用坐便器时,应首先使床头抬高30°左右,使髋关节稍成屈膝位,下肢外展、内旋的基础上将坐便器送入。

4.2.2 立位行走练习 根据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而不同,如使用骨水泥定型的假肢,术中无植骨、骨折等情况,术后3~5 d即可扶起借助行器并需在旁给予协助下床活动,指导患者上下床,下床行走时保持两腿分开,双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动100 m再放下,与患侧平行或稍向前,再重复上述动作。转弯时应以健侧为支点,患侧向健侧转动,逐步移动患肢完成转弯动作,以避免患肢过度外旋。护士应在旁协助并观察,以防发生意外。

5 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指导。

5.1 遵医嘱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且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活动过度引起肢体肿痛,注意患肢不能做盘腿动作。

5.2 术后3个月内不弯腰系鞋带,不做下蹲动作,不坐矮板凳。穿袜子时要在伸髋屈膝后进行。保持患肢屈髋≤90°。

5.3 摄取充足的营养。术后早期,消化吸收能力差,应避免甜食、牛奶等胀气食物,多食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增加食欲。以后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

5.4 保持心情舒畅,充足的睡眠,每晚保持睡眠6~8 h,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6 小结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体会到,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认真的功能锻炼指导,正确的健康宣教,详细的出院指导,是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金成浩,王铁军,谷贵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和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305,24(10):56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