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第1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专业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兴起于美国,随着近年来我国教改步伐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逐渐提高了对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基础,进而为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奠定基础。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能够为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媒介,但是,如何实现这一能力的培养则成为了当前英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素质教育提出要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需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逐步具备创新能力。

(二)是知识时代与信息化时代下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求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促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判断与识别。

(三)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自身的需求

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深刻且复杂,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则就需要学生具备判断性思维能力,能够主动的去构建阅读信息文本,并实现对阅读信息的深入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批判性语言意识,为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二、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束缚,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在实际落实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来实现阅读的理解与分析,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内容,相应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而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够在不断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在较短的认知时间内实现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带着问题第一时间判断出答案。因此,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基础,提高对培养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进而为提升该学科教学的效率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想在落实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在明确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以探究式小组合作教学法来进行阅读素材的理解与分析,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交流意见并作出判断,进而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间的有效对话

在实际落实阅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需要实现有效的对话,主动地去分析文本信息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阅读文本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思维来实现与阅读文本间的对话,进而通过判断分析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国外名著为阅读文本,以小组的形式对文本资料进行文本的下载与整理,并将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减,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共同探讨与欣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批判性思维角度出发,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与精简,通过这一分析理解过程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本身之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这一思维能力,进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则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确保学生与阅读文本间实现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大学英语评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4-105+192.

第2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英美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质量,从而实现通过英美文学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传统英美文学课程过于重视对文学概论的讲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严重受限,造成学生缺乏创新力、独立分析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使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没有达成。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John Dewey提出“反省性思维“,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教育阶段对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学生可以有效应用自主判断能力处理信息。2000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曾指出:“当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强化其掌握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应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英语课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达成培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的各项能力培养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达成培养我国英语专业全面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融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可以对语言教学进行独立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质量与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该选择针对性培养,所以首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现阶段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英美文学作品阅读量少;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方法错误;因词汇量有限造成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苦难;没有明确目的性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原因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只是趋于形式,没有真正抱有审美态度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出优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课堂提问引导批判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应用,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根据问题内容开展对话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领会英美文学基本概念并深入分析,从中发现更多的文学知识点并结合自身客观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包含英美文学事实性,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英美文学知识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内容推理出问题答案的逻辑,学生要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答案进行概括,最后加入自身客观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

(三)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一因素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授课帮助学了解文学作品评论方法。教师在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文学理论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师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应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应从文体分析着手,因为文体学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可以提高文学批判的客观可信度,同时文体分析也是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评论示范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应用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这一核心理念。

(四)通过文学评论写作提高批判性思维

文学评论写作是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使学生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应用到文学评论写作中,从而使文学评论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应全程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题与论文大纲设计,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文学理论进行论证,教师应对学生文学评论论文进行详细检查并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应注意将错误原因与正确修改标注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学评论写作方法。学生进行英美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确定论文选题、大纲、论点以及内容,通过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对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其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过程中,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学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其英语能力全面进步,所以高等院校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建设出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在基础上加强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使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2009.

[2]姚佩芝.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第3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性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近几年,作为课程改革以来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国受到重视和倡导。现今的高等教育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性的看待问题,判断事物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形成独到的认知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

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的主旨,而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大多数的教师不重视培养自身的批判性阅读理论;上课时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讲解与指导。虽然重视了阅读内容,但是却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身存在被动学习、听之任之、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为教师在培养其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路上设置了障碍。因此,本文力图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理论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探讨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探究培养创造性外语人才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

最初,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阐述相信客观事实并根据其做出决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后期,他又将人的主观意识引入到此概念之中,强调既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又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精神。

钟启泉主张:“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于某种事物、现象或主张,发现它们的问题所在,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对其做出主张的思考”。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有技巧地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读、分析、评估、推理、解释和自我修正,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批判性阅读

华莱士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解释和评价的技能,使读者能够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并且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评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指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

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即在英语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的展现。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不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图示辩证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

三、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

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既要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自身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指导和培养。首先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有将其提高的自主性;其次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了解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动态。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从教师发展的角度上看,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基本知识,还应具备有关语言学、课堂管理、逻辑思维、社会、政治等诸多的百科知识,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

2.活跃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活学活用做出选择和判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着力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形成与作品、作者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之中相互观察、相互内化。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大学会以批判性的思维辩证的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正如其他国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批判后要形成自身的建设性意见或设想,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才能日臻完美.

3.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此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1)猜测

首先,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思考文章大意,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文法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让学生激发并运用的图示知识分析和理解文章。其次,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 之前是否阅读过与本文章主题类似的文章,认为观点是否正确? 例如,通过阅读文章标题Half A Day 可知本文与生活有关,对于这一主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猜测文章可能描述的内容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r daily life? Can you share it with us? Why did author have this title?

(2)阅读

阅读是批判性阅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依据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已有的图示知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反驳或领悟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对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What i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passage? Is this opinion right? What is your viewpoint? 认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生活有益;有的学生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变化对生活有害;还有些学生持中立意见,认为社会的变化既改善了的生活也让人类逐渐迷失了自己。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根据教学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评价

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辩论。此环节即可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理解主题的多层面观点,也可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

例如,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的主题设计辩论活动: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eneficial for our life?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主形成正反两方,两方学生在本组内交流观点,商讨另一方可能提及的观点,并思考如何进行反驳。最后,师生双方共同表达哪一方的观点更令人信服。这种类型的思考和辩论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口语水平,而且由于与他人分享观点,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写作

基于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最后一个活动――写作。这样,既没有将阅读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割裂开,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通过之前的辩论活动,学生对以及牢固的掌握了本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议论文,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已有的图示知识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辩证的看待文章的观点。

(二)学生方面

1.扩大阅读量

多读书能使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生,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增强脑中图示,为批判性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引发积极思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多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读得越多,就越能扩大知识面,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在读的过程中要利用图示,积极思考,对获得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辨析,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更全面、深刻,进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关注自身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业成绩等,很少注意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地关注并意识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影响,就要使其在学习、阅读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和训练后,与实际相联系。有研究表明,对研究的被试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一般习惯,而且无法独立判断这些技能在什么时候再次使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会最大程度地提高。

四、结语

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培养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素质教育。使教育不仅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更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的国民。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必须利用以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各种信息做出筛选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发挥创新潜能。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土壤和环境,使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读懂文章的内涵,读懂文章的外延,并与其它同类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要重视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广泛阅读。最终达到学生会有意识地、主动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刘慧,王贺. 大学英语“预读议写”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A]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3]廖乃帜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A]前沿,2012

第4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YANG Xiaoli

(Jian'ge Middle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 quality, tasks, and reform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train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adopting the strategy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到:“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①高中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何价值?如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文将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 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与众多的概念术语一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关于批判性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如美国学者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②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③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批判思维是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④王习胜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而主动地对他人或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性审查, 以求得出理智性的判断。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地对某种信念和行为进行合理性评判的思维。⑤

从构词法看,它是由“批判性”与“思维”构成的合成词,要理解批判性思维,关键是要明确“批判性”的含义。从词源上说,“批判性”(Critical)源自两个希腊词:一是kritik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二是kriterion(标准)。因此,“批判性思维”意指“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精神是指有意识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倾向,如寻求真理、独立性、责任感等;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进行批判的一般技能,如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

总体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质疑与创新,即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三是自由与民主,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我行我素,而是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观点、规律等作出正误判断的个性心理倾向与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2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更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是高中历史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尽管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但《标准》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在课程性质中,《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理念上提出: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标上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见,这些表述已然表明高中历史课教学并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2l世纪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也就是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为旨归。创造即是破旧立新,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学科的属性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却具有主观性,由于受制于自己世界观、学术修养及所占有历史材料的多寡,教材对一定历史现象的阐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片面性,甚至出现谬误;第三,在大众传媒时代,形形的媒体通过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等信息向学生传播所谓的“影像历史”、“民间历史”等,而这些“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鉴别真伪、去伪存真,了解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应试教育”的驱动。具体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正确的”历史知识;学生的作用在于接受这些“正确的”历史知识;双方的目的是争取历史这一科在高考时取得高分。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没有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着的世界。因此,需要改革历史课教学“灌输式”传统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的精神,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3 在高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即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能,即具有较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在观念能力上教师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上面的现成知识,相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其积极地探寻和评价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提倡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此外,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敢于与学生对话、讨论,教师本人要敢于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课本,反思教学过程,公开质疑自己的观点和假设,身体力行地倡导批判性思维,要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二是在教学氛围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民主与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主体,大家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在课堂上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破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许学生对教师与课本有任何的怀疑,需要变这种单向“灌输”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二是要宽容错误,不论是教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每一次的错误都是走向真理的基石。不仅应允许师生犯错误,而且要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只有如此,才能在相互的批评指正中教学相长。三是要提倡质疑精神。质疑是批判的前提,“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把历史课堂真正变为解决问题的场所。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现成的结论多,自己的结论少。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为现成的结论所牵绊,通过收集史料及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注释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②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38.

③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8.

第5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培养;讨论式课堂

1 概述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1]当前,已经有众多国家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法,如讨论式课堂,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当前看来十分必要。本文笔者将针对国外讨论式课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简单介绍这两者的概念及关系。

1.1 讨论式课堂

不同于国内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国外的讨论式课堂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积极的讨论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以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1.2 批判性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而哈贝马斯则认为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Emancipatory Learning)。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3]

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批判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两部分。其中,批判性思维是指评论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所坚持的一种原则和立场。它不仅包括了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思考,而且能尊重他人并纠正自我。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能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的技能,包括分析、推理、检验、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技能等”。[4]

1.3 两者关系

讨论式课堂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相互启发以及提高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而笔者发现,在国外课堂上,当讨论式课堂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拥有了批判性思维,而使得讨论式课堂能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

在对讨论式课堂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后,下文笔者将从国外讨论式课堂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特点,来探究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和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2 国外讨论式课堂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特点

国外课堂大多采用的是讨论式的课堂,与国内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相比,这种讨论式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有优势。这种讨论式课堂从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大大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 教师的教学方法

国外采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为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教育学家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曾这样说过,“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理由进行讨论,是21世纪教育所需要的一种手段。学会讨论有助于我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6]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1.1 启发诱导式教学

在国外许多实践性的课程中,很少会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教师通常都会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课堂存在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修改自己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判断自我修改,充分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例如,国外课程research in the community是一门人类学研究调查性的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展开研究调查,最后总结归纳。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批判性地思考其可操作性、价值性等问题。

2.1.2 案例式教学法

在授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国外教师大多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课堂上教师给出相关的案例,设置几个与案例相关的问题,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表达的也许并不是最优的答案,但那就是学生自己最独特的思维。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通过观察、比较、评价、总结归纳,让批判性思维和实际理论学习相融合。讨论式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

2.2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讨论式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并不多,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切块拼接式学习的方法。团队合作是讨论式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种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往往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2.2.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课上教师都会把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会在一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适时地给出指导性意见。例如,笔者在英国学习时,人力资源课程的考核形式也要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这种讨论式的学习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这种学习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向性,学生能够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去。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讨论过程、思维碰撞中逐步培养,在判断、选择、实施各个方面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增强。

2.2.2 切块拼接式学习

切块拼接法课堂是阿伦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办的。这种课堂以学生合作讨论为基础,切分学习内容,各个小组负责学习不同的部分,最后拼接在一起,互相教授,互相学习的过程。切块拼接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人”,学生之间积极配合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协作的成果后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学生在选择最优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这种新型的讨论式课堂模式让学生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融入到批判性实践技能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批判式思维投入到实践中。[7]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和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相比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思维方式,国外讨论式课堂模式下形成的学生批判性思维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一些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其教育工作人员早已经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上日程,其地位与学生智力人格培养同样重要,探究并完善出一套看似内容浅显但能极大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于培养出在当下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也有相当大的需求。同时想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推行讨论式课堂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3.1 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

3.1.1 个人需求

中国学术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学生思路不清,思考能力弱化,判断力差,在寻找真相、真知与真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8]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对于学生能力的影响体现在某些特定的方面。经调查,就中国学生日常论述某一观点所采用的论述方法,76%的学生倾向于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而仅有19%的学生会自己进行实际调查用数据说明问题。相较而言,57%的英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实际调查数据说明问题(见表1)。这一事实表明记忆背诵,以喻代证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思考判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乃至消失,久而久之引起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的弱化。然而思考判断能力属于现代社会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学生成功成才的个人需求。

3.1.2 外界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凸显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企业或者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出于激烈的社会竞争,新一代大学生被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使命:突破和创新。为了寻求突破创新,批判性思维在其中扮演

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放眼目前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众多,例如科技行业的苹果、谷歌,两家厂商各占移动信息领域的半壁江山,每年两家公司都会对软件硬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升级,只有不断地突破创新,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才能保证其竞争力,这便要求厂商的技术人员能够打破常规,对常规提出质疑,并且开拓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外界社会对学生人才的更高需求。

3.2 关于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3.2.1 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基本国情相较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讨论式课堂在我国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赣江中学谢道荣校长曾在报告中指出:讨论式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冷场 ,讨论不起来;要么少人数“参与”,多人数“旁听”;要么表面热闹,流于形式。[9]国外之所以得以开展讨论式课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素质,结合笔者在英国观察期间发现,英国青少年多数乐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这一点与中国学生大为不同。据调查,在中国当问到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学习意见时,受访的二十个学生竟然没有一位愿意同教师进行讨论。(见表2)这样的现状就会导致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却没有反应的尴尬情形。同样,中国学校大课制度也是阻碍讨论式课堂的一大难题。西方国家学校一堂课往往只有五至十个学生面对一个教师,然而在中国,一节课一般有少说三十多至一百名学生参与,教师注意力难以照顾周全导致少人数“参与”,多人数“旁听”的状况。此外,表面热闹,流于形式也是一大难题,即便学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讨论式课堂的重要性,但是解决办法不够明确,检验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讨论式课堂实行的失败。教师在领导检查听课时与同学私下商量好上课多多讨论以蒙混过关,领导检查过后又恢复到以往读书背诵的教学模式当中。

3.2.2 相对的解决思路

为了解决讨论式课堂在我国发展的一些障碍,笔者有以下几点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第一,注重少年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时期不应过早的让孩子接触过多的学术知识,应当多注重培养孩子提出意见和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第二,教师在面对过多数量的学生时可以自由组建学习小组,抛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得以最大化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减少“旁听”人数。

第三,高等院校可以多借鉴国外学校的排课制度,一定范围内实行小课制度,以检验讨论式课堂的完成效果。

4 结语

总之,新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开发,那么,推广国外的讨论式课堂,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的目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罗仕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紧迫性和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134-138.

[2]张凤晓,孙德轶,吴一丁.浅谈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施与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16):36-36.

[3]徐金超.着眼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学史四问”[J].历史教学月刊,2014(1):18-23.

[4]王磊磊,郭爱萍.课堂讨论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07-208.

[5]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2):60-62.

[6]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斯蒡芬・普瑞斯基尔.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罗静,褚保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

[7]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6-63.

第6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多数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是这些定义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特别是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所包含的技能来说,还存在着较为多样的说法。在本文的研究中,定义批判性思维为能够分析、测评自身与他人的观点,并得出相关论据支撑的结论的过程。在这样的定义中,能够了解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其中,加强高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思考、分析、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鼓励大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实现对大学生展开思考、提出独立观点与质疑的鼓励,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中,大学生会使用合理的论据对已经形成的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的解读,或是对其提出质疑。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了解到,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形成过程中,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多,对于已经形成结论的知识提出合理质疑,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能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为后续就职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除了上述的两点优势之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实现为大学生后续就职或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能够使其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使其理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个角度的分析。就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具备创新能力、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重要。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就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应用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等,但是在教学策略上依旧延用着传统的知识讲解与灌输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对教师过于依赖,对教学大纲过于“顺从”。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少,写作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状况较差,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将教学重点直接传授与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导致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较难形成。同时,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情况,导致学生语言表达、思考质疑的机会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后续的发展。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制约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文化因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谦虚、礼让等思想更加强调,而对于寻找真相过于忽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即便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不会提出质疑。同时,我国社会对于集体主义更为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也融合了这一观念,这较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性思考。另外,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封建体制也影响着当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特别是“服从权威”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会毫无疑问地接受教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并不会提出质疑。可以看出,我国长时间发展形成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育因素

除了文化因素之外,教育因素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使用了直接传授、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此时,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机会较少,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1]。第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的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对讲述的知识点进行过多的提问与思考,普遍使用机械背诵等方式,思考、质疑、探究的行为次数较少。加之在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考试中,相应的题目基本是直接在教材中摘录选取的,不仅未作出一定的修改,也未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进行体现,因此,无形中对教材的权威性进行了强调。可以看出,以上教育因素也制约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理念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展开培养时,要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理念入手。必须要切实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并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课堂教学理念,摆脱“教师即权威”的落后思想,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不同思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教学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探究性提问等方法。教学情境创设法:即由相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情境的创设,并使用语言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完成情境的渲染。这一过程也可以由学生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完成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角色扮演法:由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出多种教学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编自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小组讨论法:在小组讨论法教学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工作,实现对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程度的提升[2]。例如,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为切入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参考作者的生平事迹、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展开分析与讨论。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性提问法:对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来说,批判性思维体现于探究性提问。通过探究性提问,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得到激发,可以实现发散思维的培养[3]。

(三)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阶段,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关教师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融合这些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较好的作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文章中的情境,实现具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点,分析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完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收集,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完善与佐证。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自主探究,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四)充分借鉴西方教育理论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教育领域在长久的发展中,主要应用了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较为忽视。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西方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更好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思考与提问”的教学模式。在“思考”阶段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学生的不同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任务,包括给出几个事例完成概括、设定一些标准完成相应信息的分析、利用已知知识点完成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究等等[4]。在“提问”阶段中,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完成不同任务的具体步骤。例如,对评价性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该事物的优点与局限性有什么?”、“对其评价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标准?”、“你所使用的标准能够进行分类吗?”等等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逐步完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对比与评价,此时,可以通过“关于该问题你已知的信息有哪些?”、“你对新信息作何评价?”、“结合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完成引导。

第7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

从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看,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第一个层次是杜威所谓的“反思”,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反思”的对象有二: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的反思,即对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和求证;二是对某种知识形式的反思,即对自己所倾向的乐于接受的某种表达知识的形式的质疑。自我的信仰和所偏爱的知识形式,都是被个体所内化了的东西,对它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与求证。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层次,为Ennis所定义。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可见,这里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判断和选择,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客体,而非对自我已有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质疑。

2.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方面

从批判性思维的本体来考察,批判性思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爱德华・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所包括的因素概括为:①对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②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知识;③运用这些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第一条为态度,第二、三条为知识与技能。事实上,虽然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来阐述的,即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组成。

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八种技能:①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②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④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⑤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⑥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⑦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⑧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①独立自主;②充满自信;③乐于思考;④不迷信权威;⑤头脑开放;⑥尊重他人。这也即是在高等教育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之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创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摆脱原有的习惯、模式、方法、观点等等,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来。可见,要创新,首先是对已有的不太满意或不太认同,这是创新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打倒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理论、权威等进行审慎的怀疑求证。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批判;创新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个体自主性的获得

个体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觉、自决的能力,它是个体脱离类性质的人而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特殊人的原因。个体具有自主性的前提是个体拥有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决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习社会文化并生活于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并生活在某种社会主流文化之中。这种主流文化代表着特定人群的利益,并通过“权力――知识”结合的形式以合法的地位通过所谓的权威、真理等途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斯普林格所说的如同安装了“脑中之轮”一般,人们以社会灌输的思想顺着惯性而思想和行为。显而易见,安装了“脑中之轮”的人也就失去了自主性。而重新获得自我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主流文化所提供和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真理等等进行重新的审视,摆脱信仰和偏好的束缚,通过自身的理性进行重新的判断,也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自主性获得的重要意义。

3.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教育民主乃至社会民主的促进

正如艾米・古特曼、杜威、吉鲁克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是专制抑或民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该教育制度是否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该社会制度所保障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自由,更是不同思想并存的自由。所以,杜威认为:“批判思维方式是民主所必需的。”吉鲁克斯同样认为:“批判思维与民主社会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立思想、民主意识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民主化。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际中的缺失

笔者之所以提倡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原因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它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1.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世人把国家落后归结为科技落后,把救亡图存寄托于科学救国之上,故自其诞生之时便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而不太注重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引进,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个意思。此后,虽历经变化,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建国之后,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便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定,故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亦加强政治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遵守社会规范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发现和发明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却很少诞生有影响的思想。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事实认定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在我国大学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在这种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所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注重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

首先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作出一些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那个积弱不振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前一段的规模扩张之后,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回归教育的本义,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而批判性思维之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和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2.赋予学生以权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专制的教育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历来迷信权威服从权威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赋予学生权力。所谓的赋予学生权力是指“使学生获得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使人们转变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想当然的理解。”简言之,当学生获得了自主决定的权力之后,才有可能对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种种关系进行思索,才有“去权威”的可能,才有批判性思维的产生。

第8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材;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探索和发展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早期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独立开课的形式进行,近年来,受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理念的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正走向与各学科教学融合之路。

美国2005年版Prentice Hall高中《化学》教材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很好整合的一个范例。本文以此教材为例,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机整合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自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概念以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要求各类学校“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并将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它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2]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成果的认知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提出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3]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二)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是指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4]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解读、消化和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强对新时代的适应性。

(三)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5]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还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教材简介

世界著名的教育书籍出版公司Pearson Prentice Hall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建立于1913年,它是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公司之一,具有雄厚的人员配备和严密的管理体制。Pearson Prentice Hall和Prentice Hall都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于1990年出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以来,到2005年已再版七次。新版本的教材在继承原有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将许多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教材的设计中,增强了教材的教育科学性,使教材更具人性化。

2005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由25章构成,各章内容分别为:化学简介;物质和变化;科学测量;原子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和金属键;共价键;物质命名和分子式;物质的量;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物质的状态;气体的性质;水和水溶液;溶液;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烃及其衍生物;官能团;生活中的化学;核化学。从内容上看,该教材的结构体系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理念,但在教材内容及栏目的设计上却强烈地融合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理念,体现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思想──在注重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与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潜能和局限性;强调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对自己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个人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等。

(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6]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进行批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个方向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如果说前者的构成要素是“勇于批判”的精神和心向,那么后者的构成要素则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7]

批判性精神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对于学生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每一章评价栏目(Assessment)中专门设计的,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为宗旨的习题来实施。这些习题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每道题不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也不只局限在化学学科内部,往往是一道题综合多个知识点,且涉及生物、物理或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习题的综合性,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把与题目相关的各知识点和各学科相关的知识都考虑进来,不只拘泥于化学学科或只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以更开放的视野看问题。习题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头脑开放的批判性精神。

2.开放性

开放性的习题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精神影响较大,开放性的习题设计可以克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习题所给条件必有所用”“习题必有确定答案”的思维定势。条件开放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经历思考,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习题结论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习题结论的不确定性,不去一味追求固定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形成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头脑有利于帮助学生承认差异,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习题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尊重他人等批判性精神。

3.过程性

习题的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思考的过程。一道习题往往综合多个知识点并伴有多个条件,学生在思考时把这些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进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必须经过多次的思考才可以把所有知识点和条件都考虑周全。这种反复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缜密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选择,更好地生存。过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乐于思考的批判性精神。

我们以“物质和变化”这一章中的一道批判性思维习题为例。

例:讨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8]

这是一道看似容易,却难达成一致结论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气体与固体的形态与体积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要达成一致的结论,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各自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需要表达清楚,有说服别人的能力。该题含有:气体可以自由运动、扩充、填满任何空间;容器决定了气体的“形状”和体积;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需要容器来确定它的形状和体积等知识点。讨论时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些学生认为不能判断这种说法的正误;有些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要想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必须重新思考、查阅文献、讨论交流,组织证据,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气体与固体的特点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同时可以基于气体与固体的特点,共同分析得出“一种气体需要一个容器,但固体自身就是它的容器”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共同的分析、独立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耐心的倾听等活动,形成一种批判性思考的倾向和意图。这种批判性思考倾向和意图的形成,比纯粹的知识获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是通过解读图表(Interpreting Graphs)栏目进行。解读图表栏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析隐含条件,抓住中心问题

图表中的数据和信息非常丰富,有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数据看起来与问题没有关系,实则存在着一定的间接关系。学生只有明确所问问题的主旨,从多种角度考察了数据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中抓住关键的和有用的数据和信息。

2.评价证据,得出有根据的结论

图表是一种客观传递数据的形式,这些数据传达的信息相当于大量的证据。学生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解读,相当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资料,然后归纳出支持研究问题的理由和根据。这种严格的对证据的评价及依照证据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识与能力。

3.形成科学假设的能力

学生依据自己对图表中数据和信息的分析、解读、评价和判断,根据所问问题,进一步进行推论,形成合理假定,归纳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预测可能后果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用于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解读图表题包括了23个主题,下面我们以“元素周期表”这一章的图表题为例来分析。

下图为55个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为原子序数,纵坐标为原子半径。

问题:

分析数据:图中哪种碱金属的原子半径是238 pm?

得出结论:观察原子半径—原子序数图中碱金属和稀有气体的数据,回答同主族内,原子半径大小如何变化?

预测:原子数为56的钡原子,和铯原子比起来,谁大谁小?[8]

这道题,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从图表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经过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等过程,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第1个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数据的过程;第2个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经历分析数据、处理这些信息和数据,然后归纳总结,逻辑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第3个问题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和数据,逻辑地、有根据地进行预测的能力。

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是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的。该教材中培养批判性精神的内容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容划分,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教材中不管是前者的内容,还是后者的内容,对两者的培养都是一种促进。

三、述评

(一)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结合

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所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都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而设计,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化学概念的整合。教材的这种设计方式首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化学概念,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同时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过程又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

其次,教材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掌握科学方法。例如,解读图表题提高了学生的识图、收集数据与证据、评价、数学计算能力及阅读科技文献等能力;讨论题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再次,教材中多样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质疑、探索和创新的题材与机会,促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的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公正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索和探求事物的规律时,不主观臆断,对知识的起点、知识的获得渠道,抱有证实的态度。

总之,2005年版该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并不是只追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忽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是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以知识为载体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态度的养成,达到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不依赖他人进行批评性反思、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该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内容往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的思维指向自己想要解决的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无论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都会有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技能中体现的独立自主,善于判断的能力均是自主学习的内在要素。

该教材除了专门设置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图表题和每一章的评价习题这些显性内容外,在探究活动、概念性问题、化学与数学、化学和技术等栏目及教材的正文和实验中都渗透有隐性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和信息。尤其是化学史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形式。此外,该教材1990年、1992年最早的两个版本有专门配套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手册,2005新版本的教材顺应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融合性,没有配套的专门手册,也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讲解,而是采取了内容的镶嵌式处理。这种方式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了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遇到的一些困难。并且,2005年版的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改变了以往教材单一、刻板的设计方式。

四、结论

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素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到教材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可行的、有效的。在课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我国新出版的化学教材中,也存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但只是一些隐性的内容,并未得到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在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2005年版Prentice Hall 《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我国教材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wwwbjzxgovcn/bjgc/BJGCTEXT/200309/20030944.htm

[2]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1):67—69.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10.

[5]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1—82.

[6]周青,姚林娜,杨辉祥,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3—56.

第9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信息的自由化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过载及其不真实性成为困扰人们有效利用信息的难题。尽管新时代公民通过环境的熏陶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新兴技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基于网络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在线交流和分享思想,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最好、最相关和最具权威的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进而进行知识创造,仍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是国内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上仍然以计算机操作技术学习为主,或以技术素养的培养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的影响,现有课程资源的制约,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的偏差,但缺乏对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个体思维的挖掘与研究,缺乏通过发展学生思维来提升信息素养也是主要原因。

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受到高度重视的一种认知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支持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是由批判性思维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在信息时代,所有的知识与信息几乎都是触手可及,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主建构丰富生活的立场来对知识与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就很难客观、公正地把握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自我校准来判断信息的清晰性、正确性、相关性、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和行动。可以说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评价的全过程,它可以帮助主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是有用的,消除因个人偏见所产生的,对信息获取、解释与评价有阻碍的消极影响,对信息的价值、意图以及合法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思考,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素养。

批判性思维内容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称为“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意为“批判的”。因为汉语中的“批判”一词有批评和指出缺陷、缺点的意思,批判性思维容易使人们与攻击、否定、批评甚至批斗产生关联。当前批判性思维一词的使用很频繁,但却没有统一的定义。原因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涉及逻辑学、心理学、决策论等诸多学科内容的具体运用,以至于模糊了它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批判性思维是杜威的“反省思维”的延续。

尽管很难统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同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智力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的结合。

1.批判性思维智力技能

根据美国和加拿大46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于1990年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指出,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解释(interpretation),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洞察信息所传递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并且能够剔除不相关或者有混淆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将信息的内容、目的、意义、价值等进行澄清;②分析(analysis),能够辨识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出支持某个主张、意见或论点的理由,得出推论;③评估(evaluation),对陈述的可靠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证据或者前提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强度和正确性进行评价;④推论(inference),在上述基础上形成推测和假说;⑤说明(explanation),陈述推理的结果以及该推论结果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以及情境,以便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⑥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并且自我校正所揭露的错误和不足,能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管理。

2.批判性思维精神

批判性思维精神是一种对认知对象积极地进行评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是个体的批判性意识,能够使个体时刻用批判、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精神由下面六个要素构成:①求真理(truth-seeking),是指为信念、价值行为所做的坚持。主要表现为:即使所追求的信念、价值行为不受鼓励,仍然对继续调查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不会轻易地放弃。②开放性心灵(open-mindedness),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者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别人的观点、思想与自己存在分歧时,能够容忍分歧,并能够很敏感地感觉到自己的偏见;二是当自己的观点、思想存在论据不充分或有争议时,愿意重新考虑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能够用新的方法考虑问题,寻求新证据或新观点。③好奇心(inquisitiveness),是指对外部事物持有疑问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无论事物的外部表现是否显性,都重视信息获取,知道事情是如何进行的。④独立思考的习惯(thinking independent),即愿意个人独立、自主地钻研问题。主要表现为:能深入地、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钻研,对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织。⑤系统性(systematicity),是指能够对复杂的工作保持秩序和规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复杂的事物能有条不紊,头脑清醒,对事物进行谨慎的判断,通过计划来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能够根据计划预测行为的结果。⑥自信(self-confidence),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推理能力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相信自己所做判断的正确性,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思想以及所研究问题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今天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里,人们面临着如何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挑战。信息技术可以为信息获取和加工提供便捷,而批判性思维可能指导人们有效地甄别信息并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同步发展。

1.批判性思维与信息

信息与思维关系密切。信息是思维的材料,思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思维,我们可以从某一局部信息推知另一局部信息;分析思维的过程,可以发现信息,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信息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也是学习载体。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正确处理。公民信息素养的内容包括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没想到)、信息道德伦理修养(对不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知不知)以及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不会)等许多方面。

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可以信息为纽带连接起来。批判性思维的实施对象和载体也是信息,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过程是反思和质疑,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批判性思维既可以是信念的选择,也可以是行为的决策,而决策则意味着价值选择和条件分析。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相似性。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信息处理过程之中,能够成为正确使用信息的有效工具;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学习过程,也是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伴随着信息处理的实践过程同步发展。

2.批判性思维与逻辑

逻辑不仅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在信息爆炸时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原始推动力。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逻辑思维,在批判性思维中,逻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尽管逻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没有显性表现,但逻辑确实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其一,信息技术的实现是以逻辑运算为基础的,二进制逻辑运算就是计算机的工作基础;其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需要逻辑判断,关系型数据表达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基本逻辑,人们就是通过各事物属性的逻辑关系来加工与管理数据的;其三,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背后,是以对信息的逻辑化分类为基础的,以文件夹和菜单为代表的数据和操作的树结构就是信息的层次逻辑表征。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蕴含着逻辑思维的发现和培养,构建了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使用和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和习惯。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也有助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3.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别关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问题的表征就是将问题转换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表征;解决方案的策划包括确定必须进行的操作和步骤;解决问题的执行包括在策划中详细说明的各种操作或运算任务;解决问题的控制涉及对相关监控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在问题表征过程中,需要批判地审视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解题过程中随时根据情况修正对问题的表征。批判性思维要求学习者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控制、转换信息,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保证形成正确乃至巧妙的问题表征的关键。同样,发现问题解法的过程,是在问题表征的基础上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者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整。

信息技术课程既关注人解决问题,也关注技术解决问题,更关注人用技术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不仅渗透于问题解决的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还在如何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中发挥作用。

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的正能量

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两条路径:一是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二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国外一些大学已经将批判性思维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旨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技能和方法。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通过与各类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渗透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决定了关注批判性思维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通过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和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归纳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原点探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向作用。

第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心态不盲从地相信权威和教条,不会简单地去相信所听所闻,而是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去分析各种论证、推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这种思维品质应该是信息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并成为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外表下的核心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品质可以促使人们不断进取学习新技术新应用,同时又能谨慎地对待现代信息技术对自然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思维是评估或建构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需要对陈述的可靠性、信息间的关联性、证据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已有的陈述,提出新的陈述。批判性思维的这种价值判断与建构贯穿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指导师生对信息技术中涉及的机器思维和人的思维发生冲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关注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学习和信息处理的融合,使学生正确地把控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完成技术操作的训练。

第三,批判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它不仅需要思维者拥有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的技能,同时还要求思维拥有追求真理、开放性心灵、好奇心、独立思考、系统性、自信心等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开放的、综合的、发展的、实践的课程,需要有逻辑与非逻辑的、演绎与归纳的,乃至联想与发散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可以探索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并重新审视思维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

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技能或思考方法。如果我们把批判性思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其微观层次旨在通过某些思维技能的训练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更准确地提出问题、更好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及论证,其宏观层次是教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理性品性。批判性思维的宏观与微观两层次恰好对应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需要学习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正确使用技术的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追求

200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信息科技课程承担着“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说明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然而,尽管近年来已出现了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相关研究,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仍然鲜见。

在我国,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是强调计算机使用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只重知识技能而忽略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采取基本素养与思维为导向的通才教育,而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学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