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第1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领导性作用

高职学校就读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其文化知识科技素质能力在整体平均水平上要略逊色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因此提高高职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便成为帮助他们在未来求职活动及职业生涯中弥补科技文化素质能力缺陷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就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手段。

一、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这个群体尚未掌握教育主动权,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及规划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相对国外体育教师群体较为滞后。国内体育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缺乏清晰独到的认识。因此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提高,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着积极促进意义。同时高职学校就读学生在高素质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下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体育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提高未来在就业岗位上的竞争力,为自己的人生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体素质是学习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首要前提,只有提高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二、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

1.思想政治素质能力

只有教师群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对学生群体产生正确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是教师群体乃至社会全体公民都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2.体育专业素质能力

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能力。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才能教育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准则。提高体育专业素质能力不仅对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充实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育教学素质能力

一个教师最根本的素质能力便是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没有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有再好的体育素质能力也无法教育学生。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从而不断努力丰富自身教学理念,为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做不断奋斗。

三、如何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1.从高职学校体育教师自身努力做起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从自身细节处做起,完善自身素质能力,不断学习创新。如,高职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团队协作意识,整体共同前进,提高发展,可以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在体育教师集体备课活动中个人的思想精华被汇集成集体的智慧结晶,使得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丰富,与此同时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提升。如,在体育活动课堂上出现学生受伤等紧急情况时,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便可充分运用所自学到的生理学知识,为受伤学生做简单必要的应急处理。高职学校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拓宽眼光,积极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做准备。除此之外,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不忘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丰富提高自身体育专业素质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高职校体育教师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新,融入学生中。如,进行广播操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动作上教育学生学习,更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教学转为主动教学,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同练习广播操动作而不是单纯在一旁指点,这样可使得与学生距离缩短,更能激发学生努力练习的热情,同时自身教育教学专业素质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教育形式得到创新。

2.相关教育部门应如何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现今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能力与其身体素质发展不对等的问题日渐凸显激化,而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才愈加需求增加,因此提高学生群体身体体育素质能力便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便被教育部门提上日程。首先,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意义,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文件,间接促进影响高职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可组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向高职校体育教师群体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教育教师的政治思想能力,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展开培训,引导教师群体创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由教学被动型向教学主动型转型,加快对高职校体育教师的培训脚步。同时可组织一些专业素质能力竞赛,如举行体育教师备课笔记评优活动、体育教师运动会等活动,从而促进高职校体育教师间的竞争。竞争更有利于体育教师群体的素质提升,利于加快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优秀教育教师的奖励,完善体育教师奖惩制度,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待遇,促进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达到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目的。教育部门对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具有领导性作用。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育群体。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促进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及积极意义。在教育部门的高职校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懈努力,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不懈奋斗,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詹阿宁.高职学院体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

第2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信息能力 培养提高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凸显出了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信息化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在高速发展过程的又一关键词。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总体形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更应该提高自身对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体育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因为体育学科的性质就注定了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所以体育课是以身体教学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教授的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主动获取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迥然不同,在教育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教师表现出了不同层次的主观接受意识。有的表现出了主动接受的态度,有的表现出的是被动的接受态度,体育教师对于现代信息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容乐观,不是十分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科研成果也就越多。但是从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总体上对信息的获取和提取、存贮、分析、加工能力十分有限,有待提高,而且在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获取信息数量不足

获取信息的数量也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取信息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差,而且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的娴熟程度不高,对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准确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不能使用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比较陈旧,以上的诸多问题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在获取信息时表现出获取总量不足的状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开发自身潜力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培养和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和存储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开发了自身的潜力。而信息在传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具有再生的能力。这里的再生能力就体现在自我内化信息之后,会对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使自己能够充实原有的知识库,改变陈旧的信息观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

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存贮、分析、加工的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因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将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的塑造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缺乏充分的信息来源,就不能及把握当今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体育教学的最新方法,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合理的内化和吸收有用、重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产生一些平时不能预知的、积极的体会,对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的另一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教学。因为教师在加紧苦练内功的同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甚至比较高的信息能力,必然使自己对教学大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对教学的方法有所创新,体育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对书本中某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前提是必须使体育教师掌握比较娴熟的信息处理技术

和比较高的信息驾驭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

三、结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拥有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傲视群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信息能力的掌握很容易被体育教师忽视,但是现代社会考察人才的标准已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评价准则,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有了一个庞大完整的评价体系。信息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即信息能力成为新世纪的人才规格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彬彬,张志佳.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创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

[2]黄春林,刘志鹏.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j].湖北体育科技,2007(1)

[3]范运祥.注重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4]黎雅菊,贾小芾.关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5]刘建明,陈臣等.对学习型社会教师信息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2009(24)

[6]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7]杨波.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8]《then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for student learning》,www. infolitorg/denfinitions/indexhtml.

[9] helgeclausen:《internet information literacy:a new demando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and library users》,www. .

第3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首先,学校的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巨大,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风格、教学部门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工作的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往往存在正比例的影响。比如,一些学风较好的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普遍较高,这与学校的完善的制度、较好的管理风格、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其次,工作压力因素。高中体育老师工作压力对其教学效能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有效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增加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但是并不是压力越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越强,过大的教学压力反而会消磨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基本上中等程度的压力是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而教师工作的压力来源于工作担负的责任、职业期望、学生方面的因素、考试压力、人际关系等等。再次,社会支持因素。体育教师感受到越多的工作支持就会产生更高的教学效能感,而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来源于学校、学生、家长、同事、家人等等。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普遍较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等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没有给予体育教学工作应有的支持。最后,教师的学历以及教学经验因素。教师是教学效能感变量的主体,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学历越高,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研究能力的储备越丰富,就会对自身教学工作产生更大的自信心,进而教学的效能感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教师教学的经验也对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越游刃有余,会保持高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学效能感也随之而提升。

二、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措施

首先,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引导,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但是学校、学生等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严重打击了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热情,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心理抑制状态的疏导,增强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信心百倍地开展体育教学。其次,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高中体育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对其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度,进而增强自身的教学效能感。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比如聘请专家开展专题性讲座、互联网远程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教师经验研讨会、学校间的参观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开展体育教学,并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4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素质结构;自我养成;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9702

“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不仅为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体育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当代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由孤立的学习者转变成合作的学习者,由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体育教师能否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是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

1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

所谓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桥梁。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身手敏捷灵活,有利于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作的完成过程。

1.2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

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展现出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是人们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等实践活动而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要心理健康,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充满热情与活力。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无论是生活压力还是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都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合理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

1.3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

社会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群的普遍的修养程度、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互动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师来讲,社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体育教师要有健全的知识体系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教师的力量。全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重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知识、科研方法知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它不是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一个系列的知识。(4)创新型知识,也是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较弱的一环,它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处于最顶层的位置,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全面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创新型知识经常容易被体育教师所忽视。

1.3.2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自身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包括运动技术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能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提出,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科研能力,科研与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则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也有助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对体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体育教师要把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融合,构建一个全面、完整又强大的能力结构体系,提高自身境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习得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改变学习行为。

2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

2.1体育教师自然素质的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加,工作生活越来越繁忙,用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导致有些体育教师出现身材发福,体型走样等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无法清晰明了的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影响学生对相关体育动作的理解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即违背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执行。

2.2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心理素质不是外化的具体的而是内部的抽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身心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受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表现在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狭隘,视野不开阔。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环境情况较为复杂,体育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动的教学环境时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导致适应能力下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3体育教师社会素质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主要包括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素质,这是支撑起体育教师素质结构骨架的主干力量。体育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同时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2.3.1知识体系狭窄而单一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类似于直线形的,而不是树状的。这就导致这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面过窄,只对跟体育直接相关的知识有较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跟体育间接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不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技术动作。

2.3.2能力结构存在短板

教学、训练、科研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往往会更多地注重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科研的能力。认为科研能力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长期积累的教学和训练的经验转化、融合成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过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训练。这使得科研成为体育教师能力的短板,阻碍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自我养成

3.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十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育德为先。体育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尊重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教育公平。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本质不再是控制、管理和约束,而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同时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养成

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优化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前提。正因为太过于基础,往往容易被忽略。体育教师要通过坚持锻炼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以身作则,亲身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与运动量来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养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之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国家对体育政策的不断修订,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为了应付测试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只顾眼前,要从长远考虑,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着想,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教学经验的累积,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性,面对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面对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敢于迎接挑战。

3.4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养成

3.4.1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突围

体育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发展横向知识。将科学文化知识、物理化学知识与运动基本理论相结合,形成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气度与眼界,增强大局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状况,管、办、评分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4.2在能力结构方面的突围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把握住教学、科研、训练三个大方向,提高专业化水平,把技术体系转变成教育教学体系。关注学术更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至于行而后仁”,要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在课外甚至在整个人生中都能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体育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4结论

体育教师要在原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来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自然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社会素质结构。在保证良好的身体和生理素质将基础上,不断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注意横向知识的发展,强化教学、科研、训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元波.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J].科技视界,2013,12(4):132.

[2]张广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3,(5):37.

[3]石振国.“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8490.

[4]黄彩虹.新时期高校创新性体育师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J].科教文汇,2013,252(8):3539.

第5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孙自敏(1972-),男,河南永城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河南郑州45000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95-02

一、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曾经的教育思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并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态度,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教师应该把劳累的体育训练变成趣味的运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硬性要求学生的成绩,关注培养学生的自身爱好,教会学生知识不难,难的是培养出学生的爱好。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淡化成绩至上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不光要指导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的锻炼,还要学会解决其生活学习上面临的问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引导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再者,教师下功夫研究学生,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运动计划,给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永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导学生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在教学中灌输团队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教学安排中,学科知识落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之间界定严格,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自然学科的教学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程时间,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在繁重的学习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造成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相对于外国同龄人的身体状况,中国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而新课标的实施,使原来形同鸡肋的体育课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学校也增加了体育课的教学学时,提高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升级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以适应体育和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应考虑到边缘学科知识的储备,如对于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问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自身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新课程改革实施时间不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全面理解,造成了一些和改革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例如,在教师角色转变上、新课程理解、自身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些教师不能彻底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的禁锢,依然认为教师和学生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教学中不能放下身段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依然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少参与学生中的合作;过多地强调自身的教学能力,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有些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依然遵循老套的授课方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对新课改认识不透彻,部分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改内容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已,充其量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对于新课改能够改变教育现状持有怀疑态度,不能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片面地改变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理论的缺乏。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出现认识偏差,在教学中过度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裹足不前,不能突破自我的授课模式,死板教学。同时又排斥新课改培训,满足于现有教学水平,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无法运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培训现状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培训方面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针对培训内容构建不同的培训体系,指定相关有效的培训课程。第二,加强师资力量投入,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选取国家教师、各高校骨干教师、学科精英教师作为培训队伍,使被培训教师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培养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专业性,针对被培训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思维方式设置多样的课程教学培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但是,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间接地影响了新课改教育的实施。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距离国家要求的课改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1.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体系质量也不容乐观,在培训中往往注重提高理论学习和提升理念转变,缺乏全面协调的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的调查分析,培养计划脱离实际情况,不能符合新课改要求,同时新课改培训的操作性不强,导致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时间常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冲突。培训方式的不合理和培训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采用较为传统的课堂听讲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缺少培训和学院之间的互动环节,教学氛围不活跃、交流少。体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运动性和自主活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训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的脱节。同时,体育教师培训的经费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创新性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3.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体育新课改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教育课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们往往既要上课,又要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还有抽时间参与培训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很难三方兼顾,培训的时间往往占用了工作和学习时间,甚至出现因工作而放弃培训的情况。

四、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及实施举措

(一)提高体育教师设计能力

提高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对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应该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深入了解分析的能力,使教师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如学生的机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等,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研究定位能力,培养体育教师分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结合教学任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通过资料和网络的查询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独立教学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做一名真正的反思性教师。

(三)体育教师评价能力培养

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培养教师的总结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质量评判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总结归纳经验;培养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剖析、分辨、思考能力,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独到的见解,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性处理,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评价能力和评价方法;再者,教师的评价运用能力,教师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学生,做到对课程题目、运动量、学生专业知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准确评价。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响应新课改政策的必要工作。在加强教师工作培训时,重点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大帮助。“少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综合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从业的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参与新教程改革,为教育新一代的有志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

[2]尹志琼.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8).

[3]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第6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引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太重,学生一直在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都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统一的体育活动,不清楚自己的身w素质以及兴趣爱好,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学习进行自主能力的渗透之后,让初中生在自我挖掘的过程中,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即提升了体育课程的效率,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在培养初中生浓厚的体育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去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完全跟着教师走,学习对于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难以积极配合教师,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新的教学大纲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教学机制,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自主学习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于课程质量提供一个保证。

(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对学生进行辅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关的锻炼,实现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广泛的空间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个性目标有很大的影响。自主教学将学生和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强调了终身体育教学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体育中的自主教学还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方面,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体育教与学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在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其次,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还体现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方面,自主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在浓郁的体育氛围的熏陶浸染下,学生会养成对于体育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进而便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与其他同学在合作中接受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没有机会切身进行体育活动,无法感知体育的魅力,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运动的意识和兴趣。通过营造体育氛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自主学习主张师生互动,主张师生平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给学生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二)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对学生的人生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教学的训练两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观念培养方面,教师要做到带头作用,主张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要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所有的教学方式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给学生支持,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还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情况,真正实现民主教学。

(三)细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试着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具体的安排,让学生有大体的学习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意愿进行细致安排,将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细致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细化后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需要排在教学的主要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

对体育教学的成果进行反思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主要是通过将教学的结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数据进行评判,实现对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师要在反思中不断对自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教师要积极进行劝导,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

五、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初中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丰富教学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对学生教学的细化,最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完善。这样才能将自主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体育的习惯,真正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1.1、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它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机遇。素质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发挥其社会价值和功能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本体功能发挥的需要。所谓体育教育本体功能是指:改善学生体质,展示学生的特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依据刘林、景文胜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所说那样“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刘庆谊所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的创新与继承。

1.2、素质教育的现状

体育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特性,促进学生素质以及社会化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同学者依据自己的角度,陈述了很多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运动为主的“三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以“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成功体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2)只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却忽略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尺度把握不适,导致以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使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借口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硬件资源不足,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其硬件资源严重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实施。因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扬长补短,开展素质教育,创办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高校。

2、体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针对我国体育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下面进行具体讲解。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高校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主体也是大学生。体育高校教学的重点是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想增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体育的本体功能,体育与健康以及生命质量的关系等有了解还要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即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可以增强其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好习惯。所以说,体育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实践,轻理论”,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使学生字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理念。

2.2、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育体是指对体育大学生的体育培育;育心是指对高校体育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对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个基本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并一直受到体育高校教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已经被提及,并引起了广大工作者的重视,也为高校进行体育革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具备以下心理素质:具有自立、自强、自信以及自尊的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冷静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具有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团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育心和育体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育心和育体紧密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于高校的体育在各个环节上有机结合;依据体育高校建设的两重性,在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上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自己必须完成。

2.3、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形式也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从传统的只侧重“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转变。也就是说,现今应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并具有高科技的时代所需的能力素质。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是他们渴望体育,主动练习体育的习惯,使体育逐渐形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并完善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的身心的自我完善,并把生活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培养自己能参与并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的时代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文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4、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终身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于当下体育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终身教育思想者的眼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改善,劳动时间也大大降低,这使得很多人具有大量闲暇时间,体育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意识,也可使大学生自觉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益身心。

2.5、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

现今很多的高校,开设体育课程仅在大一、二年级,这种开设课堂的方式,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好的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爱好体育的能力,并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这不仅要求高校在大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也要在大三、四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以及一些体育选修课,否则要实施其目标将会非常困难。

3、结论

第8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在学习型思想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的社会生态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宏伟目标。因此可以说教育终身化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及趋势,是转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并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推动终身教育的落实,实现学习型社会生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终身教育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探究终身教育的价值,提升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效性,以此为教育改革与管理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一、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形成与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是美国学者朗格朗率先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入我国。朗格朗认为,教育应渗透到人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具体包括教育的各种方式、各个方面及各个阶段,它是系统而连续的,是贯穿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进化活动”。朗格朗在学术著作《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并非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增加的新形态与新概念,同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和“大众教育”。它是更广泛、更宽泛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的升华与超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个体需要不间断地挖掘自我的潜能,实现并追求自身的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在该理念指导下,我们能够发现未来教育将不再是由教育机构所统筹的教育过程,而是贯穿人所有生命周期的教育形态,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勇往直前的教育思想。相较于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传统教育模式,终身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开辟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使“学习过程”贯穿到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终身教育理念是影响并推动大众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终身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

终身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早有体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的思想,他认为“非生而知”的过程是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过程。并以“乐而忘忧、发愤忘食、不知老矣”的实践,论证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虽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或理念,但在社会活动中,将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譬如古雅典政治家思想家卢梭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即我愈老愈能获得更丰富的东西),便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呈现,其基本内涵是人类在青年时期应为安定和理想发愤学习,到中年时应为弥补心灵的空虚而不断汲取知识,到老年阶段应将学习作为意境,自乐其中,慢慢品味。而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技术、科学、经济、生产的关系日益加深和加强,学习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级的广泛重视,进而形成以技能培训、专业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而在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后,9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加强对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结合,进而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培养的模式和体系。

二、终身教育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指高校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对特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实施教育的总和。简而言之,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具体包括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评价与管理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完成的,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无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效相对有限,而将终身教育融入现代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分接受和了解终身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实现自身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快速、更加稳固。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高校逐渐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壁垒,使自主学习型人才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二)高等人才的教育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过程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渗透,忽视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存在教师本位问题。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并从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实践阶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融合现代师徒制、校企融合、顶岗实训、在线教育等教育环节,使人才培养更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逻辑结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为充分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调动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等层面,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力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中,从而巩固终身学习理念。

(三)教育评价与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是诞生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管理体制,是通过专业成绩、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模态。难以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可能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现。而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帮助高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实效,使人才评价从高校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延伸教育评价范畴,考核并评价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学习质量及发展成效,使人才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新方向与新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传统教学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抓手,侧重于“和谐校园”的营建,忽视了管理制度对教育流程的影响。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到人才培养上,将调动学生学习习惯及教师创新教学体系、模式及方法作为制度构建或挑战的关键要素。

三、终身教育下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教育时间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教育生态,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将难以继续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并且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开始下降,导致青年学生在参与岗位工作后很难真正地参与到正式的教育活动。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层面上,我国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利用高校所学的技能、知识及获取的文凭赚取未来的富足和安定就足够了,进而导致终身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在教育体制上,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生毕业后,便不再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考虑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导致教育过程呈现出阶段性、间接性问题。

(二)教育空间

在广义层面上,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占据着主要位置和地位。简而言之,青年学生的教育活动只局限在校园内部,一切生活、学习活动都围绕学校展开。虽然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成效,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空间局限性,导致学生只能在学校中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一旦离开校园,便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导致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难以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这种空间局限性,又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适应社会的层面上。

(三)学习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专业教学所存在功利性、工具性特征日渐凸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再是发展自我、建设社会,而是凭借毕业证获取满意而安定的社会岗位。一旦学生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便很难开展专业学习活动,进而弱化了专业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此背景下,“考试评价”成为代替“能力评价”的关键手段,学生只需要获得相应的考试成绩,便可得到毕业资格,从而造成学生隐性逃课、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需求

虽然我国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发现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发展程度有限,依旧以重复性、规模性生产为主,没有意识到经济新形势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无须巩固或内化课堂知识,无须获取深入的专业技能,便可促成企业的经济提升。在这个层面上,将导致终身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

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不应逡巡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延伸到整个生活阶段、社会发展阶段,使终身教育成为学生丰富知识、满足需求、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模式构建阶段,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从学校教育逐渐延伸到职业发展、岗位辅导等层面。首先,高校应利用制度手段,指导学生和教师加强联系,鼓励毕业生向教师询问并探讨岗位工作中所存在的专业问题,使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岗位发展中;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变传统从就业率角度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观念,将学生发展情况及岗位晋升情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提升高校参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高校教师应通过指导或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方式,调整当前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增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切实破解教育时间对终身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类型与重要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育弊端,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力度,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学习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主要局限在实训实习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从社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营建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大力推动任务推动和项目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使课堂教育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展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及理想诉求,为学生搭建出理想的实训平台。通常来讲,专业教学拥有较为鲜明的广泛性与宽泛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需要获取新的知识体系,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确定相应的实训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意识。

(三)构建终身教育或学习体系

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教育体系,融入终身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譬如,通过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其更加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挖掘。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改革,专业教师应转变传统宣讲式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形成并探寻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磨炼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改变评价体系,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主要依据,进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此外,在社会领域,高等教育应将终身教育从高校教育延伸到俱乐部、工会、教会、工作岗位、家族及朋友关系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切实利用现代科技及泛在化教育理论,提升终身教育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泛在化现代教育平台

在新经济形态下,现代企业逐渐从生产密集型发展为产业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从传统的低端生产发展为高端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使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形成职业发展需求的外在动机。为有效提升学生终身教育的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必须构建出泛在化教学体系,使“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媒介学习任何知识”的教育设想,成为可能。首先,构建MOOC课程体系,整合知名院校的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使学生获取免费、开放、精品的课程资源,进而为青年学生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基于专业培训的网络课程体系,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及项目建设目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权威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最后,帮助教师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架构出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从通过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及泛在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楠,于元青.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对社区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49-151.

[2]孙立斌,赵军平.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6(6):37-40.

[3]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7-81.

[4]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52-57,80.

第9篇: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自我教育; 大学生; 德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29-03

“自我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作为人类发展和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因素和现象,它早已为人们所认同。古往今来,自我教育在人类思想教育史上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我教育就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个体作为教育主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以自我认识为前提,以客体的自我为教育和改造对象,按照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客体自我提出任务、施加影响,从而完善和提高自我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当今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明晰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必然性,才能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层次发展,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现代社会深入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必然要求

第一,大学生自我教育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以及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得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已然成为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仅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社会化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社会化终身教育的提出,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形势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而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选择、运用和创造知识。换言之,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成为当代每个大学生所必备的普遍素质。社会信息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影响。面对良莠不齐的庞杂信息,当代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教育,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完善自身,进一步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夯实基础。

第二,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出了客观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迎来了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大大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状态,进而导致了人们选择的多元化,它要求市场的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1]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群体,要想从容应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参与、创新的能力。而自我教育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和有效性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而且为大学生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去提高和完善自身,使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成为其必备的普遍素质,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

第三,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更多的具有世界眼光和主体人格的新型人才。而人格主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端人才,才能为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开放和扩大,这也要求大学生们提高自身比较、鉴别和选择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学生自我教育。

二、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现实需要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兴旺发达。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把搞好高等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对知识、教育、人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使得我国原有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促进当代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调整与改革的重中之重。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单纯“灌输”的观点,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能力。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所谓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体现人类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能力品质。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就是自身与他人相区别的能力和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原有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客观上也要求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强化自我教育的意识和积极主动采取自我教育的有效行动,从而促使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最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迫切需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当代大学德育的突出课题。大学德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大事。然而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德育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冲击,旧的德育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再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外开放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迅速发展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德育仅仅靠简单的说教、“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厌烦,最终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因而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改进大学德育的迫切需求。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已成为大学德育面临的突出课题,自我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切实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高校德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

第二,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性重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国务院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仅靠一般的号召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积极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自我教育,使其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一种大学生自主自觉进行的教育活动,“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然而长期以来,大学德育由于受传统德育模式的束缚,往往对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视不够。德育目标设定虚空,缺乏其应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德育方式机械,压制、限制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德育实效性差。事实上,在大学德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没有大学生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没有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主动认同和内化,大学德育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大学德育中,要从根本上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要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基本原则,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积极主动自觉地配合大学德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从而使教育者的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实效性,实现德育目标。

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出内在要求

第一,当代大学生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凸显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结构新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90后”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90后”,顾名思义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已经走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社会经济水平有了飞越式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和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高度发达。这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90后”们独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概括起来,“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早熟、思维活跃,二是自信张扬、表现欲强,三是个性独立、自我中心意识强,四是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另外,“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不强,易于沉迷和依赖网络,理想信念相对薄弱,往往容易冲动和走向极端。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点可以看出,采取传统的从外部“灌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而自我教育作为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主动地进行认识、教育和改造,自觉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一种教育活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有利于缓解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被动局面。

第二,开展自我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需要。当代大学生结构的新变化及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当代大学生渴求最新鲜的资讯、最前沿的信息、最先进的知识及最酷最炫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上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填鸭式”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要“从盲目发展走向自觉发展、依附发展走向自主发展、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短暂发展走向持续发展”,[4]都离不开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的有限性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无限性,决定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和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肩负起他们的历史使命,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