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第1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推动扶贫地区的农业发展,以科技手段降低我国贫困人口的关键就是增进扶贫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带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国外学者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比于国外研究水平,我国国内关于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研究的开展还处于发展阶段。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求更好地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而改善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过低的窘境。

1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中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性

1.1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立足于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和经济,更要着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基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科技服务宗旨就是绿色协调、可持续地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建设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形式的新农村,就必须着手于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指导下,真正掌握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要领,进而通过发展农业带动贫困地区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1.2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对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帮助农村顺应农业发展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多方面、全面化的,它的建立不仅需要我国政府的引导,更需要科研单位、各大高校、私营集团等多种社会力量的扶持,这恰恰顺应了现代农业多层次、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因此,要想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建设力度。

1.3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就需要得到相应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在对农村贫困人口农业科技服务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农业科技服务宗旨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方向,以满足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方向,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 提升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中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的对策

2.1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机构

要想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深入发展,就要从源头上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组织领导的宏观建设和微观调度。一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领导应该层次鲜明化,政府可以成立农村贫困地区的市、区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团队,在团队中分别选拔适合的人才,担任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组长、财政负责人、科技服务人员等职位。二是为了推进科技服务,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咨询委员会,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力度和服务水平,不断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更好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

2.2 配备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技术人员,要想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农业科技服务,就应该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发展配备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政府可以聘请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普及、咨询服务,技术人员需要时刻为农民们进行科技普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会农民最合理最有效的农业知识,让农民少走弯路。技术人员还可以为农民亲自示范农业操作,同时,要注重对农业操作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正确引导农民运用相关机械化生产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农业操作。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农业科技发展方针,正确带领贫困地区农民向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发展阶段前进。

2.3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为了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支持村屯内设立相关的技术支持窗口以及服务热线,定期发放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倡导村屯定期为农民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实地演练等环节。让农民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意?x,摒弃过去的迂腐,朝着更好的明天迈进。

第2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分析;科技进步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77-04

中共十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进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力量 [2]。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

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水平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及其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即组合方式,也可称投入结构,实际上是反映农业发展的动力结构问题。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就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途径方向等。是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还是靠科技进步,即提高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农业产出的增加,这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式即类型。一般来说,根据二者的作用程度不同,则把农业发展分为以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际上就是把农业发展主要由依靠生产要素的外延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3]。

所谓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提高要素的综合生产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把较少的投入转变为较多的产出,即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总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的增大,实现以效率、效益提升为主拉动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

对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概念要有明确的区分,这是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集约发展中集约即为内涵、效率之意;而集约经营中的集约即为强化集中之意。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区别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式不能混同于经营方式,集约发展和集约经营不是一回事,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要实现集约发展需要集约经营以提高要素生产率,且有时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来实现。粗放发展和粗放经营也不是一回事。粗放发展中的粗放即为外延发展,靠扩大规模,增加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发展;粗放经营意为广种薄收。

集约经营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这个集约经营的概念看起来好像和粗放发展,即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回事,但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投入什么样的要素上。农业实现集约发展,并不排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集约经营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的集约发展,关键是要通过技术集约,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总要素生产率,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内涵

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其主要体现为:一是全面性。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农业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的发挥,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二是协调性。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彻底转移。三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河南是资源瓶颈制约、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因此,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在走“科技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围绕三个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工业技术装备、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民以及体现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投入等,提高“三个效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六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经营效益),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4]。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所有变化和成绩,无不得益于科技进步。据专家测算,“七五”期间,河南省科技进步(要素生产率)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27%,“八五”为32%,“九五”为38%,“十五”为44%,“十一五”已达到48%。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集约发展转变。目前,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并已接近临界点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二)成因分析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是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的关键所在。农业技术水平是指农业生产总体系统有目标的动态过程的效能,即有价值的产出与投入之比。以公式表示则为:A(t)=Q(t)/f[(K(t).L(t)]。式中:A(t)为系统t时的农业技术水平;Q(t)为所属系统t时的农业总产值;f[(K(t).L(t)]为系统t时农业中间消耗K和劳动力L的投入函数。经推导,计算公式为:A(t)=(Q/L)1-K/Q(K/Q)-K/Q(推导过程从略)。上式说明,技术水平是有2个显著的宏观变量决定的。一是系统平均劳动生产率;二是系统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越少,技术水平越高;在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其技术水平越高[5]。

计算结果表明,全省2010年农业技术水平为2.20,低于全国(2.44)0.24和邻省平均水平(2.69)0.49,与邻近7省相比,虽稍高于安徽、陕西、山西,但同河北、山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与江苏、湖北相比差距更大。农业技术水平的差距,除单位产值中间消耗有一定影响外,主要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所致。2010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11万元/人,低于全国(2.48万元/人)的0.37万元/人,低于周边省平均数(2.94万元/人)的0.83万元/人,仅为江苏省(4.86万元/人)的43.42%。农业劳动生产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如下因素所为:

1.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全省农机作业领域还不够宽泛,花生、油菜以及根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精粮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利用不够,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还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有5 07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4%,还有36%的耕地是靠天收。每年自然灾害成灾面积达到4 502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6%。农田水利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重要限制因素。

2.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结构层次低。2010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 885.67亿元,其中种植业1 857.38亿元,占农林副渔业增加值的64.36%;畜牧业增加值828.36亿元,占28.71%;林业渔业增加值为199.93亿元,占6.93%。全省农业仍旧是以种植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较少,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3.资源环境约束,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资源看,一是资源总量少,全省平均人均耕地1.26亩,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人均占有的水资源445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5;二是资源环境质量差。因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常年过量施用和工业“三废”排放,耕地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威胁到河南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限制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4.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在河南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占21.46%,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0.9%,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文化程度占17.64%,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在接受文化教育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素质更低。据调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大概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这种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能力有限,吸收和消化能力就更差,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科技成果。农民的知识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地应用,特别是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而这些技术正是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这样素质条件下,农民掌握的多是较为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技术,以致使全省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据较大比例,高新技术比例较小,导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

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狭小。河南省是农业人口集中的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向外转移的难度大。到201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44.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9%)7个百分点,比江苏省25%的水平高19.9个百分点。由于全省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单靠工业部门扩张和城镇的拓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而,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劳均经营耕地规模过小,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由于过于零碎、分散,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也使农业劳动生力率十分低下[6]。

三、加速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对策

(一)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1.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方向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

2.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型向提高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型转变。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增值。为此要优化学科结构,调整科研方向。逐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提高农业结构层次和效益。统筹安排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及贮藏技术有一个大发展。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达到“优化结构、提高层次、链接产业”的目的。

3.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加强生物育种技术、良种良法等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转化与示范应用,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要坚持推进产品结构、品质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极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8]。

4.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转变。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缓解河南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农业科技研发要把支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研发节地、节水、节能和环保技术,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5.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兼业型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协作将会愈加广泛,从而使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从单独孤立地进行转变为在社会联系中进行。这样,就会逐步改变家庭经营规模小,分散孤立,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的状态。因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9]。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要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严格按食品质量认证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拓展农机机械作业领域,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小麦机械化成果;研发和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加大水稻机械化推广力度,提高水稻机械插秧水平;推进花生、油菜机械化,抓好根茎作物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力争在秋粮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突破[10]。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为核心,以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保障绿色生态安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原动力。总体要求就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结构层次[11]。一是实施农产品优势产业建设规划,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二是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养殖基地。三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向主产区集中,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质。四是加快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当地特色水产品的标准化养殖和水产育苗。五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2]。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科技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的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战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农技推广环境。尤其要调动各级推广机构的积极性,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性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4.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彻底转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经济学研究表明,农业发展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要想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尽可能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规模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也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应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由于保障机制跟不上和政策不到位,致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同时,仍然不放弃现有的耕地,他们把拥有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宁愿撂荒也不放弃。目前全省的城镇化主要是城镇在空间上的不断扩张,并没有真正给农民工创造多少转为市民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有效转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使转移到城镇就业确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农民工,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在城市安家定居,自愿交出在农村的土地,以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和农地规模经营。

5.努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农业投入的有关规定,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且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重点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政府应承担道路、通讯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用工业的投资和农机补贴,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河南日报,2012-11-18(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N].河南日报,2012-02-02(2).

[3] 刘燕妮,任保平,高鹏.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100-107.

[4] 卫龙宝,施晟,等.区域分异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阶段界定的推进战略[J].农业技术经济,2012,(6):15.

[5] 蔡世忠,等.加速河南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J].华北农学报,1998,(3):71-74.

[6] 王雅鹏,吴娟,闫建伟.社会转型期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261.

[7] 王敬华,钟春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95-198.

[8] 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42-43.

[9] 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23-25.

[1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

报,2012-03-09(4).

[11] 罗敏.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6):12.

第3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第4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路径

当前,我国积极地发展低碳农业,旨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粮食安全等。不过,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若是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影响农业发展。基于此,要开阔低碳农业发展思路,构建科学的低碳农业发展方案,以便指导低碳农业,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一、低碳农业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生活中尽最大化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当今,低碳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需要高度地重视低碳农业,为低碳农业发展、推广等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生产方式、新发展手段等发展得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希望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造福子孙后代。

二、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水平,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低碳农业对比于传统农业更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确保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过去主要通过施化肥、打农药的方式进行种植管理,达到提高粮食量产量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容易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后,可以减少水土污染。所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三)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面临一定的粮食危机。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在进口国外粮食方面存在限制,不利于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当前,我国有必要发展低碳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大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维护粮食安全。

三、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生活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希望农民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然而,农业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部分农民会通过施肥的方式使水果、蔬菜等茁壮成长,而在所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发生病虫害时,会通过打农药的方式,治理病虫害,更是有些农民会用高浓度的农药治理病虫害,这无疑更会加剧土地污染。少部分农民才会通过施有机肥、物理治理病虫害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总体来看,农业土地污染相对严重。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土地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十分阻碍了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废弃物处理不科学。在种植果蔬时,农民会使用塑料薄膜,给果蔬保温,保证果蔬成长。农民因不注重回收、处理塑料薄膜,而使农业产生了污染。比如,有的农民不注重在果蔬不需要保温措施时回收塑料薄膜;有的农民指出已经用过的塑料薄膜利用价值不大了,所以会通过焚烧、掩埋的方式,处理塑料薄膜。

(二)农民收益低导致动力不足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远比不上进工厂打工、去城市寻找工作等获得的收入多。加之,农业生产对比于为他人打工面临的事项要多。比如,在打工时,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工作任务即可,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考虑节气、季节、降水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还需要治理病虫害、灌溉农作物等。为获得客观的收入,要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农作物价格,进而改变农作物种植策略。此外,外界自然天气的变化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由此可见,从事农作物生产面临的风险大,也不容易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碳农业是一种有助于农业发展,保证农民获得良好的收益的农业形式。不过,农民会因低碳农业发展难度大、投入多、见效慢等,而不愿意以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指导农业生产种植等多项工作。

(三)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为提升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从目前现状来看,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一些地区可应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农业生产运转工作,而一些地区缺乏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地区的农民往往通过人力收割、种植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节水灌溉设施水平低。通过健全节水灌溉设施,有助于节约水源,保障灌溉水平。然而,一些地区没有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存在严重地大水漫灌的问题,极大地浪费水源。

(四)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在不断提高低碳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低碳农业技术种类少,低碳农业技术不够先进,的缺乏配套技术政策支持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就不容易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升自身农业生产收入水平,并且会使得低碳农业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四、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究

(一)创新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1.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在现代社会下,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施肥方面:可以使用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这种肥料。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伤害,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发展资源,打造特色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的提出,我国有必要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沼气建设。沼气属于一种清洁资源,可用于做饭,而建设沼气池还可以将农作物秸秆和农户畜、禽等粪便等转化成绿色有机大肥料,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投入资金支持沼气池建设。开展宣传工作。使用农药容易造成水土污染问题。政府需要开展农药使用危害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药使用的危害。与此同时,要宣传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注意事项,确保农民合理使用农药治理病虫害。

(二)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

为带动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农业生产观念,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低碳农业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局域重要价值。但是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量大,这是导致农民对低碳农业望而却步的一项原因。为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可以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农民进行补贴。同时要打造优质工作队伍,确保低碳农业补贴机制的持续性推进,保证农民享受低碳农带来的好处。构建考核机制。将村两委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推广、低碳农业经济补贴工作落实情况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村两委落实工作,。而村委会则需要为农民介绍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补贴,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在村两委超出考核指标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奖励。

(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生产设备的投入力度。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设备投入情况,针对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的地区,开展农业生产设备投入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用以改善当前的农村灌溉方式。成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灌溉,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比如,建设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涌泉灌等灌溉基础设施,节约水源,增强水资源利用率。

(四)提高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提高农业科研能力

农业企业、民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提升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激发农业发展活动,就需要增强这些机构、院校的科研能力。比如,可以建立科研低碳农业科技资金支持项目,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组织低碳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并从这些机构、院校选拔优秀的人员,进而开展培训活动。

2.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

为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必要寻找多层次科技交流,激发低碳农业科技创新灵感。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涉及的工作事项如下所述,举办低碳农业科技交流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研人士等沟通、交流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方法、思路等。此外,可以积极低于在低碳农业科技水平高的国家,交流科技研发手段,并借鉴其科技研发经验,根据我国低碳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优化低碳科技研发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便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低碳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要主动地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由于低碳农业科技支撑着低碳农业发展,政府需要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新技术,从而确保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种植、生产等多项活动。

参考文献:

[1]旷爱萍,胡超.因子分析与熵值法下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3):61-69.

[2]师帅,荆宇,翟涛.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21,28(01):139-144.

[3]邓悦,崔瑜,卢玮楠,赵敏娟.市域尺度下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来自种植业的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01):147-159.

[4]莫桂烈.农业低碳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以桂林市为例[J].新农业,2020(13):66-69.

[5]王心宇,彭馨怡,骆美婷,张艺娇,戴小文.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现代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134-142.

[6]朱海华.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以化肥施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4):69-72+75.

[7]田永.低碳“三农”与碳交易抵消机制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碳交易驱动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8):46-51.

第5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67-02

一、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农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及其成果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粮食产量对全国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科技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认识,优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绩效评价在农业科技实施绩效当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绩效评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更好地了解农业科技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符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以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实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系统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行性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支撑水平和、进步贡献水平3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应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以相对数值增长率计算得到的,并运用阀值法对部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见表1:

通过向专家提供背景数据,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的意见;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分析结论的专家打分法程序确定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各个指标权重的方法,请高校、科研单位中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人员和教师,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和推广工作的管理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等20人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出2007—2011年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2。

三、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得分较低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对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三个体现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指标分析发现:(1)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虽然呈递增趋势,但增长幅度极小,由2007年的0.47%到11年的0.053%几乎没有变化;(2)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12.68%下降到11年的-0.27%;(3)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07年的8.46%下降到11年的6.6%,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且所占比重较低。对上述三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2007—2011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严重不足。从分析中发现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支撑需要加强。从专家的打分可以看出,在3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权重得分最高位0.47,说明人们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关注度较高。但是就对数据的分析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田水利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水平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以上这些说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生产要素中科技成分含量不高。

四、完善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一是明确农业科技投入主体。造成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于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外部性明显等弱质性特征,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存在市场机制内在功能性缺陷的情况下,只有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与指导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二是明确政府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不仅要求政府作为资金投入的主体,更要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主体,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黑龙江省财政应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大力支持良种化工程,加快培育粮食、蔬菜、林木、畜禽及水产新品种等。保证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科研创新、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中心的建设和对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保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基础科研设施的财政投入。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分散投资活充分投资,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力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6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水平落后,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处于高能耗、强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状况。2005年我国化肥产量为4770万吨,2006年农药原剂为129.6万吨,其中有65%流入水中,导致水资源大面积污染,造成水生物绝灭,农业排水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及工业废弃如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中有害有毒成分增加,既使得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味道,更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致病致癌,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严格限制,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

4、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200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平均单产分别为415公斤、303公斤和360公斤,但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21%、20.92%和2.90%,年均增长率仅为0.51%、1.91%和0.28%,分别处于全世界的12、28和38位,仅相当于高产国家的64.9%、45.73%、33.55%。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2、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和推广体系

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最后,要引导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首先,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最后,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林鲁生: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2]庄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党政干部学刊,2009(2).

[3]刘从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研究,2009(2).

[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会[R].东南快报,2009.

[5]石蓉:关于现代农业的五大问题[J].农村经济,2009(2).

[6]郜燕群:浅谈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财经界,2006(12).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9(6).

[8]刘旭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荆州纵横,2009(7).

[9]王川: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8(6).

第7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一)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我国的农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每遇到适合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大环境,以及相应的重大举措,就会使农业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形成一次快速成长期和革命性进展,并持续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业出现阶段性的跃进。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全面巨大的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告别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居全国工业增幅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发展为特点,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亿万农民和科教工作者呼唤和等待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望第三代领导核心做出战略性决断和部署,争取15-20年的时间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再次更大的革命性进展,为

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这也是本报告的主要理论支柱。必须据此以改革的精神制定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并把农业教育放到与农业科技发展平行的重要地位。

(一)深化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教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加快步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合理分工、适度分流的方针。在具体操作上,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对农业科技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既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又要满足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对科技的现实需求;既要大幅度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又要迅速把企业和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规划、计划、投入要突出改革,突出技术创新,突出重点领域。

2.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信息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引导农业。遵循自然规律,用以现代林业为特点的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的农科教技术创新体系和农科教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重点是六个大体系:精干高效的农科教研究开发体系;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运行市场化的农科教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标准化、运行有序的技术质量监督体系;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协调、高效的农科教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保护体系。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满足人民食物安全、农村经济安全和

国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十五”期间至2020年的量化指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指标

到2005年,把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5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45%、35%、55%、55%、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农业高等院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其中研究生、博士生的入学率要有较大幅度增长;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平均达到30%;对于其他87%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40%左右。

(2)2006年至2020年的量化指标

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6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加速农业科技自身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再次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40%、65%、65%、70%以上。

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3%提高到25%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率要大幅度提高。对于其他75%左右的同龄青年不能入学的,要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劳动者。

三、重点突出农业科教改革发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三项历史任务

(一)在科技项目本身的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攻关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强大的支撑和驱动力,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必将带动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的高速增长,并成倍或几倍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靠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重大突破。

1.总结成就,寻找差距

设备;收获机械、加工机械、复合肥料、低污染农药、可降解地膜等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等的研制与开发。

③以节水灌溉技术革命为重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节水农业的技术、设备;水资源宏观管理与调配技术;海洋、滩涂、南方草山草坡等资源的开发;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抗虫棉花、超级稻、超级猪、抗虫玉米等转基因动植物培育与产业化;高效疫苗、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等生物农药的研制;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生物肥料、缓释肥料,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等新肥料的研制与开发;农业综合性信息网络、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

⑤推进区域发展,加速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发展,东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生态脆弱区,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坡改梯技术,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技术;经济发达区,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加速中部粮棉油菜、肉蛋奶等农产品高产、优质及加工的配套技术与商品基地建设。

⑥推进农村城镇化,加速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人口转移,走有

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终身教育新体系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当前,要从着重教学内容、学科结构改革,彻底转向着重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点搞好对农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战略性调整。“十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农业院校要逐步减少对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加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数量,着重办好一般农业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的规模,为农业技术革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基层人才。

四、政策、措施建议

(一)从国民经济资源配置、市场运作入手,多渠道、多手段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对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农业和农村领域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一是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保障21世纪16亿人口食物安全;三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五是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等,对这些问题要全面给予科学技术支撑,并给予经济政策优惠和立法支持,在资本、资金、土地、劳务、交通等市场上尽最大程度地开放绿灯和绿色通道。

(二)突出农科教体制改革方案的重点

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农科教体制改革。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训中心、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共同举办。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要形成规模,集聚最优秀科技人才,其中,要有千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国家级重点高校的研究所要有百名博士生以上高级学历的研究人员。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要求每周至少有一项属于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范围的专利性进展,国家级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要求每月至少有一项这类的进展。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调整农业信息工作服务方向,即由当前主要为领导决策服务,转到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更多地为广大农业科研、生产、经营者服务方面来。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产品销售、消费单位的标准化意识,以此带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五)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功能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试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农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科教体制改革中,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转化科研成果的推广服务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革命中成果转化困难这一主要障碍。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科教改革总目标所列六大体系建设,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鉴于农业是一项特殊的产业,不仅仅是农民的事业,也是全民的事业,在千方百计发展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外力支助,制定特殊的政策,广泛运用尽可能的综合国力,动员全国人民为农业贡献力量,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最高的保障条件。其中,给予资金投入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预算内外的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各种专项基金以及社会上的可用资金,都要对农科教增加投入并可按照资金性质给予优惠。

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在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划出2-3%用于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支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发挥科技的资源替代作用。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教育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确保其教育投入高于全国教育平均投入三个增长的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给农科教企业优惠贷款:小型科教企业的启动可以用“小额贷款”支持;中、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确定贷款期限,有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有的可以延长贷款期限,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风险投资担保机制。

建议“十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30亿资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发展基金”,部署和实施六大工程:“新世纪农科教结合创新基地示范工程”,“农科教生产技术信息入农户网络工程”,“新世纪农民科技创业就业工程”,“21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远程培训工程”,“农科教西进工程”,统称为“农科教2120行动”(即21世纪前20年行动,简称2120行动)。

为了和国际接轨,创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留住我国农科教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建议多渠道筹集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设立“国家农科教奖励基金”。奖励的范围:给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以重奖。还可以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用以奖代投的办法支持农科教企业和科技村、科技县(市)、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有条件的省、地、市,也可照此办理。

第8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查全县农业科技发展状况的活动方案》要求,县政府对全县农业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了全县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等项工作,始终把推动全县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全县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并步入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先进先列。

一是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率高。按照良种良法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针对全县农业技术需求,引进了具有国际专利的尖端技术产品——硫包膜缓(控)释bb肥,全县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年化验土样8000个,配方施肥面积每村100亩;引进生物防螟技术,全县年推广应用80万亩;引进主要用于蔬菜、花生等农作物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全县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引进黄牛冷配技术,至如今,基本实现了这一先进技术在我县的普及应用。据统计,目前,全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综合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械旋耕、施肥起垅、复式作业应用面积已上升至30%,玉米精量点播普及率已达85%以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近100%。

二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幅度大。我县主要采取送科技下乡、冬春农闲季节科技培训、农业信息平台服务、专家电视讲座、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平均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5次、开展冬春科技培训近20场、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普及的电视讲座6场、发放农业技术资料50万份、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每年为农民提供全面丰富的农业适时技术信息达5000余条。通过以上措施,培养起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科技骨干,这些科技骨干在各自所在的乡镇村屯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有力、有效地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了“四会”,即:良种会应用、施肥全配方、生防会操作、化控会应用,全县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热情愈来愈高涨,促进了全县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全县农业科技开展情况

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施玉米高产课题项目,全县玉米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玉米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不断提高我县玉米产量和生产水平,我县连续5年实施了玉米高产课题项目,取得了玉米产量的连续增长,,不但实现了一年恢复灾前水平,而且玉米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40万吨,在全国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今年,在确保课题项目顺利实施上,我们在春播前及时召开了全县课题项目落实工作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明确了承担任务乡镇及部门间的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在全县突出抓了“三区、两方、一田”建设,核心区面积亩;示范区面积16万亩;辐射区面积达150万亩。在弓棚子镇弓棚子村抓了千亩方,在肖家乡白面铺抓了百亩方。在三岔河镇东九号村抓了高产攻关田

(二)推进全县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作用。

几年来,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上,我们狠抓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不断丰富了平台功能,使平台集自动语音查询信息、农业专家答疑、远程教育培训、子系统智能触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农民查询信息。在春季备耕、播种阶段及秋季农产品销售阶段发挥了很好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功能。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搞好专家大院建设

几年来,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选派了三批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队伍已达52人,在扩大特派员队伍规模的同时,我们注重从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三方面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效果。目前,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共承办领办各类项目40多个,幅射带动全县6万余农户。

截止目前,我县已建设国家级专家大院1个,即永平乡玉米新品种示范与推广专家大院;省级专家大院1个,即弓棚子苜蓿草产业化示范专家大院;市级专家大院4个,即扶余玉米大豆科技专家大院、玉米超标准良种化工程专家大院、四粒红花生专家大院和利民种业优质玉米品种研繁项目专家大院。

(四)加大防震减灾的科技投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在二中院内建设强震动数字化监测站一处,在永平农科站院内建设打宏观数字化地下水观测井一眼,对地下水温水位等异常变化进行自动化观测,并通过地震监测仪把数据直接传输到国家和省地震系统数据库,有效提高了我县防震减灾预警和防范能力。

上述科技工作成绩的取得,应该肯定地说是,与科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不开的。自以来,县科技局连续5年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可 以说我们县的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在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如人意。我县恢复县制之后科技三项经费一直为零,,县人大视察我县科技工作之后向县政府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财政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以来每年都拨出三项经费8万元。但仍属于杯水车薪,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农业信息平台满足不了“三农”需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与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平台功能建设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对科技信息的需求。

三、今后农业科技工作的安排与设想

在总结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工作初步做了统筹安排,着力抓好三项建设:

一要继续抓好玉米大项目建设。玉米大项目的实施明年是最后一年,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按照玉米大项目的实施方案加大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措施的实施,切实保障春订各项指标的全面达标,为明年该项目的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强项目引导和服务,激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热情,推进项目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效果。

三要搞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我们为了提高平台服务功能,向省信息产业厅申报了平台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得到省、市信息产业部门高度重视,但由于某种原因,项目最后被搁置下来。今年我们准备继续向上级申请项目建设资金,把平台功能提高上去。

第9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平台;现状分析;发展思考;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技平台是支撑农业科技进步、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与条件,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平台运行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科技平台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发展、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对于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不但肩负着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引领全国农业科研力量,满足国家农业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面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变革和国家农业重大战略新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在谋划加快建设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农业科学中心和一批引领全国农业科技风向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中心,围绕新时期宏伟蓝图和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多层级、高水平、共享度高的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平台在学科、人才、团队和项目中的聚集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1新时期农业科技平台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1.1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平台建设必须主动迎接科技变革新挑战

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步伐进一步加快,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高度融合,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不断融合与交叉,世界各国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出了新课题。重大工程设施、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是支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比肩国际的重大科技平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在生物育种、生物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研究方面,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起点高、装备强,具有战略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平台,占领农业科技的制高点,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科学研究,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支撑未来我国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2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平台建设必须全力满足国家农业科技新需求

党的十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任务。然而,当前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科技创新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决定了农业科技必将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这给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等科技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和策源地[3],随着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型,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重任务叠加和各项要求的全面提升,需要在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遗传与改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科技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1.3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平台建设必须加快适应科技管理模式新调整

近年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正向纵深迈进,我国农业科技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与激烈变革并存的新时期,这给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科技平台是承担和执行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条件。伴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科技管理制度正在逐步调整和细化,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科研项目专业化机构管理、五大类科技计划统筹等具体措施正在快速推进。为适应国家科技管理制度变革,保障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必须加快理清平台功能定位,明确平台的支撑重点,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模式[4-5]。

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8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级、部级和院级,创新、支撑和服务”三级三类科技平台体系,平台数量达488个(省级平台未统计在内)。

2.1平台体系现状

围绕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和共性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平台226个,其中,国家重大科学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1个,建成4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5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建成22个国家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20个院级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围绕农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的条件资源集成系统,建设支撑平台210个,其中,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1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1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9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12个,建成5个国家级野外台站、24个部门重点野外台站、60个院级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58个功能研究室、8个综合试验站,以及8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分中心)。围绕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建设服务平台52个,其中,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部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4个,建有4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了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3个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禽流感、马传染性贫血、马流感、口蹄疫等8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

2.2主要建设成效

1)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仅2014年,各类平台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课题)2654项,合同经费42.88亿元,占全院年度合同经费总额的73%;当年所有7项国家级奖励均来自于平台体系,此外,还获得省部级奖励43项,2728篇,其中,SCI/EI论文1352篇;申报和获得专利712项等,各级平台已经逐步成为全院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2)人才团队建设日益加强,凝聚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各级平台现有工作人员3468人,其中,固定人员2751人,占79%。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6人,杰青11人;在读研究生(含联合培养)284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992人、博士研究生660人,在站博士后197人。3)条件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条件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重点支持下,各平台实验装备、基础设施投资已达1.7亿元,条件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改善。4)体制机制建设日臻完善,运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各平台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通过动态考核、开放课题设置、学术交流等措施,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保障了平台高效运行。

2.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

平台建设和运行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支撑学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1)平台与学科发展系统性、配套性不强。重大科技平台多集中在作物、兽医、畜牧等学科,工程机械、信息经济等学科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仍显不足,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几乎空白[6]。2)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顶级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目前,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虽然数量较多,但顶尖水平的创新平台数量明显不足,尚未在代表国家最高等级的国家实验室方面取得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有限,与把握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7-8]。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全国学科发展的平台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农业部19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承担着组织、统筹全国相关科技平台力量的重任[9],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综合性实验室组织经验不足,统筹能力还需加强。4)促进平台资源共享共用,平台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各类平台资源分散、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调配途径和办法,平台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共享共用机制仍不完善[10],难以充分发挥平台资源的最大效能。5)条件保障能力有所突破,稳定经费支持仍显不足。由于平台条件建设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仪器设备老化、更新慢、维修维护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绝大多数平台主要依靠科技项目维护,日常运转难以保障,急需长期稳定的运转经费支持。

3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思考

“十二五”中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明确了中长期的创新目标和方向。“十三五”作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的机遇期,也是实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一流现代院所的关键期。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技平台发展需要围绕“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两大使命,以重大关键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平台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配套性,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3.1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研究,在强化现有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和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管理与运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多学科支撑、众技术集成的专用研究设施、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公益性的全国农业科研共享共用的重大基础设施,为我国农业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夯实基础。

3.2打造重点实验室精品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国家自主创新渠道,进一步加强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兽医生物技术、水稻生物学、棉花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运行管理,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推进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蔬菜生物学、油料作物生物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利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强化实验室硬件条件能力;充分发挥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在行业领域的牵头作用,加强机制建设,推进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3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学科领域,依托昌平综合农业、饲料、油菜、茶产业和柑橘等已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强化运行管理和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昌平作物、畜牧、蔬菜分中心升级。针对中、下游学科,新建沼气、中兽医药、水稻、农业机械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促进上游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上、中、下游科研创新、集成示范与转化应用相互衔接。

3.4深化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建设,增强科学研究基础支撑能力

统筹规划现有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24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站、60个院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加快推进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灾害和农业资源环境四类农业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监测工作,促进科学数据和资源共享与开放,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试验基地支撑。

3.5加强国家重大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试点工作,提升共享共用和开放服务能力

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网络条件和工作机制;建设在线共享服务平台并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探索科研设施与仪器在线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建立激励引导机制、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

4参考文献

[1]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2]熊明民,刘建安.加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17-21

[3]蔡彦虹,刘平,李仕宝.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4):18-21

[4]刘建伟,刘方军.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85-187

[5]陈丽珍,郑玉,罗海燕,等.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329-330

[6]李建萍,刘建安.加强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5):48-50

[7]苏丁丁,熊兴耀,程鹏,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88-91

[8]牛爽,任蔚,高铭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一些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6(5):53-54

[9]秦长平,刘彬.关于我国新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