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花生病虫害管理精选(九篇)

花生病虫害管理

第1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1病虫测报

病虫的发生遵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轻到重的客观规律。只有对每一种病或虫的有无和动态掌握清楚,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为此,将当地水生花卉种类可能发生的病虫种类和往年易发生的病虫种类都要详细调查与记录。在此基础上,列出病虫易发生的种类为监测重点。并将重点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条件掌握清楚,随时掌握发生与动态,做到将病虫控制在点而形不成害。

2病虫检疫

水生花卉病虫检疫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济、简单而方便的防治手段。许多病虫是通过花卉的球茎、根茎和苗木调运而传播和蔓延的,特别是蚧虫,北方温室植物的蚧虫90%是随南方苗木传入的,部分种类可在北方越冬,随之成为北方的重要害虫。水生花卉中的荸荠枯萎病和球茎灰霉病、慈菇褐斑病、美人蕉芽腐病、花叶病以及锈病等都是在球茎、种茎和病苗中越冬,可随调运传到北方。因此,在从南方调入水生花卉的球茎、种茎和苗木时,必须严格检疫,严防调入病虫种苗,以预防水生花卉病虫害的发生。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直接影响水生花卉的生长、发育与开花。从选种、施肥、整枝摘叶、中耕除草以及水质、水位管理都是为水生花卉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虫侵袭的环境条件。选用抗病品种或在发病区域中选健壮无病的单株留种,均为防治病害简单易行的经济有效方法;科学合理施肥是促进花卉生长发育的必需方法,能改善水生花卉的营养条件,使其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施肥不当,会造成一些植物生长不良而易罹患病害,如氮肥过多,枝叶徒长、组织柔软,易遭蚜虫、病原物侵害,氮肥过少,枝叶黄化纤细、抗病能力差;缺少磷肥,影响花芽形成或落花;缺少钾肥,叶片皱缩,枝干纤细,降低抗病能力。大部分水生花卉的整个生长周期均是在水中进行的,水质不好、pH值过高,有些种类不适应,无法生长。必须栽植前检测水质,选择适宜品种。整枝摘叶是培育花卉美观和利于生长的手段,也是摘除病虫枝叶并烧毁避免蔓延重遭危害的好方法;经常铲除池塘边和浮水杂草,既能保证花卉生长又能防治病虫害孳生;按照花卉不同发育阶段和冬季越冬的需要,可随时调节水位,是有利于花卉生长、防冻害的必要措施;合理轮作也是提高花卉生长和防止病害的有力措施。

4生物、物理和生化诱杀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天敌或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发生与繁衍,如微生物中用白僵菌、青虫菌、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Bt乳剂、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水生花卉中大蓑蛾、黄刺蛾等[4]。运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的井冈霉素、链霉素防治茭白纹枯病、美人蕉芽枯病等。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和益鸟防治虫害也是极好的方法,如运用捕食性昆虫瓢虫、草蛉、食蚜蝇防治水生花卉中的蚧虫、蚜虫和螨类等。物理防治方法也很多,如温水浸种、糖醋诱杀、灯光诱杀、人工摘除病枝叶和人工捕杀害虫等,如刺蛾、斜纹夜蛾、棉水螟、莲潜叶摇蚊、金龟子类等虫害均可采取物理防治法。生化诱杀是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害虫雄成虫,如诱杀大蓑蛾、斜纹夜蛾等。

第2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生花卉;病虫害;综合治理

水生花卉姿色秀丽、色彩斑斓、香味馥郁、高雅大方,且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1]。然而,水生花卉在生长与繁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理化及生物因素的侵袭,造成形态失常、枝叶残缺、凋零枯萎,乃至死亡。水生花卉病虫害的发生,与植株的生长势、适应性、气候因子和外来侵袭因素有关[2],不能单靠化学药剂防治。必须制定“以病虫测报为前提,病虫检测为手段,栽培管理为基础,生物、物理和生化诱杀为协调,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急救”的综合治理策略与措施。为了维护水生花卉产业的发展、控制病虫的危害,现将其综合治理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病虫测报

病虫的发生遵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轻到重的客观规律。只有对每一种病或虫的有无和动态掌握清楚,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为此,将当地水生花卉种类可能发生的病虫种类和往年易发生的病虫种类都要详细调查与记录。在此基础上,列出病虫易发生的种类为监测重点。并将重点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条件掌握清楚,随时掌握发生与动态,做到将病虫控制在点而形不成害。

2病虫检疫

水生花卉病虫检疫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济、简单而方便的防治手段。许多病虫是通过花卉的球茎、根茎和苗木调运而传播和蔓延的,特别是蚧虫,北方温室植物的蚧虫90%是随南方苗木传入的,部分种类可在北方越冬,随之成为北方的重要害虫。水生花卉中的荸荠枯萎病和球茎灰霉病、慈菇褐斑病、美人蕉芽腐病、花叶病以及锈病等都是在球茎、种茎和病苗中越冬,可随调运传到北方。因此,在从南方调入水生花卉的球茎、种茎和苗木时,必须严格检疫,严防调入病虫种苗,以预防水生花卉病虫害的发生。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直接影响水生花卉的生长、发育与开花。从选种、施肥、整枝摘叶、中耕除草以及水质、水位管理都是为水生花卉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虫侵袭的环境条件[3]。选用抗病品种或在发病区域中选健壮无病的单株留种,均为防治病害简单易行的经济有效方法;科学合理施肥是促进花卉生长发育的必需方法,能改善水生花卉的营养条件,使其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施肥不当,会造成一些植物生长不良而易罹患病害,如氮肥过多,枝叶徒长、组织柔软,易遭蚜虫、病原物侵害,氮肥过少,枝叶黄化纤细、抗病能力差;缺少磷肥,影响花芽形成或落花;缺少钾肥,叶片皱缩,枝干纤细,降低抗病能力。大部分水生花卉的整个生长周期均是在水中进行的,水质不好、ph值过高,有些种类不适应,无法生长。必须栽植前检测水质,选择适宜品种。整枝摘叶是培育花卉美观和利于生长的手段,也是摘除病虫枝叶并烧毁避免蔓延重遭危害的好方法;经常铲除池塘边和浮水杂草,既能保证花卉生长又能防治病虫害孳生;按照花卉不同发育阶段和冬季越冬的需要,可随时调节水位,是有利于花卉生长、防冻害的必要措施;合理轮作也是提高花卉生长和防止病害的有力措施。

4生物、物理和生化诱杀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天敌或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发生与繁衍,如微生物中用白僵菌、青虫菌、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bt乳剂、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水生花卉中大蓑蛾、黄刺蛾等[4]。运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的井冈霉素、链霉素防治茭白纹枯病、美人蕉芽枯病等。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和益鸟防治虫害也是极好的方法,如运用捕食性昆虫瓢虫、草蛉、食蚜蝇防治水生花卉中的蚧虫、蚜虫和螨类等。物理防治方法也很多,如温水浸种、糖醋诱杀、灯光诱杀、人工摘除病枝叶和人工捕杀害虫等,如刺蛾、斜纹夜蛾、棉水螟、莲潜叶摇蚊、金龟子类等虫害均可采取物理防治法。生化诱杀是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害虫雄成虫,如诱杀大蓑蛾、斜纹夜蛾等。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当病虫害猖獗或突发性发生时,选用化学农药作为急救手段,是行之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但要注意合理用药。其措施:一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吡虫啉、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和拟除虫菊酯等,大力推广应用白僵菌制剂、bt制剂、粉虱真菌制剂等微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除虫脲、卡死克、扑虱灵、抑太保、杀蛉脲等。二是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只要1次用药解决问题,绝不用2次,尽量选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农药,如防治蚜虫的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只有氧化乐果的1/40,防治叶螨的阿维菌素有效成分用量只有三氯杀螨醇的1/56;喷雾方法尽量采用小容量、低容量或超低容量,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常规大容量喷雾,真正落到植物体上的只有20%~30%,其余都流失到环境中,而其他容量喷雾使用率可达60%以上。三是改变用药方法,有些农药内吸性极强,通过茎叶上抹药,传导到植物各个部位,既杀虫又不污染环境。四是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可以采用不同农药种类和品种交替使用。五是保管好农药,勿造成人畜中毒。施药人员作业时身穿防护衣、帽子和口罩。风大、雨天、顶风不喷药,作业后洗脸洗手,确保人身安全。

6参考文献

[1] 赵家荣.水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林焕章,张能唐.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第3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园林花卉,病虫防治,环境污染

1、花卉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1.1对城市公园的影响。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我县大力发展公园,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但是公园的建设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威胁,随着公园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和程度也在提高,对原生态建设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公园结构单一、树种单一,其抵抗力较差,容易在外界的稍微影响下就会失去平衡,一旦遭受破坏,就会波及到原始花卉系统的平衡和发展。

1.3管理不当。管理工作是花卉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严重失职造成了花卉的缓慢和不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在日常的花卉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二是在新的花卉树木种植后相关下属组织没有及时的采取抚育措施,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三是政府重视不够,而且存在片面的认识,多看重事后处置,轻视了提前预防工作。在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后,一律采用大量化学农药,使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加重了花卉资源的破坏。防治工作得不到重视,传统的防治方案满足不了新时期花卉建设的需要。

2、花卉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2.2面积扩大,效果一般。由于花卉公园的不断增加,花卉覆盖率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单一树种是造成花卉公园受病虫害威胁的主要原因,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在增加,加之最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气温有所升高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害虫越冬死亡率降低,造成了来年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国有林区病虫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生态环境、各项建设的发展,虽然花卉部门采取了防治措施,但是防治的效果不佳,防治错过最佳时期等因素,使花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一般。

2.3顽固难治,呈暴发趋势。对于抗药性较强的病虫来说,最初治理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其抗药性增强,会反复发生,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一般性的病虫初次治理后不会再发生。中晚期危害较为严重,并且大都是暴发性发生,难以控制和根除,有些几乎年年发生,呈局域性。这就要求花卉部门的检测能力要跟上,否则在早期不能及时发现,达不到最佳治理效果。

3、花卉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3.1保护和增强花卉物种多样性是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途径。花卉物种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保持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花卉生态系统的抗性,要尽可能创造适宜动物、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免疫力,尤其是病虫天敌的种类多样性,能够使食物链更加复杂,系统更加稳定,有效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影响速度,很好的限制了病虫种群的扩大。

3.2引进新技术,更新模式。花卉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对病虫害的防治模式和理念必须及时的更新调整,才能满足新时期花卉建设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县花卉建设主要的问题是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转变工作思路,更新管理和工作模式,加大科研工作,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引用飞机防治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等一系列高新设备进行病虫害防治。

3.3搞好防疫、监测预报工作。花卉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检疫工作,做好检疫工作能够及早的发现病虫害隐患,便于提前采取有效应对和防治措施,目前,许多国外的病虫害大量进入我国,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对我县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已经出现疫情的区域必须及时进行隔离处理,以免病虫害蔓延。对于木材种子、苗木等材料的运输要加强检疫工作,保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3.4育苗消毒,保护天敌。育苗时要进行合理的消毒处理,保证幼苗健康生长,增强其抗性,育苗所用的种子和土壤也可能残留病源和害虫,在育苗的过程中也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保证幼苗出苗率。在花卉保护工作中,要着重加强对以花卉害虫为食的寄生性虫类、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微生物等有益生物进行保护,尽可能的为其繁殖生长创造环境。

3.5加强物理机械防治。一是捕杀法。二是阻隔法。三是诱杀法。

第4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有机花生;病虫害;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1-30 文献标识码:A

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的种植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1]。自2005年起,我国有了自己的有机产品国家统一标准。

花生又名长生果、长寿果、落花生,是一种适种性广、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有机花生是指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进行生产的、产地环境优良、生产过程中没添加化肥农药的健康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机花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花生有机种植各地均有过尝试,但有机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一直是个难点,笔者选择在广西农业职技术学院农场进行种植试验,初探了有机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当地花生有机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花生的主要病虫害

花生整个生长期间,均会有各种病虫害危害。危害花生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花生病虫害有上百种,影响较为严重的有10几种。所以在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花生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青枯病、白绢病、茎腐病、病毒病,叶斑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蚜虫、蝼蛄、斜纹夜蛾、红蜘蛛等[2]。

2 有机花生各生长阶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要遵循“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创造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运用物理、生物、农业等各种防治措施,杜绝化学防治[3]。

有机花生整个生产全过程必须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和措施也须符合GB/T 19630的标准要求。

2.1 种植前的预防

花生种植基地要达到有机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种植前基地要进行病虫害预防处理,选择合适的种子并进行一定的处理。

2.1.1 土壤消毒

种植基地的土壤可用薄膜覆盖或生物农药等方法进行杀菌消毒。薄膜覆盖消毒就是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潮湿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获得太阳能提高土温杀伤土壤中的病原物[2,4]。还可用Bt、白僵菌等生物菌剂(0.07㎏/hm2)施入种植穴达到消灭土壤病虫害目的。

2.1.2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产、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的非转基因优良花生品种。如桂花系列、贺油系列、汕油系列等。选择荚果外观色泽正常无斑点,种皮粉红或红色,表面光滑无裂纹,无油斑,果仁饱满无霉变、无病虫、纯度在98%以上,水分含量8%以下的花生做种[5]。

2.1.3 种子处理

花生播种前应带壳晒种1~3 d,每天3h, 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增强种子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并减轻病虫害。晒种时要避免高温损伤种子,并勤翻晒匀。

种子播前要进行分组粒选。选择大粒饱满,无虫伤、无破损、无霉烂、种皮鲜艳的种子。采用温汤浸种(55℃)或EM原露(100倍)浸种4h,同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拌种。

2.2 发芽出苗期病虫害防治

当地花生苗期主要病害有茎腐病、立枯病、根腐病、根霉病、冠腐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花生出苗后至开花前,蚜虫、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叶螨等害虫是花生苗期的防治重点。

2.2.1 茎腐病

茎腐病俗称“烂脖病”,在土壤潮湿的洼地或多雨年份发生较重,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常使花生子叶发黑腐烂,造成缺苗;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腐病,发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6]。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重病,早播重病,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甘薯或蔬菜等轮作;种子储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变霉、质量差的种子;播种时用白僵菌或绿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在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等条件下发生较重[5~6]。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烂芽; 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为:实行轮作,旱地作物可3种轮作,也与水稻轮作;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增强抗病力;播种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用木霉菌200~3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1000倍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淋。

2.2.3 根结线虫病

导致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是线虫,它是一种个体很小的病原微生物。此病主要危害根部,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被害花生主根变畸形且歪扭,停止生长,近地面下的主根层变褐腐烂。多次浸染后的须根形成乱丝状“须根团”,造成结果少或不结果[4~5]。

防治方法:严格检疫;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如水稻、玉米、小麦等减少病源;提早收获重病花生,收获晚根系易断,致使病原线虫遗留土中;处理病根病土,在采收摘果后残留遗落的病株,病根与带病的果壳土粒,必须集中烧毁或挖坑深埋,并清除田园;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2.2.4 蚜虫、斜纹夜蛾

蚜虫防治:使用银灰膜覆盖种植,蚜虫对银灰色膜有避性;苗期如有蚜虫发生,可用黄板诱杀;也可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7]。或者用百草1号(苦参碱)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

斜纹夜蛾防治:这是一种杂食性的大害虫,春、秋花生都可受害,一般在植株封行后大为严重。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出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害大片网状,在检查时,见有此类叶片,可跟踪搜捕,就地摘掉;3龄前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每隔5d喷1次,连续3次;也可用白僵菌或沼液喷洒叶面。

2.3 幼苗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幼苗期在5~6月下旬,这一时期主要防治对象为冠腐病、叶斑病、病毒病、叶螨、棉铃虫、黏虫等病虫害,应注意调查。

2.3.1 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病株结的果畸形,小似豆粒,壳薄,种仁能撑破果壳,露出部分呈紫色,这种小粒荚果带病率高达100%。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是:严禁播种病粒种子,挑选大果大粒播种;治好蚜虫,杜绝传毒媒介,选种抗病品种;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防治。

2.3.2 棉铃虫

幼虫从叶边咬食花生,造成缺刻,危害严重的花生田叶片被吃光,形成光杆,严重影响花生光合作用,授粉和果针入土,可造成大幅度减产[8]。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深耕冬灌,减少虫源,消灭越冬蛹;药剂防治,早花生田棉铃虫盛发期来临前,叶面喷洒0.1%的草酸水溶液驱避成虫;生物防治,在棉铃虫产卵初期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诱杀成虫,取60cm左右的杨树枝,每7~8枝捆成1把,于黄昏时每公顷插150把,清晨捉虫,集中杀死,每5~6d更换一次。也可用黑光灯诱杀。

2.3.3 花生叶螨

花生叶螨主要在6~7月群集在花生叶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初为灰白色,逐渐变黄,受害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在叶螨发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丝结网,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见花生叶表面有一层白色丝网,且大片的花生叶片被连结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荚果干瘪,大量减产。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叶螨在寄主间相互转移为害;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即可杀死大量越冬的叶螨,又可减少杂草等寄主植物;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采用食虫螨释放田间的生物防治方法。

2.4 开花下针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开花下针期主要病害有丛枝病、青枯病、叶斑病和白绢病,虫害防治对象主要为蛴螬、蚜虫、红蜘蛛等,应注意调查,及早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危害。

2.4.1 丛枝病

病害通常在花生开花下针时开始发生,该病是由小绿叶蝉传播病毒。病株枝叶丛生,节间短缩, 严重矮化,多为健株株高1/2,病株叶片变小而厚,色深质脆,腋芽大量萌发,长出的弱小茎叶密生成丛,正常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仅剩丛生的枝条。

防治方法: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时播种,春花生适时早播,秋花生适时晚播;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铲除田间附近豆科杂草和绿肥等可疑寄主,减少初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病苗,及时防治叶蝉,可减轻病害发生。

2.4.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在花期发病率最高[6],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失水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仍保持青绿,而受害主根,根尖则变褐色软腐,用手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液流出,一般发病2周左右枯死。

防治方法:多施有机肥,播前施石灰、草木灰525~750kg/hm2,可防治青枯病。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以抑制与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雨后及时排水,病穴撒上石灰水消毒[7],以300~450 kg/hm2茶麸粉混合基肥沤制,发酵后施入播种沟,可以减少或防止病害的发生。

2.4.3 白绢病

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对茎基部,果柄及荚果也产生危害[8]。受害部位变褐软腐,土壤湿润时,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流、耕作、农具等传播。高温干燥的天气适于白绢病发生,特别在经过一段干旱之后,此病最宜流行。连作田、杂草丛生或自生苗较多的田里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用3%的井冈霉素3000mL/hm2兑水900~1050kg叶面喷雾可有效防治白绢病的发生。

2.4.4 蛴螬、地老虎

不仅危害期长,而且危害严重,常造成缺苗垄断现象,影响花生坐果结荚以及产量,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9]。是目前影响花生产量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常活动地下,隐蔽性强,防治困难。

防治方法:为了防治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顺播种沟与生物肥一起每公顷施白僵菌15 kg,结合应用农业措施,如:田头边种植蓖麻诱杀,或是利用耕作时人工捡拾蛴螬和成虫,同时可诱杀地老虎成虫[5,9]。

2.5 结荚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结荚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治花生病虫害、叶面追肥和防止徒长。

2.5.1 花生锈病

花生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的情况下发病重,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结荚以后发病较多。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

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防旱排涝工作,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田间病株率达到10%~20%时,可选用农抗120或者1:2:200倍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

2.5.2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发病较早;黑斑病又称“黑疽病”,发病较迟[10];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严重时也危害到茎杆。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15%,严重时达30%以上,而且花生品质大大降低[11]。

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叶斑病发生;科学施肥,以300~450 kg/hm2茶麸混合基肥沤制发酵施入播种沟内,可减少和防止病害的发生;用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能控制病害蔓延的流行,保持较长的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作用时间;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残株病叶,以消灭浸染源。

2.6 饱果成熟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的饱果成熟期也可称为生育后期,此期为害花生叶片的主要害虫是棉铃虫、造桥虫等食叶害虫和叶螨(红蜘蛛)等,前者高温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为害,后者则在气候干燥条件下发生[10~11]。应注意检查,在幼龄阶段和点片发生时喷茴蒿素杀虫剂和楝素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害虫),对幼虫及卵均有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对蛴螬、金针虫、蚂蚁等地下害虫要在此前防治的基础上,检查发现土层内仍有幼虫或被害状时,再喷施一次青虫菌或用多杀霉素。

后期雨水较多,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潜水。当大部分叶片脱落,顶部叶片变黄,茎枝变黄枯软,大部分荚果成实饱满,就要抓紧收获。

3 小结

综上表述,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应结合各个时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建立合理的作物生长体系和健康的生态环境,通过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来提高作物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系统的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花生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杜相革,董民主编.有机农业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徐亚玲.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08,2(7):28.

[3]GB/T19630-2011.中国有机产品标准[S].

[4]周远曦,陈朝晖.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5(3):16.

[5]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

[6]张始东,谢筱强,曾令强.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微农学通报,2009,15(12):128.

[7]张月辉.花生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河北农业科技,2007(1):21.

[8]吴家林.红衣花生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院,2010(5):25.

[9]吴微微.浅谈花生病虫害安全控害技术[J].辽宁农业科技,2009,29(5):351.

[10]花文苏.花生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65.

第5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2年5~9月和2013年5~9月,分别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温室、燕儿窝风景区管理站温室、红山公园室外立体花坛、新市区北京路立体花坛4处进行五色草病虫害调查。

1.2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1.1”4处调查地对五色草病虫害进行调查,5~9月每月调查一次,每个调查地随机抽样500株,2012~2013年合计调查10次,每个调查地调查总株数5000株。观察五色草上的病害和虫害,做记录,拍摄数码照片用于观察危害症状,并用显微镜对病害进行鉴别。

1.3标本鉴定方法对于每次调查时在所设样地采集的标本,清样时将可鉴定的标本及时鉴定,分类保存。对于暂时不能鉴定的标本,编号记录(调查地、寄主品种和数量)。以调查时间和样地为单位,用75%酒精浸泡保存或烘干保存,寄送有关专家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五色草病虫害种类通过2012~2013年的持续调查,发现五色草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叶斑病和根腐病(表1),主要虫害为蚜虫、红蜘蛛和白粉虱(表2)。不同调查地点,特别是温室与室外环境下,病虫害发生差异明显。温室病虫害发生较严重,而室外立体花坛发生较轻;不同品种间发生病虫害种类及程度亦不相同,小叶红、大叶红、绿草、小叶黑差别不大。通过调查可知,根腐病只发生在白草上,其他品种上未发现。危害五色草最严重的是蚜虫和叶斑病。

2.2病虫害危害症状

2.2.1白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粉状白色霉层,霉层早期较分散,后期联合成片状。

2.2.2叶斑病。叶片上产生浅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块,叶片边缘略微突起,叶片两面均有小黑点。

2.2.3根腐病。五色草根腐病主要危害育苗盘中的幼苗,只在白草上发生,受害的幼苗根部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腐烂变黑,最终导致幼苗萎蔫、枯死。

2.2.4蚜虫。五色草蚜虫在室内外均有发生,在五色草叶背面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向背面卷缩,生长受抑制。蚜虫分泌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

2.2.5红蜘蛛。五色草红蜘蛛在室内外均发生,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危害严重,危害方式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结成网,导致叶片褪绿,叶片死亡。

2.2.6白粉虱。白粉虱成虫或若虫刺吸叶片汁液,被害五色草叶片褪绿,逐渐变黄,凋落,严重时全株死亡。

2.3不同环境下五色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同环境条件下五色草发生病虫害差异较大。蚜虫室外发生危害高峰期为7~8月,发生率可达10%左右,9月以后趋于平稳,维持在5%左右。温室内蚜虫发生基本在3%~4%,全年并没有大的波动(图1)。红蜘蛛全年室内和室外发生率基本在5%以下,但室外红蜘蛛在7~8月为高峰期,其大量繁殖,危害猖獗,发生率可达6%以上(图2)。白粉病和叶斑病全年发生情况相似,均是温室发生率大于室外,全年发生也较平稳。叶斑病发生率大于白粉病,最高可达15%,危害严重(图3、图4)。通过调查可知,温室内五色草病害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大于虫害;室外立体花坛五色草虫害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大于病害。五色草病虫害发生主要集中在7~8月,此时室外温度较高,利于蚜虫和红蜘蛛的繁殖;此时温室内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结论与防控建议

3.1结论通过2012~2013年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燕儿窝风景区管理站、人民公园、红山公园及新市区4个地点的温室和室外2种环境条件下,共发现并鉴定出主要病害3种、主要虫害3种。2种环境条件下五色草病虫害均有发生,由于环境条件不同,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五色草因品种差异,所感染的病虫害也有所差别。其中白草在温室内病害只见根腐病的发生,虫害的发生率较低,危害也较轻;绿草在室内外,叶斑病的发生都较严重;大叶红、小叶红、小叶黑病虫害发生基本一致,大叶红和小叶黑发生率略大于小叶红,但温室白粉虱只发生在小叶红和小叶黑上。

3.2防控建议温室条件下生长的五色草人为控制因素较多,温室内温度较高,湿度大,植株感染病害不受季节影响。温室条件下五色草病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虫害,这是由于湿度较高,更有利于病害发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五色草本身病害较少,在温室和其他花卉生长在一起,感染其他温室花卉病害较严重。五色草立体花坛的摆放通常是5月以后,此时室外温度较高,而湿度偏低,空气较干燥,特别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发生。通过调查发现,室外五色草虫害的发生较病害更严重,除了气象因素外,室外园林植物寄生害虫的传染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五色草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

第6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多源图像;融合技术;棉花;病虫害;识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91.43;S4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555-0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农业劳作的劳动力总数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与加工的逐步自动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从传统的根据农业部的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通过人工调查、人工记录,到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技术、昆虫诱捕自动记录装置来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收集和数据管理都存在劳动量大、效率低、数据误差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气象、医学、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如何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病虫害中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一直在中国和湖北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品种、栽培制度、生态环境等变化及棉花生长环境日益恶化,病虫害有不断加重趋势。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炭疽病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为20%~70%,严重时可达90%;黑斑病在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而枯萎病在棉区一直发生较多,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病害。目前黄萎病发病面积达到全国棉田面积的50%以上,发病后棉苗减产30%~70%,有的甚至绝产,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棉花病虫害有效防治及控制已迫在眉睫。

1.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在进行植物保护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类方法中,化学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在大生态区域内可能暴发成灾的重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迄今仍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使用农药(各种杀菌剂、除草剂等)进行化学防治在世界各国一直占主导地位,它投入较少,防治迅速,特别是当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发生时,只有化学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样,在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仍然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对棉花危害的最后一道把关防治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这些农药会通过空气、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又由于棉花病虫害症状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农业生产者受个体素质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病情,导致滥用农药、化肥等引起更大的危害;此外,由于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减少,由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已日趋严重。所以,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为实现精确的棉花病虫害管理和变量施药,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识别棉花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生产者或专家经验来判断病虫害原因及其危害程度,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做到对病虫害做出精确定量分析和判断,因而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也对生产管理者的农技水平要求较高。一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虽然能识别诊断棉花病虫害,但是过程复杂,不能进行实时处理。随着信息技术、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基于生物信息的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棉花病虫害信息,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棉花区域根据病虫害程度实行定量喷施农药。这样既可大量节省农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大幅度减轻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棉花病虫害防治水平。研究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1.2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对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的研究,目前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主要集中在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光谱技术上,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的研究报道较少[1,2],而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研究的则未见报道。目标的高分辨率和高识别率是对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要求,仅仅利用可见光范围或在近红外范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其单一光谱不足以准确、全面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还需利用其他生物信息对其补充和加强,以达到全面地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3]。

为了实现对低探测性目标的探测和识别,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目标探测系统,而由多源传感器组成的光电成像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目标探测系统。图像融合就是利用各种成像传感器得到的同一目标或同一场景的图像,综合这些不同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图像描述。为此,针对湖北省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综合利用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基于多源图像信息(可见光和近红外视觉图像信息)融合棉花病害(炭疽病和黑斑病)识别诊断技术。深入研究作物在不同病虫害危害下的反射光谱特性及变化规律,确定光谱敏感波段及其特征表现,提取可以有效表征作物不同病虫害条件、不同危害程度下的计算机视觉图像的灰度、纹理、形态特征信息和近地光谱特征信息,探索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病虫害识别诊断方法,构建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为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融合[4]是对多幅源自同一场景的图像进行综合,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易于机器识别为目的,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为精确、更完善、更可靠的图像。多源传感器图像是由成像机理不同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由于每种成像传感器都是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使用范围而设计的,具有不同成像机理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之间存在信息的冗余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其进行融合,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图像信息的利用率。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采集图像数据的手段不断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图像获取技术。如今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遥感、计算机视觉以及军事等领域[5]。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准确地获取检测数据,如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超声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层析、血液细胞自动分类计数、癌细胞识别等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6,7];图像融合技术在遥感雷达卫星的发展后,已成为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重要研究热点,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形测绘等[8]。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农产品的无损检测和农作物生长态势及产量评估方面。如采用互信息最佳阈值迭代优化分割法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来对番茄成熟度进行无损检测研究[9];通过加权平均融合法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实现对苹果进行无损检测研究[10];采用蚁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的图像融合技术对作物几何参数进行测量。

多源传感器图像融合系统一般有3种类型: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2.1 像素级图像融合

像素级图像融合是通过对源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空间配准,对处理后的图像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后再进行显示和后续处理。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主要有:像素灰度值平均或加权平均,像素灰度值选大,像素灰度值选小。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应用范围有限,融合结果不理想。故现在的融合方法多采用基于对源图像的多尺度分解。这种分解方法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图像融合方法,是在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分解层上分别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方法能明显改进融合效果[11]。

2.2 特征级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从不同的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中提取一些特征,产生特征矢量,然后对这些特征矢量进行融合。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中间层的图像融合,精度一般。其融合方法有基于假设前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

2.3 决策级图像融合

决策级图像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是首先依据每一个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各自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和判决后,做出独立的决策,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决策综合起来,给出最终决策。决策级图像融合适合于多类不同传感器图像的融合,但融合结果精度较差。其融合方法有多重逻辑推理方法、统计方法、信息论方法等都可用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和决策级图像融合方法通常应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像素级图像融合的应用更普及,融合所得图像更有利于人眼的判读、欣赏和机器识别。对于已经配准好的图像,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不需要显式地提取图像特征,在速度和鲁棒性上有明显优势。为此采取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使其符合人类视觉特征,融合结果更有利于对图像作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识别。

3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诊断的方法

1)在特定栽培条件下,培育不同棉花病虫害的试验样本及正常的对比样本。

2)对棉花病虫害样品的叶片和冠层进行光谱分析。利用便捷式光谱仪测量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寻找棉花病虫害种类的敏感光谱波段及其反射率特征,分析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病虫害程度的敏感光谱波段反射率特征的变化规律。

3)根据光谱分析结果,构建多源图像计算机视觉采集系统,采集棉花作物样本多光谱图像,用VC或MATLAB编写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

4)对所获取的特征应用模糊特征优选、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进行优化组合和筛选,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寻求作物病症与特征对应关系。建立图像特征与病种、病虫害程度的关系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棉花病虫害种类及程度的模式识别检测试验[12]。

4 展望

棉花是中国和湖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田病虫害对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对棉花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方法中,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们的经验确认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区域、种类和发生程度等,且是进行手工或机械喷洒农药,这不仅劳动效率低,劳动成本高,而且常规施药技术会带来农药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药在作物及其产品中的残留导致对人类的危害等。所以,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棉花病虫害的识别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小燕,史 岩,李道亮,等.棉花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22(1):9-11.

[2] 严智燕,廖桂平,高必达.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 415-417.

[3] YUTAKA S,TSUGUO O.Automatic diagnosis of plant disease recognition betwee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f[J].农业机械学会杂志,1999,61(2):119-126.

[4] 何 友,王国宏,陆大金,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 宏,敬忠良,李建勋.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的研究与进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1):145-151.

[6] ZHENG Y F, ESSOCK E A, HANSEN B C.Advanced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fusion algorithm and its optimization by using the metric of image quality index[J].Optical Engineering,2005,44(3):1-12.

[7] 李秋华.基于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8] 吉 微.多源气象卫星图像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9] 李明喜.基于多源图像融合的收获目标准确定位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8.

[10] 杨万利,沈明霞,严 君.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苹果早期淤伤检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149-152.

第7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综合管理;沙果虫害

在河北坝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年均降水量为350mm,尤以干旱为最,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这种气候严重制约林果产业的发展,沙果是最适合林果产业的果种。随着沙果产业的发展,虫害成为困扰林果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果园栽培管理工作滞后,不仅会影响果树的结实量,还极有可能导致果园毁灭。为此,虫害管理工作的实施对于果园而言非常重要,它能够确保果园不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且在防治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果园的经济损失。

1.虫害种类以及识别方式分析

1.1天幕毛虫

天幕毛虫又被称之为顶针虫,这种虫害经常将果树的叶子吃光,降低沙果树的长势,大大削减了沙果树的结果量。雄蛾长约20mm,身体以及翅膀呈黄褐色,前翅中央有1条赤褐色宽横带,横带镶有米黄色细边。雌蛾体长约15mm,身体以及翅膀为淡黄色,前翅会有2条较深的褐色细横线。老熟幼虫体长约55mm;幼虫的头部会呈现灰兰色,并存在一对褐色斑点,胸部与腹部末端都有一对大的黑点。

1.2苹果巢蛾

当前,沙果树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危害就是苹果巢蛾,如果这种病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沙果树的叶子被吃光,甚至出现绝产的现象。成虫为小型蛾子,银白色,体长在7-10mm,身体光滑并有一定的黑点存在。这种虫害的幼虫一般为绿色和黑色,腹部有1-8节,在它们各节上都会有2个相同的黑点。

1.3梨星毛虫

属于一种越冬幼虫,幼虫会蛀蚀花芽或花蕾,使得花无法开放,尽管有一部分被蛀花能够张开,但会歪扭不正。当花吐蕾以后,幼虫会蛀食花蕾,并且在蛀食以后会留下褐色的孔洞。成虫的身体呈黑色,翅膀呈黑色透明状,该虫的前翅与后翅中室存在着一个主干。雌成虫的触角一般为锯齿状,雄成虫的触角一般较短,呈现羽状,身体一般为圆形状,卵扁平。

2.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1天幕毛虫病害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的方式采摘天幕毛虫的卵块,也可以采取人工捕杀幼虫、灯光诱杀的方式。如果这种病害较为严重可喷50%的敌敌畏以及适量的乐果油等,也可以收集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将天幕毛虫虫体捣烂,喷施果树,确保能够将感染率扩大,从而能够对所有果树起到防止病虫害的作用。

2.2苹果巢蛾病害防治措施

采用药剂防治的方式,春天是果树中的越冬虫出鞘最好的季节,但这些幼虫还没有潜入到果树的嫩叶当中,为此,在这段时间进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用速灭杀丁乳油进行喷施,如果在喷施的过程中,幼虫结巢,在喷药之前需要将巢网挑开,确保能够将乳油完全喷射到其中,彻底消灭苹果巢蛾;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的方式,当虫、蛹集中活动的时候,是最为适合人工捕杀的;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石硫合剂以及保护与利用天敌等方式。

2.3梨星毛虫病害防治措施

防治这种病虫害可以采用消灭越冬虫的方式,或者刮果树的树皮,将果树的根茎处粗皮刮掉,也可以采用人工捕杀、摘叶杀死幼虫的方式等。另外,这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也包括喷药方式、成虫期防治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帮助果树避免遭受虫害,使得果树更好的生长。

第8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garden tre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tect the green garden, the garden plant pes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trol measures and guarantee measures for concrete.

Keywords: landscape; pes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植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大量的花草树木被种植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为城市增添了美丽的景观效果,在花草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花草树木生长不良、枯萎、腐烂、甚至死亡,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园林植物绿化防治的过程中,应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提倡因地制宜地协调好各类防治措施,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不成灾的目的。

一、病虫害防治指导思想

以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自然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段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 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通过改进园林绿化植物的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及其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而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发展的环境,直接、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坚决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生态城的环境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二、园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1.园林植物品种繁多,生长周期长短不一,小环境、小气候呈现多样化。加之其周围人为活动较为频繁,这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2.随着国际之间的贸易或国内地区问贸易的发展,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跨地区、跨国传播日趋严重。

3.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影响,使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影响着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削弱园林绿化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园林绿化植物多栽植于庭院、公园等人口稠集区附近,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园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

在自然情况下,病虫害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可以借助人为因素的传播,由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由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随着我国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常常引进一些本地尚无的花卉、树木、草坪、种苗等,给各种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渠道。某些危险性病虫一旦传播到新的地区,原来制约其发展的环境因素被打破,条件适宜时,就会迅速扩展蔓延,猖獗成灾。例如,葡萄根瘤蚜由美国传入法国后,经过25年,就有10万公顷的葡萄园归于毁灭;白锈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由日本传入我国,使我国许多园林景区蒙难。在引进或输出花卉等园林植物种苗和繁殖材料时,对一些本地尚未发现、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危险性大、又能随着种苗及园林植物繁殖材料传播的危险性病虫害,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发现传入,须及时采取措施就地封锁或消

灭。

2、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园林绿化植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改善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栽培上要使园林绿化植物的特性与栽植点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从而保证园林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树势,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树种搭配方面,应避免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花草配置在一起。而且树种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在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美化效果,还应考虑病虫害的问题。

3、搞好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疫情动态

针对各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制定监测方案,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和定期疫情普查,一旦发现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4、采取综合除治,提高防治水平

一旦发现疫情,要综合运用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并辅以生物药(制)剂防治,采取诱杀成虫、剪除网幕、药防幼虫和收集虫蛹的方法,抓住幼虫为害期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关键环节,组织多形式、多环节灭杀。

5、其他预防工作

1)中耕除草:进入夏季雨水较多,绿地内杂草生长快,与其它地被植物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影响其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因此要及时修剪和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结籽和蔓延。

2)施肥:除施氮肥外,根据季节和不同植物生物学特性,适时适量追施磷、钾肥料,保证植物的营养与生殖生长。

3)松土保墒:雨后和灌溉后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墒力,有利于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满足树木生长需要。

4)汛期排水防涝:对低洼地块植被,根据雨水情况及时排涝,防止积水烂根。

5)修剪:对部分花灌木及时疏稀、截短;球类和绿篱类植物及时整形修剪;草坪植物适时修剪,保证良好的景观效果。

6)扶直:汛期对发生倒外倾斜的树木及时扶正,必要时设支撑。

7)维护巡查:及时对绿地进行巡查、维护、看管,对树木外斜、病虫害情况等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四、园林病虫害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园林公司配备打药车和防治药剂,以预防生态城区域内大范围的虫害疫情的发生。要求各施工、养护单位准备打药设备和有关的生物或化学药剂,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打药防治,对重点已经发生的部分要求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杜绝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科学防治,综合治理

全面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准确虫害信息,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将疫情区封锁,防止疫情扩散,并采取以人工、无公害药剂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成效。

3、联防联治,统一行动

防治责任按属地管理落实防治主体,坚持“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用药”,部门联动,建设部门与各施工、养护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治局面。

4、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各防治单位应固定专人管理,发现虫情,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应及时组织防治,阻止虫情扩大蔓延。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北方园林生态科学技术研究所 《天津园林绿化技术》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第9篇:花生病虫害管理范文

对花红李果园常见病虫害进行的植保综合调控的原理是:在了解果园特定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从花红李、花红李病虫害及其天敌、其它生物以及果园周围环境的整体出发,研究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果园环境中有益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全面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实现果园栽培无公害植保综合调控。

1、科学种植,合理耕作,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力度。改变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科学施肥和间作,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促进果树健壮生长,控制病虫害发生。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控制果园主要病虫害,使之达到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农药。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改善树体的营养条件,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进行数次中耕和深耕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果树根系生长,破坏害虫在地下的生存环境,并利于天敌觅食。

2、系统测报、综合治理

在果园内设置害虫测报点,加强系统分析,为果园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指导适时防治:一是在主要病虫的发生高峰期进行防治,二是在害虫对农药敏感的发育阶段施药。

3、科学用药,确保安全有效

在使用农药防治时,首先提倡使用调节性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其次要认真筛选适宜在果园中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的农药。严格控制防治指标、药剂浓度、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并合理轮换使用。同时讲究施药方法,选择低容量喷雾,针对性用药。在进行喷药防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最佳的喷药时期,在不同病虫害对农药比较敏感的时期进行防治,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有的放矢,喷药前首先要明确哪些病虫是主要防治对象,哪些病虫是兼治对象,明确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浓度,避免浪费。

(3)避开天敌活动盛期。

(4)减少盲目用药。

(5)交替使用农药,以免致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6)合理混用农药,在生产中,经常是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或是两种杀虫剂混合使用,但必须弄清哪些药可以混用,哪些不能混用。

(7)强化农药管理,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喷洒任何农药。

(8)宣传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利用害虫趋性诱杀,保护、放养天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症”下药,掌握好使用浓度和使用时期,交替使用多种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4、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①李红点病

症状:李红点病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橙黄色,稍隆起,近圆形的病斑,病斑扩大后,颜色逐渐加深,叶肉变厚,隆起,其上产生许多深红色小粒,到秋末病叶变成红黑色,正面凹陷,背面突起,叶片卷曲,并生出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叶片上红点密布,造成早期落叶。果实受害时,果面产生红色圆形病斑,微隆起,后期变为黑红色,其上散生很多深红色小粒点。病果多畸形,易早落。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第二年李树开花末期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展叶期起至9月份都能发病,尤其在雨季发生严重。但其分生孢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病原菌无再侵染。

防治方法:在入冬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在春季展叶后剪除病枝、病叶,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春季展叶期时,树上喷洒1∶1.5∶200倍波尔多液保护植株。在侵染初期,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进行防治。

②李袋果病

症状:主要危害果实,叶和新梢也能感染。果实发病时,幼果呈袋状,后变狭长、略弯曲,淡黄色至红色,果面平滑,最后变成灰色到暗黑色,脱落。病果中空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雏形核。叶片被侵染后,变成黄色或红色,叶肥厚,雏缩不平。枝梢发病,呈灰色,略肿胀,组织松软,秋后干枯死亡。5~6月病果、病叶、病枝表面着生白色粉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子囊孢子和芽孢子在病部越冬。5~6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至病部长出白色粉状物之前,连续摘除病果、病叶、病梢,集中烧毁。在初花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喷洒防治。

③梨小食心虫

症状:前期发生的幼虫,既可为害新梢,也可为害果实。新梢被害后,顶端出现流胶,并有虫粪,叶片萎蔫,髓部被蛀空,干枯折断。后期发生的幼虫大多数为害果实,被害果蛀孔不明显,易脱落。

防治方法:刮除树干和主枝上的翘皮,消灭在树皮缝隙中越冬的幼虫,同时清扫园中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在生长期及时剪除被害梢,最好在新梢刚萎蔫时剪除,此时幼虫尚未转移,及时清理落地果实,集中处理,杀死果内幼虫。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方为红糖0.5份,醋1份,水10份,加少量白酒,搅拌均匀。当诱捕器上出现成虫高峰期后2~4天即是卵高峰期和幼虫孵化高峰期,此时喷药效果最好。可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

(2)虫害防治

①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小绿叶蝉

防治方法:休眠期,要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叶,刮除老翘皮,清扫枯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做好清园工作,并在全园内喷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萌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开花前,在树干周围培土,防止小食心虫幼虫出土,并在树盘范围进行地面施药,消灭在土中越冬的害虫。落花后到果实成熟期,喷布杀虫剂、杀螨剂及杀菌剂,防治各类病虫害,并及时剪除被小食心虫为害的新梢,用糖醋液诱杀成虫,及时清理落地的病虫果,减少侵染源。果实采收后,及时清理落地的病虫果、枝、叶,喷布杀菌剂、杀虫剂和杀螨剂防治后期发生的病虫害,集中处理落叶、落果,做好清园工作。

②桃蚜

症状:成蚜、若蚜群集寄生在芽、叶、嫩梢上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向背面不规则卷曲皱缩,叶色变黄,以致干枯。

防治方法:保护天敌,在果园间作豆科作物,可以改善园内生态环境,为天敌提供活动场所、繁殖场所,避免在天敌活动高峰期喷洒广谱性杀虫剂。在冬季休眠期,喷洒95%蚧螨灵乳油100倍剂,可杀死越冬卵,而且对天敌安全。在发芽至开花前,越冬卵大部分孵化时,喷2.5%溴氢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

③天牛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