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1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学体育教育,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储备、智能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诸多人类基本素质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但是,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中受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严重滞后和缺乏。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发挥。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剖析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纯粹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甚至由于器材缺乏和场地的限制,仅把体育课程当成娱乐放松的游戏时间,可有可无的对待,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真正意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当然体育课程在有的学校也被当作重要课程,成为学校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一些年轻或经验不足的教师无法适应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以教致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一切为了考试服务,考什么学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说我们过去在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时,只考虑到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较少从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对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重视不够,以致于很难吸纳更多的、学生喜欢的内容进教材,让体育教学显得乏味、呆板和无缺,会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的负面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效果差。

3、教学方法不够完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偏离教学真正涵义的教育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的价值。真正的”教学”是有”教”有“学”,忽视了“学”的过程,教师就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制定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所以失败的方法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体育教学的失败。此外,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和机械式模仿学习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阻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质量低下的后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课堂过分看重服从纪律,强调听从指挥,步调一致,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偏离了教学目标,主定了教育失败的结局。

2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路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发展适应新世纪的体育教学。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体育在职教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健全职教系统的体育教学、科研、竞赛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中学生是一个比较好动的群体,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较为强烈,兴趣较大,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培养一两门体育爱好和专长,以备考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之用。然而,每周两节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保留原有体育课大的基础上,增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专项活动课。他们对各项运动非常痴迷,热爱有加。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各项活动中。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泄,运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避免了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各项基本技术,而在活动课中利用充足得时间,系统地专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增强其熟练性。有利于学习产生良好地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它体育项目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各项运动竞赛储备人才。

3、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是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二是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开启学生地心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兼融其他学识和技能。这样教学时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三是要有较强地教育、教学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地组织和训练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广泛地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较好地体质状况。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地体育教学。四是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刚刚起步,肯定就有其不足和不完善的一面。新生事物想把原来的传统全部改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这些还要靠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新的教学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身心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肯定。至于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想随着改革的慢慢开展一定会很快地得到解决,以使新的体育教学发挥出更大作用,培养出杰出人才。

3 改进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是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首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本质与内涵,才能够在实际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地去践行、去实施。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所不同的是,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能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实现中学体育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想真正让中学生积极、广泛、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尽快实现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过分重视技能教学,而步入了一些误区。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走出来,并做出改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总结与点评。然后再让学生就刚才探讨出来的一些结果到操场上进行验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个体的身体素质对于成绩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尽量不要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而是改用过程性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为生本理念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

总之,体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和处理体育教学有关的重大问题,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高文清,赵元吉.我国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1).

第2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观察;备课;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个人经历,就思想品德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思想品德的备课状况

就目前思想品德课备课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四本主义,忽视现代教学手段

“知识老本、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作业本”构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的“四本”。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的用武之地。

2.唯本主义,忽视学生的存在

备课时,教师只注重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的内容叙述,从不分析学生的真实情况,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所指的内容分析、教学建议搬到课堂教学中。

3.个人主义,忽视集体的智慧

教师只注重个人备课,关门思索,从不参与集体讨论。

4.抄本主义,忽视备课创新

一些颇有资历的老教师和一些兼任着学校行政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抄写着往年的备课笔记。

5.夹本主义,完全忽视备课

奉行夹本主义的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时总是夹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学生作业本进课堂。

二、五种备课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就以上五种备课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其固有的专业特性,不如语文、英语、数学、艺术类教师那样有家教市场,致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激发。

2.职业道德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掌有备课特权;有的是学校的老教师,资历深,顽固不化,不愿接受新事物,更有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有的是刚分配的教师,工作态度不正,他们的精力不是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工作不踏实,不谦虚。这些教师对备课工作都不够认真,敷衍塞责,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

3.学科地位的不平等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副科”。思想品德课教师被视为缺少教书能力的人。在评优晋级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缺少一定的优势,长期受到歧视,内心压抑。

另外,一些师范院校热衷于热门专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有所冷淡,致使报读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的教学及地位。

4.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定方面,就备课的考核方面来说,过于形式化,局限于几本备课笔记,至于备课的内容、过程至今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5.教学改革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着轰轰烈烈的教学备课改革工作,但是改来改去到了最后,形式上是集体备课,实际上备课室成了教师们的聊天室。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可操作的集体备课方案,缺少对备课改革的监督、考核机制。

总之,心理的、社会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备课工作的阻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三、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建议

要改变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现状,不能就备课方面做文章,否则就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认为:

1.确立大学科观念,给予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重视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很难完全清晰地区分学科界限,各个学科之间早已互相渗透。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应该将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同等视为一个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大学科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重视。

2.三位一体备好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它必须不断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世界,还要不断适应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象。新时期的教师要将学生、文本、媒介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列为备课所要关注的因素。

(1)要关注文本与时政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它的许多观点内容都还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发展趋势,不断地查阅报纸、杂志,浏览互联网,及时了解时政信息,将其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思想品德以时代感。

(2)要准确地把握学情

我们的学生不再是以往信息闭塞时期的学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知识信息了解得广度很大,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从各个层面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地掌握学情,根据学情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进行选择,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3)要合理利用现代媒体

现在的学生好奇、活泼、追求新意的事物,而且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本身也图文并茂,课本的许多观点不能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向学生说明。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它们有机地与文本、学生相结合,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坚持三位一体的备课思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形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各自优势的叠加效应。具体做法:

先由每个老师针对某一单元,备好课时教案,在备课时组内,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某一课时特别要详细深入备的内容,时间为一周,一周后,备课组集会,先由每个老师针对自己所重点关注的备课方案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课提出修改意见。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整理后的备课提纲成为全组老师执教的范本,至于具体上课的操作,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

这种备课方式有利于克服个人备课的不足,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备课效益和上课效率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起到传统教研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4.建立健全备课考核的新机制

一般来说,学校的考核制度最终都是回归教师个人绩效的。在备课考核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效果相结合考核,将教学的效果进行捆绑式考核,即集体的备课、上课效果就是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如果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低于集体上课、备课效果若干个百分点,那么最终的绩效考核按个人实际效果计算。

这种考核的办法,既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克服个人主义作风,又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积极性,最终利于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培训再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培训形式往往是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本文提出教师培训再教育的权限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和教师担当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既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也是再教育的主持人,由教师自己担任讲师。

教师培训再教育的形式就学校范围而言,可以有同组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如通过QQ、电子邮件、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学校名义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者开设网上呱呱课堂远程监控培训。学校要做好考勤,将其列为评优晋级的条件。

时政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外在的接受再教育培训之外,还要懂得每天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时政报刊,浏览互联网最新信息,主动地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要领,如白板教学、电脑课件设计等。

无论哪种培训,一定要本着一个宗旨,追求实效,让教师个人智慧在培训中有效地发挥。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出以往教学的瓶颈,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但是备课改革应该是“先行官”,我期待本文的观点,看法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周新高.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8).

第3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中心问题 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70

教学改革有两个中心问题。首先,教育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如果教育思想没有变化,改来改去是改技术细节,没有抓到要害。第二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部的领导提出来的,我们都赞成,都拥护。

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以往的经验,绝对不能以运动的形式来搞,对此我们过去亏吃多了。轰轰烈烈地搞一阵,敲锣打鼓报喜,最后不行又都退回去了。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问题,教师那怕在一两个问题上能想出办法有所改进,这就很了不起。全国那么多教师,每个人都在这方面创新再相互交流的话,经过长期的积累,以后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就会显著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内容的改革经常是要深思熟虑的,而且要反复实验,不行再改。

经常一项改革措施要经过几年才成熟。未必一个地方改了合适,对其地方也合适。这个东西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是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而且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逐渐积累,绝不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按照一定的规划可以完成的。说工作要不断地进行下去,因为科学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很多东西是今天你觉得不错了,将来你的经验丰富了、水平高了之后你又不满意了,觉得还可以改。而且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所谓教学交流,我们认为,你光说我有什么什么想法是不行的,不落实。所以这几年我们多次搞教学经验交流有一条,请报告你教学实践的效果,你这个想法有没有落实在你的课程上,落实的效果究竟怎么样。而且效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期才能看得出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只有想法而没有付诸实践的经验,往往不一定能成功。很多人都有想法,真正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效果好的并不多,非常难。空谈一些课程应该体现什么什么精神,什么什么原则,是意义不大的。

教育思想的转变要针对我们国家的实际,也就是当前问题在什么地方。我本人根据多年的感受,感觉我们过去比较多的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现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着重、着眼在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不过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就我个人的理解,学校恐怕永远要传授知识。人类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尤其是由于现在科技的发展迅速,应使年轻一代尽快地学好这些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当然得依靠学校。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问题是怎样传授。脱离了知识,素质的培养是空的。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作为背景,科学素质的培养才有内容。

当然,对知识点我们要分析、要精选,讲有代表性的重要知识。不同的时代知识点有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单纯地考虑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学到什么定律,会解那一类的习题。而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以后,他们在科学素质上有什么提高。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你这个地区的学生能力都比较差,在它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就是成绩。有些重点中学原来学生入学的基础很好,那你就让他更好,提得更高,不要埋没了人才。

一、关于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一个确切的术语。我想可以说得稍微确切一点,这就是“用大量题海的操练,来对付高考,提高升学率。”你如果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升学率自然会提高。可也不绝对。以高考命题为纲,用操练来提高升学率,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它确实可能使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学生的高考升学率提高一些。不过这种提高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的水平,往往是靠条件反射式作题,将学生的分数硬拔上去。但总的来说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二、关于教学改革

与国外某些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对比,就能够看出,教学改革要改的是什么。我欣赏杨振宁先生的观点。杨先生在中国念的中学、大学、读的研究生,得了硕士学位。然后到美国读博士,得到了博士学位。他科学研究做得很好,得到诺贝尔奖。他对中国和美国两个社会的教育有切身体会。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美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而且是互补的。所以他认为如果能把这两种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把各自的缺点克服,这不能不说是在教育方面的重大突破。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老师一般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非常耐心,按部就班,一点一滴的给学生讲,非常细致。假如没有讲前面,绝不会跳到后面去。

第4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但是,由于其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对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原理课,内容多是些条条框框,容易形成一种外在的学习压力。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沦入一种上课老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考后便忘记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

作为一名教授马哲学原理多年的教师,笔者借鉴以前若干轮的马哲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和想法。

一、教学主体地位的变革

这种做法体现出教学主导意识的转变,即教学主体的转向――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

教师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认同所学,并将之自觉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当然课堂的主导者还是教师,必须承认,现在是大众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深入挖掘的意识相比精英教育时代有所下降,所以还必须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教师在自觉担负起设计课堂的任务的同时,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注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提问,对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针对内容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可以讨论,讨论一些与我们身边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案例、事件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课程的进行是在解决着对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会注重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模式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的开始。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意义感的增强

从已经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纲的内容中,我们会发现:相比于过去的马哲原理,大纲少了很多抽象的理论,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意识。所以,注重意义问题,言明本课的意义、目的所在。这是笔者认为在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之处。原理课看似枯燥,其实内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与实用精神。原理是教科书中写明的,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却要靠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如唯物主义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实实在在,和脚踏实地、不耽幻想的人生观。辩证法是说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人应自强不息,不断树立新的目标,追求崭新的生活。认识论中表明没有永恒的真理,宏观世界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背后的,在浮躁的人生背后的深藏的规律。资本主义经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程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化。

2.总体性的教学模式

总体性的方法是卢卡奇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总体性也即整体性、连续性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散的;是能够始终如一,而不是断续的。整个的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其目的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将具体的课堂教学视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结点,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结点同绳子之间的关系。

这项工作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前的工夫,复习阶段。由教师或学生简要地总结一下上次课的内容,或是请学生对上次课所涉及到的内容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克服理论的生涩,及时复习上次的内容,以形成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二是课上的工夫。讲课时要注意总体性的教学,就是时时刻刻不忘记给学生穿线,把本门课的总体概貌告诉给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初要有承上启下的工夫,要告诉学生我们本次课要学习什么东西,让学生知其然,知其纲,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明明白白的学习状态下。形成本课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的原则

理论不能只是头脑中的东西,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走入现实中去,从主观到客观,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所以实践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实践环节的目的就是补充课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这里的实践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生活实践,这是可以联系本课中的前两章内容及阅读相关的书籍,用个人的生活实际及理论获得来确证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发展的本性,以及对真理和实践问题的体认。一是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在于工人阶级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方面可以应用比较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社会主义运动史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方向等等。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方方面面的做法,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课上的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或是主课后素质教育课程的补充,鼓励学生选修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社会学》等等课程,作为基本原理课程的延伸。

三、改革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时与内容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时有限,但是大纲中要求的内容却相当多,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只让学生记笔记,恐怕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谈不上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把握,并且教师又在要教学中加入意义的环节,所以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把握,一些理论意味较浓,学生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学习。理解难度不大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以作业或读书报告的形式上交。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或发给学生讲义或教案要点以代替学生的笔记。用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来充实重点及意义环节。

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高

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教师有较高的的要求。一是过硬的道德素质。道德感的教育本来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对道德感的认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二是过硬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任务。并且列宁也说过,社会主义的理念需要灌输。打铁需要自身硬,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高,有政治敏感度,时事意识,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国际局势了然于胸,高屋建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三是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在专业方面有深度,在知识方面有广度,横向博大,纵向精深 。学好哲学是教好马哲的基本的一环,哲学上必须进行全面认知。四是过硬的管理水平。管理也是科学,正确的课堂管理和组织可以使学习富有成效。对学生要求要严,这样才能使学生打起学习的兴趣,不至于荒废时间。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在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后,等于提高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者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某项学生任务。学生课后的阅读如果只凭学生的自学性去完成,难免会使学生的读书报告的质量有很大的出入,这方面的解决办法,可以考虑将实践学时计入成绩,用奖惩措施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外延伸阅读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开展的难度大

实践中的课堂实践问题不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将生活、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在理论上解决之,在思想上预演其解决方案。关键是社会实践部分开展较难,具体操作难度大。因为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安排合适的实践方式;而且这种实践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了事。解决办法可以是考虑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作为一个必需项计入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考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合起来作一个大实践,由教师带队、加强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方案,深入到具体实践基地,切实调查、解决问题,统一计算分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改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工作中的难度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体操作的环节尚待完善和充实。但我们相信,有上至中央政府,下到每一位教师、学生的热心参与,一个实际、实在、实用、实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发展观 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

在教育速猛发展的今天,做为一名教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我更加发现教育新理念的重要。那么,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呢?我从《给教师的建议》(此书由[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一书中得到了答案。

1 面对社会发展要重视素质教育观

《给教师的建议》引导我探访“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能够掌握“关于获取知识”的能力,踏上“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的航船,面对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走进新课程”的同时学会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懂得如何“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把握了“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学方法,使我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问题”……如此等等,都是来自《给教师的建议》这本良师的指引。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笔者为此进行了探讨。

提到素质教育,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笔者认为:素质就是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性格――人们按一定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抓课堂教学将视点聚焦在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上,无疑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中使我的知识更加充实了,我知道了“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怎样培样记忆力”,掌握了新的课程理念,了解到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都发生了一个飞跃,并能在具体教学中学会了“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开展哪些工作,进一步把握住“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深知这些知识都是来自《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深感学《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2 着眼未来要重视培养学生发展观

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同志指出 “中国要实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责任尤为重大啊!党和国家殷切希望你们履行好这一光荣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它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趣地去读书、学习、交际。笔者认为: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从人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的自学,则是终身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发展、终身受益的必经之路。《给教师的建议》带领我走进现代教学的新领域,为新的课改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平台。“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我怎样写教育日记”和“怎样听课和分析课”等问题都提得很具体、很全面、很符合实际,有很强的操作性。让我从中真正地学会了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让我扬起了教科研新的风帆。

3 推进基础教育要树立教学改革观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工作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促进的作用。笔者认为: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定新的教育观念,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抓好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做为一名教师,要树立教学改革观,否则,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首先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就当前的情况,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上的“启蒙运动”,才能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

4 课程改革开发要强化创生开发观

在《给教师的建议》学习中我知道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中去思考问题,学会了如何“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懂得了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也认识到“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要教师适时地发现与肯定,从此我便学会了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收获与疑问。实践使我认识到:我从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中得到了无私的给予。本次教学改革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必须摆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一对关系。笔者在这一点上认识到:强化课程创生与开发,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究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只有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中,我深感此书给我知识、给我力量、给我信心。概言之,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对学《给教师的建议》后的感激之情,总感《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盏明灯,是我无言的老师,永远的知己,是我今后教改路上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1月8日讲话

[1] 《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6

[2]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靳玉乐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3] 《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2004.2

[4] 《山东教育科研》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2001.5

第6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和明确要求,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我国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是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略。

9月16日至1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召开的首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学习贯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认真讨论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我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勾画出了美好的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从2000年到2009年年底,全省普通高校由52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6万人增加到13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7%提高到22%,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省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此,我们必须借助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将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努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全省高校广大师生要通过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合力。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当前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学习好、宣传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省高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认真安排、周密部署。要把学习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方向。要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构建科学合理、分层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三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处在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第7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在近三年的听课和集体备课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观念还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上还停留在课程改革前的认识水平;第二个层次基本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三个层次能够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就以《历史必修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例,谈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教材。

层次一: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

这种类型教师的特点是: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授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些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两方面的变化:首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课程改革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这导致了许多熟悉教材的教师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却不一样。新教材是编者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非一一对应课程标准的体系来编撰的,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的四套高中新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存有很大差别。由此,在新教材的备课中,我们绝不能撇开课程标准来处理教材。其次,课程改革使得教材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课程改革以前,我们将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师生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而课程改革后,我们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绝不是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因此,那种认为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例如,某位教师在完全不看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照搬教材的体例结构来讲课,导致完全没有抓住课文的主题思想:

一、德意志的统一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三、魏玛共和国

四、希特勒的兴起

根据这样的板书结构,本节课的重点反而变成德国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这就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德国代议制的表述很简单,只有一句话:“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核心要求就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性质,这是本节课授课的重点。而德意志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反而是边缘内容。

层次二: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使用教材

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以本课为例,本层次的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牢牢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这个核心来处理教材,从而把讲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一、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背景

1.统一与民主—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任务

2.铁与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3.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性质

三、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1.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2.魏玛宪法的制定

3.魏玛共和国代议制的性质

四、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灭亡

1.希特勒纳粹党合法上台

2.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毁灭

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合理,较好地安排了教材现有内容。因此,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正确把握教材的功能定位,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

层次三:依据课程改革理念来整合教材

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创生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要以课改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改革中来。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自主合理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因此,一名历史教师就有一门历史课。

以本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

第一,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英、美、法、德四个国家,但在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的问题上,英美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依据范例教学法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详细地分别讲述三种模式,只要挑其中的一种来帮助学生分析就可以了。鉴于法国的内容最复杂、线索最凌乱,可以考虑选择法国来讲授。

第二,关于英、美、德的内容,可考虑让学生依据教师讲授法国的思路来自学。自学前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第三,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英、法、德三种模式的特点。

第四,在了解三个国家建立代议制民主的道路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这三种模式对国家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五,最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三种模式的世界性影响,即有哪些国家是仿效这三种模式来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

第一课时:教师讲授“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第二课时:学生自学“英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第三课时:师生共同探究“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一、英国模式:渐进改革

二、法国模式:人民革命

三、德国模式:专制独裁

第四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模式对其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英国:民主改革循序渐进

二、法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三、德国:专制主义借尸还魂

第五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三种政治发展模式对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一、英国模式

1. 仿效英国模式的国家

2.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模式

1. 仿效法国模式的国家

2.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3.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三、德国模式

1. 仿效德国模式的国家

第8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年6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对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等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要求。文件中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其经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素质教育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会议。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标志着行政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全面展开。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了明确部署。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素质教育正式进入课程落实阶段。

2001以来,全国全面展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由包括山东在内的3省市率先开始实验。

2006年6月通过,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三条中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9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自去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时间过得很快。在这一年中全院上下努力工作,虽然出现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院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突破记录;教学督导组工作顺利开展;学科建设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心血之作--教学大纲成功付印;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已经确定……可以说出现了我院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为下学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同志们谈到了很多问题,下面我着重就实行学分制问题谈一点看法。

我们这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研讨我院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同样,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时期。实施学分制改革则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我院推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市教委的决定,而且也是我院师生的迫切要求。****年秋季将在我院开始实施的学分制改革是院党委的重要决定,党委希望,这一步能走得扎实,走得成功。

现在距离****年9月在新生当中开始实施学分制只剩下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了倒计时。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后,院党委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落实会议精神,就我们这次会议研究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现在我代表院党委向各教学单位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目前的整体形势对我院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是十分有利的。从外部大环境看,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改革,教育部、天津市教委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各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这样就为学校的改革创新留出了一定余地。从学校自身看,近几年来我院的各项工作都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教师、学生对近年来的教改工作是充分肯定的。这些有利条件是我院发展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各教学单位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以推行学分制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我院的教学改革,使我院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紧抓落实,务求实效。

这次的教学工作会后,大家身上的担子很重。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要抓紧时间消化会议精神,力求会议上的讨论结果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各单位负责人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作用,我院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能够为每个教师所了解,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学分制能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各教学单位还要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方案重新修定本单位的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要在下学期初完成不但时间紧迫、工作量相当大,而且还关系到我院学分制能否正常实施,所以希望各教学单位抓紧时间积极落实。

3、积极参与,正视困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我们既要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工作之中,同时又要冷静思考,认清各种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认清要实现符合我院特色的成熟的学分制,是需要一段调整、磨合的时间的。学分制的施行对我们学院来讲可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某些漏洞和失误是难免的,同志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要正视困难,群策群力,相信能够解决遇到的难题。

4、全院上下,通力合作。

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各教学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牵涉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推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工作、人事工作……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部门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规划本部门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措施,争取在****年9月前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